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思而后行」从小坑到大,错过了多少机会?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2 окт 2024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74

  • @SafemayorStudio
    @SafemayorStudio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8

    三思而后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了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 @jayoo1234
      @jayoo1234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百度找的,仅供参考:
      1、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此译文将“再”译作“再借鉴以往的经验”。显系衍文。“再”只是再,并没有“再借鉴以往的经验”的意思。如果这样,那再见的再,一而再再而三的再,岂不也要作类似的推衍。
      2、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此译文将“再”字按“两次”翻译,整条译文的意思就变成了--孔子认为三思而行没有必要,思考两次就行。即使常人也不会说出如此骄傲武断的话,何况以“慎”著称的孔子呢?孔子《易·系辞传》“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即说明孔子是主张“慎”的。此译文显然有待考究。
      《说文》按“再者,加也”。此处的“再”字,应当按“再多加几次”理解。所以“再”字,承接前文而译作“再多思考几次”。在三思而行的基础上“再多思考几次”,这样就完全符合了孔子一贯主张的“慎”。

  • @xiaomoguxmg
    @xiaomoguxmg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36

    这个跟马斯克的一个观点也很契合:人总是对抽象的事物更加恐惧,而克服这种恐惧的方式就是让它变得具体。同样的,思也更容易陷入抽象的陷阱,而行才能带来更多具体的反馈。

  • @hangao4847
    @hangao4847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34

    想补充一个角度,我自己的觉得零思其实是自己最intuitive最有passion的那个信念,它完全属于你,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一个让你不内耗的生活方式,行动力自然随之而来。相对比的三思,很多时候其实是外界的声音加上自己所谓理性的批判,然后去妥协做一些看似更全面更保险的一些事情,但是这些事并不是intuitive发自内心的,你需要不停的说服自己去接受,而这就会导致无尽的内耗,尤其是重大的人生决定听自己的声音比理性的三思去对比pros and cons更重要

  • @tonyhuang4950
    @tonyhuang4950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8

    非常喜欢这一期 [抱拳] 我收获到最有价值的道理有几点:
    1. 三思的成本是很高的,错失的是一个得到反馈甚至“成功”的机会
    2. 三思的收益很多半是 marginal 的:在有限信息下做出的全面分析很可能是在局部优化
    3. 给自己设定的人设和真实的自己是两个人,只有接受了自己现在真实的状况才有试错和进步的机会

  • @yaoyubin
    @yaoyubin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6

    “focus在完成这件事,而不是focus在别人怎么看你”--说的太好了!我的理解是认清自己,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 @leondawn3593
    @leondawn3593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2

    看完突然想到强化学习(RL)中也有类似的思想:RL中的两大类方法,Model-based和Model-free,我们讲三思而后行,就好比是在做model-based的RL,你在脑子里有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model,所以你可以simulate你采取各种行动以后的结果,然后选出最好的那个行动方案,这就是所谓的planning;而零思而后行就像是model-free的RL,你没有任何关于环境的显示建模,你只是通过直接行动然后得到反馈(try-and-error)来逐步地optimize到最优的行动策略;由于在现实环境中的学习,往往存在各种成本,所以这两个方法其实各有好处,model-based由于减少了试错,降低了试错的成本,但是对model的精确度要求很高,而model-free由于直接和环境交互,策略优化的效果往往更好,但是试错成本高。所以,综合来看,采用何种方案其实非常依赖实际面对的场景:人脑对环境建模本来就存在大量误差,而人思考的效率又普遍较低(对比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所以三思而后行不一定带来较大收益,反而耗费时间错事机会,收益低成本高,ROI就很低;反之零思而后行,最大限度利用了试错的反馈,减少思考的成本,ROI往往是高的;当然,如果你天资聪颖头脑敏捷,而当下行动带来的风险不可估量(比如股票投资),则不妨三思而后行。以上,一点拙见:)

    • @nking99t
      @nking99t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这个解释很屌!

  • @若然-v2c
    @若然-v2c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認同,想思考跟思考是不同的脈絡的,永遠都以校準當下同頻為主,思考是邏各斯,能引導走向智慧,想思考則是理性思考,是二次產物,雖更邏輯化,卻無法完全發揮智慧的妙用。

  • @heloise4477
    @heloise4477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5

    非常同意。在自己想五分钟,和拿出五分钟和外界交流迭代,后者的效率常会高很多

  • @nking99t
    @nking99t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4

    老实讲,今天讲的这个point挺好,很实用。 其他视频分享的大多没啥用,或者都是陈词滥调。
    一个相关的逻辑是绝大多数事情都是量 比 质重要太多了,很多人老是纠结最好的方法做什么,比如学AI, 要上哪些课比较好,要怎么上比较好。不如直接开始做,不断make mistakes。(当然了,如果本身没兴趣,请立刻放弃, 兴趣是最重要的前提)
    除了数学,物理这种很难的理工科的东西,花很多时间不一定有用,对于绝大部分东西来说做起来都是量 比 质重要太多的。
    AI 大神Andrej 采访里面就讲,大部分人学AI,最大问题不是怎么学,😂而是时间花的太少,而太纠结怎么学。

    • @massimilianohu
      @massimilianohu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其他视频分享的大多没啥用,或者都是陈词滥调。" 好嘴,哈哈。
      (怕不是视频主没点赞你的留言的原因)

  • @CarolZhao-m2x
    @CarolZhao-m2x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在课代表这里学到的coachable和0思而后行的这两点,改变了很多行动

  • @jiujianian
    @jiujianian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6

    我觉得, 零思而后行以及三思而后行的底层逻辑区别是: 两种理念对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或者说构建对问题领域认知的策略不同.
    零思而后行认为, 在一个新领域构建认知的过程是自下而上、逐步迭代的.
    其类似为未知的区域绘制地图时, 基于一个个已探索区域逐步向外扩散的行为. 对于一个我们尚不熟悉的领域, 我们的最初认识往往都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并不全面. 这时的重点应该放在收集更多的信息, 以便于我们后续的决策, 而不是在已知的那一小部分信息中纠结. 因为决策的质量更取决于已知信息的数量多少, 而并非是对信息理解和处理的精细程度.
    而三思而后行, 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构建方式.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会想象如此一番图景: 一个经过严密思考的专家经过逐步对问题的分析, 得出一个严谨、没有遗漏的精密结论.
    但问题在于, 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是信息不完备的. 不像学生时代, 我们做题时已经知道了所有已知条件, 而且明确知道这些已知条件能找出问题的解. 现实世界的绝大多数问题, 是无法仅依赖我们执行这项工作开始时获取的那些局部信息解决的.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软件工程中瀑布开发模式的衰落. 在这种开发模式中, 开发团队需要先完成需求收集的全部工作, 再进行方案设计, 之后才是开发测试, 至于最终完成交付. 但软件工程历史几十年的经验, 已经证明了这种交付模式是不合理的: 没人能在项目设立之初定义清晰完整需求, 也没人能在没有原型辅助参考时完成完善的方案设计. 现在, 绝大多数软件、互联网公司都转而采用敏捷、快速迭代的方式来管理项目的开发工作.
    那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既然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有其固有的缺陷, 又在大量的生产实践中证明了其确实无法落地. 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痴迷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构建结构来工作呢?
    因为现实生活中有无数具体例子暗示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案. 我们身边会有那些思维敏捷、逻辑清晰的朋友或同事, 他们的表达方式往往是符合这种自上而下结构的. 而一篇优秀的论文, 往往也是在绪论中高屋建瓴地点出当前研究方向中的几项具体主题, 并逐条拆解各子领域中的核心问题, 以这种分治的手段将问题拆解清晰.
    无数诸如此类的例子给人建立了这样的暗示: 想要对一个领域有完整的认识 (或者说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实二者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应当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树形组织方式学习、构建.
    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其问题在于没有区分知识组织结构在认识、学习阶段与整理、复习、阐述给他人阶段之间的区别.
    这些自上而下的严密知识结构或表达, 其实形成于人们在完成探索之后的总结时期. 换句话说, 探索时期的知识结构和探索完成后整理时的知识结构是不一样的. 在探索时期, 我们应该使用自下而上、逐级迭代的手段不断搜索信息. 而在完成对一个领域理解时, 才整理出一套自上而下的严密结构, 以方便我们对知识、信息的压缩.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流程.
    作为表达者, 他们自己知道知识的构建和整理是完全不一样的体系, 但听众并不清楚. 听众会以为那些逻辑清晰的人之所以逻辑清晰, 正是因为他们构建了这样的体系. 忽略了前置没有被体现出来的探索流程, 就想尝试构建这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但问题是, 没有探索时期获得的大量原始信息, 我们又怎么能保证自己抽象压缩形成的知识体系一定是符合现实现象的呢?
    信息不足带来偏见, 而偏见又带来错误的判断, 进而导致执行期间产生问题.
    零思而后行的模式还有一个巨大的优点: 它完美的利用了人的好奇心与积极性. 由于执行的任务源自时下的想法, 因而此时人在此领域的热情最大、动力最强, 而相关背景知识在大脑中也处于激活状态, 进而使得这时的执行效率非常高. 我们应该做的是珍视这份好奇心和热情, 并及时的利用它, 推动自己产生行动. 而不是用三思而后行的方式浇灭这股热情.

    • @jiujianian
      @jiujianian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再讲讲我自己应用类似思想的一个具体例子: 基于类似零思而后行的理念, 我重新设计了自己的笔记体系.
      在过去,虽然我也有记录笔记的习惯,但会遇到以下几个痛点:
      首先, 由于自己的完美主义, 导致我在记录笔记时, 总想要求自己产出一篇逻辑较为清晰, 同时覆盖内容也尽可能全面的文章. 但事实是, 灵感的出现时机、地点都不受控, 没人能保证自己在想出灵感时, 一定能有充足的时间能让人全身心投入到这件事上并把事情做完(由于上述要求, 完成一篇笔记的开销很大, 不是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能搞定的). 如果丧失了这种记录的条件, 我就会产生挫败感, 进而选择放弃笔记的记录, 导致我丢掉了很多其实很有启发的灵感.
      也是这种完美主义的要求, 让我在记录一篇笔记后丧失了对其改进的欲望. 在完成文章后, 我心里下意识地为自己对这个领域的兴趣画上了一个终止符, 进而使得我修改文章以及继续探索相关主题的兴趣降低了.
      由于这两个痛点, 导致我的笔记系统出现了一种滑稽的现象: 本身记录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激发自己的想法、提升创造力, 但这套记笔记的过程反而让我丧失了对记录领域兴趣.
      现在, 我会采用分级的方式来整理我的笔记结构, 从而规避上述问题.
      在新想法产生时,我不再苛求以完美的结构记录这些内容. 当前阶段的核心转变为了尽可能快速而全面的记录我想到的全部信息. 在这个阶段, 我的笔记只是后续生产的“材料”, 而并非最终交付的“产物”. 如此模式的一个价值在于, 它不要求我一口气把一篇文章内容以完美的形式展现出来. 既然现在的工作只是生成中间产物, 我的完美主义也不会对我产生影响, 让我能够容忍当前内容的粗糙.
      下一步则是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整理, 通过类似“反刍”的整理行为提炼原始材料的精华. 我会定期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笔记, 并统计哪些主题出现的频率最多, 基于频率确定我目前整理笔记的优先级. 每一次想法的记录都像是一次投票的过程,用于决定我最近一段时间内分析思考的重点. 由于之前高频且快速的记录, 我在此时拥有了大量的原始材料. 因而写文章的工作内容从相对困难的从零开始编写完整的内容, 转变为了整理、重新排序已有材料,极大降低了写作的成本.
      这种分级记录的模式极大降低了“想法记录”的基础开销. 同时, 又因为想法的不断积累, 整理笔记产生文章的难度也在不断下降. 这种笔记记录加整理的结构成为了一个不断进行的正反馈循环, 持续的激发着我的思考热情. 进而让我的灵感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

    • @jiujianian
      @jiujianian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三思而后行, 把思作为一种行之前的必要条件, 三思再行, 两者有鲜明的先后顺序.
      零思而后行不是不思考, 是不断的执行行与思的循环, 直到达成目标.

    • @cecelia6529
      @cecelia6529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感謝你的分享! 超讚的!!

  • @raymonddeng7931
    @raymonddeng7931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非常感谢课代表,受益很多!!!😁

  • @cecelia6529
    @cecelia6529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3

    這個影片真是太棒了,最近正好有類似的感悟XD
    我前陣子報了個課,課程非常的intense,作業量又大,時間又短,學生需要在一週內出2-3張的完稿圖,如果我照著過往的做法(花整整一天至一天半思考+找參考圖+耍廢) ,那我肯定是完成不了作業的。
    而且花這麼多時間思考,反而會analyse paralyzed,到最後明明能力上可以做到1張的,卻只能完成半張。
    另外,當我發現自己只能採取零思而後行這個策略,並硬著頭皮做下去後,結果其實完全沒有比想像中的差,倒不如說正是這種破罐子破衰的心情讓我得到出乎意料的結果

    • @yimhungchung1305
      @yimhungchung1305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我的情況跟您的差不多,剛上了課3周已經有2個功課和一個mini project。做功課的時候,真的會崩潰😢做完的話,感覺學習到了很多東西。
      行動起來解決問題,比起思想耗著自己更實際。
      共勉❤

    • @massimilianohu
      @massimilianohu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 @kenshinhu2823
    @kenshinhu2823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9

    我发现在实现零思而后行后,也发现同时锻炼了被拒绝的耐力!

  • @JARVIS-CHEN
    @JARVIS-CHEN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4

    太重要了,比如刷leetcode,不要求最好的教程,技巧,先去做

  • @SpiderW0lf
    @SpiderW0lf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非常赞同课代表说的“思”在很多场合下意义不大,大家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很难通过多思考来提升,和人交流和求证一些事情,多“动”起来放在今天更有意义。今天听了节目也是直接在这留言交流,哈哈,过去我都是看了课代表节目直接原地开始“三思”。

  • @oshi6499
    @oshi6499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三思而後行會讓自己少了很多跟真實環境互動的機會,沒有互動就無法得到真實的反饋進而成長
    2. 零思而後行聚焦的點是在於減少過多的完美主義以及拖延症
    3. 透過零思而後行可以加速我們收斂想法或者目標的速度
    4. 加速目標收斂速度都是基於擁有成長心態的前提而建立

  • @AhYuiShui
    @AhYuiShui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耳目一新,謝謝分享

  • @johnhuang7709
    @johnhuang7709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4

    如果行动是one way door - 三思而后行(70% ready)。 如果是two way door, 直接just do it.
    Jeff B 经常说的。

  • @raychang6443
    @raychang6443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我覺得這件事蠻看自己適合什麼的
    每個人反應力不一樣,聰明才智體現的維度也不一樣
    我常常想的東西晚5分鐘再講品質會好非常多
    講的內容方向可能完全相反
    但因為我是居家辦公工程師,我的工作步調可以讓我常常有機會三思而後行
    以前必須on site,常常在現場就只能暴露出自己反應比較慢的缺點了

  • @yankees_2286
    @yankees_2286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感谢课代表,之前准备托福的时候,看了特别多的托福教程以及托福学习方法,想要在开始之前就总结归纳出别人最高效的学习模式。但到了最后才发现其实一点用都没有,还是得一套一套题目慢慢开始做,逐渐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 @massimilianohu
      @massimilianohu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确实,我以前就是直接买一整套书和习题,和对着专门的IELTS对话视频学说口语,句式。

  • @gentleman1737
    @gentleman1737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自我的虚假人设和完美主义会影响执行力 说的也太真实了 直击痛点😭

  • @liam95274
    @liam95274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自己也走入了这样的误区,经常在思考这样做好不好,想把东西想完美了,然后再去做。我经常想总结一些文章,而我总想着找到所有的参考资料,然后阅读完,消化完才开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消磨了大部分的兴趣。

  • @yzha
    @yzha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非常认同,我感觉自己在工作中也是习惯零思而后行,但别人都不是这样,工作就很痛苦,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样是不是对的

  • @yuan0066
    @yuan0066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2

    不能同意得更多,我有很多类似的感悟:
    1. Jeff B 说过战胜焦虑的有效方法就是赶快 take actions,太纠结了会形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2. Andrej Carpathy 对学ML的建议不是具体学习什么,而是尽快去用10000小时去学这个action 本身。
    3. 我自己的一些感受,不仅仅是公司做项目,而且还有很多关键的决定,也不能太权衡利弊而失去decisiveness,尽量用自己非常简单的framework去做决定,然后快速行动。

  • @lam425520
    @lam425520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零思而后行 ,這個term 還挺catch attention 的,內容不錯,把好多內化了的價值觀系統性地表逹了!

  • @y.5353
    @y.5353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兵法云 谋定而后动。战场上零思而后行就是送人头。商业里也是这样,不讲战略就贸然行动是致命的

  • @fengke4801
    @fengke4801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我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和决定是零思而后行的,但是我后来开始做价值投资,成为了一个投资者,发现这个领域零思而后行就不太适用。

  • @hefeicoder
    @hefeicoder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我觉得楼主的主要意思就是提高行动力, just do it and collect feedback in real world, 但是并不能简单理解为0思
    只是需要增加“阅读->思考->实践->总结” 这个做事链条中实践的比例

  • @massimilianohu
    @massimilianohu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三思而后行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零思而后行可能带来一个不可控制的后果,就比如说我之前打算投资一小笔钱到股市里,我就考虑,学习了很久。毕竟行动都需要成本。

    • @kedaibiao
      @kedaibiao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三思的效果怎么样?

    • @massimilianohu
      @massimilianohu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kedaibiao 还行吧,主要是小钱,所以冒了点风险(三思过后),在低点入场了,3年了,现在+120%。

  • @rxz6536
    @rxz6536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2

    三思而后行可能更适合one way door decision

  • @katehuang4314
    @katehuang4314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这个点很好

  • @timvincent1493
    @timvincent1493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drumbeat 敲碗期待 课代表尽早出有关growth mindset最新研究的分享、非常想看~!

  • @zodiaxking9061
    @zodiaxking9061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很多时候对于“零思而后行”的一个担心,就是自己在行动中有一些“半成品”展现出来,比如思考框架上有些遗漏,关键factor没有考量到,而影响了自己的credit。我的理解是,所谓的零思中的思,未必是不做思考,而是停止在脑海中酝酿这个事情,立刻拿出excel或者文档做一些实在的分析,这种分析也是关键的“行”。自己可以掌控哪些东西,go to public,或者给同事老板看的时候,做一下简单的质量控制。把握最快最佳的时机,很容易impress别人,也能让别人因为时间短,期待最低的时候,给出最有包容性的feedback,也是受众压力值最小的时候,和自己有更安全的互动。

    • @zodiaxking9061
      @zodiaxking9061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也想请教下课代表,如何看待和理解 零思而后行和 深度工作 "deep work"之间的关系?是快速行动中,高迭代deep work吗? 我很能理解零思+快速行动的价值;我做的供应链类型的工作,也很时候高速高效率。只是也在思考,真正深度和高价值大体上是如何产生的?

    • @kedaibiao
      @kedaibiao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想清楚了就可以去deep work了,但是大多数自以为能想清楚,其实很多东西都没考虑到

    • @enidlee3606
      @enidlee3606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非常好的影片和討論 最近就是想太多怕影響到自己的credit

  • @gregliu4959
    @gregliu4959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感觉课代表的中心思想是:少犹豫,直接去做。但是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在考虑充分的背景信息后在进行行动。两者并不冲突,不能说三思而后行不适用于现在。

  • @Linuxgnuorgme
    @Linuxgnuorgme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在加速时代,三思容易错过很多机会,早点行动获取更多的灵感反而高速。获得反馈加速自己,点赞课代表的分享!

  • @melodychen2219
    @melodychen2219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很棒的一期,水平已经在那里了

  • @davidzhao1657
    @davidzhao1657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零思与三思
    1.迸发灵感中的重点信息应该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来解释清楚的,”三思”组织出的语言可能更偏向书面化,三思最后减少的也许只是多用于辅助解释“废话”。反而在表达的重点上应该少有修改。
    2.Growth Mindset 的人可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行事风格,零思也只是长期训练后的本能反应。
    3. 最近有写一些内容,我也发现,在固定环境中的行为逻辑很难改变。我会将脑中的本能的看法与反应直接写下来,一段段的写完之后再考虑逻辑性的编排,但内容与看法基本已经固定,在围绕某一重点的思考过程中不会有太多新鲜事情。如果想获得新的视角,只能跳出这个范围,去其他新的、不太相关的内容中获取灵感。但到这里已经远远大于“三思”的范围了。
    实际上我这三段话说的可能是一件事,总结一下就是:(背景)我有Growth Mindset,(行为)我在不断重复3的过程中得到了训练,(思考)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的思想能力有限。(结果)我意识到我应该使用"零思",快速反应。我得到了这个“本能反应”。

  • @user-vw4mw8cf5g
    @user-vw4mw8cf5g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思零思都有适用的情况 没有绝对的优势 也要结合自身的积累 不要为了视频吸引眼球给这种绝对的结论 比如作为团队或者一个大项目的leader 做事情零思而后行是对团体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 @evyguo7577
    @evyguo7577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人就是喜欢想太多

  • @LinguaeNerd
    @LinguaeNerd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2

    標題不如叫做“先行而後思”😀。
    Reflection upon action.

  • @strongbrain3128
    @strongbrain3128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冲动思维的后果并不成本为零,行动是有代价的,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资源来承担这个成本。

  • @JYi-kr4ux
    @JYi-kr4ux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我的看法更多是,三思而后行与灵思而后行,是两种不同的行动策略,在各自适用的场景下就是对的,所以课代表可否帮忙给两种策略的适用场景分分类,让大家更灵活的应用

    • @kedaibiao
      @kedaibiao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自己知道可能性之后,留意就好。策略是无穷的,场景也是无穷的。同一场景条件也差别很大,不用强求分类

  • @massimilianohu
    @massimilianohu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感觉很多视频主都用这种彩色灯当背景版。

  • @guogaibnu
    @guogaibnu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请问Go to market multiple times 的视频链接在哪?搜索不到。。。可不可以提个小建议,把提到额视频加到简介里,方便补课

    • @kedaibiao
      @kedaibiao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ruclips.net/video/ZaGfJxL-wUw/видео.html
      谢谢建议,加了

  • @Tom-u4g3u
    @Tom-u4g3u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请问后面这种渐变的背景光是怎么打出来的呢?谢谢!

  • @charisma-Leo
    @charisma-Leo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问自己:你想活在幻想中 还是活在现实中。焦虑 隐忧 怕犯错 恐惧 都是幻想。去干吧 现实多有意思 能给自己的是无限可能

  • @geniilz
    @geniilz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思考了零思而后行之后行动了 不知道算不算零思而后行 还是一思而后行

  • @charlesseetheworld6805
    @charlesseetheworld6805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先开枪,后瞄准,实际工作中更有杀伤力

    • @massimilianohu
      @massimilianohu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网络上美国黑帮,警察啪啪一顿射击,好几个弹夹都没了,结果对方人都没受伤。
      好像他们实行的就是这个准则

  • @manfredl733
    @manfredl733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0:20 應該是腎上腺素的作用😂

  • @kaiyuan4131
    @kaiyuan4131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奇怪,你在Amazon干过几年竟然推崇”零思而后行“ - Amazon的documentation和review culture就是会要求人要想清楚(写doc)和提供sufficient justification (pass review),我理解这就是要求人”三思而后行“.

    • @kedaibiao
      @kedaibiao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3

      为啥一个人会被工作的地方定义…

    • @nanzhaohz
      @nanzhaohz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打个工把自己打没了

    • @kaiyuan4131
      @kaiyuan4131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kedaibiao 不被工作的地方定义没问题。问题是若是个人理念跟公司理念南辕北辙,如何能长久相处的?这个让人觉得奇怪。

    • @kaiyuan4131
      @kaiyuan4131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另外我完全不认同“零思而行”的理念。就拿share seminar的例子,不经过深入思考和长时间领域内的历练是无法问出好的问题的,想到一出问一出,不但是对presenter和audiences的人的不尊重(trivial和naive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而且是占用了其他人问问题的空间。

    • @jihuawang9064
      @jihuawang9064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kaiyuan4131他的意思是多做行动派,不要一开始反复盘算。你看他是完全9思的人吗,包括这个视频,起码半页纸的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