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Again: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3 янв 2025
  • #2023年博客來暢銷總榜第一名
    📣留言加分享本貼文就有機會抽《逆思維》一本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4.2.6 - 2024.2.13
    👍 感謝皇冠文化集團 的熱情贈書
    -
    本集重點:
    1.個人的重新思考:認知彈性、過度自信的循環、達克效應、冒牌者症候群、異議網絡
    2.人際的重新思考:找出共同點、單一論述、概觀效應
    3.集體的重新思考:二元偏誤、集體學習的文化
    -
    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創作更多影片: / @superycinema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279

  • @superycinema
    @superycinema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若你覺得超級歪的影片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使用超級感謝,或加入付費會員支持,讓超級歪不用接業配也可以穩定產出!
    加入會員連結:ruclips.net/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 @ren-lichen5945
    @ren-lichen5945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83

    ***謝謝分享 : 逆思維(Think again)(避免偏見)
    1.個人重新思考 : 具備大師級人物的"認知彈性"
    (a)打破過度循自信的循環(達克效應)
    (b)注意自己能力與自信的平衡
    (c)接受犯錯:(i)自己的想法與自我認同分開(ii)建立異議網路
    2.人際重新思考 : 引導他人重新思考
    (a)找出共同點
    (b)注重單一論述
    (c)避免使用強烈字眼,利用問號結束一個句子
    3.集體重新思考 :
    (a)還原事情原貌的複雜性,避免二元偏誤
    (b)建立集體學習的文化

  • @darkceller
    @darkceller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06

    很讚,學到最大的是透過提問讓對方引導重新思考,而不是花時間說服對方

    • @Ran_0610
      @Ran_0610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1

      提問才能讓對方開始思考,真的很棒,學習到了

  • @wei75631
    @wei75631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54

    以前小時候老是被如"不准找藉口"、"不要狡辯"、"你錯了"這類的話喝止住,留下了很多不愉快的回憶,要有包容開放的言論環境真的很重要呀,我是直到上大學能自由使用網路才開始知道這世上可以接受不同的想法和建議的

    • @chensir3
      @chensir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2

      啊,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

    • @smokeweveryday
      @smokeweveryday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chensir3人沒辦法選擇家庭😢,所以一切都是命運

    • @love-neko
      @love-neko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畢竟教育制度就是培訓不會思考的人(工人),而不是思想家,這樣才能奴役人。
      尤其亞洲國家😢

    • @flippingvideos6636
      @flippingvideos6636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smokeweveryday加一點成長思維如何?

    • @chizhang7123
      @chizhang7123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顶嘴!真的是非常可笑!

  • @原諒大人
    @原諒大人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88

    有時人們真的只是想吵架不是想溝通

    • @limitexist1
      @limitexist1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

      為了吵而吵

  • @chensir3
    @chensir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3

    人不能過度自信,但也不能沒有自信,充滿自信但保持懷疑才是正確態度

    • @andychang2601
      @andychang2601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之前有想過這個問題 所謂自信不是覺得自己可以了
      而是「相信自己可以」

  • @TheKenliao23
    @TheKenliao2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4

    以我的經驗來說,大部分的人都像Ted堅持己見,即使運用本書教導的技巧也是徒勞無功。我認為作者其實把對話的對象預設為有思考意願及有意願解決問題的人,然而多數人並不想思考跟解決問題,本書只提供了一種模範對話,距離解決溝通的問題還有一點距離。

  • @白露-q4v
    @白露-q4v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6

    從前一直很難與人達成共識,後來我選擇尊重、理解好不加排斥,多些包容不同的聲音,後來也大大改善了自己的觀點,雖然沒有如 Daryl Davis那般的口才,但我至少能夠對自己的思想與感受負責。

    • @gkgkyy3
      @gkgkyy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多上網辯論就辦的到....網路很多可以測試的

    • @user-bob-pikachu
      @user-bob-pikachu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你這只有個人重新思考,還沒達到人際重新思考

  • @brianhuang2038
    @brianhuang2038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謝謝!

  • @陳朔鴻
    @陳朔鴻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6

    我可以感覺到找迷因的技術在進步

  • @彥澐陳
    @彥澐陳 9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真的都很重要。所有溝通來自每個人的見解。相互理解後才能找到最佳方案。如果沒辦法坐下來好好談。根本沒有討論的機會。也就沒有機會合作甚至改變

  • @wei-hungweng7139
    @wei-hungweng7139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Thanks!

  • @水面下的接觸
    @水面下的接觸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1

    今天的議題真的超棒!! 謝謝超級歪

  • @moomoobon
    @moomoobon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承認錯誤並不會讓自己看起來更無能,這句話講得真好

    • @cadiechua5869
      @cadiechua5869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一次会议,我主动提起自己犯过的错误,想要大家引以为戒,结果竟然被会议室里所有人嘲笑...
      当下我确定,是时候换掉这个圈子...

  • @dailyangdaniel357
    @dailyangdaniel357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謝謝!

  • @garryhsieh5933
    @garryhsieh5933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謝謝你的分享,影片許多內容都能切合我過去經歷過的一些人事物。藉由不斷地學習思考,擴展我們的認知彈性,保持開放的思維,持續修正自己的觀點與認知~~~

  • @tmc8937
    @tmc8937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感謝推介這本好書。這幾年接觸了哲學和成長思維,開始踏上了渴望成長之旅。別人討論遇上意見不同的時候,從過往的辯論狀態慢慢轉變成開放討論的狀態。但遇上固定思維的人,還是很難展開有營養的討論。這本書提出如何讓對手從堅持到懷疑己見的方法令我大開眼界。我現在就去買這本書來看看🫡

  • @zoo00700tw
    @zoo00700tw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謙卑永遠是進步的一大助力

  • @Shizukumo
    @Shizukumo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謝謝你介紹這本書,剛好目前處在的社群處於混亂攻擊的狀態,讓我感到沮喪疲憊,但也試著利用書中提到的論點去反思每個立場所在乎的及複雜化事件全貌,反而更能理解。
    另外,很開心能發現自己有傾向將自我認同跟意見混為一談的毛病,難怪有時討論議題情緒就上來了或被冒犯,之後會多小心的

    • @user-bob-pikachu
      @user-bob-pikachu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因為社群很多人的留言不僅是傳教士通常還附帶人身攻擊,所以不是你的錯

  • @user-fungzzzz
    @user-fungzzzz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很棒的影片,我覺得這是對於民智能有所改善的認知,真的很棒,相信大家都這樣做的話,社會國家世界一定能向上提昇,希望世界更好的人一定要耐心看完

  • @bupoly185
    @bupoly185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已分享, 完全同意那段先同意對方的論點, 再請對方自己分析自己論點的風險,有助於讓對方先降低防備再加入討論, 檢討自己的論點. 至於那段要員工寫出公司可以改進的地方, 若不能針對每個建議都回覆,久而久之就不會有人真心寫建議了.

  • @78141k
    @78141k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謙卑的自信,能夠容納各種不同聲音,並轉化成自我思想

  • @yangou6899
    @yangou6899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每一集都很有收穫,謝謝!

  • @dereklin5066
    @dereklin5066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我本身也蠻喜歡反思、質疑、批判的,也常常去多了解不同的觀點,但我想過:會不會有些時候堅持己見反而是好事?
    很多時候吸收了不同立場、不同背景的人的意見,似乎反而會陷入一種困境,感覺各方都有道理,導致會不斷懷疑自我的決定。

    • @gkgkyy3
      @gkgkyy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那是因為環境被冷漠成現實因素而另一方可能反對因而看起來比較感性....但是只要問對方你願意你的下一代還要繼續下去??多半是沉默思考的!!
      所以感性的一方也只是堅持己見而已...他也沒有進入引導的範圍內...
      所以你沒有陷入困境....是你還沒開始思考引導的手法...
      全然的理性就會變成機器人...全然感性當然也不可(不能過度陷入)...
      就像社會安全網甚至無條件收入?
      會被認為錢夠推動的問題嗎??
      但是這兩項你不做??隱藏的巨大成本會越來越沒有人承受得住....
      理性的一方喜歡精算錢夠不夠??但是卻沒想到資本過度集中的問題..到時候會連他自己都成受不了...
      感性的雖然看起來很自然的贊成??但是會有領取人懶惰的問題!!(像躺平問題...)
      但這根源其實是家庭教育的引導問題...父母不會引導就必須訓練或被介入...
      以後社會才不會需要付出隱藏成本....
      但跳到理性那方又變得好笑起來!!現在的教育夠靈活嗎~.~?
      一定比例的家長過度壓榨小孩讀書??刺激資本?
      整個社會趨向資本集中??
      哪裡來的誰對誰錯??
      共業而已~.~
      被資本集中找當玩具而已~.~
      也就是兩方的討論根本沒意義...
      就像藍綠~.~

  • @andrewliang25
    @andrewliang25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6

    感謝分享好書
    影片中有一點想指正: 5:11 中的圖片並不是指達克效應, 原圖是技術成熟度曲線 (Hype Cycle)

    • @AlchemyMage
      @AlchemyMage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這個圖曲線就是達克效應後續補齊的自信模型。
      絕對不是技術成熟度曲線,技術成熟度曲線y軸不是自信,x軸也不是能力而是time。

  • @b435c9f8
    @b435c9f8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感謝介紹,解說的邏輯跟架構讓人容易理解,且聽完解說後讓我增加許多不同角度的思維!❤

  • @YangJoshuaXiemusic
    @YangJoshuaXiemusic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7

    我教过小提琴 作曲 数学 认知语言学 也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甚至是跨学科的 太同意这些观点了

  • @user-iamateacher
    @user-iamateacher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真的!強迫自己重新思考!我每學期的作文題目也都幾乎不一樣😊

  • @Nick的日常
    @Nick的日常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感謝作者提供這麼優質的影片

  • @mimisaiko
    @mimisaiko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有一部紀錄片《White Right: Meeting the Enemy》就是導演直接去極端種族主義現場去交陪認識參加者,他會用大部分時間來聆聽對方為什麼有這些行為,願意敞開心房的人,都會承認自己在做不對的事情,最後逐漸退出這樣的集會。他們有這些行為的原因往往很單純,他們想要在一個群體之中獲得認同感,希望自己的存在和行動有價值。

  • @Kevin_Yang_8117
    @Kevin_Yang_8117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終於找到最棒的頻道,謝謝你

  • @jhkao5713
    @jhkao571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很棒跳脫固有思維模式

  • @Tong7654
    @Tong7654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逆思維這本書是我看過最棒的作品!

  • @ivenhsieh
    @ivenhsieh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深入淺出的分享,很棒!

  • @bobli9654
    @bobli9654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这期讲到我心里去了,强化了自己的想法的同时也学到很多,也缓解了疑虑。谢谢

  • @griffinwang8684
    @griffinwang8684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好棒的想法與論述!

  • @三個諸葛亮
    @三個諸葛亮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非常棒,很有深度,影片應該讓更多人接觸到

  • @ShingGoh
    @ShingGoh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過去十年我為了改變自己,知道不斷檢視自己的行為會對認知和環境互動有什麼影響可以有助自己變得更好。但即便知道我缺少了他人的聲音之下,卻沒辦法邀請他人表達意見。
    光靠自身的覺察是不夠的,反而會因為太謹慎而變得非常自卑,無法有自信去面對問題。
    17歲開始努力到今年30歲,對自身行為的質疑和努力反而讓我看不起身邊自私,不在乎他人想法的無知的人只不過是個年長的老屁孩。這樣不斷建立一堆理由來證明我的想法是對的,反而讓我變成傳教士那樣逼迫朋友和父母認同我的觀點。這種把對方推開的行為反而阻斷整體向上發展。
    感謝超級歪的影片,讓我看到我在哪裡卡關了。
    想說的有兩點:
    1)這思維方式別只學半套。
    2)學會謙卑,別因而自滿。

    • @gkgkyy3
      @gkgkyy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變成對立的兩方齁~.~?

  • @chihhanshih6885
    @chihhanshih6885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聽完之後,讓我很期待閱讀這本書

  • @hywatha2011
    @hywatha2011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這集的內容有可能成為藍綠和解, 小草啟蒙, 以及堤防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機運
    8:10 相對於極權自我, 依附分離更能讓人快樂, 靈活, 有效率.
    自我與想法的依附分離在有經驗者眼裡有點理所當然, 私以為考慮自我的可能性及多樣性有助於意識從狀態中抽離.
    14:50 概觀效應, 不一定要有過"大"的體驗, 也可以源自先"小"後"大", 如當兵, 出獄, 或各種解脫感, 但心態是關鍵.

  • @石家誠
    @石家誠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能接受批判錯誤的經驗,反而能在關鍵時刻中冷靜的判斷,從中達到更好的溝通。

  • @user-lb1ov5sw4s
    @user-lb1ov5sw4s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I recently found this channel and I'm loving it so far!!

  • @QAZ12345624
    @QAZ12345624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謝謝每次看你影片都感覺進步一點

  • @KaiChang-z8p
    @KaiChang-z8p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謝謝分享

  • @8013Galaxy
    @8013Galaxy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2000号🎉🎉😂今天好幸運。大年初三今天的早上巧遇你。
    這一刻,祝樓主與各位龍年健康❤萬事如意❤

  • @poppyss1
    @poppyss1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如果是為了解決問題逆思維的方式是有效的,可是大多數狀況是人們不想解決問題,而是想保護現狀利益

  • @pobodjjd
    @pobodjjd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謝謝🙏講得太好

  • @charles88
    @charles88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再想一次 重新思考

  • @lY8331
    @lY8331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這本不錯

  • @scottielin1076
    @scottielin1076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看完覺得很棒,👍

  • @rangehuang8982
    @rangehuang8982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其實從頭到尾都一個原因,就是每個人都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了,客觀來看,沒有一個人是重要的,我留言也從來都是留開心而已,所以留完看都不會看誰有什麼反應,除非有人很有趣可以調戲,我們要知道這世界本來就會有不理解不明白不能溝通的人,但就算如此我自己的意見也不重要,這世界有我沒我都沒差,所以當人明白這件事情以後,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了。
    根本沒必要去糾結跟研究別人怎麼想,就算想了也不會改變,改變了也不怎麼樣,我們的"自我"意識才是讓我們都陷於這些苦惱的根源,但沒有自我也會很麻煩,所以重點就是先理解自我,再理解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不重要,才是正確的道路,世界本來就該長這個樣子,所有人都意見一樣反而不有趣,格局小了才會庸人自擾。

    • @dingklewong
      @dingklewong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哲學到最後就會變成佛學

    • @gkgkyy3
      @gkgkyy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兩位..都不是....
      這樣的邏輯只要走歪一步...就去了~.~
      引導是為了讓對方可以與自己思考(對方!自己跟自己)...
      溝通這個詞其實在引導裡是個表象而已...
      主要是讓對方自己碰撞自己的思考...'
      不是所有人意見一樣不有趣...而是通常某些問題會使兩方呈現對立的狀態....爭自己比較對的那樣子...結果很多議題其實都還沒做...連實驗都沒有...只有空話在那邊對幹而已~.~ 很多政治議題就是這樣...但拖了多年還是不做~.~

    • @rangehuang8982
      @rangehuang8982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gkgkyy3 有很多人談論邏輯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表示自己邏輯很好,但如果邏輯真的很好,那寫程式一定是如魚得水永遠不卡BUG了,就像法律系的常自認邏輯好,寫程式有這個現象嗎?
      並沒有,所以社會上所謂的邏輯好都是自己硬ㄠ成對的,而不是科學認證的邏輯很好,但跟邏輯不好的人爭論只會鬼打牆,因為這跟智力測驗一樣是天生的,既然是天生就無法改變,溝通爭論就都沒有意義了,有很多數學邏輯題目就是99%的人類一輩子都不會看懂,教了也不會懂,談了只有浪費時間沒有意義。
      思維盲點跟愚蠢在這1%人看起來到處都是,要是每天都想著溝通跟讓人理解,那真的生活都不用過了,所以這些東西都是給思維層級一樣的人使用的,而目的只是為了讓社會安定,有明白這個東西就知道根本沒人是重要的,頂尖人士就只是要笨的人乖乖別鬧而已。

    • @gkgkyy3
      @gkgkyy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rangehuang8982
      講話的邏輯不應該與程序的邏輯放在一起比較....我想是因為有轉換的問題(程式語言與人的語言?或談論時的邏輯)...
      人的邏輯比較靈活...
      我只是在說...歪了會呈現不同狀態的邏輯走向而已....
      但也同時強調....每個人不同的個性其實會比較限縮在看起來很大的範圍但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的過度流程而已...
      我很明顯用政治議題在做舉例...一堆卡著就是很久...不做就是不做拖很久....放廢了社會多少成本不是嗎~0~?
      教了也不會懂~.~?
      不是有人說過是不會教嗎~.~?
      而且我在網路都不會認為自己是在交~.~
      花整天時間溝通那倒也不會~.~
      但如果都不溝通??那跟家裡通常也會....~~
      我講一個舉例吧...
      台灣人總是跟對岸人講民主...對岸有一點理性的人會說不可以民主的太快...
      我只回一句....那開始教育了嗎~.~?
      你認為有人回我嗎~.~?
      另外??你滿意現在的教育嗎~~?(針對你說的"教")...
      再來..這其實跟社會安全網的大綱幾乎一樣...教育..社會功能..刑罰...
      而你後面那段讓我感覺跟認為錢與利益還是目前政治無法翻轉的主因~.~
      問題是你確定你的下一代不會因為任何問題被誆在你所謂的99%?
      你會認了?還是開發他最有能力的那一塊?(教育!?)

  • @MsSuperEric
    @MsSuperEric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這本書一直在我清單中 也謝謝SuperY分享這本書的內容

  • @Xegachick
    @Xegachick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感謝分享 起飛路

  • @王晶幀-z2y
    @王晶幀-z2y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超精采!

  • @azuresky2039
    @azuresky2039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每次看推薦都覺得擴展好多新的視野

  • @hpipiw
    @hpipiw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您好, 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您的影片內容很棒,也獲益良多。但這次我在觀看的時候,覺得背景音樂有點干擾我對於內容的專注跟理解。僅供參考,也可能是影片內容對我來說過於艱澀,或我個人狀況不好一直分心。謝謝您製作這麼多優質內容的影片😊

  • @kenhu2179
    @kenhu2179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真心感謝超級歪的用心解析,這部影片的按讚數還不夠多,希望觀眾多多支持。

    • @Joycee061
      @Joycee061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真的嗎?ken

  • @cadiechua5869
    @cadiechua5869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说到太空人产生全球意识,“概观效应”,脑海里马上想起 1990年的 "From A Distance"
    From a distance, you look like my friend
    Even though we are at war
    From a distance, I just cannot comprehend
    What all this fighting's for
    From a distance, there is harmony
    And it echoes through the land
    And it's the hope of hopes
    It's the love of loves
    It's the heart of every man
    共勉之。

  • @8ga856
    @8ga856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王志安的爭議就挺適合think again的

  • @叔的保險日記UnclesInsura
    @叔的保險日記UnclesInsura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謝謝分享好書

  • @xuejunchen2955
    @xuejunchen2955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祝新年快乐!

  • @YU-FANG-o3c
    @YU-FANG-o3c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收穫良多👍

  • @love-neko
    @love-neko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好書。
    抽一個隨著演算法普及,人們更愛待在同溫層,容不下別的聲音。因此自戀型人格愈來愈多,更不可能可以溝通。

  • @nai-yuankou8645
    @nai-yuankou8645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讚讚讚~

  • @stanual
    @stanual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讓自己重新思考

  • @vanillachu1
    @vanillachu1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耶~正好快會員日趕快下單~

  • @user-8120bj4sB
    @user-8120bj4sB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太實用了 謝謝❤

  • @wudiwudi7839
    @wudiwudi7839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批评很容易,但要有真正看到问题并有想法喝行动拟定进步的计划,而不是每天批评而已

  • @陳龍郁子
    @陳龍郁子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又學到了一課

  • @丁松壽
    @丁松壽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3

    THINK AGAIN翻譯成“重ㄔㄨㄥˊ思維”較貼切,可以重新、重複、重向或重ㄓㄨㄥˋ點等詞來顯現其“多重”思維的意含,“重”這個字的意含很多,而“逆”是個單一性質的反意詞,用在此處不是很妥的字。

  • @chiayang5352
    @chiayang5352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想给你一万个赞👍🏻

  • @木特
    @木特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95

    其實我感覺這本書的標題翻譯的並不好,當初我在學校下課時看這個,被同學看到,現在他們都叫我逆思維大師🥲🥲

    • @moriesakurai
      @moriesakurai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8

      超白話書名:「再想一下是否會更好?」

    • @木特
      @木特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1

      感覺跟原本的意思超不一樣,中文譯名真的來鬧的🤣

    • @chensir3
      @chensir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同學間就是愛開玩笑

    • @丁松壽
      @丁松壽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9

      改為‘’重思維‘’較貼切些

    • @subswithoutvids-dw6dv
      @subswithoutvids-dw6dv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

  • @vvooqqq
    @vvooqqq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超喜歡

  • @wuwu365
    @wuwu365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就事實大於認知,或是認知大於事實

  • @soysen
    @soysen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這裡想提一點:維持初衷跟改變商業策略應該不衝突。

  • @hippowang2863
    @hippowang2863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感覺這些論點只適用於利益交換
    做人的原則還是要堅持

  • @陳威霖-i8m
    @陳威霖-i8m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讚的拉

  • @reading_matilda
    @reading_matilda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插播一下
    賈伯斯最主要是因為跟摩托羅拉的手機合作案讓他很不滿意,才終於同意同事和內部工程師的看法,讓蘋果自己研究該怎麼做手機。

  • @buttercupz3080
    @buttercupz3080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我对我老板提出了批评和质疑,然后被Fire了,现在在仲裁😂😂😂这真的是项能力

  • @Gearbaby1010
    @Gearbaby1010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Hmmmm... think again is important

  • @F120131511
    @F120131511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人類思維最可怕是淪為信仰模式,不管事實與真理的那種。
    因此人的信仰(認知快取)得隨時讓太陽曬曬(真偽檢驗),
    當然習慣二元思維者,得學習分辨:想像(非真實之事務)、無理、有理、合理、道理、真理之間的差異。

    • @chensir3
      @chensir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說實在作為人不可能完全客觀,人還是有感性的部分,因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分析到極限,完全理性有時候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 @F120131511
      @F120131511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chensir3 客觀只是一種思維上的選擇,把自己的情感與角色抽離,或是扮演多個角色看問題,這是一種方法,方法可成為習慣。
      就像心智成熟健全之後,對他人各種批評,可讓心情極低波動,就像幫耳朵裝上降噪器,只讓有用的進到大腦,讓自己成為自己思維與情緒的主人。

    • @moriesakurai
      @moriesakurai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chensir3 大概只有在數字呈現的時候才有所謂客觀,所以才會盡可能量化,無法量化的事物皆偏向主觀的成分居多

    • @gkgkyy3
      @gkgkyy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chensir3 並重

  • @彭金龍-y9e
    @彭金龍-y9e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很,很,很,複雜⋯⋯

  • @xu65p4u4
    @xu65p4u4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給後面來的朋友:要注意聽達克效應的解說、這個理論十分重要。

  • @艾倫·耶格爾-l6g
    @艾倫·耶格爾-l6g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逆思維 想抽

  • @user-xyz333
    @user-xyz333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是的,現在媒體自媒體政論節目的名嘴,都自信的強調:我才是正確的,不同意,反對的批評都是不正確的。但是傳教士們的傳教還是有用的,信徒顏色都分得很清楚,雖然會變色,但是絕對沒有色盲。

  • @許軒瑞-g8v
    @許軒瑞-g8v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對16 分55秒的圖有疑問 標題寫的看起來是左圖是有效對話 右圖是無效對話 但看起來右圖是更多樣化的情緒分佈

  • @Jason781202
    @Jason781202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16:53 那實驗怎麼做出來的啊? 我知道心理學的書其實很專門,但一不小心就會和心靈雞湯的書搞混

  • @user-loveiu566
    @user-loveiu566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越看越有勁,只要有那一段沒看明白,會很想再看一遍,視頻很多地方觸動到自己重複看了三遍,頻道主做的很用心,感謝分享。😊

  • @jeffreytsai2240
    @jeffreytsai2240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說到底只有肯聽他人意見的人才適用

  • @Ran_0610
    @Ran_0610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謝謝歪歪的介紹

  • @sandiegosbreakfast4177
    @sandiegosbreakfast4177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好幸運!最近在當兵就是在裡面看這本書XD

    • @孫野馬
      @孫野馬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不好意思 想請問當兵一天能用來看書的時間大約會有幾小時

  • @ArisHuang-m5h
    @ArisHuang-m5h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必須幫補充,這裡面提出質疑是要有正面意像的技巧,也就是包容性說法

  • @邱建廷
    @邱建廷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想抽❤

  • @阿羅哈-j2y
    @阿羅哈-j2y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這麼好的頻道不是應該四百萬訂閱嗎

  • @user-symj2109
    @user-symj2109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我印象中達克效應的曲線好像是錯的?那好像是技術成熟曲線,只是剛好可以對應達克效應所提供的數據而已

  • @WDamI
    @WDamI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進步就是偵錯修改一再的迭代
    優秀是結果,反駁的偵錯方法是原因
    如果無法靠反駁偵錯,進步應該不太容易
    簡單來說逆思維就是debug吧🤔

  • @劉先生-n3x
    @劉先生-n3x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台灣交通部也充滿達克效應

  • @hhorace_hsu
    @hhorace_hsu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這本我看過 但我看完感覺好說教😅😅
    我比較喜歡《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 推薦的《思考101》XDD

  • @0-bf4mx
    @0-bf4mx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這種帶動思考方式是否適用於業務員

  • @dwarfking8585
    @dwarfking8585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我自己也盡力吸收一件事情上的兩個極端,讓自己的意見不至於偏頗。可是我後來發現我會容易沒有中心思想,因為知道兩個立場都有其理由。可能會踩不住一邊的極端,因為我自己也知道這一邊有多不合理,講話會虛,或是變成往中間靠攏兩邊討好,抑或是兩邊不討好。最後變成哪邊我有利我就選哪邊,又或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好聽點是身段柔軟,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清楚我的定位。
    請問這該怎麼辦?

    • @cuteBoy-n6k
      @cuteBoy-n6k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雖然這些道理自己都明白,輕鬆做自己就好,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

    • @WadeWater224
      @WadeWater224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找定位本身就是把自我與某種認知型態結合的方式,一旦結合成功,就會變成影片中本能去說服非自我認知,與反抗的情緒產生,我覺得既然你已經進化到能夠保持真正中立的態度去看各種事實,那完全沒有必要再跳回去那個框架之中吧。

    • @gkgkyy3
      @gkgkyy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一堆人能完成一件事就是因為一堆人...

    • @darrenjiang8022
      @darrenjiang8022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哪邊對你有利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你有中心思想了,你還可以客觀分析誰對你有利,比起盲目相信和支持的人好很多了。

    • @gkgkyy3
      @gkgkyy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darrenjiang8022
      你這個是短期有利....最後環境會變得更為勢利~.~
      所以我總說....並不是不支持就不會共業或是推動?
      歷史總是驚人(白眼)的相似...要繼續這種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