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他無我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1 дек 2024
- 愛護台灣生態與環境教育的朋友大家好
「你」、「我」、「他」這些代詞在日常對話中主要用來指代不同的人或事物,方便溝通。它們在我們心中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然而,這些詞背後其實隱含著對自我、他人以及外界的執著,尤其是「我」這個代詞。
「我」的概念深入我們的思維中,成為自我意識的核心。我們的日常活動、情感反應,甚至連夢境都圍繞著「我」這個中心展開。這種自我意識,即佛教中所說的「俱生我執」,使我們無時無刻不以自我為中心,並且不斷強化這種執著。這種執著導致了對自我及其相關事物的過度關注,進而引發種種煩惱。
當我們看到自己隨著時間變老、出現皺紋時,雖然理智上明白人必然會衰老,但因為對「我」這個不變概念的執著,我們在情感上無法接受,從而產生痛苦。這段文字強調,這種對「我」的執著是導致心理煩惱的根源。
相比之下,對「你」或「他」的執著,雖然也會引發問題,但相對容易被察覺和理解。因為「我」的概念涉及自我認知,這使得解除對「我」的執著更加困難。然而,當我們認識到「我」也只是一個名相,一個符號,而並非真實不變的存在時,我們就可以開始減少對自我的執著,從而減少由此產生的煩惱。
佛教教義中提到的「無我」觀念,正是對抗這種執著的核心。理解「無我」的道理,即認識到「我」並非真實不變的存在,進而認識到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是解除苦惱的關鍵。進一步修行,透過禪修觀照自我,體證一切皆空,便能最終達到解脫,活出真正的自我。
總結來說,「你」、「我」、「他」這些代詞在日常使用中,看似平常無奇,但實際上承載著我們對自我和外界的認知與執著。理解並放下這些執著,特別是對「我」的執著,是解脫煩惱的重要步驟。
有些事現在不做 , 以後也不會做了
2024年8月14日布萊克獨木舟生態研究中心 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