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這點,你一輩子是愚者思維】4步驟解開「倖存者偏差」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6 июн 2024
  • 倖存者偏差是什麼?
    「倖存者偏差」4個步驟解法!【心理學】 | 維思維
    ------------------------
    【歡迎加入會員】
    bit.ly/2CoCFFD
    【訂閱按這裡】
    bit.ly/38OqWfl
    【維C Line貼圖】
    line.me/S/sticker/13483644
    【目錄】
    00:00 介紹
    00:56 故事
    02:40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05:05 你很可能也有的倖存者偏差
    06:11 網絡上常見的倖存者偏差
    09:13 被濫用的倖存者偏差
    11:29 如何避免倖存者偏差
    14:03 結語
    14:27 精選留言+記得分享喔
    --------------------------------------------
    【想當RUclipsr的按這裡】
    數據分析工具(免費)
    bit.ly/2CurquY
    想學動畫!(有免費的)
    bit.ly/393B8kd
    ----------------------------
    【其他平台按這裡】
    Facebook: 維思維
    / weisway18
    IG :weisway18
    / weisway18
    ----------------------------
    【推薦你的影片】
    你有「反社會人格」?:bit.ly/38UyyNd
    為什麼鏡子裡的你比照片好看!bit.ly/2WaJDEM
    如何控制夢? : bit.ly/2AQZb9l
    為什麼聽自己錄音會覺得難聽?bit.ly/3elDRXh
    失眠?這樣做!: bit.ly/2Cm6DJT
    你到底是「內向」還是「社交恐懼症」!:bit.ly/2OgD9Qn
    --------------------
    【播放列表】
    心理學小知識 bit.ly/3gUi1LR
    生活小知識: bit.ly/3j42fjI
    科學小知識 bit.ly/2DyyDuu
    健康小知識 bit.ly/3egiPJj
    動畫謎語 bit.ly/3iyXDDs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502

  • @tailingchen1252
    @tailingchen1252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77

    這集真的很棒,簡單講就是“隨時保持疑慮,並試著提出反例”,這是一個過程,並不表示隨時要推翻結果,每件事情都有停損點,但隨時保持疑問,會讓共同討論出來的結果更加有價值

    • @snowcool
      @snowcool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1

      真的!非常同意你的說法!
      現在常看到很多人恐怖的邏輯模式:
      「你不是A,那就一定是B」,
      卻還有很多他沒想到的C、D、E原因
      也有點像以前學的Critical Thinking,
      所有戴眼鏡的都是男生,
      不代表所有男生都戴眼鏡,
      也不代表所有不戴眼鏡的都是女生。

    • @brian_-pr1ph
      @brian_-pr1ph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我自己本來就會這樣 會去懷疑會去找證據 會去思考
      結果常常被別人說我很愛抱怨 明明只是懷疑而已...

    • @magic_mark54
      @magic_mark54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brian_-pr1ph
      我沒說懷疑不好,但有時過多的懷疑確實會讓人感到不適,例如我懷疑你殺人,被懷疑者一般都會感到不適。
      或許是你把你懷疑的東西說出來導致大家覺得你很愛抱怨。

    • @snowcool
      @snowcool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brian_-pr1ph 所說的懷疑的思考模式不應該是用抱怨的方式來呈現,反倒是對方會因為主觀而抱怨,用「懷疑」是種冷靜地跟對方分析的表現,是要讓對方擴闊思考領域

    • @asd23952908
      @asd23952908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還有一種 以為不支持他的論點 就是在反對他..... 這種就很難解釋了
      明明一件事情不只有兩種結果....

  • @Miyuki_Hatsuharu
    @Miyuki_Hatsuharu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007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手遊抽到後就會出來曬卡,就讓某些人誤以為很好抽,因為我們只看到曬卡的,卻不知道沒抽到的有多少

    • @ss455018
      @ss455018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66

      因為抽卡陣亡的都沒心情上網說自己沉船了

    • @jinlin8194
      @jinlin8194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6

      哈 認同+1+1
      就像發票中獎一樣 說很好中獎 卻又不那麼容易 www

    • @user-fw6gy2nz4s
      @user-fw6gy2nz4s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ss455018

    • @user-fw6gy2nz4s
      @user-fw6gy2nz4s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ss455018

    • @Han-dx9cw
      @Han-dx9cw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7

      其實也會有很多人抱怨 只是大家不愛看哈哈哈

  • @crazy_daily_life
    @crazy_daily_life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61

    想起了一個笑話:
    為什麼你永遠只找到一隻襪子?
    因為兩隻都不見了你是不會知道🤣

  • @kasuikomori3358
    @kasuikomori3358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01

    想到一個笑話
    跳傘的客訴率永遠是最少的,因為跳傘失敗的人無法客訴。

    • @Alan3352
      @Alan3352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他的朋友家人不能客诉?

    • @kasuikomori3358
      @kasuikomori3358 Месяц назад +7

      @@Alan3352 當然可以,不過申訴是一回事,會不會被吃案又是另一回事了。

    • @ruudygh
      @ruudygh 23 дня назад +2

      所以跳伞是最好的产品

  • @asd8110751
    @asd8110751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09

    所以「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跟「紅顏薄命」也算倖存者偏差
    畢竟運氣差的人也笑不太出來,長的普通的人早死也鮮少被注意

    • @QQbunny
      @QQbunny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1

      我就是愛笑但運氣不好的反例😌

    • @user-zd8zc1xe4u
      @user-zd8zc1xe4u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5

      你講得有些不太對 應該是紅顏也有長命的

    • @mktam3355
      @mktam3355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可能破产的人,家里火灾,车祸的等等等等,都来不及眉开眼笑了,还埋怨运气差与不差,去报告。
      我们认为的不幸,也许就是因为有保险索赔,赛翁失马。

    • @stickminohdanm7586
      @stickminohdanm7586 Месяц назад +4

      关于「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这件事,用“幸存者偏差”的方式来进行思考确实可以得到“运气好的不爱笑”和“运气差的人笑不出来”。但相反过来,也可以从答案中找出问题,那就是“运气差的人也不一定不爱笑”和“运气好的人也不一定不爱笑”......然后就发现问题的答案有问题,问题的答案的问题又有更多的问题,就无限套娃了😂😂😂
      所以在我看来,「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这个理论呢其实并不太适合用“幸存者偏差”的方式来进行思考,那不然试试看用心理的层面来进行思考呢?
      *注意,以下是我个人观点,不喜请尽情喷我喜欢谢谢😂😂😂
      “认为自己运气好不好”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心理主观想法,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运气多好,但人也总爱对比,打个比方吧:
      A骑脚车,B坐公车,C坐跑车。A看到了B会羡慕他能坐公车,B看到了C会羡慕他坐跑车,C看到了A会羡慕他骑脚车,他们都羡慕彼此,也哀叹自己的运气和命不好。
      从这个比方可以发现,他们都认为别人的运气好,自己运气不好,但会不会有一种可能,A骑脚车得到了锻炼,所以他很健康,B坐公交也是变相性代表他有足够的钱做公交,就代表他有稳定家用或工作,C坐跑车就代表他有很有钱,可能是父母强大,可能是自己创业。他们都发现了人家运气好的地方,但却发现不了自己运气好的地方,所以在我看来,「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这个观点不是真的不笑就运气差,更多是想表达多留意身边你看不见的小事,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小事,多发现这些美好,自然你就会认为自己运气还挺好的正面想法,当人们在表达正面想法最常用到的面部动作就是“笑”,而以结果来说,你就认为自己成为了那个「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的人

    • @lijae7200
      @lijae7200 18 дней назад

      愛哭的人運氣不會太差,各種顏色厚薄命也只是一種說法,玩笑不要當真啊

  • @irisrau9139
    @irisrau9139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15

    之前 JK. Rowling 因為哈利波特爆紅, 我爸就天天叨念: 你看人家寫寫故事, 就能賺那麼多錢! 我心想: 那些寫了一輩子書卻窮困潦倒的根本沒機會讓你看到. 如果哈利波特沒有大賣, JK還是個窩在咖啡店靠一杯咖啡寫一整天稿子, 一邊帶小孩的單親媽媽

    • @user-qg6dz4rf2z
      @user-qg6dz4rf2z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6

      亞洲父母正常發揮不意外
      大家都付出同樣的努力去付出,但就是有人比較幸運而被選上
      可惜的是,直到現在還是有很有長輩搞不懂,因為他們就只知道:「成功99%是靠努力」這句自以是的心靈雞湯

    • @pingyeh978
      @pingyeh978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1

      我那些長輩(除了我父母 還有我媽那邊的幾個親戚)也是以為插畫家=網紅=很好賺
      本來我身邊沒有很多人知道我是創作者
      但是在2020年5月 有親戚發現我曾經投稿過LINE的貼圖
      我不覺得她可以接受我的創作風格 但是她完全不看內容就亂宣傳
      然後我媽也被她影響 跟著不看內容就到處宣傳
      然後整天有人開口閉口都在貼圖貼圖 問我什麼時候要再出第二組貼圖
      但我本來就沒打算當全職創作者 感覺他們只是想要星媽星爸的光環而已
      只是想要出去吹噓"那個某某網紅是我的誰"
      (我那時候會投稿貼圖是因為看到一個活動 坦白說 我沒有辦法憑空捏造主題性不明確的東西)
      畢竟我是業務出身 我很明白 銷售這種事 不是立竿見影這麼簡單
      他們是不是以為我出貼圖就一定會變網紅?
      感覺他們對貼圖市場也是一竅不通
      要知道 會變成看板人物的 通常都是很有名的
      我看過很多創作者 就算畫過很多組貼圖也當不了看板人物
      或是有些很有名的創作者反而很少出貼圖
      (當初我媽就拿朱德庸來懶X比雞腿 但是朱德庸有出過貼圖嗎?)
      就拿麻糬爸當例子
      他不是出了第一組貼圖之後就爆紅
      本來他畫的角色是他家的狗 結果被他朋友說沒特色
      然後他就創了臭跩貓這個角色 但是他又覺得臭跩貓太尖銳
      然後他就結合兩個角色的個性 創造出白爛貓
      ...
      才畫一組貼圖就想當網紅? 他們在跟我開玩笑嗎
      還有人叫我賣版權...
      他們不知道我有粉專 我就假設沒有粉專的情況好了
      如果你是廠商 你很喜歡某個作品 但是你找不到創作者的資訊 你會想合作嗎
      (LINE有規定 文字說明的部分不能有宣傳性的內容)
      而且廠商也不是隨便找人合作的
      白爛貓一出現 很多創作者的風格也開始北爛了
      如果大家的創作風格都很北爛 你憑什麼勝出?
      (所以我很好奇變種吉娃娃是怎麼紅的 他2019年才開始畫圖)
      甚至還有人開始看不起其他的創作者 而且都是已經很有名的那些
      到底哪來的自信 他們以為我的角色是Hello Kitty嗎?
      拜託去看一下那些創作者的粉專 一定會有其他的創作者在互動
      踩別人捧自己 沒有比較高尚欸
      至於好賺? 我只能說 光靠貼圖真的很難賺
      因為分潤只有35%
      我跟他們說 銷售額要有1000元才能分紅 但是我沒說的是:是日圓 不是台幣
      1000日圓換算成台幣才200多
      我以前是保險業務 想想看 假設分潤一樣是35%
      我賣出一單30000元的保單 跟賣出一組30元的貼圖 哪個分潤比較多 不用我多說了吧
      沒想到他們不支持我做保險 卻支持我做不賺錢的貼圖
      就是要星媽星爸的光環嘛 因為保險業務是社會觀感不佳的職業
      (我還沒有說到:人的喜好是很主觀的)
      那時候我媽還講了一句幹話 說什麼她很後悔沒栽培我唸設計
      如果時間回到我國中畢業那年 我還是不覺得她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啦
      我那時候說過想唸藝術類的 結果被勸退
      她從我國一那年就一直在哭窮 後來在我國三那年 她說什麼 如果我考上私立學校 她就不幫我出學費
      別的地方我不知道 但是在台中 有設計科的高職幾乎都是私立的
      想要子女有成就 又不願意付出 只會羨慕別人
      1.我爸跟我大伯明明都是同一個父母生的 個性卻差很多
      我爺爺生前是經商的 他過世之後 我大伯就接了他的事業
      聽說他的公司在2012年曾經出現過財務問題 那時候他小兒子還在讀研究所
      我不知道我那堂哥那時候有沒有在兼差 但是至少我大伯沒有餓到他兒子
      現在他的兩個兒子 一個是光電廠的高階主管 一個是寵物食品公司的產品經理
      我記得他們高中和大學都是讀私校(而且都不是學店)
      反觀我...被要求只能讀公立 但是我又不想讀高職 最後被騙去唸應用外語
      考上高職就等於你往後的7年都要被綁在同一個領域
      應用外語本質上就是商科 但我比較理工腦
      我那一屆也不能重考 因為是舊教材的最後一屆 重考等於小學+國中都要重讀
      2.我爸從來不跟他的堂兄弟姊妹往來的 只有在有人結婚 我們才會去吃喜宴
      我記得應該是在我大二那年 我有個遠房堂妹(還是表妹?)因為考英檢的事上新聞
      我爸那時候一直拿這件事出來講
      但是...人家讀的是貴族學校欸
      我這幾年發現 私立學校要投資教育資源 根本不用經過那麼多規定
      反觀公立高職要增設科系 還要減少原本的招生人數 因為教育部不給增班
      ...窮人還想要貴族的待遇?
      3.來說一個我媽那邊的親戚好了
      我媽那時候也說過我某個表姊出書怎樣的
      我那表姊寫的是歷史小說 我媽是不是以為不用花時間考證?
      而且我那表姊不是唸歷史系的 是唸美術系的
      說到美術系 聽說唸美術也很花錢 但是她爸(我二舅)只不過是普通的做工的人 卻負擔得起
      反觀我媽那邊的其他長輩 很多都是沒能力卻特別愛面子
      ...
      這幾年我媽那邊的親戚越來越不跟我二舅往來了
      說什麼我二舅自從結婚之後就被他老婆影響 變得越來越愛計較
      去年年底我表弟結婚的時候有遇到他們夫妻
      他們說的東西讓我覺得 他們只是比較做自己
      而且他們還說我那個表姊有出過貼圖
      奇怪 我表姊出過貼圖 那些長輩就沒有一天到晚在講
      就是沒能力的人才會利用別人刷優越感啊

    • @user-zd8zc1xe4u
      @user-zd8zc1xe4u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3

      @@pingyeh978 .....你只是在抱怨

    • @pingyeh978
      @pingyeh978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user-zd8zc1xe4u
      我那些長輩不懂貼圖市場還敢肖想當創作者經紀人是事實啊
      經歷過MSN時代的人應該都知道洋蔥頭吧
      不知道為什麼他好像沒有繼續創作了 我覺得很可惜
      其他畫過MSN表情包的創作者 其實也只有彎彎和米滷蛋 這兩個還有在畫貼圖
      兔斯基的作者不是台灣人 我就不說了
      我覺得我那些長輩搞不好連這些角色也不認識

    • @user-zd8zc1xe4u
      @user-zd8zc1xe4u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pingyeh978 我沒有反對你說的 而是一般回答都是講重點 內容更多的是你的情緒輸出

  • @inukami_kura
    @inukami_kura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1

    倖存者偏差在操弄資訊上也很常用
    因為我有在關注交通議題,就講交通部分
    交通部統計「年輕騎士容易受傷」,所以一直針對年輕人和機車設限制:有沒有可能是年輕騎機車被撞的人,中年有錢買車就變開車撞人的那一方?也就是說出事故的用路人沒有變,只是從被害者變成加害者
    企鵝和通勤者之歌去看的地下室裡面就停一堆重機,所以重機明顯停的進機車格:會不會是因為停的進才騎這台去上班?或是停不下的哈雷、gold winding單價很高,所以即使擁有也不會拿來通勤上班用,就不會出現在上班處的停車場
    區間測速啟用之後事故數大幅下降,所以是個很有效的工具:會不會是因為區間把人趕跑了,只是要經過的人選擇其他替代道路,留下的都是當地居民沒得選,車少了事故當然降低
    交通新制公布之後抓到一大堆違規駕駛,所以是新制太嚴格需要滾動式修正:會不會只是以前沒在抓?現在抓出一大堆只是因為有一批支持修法的人在盯
    這些統計數據會直接影響政策的方向,但是如果用了錯誤的資訊或是用錯誤的方式解讀,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現真正的問題

    • @babokuro
      @babokuro 16 дней назад +1

      還有啊....「重機都很吵」、「重機騎士都很愛飆車亂鑽」
      因為改管很吵沒看到也聽得到才會被很多人注意到留下印象;安安靜靜騎車的根本沒多少人會注意。
      一路飆車亂鑽的騎士會被行駛路線上很多人看到;老老實實騎車的人卡在車陣中沒多少人看見。

  • @moondust3826
    @moondust3826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8

    補習班都只會推廣他們有教出十幾位考上建北的學生,他們也利用了倖存者偏差,只讓我們看到他們好的一部分,卻不讓我們看見:可能他們的學生有一半以上連前五志願都考不上。而且考上建北不完全是補習班的功勞,也和學生自己的個性、家庭狀況、學校人際關係有關。
    雖然不是說上補習班對會考沒有幫助,但補習班的推銷方式會讓人認為「只要上補習班就可以考上建北」

    • @mimichan9737
      @mimichan9737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他們會比較希望張羅到那些成績很好的學生,這樣學生考到全科A就是自己的功勞了

  • @HakumaTaTa255
    @HakumaTaTa255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9

    對什麼都提出質疑很重要,尤其越多人認為的事實越要去思考
    我認為演算法一部分有可能是造成倖存者偏差的成因
    加上短影音熱潮,不少人都以快思在進行思考,最嚴重的莫過於標題黨
    這樣是為什麼現今媒體越來越懶得去實事求是,而是注重傳遞這個聳動的「消息」而非「來龍去脈」。
    不過有些時候質疑還是放在心中就好
    如果在交談或是討論的時候放太多質疑,反而會衍生不信任感
    質疑有時候是一種反對的聲音,心中保留就好
    求得事情的前因後果再來提出也不遲。
    第一大段如果完全認同我也可能陷入倖存者偏差
    畢竟還是有媒體會搞清楚事實才發文章的
    所謂不少人也有可能是我的倖存者偏差😂😂

  • @user-pt6wh6uq2u
    @user-pt6wh6uq2u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83

    思維講得真好,一堆人陷入倖存者偏差的思考誤區,認為不是1就是0,明明應該把所有因素考慮進去,而不是只單論眼前的情況
    無論何種情況都應該保持疑慮,謹慎思考並查證,確認所有因素之後再下判斷

  • @yo800810
    @yo800810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08

    我最常聽到的倖存者偏差語句:
    我都這樣做那麼多年了都沒事啊!!
    (但預防意外狀況這種事情本來就不是怕一萬而是怕萬一😂)

    • @jinlin8194
      @jinlin8194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1

    • @kw3255
      @kw3255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9

      我以前就是這樣養你的,你還不是活的好好的嗎😂

    • @user-fu8mw9nu5l
      @user-fu8mw9nu5l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0

      台灣的工安這麼慘烈就是這樣來的 😂

    • @user-pd5en3vz5i
      @user-pd5en3vz5i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這句話一樣要看欸,在某些方面可能是,但不代表說這句話就一定是倖存者偏差🤣
      樓主也不小心落入了。

    • @yo800810
      @yo800810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user-pd5en3vz5i
      我也知道要看狀況呀,但我遇到的很多狀況都是倖存者偏差下來的言論呀😂
      只是有感而發而已,不需要一一舉例或細說吧?

  • @Derole0306
    @Derole0306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84

    身為RUclipsr,完全理解實際開始經營後的困難!每次隨便滑都發現別人的影片隨便都好幾萬好幾十萬,自己的影片有個四五百就很開心了XD,但忽略了可能還有成千上萬的影片根本沒幾個人看~謝謝阿維分享

    • @jinlin8194
      @jinlin8194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7

      認同,螢幕上光鮮亮麗,但是螢幕下要忙的事情很多
      像是企劃安排、影片內容,商業合作等
      像是實驗類型的,必須先run過一次或無數次 才能確定成功
      而且有些真正考驗的是審核機制,反而有些影片或頻道遭受這種制度消失
      辛苦了!

    • @nun-ne7ds
      @nun-ne7ds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我的觀看只有不到四五百

  • @AngEdward-po7hw
    @AngEdward-po7hw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2

    這讓我想到🤣
    「那些講王雷的不好吃的都是騙人的,真正吃過的已經走了」- 朱振億

  • @dsa32111
    @dsa32111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3

    現在的電器會不耐久的因素有很多,有時候並不是廠商故意設計,而是因為現在的電器,特別是標榜智慧型的電器,內部往往有大量各類控制模組,每個模組的壽命又不一樣的情況下,只要有一個模組故障,就可能導致全機故障,因此才會覺得容易壞

  • @stowob
    @stowob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4

    過去我就思考過
    為什麼人總是會在遇到很多好事時,只是遇到一件壞事就影響了整天的心情?
    為什麼只是心情不好卻能影響整天?
    而最後得出 人比較容易去注意到不好的事情而忽視那些好的事情
    然後現在我才知道 原來這就叫做 倖存者偏差🤣

    • @user-dh1dm5ok7b
      @user-dh1dm5ok7b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4

      你說的"人比較容易去注意到不好的事情而忽視那些好的事情",比較像是"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 @user-nt7ui2km4k
      @user-nt7ui2km4k 14 дней назад

      這是心理學 人腦傾向記得不好的事

  • @user-ed1hp6qh7b
    @user-ed1hp6qh7b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0

    補習班用的就是倖存者偏差招生吧XD 大多數的時候家長還深信不疑

    • @Tube-bh5ud
      @Tube-bh5ud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以前我媽都盯著上榜的看

  • @TWCloudt122ab
    @TWCloudt122ab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27

    簡單來說過於二元論的人其實都很容易被倖存者偏差誤導,世間事不是是非題,常常沒有最佳解只有比較不差的解

    • @Porodo_neko
      @Porodo_neko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7

      世界是圓滑的沒有非一絕二的事情,很多時候有大家都偷偷摸摸使用的選項三,以及被隱藏但其實可用的選項四

    • @user-yt5yw7bl8v
      @user-yt5yw7bl8v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8

      小粉紅是最常見的例子

  • @user-xu2jn3qe7j
    @user-xu2jn3qe7j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2

    我自己也曾經陷入雙重倖存者偏差(我就先這樣說了)像影片裡講的,那些成功人物的新聞我以前都是嗤之以鼻,認為那些人都是因為成功後才被寫成新聞,但後來我仔細思考,才領悟到那些新聞寫的努力、吃苦雖然不是成功唯一的因素,但也一定對他們的成功有或多或少的幫助,所以我們不應該覺得努力就會成功,但也不要覺得成功跟努力沒有關係,都只是那些成功人士的場面話。
    應該要學著了解「有人像我這樣努力然後成功了,那我也會有因為如此而成功的可能性」
    不要讓倖存者偏差變成誤導我們思想的原因,但也不要因為這樣而將自己的思想固化囉😌

    • @zhenghaochen0808
      @zhenghaochen0808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鴨川會長的名言
      努力不一定會有所回報;
      但成功的人,都是努力的

  • @cindychung1879
    @cindychung1879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4

    看完,我發現我完全沒有陷入過倖存者偏差,所以這就是我會想太多的原因嗎? 雖然「想太多」確實在我生活上省了不少麻煩,但確實有時候因為思考太多,我也錯失了一定的執動力和勇氣。 有時也會想試著理解他人想法,但往往都會再把這個觀點衍生出無數問題,不能理解但尊重。 我也嘗試過去理解倖存者偏差,但卻始終抵抗不住許多疑問和好奇

  • @Haoto28
    @Haoto28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9

    個人認為最好理解的倖存者偏差就是「以篇蓋全」

  • @marshalllee8488
    @marshalllee8488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0

    我常在想某些廟很靈驗是否也是倖存者偏差,只有被算中的人會大書特書,而沒被算中的人則沉默不語,久了就會讓人感覺這個廟很靈驗

    • @jason89923
      @jason89923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我很認同你的說法,影片中利用宗教來作為倖存者偏差的反例,我認為是不恰當的,會主張祈禱有用的人肯定是堅定的相信神,不論有沒有反對他,他本身就已經陷入倖存者偏差。

  • @udonfaifai
    @udonfaifai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2

    就是為什麼教授都說,問到對的問題要比想很多想很遠更重要。就是看事情不要太表面,如果解決不了核心的問題,一切都只是空想。

  • @saa-tk3dm
    @saa-tk3dm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4

    真的,解釋得很好,大範圍統計下成功沒有單一化、苦難也不會是個例
    很多人都拿自己身邊的人代表全國

  • @mic01851165
    @mic01851165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3

    非常實用的影片
    把99%一般年輕人會有的偏見都講出來了

    • @firzenlhk729
      @firzenlhk729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2

      老人比較會有這種偏見吧﹖
      「我一直都這樣做」就是最常見的倖存者偏差了

    • @8262798000
      @8262798000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firzenlhk729你很符合最後描述的例子🫢

    • @inukami_kura
      @inukami_kura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6

      ​@@firzenlhk729沒有說錯喔
      這部影片點出了99%年輕人會有的偏見
      也點出99%中年人會有的偏見
      同時也點出99%老年人會有的偏見
      結論是99%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偏見,與年紀無關

  • @user-wj1ob4pt9o
    @user-wj1ob4pt9o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12

    「樂觀是過來人的語言,因為那些遇上船難的,大概沒機會告訴我們,他們的故事了吧!」這是我在高二自殺前寫的一篇週記,暗示我的導師「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都能好轉。」
    維C說了:「死掉的人不會說話。」這就是我當時想要讓導師意識到的。
    原文更長。四年過去,我依然有尋死的念頭,希望身邊的人能夠理解:我不過是那沉船的人。

    • @over1625
      @over1625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6

      我不清楚你為何想自殺,也不能設身處地去理解你的情緒,我也不相信我的一條留言能讓你改變自殺的念頭,但我想要你的往後的生活能令你開心,再開心一點。

    • @user-it6ki4ix7z
      @user-it6ki4ix7z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6

      "四年過去,我依然有尋死的念頭" 我也是。沒辦法控制,今天我糟一點,明天可能就更糟一點,後天又遭一點而已。

    • @terrytsai2902
      @terrytsai2902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加油

    • @user-od3uc1lc2l
      @user-od3uc1lc2l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加油,我們在這會為你加油!

    • @user-ps8me1uf1z
      @user-ps8me1uf1z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8

      我也曾經想離開世界;也間中沒事,又間中浮起這想法......我朋友說過,身體抵抗力較弱會容易不舒服 病 ,身體抵抗力反應太快也會導致敏感。精神上的抵抗力也會這樣。這只是天生抵抗力的狀況,有些方法能調節抵抗力的狀況,有些情況則只能學習跟這樣的自己共處。
      雖然我沒有因此精神上的抵抗力有變動,但我對自己的接納有好了一點點,舒坦了一點點。在我需要獨處 也許休息 也許傷心的時候,也有多一點空間。
      雖然暫時不太知道你的狀況,但也希望你能慢慢找到一個可以自在一點生活的方式。

  • @user-dc8mv3yp8i
    @user-dc8mv3yp8i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92

    有時候倖存者的偏差,不同的看法丶選擇也有反對相反意見的力量,就像實驗把人群一起判決該事情的看法與選擇,結果不管看法為何,他們支持和自己相同而反對意見相反的一方,於是產生相同凝聚丶相反排斥對抗的現象。

    • @jeffkevin3
      @jeffkevin3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就同溫層效應,而且推薦系統演算法的發展還加強了這個效應。

    • @user-pd5en3vz5i
      @user-pd5en3vz5i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你有舉例嗎😂

    • @user-dc8mv3yp8i
      @user-dc8mv3yp8i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user-pd5en3vz5i 例如:實驗找了兩組不同的立場「親以色列派」與「親巴斯坦派」同時觀看「巴斯坦軍隊入侵貝魯特」媒體報導,並給予報導評價,結果「親以色列派」認為該報導是反巴斯坦的,「親巴斯坦派」則認為該報導是反以色列的,皆是反對對方的想法。

    • @user-pd5en3vz5i
      @user-pd5en3vz5i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user-dc8mv3yp8i 我記得這個實驗是某個效應還現象的實驗,但我一時忘記是哪個了XD 好像是「歸因」那類的或者是確認偏誤這種。

    • @user-dc8mv3yp8i
      @user-dc8mv3yp8i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user-pd5en3vz5i 沒錯!那個現象叫做「敵對媒體效應」那個操控心術效應(上集)的影片有提到,同時也存在著倖存者偏差。

  • @user-bj6ku6jk8e
    @user-bj6ku6jk8e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

    這個主題真有趣,已經先上網查過了,期待影片內容會有更多的知識

  • @user-gc1uj7tm5w
    @user-gc1uj7tm5w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最明顯的例子之一是說打籃球就會高速抽高,實際上是長不高的早就被蓋到沒脾氣跑去嘗試其他的運動了,還有有條件打籃球的理論上都會去打籃球,因為場邊通常妹子比其他運動項目多,當球場上身高都比平均值高的時候大眾就會認為只要打籃球就會長高了

  • @littlebluefishy
    @littlebluefishy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說實話要是只依據眼見為實就足夠的話那就太好了 我的經驗告訴我 必須時刻考慮各種不同因素 並且把話說得精確的人生真的很累 因為在懷疑一切值得懷疑的 甚至連懷疑本身都能夠被懷疑... 這種思維真的很容易陷進虛無 人是有限的 始終要給自己劃一條界線

  • @herofai1994
    @herofai1994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9

    說個地獄梗:
    一家做飲食的黑店之所以從沒收過負評,是因為那些吃死了的人沒法給負評。😂

    • @hctim
      @hctim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賣跳傘裝備的也一樣沒有負評哦

  • @sillsigh
    @sillsigh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很棒的一集❕聽到默默點起頭來了😂😂謝謝阿維

  • @carmencheng56
    @carmencheng56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這是邏輯學和統計學教育影片了吧!😂 阿維整理得好清楚🫡

  • @liliyu1023
    @liliyu1023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阿維說的太好了,真的是越來越精彩了。

  • @user-zt7uq5nb9n
    @user-zt7uq5nb9n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好開心有看到這集,職一課本上剛好有在講倖存者偏誤

  • @gh58m8kanzba
    @gh58m8kanzba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這一集讓我開始對統計學和回歸分析開始有興趣了 😂

  • @user-ds6vt3qw6e
    @user-ds6vt3qw6e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我覺得要杜絕倖存者偏差首只要不要依靠經驗法則就好,每件事都是求有事實原因結果以及合理性及不太會有錯誤

  • @MidoriWang
    @MidoriWang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就是…絕對沒有絕對
    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只是機率的大或小而已
    或許有些人就是如此輕鬆紅起來很幸運,有些人就是努力了老半天依舊無果
    但意識到這件事情,去思考一下這是不是自己真心喜歡的?也可以避免之後碰到問題的失落感

  • @ellelean1332
    @ellelean1332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很巧妙地介绍了critical thinking

  • @in_6448
    @in_6448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有在課本學到!!但是一直聽不懂😢直到看到這個影片完全了解了😭😭還好有關注阿維

  • @lucyxin1495
    @lucyxin1495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要對各種已認定的答案思考背後的成因以及以各個不同的角度再下去探究,才能避免自己陷入過度自信而盲目的境地。

  • @user-xk9qf2df8x
    @user-xk9qf2df8x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我的理解是,在學術研究中,倖存者偏差是非常常見的情形,比較學術腔的說詞是抽樣偏差(bias)導致研究樣本不具備母體的代表性,連帶地影響研究結果也是存在偏差的。

  • @crefuthope
    @crefuthope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很多在那說xx萬幾年就翻到1億的投資哲學,也是幸運的倖存者偏差,雖然選擇標的、技術、心理素質都能提升都躲過爆倉的死亡螺旋

  • @Sakura_058
    @Sakura_058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1

    別的我不清楚,但我可以證明自閉症的人不一定擅長畫畫,我到現在畫的畫都還是像幼稚園小朋友畫的畫😅

  • @user-ik1qu2ix3o
    @user-ik1qu2ix3o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這部影片救了我!台灣學測模擬考裡有兩題閱讀題就是在講倖存著偏差 文章很難根本看不懂 不過沒關係我知道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 @user-rq3lr3xh8f
    @user-rq3lr3xh8f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好期待今天的影片啊!雖然已經過了,但是還是祝阿維中秋節快樂🎉

    • @WeisWay
      @WeisWay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中秋節快樂

  • @lixshan4872
    @lixshan4872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非常好的解釋

  • @choychunfai2775
    @choychunfai2775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神作,看完後覺得你救了整個世代的年輕人

  • @jingwenlim7324
    @jingwenlim7324 Месяц назад +3

    现代年轻人对婚姻恐惧 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因为被家暴被出轨的婚姻会被大肆报道 但婚姻幸福的人却不会出来告诉大家结婚多么幸福快乐

  • @user-is7fc3ey9v
    @user-is7fc3ey9v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有趣,謝謝

  • @user-wn7qj6sp4g
    @user-wn7qj6sp4g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3

    運動員能賺大錢這在台灣應該沒人信,得名後不是送Uber就是沒落了,台灣真的很不重視這個~出國前訓練全部自費機票自己買,得名後回國了不起和總統握個手收割一下名聲,沒然後了

  • @user-oi2kk4tz7s
    @user-oi2kk4tz7s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用倖存者偏差懷疑一件事(O
    用倖存者偏差相信一件事(X

  • @mimichan9737
    @mimichan9737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讓我想起我發覺那些知名漫畫家多數都是大學生等,例如美少女戰士的作者就是寶石商之女+醫科畢業生,雖然也像倖存者偏差的想法
    但如果你知識夠多,也會為你的作品增加更多的籌碼,所以要好好讀書,從大學學習的科目轉行的例子有的,但前提還是要有豐富的知識先

  • @bluesky-si1vx
    @bluesky-si1vx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未來會有偏差系列嗎 非常有興趣

  • @alittlewolf2495
    @alittlewolf2495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表達得挺好

  • @fionzou3614
    @fionzou3614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如果我老提醒他人注意那些非幸存者的話就會被認為「怎麼老是看消極的方面」負能量的人….

  • @tong7536
    @tong7536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9

    这就和只看到登山成功的人,看不到死于登山事故的人一样

  • @stickminohdanm7586
    @stickminohdanm7586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关于「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这件事,用“幸存者偏差”的方式来进行思考确实可以得到“运气好的不爱笑”和“运气差的人笑不出来”。但相反过来,也可以从答案中找出问题,那就是“运气差的人也不一定不爱笑”和“运气好的人也不一定不爱笑”......然后就因为问题的答案有问题,问题的答案的问题又有更多的问题,就无限套娃了😂😂😂
    所以在我看来,「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这个理论呢其实并不太适合用“幸存者偏差”的方式来进行思考,那不然试试看用心理的层面来进行思考呢?
    *注意,以下是我个人观点,不喜请尽情喷我喜欢谢谢😂😂😂
    “认为自己运气好不好”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心理主观想法,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运气多好,但人也总爱对比,打个比方吧:
    A骑脚车,B坐公车,C坐跑车。A看到了B会羡慕他能坐公车,B看到了C会羡慕他坐跑车,C看到了A会羡慕他骑脚车,他们都羡慕彼此,也哀叹自己的运气和命不好。
    从这个比方可以发现,他们都认为别人的运气好,自己运气不好,但会不会有一种可能,A骑脚车得到了锻炼,所以他很健康,B坐公交也是变相性代表他有足够的钱做公交,就代表他有稳定家用或工作,C坐跑车就代表他有很有钱,可能是父母强大,可能是自己创业。他们都发现了人家运气好的地方,但却发现不了自己运气好的地方,所以在我看来,「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这个观点不是真的不笑就运气差,更多是想表达多留意身边你看不见的小事,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小事,多发现这些美好,自然你就会认为自己运气还挺好的正面想法,当人们在表达正面想法最常用到的面部动作就是“笑”,而以结果来说,你就成为了那个「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的人

  • @nicholasleethamweilee3548
    @nicholasleethamweilee3548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有限的认知使我们容易陷入幸存者偏差。根据卡尔曼双系统思考模型,系统一也就是快思也就比较符合生存,相比之下系统二还要深思更废精力和时间。如果在史前时代在那里深思肯定会被野兽乘机攻击,所以快思能顺应变化莫测且危机四伏的环境。只不过现在的环境早已不是古时候了但依然刻在基因里面了。但也不能完全否认快思是错误但还是有概率出错的。

    • @a0955736569
      @a0955736569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是不是就像大腦對事物標籤化一樣,雖被認為負面,但這個功能其實是快速彙整「對方可能的背景」以便在初次見面能更好應對?
      當然,故意拿刻板印象處事會失真,但假使你今天碰到的人,大腦預設他的標籤是「事故倖存者」,那對談時就會先避免掉一些關於大型事故的討論,以防雙方造成不愉快?

    • @nicholasleethamweilee3548
      @nicholasleethamweilee3548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a0955736569事先说明一下,我并非是专业的但是我能用现有的知识出回答你的问题。我人脑就是喜欢简化事情,使困难的事情变为简单。这有可能是通过连接事物的因果,但是通常是用现有知识和经验判断。例如,歧视。歧视都是源自于我们之前不好的遭遇,我们头脑会把这相似的事情贴上标签。这使我们能在未来遭遇相似的事情时做出正确的处理态度。

  • @ahji-b
    @ahji-b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希望之後能講講學習障礙和閱讀(讀寫)障礙🥺

  • @user-wq2qt4el4m
    @user-wq2qt4el4m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1.不妄下結論 2.別迷信量化的數據(有時候還要定性分析)

  • @w.2740
    @w.2740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居然,阿維會講這個,其實這個偏向數學:機率、統計與抽樣 還有 邏輯思維。
    其實還有 肯定敘述否定敘述 充分、必要、充要條件等,都理解後會比較能知道如何分析。
    9:14 就是我說的 邏輯思維。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若p則q,那非p則必是非q?不一定。但非q必是非p,可以想一想。

  • @henryng4074
    @henryng4074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9:03 看太多別人的經驗,自己的架構不穩定容易失敗
    3:47 就算知道幸存者偏差這個概念,人們也會認為成功人士有背景/因素/有錢/家人
    很快就會成為人們不努力的藉口,「我沒有富婆,某某人成功是因為他有背景。。。。。所以我不努力了」
    這也是一般人經常會踏入的誤區!

  • @user-lq2dz6yw9h
    @user-lq2dz6yw9h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前幾天我在你的mbti統計中提出的支援觀點被詳細地解說了!謝謝😆

  • @user-fx9po2jb8y
    @user-fx9po2jb8y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之前有本書叫秘密,只要你有強大信念,比如有個小孩堅信會拿到免費迪士尼樂園門票,真的拿到。但是後來想想,沒拿到的孩子才占多數吧,我當年被騙了。

  • @user-dc4cp9cw4q
    @user-dc4cp9cw4q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不要下定論真的是很多人要學習的事,在RUclips內真的很多人和很多留言亂罵又亂支持,真的不確定就先別留言:0給一點自己思考的空間才是理想的判斷,不然只是讓別人看到你不太聰明的樣子⋯⋯
    但也不排除可能是我看到的爭議影片留言,有人亂帶風向或是部份思想還不成熟的人,也可能只是很多人只是單純很嘴砲:D

  • @chunyuchang8093
    @chunyuchang8093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不隨意下結論 不要認為怎樣就是必然的 凡事皆有可能有例外 多多獨立思考~

  • @lilan_vtuber87
    @lilan_vtuber87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5:31 我在我們班上很多人以為:YT上傳影片較可以百萬訂閱、一夕之間爆紅、上新聞之類的.....
    其實我覺得很好笑🤣 我們班歌唱比賽的歌曲有錄影片,音樂老師說要把它上傳YT
    全班(除了我)以為他們會上新聞,音樂老師真的上傳了也是:頻道訂閱:0 按讚:0 觀看數:1
    留言:0 他們不知道其實他們看到的百分之1是成功者,也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 @dannyliang3497
    @dannyliang3497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糾正一下 盟軍用來統計的數據 採用的是轟炸機 不是戰鬥機 在當時二個機型的做戰方式 截然不同~

  • @ntgeralt
    @ntgeralt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第一次看到幸存者偏差这个词 很陌生 怎么都理解不了。现在觉得以前是那么傻,而且这个知识是逻辑重要的分水岭,并认为重要到小学初中应该有课时

  • @user-qe3gt9pn5c
    @user-qe3gt9pn5c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阿維可以講行為藝術嗎😻🙏🙏

  • @user-jg4oq8ue5s
    @user-jg4oq8ue5s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看完影片後我想到之前寫作文時有一篇題目是「我深信不移的一件事」,我寫我相信世界上除了存在不可能以為不存在不可能,例如我相信那些定律都是有可能被推翻的,結果老師說我寫的「不存在不可能」好像定義太廣泛吧?但是我當下想不出別的能寫的了,不過老師還說了一句「定律是不可能被推翻的」,為什麼定律不可能被推翻?說不定那些定律其實是錯誤的,只是剛剛好每次實驗的時候都有一個沒被察覺的因素在才造成這些結果啊?為什麼能夠這麼確定這個機率等於0?而且也有可能之前有定律被推翻過,只是因為它已經變成「錯誤的」,所以沒有人再去記得它啊?那照影片說的,「定律不可能被推翻」是不是也是倖存者偏差?

  • @junichiinaba2154
    @junichiinaba2154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歐美人士會覺得亞裔數學比較好,固然首先要有數學很好的亞裔人士出現在他們面前才可以。不過也有一種說法是中文還有和它用類似的數數邏輯的語言在十進制基礎計算上比較有利。
    例如:英文裡11到19,都是獨立1個詞語(概念);但21到29是卻是20+1、20+2...這種「組合」。而且無分大小都有類似問題。例如我寫這個留言是維思維的訂閱人數是九十五萬七千人,但如果說成英文就是 nine hundred fifty seven thousand (直譯:九百五十七千),變相就沒了「萬」的概念。這種語言結構結果令部分歐美人士腦海中對「數」的概念比較弱,導致他們對基本四則運算的能力比較弱。而四則運算是數學入門,也是自小就開始學的。小時候學不好自然會感到討厭,繼而成績也會變差。
    然而,數學並不只有基本的四則運算。代數、微積、圖形、統計等等都是數學的一部份。後面這些只要對「數」這個概念清晰的話,實質研究內容其實已經和基本計算沒太大關係了。
    所以甚麼是"數學"也是一個問題。
    也不要聽了我說的就以為歐美人士數學差是因為語言因素。如果全是語言因素又會搞出其他很難解釋的問題......

  • @kcp2662
    @kcp2662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關於濫用倖存者偏差的熊的例子,就是科學最了不起的地方,我們需要製作實驗(製作會動的人型機器人接觸野生的熊等等)去統計
    裝死與不裝死
    的死亡率才能實證理論,這是個很棒的例子

    • @pingsinlee5615
      @pingsinlee5615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我記得看過有解說 其實是看熊的種類和習性(棕熊、灰熊、黑熊都有不同)
      有喜歡吃活的(裝死可能有用)有喜歡吃腐的 (裝死=外賣到了)
      但多數冬眠後剛出來的熊都不挑食:)
      (ps.看過新聞有一個俄國大媽被熊重創,剛好是喜歡吃新鮮活也不餓的熊所以沒弄死她只是把她拉到洞穴藏起來做後備糧,最後是大媽養的狗帶獵人找到洞穴救了大媽跟獵殺了熊)
      所以除了裝死外,可能還需要養一隻狗才有用XD
      最後還有爬樹躲熊也不一定對,某些品種的熊比人還會爬樹…

    • @Esoxniger
      @Esoxniger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熊是機會主義者,基本上遇到肉,不管是死的活得,牠都會啃上幾口
      一般人給熊啃上這幾口,基本上會失血過多
      所以才有很多動物學家建議,能跑就趕快跑,雖然熊跑比人快,但還是跑會比爬樹(熊基本比你會爬樹)、裝死有用

    • @a0955736569
      @a0955736569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還有食性、品種差異、現場情況,如果是在溫帶、寒帶地區,熊因為冬眠需要,更有可能因為食物短缺而攻擊人類、脾氣變得暴躁,冬眠失敗的熊還需要食物維持冬季活動,所以賞熊的時間最好是選擇夏季
      遇到熊不能跑,熊跑的比人還快,而且這會讓牠反射性追捕你,最好讓自己看上去更大,然後慢慢後撤,日本北海道有建議帶上熊鈴或防熊噴霧,美國也有研究槍枝防身的倖存率(手槍大約90%,但也有開槍熊還是攻擊的情況)。
      帶崽熊媽媽最危險,因為她更可能會為了保護孩子攻擊眼前的威脅。

  • @createlovely5277
    @createlovely5277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凡事都是中性的,培養思辯的能力

  • @Relaxing-897
    @Relaxing-897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希望能分享孤僻型人格障礙🙏

  • @annyrell
    @annyrell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事情當下常陷入倖存者偏差 但之後慢慢思考後 又覺得好像不只一個結果會發生 只是機率問題

  • @jarry444
    @jarry444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是不是可以分柝一下,「倖存者偏差」跟「常態分佈」的綜合應用及關連,交集連集

  • @user-nz9vz1ym7m
    @user-nz9vz1ym7m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讓我想起了這句話 {我不需要證明你是錯的 我只需要證明我是對的就好}

  • @user-qx1od3rj1v
    @user-qx1od3rj1v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人人都想要自由想要時間
    往往沒有擺脫被洗腦或是被話題帶走
    的知識識別能力

  • @user-fj7iz7hz3q
    @user-fj7iz7hz3q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總之,凡事多思考,多疑問,多查證,不要理所當然的相信一個結果

  • @user-fk7oy5wn8m
    @user-fk7oy5wn8m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維C是喜歡夏威夷披薩的教派❤🎉

  • @TechK-gt7cz
    @TechK-gt7cz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之後可以做一篇關於超雄綜合症的影片嗎?

  • @DKU00
    @DKU00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下結論的人就只是在用二分法選擇自己想要的,什麼什麼一定就不會是事實。
    因此選擇上是因你要達到的目的來運用倖存者偏差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 @joannechen3674
    @joannechen3674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思考看不見的東西!要如何哪些東西,真是切中人心😂😂😂😂

  • @JerryChi.1120
    @JerryChi.1120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05 真紀真也說過:屍體在說話

  • @user-zd8zc1xe4u
    @user-zd8zc1xe4u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學習到了

  • @w.2740
    @w.2740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理論 是從李永樂老師 的影片中知道,他用數學證明。

  • @stoneSock-gz4wr
    @stoneSock-gz4wr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統計學學過的概率的我,來看這期一目了然。用倖存者偏差可以直接說明,到處都有好人壞人,不要一棍子打死的邏輯,有多麼荒謬!!!!

  • @user-hr8yl8pk9k
    @user-hr8yl8pk9k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簡單來講 倖存者偏差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偏概全

  • @sally6552
    @sally6552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12:15超可愛

  • @CarinaZhang-ug3hq
    @CarinaZhang-ug3hq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请问下思维可以讲一下叛逆期的心理以及脑部的发展吗

  • @user-qz8sb7qx4v
    @user-qz8sb7qx4v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希望有天可以介紹冒牌者症候群

  • @sugi_desu
    @sugi_desu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維思維 有打算之後在結束後 或著某段時間提到 RUclips上面的MILGRAM的視聴者参加型音楽嗎?
    那似乎是以權威實驗 "老師跟坐在電椅上的學生" 為原型改造的實驗
    (目前也還在持續中的實驗 日本和國外滿多受眾的 但是台灣語言問題不流通) (簡單來說是三審/ 十位"殺人犯", MV, 問答, 廣播劇中得到線索/以自身價值觀、喜好甚至外貌決定饒恕與否)

  • @jinlin8194
    @jinlin8194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原來有好多思維可以去思考,不要老是都用同一個思維去走
    果然有句話說 山不轉路轉 路不轉人轉

  • @freedomtw7867
    @freedomtw7867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比如 星座迷信者
    我觀察過幾個 發現他們都會放大巧合的例子 卻無視更多的無效案例

    • @user-pd5en3vz5i
      @user-pd5en3vz5i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這更像是確認偏誤。

    • @freedomtw7867
      @freedomtw7867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user-pd5en3vz5i 好像也是
      我再多研究好了

    • @user-pd5en3vz5i
      @user-pd5en3vz5i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加油加油👏

  • @edwardho3763
    @edwardho3763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看得到別人的風光,卻沒留意別人用了多少努力去達成,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 @newLoopBug
    @newLoopBug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很好奇在談話時是不是也有快思與慢想的行為,說話又快又有邏輯的人是不是慢想的效率比較高

  • @honghuilee6522
    @honghuilee6522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沒錯 最經典例子 還有在竹科上班的 人都很有錢

  • @ysterling4307
    @ysterling4307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印象中
    遇到熊要裝死是有條件的
    前提是他不餓
    熊不會繼續攻擊闖入領地的投降者
    但如果你不是投降者而是獵物
    結果會不一樣
    這算倖存者偏差嗎?

    • @a0955736569
      @a0955736569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如果你被認定為競爭對手(例如搶回被熊佔有的物品)那裝死就等於找死吧?
      而且熊其實很會裝的,襲擊前不一定是衝過來,還有那種慢慢靠近然後突擊的模式

  • @user-dw6mb8vq3n
    @user-dw6mb8vq3n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9:13 有點不太明白,意思是有些人利用倖存者偏差就下結論(?)但相較後面解釋的熊的例子來說,祈禱其實也算是一種倖存者偏差,只是關乎機率問題而已,所以癥結點應該是某個東西有倖存者偏差我們或許該執行或不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