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thermal energy alone could supply all of Taiwan’s electricity needs!【Imserious】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6 фев 2025
- Is geothermal power a good business?
Special thanks: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Bureau of Energy, MOEA
Become a member of this channel and enjoy benefits:
/ @超認真少年
📍Latest updates/Collaboration info:
portaly.cc/ims... Хобби
不只要有技術,並且跳過目前很難解套的法規(山保法、溫泉法、水利法、國土法、礦業法......),前期投資成本的問題很難解決
1.台灣地質相對破碎,所以鑽探地點隔一小段距離可能就會有不同結果(好鑽/難鑽、有水/沒水)
2.因為1.所以很難達到規模化
3.地熱發電水要取深層地下水,通常要鑽探2000-3000公尺深。鑽探成本是約20000-50000台幣/公尺,省錢(+一路順利)的做法是先鑽觀測井,後續直接拿觀測井來取水,但這至少也要先準備4000-6000萬。觀測井槓龜就=錢丟到水裡再來一次、把這個失敗的當作回排的井
4.通常為了省錢+防止影響深層水脈氣壓,回灌的井不會讓水回到同一個地方,而是挖一個淺的井回灌或是3.失敗的深井,但結論都是水其實取出後就不會真的回補
5. 深層水減壓導致的礦物質堆積比一班的礦物質堆積還要難處理(理論狀況下要再加壓才能讓礦物質溶回去),處理起來貴又麻煩
其實卡關最大的就是那些法規,不然國外現在有新型的地熱發電系統,效率高體積又小。
礦物質累積導致鑽管阻塞,換管比鑽新的貴 ,哈哈
我建議你可以去這個廠看他做的數據和資料都和網路寫的完全不一樣🤣
可驗證的實務平台才是地熱發電最重要的指標,以前地熱發電的國外宣傳數據可比台灣的漂亮,而且還是在地震很少的地區,台灣深層地震引發的地殼錯動太多,管線損害就得報廢,日本也實驗過地熱發電,最終材料和營運成本遠高於風電,而且地熱發電廢棄物不是像風電可以丟給其他國家,問題太多了
@@超認真少年我之前是地熱國家隊的一員🫠
競業條款時間過了+這些都是網路上有的資訊+上述是投資方在財務上會遇到的投資風險前期評估+部分資訊以前任職做大眾科普時也會輸出+沒有說地熱開發不好
應該Safe?😂
這個我很想深入了解!謝謝阿仔師做這個主題
相信這個頻道不需要聽謠言亂說😂
@超認真少年 沒錯!各種關於地熱能的政治目標導向謠言簡直如過江之鯽,不可勝數
取熱不取水! 可參考熱機學的'熱泵'和'熱交換器'章節! 地熱發電真的贏過風電和太陽能, 不過 直接接觸'地熱水'的管閥件要不斷的保養換新! 歐洲'冰島', 它的國家地理位置是四季都風很大, 但它卻是大幅開發'地熱發電'大過於風電!
真的好喜歡這種教學方式,如果當初機構學老師也這樣上,我就會愛上機械這門學問了QQ
機械超帥
下次可以多介紹些臺灣地質的複雜性,才能讓許多人知道困難何在。
比如打進地底2000至3000公尺深的地層抽地下水,但是60米就有地下水這點,不代表這2XXX之間都是地下水,中間可能有各種岩層、不透水層、礫石含水層等,換句話說兩公里多的深度足以穿越數個地下水層跟不透水岩層。
因此也有可能誤判這個深層地下水的含水量跟補充速度其實少又慢,換個有缺陷的比喻,就好像要你要從大樓頂樓鑽一個直直的洞往下找一樓有熱水的管線,可能鑽到的熱水是住戶自用的管線,也有可能是一樓中央空調加熱的特大熱水管,但你沒有大樓設計圖,只有水跟地熱的信號,大多數情況都在盲鑽。
又或者這深層地下水跟其他層的地下水其實原本不貫通,但開放式回灌時的高壓壓力,某種程度上加上地殼變動,可能會加速岩層破碎,導致不同層的地下水互相通透,導致底層水快速地往淺層跑,加速底層地下水枯竭。
總之一句,地熱給不懂地質的人看就是賭,但臺灣的地質複雜度可不是開玩笑的
我們需要地質專家炎P
除了技術受限之外
還有“運氣”
畢竟台灣大多的地熱資源都在深層
😂😂😂
地熱給懂地質的開發也是賭啊,只是勝率比較高而已
By 在開發地熱案場的地球物理碩士
原來最終都是賭啊😂
@annliao7510 挖石油也是賭喔,賭法跟挖地熱差不多,如果石油中獎率100%,那國際油價應該會是是現在的1/4
不過這種作法還是要把水抽出來,破壞性跟礦物質堆積的問題不會完全解決
還有一種是做成加熱棒一樣的構造,把整個吸熱結構往深處放,內部是不與外界流通的內循環的水,流經地底時吸收熱能流到上層再加熱冷媒推動風扇,這樣管路內的水也是乾淨的水,也不會造成地層減壓跟回排的其他問題
有想法就開放看看
台灣位於兩個板塊的交界上。 東南方有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方則是歐亞板塊 , 每年至少 7 - 8 公分在移動 , 自然會產生源源不絕的高熱 , 所以這些高溫高熱把它帶出地表來利用可以說是永久性能源 , 至少按照人類的文明來看是永久的 。
只要發的比人活的久!
地熱發電最難的是材質,因屬於酸性環境,材質都要用超級雙向鋼或特殊合金
後續保養維護是一個坑,現在看起來漂漂亮亮,過一段時間儀錶、閥件、焊道都會陸續出問題
其實地熱酸中鹼性都有 而且酸性的也不是占多數吧
@@appaul7095 更正一下,台灣的溫泉大多含有碳酸、氯、硫化物。
這三種成分對不鏽鋼都有腐蝕性,尤其是氯以及硫化物,所以材質的選用仍是課題。
保養維護其實不是最大因素,這些在歐美有新的技術克服了,不難...
台灣地熱無法大量開發,是台灣是地震帶破碎地形,有許多法規水土環境問題,無法大量開發,沒大量開發,就有沒有廠商會大量投入新技術跟大量開展減少成本...
@@丫龍-k3q 你說的是封閉式管路吧?管內不接觸地熱水跟腐蝕物減少許多維護的成本
@@plasmogamy 增強型地熱系統(EGS)和 閉環地熱系統(CLGS)
EGS會引發地震,台灣地震帶限制更多,GLGS成本高,要大量開發,才有廠商會投入技術,技術難度高,資金高,需要水土生態法規解套,才會有廠商投入技術...
台灣的地熱發電,比歐美更困難,台灣的天然條件,二種都有其難度...
希望下一集能去四磺子坪先導電廠,它是全台灣第一座火山型地熱電廠
n年前跟一個曾在火力發電廠工作的同事聊,他就拼命幹譙說台灣不知道在衝三小放著超強地熱資源不用,終於真的看到這東西出現了😂
地熱一直來都在用呀,只是都是小規模開發....
台灣的地熱發電,跟海底石油一樣,看的到吃不到,許多海床下面都是有石油的,但是海底石油,需要更高的資金成本技術,還有法規生態環保問題...
台灣的地熱無法解決,法規生態環保,就台灣的地震破碎地形,就只能小規模發電,就不能降低成本,很難成為主力發電...
去年剛開的我們來看看這個站五年後如何
臺灣以前那些幾百萬資本額的地熱仲介公司,是不可能有資金蓋這類上億元的深層地熱場的。
公司有上億元哪會蓋地熱?去蓋房子呀,這就是房地產抑制生產力的實例。
他就是不了解才會亂說,號稱地熱最強冰島全裝置容量共665MW,你知道一台燃煤火力發電機組就800MW完勝
@@maybehaung2809 呵呵 你才是"不了解才會亂說" 咧...
冰島是全球地熱能發電比例最高的國家,佔國家電力的25%,
多個發電站於2013年共產出600萬度電力;
而該國其餘75%電力由更便宜的水力發電產生...
故意拿沒有更多需求的冰島跟世界最大等級燃煤機組比...
是拿XX比雞腿嗎?呵呵...
冰島人口為39萬,大約就比新北市的三重區38萬多一點點....
請問你所謂800MW機組是那些國家安裝的?有多少人口?
你拿39萬人口國家跟數千萬.數億人口國家比?
你邏輯是看A片學的嗎?呵呵....
說的真好,把以前地熱的最大問題點出來,就是礦物質損害,導致經常維修成本墊高。
感恩!
從冷媒氣化的原理來研發思考~似乎只要好好利用這特性,研發製做成更小的發電機組,便可好好利用一般產生的熱能來產電!! 溫泉業者更可以用這原理來製冷或產電XD
😁可以這魔說🤣🤣🤣🤣
主要是碳酸鈣等那些鐘乳石礦物質會阻塞管線.阻塞了又要花重金重鑽,所以比較起來花很多錢的到的電量並不划算甚至可能虧本.除非能做到井裡面的地熱管做成密閉管.這樣裡面的水是乾淨的.純粹取熱不取水.就不會被阻塞.我小時候地熱發電在清水地熱.那地方的地熱發電可能成本過高廢棄了
這集說的就是小時候和現在有多大差別
採訪到地熱啦!看過之前相關報導,地熱的前期成本真的很高,還不一定成功,但還是期待總有一天能取代火力發電
這個點我激推希望能然大家認識
아이슬란드는 실제로 지열발전으로 거의 모든 에너지를 충당한다고 하더라고요.
沒錯歐
目前大屯火山群、發電站兩處、第三處正在興建、三處距離都很近、地熱綠能將來一定會更多。
宜蘭東部其實蠻不錯的
其實只要有適合的熱電材料,starwar裡直接在地心採能就可以實現,畢竟太陽表面都可以靠近了🎉
嗯嗯嗯
相信知識,相信科學,相信Dr超
好久沒看到Dr超了
蒸氣的能量密度比液體小,不利於能量傳遞。把高沸點的惰性油油管放入地底汲取熱能效率更高,又可以耐腐蝕,管內壓力也能恆定,管子的抗壓需求下降更好製造。最後到地上再熱交換給冷媒管進行發電。
液體會因壓力變化,改變其沸點。
蒸氣可以存儲更多熱能(超100攝氏度),之前參訪過化工廠的廢熱回收系統,就是用水蒸氣做介質。
把"低沸點"的冷媒(如影片中那個15攝氏度沸點)填入插在地底的熱交換管更有效率。
耐腐蝕主要是管路的材料科學問題。
管內壓力在將油換成冷媒時,依然能恆定。
恆定壓力沒有意義,抽出時一樣需要泵。
管子的抗壓需求主要是為對抗地底環境(地底壓力比管內高),在溫度與抗腐蝕需求未改變下,無法替換其他材料製管。
直接使用冷媒即可簡化系統,不須再進行一次熱交換,增加能量損耗。
@_jom_5434 原來如此,直接製造高壓氣才更有效率,感謝又學到一課了。
哈哈哈,八尾會變成九尾。是章魚老爹跟漩渦鳴人合體了膩 XDDDD😂
現在地熱的發電系統都利用有機朗肯循環(ORC)的方法了。
好處就是主機不用接觸地熱水,發電溫度要求降低了
如果只用導熱管把熱傳上來加熱冷媒,是不是連抽水和把水灌回去都省了(中途管路用類似杜爾瓶的方式保溫防止熱散失)
燒熱水發電這個非常通用 甚至核能發電了 還是一樣在燒熱水吹渦輪發電~~
對。傳統式發電就能做,政府部門就是不做。
材質與探勘是個議題
我們需要正常工業知識背景還有地理環境的專家
地熱發電的一大問題就是設備的養護,海水波浪發電也是有一樣的情況,這些成本都讓發電廠很難大規模設置。
好讚的主題 ❤❤
酷吧
這集應該是因為環境噪音很大,超認真很用力講話的結果就是聲線趨近於鍾佳播
超硬的一天
13:27 阿仔師彷彿遇到了同鄉一樣親切
台中猴
地熱受限法規 探勘 機組材質問題。
綠能比較好撈,核能或地熱這種專業性高的東西要撈機會不多。
至於火力廠那個,很多火力廠工作的只負責監工或輪班顧機台不一定懂實做的困難點。
看一次講一次超業配少年。
謝謝超認真🎉
地熱應該是最好的永續綠能資源
比起火力、風力、太陽能
平原應該都能挖
挖到一定深度都有地熱
但前置作業及成本要看地區而定
底下有岩漿庫的成本會較低
若隨便一個平原開挖
可能要挖到非常非常深
目前人類挖過最深的井
位於俄羅斯科拉超深井
深度12,262公尺
最高溫度
180攝氏度(356華氏度)
與底下有岩漿庫相較之下
成本差了非常多
問題是台灣是地震帶呀,破碎地形,大量發展地熱,會造成生態水土問題....
除非有新的技術可以讓台灣克服這些問題,不然地熱對台灣來說很難大量開發降低成本,不然就目前的技術,地熱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光電風電還要高出一倍以上...
問題是台灣是地震帶呀,破碎地形,大量發展地熱,會造成生態水土問題....
除非有新的技術可以讓台灣克服這些問題,不然地熱對台灣來說很難大量開發降低成本,不然就目前的技術,地熱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光電風電還要高出一倍以上...
大屯山岩漿庫地下20公里,臺灣應該沒有像冰島那樣3公里的淺層岩漿庫吧?
太陽能和風力就不會破壞農田海洋水土嗎
@@goalie0823 為什麼都有人會覺得光電會破壞農田,那來的野雞資訊....
農地施肥,還是被拿來蓋停車場,上水泥的傷害都比太陽能嚴重,光電是能傷害什麼土質,水土的....
還是資訊光電生產要用到化學產物,這論點能通,那什麼產業也不需要,你也不用開車了,生產車的汙染更嚴重N倍...
我比較感興趣阿仔師左手閃閃的手錶,很期待未來會有一集可以介紹手錶的製造加工產業🤔🤔
肯定可以但我怕大家沒興趣
我覺得可以把監獄改造成人力發電廠
我也覺得可以
咱們偉大的大法官會說違憲拉
又可以 瘦身,強身健體!
不然 閒著 也是閒著,
發電 彌補 犯罪的 過失,一舉數得
@@6666-l2o強迫勞動😂😂😂
你可以得若貝爾獎
在瓦特之前,還有 Henry Maudslay 創造了現代意義的加工車床,他還是第一個自動化工廠的設計者,該工廠用於生產船用滑車。
en.wikipedia.org/wiki/Henry_Maudslay
這種地熱發電才是真正的台灣最近又最佳的綠能發電專案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愛情就是這樣
台灣開採地熱很容易,尤以花蓮最多,但是地震頻繁,就不行了😅
0403後,清水地熱發電,每天還在繼續工作,地震不是藉口😂
地震頻繁不行?為何不行?
日本發生三一一地震後,所有發電廠都停擺了,要數天到數月才能恢復,但地熱發電在地震幾個小時後就恢復供電。
台灣開採很難每一次鑽探都是錢都是在賭,很多好的場地都是在山裡面除非整地興建溫泉特區,發電還要電網去輸送都是一筆錢,現在地熱最容易就是龜山島,問題是宜蘭沒有用電大戶可以去使用他.
1.這流程看起來就一個渦輪機 應該是單循環
2.氣液分離槽是要確保液珠不會去把渦輪機葉輪給搞壞
3.工作流體是冷媒的話應該是ORC,小弟有幸在前公司看過主要是回收低壓蒸氣廢熱來發電,但效率十分感人,畢竟溫度太低,依熱力學理論效率值算起來實在不怎麼樣
有地熱發電 請問有知到磁渦流自動發電嗎?
重點是:
1)台電一度多少錢?
2)能取代幾%的全台用電量?是否符合投資成本?
量體太小 不是到處都能做 等於沒有!
成本成本才是一切的源头,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站都发电几十年了,一直都是实验性的商业运行,地热发电最大的是冰岛,但是还是成本
我也希望發展地熱,但目前地熱是成本最高的發電方式,真的要大量用地熱需要全民能接受電價大漲,其他比較便宜的綠能都被嫌貴了...
請問超認真少年,可以到台電那邊認真地拍一下發電度數跟可用率嗎?
可以啊
認真的男人最帥氣,因為你超認真,所以你超帥氣
那肯定要帥很久
取熱不取水! 可參考熱機學的'熱泵'和'熱交換器'章節! 地熱發電真的贏過風電和太陽能, 不過 直接接觸'地熱水'的管閥件要不斷的保養換新! 歐洲'冰島', 它的國家地理位置是四季都風很大, 但它卻是大幅開發'地熱發電'大過於風電!
冰島火山多,熱源很淺,台灣要冰島的規模要挖很深,加上冰島人口不多也沒重工業科技業,產出的天然能源自給自足
萬里區核二廠下方測到有大屯山的岩漿庫 等於是天然的熱源 如果能鑽一條管道擷取大屯山的熱能 等於核二廠重獲新生 從不可回收的廢棄物 轉變成可以資源回收的電力資源 對於國家的能源安全幫助巨大
核二廠重獲新生?
核二廠一部機電裝置容量就將近1GW容量因素90幾欸
你要確定而且核電廠其實可以擴增機組的還是你找的到全世界有哪個地熱發電廠破1GW的
好奇問一句 能拍 浮體式離岸風力發電 嗎😊😊
這個水深到我研究三年
@超認真少年 youtube.com/@mingyangsmartenergy?si=vHz3mpAm0n6taUOp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 因為是台灣製造的
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的攻克也是困難因素
想請問你們對沼氣發電有興趣嗎?
怎麼了
太棒了 我一直想看這個
有喜翻嗎
不知道有沒有機會每棟大樓底下都裝挖一個深井採地熱
影片中提到取熱不取水,水是循環回去地下的,那如果讓水回去地底的管道中間添加一個水力發電的馬達,這樣這個馬達是否可以再依靠回去地底下水的推力去額外發電。
那個水髒阿
水是抽水泵抽上來的,再用加壓泵加壓打下去地下
中間還加一個發電機是要用加壓馬達推泵達來推發電機發電? 這是用消耗能量來發電耶
那個水礦物質太多
水力發電用水輪發電機的水質不是重點
下水(污水或工業廢水)都可以用川流式來發電了
重點是有沒有足夠的位能(高度差)能轉為動能
這邊的熱水側動能和位能都是吃電的馬達提供
意思中間加發電機的話是用電能轉換成動能再轉為電能
以能量轉換來說是不可能讓輸出電能大於輸入電能的(沒有質能轉換)
挖井把地熱導入到管道中 再拿去加熱冷媒 ? 比較好奇 如果一兩年後或是若干年後 管路被水垢堵住不就沒得用了
怎麼不直接把整個管路都用密封式的 灌入冷媒埋入地底 、這樣就能省去把溫水打入地層的步驟了不是嗎
的確,把冷媒加熱直接做在地熱工作區送出蒸汽再循環是否更高效?
靠你改良了
改出工法你下半輩子不愁吃穿
真的有這個技術喔,美國正在發展中,叫做先進行地熱(advanced geothermal system, AGS),但因為仍處於開發初期,成本比較高,還沒辦法普及。
這技術用在油電車電動車上
續航力又可以突破了
一個想法萬千世界
先不管地熱發電啦!我怎麼覺得地熱國家隊的股票,才是最前景可期的呀!😂
藏富於民很難 輪不到小市民 從獨厚台積電導致聯電出走 國營私有化抽籤分股 造船虧二個半股本 四代吃補的裕隆 官銀私貸 罄竹難書 族繁不及備載
大陸板塊的移動像兩件工件,想像一下,兩件工件中間會不斷雙逆向移動,中間有加熱溶化的鉛作為潤滑,假設對這個移動過程中的一個點進行降溫,鉛就會凝固,兩件工件移動速度就會在這個點減慢,會有一段平靜期,但板塊移動的力量不斷累積,最後累積的壓力就會在這一個凝固的點斷裂。
也就是!溫泉會跑的概念嗎?
@@超認真少年應該是發生超級地震。就跟焊接一樣,原本沒焊住,每年移動3公分。現在點焊,讓他3公分沒法移動但是照常每年施3公分的力,等焊接點承受不住,之前欠的一次還回去。等於地殼劇烈變動。
@@超認真少年 抱歉遲了回覆,很少看RUclips訊息的。不是擔心溫泉,是擔心地震的,台灣位於太平洋「地震火環」沿線,因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作用所積累的張力,使得台灣特別容易受到地震影響,「火環」實際上不是連續的一個環,而是由很多斷層的碎片組成,例如台灣的斷層分布就是一個火環的輪廓,而地熱的出現代表板塊的移動距離地表接近,例如清水區的褶皺與斷層等顯著地質構造走向大至上呈現東西向與東北向,假設深層地熱的話可能會造成斷層的黏結,斷層的應力就會轉移,而最接近的應該是花蓮斷層。
在土耳其地震中可以留意到其中一條300公里的裂痕,可以看到相片中呈現瓷器般的貝殼狀斷裂,即是在撕裂前已經累積了大量的應力,我擔心的是台灣的斷層發生這種化零為整的撕裂,土耳其300公里的大裂縫就是一場化零為整的撕裂,這個撕裂相當於台灣的總長度⋯⋯我非常支持地熱的,但對於有機會影響斷層的有保留。
泛科學好像有相關影片
真心認為台灣需要的是地熱
我也希望發展地熱,但目前地熱是成本最高的發電方式,真的全面用地熱需要全民能接受電價大漲
之科學
這媒體太過政治化
其實多看幾次就知道是政治宣傳媒體
我們有很多活火山...但是要開發地熱還滿....要有技術性。這時候要用封印之術....
有一說挖洞比做機械難
之前我在國小與國中的自然課本上看到地熱發電時,我就在想 : 地熱看起來沒有太多的耗材而且佔地面積感覺也不算太大,那為何人們總是大談太陽能以及風力發電呢? 地熱呢?
現在才知道是這個原因
話說台灣不好探勘地熱很大一部分是不是因為台灣斷層以及地震比較多的問題?
是因為很多在國家公園或是原住民領域~~
最精準的地質構造只能靠鑽井打岩芯,非常貴,所以最前期是靠地表構造的觀察,有斷層的地方熱會比較靠地表,臺灣山林基本上覆蓋大量植披,地形陡峭破碎難深入,對構造觀察來說就沒那麼容易了。
再來地礦中心連覆蓋全台的地質圖都還沒做完,深山裡還有很多構造等待發掘。
總結來講,沒人沒錢🥲
阿仔師,但如此特點的R245fa冷媒,肯定有它一定的缺點,比如不耐循環久用或是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較為劇烈,甚或是合成製作此款冷媒與回收的不易等等。
綜合型選項
其實應該找到沸點40度左右的冷媒,這樣靠氣冷就可以了,15度的冷媒還要花能源降溫。
但力量不夠啊
可能還要考慮到GWP數值
只要有劃時代的天才改良史特林引擎就加大發電效率
是你嗎
0:30 滿滿求生欲
可以多埋幾條管線,讓他就跟鍋爐的水管牆一樣,增加換熱面積嗎?
鑽井蠻貴的。增加熱交換通常會在熱交換器,使用鰭片或更小的水管,在裡頭盡可能增加表面積行熱交換。
冷卻水塔 散熱 收集水蒸氣 地熱發電系統 工廠轉用
沒說到 你被當 了 請重拍影片
哈哈,讓我想到湯馬士小火車
真的歐很好背!
纂一次洞花的錢很高,不一定就可以回收到電力,早就知道了….
想了解冷媒壓縮回去所需要的能量 佔發電量的多少%
壓縮回去哪裡?
@@超認真少年 冷媒從液態相變化成氣態後需加壓,讓冷媒再變回液態回到儲液槽,來進行下一個循環。
他指的應該就是這段過程所需的功率
如果地熱要提供全台電力供應,那台灣可能地熱資源有限,而且成本也不便宜。 少數的發電應用 還是可行的,看各地的地熱資源。
如果每月有8%的多餘收入要不要撿的概念
目前的設備維護與穩定性如何?能否再放大呢?
這個版本穩多了
也可以利用海發電
目前的地熱無法商業化~主因還有很多技術需要克服~目前的技術仍要加油
這個廠已經⋯⋯去看啦
台電受訓課程又要有新影片了😆
可惡他們都沒和我授權
請問地熱廠建智慧受甚麼地形限制嗎?維護成本高嗎?
挖下去之前不知道會挖到什麼
下次有洋流發電嗎?
我製作人怕暈船
除了這集之外,希望有機會介紹會甚麼菲律賓在地熱這方面可以發展的不錯,有什麼我們缺少的問題?!
菲這個政治很特別🤣🤣🤣
@超認真少年 前陣子就有認識的一直很推地熱,我看了很多留言,一些人觀念還是停留在很老舊的狀態,還有人說不會賺錢,但菲律賓可以,那台灣照理說,只要政府肯支持,賺錢基本上,不是太大問題.
很常無力感就是這是樣來的
40000MW
然後開發了4MW
一萬分之一
目標是
一萬分之十
加油
這集影片用的是我們自家開發的膨脹機XD
膨大海
@@超認真少年 台中漢鐘精機,歡迎
地熱要開發需要許多條件 何不退一步
用日光聚熱發電呢? 小小一塊菲涅爾透鏡就能聚焦高溫 搭配地熱用的冷媒發電機 可能有搞頭
缺點應該是只能在白天&天氣好的時候發電 但應該是能解決地熱發電需要的地形&探勘問題
太陽能聚光的是能搭配有機郎肯循環沒錯
不過他的佔地面積比地熱發電大非常多
通常是沙漠地帶土地面積很大的地方適合發展聚光發電
台灣土地寸土寸金的要用聚光發電光土地費用可能就讓開發商花不下去了
我們需要整合者
這個構造太複雜了 中國有出現過一個概念是直接把導熱管插下去 就解決了 連水都不用出來 更不用回去
你再上面用斯特林引擎就不用水蒸氣了...... 你需要壓力氣體 直接在空氣裡面抓乾空氣就好 這個構造太複雜了 中國有出現過一個概念是直接把導熱管插下去 就解決了 連水都不用出來 更不用回去
你再上面用斯特林引擎就不用水蒸氣了...... 你需要壓力氣體 直接離合器拉一台壓縮機就可以了
而且就算是要用這種技術 冷媒 應該也是用酒精更好 沸點直接在常溫和高溫之間 管道裡面的壓力不會太大
這個井應該沒打到最熱點,這面積不到1MW很難回本
有地熱概念股嗎😂
其實有⋯⋯我知道哪家公司在做😏
遇到山崩也太可怕了~~~
出門在外什麼都會遇到沒事就好拍片實在太累了🤣
台灣利用地熱發電解決用電問題?哈!
與其花時間作夢,還不如先使用可以持續發電的核能。等到那一天材料科學能夠突破讓台灣地熱發電成真時,想必核融合發電技術也已經商業化...........
台灣四面環海,有技術做出潮汐發電嗎
海洋大學有在做潮汐發電研究,中山大學有在做洋流發電研究。
一切都是成本.效率.維護的問題😮
有的歐
潮汐發電要潮差夠大才有發電價值
台灣地熱要有規模要挖很深,挖很深成本越高維護更困難,日本地熱比台灣豐沛,何況冰島
跟蒸氣火車一樣帶動輪軸可以轉動線圈發電?
蒸汽火車就是小型火力發電廠,燃煤燒水帶動火車,也順便發電
地熱發電的管線會不會常常塞住或是腐蝕需要常常維修? 如果拿來當溫泉或是煮蛋, 省下來的瓦斯費或電費會不會比較有效率?
沒用到就浪費掉有用到就賺到❤
事實上所有發電方式其實就一個方法就是燒開水。
也是
(12:14) 這裡其實可以講到史特林引擎。
對吧但我同事剪掉了!
經過山崩路段有調高懸吊嗎?
肯定👍你也車主嗎
@@超認真少年 是的算是老盤車主
我想問個問題,抽取地熱水拿來加熱冷媒推動發電機。簡單的來說是這樣吧?
那抽取地熱水的管路如四號井,他是直接接觸這些地下熱水源的吧? 那管路腐蝕及水質結垢的問題有突破了嗎? 另外我看了一下這裝置容量是3.5MW吧?
有突破了
影片雖然沒有完整解釋
但是取熱不取水就是
@@qaz205 取熱不取水 指的應該是會把泉水再打回去地下的意思吧, 你不把水抽上來,你要怎麼把熱帶出來?
@@qaz205 你看四號井就是把熱水抽上來, 這一段觀路就是直接接觸泉水啊?
南瓜才是重點!!!
整集精華
我只想知道下一個雲豹是那一間公司😂
想跟嗎🤣
地熱最大的問題就是 設備維護費 太高了,吃掉了所有的利基,所以發展不起來。
光是 特種抗酸鹼腐蝕管 就貴的要死,還要過濾,就不知道要花多少錢了。
那是以前的所以才有這場的出現
2:33 所以那個八尾妖狐為何會噴出水來😏
因為另一個妖狐在他下面🍜⋯
有了九尾才有 強大的漩渦鳴人😂
所以工業發展的歷史
就是各種花式煮開水的歷史
沒錯🫥
投資成本3億
840KW....預估年發電量470萬度
好奇台電一度電收幾元
用3塊錢的話不計營運費用也得20年才回本
然後840KW大概就是傳統金屬加工業一個廠區一小時的用電量........
中間是不是有什麼算錯了😂
额,我记得传说中的九尾妖狐都会有变身漂亮大姐姐的能力.....😂!
妖狐姊姊聽起來就很正
管路也會有水垢礦物質,久了阻塞效率就降低了
你想到的科學家也想到了
@ 想了解水垢如何克服!
可以去冰島取經 冰島是全世界地熱發電最多也是地熱發電最發達國家😁😁
還能看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