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骑车就用continental ultra sport 2,后来换了ultrasport 3,会感觉25c很好踏,也很顺。后来换碟刹公路车后原厂轮组来了两条schwalbe的28c轮胎,在同样的轮组情况下,会感觉28c的schwalbe比25c的ultrasport 3重一些,感觉拖着那样,在骑的时候也会使用更多的瓦数,后来换了vittoria corsa control 25c真的是体会到那种低滚阻的感觉,再后来换gp5000,还是25c的感觉比较好,又轻又快,同样的25c的轮胎还是vittoria更好骑,只是爆胎次数有点多。
when you were comparing the tire width of 25c and 32c, you only mentioned of the constant speed, 40km/hour. Did you check the wind speed? I have the feeling that @40km/hour, ~25mile/hour, wind does need to take into the equation.
你先參考了廠家的説法,然後引用别人在室内實驗結果,自已再跑到室外實測。本集內容可以出論文啦,你值得大家對你的尊重!!!
感謝您的鼓勵:)
有科學研究的精神繼續保持
@MilkTyrren 太多假厉害,但就没学识,没常识而又喜欢断章取义的人,是应该给他们打脸的,我就常碰到这些新手利用厂家的理论来歪曲事实的。见解和解释就当是讽刺,拿了钱塞入你口袋还当人家想陷害,你的心太玻璃了吧。。。你要明白,在脚车的社会里,多数人是不会和坦诚的教你很多脚车相关的深度知识的,很少有机会得到前辈们的经验。其中的一个原因其实也是新手太过自以为是,不受教,也不感恩那些真的想传输他们的经验。。。
没有党卫军就没有党皇帝!原来中国的解放军永远只能是公惨裆一党的私产!是公惨裆的党卫军!当知道中国党皇帝决不允许军队国家化的那一刻,也许我们心中的很多幻想都破灭了。中国人的政权只能从枪杆子里,只能从暴力中诞生、从杀戮中获得,而绝不会、绝不允许从民主中产生。这就是千百年来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的一个宿命!坚决拒绝公开政府官员财产、永远说一套做一套、骨子里头真贪腐、暗中背后谋私利的、永远将党的利益凌驾在中国人民利益之上的专制独裁的公惨裆,绝对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我個人經驗是把登山車輪胎換成細的光頭胎,氣打飽飽飽,跑陽明山,有快且省力~可力夫比較的方式是科學的~讚
我也是登山車換細的光頭胎 明顯輕快很多
那下坡的安全性呢?
光頭胎下坡抓地差反而慢!
柏油路上光頭胎抓地力不會比較差
喜歡粗的
目前使用 28c 舒適感對我比較重要
輕快和瞬間加速不是我需要的
果然點出了現在一群輪胎和輪組廠共同的商業術語,因為事實上不可能用一樣胎壓,好險有大大引用實際科學實驗數據解釋,而且親自辛苦的實測,謝謝客觀且科學的評論,難得在YT還看到一股清流。
謝謝您的鼓勵:)
解釋的非常好。我原本正在考慮從 25 毫米更改為 28 毫米。現在我會堅持繼續使用我的25 毫米並對此感到滿足。
車胎實在是降低騎乘阻力的最划算升級方式了,即使是只換latex內胎都可以降低滾動阻力。滾動阻力的測試變因容易控制,實驗室數據也非常能夠有效呈現實際路面的差異,而且還有Rolling Resistance、AeroCoach、Tom Anhalt這樣的中立單位公布測試結果,是非常客觀公正的參考資料。廠商如果有誇大不實的宣傳無異是自找麻煩,因為很容易就會被第三方測試打臉,真爽!比起車架輪組那些讓人霧裡看花且有諸多誤導誇大成分的空力測試和剛性數據,我覺得把閒錢花在車胎、服裝和座墊是比較值得的。
个人96公斤,之前用原装的捷安特25mm轮胎,非常不舒服。
之后换了Maxxis Re-fuse, 混搭 前面25mm 后面 28mm.
舒适感是非常明显的。
尤其是较差的路况,过弯也比较自信,下坡感觉比较快~ ^^
我也是前25後28 感覺蠻好
@@0314sun 真的很好用…哈哈…
重量大的选手还是建议换宽一号的胎
對耶 剛剛沒提到重量氣壓的關聯性 😁😁
這叫前後配 其實在強調性能的汽車上 很常見
很用心的影片,非常的感謝,用古話來說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跟汽機車對於輪胎阻力的研究大致上都相同,除了Rolling Resistance ,其中一項就是影片敘述的輪胎的轉動慣量,
不同的胎寬會有具有不同的質量,用簡單的物理方程式來描述加速時消耗的功率
T= I·α ; P = T·ω
T(Torque unit : Nm),
I(Moment of Inertia unit : kg-m^2),
α(Angular Acceleration unit : rad/s^2),
P(Power unit : Watt)
輪胎的選用也是一種多方位的綜合考量(例如 : 低阻力減低消耗功率、再加速能力、乾濕抓地力、荷重能力等等...)。
第一個也是想到轉動慣量,即使阻力低,但也因為輪胎本體的重量提升,要付出的功率也因而提升
當人在用力踩把腳踏車往前“推”的時候,輪胎跟地面接觸範圍內的壓力是不均勻分布,壓力會在前半部分布比較高,而前半部跟後半部的壓力分佈不均勻,會造成一個反力矩阻止輪胎前進,也就是滾動阻力,單考慮這一個效應下,寬胎的接觸面比較短因此產生的力矩就會小,滾動阻力就會低。Bike Radar的測試結果,我猜是因為使用的是內滾輪太小曲率太大,無法體現寬胎與細胎的接觸面長度差異
一张表能够支持的数据显然只支持胎压相同的情况下,是宽胎功率消耗少;但如果比较23C胎120psi充压 vs 25C胎100psi充压,就能看出还是细胎功率消耗少! 8.5:8.9 。 -------------------应当可以肯定,假如用同样的胎压骑行,宽胎的减震/缓冲感受肯定不如细胎。平常人们感性认识的宽胎舒适性,是缘自宽胎可以充气更低的气压而仍能支持同样的负重。比如汽车,普遍家用汽车的气压是2.5bar左右,但比汽车轻许多的自行车普遍的充气压力却是7Bar左右。驾驶过汽车的朋友可以试试把胎压加到3.5Bar开一段路,看看汽车的减震缓冲性能有多么不堪吧!
還是喜歡23-25c細胎的輕快感覺 一開始啟動踩踏還有爬坡也沒有黏在地上的路感,最近換了27c就是黏 ,雖然下坡“感覺“比較安全
下坡28c、32c比較安全 抓地力比25c穩很多
我在峽谷牌自行車製造商工作 看到的新車大部分都是28、32 哈哈
28c换到了32c,确实是下坡和压弯会感觉摩擦力更大,但是爬坡和平路更吃力…
前几天没办法从公路车又换回了登山车,一骑上去就感到二者之间的差距。速度没法比,今天看到这个视频算是彻底解决的我的疑惑,谢谢啦
介紹得太棒了,感謝分享
28C的CP值最高,平價胎仍可以上到120psi,再粗通常最高只能80psi上下,所以我覺得28C是公路最好用。不過有點輕越野路線公路車還是需要更寬有深紋路。
我第一台車用的是26,後來一直用26,但是因為生活的城市改變了。這裡的路堪比魯貝,所以我就嘗試換了28的。就是打多少氣,和用多寬的胎是需要結合路況說的,這邊經常有砂石,和坑洞,23 26在砂石路打滑嚴重,坑洞多的也很難受。所以28是對於我在這個城市比較好的選擇。32的我的裝不下就沒試過了
不靈巧感覺我想應該還是因為輪胎重量的關係吧!帶到慣性滾動時間比較長一點。
平常跑短距離爬山路用25C,平路長距離用32C,可能自己已經習慣硬梆梆路感,太軟的胎壓反而覺得不安心。
很喜歡這類討論主題,內容相當清晰,自行車硬件除了不斷盲目花費升級外,其實也有很多與金錢關係較低的技術知識可以了解
我有在硬架citybike 上用schwalbe 的big apple 2.15粗胎,路感真的很舒適,行走在普通城市路段完全把顛簸路感吸收掉,而速度也沒有感受到與幼胎有多太分別
可利呼可以做一集關於輪胎尺寸的比較主題嗎?
因為住屋尺寸問題而在亞洲城市地區很流行的摺合小輪車(20寸的406及451,13寸等),與近年的27.5 及29寸登山車,可以做一下介紹嗎?
嗯,是的,我也是有小輪車,每次旅行都是帶小輪車,是感覺有比較慢些,其實也有點好奇是否真的有慢很多,下次來好好研究研究:)
@@CLIF
輪圈小減少了轉動慣性,但小輪的輪線較短應該增加了硬度,而輪胎尺寸減少又減低了重量,很好奇小輪與大輪的輸出功率差距
如果單從路感,穩定來看32確實不錯的,但最終還是25c的輕快感更符合我的需求。
非常细心及让人信服的测试方案及结论,谢谢可立呼!记得最早更换28c及以上打出的口号是增加舒适度,最佳宽度都是瞄定25c,在specialized roubaix上开始推广,碟刹普及大内宽的真空轮组越来越普及以后才开始大肆宣传28c以上有更低滚租,总之还是没有逃得过商业套路。
騎長程難免有累到精神不濟的時候,或者陡坡下滑...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粗胎比較安全.
爬陡坡前會把氣壓加到超過建議值,下坡時再把氣洩一些,略微減少下滑速度,也好煞車.
根據這結論,我相信有一天會有瘋狂業者製作出on fly 升降氣壓的輪胎。
@@wcchang3321 已經有迷你電泵了,就差把他和輪框附在一起然後用藍芽控制打氣放氣😂
不如直接花鼓電泵一體化,把氣胎嘴造成幅條的長度接進花鼓氣泵裡🤣🤣🤣🤣
我也是覺得細的比較快,23下坡明顯抓地力不足,目前25是我覺得最合適的,維持前100psi後120psi,純粹個人習慣喜好。
感謝可利呼實驗精神 推呀~~
偶喜歡32C 舒服安全休閒騎 28C速度比較快 下坡也安全 25C以下再見 下坡請先買好意外險 本人重量級車手
自從上一台車用23C騎到前輪插在水溝蓋上面整台報銷,下一台車就換25C的,如果要再安全一點可能會選28C吧,32C雖然路感好,但是騎起來確實要出比較多力
寬與細,各有所好
駕馭觀念正確才是真
从一开始骑车就用continental ultra sport 2,后来换了ultrasport 3,会感觉25c很好踏,也很顺。后来换碟刹公路车后原厂轮组来了两条schwalbe的28c轮胎,在同样的轮组情况下,会感觉28c的schwalbe比25c的ultrasport 3重一些,感觉拖着那样,在骑的时候也会使用更多的瓦数,后来换了vittoria corsa control 25c真的是体会到那种低滚阻的感觉,再后来换gp5000,还是25c的感觉比较好,又轻又快,同样的25c的轮胎还是vittoria更好骑,只是爆胎次数有点多。
哥!你真的太誇張了!
個人的感覺是只要氣壓的足夠,粗一點或者是細一點的輪胎的分別是不大。個人的感覺是這樣。
我最近把自己的Tarmac SL8换成了28c的胎,确实感觉路感边得“模糊”但是确实更舒适了,如果不追求速度,28c其实非常适合在城市的混合路面骑行。
寬胎的空氣阻力也會來得比細胎大,也可能會多耗費一些瓦數
我的khs club1500 一開始就附了28c的胎 ,105夾器能用 只是輪胎放進去比較難,後來自己又換成25c的胎了
專業 客觀
謝謝您的鼓勵:)
看了這麽多次
大大這部影片
的說明讓我可
以細細體驗👍
可利呼中秋快樂! 台灣山多,還是選擇細胎爬坡比較少負擔,畢竟外胎在最外圈,一點點重量還是感受很明顯的。
重量也有差
如果做盲測,我不相信有人可以在胎壓相同的情況下分辨出50~100g的車胎重量差異。上坡就是和重力的對抗,定速爬坡時增加的只有重力位能U=mgh,其他的風阻+輪胎滾阻+機械磨擦阻力為固定常數。假設人車重量70kg,外胎從200g換成280g,總重增加0.16kg,是全體的0.23%。這個微小差異不但是遠小於車用功率計的精度,而且要是這不到0.5%的差異有實際影響,那上坡前更應該拋棄其他更重的東西,水壺、碼表、工具、手套、眼鏡、所有口袋裡的物品,才是合理的想法。
太多人都過分看重車子和零件的重量了,甚至形成一些偏見,其實重量只有在買車看型錄時才會覺得很重要,還有與車友互相比較車重時有聊天話題,騎車還是要靠體能和技術。可利呼騎笨重的gravel bike或是MTB一樣能狂飆,就是最好的證明!
@@wrcompositi 我買的是入門的成車,外胎附的是維多利亞的入門胎,一條約360G左右,騎了1500公里後換上了碼牌GP5000,一條胎大約220G,一條胎相差大約140G,我只知道換上後簡直驚為天人,那種輕快、順滑的感受讓我再也回不去了,因為外胎是在輪胎最外層,因力矩的效應,些微的重量也會被放大,您可以做個實驗,換上實心胎看看,感受很明顯的。
@@sidane00 你說的是轉動慣量囉,轉動慣量是在加/減速度階段才有明顯差別,起步、加速的時候確實會比較輕巧
講得非常好!
謝謝您的鼓勵:)
想要舒服點就打低壓,要想快一些(沒有快很多樣子),就打高壓些。很久沒有打100了,都打80-90而已
很有說服力的實驗精神
小朋友才做選擇,像我兩種都要。
前面裝32,後面裝28。寬胎負責操控避免打滑,窄胎負責驅動,讓滾阻低一點。XD
紧急刹车的时候前轮制动力更大,前轮宽胎能缩短刹车距离;匀速巡航时后轮分配的重量大于前轮,避免过弯打滑关键在后轮,后轮宽胎摩擦力大,同时后轮是驱动轮,所以稳定和滚阻低不可兼得。
@@东夷西戎 基本上後輪打滑還救得回來,前輪打滑一定摔車
@@octwchen 有道理,后轮打滑是漂移,可以补救。
目前在23c和32x559之間遊走,以前是騎47x559的胎,覺得滑行距離短屢次不爽,後來玩32x630後滑行距離有茗顯提升(中間歪去玩28大杠,視野很好但太重了,上坡是很難騎上去只能牽車);只是機緣巧合下用台幣999買到一台初級鋁公路車(TRINX R600),從碳鐵車架跨足到鋁架車加速感差異甚大(鋁車非常直接,630的碳車架會略顯加速遲緩),目前滾筒台(也是二手的)用上這台鋁車來鍊腿,看練到哪天把28杠騎出大樓地下車庫時我就成功了(誤。
但问题在于,现实世界中使用宽轮胎的时候,胎压肯定会比细轮胎要低。所以用同样的胎压的测试数据去比较就是在误导人。而且宽轮胎要重那么一点点,在轮胎旋转的时候还会产生额外的转动惯量也是要损失功率的
胖胎超級蘇胡的啊,登山車胎壓用SRAM網頁計算的軟體,調整過後覺得在林道無敵。
都看完了,很詳盡的分析!
@5:15
關於那個15% tire drop的法則,其實作者沒有提出理論基礎,只是武斷地決定了理想的tire drop就是寬度的15%,甚至説輪胎高度20%也可以視為理想的drop。因為內容並不嚴謹,我覺得難以將此視為有用或準確的rule of thumb。而且我們都知道胎寬和輪圈寬度有密切關係,但是胎的高度受輪圈影響不大,所以同一條胎在不同輪圈上即使高度相同但寬度可能會顯著不同,如果還要拘泥於15% drop來調整胎壓就不合理了。(貼原文連結會刪留言,可搜尋all about tire inflation)
所以Rolling Resistance的GP5000測試根據這個法則來調整胎壓,也難以達到normalization的目的。如果要將不同胎寬設定為一樣的舒適度,也就是一樣的輪胎彈性係數(tire stiffness),必須採用Silca的方法(搜原文: silca tire stiffness),直接測試胎壓-胎寬-stiffness三者間的關係,然後在震動緩衝特性一致的基礎上,再來比較不同胎寬在滾動阻力的差異。
這樣更合理公平的測試會產生多少差異呢?我想一般人其實也不用太執著,設定胎壓就用試誤法找到一個舒適度和效率的平衡點就好了,何況市售打氣筒的壓力錶都有頗大的誤差範圍,就算想比較滾動阻力的變化,在胎壓方面無法精準控制就只是做白工。
原来骑madone 9.5和SLR 6的时候用25C没觉得哪里有问题,换了LOOK 795 rs blade以后发现25C的轮胎特别颠簸,上了28C路感舒适多了。看来除了胎压和胎宽,车架的减震效果也要考虑进去。
專業優質頻道
謝謝您的鼓勵:)
我之前一直以为车轮和外胎是固定搭配的,所以一直都用23c,要是能早点看到你的视频就好了
我的体重89kg, 用25c大概有三年。今年初尝试了28c过后回不去了~ 哈哈哈~ 舒适度很有感,吸震能力更佳~
我也在自行車店工作(桃園),感謝您的影片,給我很多指引!
我的GRAVEL 38C 胎,刚开始跟感觉打,觉得很舒适但是很慢。后来买了胎压计,打到轮胎建议50PSI。瞬间觉得快好多,但是很硬。用你提供的SRAM 在线计算,建议打到40. 这个值果然是舒适与速度之间最佳选择。 感谢分享
氣壓和胎厚一樣的情況下
寬胎的材料受到氣壓產生的應力會更大
所以即使舒適度不管
寬胎打高壓也不OK
前面那個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積的部分 "S"。"S" X "寬度" 相同應該才是同樣舒適度,所以後來阻力才相同吧。
喜歡有科學依據的論證,
真是太棒了😄😄😄~長知識,
下次換28C試試看,
前提是要先把C夾的相容性問題處理掉🤔。
(可粉持續成長3萬>4萬>5萬>6萬👍)
個人的感覺和可利呼大大感覺是一樣的,考慮舒適度跟長距離騎乘的話,備一組寬胎還是不錯的投資😊
大大您好,影片中10:38秒這畫面不知道您使用什麼器具攝影的。我目前也在為一日北高鍛鍊中,有機會也想錄製一下騎乘路況😁。感謝您的影片、從中學習到很多
很棒&很明确的解释,谢谢CLIFF,感恩2
謝謝可利呼,原來胎壓才是重點👍
競賽25
運動28
休閒32
喜欢细细(25c)的外胎,但是为了安全,换了粗的(28c)。因为由受伤导致的停训,会比那一些加速上的阻碍要大得多。
個人使用過schwalbe 28c無內胎就是因為重拖,才改換同牌25c
結論~對28c沒有太大的使用好感……
你好,本人已用马牌23c 很多年了。我比较喜欢轻快感吧。我也有尝试用过25c.感觉蛮吃力的。到最终还是选择23c
真的
我有朋友也是這樣,非常敏感,換上 25 就感覺到拖。我 23 變 25 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但是試 28 的時候,就真的感覺到有變吃力了:)
有可能是屁屁覺得撞得硬硬的就比較快🤣🤣🤣
我目前用28C的輪胎舒適跟踩踏比較能有平衡點.之前裝過32甚至到35.真的是越大越費力
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看到您做鋼管車的主題,感謝🙏
目前GP5000 25C 人80KG 打110PSI 如要表現/體會那28C 32C.那我還更在意輪胎重量. 而且騎長途活動會在意時間.舒適度就不在優先考慮之中. (也許60歲才會想要舒適吧?) 打到110 印象中是之前使用HUTCHINSON FUSION3時 廠商對於體重的建議值.掛用在馬牌.好像也還好. 要我降到90 還是100.下坡過彎會覺得很不安全
永遠支持呼呼😙😙
敲碗一集全上坡路段比較兩個胎的差異 還有全平坡的差異比較
實際運轉除了滾阻外,如同許多留言提到的轉動慣量、重量甚至風阻,都會影響騎乘感受,我也是認為粗胎較優論是廠商放出來的錯誤理論
當然是騙局啊,像皮卡丘用30c純粹是為了吸震,因為他手傷沒好。等以後他還是換回25到28c的
解答了多年的疑惑,谢谢cliff大神
有意思😆
中秋烤肉可利呼!
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快樂:)
這一集真的很費時間和精神呢👍 中秋節快樂。
我180cm, 90kg,之前用過 Vittoria corsa G2.0+ 25c (100psi), 之後換上 vittoria corsa control 28c, 覺得有比較費力, 但的確有比較舒服 (90psi)。 最近添加了campy bora wto clincher 45mm, 在考慮是否用 Gp5000TL/Gp5000 + tubolito , 25c or 28c的。 平常只是消遣用, 不會比賽,可以請大大建議一下嗎?謝謝你 (rim brake)
前25后28了 选择了跟我摩托车类似得驱动轮更宽前轮窄灵活得设定 然后加上前面25C风阻小 后轮28C被车架遮挡不需要考虑风阻
四五年前,宽胎还没这么普及时,那时25也少人使用,我看了bike resistance的测试。深信不疑。但是,我前轮23,后轮25,觉得空力前轮还是得细的。但是,都是打110psi,那时没想到胖胎是要比较低压的。哈哈,也没觉得很硬。可能没对比过吧!
覺得您的影片都很有趣也很有參考價值,看了很長一段時間後按了訂閱囉!
山地车光头胎打到厂家建议最高胎压再低一点点,舒适感会明显增加。
可立呼可以比較看看high road sl和gp5000嗎?
when you were comparing the tire width of 25c and 32c, you only mentioned of the constant speed, 40km/hour. Did you check the wind speed? I have the feeling that @40km/hour, ~25mile/hour, wind does need to take into the equation.
我用23前轮胎110psi,25c后轮胎120psi.我感觉更快
早年的 RB 多数都是23算最大,很多时有的人还特意的买了20或19 的来用。如果有骑过的人,是可以感觉 19 或 20 的轻快很多,但因为需要打更高的胎压,普通 19 的在130 psi 左右,所以在较不平坦的路会较颠簸,这是需要时间习惯的,习惯后就不会有大问题,我都骑了几年。而最后在换了较轻的 wheelset 后,基本只能支持 120 psi 的胎压(建议升级Wheelset 前看好 user manual 的了),所以现在都多数用23 的(一开始从19 转回23 时真的较吃力了一段时间)。。。。说到为什么现在较流行25-28, 其实上面如果有看清楚我所写的,就应该知道原因的了。那些胎较宽较快的理论都是骗人的(很多新手最喜欢跟我说胎宽较大较快的歪理,很可笑的),Video里面也讲解的很清楚,在“同个胎压下”,但很多人就是不理解何谓之胎压,多数都是爽爽就拿来轮胎有风,能骑就是对的了。但对我这种很在意的人,每次出骑都一定会把我的 23 胎压打上110psi之间左右,很多人就不理解都说80-90 psi就够的了(看到我打他们所谓这么的高压很害怕,晕),其实都是没读书的人。。。现在流行25乃至28 的原因其实就是便宜轻量化 wheelset 的充斥市场,多数轻量化的 wheelset 基本只能支持100 psi 左右而已,所以 25 才是最适合的轮胎,如果用上 23, 不足的胎压就会有较高的阻力,浪费脚力的了。而太高的胎压,那就做好准备要花钱来换新的轮胎或 wheelset 的了,因为不知要先爆那里的了。。。这 video 是很不错的讲解,如果有那个新手想再半
吊子下说多多,直接的 share 给他们看的了。。。
你講得很好
以前用過19C的,確實加速比23C快很多,但路感也更硬就是了
可利呼這影片根本論文等級,根本跟沙丘一樣是神片了😂
開個玩笑 年紀越大好像越講究舒適感越要越寬的輪胎^0^!
轮胎的宽窄跟碟刹出现有关系,疫情前大陆大部分都是窄胎。原因好像是细胎的摩檫力和碟刹的制动力不匹配
我用过28c的,加速爬坡明显比25c拖一点
可利呼的實驗影片就是實用
讚👍
Goodyear f1 28/28c TL 上班骑是真的舒服,慢点费劲点。 Gp5000 25/28c 内胎比较快,地表的震动传递很清楚,手板会痛。
想請教一下,鏈條是否要分波段的呢?原理是什麼呢?可不可以介紹一下!謝謝。
还有最新的研究成果,细的气压打的比较满,震动会把力量传递给骑行者……结果宽的反而因为能吸收震动骑的更快……(窄胎震动更强烈,给人感觉速度更快其实并没有)
这样的理论不成立的,你用过19或20 的吗?如果这样的理论成立的话,那些赛车手何必用要打高压的 Tubular 轮胎的窄体胎的了。用 tubular是因为可以打很高的胎压,可以有更少的阻力,让骑手更省力。一条长路,你面对颠簸的路基本就那10-20%,太多的话,已经可以算是 offroad ,或非公路的了。那在平稳的公路时呢,而且还有80% 路途较高阻力下的耗费能力,你说那个真的较好的了。。。你先去试了19-20C 的轮胎后才说的了...
@@stuartloh4582 请去找做这些研究的人……我只是转述新的研究结论……
我由23C換到25C好幾年,在過彎方面差別很大,一直有想換回23C(該死的VITTORIA CORSA太堅固了,破了幾次還能正常使用)。
其次就是加速性真的有差。原本就有延遲的版輪,當 版輪+25C,加速的延遲變得更大了。用汽車概念來形容就是:自然吸氣引擎換成渦輪引擎的差別。 而爬山輪組+23C的感覺就是電車的動力,給力立刻飛。當然各有好處壞處。
我高速過彎都只會用"反向轉彎法",由於25C的圓周率的好處是側面抓地力。但這樣反而讓失去安全感。23C比較固定在一個平面,在斜角低於45度也比常安心,不用擔心地面的反彈、還有滿滿的抓地力。
以前一直在最內彎下坡。並不是為了炫技才用這方法,而是初學時一直不敢高速過彎,但我看了漫畫"鐵馬少年"有講這招,當使用時一次就學會了XD,那時候大家都說這招是高級技術,但我覺得這反而是新手必需的技術。外內外反而會嚇到別人和自己。
胖胎路感舒服,壓車過彎安定感很讚
可利乎大哥,没有psi刻度的打气筒有方法估计气压吗?
去附近車店借一個有刻度的,打到你要的氣壓之後用捏的記住他的硬度
1.以“啦啦啦”的方法,在打到你要的psi後,換上自己的打氣筒看指針停留的位置做個記號。
2.下載單位換算app,把psi轉換成你打氣筒所用的單位值。
3.再買一個有顯示psi單位的打氣筒
買一個有氣壓表的吧,也不會貴很多
如果要不用的話也要先知道在那個氣壓下的手感是怎樣,所以還是要用氣壓表
那個應該小隻的只會到60左右吧!
輪組組成是輪框組加外胎,23cc外胎約200克,32c外胎約280克,爬坡需要的是輪組輕快,選那個優劣便知.
我查過了,從公路車進入寬世代開始至今的世界三大賽登山王、衝刺王、單站冠軍、總冠軍,所有人騎的車都是25C胎,或許也有個別選手用過28C,但就算有也沒上過凸台,一次都沒上,這很能說明問題了,所以不要再幻想車胎越寬速度越快這種事了
可以介绍 各家入门级的公路车吗 例如 捷安特scr之类的
无论你在哪,祝兄弟你中秋节快乐! 吃好喝好 平安顺利 天天开心!
有没有机会讲一期关于Hookless Rim
按照推荐的15%形变来打气压,功率应该差别不大的,因为形变几乎一样就大概是按照轮胎厂理论就s面积长度差别不大,滚阻再乘重量可能稍微有一点区别
騎乘用寬胎的可接受胎壓範圍比較大,適合懶得每天打氣或是追求舒適性的人
沒有避震器的公路車,我毫無疑問會選擇寬輪胎配低胎壓增加舒適度,如果可以的話我甚至想給我的座管底下增加避震器,我可不想持續🐔🐔大地震的狀態
各自修行 得唔得 temperature 呢
超棒的資訊~謝謝可利呼
我正在使用倍耐力26c胎,比23c好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