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第一人稱。「口嫌體正直」台語安怎寫?漢語第一人稱,跟台語第一人稱,到底差多少?/【台語誶誶唸】第18集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5 окт 2024
  • 任何語言的第一人稱,都是該語言的「根骨」。如影片所談,古代漢語的第一人稱,甚至沒有複數,而台語的第一人稱不但豐富多層次,連複數都有微妙的變化。還是那句話,任何一個語言學家,面對這個事實,都無法自圓其說,指台語就是漢語的方言。換句話說,單看第一人稱有如此大的差異,任何一個語言學家,都必須「認定」這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語言。
    中文的第一人稱複數「我們」甚至是到了元朝才出現。「們」這個詞綴,直接使漢語的第一人稱長出了新的觸鬚。能起到這麼決定性變化,其背後原因除了(所謂)「大時代」,更主要的是「文化的強勢與弱勢」。
    古漢語的「第一人稱複數」功能存在,但卻是由「第一人稱單數」負責「兼職」所產生。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亦復如是。語言絕對會反映出民族性與其背後的社會氛圍,光這部分其實可以聊很久。
    第一人稱複數具有排他性,並不影響語言的發展。「俺」便是一例;它排除了第二人稱被同時納入的可能。古漢語的狀況,比較麻煩的是它由此發展出來的「無限多」詞組,內含太多「額外意義」(就像那許許多多第一人稱單數的文學性代稱一樣),既像單位、又可以是群組,於是那些就都變成了第一人稱複數的「代稱」,取代了原本不存在的第一人稱複數。或者你也可以比較正面地去說,古漢語的第一人稱單數,本身有足以一肩擔起所有第一人稱任務的靈活度,所以它不需要複數形式。不確定能不能這樣舉例:能承擔家庭功能的單親,不需要婚姻。
    古漢語到近代漢語,這個語言人稱的「變形」顯示出這個語言的「拼裝車」本質。這是多數人皆知、但部分「懷抱某些民族情懷」的人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漢與唐之間的一大段混亂,或和平、或強制,中土語言已經經過數次大整型。「台語就是夏商周古語」的眠夢,目前只剩下一個江郎才盡什麼都不會的文化惡徒,藉以浮沈求生的一塊破木板。而且這個傑克寡廉鮮恥地踢下蘿絲(真正的台語知識), 他自己趴上木板了。
    近代中文的第一人稱,文法相對單純,目前在中文強勢的台灣,很多人的台語語感,也會被中文拉著一起跑,即使是台灣母語的族群,很多會不小心遺忘了台語本身的語感。所以也會漸漸忘記原來台語的第一人稱含有如此微妙的變化。
    隨著男女性別的差異縮小,我偶爾有注意到部分女性也會用相對陽剛的「忨 」,以我所在的區域來說,會這樣說的相對少。影片中提到「阮」跟「忨 」在部分地方是剛好反過來的,特別請教的一位台語老師長輩(高齡90幾歲)他就是跟我剛好反過來的例子。
    我是支持「性解放」(指打破性別刻板框架,例如女生只能穿裙子之類的)的人,我其實樂見性別差異在語言中被「模糊化」,或者逐步趨向「可變動」,而不是「消失」。因為語言的消失與削弱,除非天災,否則那意味著有一個族群正被欺壓與排擠。
    漢字出現滿滿的女權意象,那源自於更早甚至還沒有漢字,當只有語言的時候,便已存在了。而後當文字逐漸成形,語言的習慣,會滲透入文字。說到這,有個關於甲骨文「前身」的影片,被我一拖延,拖了一年多都還沒做。之前留言提問的朋友,說不定已經氣跑了。我還記著,會做的。因為該內容,跟這一集提到的,是部分相關連。我本來打算跟這集一起做,但想想,還是分開吧。沒事別再做過長的影片了。
    並不是每一件事都能「見仁見智」,當是非很明白的時候,真相只會有一個。台灣的台語環境,本來就很頹靡,對於某人對我的人身攻擊(不是針對事情,是針對我這個人)我選擇不想理會。加上前陣子忙著投入冤案影片的製作,由不得我分心去管這些無聊鳥事。真的,跟人命關天的冤枉比起來,這些都是小事。但孰可忍孰不可忍,把「汝俺們」拿來羞辱台語界智商,我真的忍不了。口口聲聲滿嘴火車的夏商周,卻拿元朝的新造字說嘴。此人顯然不知道「們」是怎麼出現在漢語中的,他同樣不知道「俺」是同時具有單數跟複數兩種定義的。那就更別奢望他會知道「阮」跟「忨」在第一人稱上的存在定位。
    恕我直言,我甚至不認為他「很懂」台語。我是指一般「講台語」。他連台語「嫩薑」的發音都完全走樣,導致他「依音湊字」完全找錯方向。
    我並不驚訝於他的「不知道」,而是他明顯面對自己的「不足」卻依然不肯長進。攻擊我本人會因此惹毛我的機率不是沒有,不過要看狀況;但「無下限地自曝愚蠢、並還將該愚蠢沾染到我這邊、哪怕只是衣角⋯⋯」這個,100%惹毛我。我無法容忍有人在談論這麼愚蠢的事情同時會提及我。整個就是一個「不潔感」,不乾爽。
    有些人也許就愛「台語是古漢語」的情懷,於是心甘情願被騙也沒關係,那醉翁之意不在真相,我祝福天下有緣人都活該去遇到彼此。但我相信很多人是不小心被騙的。
    「愛sio幹,假踣倒」是我在才不到20歲時就常聽身邊一位長輩講的。由於那位長輩是個「出身不錯,氣質優雅,性情溫順,當時年紀大我一倍」的人,所以我對這句明顯帶有粗鄙字眼的話,並沒有什麼低俗的感覺。反而,在那個年紀,每次聽到都是笑到出淚。台語有很多「常用語」若不是被錯用,就是被遺忘。我身邊有個善講台語的研究者,他一生沒聽過這句話。所以,顯然台語除了地緣與年代因素,其中還包含了生養環境與教育背景。
    台語,值得更認真一點的專業。我們不是次等文化、次等公民。當要談一個語言的「第一人稱」,切入點竟是「糊成一團的發音」,那已表示此人腦袋裝的不是腦漿;是別的。
    重點是,你都要做影片出來教人了,事前自己求證查實,很難嗎?良心不會癢嗎?你不知道自己在騙人嗎?還是你真的草包到連查證都不知該往哪裡下手?
    我相信當知識落差到一定程度,想找資料真的會無從下手。尤其當你大話滿嘴,身邊圍繞的都是仰望你餵食答案的崇拜者,更是會不好意思去請教別人。我極慶幸身邊還是有很多可以去請益的對象。
    台語當然不可能是「夏商周古語」。偶然翻到一字一句湊巧,就又做出一集來騙人。其實看上去,可憐大過可惡。但是,當謊言太低級了,我不打你臉,會對不起天下蒼生。你就繼續多騙一點,提供我多一點影片素材。我相信你沒有底線,所以我很期待你下一次的笑點。尤其我之前熬過超長影片的製作之後,現在推出這種幾分鐘的短影片,真是輕鬆自在啊!轉檔都是一瞬間。如果素材主題又不必我自己想,那簡直太好了。
    #台語 #漢字 #台灣話 #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複數 #新石器時代 #母系社會 #生殖 #第一性 #第二性 #女性意象 #女性視角 #南島民族 #古漢語 #多音節 #華夏 #漢文化 #考古 #良渚文化 #古越人 #漢化 #單音節 #片語 #我們 #北方方言 #現代中文 #元朝 #咱 #俺 #說文解字 #阿爾泰語 #騙子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