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事 - 424 那些年的学工学军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0 май 2020
  • 翻开尘封的日记本,一页页记录的都是金正扬学生时代学工的往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教育工作进入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探索阶段,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开始走向社会实践。
    包得一手好包子的邹衍,离不开他当年学工时食堂师傅的教导。在徐有威的记忆里,看着工人师傅认真仔细地把坚硬的钢片搓成型,体会到做哪一行都要一丝不苟。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工厂,体会劳动的意义,学会对劳动者的尊重。
    炎炎的夏日,身穿迷彩服的高一学生在教官的指引下,进行队列制式动作的训练。军训,成了进入高中新学期的第一课。
    1955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作出了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单霖斌记得,当年军训,又叫学军,野营拉练的所有物品都要自己准备。冯乔和同学们用高射炮打中气球的往事,令他至今都引以为豪。
    如今的军训和当年的学军一样,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还提高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编导札记│在学工学军中成长
    本期编导:张云骅
    编完这一集,总觉得意犹未尽,学生时代的学工劳动和学军锻炼,对每个人来说,确实经历了许多。因为篇幅原因,内容有些遗漏或没有展开在所难免。同时,这段经历不仅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也或多或少地对每个亲历者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就像冯乔老师说的那样,是一个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
    记得开拍前,在上师大老师林银光的办公室里,他帮我约了四位相关老师,开了一个小型的讨论会,期间各位老师的发言和经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充分的了解。金正扬老师以上海教育史研究人员的角度,谈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还为我提供了一本《上海普通教育史》作为参考资料。朱玉桃和李祥杰两位老师在之后的采访中,概括总结了学工学农学军这段经历以及对人生成长的意义,都让我受益匪浅。由于之后拍摄阶段,林银光老师出差在外,未能如约采访到他,甚为遗憾。
    ▲ 采访金正扬(左一)
    片中的邹衍,是这个选题最初的建议者。学生时代养成的劳动习惯,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我记得当年自己参加过的学工劳动,是在离家不远的巨鹿路菜场卖蔬菜,学工期间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师傅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门挺大,干活利落,蔬菜价格过目不忘,几斤几两算得很快,我就在边上帮她收钱找钱。学工劳动仿佛打开了一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大门,如今想来还是挺有趣的。
    单霖斌在采访中讲,当年学军打背包,他非常在行,我说要不你试试,因为没有准备,被子和背包带都没有,就拿了一床双人被和一团细线代替,结果打好的背包还挺像,就是大了很多。
    ▲ 单霖斌打好的背包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工劳动和学军锻炼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对学生们意志品德的锻炼和培养却从来没有变过。
  • ВидеоклипыВидеоклипы

Комментари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