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修性了命:從黃庭中心找到您的道!|中庸證釋:性命隱微,不可見也。而喜怒哀樂之情,則易得也。|道德經二十二章|張慶祥 講解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9 янв 2024
  • "修行就是修性了命:從黃庭中心找到您的道!🌟
    什麼是修行?要怎麼修才能找到"本性,進而"了命"?
    中庸證釋中提到:性命隱微,不可見也。而喜怒哀樂之情,則易得也!
    這段影片深入探討如何觀察並理解我們的情緒,從而洞悉「道」的本質。
    無論您是修行初學者或深層次心靈平靜的尋求者,這段影片都將提供寶貴指引與靈感。🌿
    讓我們一起在本性的大智慧帶領下,走向平靜與開悟之道。🌄
    《中庸證釋原文》
    性命隱微,不可見也。而喜怒哀樂之情,則易得也。
                  中庸證釋
    #修行
    #黃庭
    #中庸
    #喜怒哀樂
    #道德經
    #張慶祥
    ✅書院官網:htz.org.tw
    【黃庭書院全球線上課堂 讀書會】
    如果您對視頻內容有興趣
    希望自我精進 深入了解更多課程
    我們開闢了一個讀書會LINE群
    提供深度的免費課程 邀請您一同來學習
    🎁立刻點擊加入:
    台灣:lihi2.cc/4HZK4
    台灣以外地區:lihi2.cc/qft94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6

  • @user-br4ft1th4u
    @user-br4ft1th4u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2

    感恩講師的大愛無私❤

  • @jianshiunhu6690
    @jianshiunhu6690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中庸原來如此深藏真正大道的內涵,三教聖人淵淵相傳的修行心法,張講師得其真傳,將經典甚深之法解密出來,一起來學習

  • @opheliaren9190
    @opheliaren9190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2

    对心体的认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谢谢讲师♥

  • @user-wm9ps6oo8g
    @user-wm9ps6oo8g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抱一為人生的標竿,抱著心體上的一,人生最重要的事,絕對不能拋。感謝張講師解說人生的指引。

  • @user-bb3sd3qq5v
    @user-bb3sd3qq5v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原來性、情,是發與未發的區別,都是道體。感謝講師解惑~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
    ˙「天命」就是一段從生到死,注定不變、無法違背的命運之旅。
    ˙「性」是本質、根本。
    ◆ 命運的本質,有出生必有死亡;運途起伏,早已安排就緒,如同殺青的戲劇、劇本的定稿一樣;這就是「根本已定」的道理、定律。
    【率性之謂道,】:
    ˙「率性」是接受不掙扎,配合不抵抗,順從法則定律及其運作原理。
    ˙「道」就是「法則」、「定律」、「原理」的同義詞,譬如,因果法則、交換法則、運動定律、歐姆定律、高斯定律、物理原理、反射原理、槓桿原理、虹吸管原理、會計學原理、經濟學原理、量子力學原理……。
    「道」又分為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現象」和「作用」。「現象」就是世界萬相,也是感官所知的「然」;「作用」就是運作原理,也是萬事萬物的「所以然」。
    ◆ 接受既定的天命法則定律,心甘情願接受、配合人生起伏的命運,這才是「順應法則定理」。
    【修道之謂教。】:
    ˙「修道」是配合法則定律運作的原理,進行自我身心的改造與修正。
    ˙「教」是教育的目的、傳授的宗旨。
    ◆ 運用「生而能知」的感官能力,當成探索真相的工具,學習認識「道」的法則定律以及運作原理,就能明白感官的所知所見,都是局部、有限的;凡是以「局部所知」為根據的一切判斷、選擇,都是錯誤的,必將導致痛苦、憂煩以及自害害人的下場。
    明白之後,開始把感官的所知所見當作根據的習慣,以及直接或間接造成的種種思想、觀念都要慢慢地捨棄、放下;接著還要進行言語、行為的實務改造,使言行都能符合「法則原理」;最後,君子就能安心配合人事命運的起伏,無憂也無懼,這才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教學的宗旨。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道也者」的意思是「道的定律和原理啊!」。
    ˙「須臾」是一會兒、一陣子,形容短暫的時間。
    ◆ 道的定律原理啊!那是片刻也不會停歇的;凡是可以暫時停止而不起作用的,那就絕對不是「道」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戒慎」就是「小心謹慎」、「緊張兮兮」的樣子。
    ˙「恐懼」是擔心、害怕。
    ˙「不睹」、「不聞」是指「道」的原理法則,並不在眼見、耳聞的範圍裏,卻又真實存在;就像「空氣」一般,令人不知不覺,但又不可或缺。
    ◆ 所以,有智慧的君子,看待那非眼可見、非耳可聞的「法則原理」,總是小心翼翼,不敢忘記;擔心違背法則而製造問題,更害怕進入自食惡果的痛苦循環。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慎其獨也」是面對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種「知識見解」、每一件「芝麻小事」都要小心謹慎。
    ˙「隱」、「微」都是形容「道」是非眼可見、非耳可聞的「定律」、「原理」,必須經過學習的過程,才能看懂和明白的。
    ◆ 學過「法則」的君子,就會知道沒有再比「定律」更為清楚可見的,也沒有能比「原理」更為明顯可知的了!所以,有智慧的君子,一定會小心看待每一件微不足道的「芝麻小事」,慎重建立每一種正確無誤的「知識見解」,謹慎面對每一個來去無蹤、忽起忽滅的「起心動念」!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喜」是心悅,「怒」是憤恨,「哀」是憂傷,「樂」是滿足。
    ˙「發」是生起、出現。
    ˙「中」是人心處於平靜、不動的狀態。
    ◆ 在喜、怒、哀、樂等等情緒尚未生起以前,人心本來都是處於平靜、不動的狀態。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是符合標準,「節」是規定、制度。「中節」二字合起來就是「控制得宜」、「拿捏剛好」。
    ˙「和」就是恰當適宜。
    ◆ 當情緒的生起和發洩的時候,不會忘記要「有所節制」、「適可而止」,能夠完全控制自己言行舉止,就是恰當適宜的表現。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安定不亂的人心,穩定有序的人事,實在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根本問題!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 做好情緒的控管,表現合宜的言行,絕對是天底下最美好、和諧的做人之道!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致」是做到、達到。
    ˙「位焉」是正常了!
    ˙「育焉」是展開了!
    ◆ 只要能達成「人心安定而不亂」及「人事和諧而有序」,那麼整個世界都可以穩定祥和,平安無事!所有的一切萬物,也就跟著開始發展,欣欣向榮了!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是不偏左右,形容人心平靜,情緒穩定。
    ˙「庸」是平衡「運用」,運用原理法則。
    ˙「中庸」就是「用中道」,譬如「大學」就是「學大人」。
    ˙「反」是違背、相反。
    ◆ 孔子說:「君子學習『道』的規則原理,就能明白『道』的運作方式。因此,君子不敢忘記依循正理,運用法則原理,所以才能始終保持身心都平安無事,氣定神閒。
    小人不明白『道』,所以只能依靠『生而能知』的感官知覺,進行一切的活動;於是不管何時何地,小人都是以『違背法則』來判斷和選擇,並且做出『違逆正理』的言語和行為,完全不知道結局的悲慘和下場的可怕。」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 君子知道「中庸」的重要和好處,所以隨時隨地、不肯間斷的努力,保持自己處在「中庸」的狀態。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忌」是畏怯。
    ˙「憚」是懼怕。
    ◆ 小人是怎樣看待「中庸」的呢?小人根本不把「中庸」當作一回事,甚至認為那是「多此一舉」,只要是他喜歡,想要怎樣都可以,完全沒有任何顧忌或畏懼的!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和作用,真是完美極了!只是可惜啊!人們已經很久都做不到了!」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 孔子說:「現在都沒有人願意按照規則、配合定律去做,我已經知道原因了!那是因為聰明又自負的人,一心認定事情怎麼可能『這麼簡單』;至於那愚昧又無知的人,死都不相信自己也能明白『如此艱深』的道理啊!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 『道』的定律與原理,為什麼如此的難以了解和明白呢?關於這一點,我也已經知道了!那是因為學習能力強的人,隨隨便便就學過去了,所以只觸及到了一點皮毛而已;而學習能力不強的人,即使願意努力用功,但是受制於有限的領悟能力,所以也很難有多大的收獲。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只要是人,就一定需要飲食。可是,雖然每天重複不斷的吃喝,卻很少人能夠領略食物真正的『滋味』啊!這就像每個人都生活在世界上,卻少有人知道推動這個世界的法則定律是什麼,甚至懷疑『與自己有多大的關係』?」
    ~隨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