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了解的千万不要乱说啊!我一个学语言的要为国语和方言澄清一下了。北京话和其他各地方言都是古汉语的后代,各自保留了一部分古汉语特征,但没有一个是正宗古汉语的啊!不可否认闽南语保留了很多 古汉语ptk的韵尾,另外罗老师举的例子都是未经腭化的j声母,时间(gan-jian),简(gan-jian)单,军(gun-jun)人等等,挑的都是普通话丢失的部分,不能就因此就直接说保留了更多古汉语。我可以反过来举很多普通话或者国语保留而台语丢失的古汉语特征,一打一大片 :比如光明,古汉语(goang mieng),国语 guang ming,闽南话 kong bing,这里可以看到闽南语里,光的介音都丢了,明 的m 变成了 b。m,n声母在闽南语很多变成了 b , d 或者l 。南方,唐朝古汉语(nam buang),国语 nan fang,闽南语 lam hong。国语保留了 南的 n声母和 a 韵腹,丢了 m 韵尾,而闽南语 正好相反,丢了 n 声母。国语保留了 方的 ang 韵母,丢了b声母和 介音u,闽南语……声母弱化成 h,韵母高化成了ong。所以要说什么方言更像古汉语?真的要一个一个量化,你只会发现每个方言都离真正的古汉语差了十万八千里。
過去日韓之間曾經為了一座小島爭奪了數十年,日本稱竹島,韓國稱德島(今稱獨島),竹和德在台語的發音是一樣的,可證河洛話的影響,給大家參考。
@Ty Chou,
被日本洗腦的網路霸凌者.!
🤬🖕
@@anatheistmyself只是舉個日韓被古漢語影響的例子,和洗腦有何關係 ,不知你在説什麼?
河洛話從哪來?濁水溪嗎?還是玉山?……搞屁啊😂
日语汉字音读大量源自吴音,日本古籍承认他们学了地方音。闽南语和吴音有些发音近似
日語はい(hai):應答詞的“是!”意,從江戶時代(1603-1868年)開始使用,在此時代前的武士階級使用はっ(ha,促音っ本身沒有發音),庶民使用へい(hey)或へー(hei)(在台語同樣有用hè、hè-a、hè-lah音表示應答“是”、“對”的回應),而後融合成はい(hai)主要在平民使用,武士階級在正式場合回答仍然是はっ(ha)。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隊也沿用了はい(hai)。はっ(ha)根據語調會成為感嘆詞,表達詢問或懷疑的意思;はっ(ha)?就是當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時,要反問對方而使用,或聽不懂對方的話,不得不反問時使用的詞語。就如同在台語用蛤(ha)?的音。在武士階層以來所用ha同時有轉發為ho音用,同樣表示“是!”,在台語也使用ho為"好“音表示“是、好的”的應答。
먹자 meogja:一起吃飯吧。在台語的“蒙呷”音則是偏向向對方或一起的表示加減、多少、將就吃的用法。
쪽팔려 jjogpallyeo:表示“自己很尷尬”。在台語的表示我“很”怎樣、我“好”怎樣的台語語源是表示方向一方的쪽jjog音:我“jjog”見笑欸、你“jjog”靠北欸。
바다에 bada-e:在海裡。在台語形容人頭腦“頭殼壞去”的“趴代趴代”的語源。
뭐 ?(mwo,什麼?、什麼!?)。“嘸”有驚訝、驚詫意境,在台語“嘸mwo”用義常見為通無(沒有)、連詞(要不然)或延伸為語助詞的使用:看kua攏"嘸"、"嘸"看kua到tioh、“嘸”你是昧按抓?、“嘸”啊,今啊系蝦密情形?、 幹呢X,“嘸”利系勒公灑曉!?、啊“嘸”利系勒看kua沙小!?
西元660年大唐在韓半島與新羅聯合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最終百濟首都泗沘被攻陷,663年8月大唐軍於白江口又大敗倭國(日本)與百濟之聯軍,百濟的故土被大唐和新羅瓜分,百濟義慈王與其子(夫餘豐)王室貴族以及一萬多名百濟平民被大唐擄至河洛一帶的洛陽(現今中國河南洛陽),另有一批百濟貴族則逃往日本。
目前已知最早期東洋倭寇在1370年到1390年的部分高麗賤民群體,亦有純由朝鮮人組成的倭寇集團。1387年明國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追勦無功,澎湖反成盜寇巢穴,明國因此厲行「墟地徙民」政策,將福建、浙江、廣東沿海三地的瀕海岸地區與近海諸島上所有居民及所剿佔澎湖上的住民(遷往福建)強迫遷入內地居住,島嶼居民全數淨空。
1602年東洋倭寇以高砂(台灣)為巢穴,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成員複雜沒有國族歸屬的東洋海盜海商集團,與平埔族群在主要據地範圍的東蕃竹萋港(即台灣竹塹,今新竹縣)曾與剿倭入侵的大明軍發生戰役。福建沿海岸地區在中原大陸歷代帝國疆域下自古以來就是邊陲地帶,在更迭至明、清帝國下這個海濱地區歷經迫遷、招撫,百姓除了來源早已未必是古閩原始居民,同時也不會自稱為漢人。 Laurent Sagart(1951年生於巴黎),法國漢學家。東亞語言研究中心 (CRLAO - UMR 8563) 的成員,他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的研究主任(已榮譽退休),在西元2008年提出 Kra-Dai 是 FATK (Formosan ancestor of Tai-Kadai)的後期形式,南島語的一個分支,屬於在臺灣發展起來的Puluqic 群的南島語分支,其使用者在西元前3千年後半期左右遷徙回東亞大陸,包括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 在他們到達這個地區後,他們與未知的群體進行了語言接觸,導致了FATK詞彙的部分再同化。
基於其假說並保守的有別於其假說,所謂閩南語是由包括台灣根據地的倭寇海盜、海商集團遷往福建沿海濱地區一帶,在延伸形成局部較強勢的政權主導勢力下匯流趨同。
出生於日本的鄭成功,在1652年以福建沿海其中福州為主的駐地,是以海商海盜集團勢力與清帝國對峙談判,不是以所謂打著反清復明的南明勢力。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
中國所謂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是向來中國以中原天朝自居下,視週邊外族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人類在遷徙逐鹿東亞大陸內陸(包括被歷代中原帝國所征擄至中原而落葉的四方之夷國王室與附屬百姓文明平民族群)的匯聚競合大鍋炒後才能幹出來的。東夷鮮卑融群在逐鹿中原下是貢獻了東亞大陸文明,大抵是高麗半島與東北亞大陸、日本群島融群的前融底定分別出大和、高麗之名民族的前身。
部分由古日、韓(含非現代首爾話為標準語的方言)民族所遺留語彙與解釋下來所謂漢字詞彙發音的同台語:不而過put-lî-kò(韓音:geuligo,在韓是"此外、還有"的意思,台灣則是“不過、然而、但是”意)、我(日語的私Watashi的 wa。在上古日語語彙的我發音使用“wa”和“wata”。上古指在奈良時代的西元710-794年及其以前)。哪do (日語的哪裡:どこdoko)、你(니 li,韓國南部方言音)、親自(韓音:jim-jo。台灣在用音用義皆為斟酌jim-jo,仔細端詳意)、南無觀世音菩(韓)。
台語與日語互通音:味、好、世界、了/瞭解、振、道、神、死、國、武器、魔、聯絡、散步、演示、白、夜、戰、實、人類、殺氣、毒、實戰、緊急、雜、車、健康、州、由、治療、誤解、刀、首、水源、王、機械、西、將軍、天才、戰車、要求、獎金、態度、誤解、友、偏見、優秀、天界、時間、結果、上、覺、報酬、感謝、賞金、島民、簡單、收納siu-la̍p/lok(日音:収納Shūnō)、現在hiān-tsāi(Genzai)、撤收thiat-siu(日音:撤収Tesshū)、守備、意識、注意、開始(Kaishi)、良心(Ryōshin)、實在(実際Jissai)、任務、鄰國(隣国Ringoku)、理解、研究gián-kiù(研究Kenkyū)。屬於上代日語語源的純用漢字以一字一音表記下來的用“支”(無義)來表記為日語的“キ” ki音(將“支”用於表記為キki音,在西元250-592年的古墳時代到710-794年奈良時代期間,後作シ,しshi),台語的支(也作tsi)、枝皆用gi音。支持tsi-tshî(しじ支持shiji)、土(日本原住民的阿伊努語單字型式的土Toy-Toy)。
台語與韓語互通音:土產(토산품tosanpum土產品的토산tosan)、特產(특산물teugsanmul特產物的특산teugsan)、動物tōng-bu̍t(동물dongmul)、監督(감독gamdog)、己(gi)、暫時、準備、回答、毒、壽、世、陣(jin)、兵、接、孤、高(go)、麗、時辰、統軍、節、度、避、千、人質、真正、臣、時間、陷、軍紀、南京、辱、分明、征服、簡單、出征、援軍、勇氣、服、汁、學(hag)、報、步、職員、聽、道理、本、令、戶、徵、慘、直接、犧牲、真心、乞丐、志、粉、種(jon)、監視、速度、失禮、始(si)、終(jon)、合嘴ha̍p-tshuì(韓語有使用合嘴habchwi表示為閉嘴)、縛起來ba-kiai(古諺文方言)、虎、布、都市、記者、證據tsìng-kù(韓音:증거 jeunggeo)、參考、阿爸、技術、疆、家屬、旗(깃발gisbal的깃gi)、印鑑(인감ingam)、家具、運動、龍、危機(위기wigi)、機會(기회gihoe)、現在(台語的tsìn-má)、滿足buán-tsiok(만족manjog)...。
大約在1930年代後期才出現所謂“閩南語”一詞,其語獨立性在皇朝當代不能與其他方言對談,與操清北京官話(後來的普通話)者更全然無法理解,清國常以筆談溝通。在擔任巡視臺灣(1722-1724年)監察御史一職的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黃叔璥,在其所撰之《臺海使槎錄》一書的記載臺灣道習俗的章節中表示: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1852年劉家謀的《海音詩》:「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每用,常數百箇;其棄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 *居ku
再過一百年有一位學者會說:台語保留了古日語!
不會的,你現在說的也不是日語
台语有英文单词,如果说台语保留了古英语就搞笑了😂
台灣話是不是古漢語河洛話?對照悉曇大悲咒古梵音就可以證明!因為大悲咒用唐朝官話(河洛話)依音翻譯的!
说台语更贴近正宗古汉语是没问题的。因为北方语言被通古斯游牧民族深度影响过。南方的吴越语、闽南语(台语)、粤语,确实保留更多古汉语的发音。这一点可见于周边汉字国家的语言中,比如日本,日本的汉字音读比起北方的普通话或者说国语,明显更像南方语言。
閩南語是被蠻化的漢語,北京話是被胡化的漢語
在早期古代中原一代人的人,不說漢語,漢朝是在華夏之後才出現的,所以早期古代華夏有兩個民族,一個是講上古華語,另一個是講上夏語,後來華夏民族兩族融合成一個華夏民族,只是漢朝出現後慢慢強大起來,影響很多民族也漢化很多民族或是一些民族願意被漢化,而我剛才說閩南語是被蠻化的漢語,因為在中國南方有南蠻子,蠻族很多,從中原去到南蠻之地語言多少也會被影響,南蠻之地,有閩廣浙這三個省,所以語言多少都有蠻化的漢語
只不過現在還有人認為蠻族和胡族文化水準比漢人低,所以有些被漢化的有漢蠻血統的閩南人,廣東人,客家人,浙江人,堅持自己是漢人
看看台灣南島民族的原住民,有沒有因為被漢化自認是漢人的,在我原住民朋友中沒有一個自認自己是漢人的,雖然他們大部分有些被漢化,但他們一直認為他們祖先是來自南島民族,而且現在原住民的文化水準甚至比自認漢人的人高學歷也比自認漢人的人強,所以漢族有怎麼樣,蠻族和胡族跟台灣原住民又如何,只要對這個世界和自己民族與國家有供獻的本身就是比任何民族文化和國家強大::;::
原住民文化水準比自認人的人高學歷?誰啊?舉個例子出來好不好。
这么纠结干嘛,反正不就是民族特色不强就都归入汉族嘛?什么是汉族?汉族不就是汉朝后建立国家认同形成的民族嘛,跟美国人叫自己美国人有什么差别呢。都是自己人,搞的争谁是宗室之争一样。我自己姓刘(劉)难道整天说自己是汉室后裔汉族正统,有什么好争的。
漢人並不是單一民族,漢人是漢朝統治疆域的統稱,你知道南匈奴歸化漢籍後也算漢人嗎?
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自願想被同化,都是流血衝突,打不過才無奈被同化,沒有自願之說。
@@rdzorchhw3791 這倒是真的,所以每次共產黨說我們中國人從來不搞霸權我就想笑,他媽的,世界第三大領土真的就是中華文化用愛發電大家都把土地送給中原王朝是吧
老师,不了解的千万不要乱说啊!我一个学语言的要为国语和方言澄清一下了。北京话和其他各地方言都是古汉语的后代,各自保留了一部分古汉语特征,但没有一个是正宗古汉语的啊!不可否认闽南语保留了很多 古汉语ptk的韵尾,另外罗老师举的例子都是未经腭化的j声母,时间(gan-jian),简(gan-jian)单,军(gun-jun)人等等,挑的都是普通话丢失的部分,不能就因此就直接说保留了更多古汉语。我可以反过来举很多普通话或者国语保留而台语丢失的古汉语特征,一打一大片 :比如光明,古汉语(goang mieng),国语 guang ming,闽南话 kong bing,这里可以看到闽南语里,光的介音都丢了,明 的m 变成了 b。m,n声母在闽南语很多变成了 b , d 或者l 。南方,唐朝古汉语(nam buang),国语 nan fang,闽南语 lam hong。国语保留了 南的 n声母和 a 韵腹,丢了 m 韵尾,而闽南语 正好相反,丢了 n 声母。国语保留了 方的 ang 韵母,丢了b声母和 介音u,闽南语……声母弱化成 h,韵母高化成了ong。所以要说什么方言更像古汉语?真的要一个一个量化,你只会发现每个方言都离真正的古汉语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就是专业👍👍
我好像看资料保留最多古汉语音节的应该是吴语吧,其次是闽南语
@@victorjuly4846 不是。由于各个朝代不断有移民涌入闽地,闽南语同时保留了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特征,而吴语只有中古汉语特征。音调和韵尾上闽南语丰富的多,而声母吴语比较丰富。没有最接近一说,古汉语发音完全是可查可读的,各个朝代都会修韵书,比如《广韵》《切韵》,这些就相当于官方发音字典,文人写诗写词要参考的,查查就知道当代方言各自和当时的韵书有哪些差异就知道了。
@@victorjuly4846 越南语都保留了了很多古汉语特征,其实大多数方言都是古汉语的一部分,你要单独拉出来说是古汉语的话,这肯定不对
你這種辨護就顯得非常地弱,你應該拿北京話來和日語相對應,看看北京話有多少古漢語遺留下來的音,如果找不到,你打這一堆字其實很弱。不管是吳語還是閩南語,都比北京語還接近古漢語。
詩經第一篇關關雎鳩,其中關關一詞依然在台語中有使用。關(kuainn)關叫形容卡卡的聲音,關(kainn)關叫則形容鳥叫和動物的叫聲。
这期视频正好和我的专业相关,目前也和我的研究方向有些关联。说实话罗文老师这期视频错误非常的多,毕竟罗文老师不是语言学的科班出身,所以许多关于语言演变的知识不懂也很正常。从定义来讲方言是语言的变体。不论是闽南语也好,普通话和粤语也罢,他们都是汉语的变体,所以他们三者皆是方言。
首先什么是古汉语?古汉语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从秦到两汉三晋,再到隋唐宋元,每个朝代讲的话其实都不一样,但是一般情况下是以中原雅言为准,也就是古代的洛阳话。然后罗文老师提到了五胡乱华时期,虽然北方朝代建都各有不同,朝代更替相对南方也更加频繁,但是传统上这些朝代仍然以洛阳话为标准音,而东晋等南方政权随着衣冠南渡,中原雅音也开始南移。由于与当时的吴语产生了融合,所以南朝的士族阶级的主流语言已经和晋朝初年的洛阳音不同了。
其次是关于闽南语,首先闽南语是源自于闽语,而闽语分家也已经是宋元年间的事情了,而且闽南语受到了客家话和吴语的双重影响,和宋元年间刚分化时的的闽南语相比,也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已经谈不上是正宗汉语了。
接着就是关于普通话的前世今生,首先古汉语与“胡语”融合确实是发生在“五胡乱华”时期,但是“胡语”是什么罗文老师并没有解释。早在西汉的时候,扬雄就写过一本书叫《𬨎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就是《方言》一书。这也是我国历史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著作。这本书里扬雄记载了一个方言,叫做“幽燕话”,这是当时的河北、山西与山东一带的一种方言,也就是后来的“胡语”,同时这也就是北京话的前身。而“幽燕话”的特点就是,相比于当时的古汉语,一没有了“入声”,二是没有了“浊音”。而很巧的是闽语同样也没有保留古汉语的“浊音”,而现代汉语方言中其实只有湘语和吴语完整的保留了“浊音”。
最后关于日语的发音还有诗词的韵律,日语的发音其实是与吴语的关系更加亲密,这一点很多专家都考证过,在此就不多说。至于为什么会和闽南语像,前文也已经说过了,就是闽南语受到了客家话和吴语的影响。另外和日语发音接近的不光是吴语和闽语,很多方言也有类似日语的发音。而诗词是否押韵,是取决于韵母,所以普通话去读诗词,不押韵的情况几乎很少很少,这是因为普通话改变的更多是声母,比如说“全浊声母”。而韵母是没有发生太多改变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结论就是,现如今的任何一门方言,其实与古汉语都不是一回事了,但是不管哪个方言都或多或少的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发音特色。而少数民族对古汉语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了“入声”与“浊音”的消失,而语言本身是并没有改变的。
处置式
所谓的「把字句」与「将字句」,也就是一般语法学家所称的处置式,它的特点是宾语前加一个「把」或「将」字,而把动词放在句尾,像:「我把书卖了」、「我将书卖了」,都是符合这个标准的处置式,只是用「把」字的句子,称作「把字句」,而用「将」字的句子,称作「将字句」罢了。
从处置式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有阿尔泰语言的影子。首先是动词的位置,阿尔泰语言习惯将动词放在句尾,像:「我把书卖了」,那个「卖」字,就是一个动词,阿尔泰语言不会说:「我卖了书了」,因为阿尔泰语言习惯将动词那个「卖」字放在句尾。所谓阿尔泰语言,包含蒙古语、满语等,而处置式正具有这种特性。至于汉语习惯把动词放在句中,也就是宾语的前面,像:「我卖了书了」,动词是放在宾语「书」的前面。在汉语中出现了处置式这种语法结构,将动词放在句尾,是相当违反常态的,所以也经常引起语法学者的注意与研究。
如果单就一个动词的位置,就要断定为阿尔泰语言影响汉语的证据,任何人都会觉得相当牵强。所以我们要在这里提出第二个证据,那就是「把」或「将」字,刚好对映到满语、蒙古语的宾格附加成分「be」及「ig」。满语会说:「我书be卖了」,蒙古语会说:「我书ig卖了」。再将「be」及「ig」前移,结果形成:「我把书卖了」、「我将书卖了」之类的句形,这都是采用胡语语法的结果。所以汉语处置式的「把」或「将」字位什么老在宾语前出现的迷团,也就迎刃而解了。「把」字及「将」字无疑都是相当好的翻译,因为「把」字有把握的意思、「将」字有率领的意思,都刚好弥补并符合了汉语主语、宾语之间必须有一个动词的限制。
语气词
就以语气词来说,白话最大的特征就是用「的、了、吗、啦」取代了文言中的「之、乎、者、也」。我们要向汉族中心主义者报告一个他们很不想听到的消息,就是这白话中的语气词「的、了、吗、啦」全部来自胡语。
「的」字,在胡语中是一个格助词「de」。无论满语、蒙语用到「de」的时机都相当一致,就是当名词及动词的目的格附加成分。
「了」字,在胡语中是两个词,一个是满语的动词后缀「re」,一个是蒙语的动词后缀 「lo」。
「吗」字,源自满语。满语疑问句后习惯加上语气词「na」,这个「na」字再与前面的动词字尾「m」音合并,自然形成「ma」,就是汉语「吗」字的来源。
「啦」字,源自蒙语。蒙语里表示意愿的动词后缀就是「lai」。
动态助词
说完了语气词,接着谈动态助词。所谓动态助词是汉语助词的一种,这种助词附着于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表示行为动作的变化情势。例如「了」代表完成态,上面语气词中我们提过「了」字,在这里我们就不再提了。「着」代表进行态,如「吃着饭」。「过」代表经历态,如「读过书」,下面我们说详细点。
「着」字,源自蒙语。蒙语里的动词原形就是在字尾有「ju」,与「着」字同音。动词,当然是描述动作的词汇,其原形自然就是进行态。此外,汉语「在」字实为「着」字的转换,像「吃着饭」也可以说成「在吃饭」、「在吃着饭」,「在」字不过是「着」字的前移而已。
「过」字,源自满语。满语里的动词过去式会在字尾加上「ge」,与「过」字同音,使用的语法也相同。如果大家去查满文字点,会发现满语动词过去式字尾是写成「he」的,并不是写成「ge」。
介词
「向」字,源自满语、蒙语,总之,是源自于胡语。「向」字,在胡语中是一个方位词的语缀「sh」。
「自」字,源自胡语时间、地点的语缀,满语的「ci」、蒙语的「c」。
「打」字,源自满语「deri」。满语「deri」与「ci」字的用法相同,是同义词,所以也有「从」字的意思。
「给」字,来源是蒙古语的宾格附加成分「ig」。
使役式
「让」字,来源是蒙古语的名词变格附加成分「er」,一般称为工具格或用格的部分。「er」与「让」字两者读音相近,从名词后缀前移,就形成了「让」这个字。像前面我们谈「个」字时,有一个例句「让我喝个水再走」的「让」字,语法上与蒙语的用格性质完全一样。「让」字照理说,应当是最容易让人发现汉语与蒙语关系的一个字,因为无论语音、语法,「让」字都是最容易叫人产生联想的。只是以前人心思里完全排除了这种可能性,才会对此视而不见。相信只要再深入一些,我们还会找出更多类似的成果的。
被动式
「被」字,源自满语。满语里的动词被动式会在字尾加上「bu」,以表示动词的动作反向,以致主语与宾语的位置互换,宾主易位,当然就表示出被动的意味了。「被」字在东汉以前的文言里就已经出现了,可见胡汉关系决不是从东汉以后才突然开始的。
系词
「是」字,这个字也与满语有关,在满语里写作「seme」,读音与「是」字很像。这里所谓的很像,在于口语时,「seme」读作「sem」,第二个元音弱化,而「m」又是闭唇鼻音,听起来真是与「是」字没什么差别的。
疑问代词
「什么」,与满语「seme」有关。当我们谈到「是」字时,不能不顺便提起这个疑问代词「什么」。「什么」不但发音上与满语「seme」相同,语意上也一样。我们前面说过,「seme」在满语里是当系词用的,它的作用是,把述语及宾语或当成宾语的一个子句,整个与主语连接起来,所以「seme」也是有代词的作用的。只是在满语里它不是真正真正的疑问代词,而在汉语里,「seme」的作用显然更具体了,变成了疑问代词。要注意的是,在汉语里带「么」的词不多,「怎么」、「这么」、「那么」、「要么」,而「么」字刚好是满语动词的字尾。
副词
「好」字,源自于蒙语「ihe」, 意思是「很」。古汉语形容「很」的副词是「颇」、「甚」、「极」等,并没有「好」字。「好」字来自于蒙语「ihe」的舌后音「he」,而且明显的借用汉语的「好」字,以致形成汉语中「好坏」、「好混蛋」之类,字面上有些自相矛盾的话。因为「好」字原意是「优秀」的意思,是属于正面评述的一个副词。但是当蒙语「ihe」「很」意思渗入「好」这个字以后,「好」字的语意负担加重,以致表现出上述这种模棱两可的语法现象。
「生」,与满语「seme」有关。「seme」在满语里是当系词用的,它的作用是,把述语及宾语或当成宾语的一个子句,整个与主语连接起来。当然这里面也包括形容词,满语的格式是「形容词seme」,在满语中使用的频度很高。这个词相对应并转移到汉语里来,就形成「形容词生」或「生 形容词」的形式,像「好生」、「生怕」、「生恐」等都是基于这个原则产生的构词,只是这里的「生」字,与一般「生」字的意思像「生冷」、「生长」不大一样,这里的「生」字只是一个满语系词,有语法的意义,却没有实值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既不是形容词,也不是动词,更不能算是系词,姑且只能算是一个副词而已。又像「怎生是好」这种句子,「生、是」其实是一个满语重复出现在汉语里,所以像「怎生好」、「怎是好」都是通顺的语句,并不一定需要用「怎生是好」来表达意思。而「怎生是好」不过就是像前面提过的「自从」、「打从」、「去来」、「是什么」等的情况相似,都是一再从胡语中借用同一个词缀,以便强烈表达某种更深一层语意的案例。
名词
「头」字,其实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的」字与「对」字,它在胡语中还是那个格助词「de」。因为「de」可以表示位置,所以汉语里许多带「头」字后缀的名词,都是由「de」字衍生出来的。例如:「街头」、「心头」、「上头」、「柳稍头」等都是。这些「头」字只代表一个位置,与汉语中所谓项上人头的「头」字本意并没有什么关系。
动词
「对」字,它还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的」字与「对」字,都是胡语中的「de」字。因为「de」可以当名词及动词的目的格附加成分。所以汉语里许多带「对」字前缀的动词,都是由「de」字衍生出来的。例如:「对抗」、「对唱」、「对答」、「对话」等都是。这些「对」字只表达动词的目的,所以「对抗」就是「抗」、「对唱」就是「唱」、「对答」就是「答」、「对话」就是「话」,「对」字只是一个语法字,与汉语中所谓「对错」的「对」字本意并没有什么关系。由于「对」字占据了一个语法位置,所以这类构词常要藉助于「与」字,来表达语法的目的与对象。像「对抗」就要说成「我与恶人对抗」,才能表达较清晰的意思。
代名词
「你」字,出自满语「sini」,意思是「你」的所有格。古时汉语称「你」为「汝」「尔」,什么时候变成「你」,为什么变「汝」为「你」?好像没人能说得出一个缘故来。现在我们来给个说法,就是满语「sini」在胡、汉民族交往密切的时候,逐步闯入了汉语的表达范围内,以致取代了「汝」「尔」的用法。如果大家觉得证据不是很充分,那么看一下「你」字的敬体「您」字,它在满语中怎么读,大家就会了然于胸,觉得是有些道理了。「您」字源自满语「siningge」,读音比「sini」多了一个「ng」的音,意思是「你的」,称「你的」意思类似称「陛下」。「您」字表示一种非直接称呼的敬称,音、义都无懈可击,让人不得不信服。从「你」到「您」,形成一个系列,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满语寄存于汉语的事实。
「他」字,源自于胡语「tere」。「他」字与「那」字,分据「tere」这个字的两端,意思也完全一样,都是指「他」。满语的「他」,除了「tere」以外,还有一个「i」,也是指「他」,与古汉语的「伊」同音。只是现代汉语已经不再采用「伊」字了,而满语还在用「i」字来称「他」。
「那」字既然已经占据了「tere」这个字的后半,所以「ere」只剩下前半段的「e」好做识别音。然而胡语所发的「e」音是舌后音,在一般汉语里并没有相等的音值,所以只好借用舌前音来勉强发出「e」音,形成了现在汉语「这」字的面貌。
「们」字,源自于蒙语「man」。「man」在蒙语里是「我」的复数,意思是「我们」。「们」字所加入的位置,透露出胡语的特征。因为通常阿尔泰语言对于后加语缀的使用比较频繁,无论格位、时、态、构词都以后加语缀为主,「们」字的生成,显然仍是秉持着这个原则进行的。相对于南方语言,则南方语言的构词偏向以前加语缀为主。例如「我们」在越南话里称为「chung toi」,「toi」是「我」,「chung」是「众」,与古汉语的「众」字同源,意思是「众我」,就是不会说成「toi chung我众」,因为这有违越南话的构词原则。元朝时「们」字的用法,不限于单纯用来指人,像「马们」、「头口们」都曾出现过。「们」字的出现,代表一种复数的观念,扩张了「我们」的狭窄范围,所以才会出现牲口也用「们」字的现象。
形容词
要说到形容词,它的变化应该上推到史前时代。根据中国古代传说推测,汉族在史前时代,应该是南方的民族。所以汉语在基本构词、语序、语法及声调上,应与苗瑶语族的特点一致。它的声调应该有八个。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方法,基本语序为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在后。名词、代词、数量词组作定语时,定语在中心语前,形容词作定语时,定语在中心语之后。助动词在主要动词之前。构词的词根多为单音节,构词的附加成分多为前加成分。也就是说五千年前,这个民族在用形容词时,应该是放在名词的后面的。但因为与北方游牧民族融合,以致受到游牧民族语言的影响,形容词开始前移。形容词移到了原来动词的位置之上,形容词取得了动词性质,以致在语法上,汉语的形容词与动词几乎没有分别。
这种改变,使汉语逐步与苗语分家。现在我们只有在诗词里面才可能看到形容词还放在名词的后面的例子,像:「花红柳绿」,平常口语绝对是用「红花、绿柳」。或是在南方方言会说成:「猪母」,而一般口语当然是说「母猪」。
确实,现代汉语习染胡语很深,无论语音、语法、语汇,都已经接近混合语的地步,离开本语系的共同来源始源语可能愈来愈远,以致连亲属语言都找不到。汉语的语言环境,数千年来,一直处于阿尔泰语系的包围之下,无法纯洁,这也是情势使然无可奈何的事,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及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而已。以致在以汉族势力为主导文化的语言分类上,汉语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不但没有受到一丝贬抑,反而被捧上了天,成为语系的主宰与标竿。
简单归纳出的胡汉转换的语言规则如下,一、胡语中能直译为汉语的部分,即直译为汉语。其余无法直译的部分语法范畴,即形成汉语中相等意义的如语气词、动态助词、介词、使役式、被动式、系词、疑问代词、副词、名词、代名词、结构助词等形形色色的语法范畴。这条规则可以解释,何以胡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在汉语中可以发现的会那么有限,而且也能顺利解释出白话形成的原因。二、胡汉转换的语法范畴通常有前移现象,以顺应汉语的主、动、宾语序的基本架构。像处置式的「把」字,它就是从胡语中的宾格附加成分前移而形成的汉语介词。由于前移现象是一种大趋势,所以不同民族、不同时空环境,对前移语法范畴有不同的认知,造成互斥、互补、重迭、重复等各种组合。而更早在史前时代,汉语中的形容词即已前移,与动词混用,并造成汉语形容词不止具有动词性质,还须借着动词语缀、结构助词等来标记形容词的现象。三、不前移的语法范畴通常是可有可无的,不像已经前移的那么重要,但却是探索胡语残迹的重要线索。像处置式的句子:「狼把羊给吃掉了」,试着省去「把」字,「狼羊给吃掉了」,感觉起来好像是谁把狼与羊都给吃掉了似的,所以「把」字不好省去,一省去就会有语法上的问题出现。但「给」字是不前移的语法范畴,就是可有可无的词类,像:「狼把羊吃掉了」,还是很顺,根本没有什么语法问题。只是如果要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密切关系的话,它的重要性并不下于已经前移的语法范畴。四、胡语无音调,古汉语音调多,影响之下现代汉语音调减少成为四声。
结语
综合前面的各项论点,我们可以对汉语有一个较新的描述。汉语在古代应属苗瑶语族的一个成员,它的声调应该超过四个,大概有八个。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方法,基本语序为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在后。名词、代词、数量词组作定语时,定语在中心语前,形容词作定语时,定语在中心语之后。助动词在主要动词之前。构词的词根多为单音节,构词的附加成分多为前加成分。也就是说,汉族在史前时代,应该是南方的民族。五千年前,这个民族因为人口增殖,携带着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北上开疆拓土,与北方游牧民族逐步融合,创造出夏商周三朝的高度文明。此时汉语受游牧民族语言的影响,声调缩减为四个。基本语序虽仍为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在后,但已经有谓语在后的句法出现。更大的改变是,形容词作定语时,定语在中心语之前,形容词开始在使用上与动词几乎没有分别,再加上语法上的适度修正,借用胡语的动词语缀以稳固前位形容词的地位。这种改变,使汉语逐步与苗语分家,但由于构词的词根多为单音节,构词的附加成分多为前加成分。故此时的汉语与苗语的差异并不算极大,互相之间的关联仍多。
这种情形维持到了汉朝,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十八年)南匈奴归附汉朝,胡人开始入主中国多年,逐步导致中原汉族客家人大批南迁,汉语就此大量掺入了胡人的语言,使汉语受游牧民族语言的影响更形加深。唐宋时期的处置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开始出现的。这时的汉语基本语序已成为主、谓、宾语序及谓语在后的处置式语法两种句法并呈的状态。构词的改变更大,受胡语多音节语言的影响,单音节词根已居少数,口语中复音词大量增加,并居于主流,构词的附加成分也分为前加与后加两法并呈的状态。由胡语格助词转来的介词「在」、「的」,取代了古介词「于」、「之」。另外语气词、态词、副词等,也都形成了以胡语为主、古语为辅的态势,终于造成了一种全新的混合语,也就是今天我们习称的现代汉语。
因此现代汉语除了正在进行的欧化现象外,基本上它是一种南、北两大语系融合的产物,它的本体源自于南方,而它的应用却完成在北方。所以古代汉语的谱系位置应该分在苗瑶语族,而现代汉语只能算是一种混合语,它有八种混合的变体,就是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种变体方言。这些混合语,愈接近南方,声调愈多,复音词愈少,形容词也愈可能在名词之后,当然也愈接近苗语。而愈靠北方,声调愈少,复音词愈多,形容词也愈可能在名词之前,当然谓语也更可能殿后,换句话说,这种汉语已十分接近阿尔泰语。
这就是鉴别汉语谱系位置的困境。因为汉语方言愈接近南方愈像古汉语,而我们前面提过,古汉语是可以顺利归入苗瑶语族的。但是在现实的政治地位上,南方汉语方言算是汉语末流,北方方言才是汉语主流。所谓现代汉语指的就是北京话,它是北方方言的代表。而我们上面已经一再分析过,北京话应该只能算是客家人与胡人交往时所产生的交际语,是一种混合语,它在谱系分类上好像没有适当的地位。在谱系分类法上,混合语算是一种目的语,目的语是不分类的,只有目的语的来源,称为源语的,才有适当的谱系分类地位。
如果我们宣称,一种十亿以上人口所说的语言,在语言分类上是没有地位的时候,或许,要感到难堪的不会是这十亿人,而是坚持采用这种语言分类方式的少数人了。所以现在是我们的语言学者,该正视汉语分类地位的时候了。而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当探索,汉语八种方言,到底吸收了多少少数民族语言成分?不要以为只有北京话吸收了胡语成分,其实粤语也吸收了不少白族语言成分呢。这八种方言,到底算是「方言」还是「语言」或根本是「混合语」?如果算是方言,真正能代表汉语的,应该是哪个方言?适度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我们方能再进一步,选择出真正的汉语代表,与其它语族的语言进行评比,找到汉语真正应该站立的位置。那时的汉语,才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作者已编辑,本文刊于民国九十年九月《中国边政》第一五三期,图片来源互联网,由满学工坊配图)
@@8964Bruce 期刊时间最后暴露了,民国九十年不就是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修改的台独课纲吗,这根本就不可信
沒有所謂的古漢語,因為各朝的官話都不一樣,唯一相同的是漢語的特徵是單字單音,所以只要符合這個特徵都能算是古漢語,都能成為官話雅言,只要出一個皇帝就夠
胡扯。劉邦是楚人,漢朝官話是古長安話,怎不是以楚語當漢朝官話?
@@總統好 這看皇帝需求阿,又不是人人會改,當年關中就等於天下不是嗎??但各朝官話就是不一樣
「漢語」就是「河洛語」,漢朝的官語就是「河洛語文讀音」。
@@chinglienhou1681 其實沒有河洛語這種東西,那是本省人為了區分高級閩南語跟低級閩南語發明出來的詞,漢朝官話有人說閩南語有人說客家話,但老實說這兩種除了都是漢字的單字單音外,聽起來是幾乎完全不一樣的,當然要學也很快,畢竟中文方言特徵是一樣的
@@奧理斯-u9y各朝代的官語都是由「河洛語文讀音 」演生出來的,客家話是「河洛語+地方方言」,「河洛語文讀音」在台語中並沒什麼改變,只是增加很多新時代產生的名詞,各各地方皆有民間方言多而且雜,所以就必需創造了一個統一的語言為共通語言,才利於溝通管理,這通言就是「河洛語文讀 」,不但影響華夏民族各區域的地方方言,語言結構變為「河洛語+地方方言」,元、清語言結構變為「譯音河洛語文讀音+胡語」,就連日、韓、越的語言都有「河洛語文讀音 」。如果你聽不懂河洛語(閩南語),就無法深入明白前篇所述,如果能聽懂,也屬於漢族,那就多用點心想想,因為這涉及你的祖先來源。
蘇美爾文明創造了上古四大文明古國,華夏民族是由蘇美爾文明的恩基(伏羲)、寜瑪(女媧)在6500年前所創的民族,伏羲所創的河圖、洛書、曆書,在東方演化成「河洛文化」(以河圖與洛書所產生的人民生活文化,在五、六千多年前到了中國就創造了如今漢語的文讀音的「雅言」,做為官方通語,形成另一新生文化,就是華夏文明,其創始至中國生根,因世界考古界在巴基斯坦找到夏都(四千多年前),在伊拉克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找到有關恩基(伏羲)、寜瑪(女媧)(六千多年前)的記載,在中國有出土5300年前的「河洛古國」依伏羲創造的暦書距距今已有6500年以上,所以伏羲是在6500年前的地球的「龍馬位」(龍爲辰、方位東東南;馬為午、方位正南),所以在伊拉克、埃及與非州一帶,故可證由伊拉克到巴基斯坦到中國,此由河圖及曆書推算6500年前的氣候,也可得證如下:
河圖是宇宙天文學,其中的天文科技在6500年前已高於現今,流傳伏羲看天上龍馬紋劃河圖,並創先
天八卦(也稱伏羲八卦),「龍:辰、東東南;馬、午、正南」,然古時天星四垣東方(寅、卯正東)紫微垣(河圖),與龍馬位東東南(辰)~正南(午),最大差距90度,以天體逆行約最大差距6480年,河圖6500年前以後在東方,如能證明紫微垣在6500年~12960年前位置在東東南(辰)~正南(午),此傳言就可信,因為有此可能,所以河圖出於伏羲,並非不可能,但大禹治水觀龜背紋劃洛書,大禹四千多年前的人,河圖是在6500年前演化洛書(研究孌數)並創曆書(研究定數),所以這傳說有誤,僅能考慮大禹傳承河洛文化上考慮。東方在6500年~12960年前是屬冬季結冰期,不適合耕種,融冰期約為一個節氣,約1080年,故在6480年-1080年=5400年前,東方的中原地區才適合耕種,河洛族群(漢族)在6500年以前,如伏羲居住在龍馬位(地球的正南方偏東),就有可能從伊拉克、埃及或非州遷移到中原,當時地球南方由春季氣候轉為夏季氣候,旱化沙漠化不利耕種,故向東遷移至中原,而北方由秋季轉為冬季,不利畜牧及食物,故也向東遷移,為爭奪東方中原地區融冰後的土地,產生遠古時期的東方南北戰爭。(華夏民族是以農立國,所以創造曆書發展農業。)
现在日本的文字有唐音和吴音,甚至有的一个字同时有唐音和吴音两个读音,分场合读不同音。
吴音是鉴真和尚从扬州带过去的,那时候扬州讲吴语而不是现在的苏北官话。日本文字始于鉴真和尚,所以最初是吴音。
后来日本有很多学者去唐朝的长安学习,带回了唐音。
古时候吴音和中原唐音有区别。
唐音~就是唐朝鮮卑族人語。外來殖民中原人的統一用語😊😊😊
任何一個正經的語言學者,都不會說出臺語是正宗的古漢語這種話。宋朝的朱熹、吳域(北閔人)早就因為音調的流失頭痛不已,當他們是吃飽太閒?
因為語言一直在變化,進步,
正確的是~外來殖民中原漢族人的唐朝鮮卑族人語。也是中國人一直想要消滅的外來語。😊😊😊
重點來了
你真當它是語言學者 ??
去過 漳州、福州、泉州,之後
他應該就不敢講 【台語】是正宗的古漢語
原片因日文資料有誤,修正後重新上傳
你這麼用心
可以找到這麼多資料
真了不起 !!!
你这期纯属在瞎扯,我会粤语和客家话,你举的那几个词汇用这两种话同样可以说的通。最接近的应该是客家话,而不是闽南语(所谓“”台语),不要把视野只局限在台湾,不了解大陆就不要随意发布一些内容带风向,你这和1450,小粉红有何区别?
另外,如果你不懂粤语和客家话,可以找熟人或者网上查语音翻译成粤语和客家话念你那几个词,你会发现粤语客家话闽南语,还有你所谓的“台语”,日语是非常相似的。这一期非常离谱!!!
@@gaius8129 台語源自中國閩南語
中國閩南語又來自古中原各時期漢語
加上中國閩南地區離中原很遠
不像中原漢語那樣受歷代外族摧殘
所以台語就很好地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發音特徵
@@gaius8129 由於古音韻書(如唐韻廣韻)可以同時注閩南話、臺灣河洛話,及北京話的漢字發音,在缺乏錄音証据下,如何判定閩南話、臺灣河洛話與古漢語比較接近?第一、歷史文獻記載如本文所述。第二、根据居住美國鹽湖城林安慶教授的研究,北京話受突厥語的影響很大,閩南話或臺灣河洛話很少受到突厥語的影響,証明北京話是原來胡人講的漢語。第三、懂得日語的河洛人都知道:不少河洛話和日語漢字的文讀音比較類似,証明河洛話和日語比北京話更接近唐朝的古漢語發音,因為日本在唐代派了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漢字漢語,並依此創造日本的語文。第四、唐詩的寫作與朗誦有嚴格的平仄聲韻規律要求,用閩南話、河洛話或古漢語朗誦唐詩朗朗上口,完全合乎唐詩的平仄聲韻規律;用北京話朗誦唐詩,則不合唐詩的平仄聲韻規律。第五、用古漢語讀古今漢文書報文章,不識字或沒有學過古漢文漢語的現代河洛人或閩南人,也可以輕易聽懂絕大部分的內容,証明閩南話、或臺灣河洛話與古漢語大致相同。
以韻書的語言去代表中古時期-隋唐宋的主流語言,至少是學術上,是說得通的.畢竟,中古時期究竟有多少種語言已不可考.唯一的依據是當時的韻書.這些韻書到後來也都是清朝康熙字典的註音.韻書所記錄的發音方式,是採用上下兩字合讀法,去表達另一字的發音.規則是將兩個字的第一音節分離,上面的字只取其第一音節,下面的字,取第二以下的音節,然後重新組合成另一組完整的音節,音調則以下字為準.韻書也會列出同音字.中國語言可有百千種,但文字只一種.韻書所記載的究竟是哪一種?既然文字都一樣,任何中國語言都可以利用韻書去比對,只要按照規則去分拆重組音節與音調,並比對同音字,就知道該種語言是否為韻書所記載.舉例:宅,[唐韻] 場伯切,[集韻][韻會][正韻]直格切,音澤.說明如下:宅字的發音,在唐朝韻書[唐韻]上的記載是 場伯 兩字合讀.切,代表分拆重組.在元朝韻書[集韻]或明朝韻書[正韻]所記載的都是 直格 兩字合讀.宅的同音字是澤.聰明人一看就立刻知道普通話或國語不是韻書語言,光是同音字就不符合.分野拆重組的規則,加上音調與同音字,就是科學篩選工具.粵語或客語都是古語但都非韻書語言.想驗證很簡單,查閱康熙字典,對照上面的韻書,再分拆重組音節,比對音調與同音字即可.韻書所記載的,其實只是河洛語.自隋唐以降,河洛語若真 失傳,清朝的讀書人就無法理解康熙字典上數萬單字的發音.反推回去,清朝人的讀音與隋唐宋人的讀音會不同,也是不可能.
謝謝羅老師的解釋,才知道日語也有古漢語的成分,繼續於唐代之後。
一句话,中国引领古代东亚地区太多年
@@刘世-o6e在大航海時代前、國際貿易仍走陸路時,東亞從貿易路線上來看就是向邊陲的日韓進行文化與技術輸出的上游。
但在大航海時代後,國際貿易轉向以更方便更低成本的海路後,日韓進口文化與技術的方向就逐漸變為走海路的西方國家了。
民國五零年代以前,還真沒聽說河洛話,倒是聽過有人說福佬話,河洛和福佬,臺語很相似。一直到民國六零年代才有河洛話之說。
其實所舉例子,大多是日本發明的現代詞句,所以台語和日語都比較接近。
就是殖民中原漢族人的語言~唐朝鮮卑族人語。😊😊😊
@@bergg2396
現在的中囯普通話,或是臺灣的國語,才是胡語,而且是宋朝以後才漸形成,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
再次宣傳一下上古漢語!
感謝影片!
老師講解的很清楚。
就文史地學系研究所研究所得,
古漢語由黃帝夏商周至今,而現今河洛官音雅言,始定於周朝,至明朝走下官音雅言舞台。
夏商時期與周朝同義字,至周朝則淪為白讀。而文讀官音雅言一脈相承。
想道古漢語…
1.操 閩南語(上古正音雅言)的族群,不光是住在閩南地區、潮汕地區、新加坡、台灣地區的人們。
2.知道明.清私塾教的正音雅言,可以考科舉的
,那個閩南語就是了!
3.參加詩社,版主會限定您用“平水韻”作唐詩
絕句.律詩的,用“詞林正韻”作宋詞的,還有滿清乾隆.納蘭性德作唐詩的,那個閩南語,就是
古漢語正音雅言。
4.台灣 陳世明博士,教會您的閩南語,就是正音雅言。
5.台灣 黃俊雄布袋戲,教會您唸全“出師表”的那個閩南語,就是傳承5000年,在明朝以前,一脈相承使用的閩南語官音正音雅言。
韓國人.日本人使用的“約束”意為約定,“康健”意為健康的那個閩南語,就是唐宋的官音雅言。
6.再不會的,請終身學習,歡迎加入復興中華文化為主要任務的,台灣 中國文化大學文史學系,或加入台灣師範大學 文.史.地研究所,您就會知道何為閩南語正音雅言。
7.會用平水韻,作詩.操閩南語的人,才可能知道什麼是古漢語。雖然
,閩南語退出官音系統久矣!
8.要知道閩南語,本稱福建話,因為福州人反對,才改稱閩南語。
而普通話則是北京附近方言,經邏輯整理後成官音,音韻傳承自有清一朝而來,訂定音韻者皆為當時之鴻學大儒。
最後要說明的是,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它會不斷演進。周朝中央官音,是老子.孔子所奉行,不會因為孔子是山東人,官音雅言就變成“山東化”。…
感知(平水韻)
古月侵心懷故國
春風載夢戀江城
新詩只為佳人作
寶劍長從俠客生
祝您 學習古漢語有成!
您这期视频做的超棒的!!您看网军反应这么大,说明效果甚佳
影片中所舉的例子,幾乎都是所謂的文音,文音(讀書音)和白音是台語中兩套不同且不能混淆的念法,比方說,學生的學念ㄏㄚˊ,學東西的學卻是念ㄜ,念論語學而時習之,一定是念ㄏㄚˊ 離席係幾,不會念ㄛ 離席係幾,前者是文音、讀書音,後者是白音,為什麼台語有兩套不能混淆的發音呢?這種情況在其他方言中都會見到,只是比例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官話過去長期入侵各地方言造成的結果,官話相當於現在的官方語言,由於古代中原政權中心多在洛陽一帶,那時官話跟洛陽話比較像(但兩者不完全一樣)。為了強制使用官話,各地方言中出現以官話為基礎的另一套發音,台語中的文音或稱讀書音,就是這樣來的,而白音才是台語最原本的發音。過去各地讀書人受教育時都是使用官話的發音,也就是文音、讀書音,將來他們一起當官才不會雞同鴨講,所以他們寫的詩歌也以讀書音為準,很多人覺得台語念唐詩比較入韻,因為念唐詩時都是用文音、讀書音,也就是過去官話入侵形成的發音,亦即讀書人學習時的發音,自然比較接近古韻。古代典籍、詩歌都是強制用讀書音念,如果想辦法用白音念,就會變得很怪,根本不存在什麼古代聲調。
到了明清以後,政權中心逐漸轉移到北京,官話就接近北平話(但兩者也不完全一樣),因此我們用以北平話為基礎的國語,念起唐詩就出現差異,因為北平話跟洛陽話的聲韻差得比較多,加上聲韻隨著時間改變,很多唐詩念起來就不押韻了。日語、韓語和台語的文音很接近,應該也是因為日本、韓國過去曾經受到中華文化的很大影響,語音也被官話入侵的結果,才會很多發音跟台語的文音相似。
因此台語發音接近古韻,不是因為什麼源遠流長傳承古代發音,而是因為過去閩南一帶被北方外來政權入侵,導致語音被強行改變,先人從閩南來到臺灣後,逐漸演變成為今日的台語,而追尋語音的流變,也可以看到歷史千絲萬縷的糾纏與綿延。
真厲害 大家都好像能穿越時空回到以前 每個都吹的跟親耳親身經歷一樣
對啊,我還以為真有時光機
有文字跟典籍可以應證,這基本概念
還是那句:好了啦
老师,这就有点扯淡了。中文古音早就恢复出来了,甚至韩国都有宋代中文学习本的古本,里面的发音根本和闽南语一点关系都没有。唐代的发音更像吴语系,所以里面有大量和日语发音相近的词。强行给台湾贴金没必要……我们一样尊重你😂
闽南语是上古汉语,古吴语分化来的啊…有些汉字确实和一些日语汉字同音
唐音=唐朝鮮卑族人語~就是外來殖民中原人的統一用語。在日本國是日語;在台灣是 有日語的台語;在韓國是韓語,在閩南是閩南語~外來的鮮卑語 是中國人極欲消滅的語言😊😊😊
@@user-02ai 笑死,河洛話沙文主義的才是真正的"臺獨"代表,什麼時候輪到客家人搞臺獨了,回去讀點書啦
河洛語是正宗的中原官方語言,由于戰争需要,河洛語南渡福建閩南一帶才成了閩南語,東渡臺灣就成了台語,一小部份北渡韓國就成了韓語,所以現在韓語仍保留了很多閩南語單詞。
粤语区:衣冠南渡的人估计是客家人
如果你听过客家话就会发现有点像普通话又点像粤语。
對 有像
台灣河洛族群一堆大家族族譜一翻開,基本不是晉朝就是唐朝時期入閩的,族譜都記載的很詳細,所以你說是客家人我就不太認同。
@@許銘-l2p 過去客家人一詞泛指因戰亂南遷的漢人(河洛人),包含閩南人,只是過去的定義和現在的定義不同,可搜尋"衣冠南渡"一詞就可了解。
哈.粵語.客家話与北京胡語-有一点像?何只一点.至少有百分之四十!其原因就是大明帝國被滅了.政權轉移到女真滿人的手裡.雍正胡帝更是大力推行北京官話、尤其是科考取士.衙門設官辦案.無比以胡語為主!如此河洛話焉能不滅.?
問題出在孫中山.蔣介石、他兩為了統治百姓.使其不會叛變.所以立胡語為國語、權宜之計而已.但卻埋下紛擾的種子、可說禍害千年呀?倘若北京話是正宗漢語?請问中國如強大怎會說它是(普通話)?道理不辯自明矣..有顧忌呀?
@@許銘-l2p 客家宋 閩南唐
台湾人普通且自信,简称普信🤣🤣🤣
台语是从那里传过去的?
说的太对了,分析 很有逻辑
推荐罗先生看“安森垚”关于古汉语的视频
普通話南方各方言都傳承自古漢語,只不過北方長期被胡人統治或者是胡人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北方漢語受胡人影響更大,南方相對受胡人統治時間較短且地理環境封閉更多的保留古漢語,不要人云亦云稍微動動腦子。
@@hang9330南方方言保留大量百越语残余,说六南是被汉化的百越语还差不多
硬要把鶴佬話掰成河洛話,真是醉了。。。
只能說有部分是跟古漢語一樣或類似不是古漢語,同屬閩南語系的從溫州南邊些一直到雷州半島海南島都分佈閩南語系的方言,以泉州,漳州,潮州最多,但是語言差異都很大,閩南語系的族群屬於海洋族群習俗跟古代越族下的閩越及東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山東有部分人也是從這地區移過去的,古代的范蠡跟西施在一起後就開始經常并且也坐船去了山東定居,那時越國百姓很多的習俗文化跟現在閩南人差不多,所有閩南語系的民族都是經商及漁獵為主跟漢文化從軍習武及唸書等主要文化差異很大,只能說有參雜漢人血統但並非延續漢人語言。越族本身文化,工藝,語言邏輯並不比漢族差,歷史上最有名的鑄劍大師歐冶子就是越族,越人的兵器在戰國時是工藝最高的,越族人長的也是最好看的,也富冒險性。閩南語比較偏向越族語言而非漢族語言。
台語和各種閩語的讀書音念法 和客家話差不太多 都是中原河洛正音延續
台灣很多老師都認為閩南語是正宗古漢語,到底是誰教的阿?
誤人子弟。
只能說閩南話大量純在古漢語的音,如此而已。
我說的,怎麼樣,你咬我?
我說的,怎麼樣,你咬我?
我問你一件事,國民黨的課本說,滿清時期,還有科舉考試,所有老百姓都能考,我就問,中國三十六省,為什麼只有台灣有私墊的教科書,而且教科書是河洛話(閩南語)發音的,其它三十幾個省份,通通沒有清代時期的私墊課本?跑去那裏了?鬼吞了?還是說當時就有智慧手機了?大家都在安卓手機APP學習科舉考試的項目!我就再問你一遍,清朝至今,大陸三十多省,所有讀書人在私墊學堂的教科書都去那了?
你把唐朝傳下來的梵文翻譯佛經拿來唸不就知道了,低能兒誰誤人子弟?
台语?哈哈哈,到底是什么自信把闽南语称作台语?古中国语问过粤语,客家了吗?在客家话里面,河洛话叫鹤佬话,闽南人叫鹤佬鬼,鹤佬这个词是客家对闽南特定打脸称谓,请你去问问台湾的客家人鹤佬这个词真正意思是什么(如果台湾的客家人还记得自己的母语)。另外你举的例子,日语不是更接近客家话吗?打脸一下你们闽南人。
建议播主不要放这么引战的话题,广府,客家,闽南三家的和谐靠自觉,吵起来几大民系之争又要挑起来,等会吴语的江南话再加进来吵你就拉不住架了,多来大陆看看,小地方的人不到大陆走走不知道方言有多少种,就算是福建厦漳泉都是十里不同音,客家大本营都有四县正统之争,哪个才是正宗?天知道。。。不要那么自大,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井蛙称谓会被坐实。
台語是清朝皇上再說的 台灣人老一輩是說 河洛話 或漢語 妳自己打臉的夠可以
@@user-02ai 尊称?我不知道你是哪里人,你去客家四县打听一下什么叫学佬鬼,是贬义的。客家人同化了畲族没有争议,但客家人就是畲族人你得到当地走走看看,不要人云亦云
@@user-02ai 呵呵,所以大陆所有客家谱系都是伪谱吗?包括广东四县传了四五百年的老围屋都是后人伪造的,福建龙岩更老的谱系都是假的。我还是那句话,不否认有畲民被同化,但你一杆子打死就很奇怪了。知道客家人都是畲民是什么概念吗?畲族就不是少数民族了,比壮族人口还要庞大,这么庞大的畲族为什么愿意承担客家这个贬意词?这个是客家先民南下时跟广府干架的称呼,清朝时两族械斗死的百万人都是假的?广府人叫了几代人现在还鄙视的客家仔怎么就1990才出现?这个1990莫名奇妙
福狫的正字為“貉獠” 哈哈哈
这叫闽南语,后来福建人来台才有的你们所谓台语
对的,这就是逻辑错误,如果说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正统也就罢了,台语一个演化过方言变成正统,强行贴金罢了。遇到的很多台湾人都觉得自己是中华文明的正统,遇到这种想法我只想说哪有什么正不正统,只有这片华夏土地才是正统,在华夏土地延续下去的文化就是正统文化,文化本来就是不断演变的,觉得繁体字才是正统的应该学习甲骨文才对
@@littlewe 他们明明想要去中国化,反而是大陆在弘扬中国的文化,到底谁是胡谁是蛮😂
台語教育成度特😮高於福建,失礼了
出大毛病了...强大如秦始皇也只办到了“车同轨、书同文”,如今中国强制推广普通话也只是勉勉强强做到大部分人会用同一套标准讲中文,甚至都无法做到全民普通话...况且说闽南话是古汉语也就算了,说“正宗”古汉语就他妈离谱。大家都是方言,谁比谁高级?谁比谁正宗啊?
台語是 商語,是正宗的古漢語。
粵語,客家話 是 周語,是 次正宗的古漢語。
@景中蛙
台語....就是古漢語 !!!
@@古德林-i4v 额,还商语呢,是不是台湾人是商朝到的台湾,就活在自己世界里吧,反正真理不重要
@@古德林-i4v 屁 现在没有任何汉语方言可以代表古汉语 只能说是传承
不要出来丢人了
漢客,唐閩
秦始皇劉邦項羽是客家話!
唐太宗李世民楊貴妃是閩語
可以查詢:考古學、圖書管理學、中文學系、哲學系 、、、
以漢代楊雄的書來說,其實台語比較是漢朝的主要語言。
有一日本朋友,聽他說話好似閩南話包括一些未音😢嚇死以為進入時代機😂
以前所谓的“胡人”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劝解台湾同胞眼界和心胸不要那么狭隘。既要给自己戴高帽:中华正统在台湾,又不愿意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历久弥新的特点,争这种东西有什么意思呢??另外,现在大陆的简体字背后代表的历史是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既学习胡服骑射后第二次全面学习自己的对手(英语也经历过长时间的简化),是全民族的进步,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你们争的那点小肚鸡肠的东西真不一样。。
普通話不是以北京話為標準音,而是以目前的河北省承德市(民國時期承德畫歸為熱河省轄下)灤平縣人的發音為標準音。
蕭美琴副總統用日語漢音(長安音)讀shoh bikin 跟台語一模一樣😀我是日本人。我一直不知道美(bi)這個音來自哪裡,偶爾看了台語新聞就知道了。
請問羅老師,那廣東話(粤語)呢,還有客家話,請問您,廣東話是否原本是秦代的北方官話,而客家話是否是唐宋時代的北方官話? 謝謝您。
客家人形成歷史不久,約在宋元時期形成,主體是百越民族(主要是畬族)和南下漢人(主要是男性)交流形成,所以DNA分析,男性DNA由宋漢人50%、泰漢朝漢人10%,百越40%;女性mtDNA 百越佔80%,漢族20%。
客語則是以苗瑤語為本,溶入宋代漢語。
廣東人也是如此,以百越為本,溶入關中秦語(秦語不等同雅言或漢語)
至於閩南部分,依DNA研究,男性DNA部分,泰漢唐的漢人基因佔80%以上,其餘為百越。女性基因則漢/百越各半。
原因是當年漢武帝攻下閩越國後,將當地百越族全遷至今日上海、江蘇一地(所以上海和蘇州的百越語最純粹,即上海話和吳語就是百越語)
漢武帝再政治移民漢人到當地(就是洗人口),之後再有二波移民潮,五胡亂華的士族南遷到泉州,及唐朝武則天派軍開漳州府。所以泉州是漢朝音;漳州是唐音
閩南語是漢唐音為母本再溶入周邊百越
(某少撮幾個心兇狹窄的非客家人的南方未開化土著蠻族) ❗總是喜歡到有關客人的視頻來差評 散播捏事 妖言惑眾 別有用心 蠱惑抹黑 眼紅心黑 東拉西扯 用心歹毒 終日憑借掛在胸前的(心臟起搏器)之僅餘能量來到處挑撥 以突顯其用心之良虎❗
客家人都要團結壯大 自家努力勤奮向上 用成就把牠們比下去 讓牠們繼續心絞痛下去⚠
客家人以勤苦勞動替土人務農耕作❗ 還被刻薄剝削以換取微少收獲 但日積月累 終於積少成多 大多數都會因為難以抵受壓榨 均會團結親朋募集資金 遂向土人買下小塊被自稱自古擁有土地權的所謂地主 以高昂地價購得邊陲貧瘠 水源缺乏 雜草叢生 野獸頻擾 丘陵荒地 客家人不論老少大少 都是舉家披荊斬棘 風吹日晒 霜雪雨打 面地背天 腳泡田澗 早出晚歸 辛勤勞苦 還運用超人智慧就地取材 開創出素以不適宜耕作的山麓梯田積水灌溉種植作物技術 更因應移民外地發揚光大 散播世界 不受惡劣環境所限 使收成大增 成果豐碩 但這樣就偏偏讓土人們看在眼內 痛在心內 客家佃農們紛紛買地自種 不再寄人籬下替土人耕作 自立門戶 而且各有所成 但土人就是看不下客家人的成就 失去佃農為他們操勞後 庄稼不得爾荒棄 為了報服 立心不良歹毒者 遂挑撥愚昧土人與客家人間之紛爭 還冠以(客家佔地主)之名 大量散播謠言 制造矛盾事端 扣客家人帽子 污蔑客家人是土匪賊寇 引發土客械鬥 焚村滅庄 有更甚者甚至洒幣招英外夷購入洋槍火砲來攻打客家村庄 擄人搶掠 務求趕盡殺絕 不留生口 客家人口寡不敵眾 為了求存 大多不得爾 舉族逃遷至南方甚至南洋各國 含淚揮別故土 這些慘痛歷史教訓都是朝庭忌諱 避而不談 更被刻意地遺忘了
但時至今日 仍然存在着一少絀 心胸狹窄 懷着頑固卑視嫉妒客家人成就的土人 (尤其廣東西部為甚) 還是抱有污蔑形容(客家佔地主)的這樣歪理
就看香港和澳門 都是被夷人沒用一分一毫的(客家佔了地主) 侵佔的中國土地上 見不到他們奮起出來抵抗夷人 但你們看這裏有多少是因戰亂逃難而至的國人 但就偏偏是最多來自這些地區的(經濟偷渡者) 他們大都在老家有田有地有屋 目的就是想湧來掘金 還大量回鄉宣揚 趨之若鶩 後致更加大量成村成鄉的湧進這兩個被夷人所佔據的地方 當他們把財富掘取到了手 就會匯走返老家大興土木 大量置地買田消費 對香港澳門經濟不留痕跡 少有貢獻 連捐錢捐血社會公益事業 都甚少貢獻過問 (給賽馬會投注賭博輸掉的除外) 可見他們都是懼強欺弱者 還想繼承他們父輩那種挑撥動機 時刻都想來過反盤 妄想再發起類似的(土客械鬥(從中得益❗
沒有大量(客家人)先賢的壯烈犧牲 今天或者你我甚至下一代都在必需乖乖地用流利的(日語)問候了❗
時間過去了幾千年,幾百年就一次的大動亂,語言也是隨著時代在改變,時間點的不同,以當時強勢的語言來做為官方代表語言
中原王朝用非道統史觀來看,其實不是分裂,是內部文明資源耗盡,沒有辦法再創造出新的技術跟創新,最後是由外部資源的引入重新建立各地區的共同體。劉仲敬的史觀比較讓我覺得make sense
明朝末年有很多科技創新的
之前我看日劇,好像有幾個名詞日語跟台語聽起來幾乎一模一樣。像是: 世界,水管,準備
講得基本上沒有錯,
但古漢語與現今台語有很大發音差別
离谱的标题
古汉语很久以前就已经灭亡了、不再被口语使用了,就但看语音就能看出。要说什么“台语是正宗古汉语”那就是无稽之谈。请保持严谨,不论是台语还是普通话都是上古汉语的派生语言。
就“未来”这个例子来说,“未来”中古汉语其中一个拟构发音是 /mʉiH lʌi/,其他也在韵首 /m/ 和元音之间有 /w/ 之类的近音。台语中的近音部分消失了,普通话中的/m/消失了,两者各保留了一部分,完全没有谁是”正宗的古汉语“之说。
再看下一个例子“运动”。各中古汉语重建发音中也都有出现 /i/ + /u/ 两个元音同时出,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普通话的发音 yü /jyn˥˩/ 更贴切。再看上古汉语:/*ɢuns doːŋʔ/,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台语和普通话中“运”前面的 /ɢ/ 都消失了,何来“台语更正宗”之谈?
最离谱的是你用两者之间哪个和日语更相似来以此判断哪个更接近古汉语。难道日本人就没口音了?他们的转述就一定是对的?日语的语音限制可多了去了,他们还把韵尾转述成单独的音节呢,普通话和台语每一个这样的,那岂不是俩都和上古汉语十万八千里?就之前“未来”的例子说,日语把/ lʌi/ 转写成了 /ɾai/,他们甚至直接把首辅音都换了(因为日语里没有 /l/)你还觉得他们“完整地保留了古汉语”吗?
台湾人说闽南语是最正宗的古汉语
福州人说福州话才是正宗的古汉语
广州人说广东话才是正宗的古汉语
潮汕人说潮汕话才是正宗的古汉语
留俺一个北佬在风中凌乱。
全都是古漢語,就北京語不是。
@@tommyy6668 卧槽,那古人可真不容易。从俺有限的外语学习来说,闽南,福州,客家这三种语言的差距永远要大于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法语🫣你们先吵出个老大再说
南方人非要強調自己講最正宗的漢語,直接忽視自己的百越基因和語言😅 真實的面對自己好嗎???real一点。
@@tongxia6557 你們北方人是胡人滿人漢族混血,南方才是正統漢族
@@dhyk333 終於遇到說真話的人
请问哪个朝代的是真宗的古汉语,逻辑有问题吧
其實每個朝代的語音都不同
這人沒有經過起碼思考就急著發表。
之前看到影片中"韓語"有些音跟"台語"一樣,我就想說 在古中國大陸及中國大陸週邊語言都有保留一部份古中國古語只是不知有沒有學者把這些語言整合出真正古中國語。
我每次看到有人说,粤语啊,闽南语啊,是正宗古汉语,我就觉得好扯淡。几千年前的国家组织度,和科技水平,怎么统一语言发音?而且几千年下来,每朝每代,每个地方官方语言都不一样。有个别方言冒出来,说自己正宗,简直太搞笑了!就闽南语本身,现在发音跟100年前一模一样吗?你连拼音都没有,怎么保存标准读音?用日语来对比就更搞笑,中国几乎每种方言都能在日语中找到类似发音,几个词而已,扯几把蛋。闽南语可能是保留了一部分的古汉语发音,但是不止闽南语,几乎每种方言都保留了一部分的古汉语发音。台湾人还是对大陆的大和多,一无所知。
没读过书吧
去翻翻古書看看裡面文字用法要用哪種語言來發音
阿你只會普通話看也沒屁用
@@a58602064 这期确实在瞎扯,我会粤语和客家话,他举的那几个词汇用这两种话同样可以说的通
@@123ymmuyss 没啥文化,我想知道那本书上记载了唐代闽南地区发音
@@a58602064 我不说你是土人,我都不好意思。我会说一种方言,能听懂3种不同语系的方言。我可以告诉你,古代诗歌的押运,绝大部分方言都可以做到,特别是淮河以南地区
同意古代中原正统迁到南方的说法,当然包括语言。但问题是如果中国的都城不在北方,基本上就很难控制北方疆域,明成主迁都应有这样的考量,当朝亦然。
魏晉經濟重心南移,宋朝南方徹底超越北方
朱棣的勢力也在燕京一帶 控制北方也更方便 畢竟明朝還是很依靠長城抵禦蒙古
没有广播电视,一个人群的语言很难被改变。闽南语粤语的声韵是侗台语的
@@魚餃蝦东晋才开发江浙地区。更南方还没齐民编户呢
"正宗"古漢語 ? 用"正宗"二字是有問題的,語言很容易因交流而影響的,改用"源自"古漢語較為貼切,閩南話在福建,因地理因素,也發展出很多腔調,那到底誰說的才是正宗 ? 在台灣南部人與北部人說的閩南話也有些不同,我在金門當兵,金門人說的閩南話也不大一樣。
台語裡有日語和英語哪會真宗?
閩南語和廣府語應該確實跟古中原語比較像,但是閩南人主要是古中原人和閩越人混血的後裔(許多泉州人還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血統;許多漳州人則有苗瑤語民族血統),而廣府人則主要是古中原人和南越人混血的後裔
日本古墳時期的天皇,如果遇到了用閩南語溝通能通嗎?
雞蛋裡挑骨頭一下,就臺灣社會有在體制內的義務教育階段學過注音符號的民眾,不曉得有多少人會有去嘗試過,把國語注音符號本身「所有」可以「合理的」人聲口語發音的符號組合「全部窮舉」,並且真的在自己的嘴巴裡全部唸過一輪。我有嘗試窮舉過,聲調組合分別都算一組,我整理出來的注音符號組合數量約有兩千五百多組,然後在我自己的嘴巴裡把這些發音組合全部唸過一輪。其中「有部分」的發音組合其實就是所謂的臺灣閩南語,或著說是所謂的南方漢語方言音。所以所謂的中華民國實務上的官話「國語」,「並不能」「全等於」所謂的北京話,而是所謂的南北漢語方言音的「大雜燴」,只不過這個大雜燴,實務上的確是偏袒北方漢語方言音的比例較高,因為制定這套官話的時間點是在北洋政府時期。
補充一下,中華民國官方的教育部所提供的國語注音資料其實很半套,「並沒有」「窮舉」所有可以合理的人聲口語發音的注音符號組合。
再補充,如果是用完整名稱「臺灣閩南語」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爭議了,很明確的表示了是「臺灣分支版本」的閩南語。使用「縮寫詞」「臺語」,就非常容易起爭議。
国语其实是口头语,就是古代的“官话”,民国初年以北京音系为标准而设立了国语,但是它融合相当多的南方诸方言的语法和词汇。
@@acmcjw1966 除了融合南方方言的語法和詞彙之外,不要忘了還有「發音」。 還有就是,你的 国語 ,或許不是我的「國語」。中華民國世代的官話主要是「讀音」,所以也不是什麼口頭語(語音),當然現代社會實務上的溝通用語音也可以就是了。
不單台語,所有廣東廣西湖南所有在用的地方語言都跟閩南語台語一樣,大家都多少有出入
语言文化本来就是不断演变的
中国南方都保留了一部分古汉语发音和语法习惯而已,粤语 赣语 都是如此,南方方言都有,并不是想当然一家独有。不信去研究一下切韵,这是可见的最早的一本韵书,是不是和闽南话南辕北辙,最接近古汉语也要看吴语,包括现代汉语也是明清时期以南京话为基础变为北平话,然后才后期统一成国语,日语干脆把汉语称为吴音,它怎么不说是闽南音呢?闽南语说自己正宗。。。这就好像说偏远山区说了一嘴标准国语一样不经过大脑。。。 自己给自己加戏。。。
閩越福狫貉獠就喜歡給自己打雞血,被漢人視為南蠻子嘲笑口音,心裡自卑怕被發現是閩越後代,瘋狂吹噓自己是漢人,說古漢語,哈哈
@@chihaoc5284其實沒必要 現今南方 哪方面輸北方 不論是人才科技經商 海外僑民 南方怕被說蠻夷笑話北方更是可以說九成九都是外族胡人吧 人要活當下 一直拿百千年前來說嘴 可笑
@@joebro.w 除了近親繁殖之外,哪個人沒有混血?就閩南福狫到處吹噓自己是純漢人來自河洛(事實上福狫吹噓的假祖籍光州固始接近安徽,距離河洛地區很遠),無視客家人廣府人的漢族血統,直指客家人是畬族廣府人是百越族,實際上南方人大部分都是漢族跟少數民族混血,包含閩南人,就福狫到處吠,自吹就算了還貶低其他族群,我教訓福狫貉獠就是讓他們知道少自以為是,閩南福狫有閩越血統,閩南語也會有大量閩越詞彙(詳見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只有自卑才需要貶低其他族群,迴避自身少數民族血統,可悲福狫貉獠
@@chihaoc5284 如我之前所說這樣看看就好 據我所知粵語區的人也很多視頻說自己是古漢語 你只是被演算法帶入 就算很多這樣視頻 也輪不到你來教訓你是什麼咖 更何況你在說的是所有閩人 我就問所有閩人都這樣嗎
@@joebro.w 不是全部閩人,是閩南人幾乎都是罪犯怎麼了?宗教械鬥、性侵、電話詐騙(詳見安溪電詐)這些破事都在台灣和大陸閩南地區發生,對閩南人就是鄙視,我的目的就是讓大家防備閩南貉獠,能救一個是一個,福狫貉獠就是噁心的種族
講的很棒 ,韓語及日語很多都跟 (河洛話 閩南話 台語)講的差不多.
@jieke tianshi 宋朝(南宋最後一任宰相陳宜中 移民到越南) 明朝也有很多人是移民到越南. 從漳州泉州經 海上絲路到越南 印尼 菲律賓馬來西亞 新加坡等. 因為越南去中國化 所以很難找到線索. 只有在廟宇找到一些漢字. 現在你還有碰到會講河洛話的越南人嗎? 若有告訴我住哪裡 ?
@jieke tianshi 請教你住在哪裡?
客家話更古吧
闽南语和客家话同属上古汉语,闽南语是从古吴语分化出来的,粤语是中古汉语
@@ahkau93 上海,蘇州地區,是侗傣族區,現在華東地區約還有20趴侗傣族,怎會影響河洛話呢,相反吧,......
其實普通話、廣東話、客家話、閔南話都是古漢語。
只是那些是原生種,那些是入侵種的分別。🤗
台語是古漢語 不就恨打了台獨覺青的耳光嗎
表達一下個人淺見:單純依照視頻說的 日語 那部分,的確是完全正確的,可是還有一個盲點,就是沒把其它語言考慮進去。
1) 與北方華語同宗的語言,還有許多一般人不知道的語音。例如,山東就把 ‘人’ 唸做 ‘Yin’,與日語 ‘Nin’ 和 ,‘Jin’ 雷同。
‘時間’ 和 ‘簡單’ 閩南語和粵語完全一樣。
‘線’ 閩南語唸 ‘Sua’,日語唸 ‘Sen’。
新幹線=Shin Kan Sen
音 近 Xian。
應該把其它語言考慮進去。
語言發音會隨時間而變,所以只能說台語源於河洛話,不能說台說就是河洛話。
日本人傳承了唐朝文化 文字在怎變動 留在世世代代子孫身上 音調 是不會改變的 如果你注意正統台南人閩南話跟其它地區閩南話不同(聲調) !
日語僅僅拿漢字來使用作為日語文字°曰語無法保留正確的聲調。
「台語」這個名詞是由國語、河洛語(閩南語)、客家語、各族原住民語合稱的集合名詞,並非專指某一種語言。若是專指某一種語言就是霸凌行為。
閩南語並不是古河洛話(雅語),閩南語是相似,並不是雅語,閩南語、客家語、粵語都古河洛話的孫子、曾孫子而已(古河洛話是爺爺)。所以不要再說現在閩南語、現的河洛話、現在的客家話是漢語了。都是古河洛話的孫子。
比較相信你的說法,因為語言會一直改變,
台灣有人想把閔南話改名成台語,意思是台灣人講的,但台灣真正的原住民是不是閔南人耶,
這種做法把台灣原住民當什麼?在學國民黨推行國語時,以國語為大,這種行為很不適當
如果把閔南語改成台語,下一步大概會爭哪一種腔調才是正統.
永遠吵不完
時間的韓語跟台語更接近!
韓語和日語都有台語的影子
如果我能穿越, 我會帶一台充滿電的手機, 再加100個充電飽, 錄下奏始皇, 漢武帝, 唐太宗...等人的影像, 不就真像大白. 以後會有一門學科, 穿越考古學. 或許中國北方人, 很擔心唐太宗講台語, 證明台語才是中文的正宗.
所言為真。表示臺灣與中國有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喔!?
說台語是河洛話的,100%都是網路說故事的
光是holo這個詞,最先提出應該寫「河洛」的,是1920年代的連橫都不知道的話
請好好研究相關歷史跟考究,不要讓別人研究台語的都是天橋下說書的
清华大学汉语教授说过一句话,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所以大家还有必要争辩吗??
不要迷信清华的教授。 还记得那位因为研究“常凯申“而出版了专著的清华教授吗?
应该说闽南话含的古汉语词语和发音比较多。
一廂情願,不怕被粵語,府語,官語,,,的人打死?
發音很像的語言存在很多不同語言之內,不能說台語就是正宗漢語.
“台语”这个词怎么听都觉得不伦不类。🤨香港人会管自己说的话叫“港语”或者“香语”吗?
是啊,还说所谓的“闽南语”,连自己的根都不知道了
所謂臺語、閩南話、臺灣閩南話、河洛話等詞語出現在近現代時期,若是東南亞華人、華僑則只會説自講的是福建話。可見得上述詞語都是后來人創造的非正式的方言分類。盡管有一幇借此操族群認同感的不軌小人,這“臺語”仍然日漸式微。説來也令人唏噓,不管它是臺語、臺灣閩南語、閩南語、福建話,它的确是遺留了很多上古漢音,好在漢字是表意文字,讀音雖變化,幾千年前的文獻,后人仍然解讀其意。
會說香港話😂
香港人不會話自己說香港話,而是話是說廣東話或粤語。
而且香港人的母語是來自廣洲人的母語
有很多歷史證據說粤語才是最接近古漢語
雖然說是最接近古漢語,但是我們都不會說粤語就是古漢語
北京話是清朝後
在北京的滿蒙貴族
在學在講的中文
別胡吹了,只是相似啦!不是古河洛話,跟現在的河洛話不一樣啦!別亂說了。
刺中胡人內心深處的傷口
胡人的玻璃心又碎一地🤭
@@世事無常國土危脆 你这是汉奸文化,那么台湾被荷兰人统治过,被日本人统治过,血统,语言基因就入侵污染了吗?
根本就是廣東話
+1
讲的對 我也有同感 赞
自己貼金
當實國民教育時被教導要講國語不能講方言
客家話比較接近
一言以必之
北京腔=滿人胡腔
光我漢語者,必台是也
全體漢人別忘記自己是唐人
把客家和粵語也算進去。
@@tommyy6668沒錯,還有原住民語,越南語等等,只要認同台灣的都是,除了漢奸以外
有台语吗?
北京語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兒皇帝石敬唐割讓幽州給契丹之後演化至今的語言
普通话(满洲话)发源地是满洲。但中国人为了政治正确,硬说普通话是北京音为标准发展而来。去过北京人的都知道,北京话和普通话天壤之别。稍微有点廉耻的人会说普通话源自承德,承德原来是热河省的首府,地处山海关,原属满洲的地盘,是满洲和汉地的边界地区。承德音是入关的八旗军驻军带来的,普通话发源地是满洲。承德只是普通话的标准音采集地,而并非发源地,普通话的发源地是满洲。
😂沒那麼遙遠
就清朝而已
然後北平話也完全不是滿語
其實台灣早年還有真正滿人會滿語滴
完全跟漢語就不是同樣邏輯的語言
(附:其實台灣很多清八旗貴族後人滴)
😂北平話是清朝積極漢化開始學漢語以後說話沒法標準產生的口音
就是歪果仁說中文然後大家跟著學那個腔兩百年弄出來滴
😂皇上會中文問題他說話就那個腔
你不願說滿語那你學滿腔漢語不過分吧?
😂皇上都很有誠意跟你說中文了說!
看完廣告支持
台語不是台灣人所謂的台語,台語是日本人稱閩南語為台語,客家人稱閩南語為福佬話。閩南大沙文主義,穿上國王的新衣,就等潮水沖洗。
只看了一分鐘 就知道整篇都在胡說八道了==
佛經中的咒語用台語念!剛好符合印度古梵音!因為咒語是漢末到唐朝時的當時官話音譯的!
@@張順憲***佛經咒語南無nan-mo阿彌陀佛中的“南無”,閩南語這二個字其實讀nan-bo,廣東話客語才是讀nsn-mo,請不要搞錯
德語才是正宗古英語!!!英語竟是外來語!?德國竟完整保留了英國古英語!?
English is a Germanic language.
普通话国语英文都叫“mandarin”,“满大人”,清代南方汉人对满人的称呼,也就是官方,他们讲的语言也就“官方语言”。福建话接近唐代官话,现在还流传的“唐音”“雅音”可以证明,广东话接近宋代官话,毕竟宋朝最后是在广东崖山被打败的,所以福建话念唐诗,广东话念宋词。
您真內行
滿大人這說法是錯的。已經被否定了。
Mandarin 不是“满大人“, 它来自葡萄牙语的“Mandarim”, 官话的意思。 葡萄牙人最初在明朝经广州抵达中国时,打交道的中国人几乎都是老广,所以他们以为全中国都说广东话。 后来葡萄牙人在与中方谈判澳门的租用条件时,发现很多中方官员操普通话,因此他们就把普通话称为Mandarim,官话的意思。英文把Mandarim变成了 Mandarin, 这是因为对于母语是英文的人来说,发 Mandarin 这个音比较容易。 其实 Mandarin这个字的鼻祖是梵文 Mantri, 官员的意思。 印度的商人把这个字带到马来西亚,而葡萄牙的航海家则从马来西亚把 Mantri 这个词吸收到葡萄牙的词汇里。
@@simonlum8204 葡萄牙语的“Mandarim”, 官话的意思,各国的官方语言都是“普通话”?这行不通啊,以文化为基准,不能死读书······
有些字粵語和台語、日語很像,反而和普通話差得遠。時間的“間”音,三地發音像“gang”,“奸”,普通話讀jian。
日本數字讀音與閩南話也是一樣🎉
日文的三和閩南語發音類似,四發因几乎一樣,但聲調不同,五的發音非常像,其他數字的發音完全不一樣,樓上不懂這兩種語言亂說!
讚啦!
韓語,越南語也都一樣。跟陳世明博士說的一樣
台語的鍋子叫"鼎"
筷子叫"著"
衣服叫"裳"
都是古代詞彙
其實就跟我們香港的粵語很相似
评论区讨论的已经不是语言溯源了...
这是中华文化的正统之争....
都是古汉语的子孙,硬要争出谁是大儿谁是二儿的感觉。
其实闽南语、粤语、客家话等皆非古汉语,一个唐代人来和你们讲当时的官话你们估计也听不懂
确实南方诸汉语保存的比北方官话好,但终究不是古人说的语言
“闽南语是最接近唐代官话的语言” 这话倒不假,但这啥概念? “相比于英法德等语言,日语最接近汉语”
四百年前台灣各族說各族的話,你們這些學者都只學發音,都不知連台灣話都有音訓讀,台語己變成海洋語系,尼龍,可楽到工廠所有的工具都是外來語,受日本語影響我們八成的名詞如民主,物理等都是日本明治維新創造出來。還一天到晚說台灣是漢文古語。
這些文化還是都從古中國學來,說好聽點就是借鑒學習,說難聽點就是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