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想請問老師是怎麼看待「喜歡一部作品」及「這部作品的好壞」的關係?就是評論家對作品偏好及作品評價間是否存在正相關? 是否有可能存在喜歡這部作品的同時卻給予作品低評價的狀況嗎?或是討厭一部作品但卻認為它是一部傑作? 因為人往往會因為被作品打動而給予高評價,或是因為別人給予自己喜歡的作品低評價而直覺的認為批評者「品味差」或「沒看懂作品」,老師怎麼看這種「偏好」與「評價」混淆的狀況?這是否也可以算是一種「品味差」或是「評價尺度不精細」? by the way 我覺得山崎貴的哥吉拉負1很糟 基本上跟他的前作永遠的零一樣糟糕 真的不懂為什麼這兩部網上評價都不錯😂
今天在吃晚餐時發現今天便當的滷蛋比平常還要入味,這時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品味還OK
便當滷蛋大師4 ni
品味源自生活
我以為這裡是在說這支影片含滷蛋的狀況比之前嚴重XD
感覺是有點感冒嗎?
滷蛋品味師
蔣勳認同(?
「我,我,我⋯⋯」的版本有一種連他自己也覺得荒謬,向他人說明都不知從何說起的無奈感,還有一點被妻子「驚醒」的無措感,比起直接說出想要兒子認出他的直白(個人認為甚至帶有麻木的悲哀),還多了一些餘韻。這種餘韻帶來的感觸會比直白的表達更深刻。
第一次發現這個頻道的時候聽到朱宥勳對於文學的分析論述還有那種侃侃而談的態度和氣質,就覺得這人絕對不是什麼半路出家的文學愛好者決定開始做RUclipsr
一查之下不但是建青的學長,出身書香世家(家族中甚至還有我喜歡的作家),得過文學獎
是不是說明對於RUclipsr我也是挺有品味的
完全正確
在我看來
品味能分成三個部分、階段:
「理解、區分、解釋」
而你在這的基礎上,還多了查証,並尋找能支持你有觀點,並說服別人的論據。
這無疑是有品味的。
以前遇到一位很棒的國文老師,會引導我們思考,某篇文章好在哪裡,為什麼。
不會直接告訴我們答案,而是用引導的方式,讓我們討論、得出結論。因為是自己透過討論過程得到結論的,所以印象深刻,比死記硬背好很多,對於那些答案是有感情的。
我…我…我… ←三字比原版更有角色手足無措 且 心裡有太多話卻無從解釋的畫面感,這種放在戲劇最終畫面就很有餘韻。原版直接把話出來就比較多餘,因為讀者透過前面劇情,一定能推敲出角色為何要有此舉動,就不用再靠作者文字說明了
我感覺這部片厲害的是把文本精讀的「精」用通俗的方式教給大眾,能夠做出非常精細的精讀並指出差異時,往往代表已對某種類型的文學作品有深刻理解,展現出自己的品味。
不過這部片可能因為主題需要聚焦的關係,有個小遺憾是,雖然分開了小說與詩或咖啡,指出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品味。但在讀同一篇文章,都很有品味的兩人,也有可能展現出非常不同的結果,也就是文本精讀的結果並不是都只朝向某一種普世的真理,這不只是有讀出來或沒讀出來,而是在讀出來後的詮釋產生歧視性,文學獎評審也好常為此打架。
這個頻道的內容讓我最欣賞的地方是:
這裡提出來的許多觀念,即便拿來討論文學以外的事情,都還是非常有用。
我以前真的被「認真就輸了」等話語下套一樣,覺得對事情認真,好像是一種錯誤
又如聽流行歌很low,聽古典樂很有品味等概念
三個我,還帶有「我在解釋什麼呢?」、「我要怎麼跟你解釋這個啊?」、「原來你也跟兒子一樣嗎?」….的各種糾結,而且這個糾結還會從讀者的過往經驗自動跳出來,飽滿度跟共鳴感更強烈。
不過,一旦意識到這件事,那個匠氣感就會跑出來了
讓我想到某些人因為覺得選誰都一樣所以不投票
@@壓力 我都很賭爛,但我會投廢票
(投廢票和不投票不一樣,投廢票仍然會留下投票紀錄,政府仍然會把你視為會投票的人,政策上仍然多少會為你想到一些
我認為投票和文學不能一概而論,絕大多數人都分得出來候選人政見的差別,說出「覺得選誰都一樣」更多的是表達出無論投給哪位候選人,國家都一樣不會變好的無力感,並不一定是政治「品味」的刻度太粗
不,我非常確定很多人還真的分辨不出來社會議題所帶來的影響。很簡單啊,例如搞不清楚公投內容是什麼、會如何影響社會,於是憑感覺投、隨便亂投或是在事後後悔的人,並不在少數。
喔,我沒有特別指臺灣,很多國家都這樣,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英國脫歐。
如同6:15的例子一樣,即使表象看起來一樣,但性質絕對有差。若是覺得所有政見都一樣所以有無力感,那依然還是刻度不精細的緣故,符合影片中的關鍵1,逃不掉的。
@@鐵龍 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這個社會上真的太多人覺得自己有在看政論、會看政見發表會、有在投票,就覺得自己懂政治,雖然比完全不關心的人好、但尺度也是粗到不行欸...
「我,我,我……」至少就我個人感官而言,我會這麼去理解:第一個我,代表著對於當下眼前情況的無奈以及短暫不知所措;第二個我,代表下了班真正的我,是那個不用抹上大濃妝的自己;第三個我,代表孩子印象中我應該存在的樣子,是那個早出晚歸忙碌於工作,逗著世人笑的我。
不知為何,我覺得「我要阿龍,認出我」反而表現了另一種角色的氣質。爸爸雖然渴望兒子認出他,自己卻是做着化妝這回事,這證明他已經接受兒子不認識本來的他了,他已經對這事不抱希望了。所以,他索性把化妝後才有的「我」當作真正的自我。正是這種絕望才使他背叛了自己,做出與本心矛盾的事。
而「我,我,我」給我的感覺更多是不知所措的委屈,就像一個百口莫辯的人一樣,仍未能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故這情況下的爸爸似乎未有前者般絕望。
不過,雖然兩種寫法像是在描寫不同心態下的爸爸,但前者的寫法的確比較直白。要是有方法把前者的絕望加以修飾,令其變得更加委婉,想必也能把這角色寫得深刻。
我也是這種看法,兩者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因為不同的結尾代表完全不同的心境
雖然我沒看過兒子的大玩偶
但從影片幾分鐘的故事描述就可以知道小孩子哭是因為認不出來
這個讀者都看出來的事情
那最後一句還寫希望孩子認出我
根本就是所謂的多此一舉
@YT-jq9ub 那是一種沉靜的心態,已經覺悟了兒子認不出我
感覺是不同語氣會產生不同評價
如果是你說的,已經接受這荒謬的現狀,一切以孩子為優先,令人心碎的慈愛笑容說出這句話,那確實很細膩,重點需要把眼底那一點忍住的破碎演得恰到好處,才能表現出這種描述
但感覺比較直觀的演繹方式會是,一邊畫著妝,一邊難過的流下淚,用顫抖的聲音說我想要阿龍認出我,這樣就會顯得很單薄,只有一種落寞的情緒
這種狀態就不如四個我,每一個我都可以是不同情緒和不同思緒
(個人見解)
對於四個我的解讀,我覺得像是
本來很簡單的問題,正想順口回應自己正在化妝好讓兒子認得出自己,但說出一個我後卻卡殼,這句話讓自己都感到荒謬
於是想重新換個說法,再說出一個我後又再次頓住,原本的答案卡在喉嚨出不來後,找不到一個適合的詞描述自己究竟在做什麼
此時過去相處情境閃過心頭,濃烈的酸澀感湧上心頭,使得第三個我更像是衝出口的,想迫切吐出點什麼但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要說什麼
最後一個我就是經歷這一連串複雜的情緒後,連自己都感到茫然,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做什麼的恍惚感
你說的,想起自己為了家這麼努力結果兒子卻不認識自己的委屈,也可能是其中一個我的表現方式
百口莫辯也是一種可能,所以我覺得四個我更能傳達複雜的感覺
個人看法:
在生活經驗中,能夠直接說出內心需求,比較多是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看開
「我,我,我…」會比直接講出內心話,更表達出內心的矛盾
如果在主角接受這樣的事後,直接說出內心需求,就反而是呈現一種釋懷的感覺
「不要用差不多帶過」驚醒了我,我的確很常不經大腦的說出「差不多」,這集收穫良多!
不過整部片我最驚訝的是,老師竟然知道護玄跟御我www身為十幾年的老粉很開心他們被提到。
但不得不說,國中看習慣輕小說後,對文學小說的耐心有降低...後來想努力補回來,但變成沒有時間QQ
+1 聽到御我護玄瞬間驚訝了一下XD
在我看來
品味能分成三個部分/階段:
「理解、區分、解釋」
很奇妙的一件事,
想到這個觀點對我來說
是極其容易的事。
但在點進這個影片前,卻沒有認真想過,直到我聽到老師老師那句:「品味就是只讀好的作品嗎?」
先是懷疑、思考,然後是明悟。
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這個觀點像是一直在我腦子裡,但我沒有意識到,就像我從前想過,後來卻忘記了。
但我現在想起來了,同時想起自己過去一些茫然和跟風行為,一瞬間思考了很多,理清了一些東西。
謝謝老師。
理解、分解、再構成(X
個人沒看過兒子的大玩偶,我表達能力也不太好,以下大概是我對最後一段的感想
我覺得結尾的「我,我,我⋯⋯」比起原版,多了一種模糊解釋的空間,讓我想到爸爸或許一直在為了生活,扮演別人希望成為的角色,結果到了最後爸爸似乎自己也認不出自己是誰。
非常同意你的看法,這種連爸爸都找不到自己的感覺相比原版本更能凸顯小人物的悲哀,這部影片真的很有意義,收穫良多
@nelson7673 謝謝!
很棒的影片,解答了我對於品味定義的困惑。
不過個人認為品味除了有精細度之分,廣度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當涉略的作品類型越多就越能察覺彼此質感的差異。
我認為廣度只是培養精細度的手段而已,如果直接拿來當作判斷品味的標準會讓無思考能力但看過很多作品的人覺得自己很有品味
例如很多認為自己有讀書品味的人喜歡說自己每個月讀了幾本書、每年讀了幾本書,但問他讀過的作品的內容卻回答不上來,這樣的人我認為稱不上有品味
我,我,我…
1.有一種渴望,但是現實得不到的感覺
2.結巴語氣表達出內心是很混沌、矛盾的
刻度精細的概念,讓我想到以前國文課上的: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差別,一樣都是在形容白雪紛飛的景象,整個質感與意境差很多。
謝道蘊不愧為才女!
影片最後,新版真的較好,相比利用文字將角色的意圖直接表明,反而利用文字表達成說話的語氣,更有想像空間外,還多了角色的心境,讀來更有感觸。
我認為「我,我,我⋯⋯」的版本中更能體現因為經常化妝而失去自我的感覺,因為重複的三個我能夠象徵每次畫上不同的妝容時的狀態,就像是自己被分裂了很多塊的感覺,更切合故事中父親因為畫太多種妝容而導致兒子分辨不出哪個是真正的父親的意象。
個人覺得 品味 用得上一個品字
跟品茶 品嚐珍饈百味 同一個品
能分析不同作家 寫作風格 技巧
的確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
但另一樣同樣重要的是找出分別的過程自我所享受的心境
正如一個精密儀器能將 食材 的成份分析得一清二楚 並不足以說儀器在“品“吧
品本來就不是冷冰冰的
個人認為“品”甚至不在乎於找出高低之分
更在乎於感受的面向
艾文翻文言文的圖真的看了很多次了,但我依然每一次都會覺得很厲害
雖然我感覺厲害的地方跟文言文沒有關係,因為我本來就不懂文言文,只是單純的覺得就只是這種簡單的字句,夠你繞那麼多寫出這些浮誇的詞句,是真的挺強
看了這集感覺,所謂品味,就是有沒有認真、用心在感知這些事物上,並且要經過長時間切大量的用心
有種這就是一個人擁有的深度,這種感覺吧!
哇塞,你這個對於品味的定義實在是太准了吧,很佩服,一語道破了我心裏這個模糊的感覺!謝謝您的節目
準
兒子的大玩偶最後那段我只記得阿西轉頭說:“我係阮囡的大仙尪仔啊”
不管選哪個這個畫面都揮之不去😂
標題回收
我,我,我.....是對自己的三個質疑,
我是誰?我在什麼地方?我在作什麼事?
如此能讓讀者用這些疑問,重新將自己和主角共情串聯,再一次將自己投射入劇情裡,就像是在看自己的故事,間接也更能體會作者想傳達的意念。
品味培養是由辨識差異中形成
要培養好品味:(1)拒絕差不多(主動降低精細度、刻度);(2)忠誠於自己的品味,親眼見證差異
蠻有趣的,看留言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我自己也有這種講話的習慣,在極度無奈的狀態時,連話都懶得回,勉強擠出第一個字,通常就是「我...」,所以對這段劇情還蠻有感覺的。是因為前面的劇情鋪陳得很好,所以到最後關鍵的這一句會讓讀者自己帶入想講的話。跟古早的日式RPG很像,主角都不會講話,就是希望讓玩家自己想像。
我認為這篇文章要講的不只是文學品味而已,生活上真的有許多可精細可差不多的選擇,當我們能夠從許多尋常裡面察覺差異,品味就漸漸提升了!比如說首先能表達「一件褲子好看」,並追加「因為它的質感和版型很特別」,「尤其是褲腳的部分」這些意見對於人的品味建立來說是很營養的。在這個條件下,我覺得除了需要大量汲取該領域的經驗以外,也很需要常保好奇。
光是那三個我,就直接讓我眼眶泛淚了
英文翻文言文那個例子我真的無法分辨好壞(雖然這首英文原文我也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高中社會組每天大量被灌輸古文讀到都有排斥反應了結果我還是這個水準哈哈哈…
不過最後的白話文孩子的大玩偶就很容易一眼判斷,我我我的版本明顯好很多。
其實說「哎呀!沒事啦!都差不多嘛~」的時候,基本上是安慰對方他聽不懂我說的差異,但是我會默默在心裡面記上一筆:「以後在XX領域跟他不用聊太細緻的東西,反正他也不懂。」不過我的這種OS跟後續行為是很沒禮貌的,錯誤示範啊錯誤示範
後面那個,應該是大部分人都會這樣做啦XD
畢竟您想,如果硬是要把自己熱衷而深入探討的東西,一直灌輸到毫不在乎/難以理解/品味的維度和重點根本不同的人身上,這樣可能反讓對方更覺厭惡。
@@titan941234 真的 合則來不合則散
謝謝你談這個話題。太棒了!!!
這種品味可以用在各種事情上,而且,忠於自己的品味真的很重要
我自己喝過大大小小的威士忌品酒會,但仍是覺得約翰走路黑牌很棒XD
其實兒子的大玩偶的那個我個人比較喜歡早期的版本耶👀但我想可能現在的版本連用三個「我」這樣不明講出來的方式讓讀者更有想像空間,因為那三個我可能包含了面對妻子質問的窘迫、對孩子認不出自己的緊張、⋯⋯。但我個人覺得比起現在版本,古早的版本「我要讓阿龍,認出我」更有種堅定的使命感(?)
這系列每次都給我文學以外的啟發 😀
文學的目的在於「再現」
直接講出原因,傳達的就只有理性的結論
但欲言又止,還連續三次
每一個「我」都有力的將讀者推向了情緒的糾結點中
在讀者的腦中「再現」主角那個情緒、糾結、不知如何說
將情緒張力推向最高潮,然後嘎然而止
留下強烈的餘韻
安成宰評價美食的刻度精細,都能說服我XD 這也是她的品味
11:51 之前看到這篇文章就覺得莫名其妙
😮這部影片是我看過對酸民留言最儒雅又有內涵的回覆耶…
第二種是給讀者自己推斷出的,相比第一個,我認為會在讀者心裡激起更大的情緒反應。
我的第一感覺,
三個我,存在更大的意會空間,
且三個我的語氣各自又有細微的差別。
不看詳細內容,單從背景故事,結合我個人腦補。第一個我,是下意識的回答;第二個我,試圖解釋,略顯迷茫;第三個我,則更多的是無奈。
三個我 即能代表語氣變化,也能代表時間和情緒變化。
同時也能給讀者一個情緒的宣洩點,如果前期的渲染足夠,足以給讀者一個心靈上的震撼。
最後那個例子
一眼覺得「我,我,我……」肯定最好😭👍
早期版本太直白了
我看到的感覺就是:拜託很明顯透過你的行動誰都看得出來你為什麼這麼做 但你不能說出來 誰要你說出來了 你不能直接講你要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啊啊啊啊啊(搖晃)
那三個無措的音節是最能體現故事裡的爸爸情緒與心境的 就很神
我會形容這就是一種恰到好處的留白 一切盡在不言中 有時候就是要讓觀者打開感官去體會 原作不准直接給答案!!!
而且前面都有描述 他開口說話前的狀態是「好像在抑制著什麼」
都寫出抑制了還能回出一段完整且完美符合讀者理解與人物本身思考的話
就會有一種在結局倉促直白交出解答的感覺
也不是完全不行 但看了就有種「呃」的心情
而且結尾還這麼「明確」 有種「講這麼直白那故事一定還有後續、蛤這最後一頁、蛤?」
然後就是 前面都寫出「好像在抑制什麼」了 那肯定是「我,我,我……」才能對應上人物的狀態 又能足夠留給觀者空間去體會這個人物😔👍
以上個人見解 寫得比較像即時感想就是了一堆內心os😂
感謝你的分享,讓我對品味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覺得新的結尾,直接給了我們更多想像,思考空間,而修改後文字基本的暗示了讀者思考方向,留言區有很多人的分享,我現在回想的直接感受也是接近的,我沒辦法去更好的描述,但我聯想到小時候被家人指責而哭泣結巴的感受,是一種委屈,一種我做錯了什麼的火,悶在心中。
兒子認不出自己的羞恥感,放棄用真面目面對兒子的自暴自棄,原本不願深思的情緒在被妻子驚聲提問的狀況下被戳破。想必他是多麼地想辯解,但該說什麼呢?
我只是希望兒子認出我?
我這麼努力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現在又在做什麼?
我未來該怎麼辦?
想說的太多,情感太混亂,此時的啞口無言更勝千言萬語。
10:56 "用你自己的眼睛看到差异‘’ 哇,好棒的建议,谢谢🎉🎉
第一個我,化妝成孩子認得的那個大玩偶的我
第二個我,原本真實面貌做爸爸的我
第三個我,我連想表達我自己卻也說不清楚的我
哇 這一集好棒
解答我多年心中的疑問
5:55 對於這個例子 我想提出一點hot-take 。
朱宥勳老師說 「一朵花開」 > 「一聲咳嗽」> 「一段很短」,但是並沒有很明確的說明為什麼排列是這樣,所以我自己給出以下猜測 :
「一聲咳嗽」> 「一段很短」的原因是 主流共識認為 暗喻比平鋪直敘更有遐想空間
「一朵花開」 > 「一聲咳嗽」的原因是 大部分人認為 花比咳嗽 更適合搭配愛情
這是否代表 雖然 品味看的是對文章辨識的「精度」,而不是靠人云亦云的,別人說好的作品就去看,但如果我們細看衡量精度的「度量衡」終究是靠普世價值觀 (人云亦云)決定的呢?
最後的三個我之間是用兩個逗號做分隔而非頓號,我認為是因為這樣能將三個我分別做解釋
前兩個我分別可解釋為妝容下的我,以及真實的我
而會後一個刪節號之前的我,則是表達出在前二我之間抉擇的徬徨無助
這集超棒🎉
Bee gees 有一首火紅的歌< i started a joke>
據說他們始終不大透漏歌詞含義,讓眾人有點撲朔迷離。或許老師可以試著拿來作為下一支影片的素材
這一集很好誒!
我...我....我...,表現父親的個性與他想說卻說不出口。原版太直述,少了讓人發想的餘韻。
就像點根煙的人,不用說話,場景,動作,表情全是話。打動人的是心會說話。
(意味明确同时也千人千解)的留白,很传统的中文文字美学
坤樹為了生活化妝成小丑,濃濃的妝蓋去他原本的相貌,暗示被大時代模糊的一張張小人物的樣貌,不但親近的人不認得他,他自己也被生活磨去了對自我的意識。
當他在孩子抵抗的哭聲當中驚醒,轉頭將自己再次躲進時代的巨輪底下(化起濃妝),面對妻子的質問,才發覺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
那一聲「我……我……我……」具象化了他看著鏡子,再次把自己放進濃濃的妝容裡,無法指認出自己是誰的迷惘與顫抖。
夾在刪節號之間的那三個「我」,表現出坤樹對「自己」來回的質疑,刪節號則加強了對自我形象的模糊與不再確定。
這才是我想上的國文課❤
關於最後的問題「為什麼多數作家認為『三個我』更厲害?」我猜測是跟著作中角色動機的矛盾有關。
雖然沒讀過全文,但可以想像,早期版本,是直白的把角色矛盾的原因化解與總結;改版則是在結尾時加上了其他留言描述的質感,並把角色矛盾留給讀者來解讀。
當然,更重要的是,喜好與品味無關。
在這個例子中,如果誰更喜歡直白的說法,並不代表他品味差;畢竟他能說出兩者的差異。
或許用刪節號有更多文學上的想像空間,但早期說法更比較可能出現在對話中,當下都已經在動手化妝了,不會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好讚
最後強調流露而不是言語內容 所以是更好的描述 激發更多感官體驗
「我,我,我⋯⋯」比前者,有更多解釋空間吧?
我,真的想要這樣的結果嗎?我,究竟要以什麼身份來面對兒子?又或者,我...到底為什麼會落到這般田地
(簡單的發想就能得到這幾點ㄌ,更不論有心者會從多少角度切入)
這讓我想到我有特別喜歡的台灣樂團,分享給我媽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先用它比較知名的曲子,因為不合我媽的胃口她也不想探究人物跟歌詞的情感之類的,我分享的時候也只說「它這首很有名欸是全部裡面最有名的有千萬播放喔」,忘記有沒有說出口的是「但這首也是全部裡面我比較無感的類型」←但我知道這跟歌詞裏面的追求我並沒有類似經驗有關(啊樂曲編排那些我也不懂所以只能純看詞了)
我媽就嫌棄我說有名又怎麼樣,你自己有在聽的當下覺得喜歡嗎?我也是老實說我到現在也還不是很懂這首歌,但是我在整張專輯有一首不是很有名但詞跟音樂是我最喜歡的歌,分享給老媽之後她就沒說什麼了,大概因為她覺得至少那是基於我自己本身主觀去認定而不是靠外界評價的緣故吧
我好像不太會用「差不多」帶過,但是說到堅持自己的品味就有點不太確定,我會特別執著在追尋跟理解大家之所以喜歡某種東西的理由是什麼,起碼想知道其中的邏輯之類的。當然也會分析自己喜好的邏輯,因為這樣更能幫助我找到自己喜歡的各類創作,或至少思維方向是不是有什麼趨向性,最近就有注意到從以前到現在我好像有一些固定特質在,也算是多虧有一些總(ㄏㄟ )回(ㄌ一ˋ)顧(ㄕˇ),可以讓我發現我有什麼東西改變了、什麼東西沒變過
我干焦看過電影,所以我的印象較接近
「我愛阿龍認會出我」
有可能話滇嚨喉的感覺較幼路
毋過我佮意彼號聲調
但讀厲害作家的時間都不夠了
哪有空也讀其他的😅😅😅
對一位父親來說,自己拚命想支撐的家人;那個與自己有至親血緣的兒子,竟然認不出自己本來的面貌,是一個多令人不敢承認的事實。
如果最後讓父親直白的說出想讓兒子認得,那不就像是在承認兒子不認自己嗎😢
感謝您製作這條影片讓我在這議題上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向,但對於審美品味的問題我還是有很多的疑惑。
品味有客觀標準嗎?每個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那把精細和刻度的尺子也有所差異。那就必然有着主觀的成份。我們需要撇除主觀的因素去審視嗎?人能夠完全撇除主觀的成份嗎?而我們建立品味的判斷標準又是從何而來呢?
還有就是所有品味審美的高標準都一定是好的嗎?譬如在外貌上嚴苛的審美,讓人都整形成模板,反而促使失去獨特性。我想在不同領域也會有這種情況,過於嚴苛的準則會使人失去了審美的更多可能性嗎?
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討論,我本人也是創作者,對於這方面的問題已經疑惑很久了,希望能夠得到一些啟發我的觀點。
前文提到爸爸在化妝,所以讀者可以知道爸爸想要他兒子認出他,那本來的結尾就只是重複的訊息。
後來的結尾,在已知的訊息上,有多了一抹疑惑。未說出來的話可以解讀的方式就更多了。以一個作品而言,這可能是更好的結尾。
好喜歡🙏🙏
不分任何領域只要是學創作的,應該都遇過那種有毒的老師。就曾經跑去修過動畫的課,有個老師開篇直接否定日漫裡的表情符號,但實際上就只是一直拿迪士尼經典來播,對同學的作品只會一直跳針「表演、表演、表演」給不出啥具體建議。好像有人因為混聲帶就被炎上,但實際上台灣教育界裡這樣的人數不清
話說我聽搖滾也有那種感受,從一個鍵盤手逐漸認識到吉他左右手技巧效果器和雙吉他的織度,發現日搖爽死了之後卻發現當初教我這些的人反而不愛聽,原本對台灣獨立樂團的信任就開始崩塌了,尤其是開始喜歡上增淵裕二、照井順政那些幕後作曲者的時候
絕對。遇過太多老師只會說「你的想法、做法錯了」;但要不是只有照他的標準才算對,就是他根本不給出任何建設性、啟發性的建議,而就算給了也遠遠不夠白話、或者無法一體適用於所有學生。
兩版的差異不應該只是 一個比較模糊更有想像空間 一個太直白
而是「我,我,我……」如果前面就足以讓觀眾理解 就不該在明白的表示一次 脫褲子放屁 反而沒有力量
再舉例最近我看到的另一個例子
無職轉生中魯迪他爸保羅為了救魯迪而死
小說與動畫的演出都是以魯迪的觀點描述保羅死的有多突然 魯迪有多不知所措 腦袋一片空白
並沒有過多的描述
但在廣播劇中有一段當時保羅內心的獨白 總之更能體現保羅對魯迪與他家人的愛 以及他認知到自己的死有多無奈
沒有描寫保羅的內心 確實表現了魯迪多麼的被打擊
但我覺得像動畫草草收尾連小說中 魯迪在保羅墓碑前的談話都沒表現出來 那更需要表達保羅當時的內心 才更有力量
如果僅依照提供文本來解度,
在「抑制這著什麼」與「顫然」的描述下,「我,我,我…」比較能貼合情境
「我要阿龍,認出我…」顯得有點太堅定,不符合上述描述
作為一個理工宅的分析XD
質感可以用隱喻代替 隱喻是概念體系的細胞
欸抖,你這句話是錯的,不是瞎拼看起來很厲害的概念就會正確喔。包含你的上一段留言,很多都是無根的武斷宣言。
@@Chuck158207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譬喻
你品味是有還原論色彩的
我不討論這種 我所謂的品味是變幻中顯現的
不是一種對象化的誤認 再精確也是手法
是激發感官的手法罷了 與世界毫無關係
在外星人眼中你是沒有品味的
因為你滿腦子想的是如何轉換成文本
那想請問老師是怎麼看待「喜歡一部作品」及「這部作品的好壞」的關係?就是評論家對作品偏好及作品評價間是否存在正相關?
是否有可能存在喜歡這部作品的同時卻給予作品低評價的狀況嗎?或是討厭一部作品但卻認為它是一部傑作?
因為人往往會因為被作品打動而給予高評價,或是因為別人給予自己喜歡的作品低評價而直覺的認為批評者「品味差」或「沒看懂作品」,老師怎麼看這種「偏好」與「評價」混淆的狀況?這是否也可以算是一種「品味差」或是「評價尺度不精細」?
by the way 我覺得山崎貴的哥吉拉負1很糟 基本上跟他的前作永遠的零一樣糟糕 真的不懂為什麼這兩部網上評價都不錯😂
這個問題我剛好有講過!
ruclips.net/video/GjuhoZYGuGk/видео.htmlsi=BhkM591GD17O4O6l
太受用了🎉
「刻度細」我可以理解成休謨那套嗎?如果所謂好的品味就是可以區別出很細節的東西。比如喝酒的故事中有人可以喝出酒桶裡放的一串鑰匙的鐵鏽味跟皮革味。
那是不是應該由各領域刻度最細的人來評判作品好壞?從而把客觀的美醜問題轉化成一個主觀問題。最後變成只能服從菁英的審美。
就我所知品味的概念是美學的複雜問題,有本體論的、心理學的、意識形態的等等。只希望這部影片可以留個尾巴提到「刻度說」的局限性。才不會好心辦壞事。
在這方面,我確實覺得每個領域的菁英(前提是真正的菁英)的判斷確實是比較有價值的。我知道有其他立場,但我不是很同意就是了。
我,我,我……
比另一個多了迷失、手足無措
我在兒子面前到底要用什麼面貌
的無奈……
藝術作品最美的地方
就是留白⋯
灑鹽空中差可擬 VS 未若柳絮因風起
感覺我⋯我⋯我是關於用不同面貌來面對社會的身份認同掙扎。
刻度跟得出根號二是不一樣的 今天一個作品的核心在根號二 你的刻度就不可能足夠 邏輯性不在品味之中 並且這種品味很容易被本真性幻覺變更至一種極端的誤認。品味應該要有現象學的錨點 ,差異辯證法揭示的東西的描述。必須先有邏輯才有品味
純粹文字上的咀嚼不是品味,品味是覺知符號組進入心智之中的結構成像。
牛頭不對馬嘴,你在攻殺小啊
感謝終於解釋了那篇網路文章
第一次看的時候,乍看好像覺得有點厲害
但之後每次滑到,總覺得有什麼不對勁
感謝稍微點析幾個很不文言文的重點
但想請問,如果撇除「文言文」的框架
這幾句翻譯,有什麼翻車的地方或值得留下的嗎
感謝
文章就是要這樣
隱喻 若有似無
找出隱藏中的含義
比起直白的平鋪直敘
更讓人玩味
我我我!! (?
其實這裡不只是包含了欲言又止的無奈、無助、荒謬
更有一層我想是"害怕"
但那害怕是害怕說假如今天我真的攤牌了
反而結果是更糟糕的呢!? 誰能肯定? 我有那勇氣面對? 還是其實保持下去才是對的?
這樣一個對於"未知"的害怕存在著。
-
在來,另一個為什麼我我我會更好呢~
因為他的"選擇"是適合的! 怎麼說適合呢?
我我我概括展現的是無法前進的感覺、來回拉扯,所以有其韻味
那今天如果把 "我要阿龍,認出我......"
改成 爸爸沉默片刻後嘆口氣慢慢說道 "......我要阿龍,認出我"
那就不一樣了! 這裡就會變成說出這句很白話的句子之前
爸爸其實是經過一些糾結、甚至是腦筋一片空白也好,但此時的爸爸最終還是做出了選擇,至少不害怕前進了!
而不像原本那樣讓人感覺是帶著"乞求"的脆弱話語。
講個無關的事,第二段的開頭應是「再」而非「在」喔⋯😅
完全同意,但看的過程中一直有個念頭打轉。
有必要培養好品味嗎?
幾個前提是,那怕再差每個人都還是會有自己的品味,以及世界上不是只有一把尺,不可能對所有領域都有深厚的品味,當面對自己沒有刻意累積的領域時,自己品味的參考價值並不多。
通常我們會仰賴的是別人的品味,像是各種產品評測。
但我的問題點在於,一個沒有累積的領域,那些刻度的差異我其實分辨不出來。
個人經驗是試聽高端耳機,要是普通幾百元的那種差異很明顯,但上到一定等級,差別在於線材、供電這些部分,耳朵分不出差別。
那些「品味」太好的評價對我來說毫無意義。
回歸到2的親自見證差異,但就是無法所有領域都培養品味,才需要仰賴評測......。
只是想法整理,如果不是能用就好的程度,似乎多少都得付點學費?
所以精細度是不等價於品味的,除了精細度之外品味還有主關選擇性之類的價值判斷
@@kouenshi7926 我原本的問題點是在於,在有品味之前是不懂得好壞區別的,既然不懂那麼要從何做出價值判斷。
我自己下的解釋是
1不懂到懂之間不是一刀切
2某種程度上是不是一種信仰之躍,頭先洗下去再來看要不要退坑。
3或者是因為從其他事物、人生經歷上的品味類比而來。
沒有要下結論的意思
@@彭光宇(聲明:其實在下不那麼愛文學、更幾乎不看小說;因此上這頻道留言本身是蠻討打的,所以答案僅供參考。只是因為耳機剛巧也是快壞、而有類似感慨,所以難以克制留言。)
1.首先,高品味需要一些學費應該是真的,特別是如果您要品味的領域是比較奢侈的(如品酒、攝影、天文攝影)。像沒有著作權的藝文作品、或公開播出的運動賽事,學費當然就比較低一點,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也許仍包含現場觀摩、付費取得研究論文、閱讀訪談、評論、參加座談等等。)
但後者也並非就一概輕鬆了。另一道門檻叫智商,廣義來說叫天賦。舉很極端的例子:一個有讀寫障礙症的人,大概用盡畢生都很難有超然的文學品味(無論他其餘的才能多麼超群、多麼敏感細膩);全色盲則不太可能有很強的美術品味。
要對某領域發展品味,即使沒有經濟問題,至少在該領域的天賦,必須是中人之上。可能有些人不以為然,但那很大機率是他們的潛在天賦偶然被發掘,而非全靠努力。
2.個人認為,若在還沒有精細標準下,就無法對某事發展品味(萬一您又很想)的話,解決之道至少有:
2-1.真的很自然直觀的感受。在下學過點素描,雖然一般人無法品味到構圖、焦點、主次的精妙與否,但像「能畫出四種不同的深淺程度」對上「能畫出十幾種灰階」,這是全色盲都能分辨的。同樣,若要描摹真實物體,那麼「相像與否」,即使是素人也很容易看出(儘管素描有時為了美感,其實不會追求100%一樣,但那是另一話題)。可惜,這種項目通常是少數,而且多數人都具備。
2-2.如其他樓有人說過,從主流作品、作者、著名評論家先開始。接著若發現一些非主流的東西可以融會貫通,再去往那個方向聯想、套用、改造。採用此法,至少剛開始一定得隨波逐流,但是至少頗為穩當;而有熱情或天賦的人,應該慢慢就不會局限於那個框架。
2-3.進入到您要的領域後(或者直接就從冷門領域開始),若那領域連比較有公信力的專家都找不到,至少可以找些您認為最專業、奇葩或友善的同好討論。此人的其他專長/嗜好最好與您相當不同;因為雙方可以拿出對方所不知的視角(咦?這好像還是在增加廣度而非深度)。
個人的經驗是,友善其實最重要;因為前兩者都更容易讀到,但那種人也較不願回覆新手、不易溝通、倒是很容易予人倦怠或負面情緒。不過,如果要進入深水區(增加深度),跟那些人討論也許很難避免。
而這個方法的缺陷,就是您的愛好可能真的在世上獨一無二,便只能退而求其次,跟一些領域略有錯開的人分別討論;或參照一些領域略有錯開,但專家/評論者較多、或討論更熱絡的領域。
現在還有一種全新的輔助:跟AI腦力激盪。儘管它現有的AI通常只能增強知識的廣度、而非細膩的深度。即使身為文學粗人,還是很容易能從其它領域得知這點(例如,AI幾乎沒有幽默感,也就意味著它們難以咀嚼人類語言的細膩度,從而在文學品味上必然助益不大)。
2-4.這種狀況很罕見,但您若有泛自閉症之類的障礙、或者認識親友有這種人,他們也許會有極顯著的天生好惡--固然,這種事講不出詳細的理由;而即使他們講了看似詳細的理由,您也可以合理懷疑,那是先射箭再畫靶。
在下的意思是,這種人固然不值得效法,乃至效法不來;但您大可學習那種「啊我就是覺得這個指標非常之重要,我就只靠這一、兩個指標評判這領域的一切;幾十億人按爛我也橫眉冷對,他們不懂這種內在價值啦」的強烈直覺。
這樣,雖然不一定能練出「好品味」,但「獨特的品味」還是有可能的。而從後者變成前者,最好的狀況也許會在幾百年後成為主流(您可以從各種藝文史的風格興衰看出),而最壞的狀況,至少您在情緒上也不像其他方法痛苦(或者依您的說法,就是有信仰,哪怕那是極端、甚至毫無理由的信仰。若一套荒謬但完備的信仰,可以帶給一個人幸福,而屏棄它令人不樂;那還是很重要的吧)。
3.懂和不懂之間當然不是一刀切,也可以對非專長興趣、又沒錢賺的領域毫無品味;相信作家本人也是這個意思。是的,在下完全不care自己對文學沒甚品味,亦並不引以為恥。
但個人覺得,要練品味也沒有到「信仰之躍」的地步;特別是當不得不練那些光欣賞就極昂貴、或沒名利可賺的領域。
但對於「至少是有點興趣」的領域,例如,分不出中高階耳機的優劣(在下應該比您還慘);那就先從初階、但還算合格的耳機開始欣賞/創作音樂;等到能詳細分辨和弦、壓縮度、頻率響應後,再去嘗試和購買名貴器材。簡單說,初階人嘗試用中階器材,欣賞或創作中階作品;中階人再嘗試用高階器材,品味或創作高階作品,依此類推。跳太多步除了超高階器材大都耐用外,只是燒錢罷了;但要培養細膩度,也就不能完全不跳。
喔對,說到賺名利……假設您有幸擁有/練出高階品味,但您的客戶幾乎都是品味不高的新手或盲從者,偏偏鈔票大都在他們手上的話,煩請自行權衡利弊。
@@titan941234 首先,您打了這麼多字,光這點先給個respect。
其次,我沒有很想要展開討論,前面的比較偏向我的想法整理。
......算了,不好意思有打了點想法但沒有具體要討論的部分,刪掉了。
感謝留言
艾~洗了個澡,想起原本在哪邊想不通,浴室萬歲。
/
中高階以上,各個領域的差異或許不會到太大,而可能只是部分突出點的不同,當然頂階神級傳說大神是另一個層次。
而一般人對於並非特別專注的領域,可能只是稍有興趣的程度,需要學習品味嗎?
像是對於電影有興趣的一般人,商業片就能看得很開心了,有需要接觸藝術片?接觸藝術片了,有需要往前摸索黑白默片之類的?邊際效應有限,甚至回想初衷根本沒這必要,但走了一整圈才發現。
當然,一切都是各人的選擇。
......好了打住,說好不展開。
我字後面都接不出東西了,連我都不知道、不明白,不懂之後能接什麼了。連我唯一的目標都認不出我是誰(否定我)之後。我還剩什麼呢?我不知道。
我的理由滿簡單的。「想要認出我。」太直接,把整篇小說的複雜跟情緒掐斷了。
最後一個問題讓我聯想到,會不會其實現在大家說的「直男」,就是對於部分女性在意的事情展現出品味不足的特徵🤣
而且可以想見,比較粗線條(和刻度較粗的解釋不謀而合)的人看作品時會覺得選「我要阿龍,認出我......」比較好,難以領略到朦朧、有想像空間的答案用意。
很想问一下
如果本身是可以分辨出差异
(分得出好&没那么好)
但却脑袋比较模糊,
难以形容这个差异 或者 没办法仔细讲解差异。
这个情况下是本身底蕴还不够厚?
还是表达能力还跟不上?🥹
不好意思,我是真的疑惑 🫨
小丑的面容不是我,我是你的丈夫,但我想讓兒子認出我,必須要做如此荒唐的事,或許我真的是個小丑。
可能是我是誰? 我在哪? 我要去那裡? 的精緻縮寫吧 ?!
第一個例子的迷因我第一次看到
我會認同這張圖
單純是認為forever被翻成朝朝暮更有意境
而不是因為他是文言文這類理由
反倒覺得很像現在中國網路小說/流行樂愛用的似不像文體
但不改我認為中文翻譯>原文的評價
這樣是品味不好嗎?是的話,能不能告訴我原因?
品味的精髓在品 味好誰都會追捧 能品出差異終究是少數 千里馬常有 然而伯樂不常有
我能分出不同水的味道
所以對水很有品味😂
有趣~
也許就是因為會咳嗽才愛上的
怎麼知道我是真的很細緻,還是我很愛藍色窗簾?
看文本裡面,有沒有足夠多的證據證明你的猜想
所以反覆推敲是代表品味不上不下嗎
我要阿龍,認出我
而我認不出我自己
7:06 連要裝沒品味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