您所引用的第一篇文獻內容有很大的問題 Improving the Deadlift: Understanding Biomechanical Constraints and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to Resistance Exercise 裡面關於軀幹長度的定義 The torso is defined from the greater trochanter to an imaginary line extending horizontally from the top of the head. 怕大家誤解他的意思,作者還畫了 Figure 3,A是身高,B是軀幹長度,C是腿長 照他的定義B軀幹+C腿長應該等於A身高(以大轉子為分界) 但是在Table 2裡面B平均32%,A平均49% --> A+B 才81%,有19%的身體不見了!! 問題應該出在作者對於Torso length的定義 軀幹長度(不是坐高喔)通常定義為C7到iliac crest的長度,或者計算到大轉子,"通常不會把頭跟脖子計算進去" 如果把C7以上的長度扣掉,B軀幹+C腿長 = 81% x A身高,19%是C7以上頭與脖子的長度,這樣就比較合理了 只是IF 2.13的期刊居然會有這種錯誤,讓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影片中的數據是參考運動生理學家Boris Bojanovic 2011年的文章"Choosing Conventional or Sumo Based on Bone Structure", 而Bojanovic的此篇文章就是在探討Dr. Hales 2010年文獻的結論,其中Bojanovic跟你一樣發現了Dr. Hales文獻中Table 2 與 Figure 3並無法合理搭配,所以他特別有與Dr. Hales通信再次確認並校正數據,而影片中呈現的就是Bojanovic與Dr. Hales校正數據後,正確的比例表。 以下是Boris Bojanovic的聲明原文: "Author Note: In the published version of the article, the information regarding how to take measurements doesn’t match the table of proportions used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The information I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has been updated with correct information from 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th Dr. Hales and with his permission to do so." 希望有解答到你的疑惑!十分開心有人注意到這個細節!
超寶們~ 你的軀幹比例是多少呢? (超編是科學認證五五身😭)
參考身形比例,你適合哪種硬舉呢? 歡迎底下留言跟超編分享~
以下是今天提到的表格及圖表,歡迎取用💁
身形比例表: lihi1.com/AEmVb/BrainDL
身形對照硬舉選擇表: lihi1.com/C416m/BrainDL
硬舉主要訓練肌群表: lihi1.com/QRNnm/BrainDL
謝謝分享很需要!比較常作羅馬尼亞硬舉及相樸硬舉,雖然很希望能作傳統硬舉!但是作傳統就容易導致腰痛情況發生,可能活動度還無法😅
但我最常做的是單腿硬舉耶!
請問教練的藍色舉重鞋是哪一雙?
您所引用的第一篇文獻內容有很大的問題
Improving the Deadlift: Understanding Biomechanical Constraints and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to Resistance Exercise
裡面關於軀幹長度的定義 The torso is defined from the greater trochanter to an imaginary line extending horizontally from the top of the head.
怕大家誤解他的意思,作者還畫了 Figure 3,A是身高,B是軀幹長度,C是腿長
照他的定義B軀幹+C腿長應該等於A身高(以大轉子為分界)
但是在Table 2裡面B平均32%,A平均49% --> A+B 才81%,有19%的身體不見了!!
問題應該出在作者對於Torso length的定義
軀幹長度(不是坐高喔)通常定義為C7到iliac crest的長度,或者計算到大轉子,"通常不會把頭跟脖子計算進去"
如果把C7以上的長度扣掉,B軀幹+C腿長 = 81% x A身高,19%是C7以上頭與脖子的長度,這樣就比較合理了
只是IF 2.13的期刊居然會有這種錯誤,讓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D. 六角槓訓臉門檻低又容易加重, 非常適合一般健身的我
說明的好詳細!
適合自己的動作,這個定義沒有先明確定義。
練硬舉是什麼需求,
是想練不同部位,
還是動作順暢度,
還是PR
有料!非常感谢。
早聞名布萊恩教練髖屈伸很厲害!果然名不虛傳!
其實我選傳統硬舉為主、相撲為輔,
單純就是看喜好,
但如果有比賽需求,可能就要看哪種可以取得好成績了。
原本只是單純想挑戰困難的傳統硬舉,沒想到用科學方法一測量,原來真的是適合傳統硬舉😆
学到了 我躯干比例 59.7% 手臂比例 44.5% 难怪我觉得 相扑硬拉怪怪的
好奇Brian教練選擇(偏好)相撲硬舉的原因是甚麼呢?
講解很乾很清晰
硬舉訓練容量一般怎樣安排?相撲硬舉通常做幾組幾次?
請問教練的藍色舉重鞋是哪一雙?
這影片最後的六角槓硬舉動作感覺偏傳統硬舉,較吃股四頭肌
而Erica教練示範的六角槓反而比較像羅馬尼亞硬舉
是否在六角槓的使用上,能分別指出訓練大腿前側及後側的動作差別呢?
都可以 看爽就好
长型身,基本都是做传统和罗马,垫高才做相扑
你好,想問下我每次做完羅馬尼亞硬舉後,大腿後根的肌肉就會特別酸痛緊蹦(能接受的痛),請問是什麼原因😣
有同感!
RDL本來就是用來練大腿後側肌肉的動作 練完記得伸展跟放鬆腿後
2:19
大轉子的位置沒那麼高啦~
请问和腿后侧韧带有关吗?我似乎总是难以在不弓背的情况下把杠铃送到最下面,但这个问题罗马尼亚硬举就不存在 所以我只好做罗马尼亚。
跟后侧活动度当然有关,可能不只是韧带。你可以尝试各种方法把杠铃起始位置垫高,或者脱鞋做。
不用考慮大腿長度嗎?我身體很短,大腿很長,傳統硬舉幾乎沒辦法做耶😢😢😢
52/41 QQ 練傳統比較多一點因為 常常在騎重車
超編全家也都騎重車! 騎完跟練完一樣都超餓...
@@HYPERCORE 因為騎姿的關係 好像比較吃下背
0:21
請問圖表影片中所指的2010的文獻中的圖表與影片中呈現數據不同。我閱讀完參考文獻發現原文獻的比例有點奇怪。超核心影片所呈現的數據比例似乎有校正過感覺比較合理。想問校正依據市有另外跟文獻作者確認,還是透過其他放式驗證的結果?
影片中的數據是參考運動生理學家Boris Bojanovic 2011年的文章"Choosing Conventional or Sumo Based on Bone Structure", 而Bojanovic的此篇文章就是在探討Dr. Hales 2010年文獻的結論,其中Bojanovic跟你一樣發現了Dr. Hales文獻中Table 2 與 Figure 3並無法合理搭配,所以他特別有與Dr. Hales通信再次確認並校正數據,而影片中呈現的就是Bojanovic與Dr. Hales校正數據後,正確的比例表。
以下是Boris Bojanovic的聲明原文: "Author Note: In the published version of the article, the information regarding how to take measurements doesn’t match the table of proportions used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The information I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has been updated with correct information from 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th Dr. Hales and with his permission to do so."
希望有解答到你的疑惑!十分開心有人注意到這個細節!
@@HYPERCORE 謝謝您詳細的解說!!!有解惑了。
不知道是不是拍攝角度的關係 感覺相撲腳內夾了
我只做傳統 難怪以前做都背酸
我只練傳統硬舉 單純覺得傳統就是帥 只是傳統壓力大很多 目前PR240公斤(無腰帶)
傳統就是帥
女生 通常都做羅馬 練後大腿超有感覺
機械式的用勾腿也很快有感覺
49/40 適合皆可XDD
不都是人嗎?都適合練好嗎?一般的人都可以去嘗試安全練習,不一樣的硬舉練的肌群不一樣而已,都適合每一個人好嗎?
人脸镜头拉得太近了
教練拉170 Kg也太輕鬆了吧!!!
哪裡看到170
@@iaannnnn 4:56 六片25加空槓
@@joey19rko 真的假的
‧‧‧那是膠片,一邊一片25而已,總重70‧‧‧
@@kyoim2008 😅只有真的會去健身房的人 才看得出來 :)
0:21 腦袋教練
看不出來47%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如果比對該引用論文(註一)的話,論文用的是身體32%(肩膀到大轉子)為基準,我覺得比較合理(畢竟硬舉的時候,脖子和頭多長,沒有意義)。對照論文的身體32%、腿49%以及手臂38%,比較自身的身體29.7%/52.9%/42.3%,但腿長似乎沒有在論文中作為動作姿勢的選擇,最後得到的結果是較短的軀幹及較長的手臂,應該選擇傳統硬舉。和影片中得到一樣的結果都是傳統硬舉,但看不到47%從哪裡來的。題外話,教練的手臂佔身高多達43.6%,考慮到我自己在窄肩的情況下臂展都比身高多8cm,教練或許臂展會比身高多10-15cm,粗略臂展算法72*2+肩寬-3(這三段長度不一定剛好水平相加,大約減3cm),教練骨骼的肩寬只要34cm就臂展比身高多10cm了,少見的長手怪。
我很懷疑 這個手長/身高算法 有人算出來是屬於手段短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