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愛因斯坦曾和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相對論也不曾得過諾貝爾獎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9 июн 2024
  • 想和我們有更多互動嗎?加入會員 ► lihi1.com/BWeoe
    00:00 家喻戶曉的愛因斯坦也曾遇過這些挑戰
    00:41 20 世紀的物理研究蓬勃發展
    02:21 愛因斯坦從斜槓開始走學術路
    02:50 出現了!挑戰牛頓力學的研究
    03:26 愛因斯坦終於成名
    03:57 在學術界爭議不斷的相對論
    04:40 哲學家柏格森對相對論的批評
    05:19 唯一的諾貝爾獎竟是因光電效應而得
    06:23 相對論沒有得獎的可能原因
    07:51 因相對論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們
    // 延伸閱讀 //
    畢業求職碰壁,在伯爾尼專利局思索的愛因斯坦
    pansci.asia/archives/321320
    除了發現量子力學,普朗克還有第二個重大發現是什麼?
    pansci.asia/archives/353766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pansci.asia/archives/353766
    諾貝爾獎金怎麼發不完?我也能得諾貝爾獎嗎?--諾貝爾獎二三事
    pansci.asia/archives/107151
    // 參考資料//
    抱歉了愛因斯坦,但我真的沒辦法頒獎給那個酷理論--為何相對論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pansci.asia/archives/326921
    // 特別感謝//
    賴昭正博士
    // 製作團隊 //
    主持:泛科知識 #鄭國威知識長
    企劃:王喆宣
    腳本:Rocksun
    剪輯:Piper
  • НаукаНаука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576

  • @user-zr3ry3uw3k
    @user-zr3ry3uw3k Год назад +208

    感謝泛科學的介紹,建議一下:
    1:45 將「能量量化」改為「能量量子化」
    2:03 海森堡的最主要貢獻是「量子力學」或「不確定原理」
    5:47 將「光電定律」改為「光電效應的定律」
    尤其是「能量量化」跟「能量量子化」,雖然字面上只差一點點,但意思差很多~~

    • @ben43038867
      @ben43038867 Год назад +40

      同意+1 量化跟量子化的物理意義其實完全不同量子化指的是將物理量給"不連續化"的過程

    • @PanScitw
      @PanScitw  Год назад +44

      感謝你指正! 我們寫錯了!

    • @user-zr3ry3uw3k
      @user-zr3ry3uw3k Год назад +11

      謝謝泛科學的介紹,讓更多人喜歡科學~

    • @fruitbadman
      @fruitbadman Год назад +14

      主要是中文的「量化」有三種意思,一種是「定量」(quantitative),一種是「量子化」(quantization),還有一種是「量子化學」(Quantum Chemistry) 的簡稱。但一般只有在訊號處理的領域,量化才會是指量子化。而在其他領域,量化往往是指定量。所以在物理上,確實是要用「量子化」而不要簡稱為「量化」為佳。

    • @oberein
      @oberein Год назад

      台灣叫測不準原理

  • @dobio
    @dobio Год назад +53

    擊敗大魔王的勇者, 會在乎冒險者公會是否頒給他S級冒險者的徽章嗎?

  • @janhonglin5439
    @janhonglin5439 Год назад +80

    科學精神就是該不停的挑戰人類既有的框架觀念
    這點是非常好的,因為權威的框架會限制思維的其他可能性或被忽略的真實
    不然物理學在19世紀末時
    如果大家都不敢對抗當時的主流意見,那麼也就不會有現代的成就
    絕對不該說什麼觀念是不可被挑戰的,這才是正統熱血的科學精神
    但是以當時而言 愛因斯坦沒法因相對論獲獎,有很多歷史背景跟驗證上的因素
    諾貝爾獎應該是個重大發現者的錦上添花,而不該是一個目標

    • @zzzbenson3499
      @zzzbenson3499 Год назад +4

      當時主流的牛頓絕對時空觀被愛因斯坦挑戰,因此成就了相對論,現在主流的相對論應該要被誰挑戰呢?

    • @heyeayeayea2867
      @heyeayeayea2867 Год назад +1

      就交給你了

    • @Tsai150105
      @Tsai150105 Год назад

      @@zzzbenson3499 量子力學

    • @zzzbenson3499
      @zzzbenson3499 Год назад +2

      @@Tsai150105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其實是互補,它們分別適應宏觀和微觀世界。

    • @weepicetear
      @weepicetear Год назад +2

      其實不只科學吧,有很多觀念與專業是有可能歷經時代變化而改變的,所以有時候當下越篤定越斬釘截鐵認定的事情與規則,是有可能未來被推翻的,我永遠記得我好像小學3-5年級左右,我弟問我為什麼吃飯的時候不能配好吃的水果必須吃菜(尤其小朋友時都覺得很多菜是苦的),我清楚記得我肯定的說哪有人吃飯的時候配水果很奇怪的言論,但在長大後會發現西餐的主食餐點裡有一大堆水果⋯如同蘇格拉底名言:懂的越多也代表懂的越少的體悟案例。

  • @nxie166
    @nxie166 Год назад +26

    革命,那個總是挑起驚濤駭浪的船槳,當然會受到希望水面平靜的力量阻撓;許多革命性發現都不是錯誤而是走得太遠,回過頭才發現水面過於平靜,至於希望推波助瀾達成進步,致敬愛因斯坦

  • @user-sl9gr9zk6r
    @user-sl9gr9zk6r Год назад +27

    愛恩斯坦引力場方程:
    Guv=Ruv-1/2R(guv)=8兀G(Tuv)/c^4
    还原:
    8兀G(Tuv)/c^4
    8兀G(Ee)/c^4
    8兀G(E/c^2)(e/c^2)
    8兀GMm
    2(4兀r^2)GMm/r^2
    2(球面面積公式)牛頓引力方程
    2物件(全方位的)引力
    解讀:
    Guv 引力張量 = 引力 x 2球面面積
    Ruv 總弧度張量 =總弧度 x 2球面面積
    guv 張量 = 2球面面積
    R 背景最大弧度 + 背景最小弧度
    1/2R 背景平均弧度
    1/2R(guv) 背景平均弧度張量

  • @user-sl9gr9zk6r
    @user-sl9gr9zk6r Год назад +32

    諾獎三大要求:
    原創性、貢獻性、可證性
    正如博主所說,諾貝爾委員亦有他們的道理。

    • @ZOPR1021
      @ZOPR1021 Год назад +11

      可證性這個真的是雙面刃。
      能盡量避免頒給華眾取寵的理論得獎
      但如果這個理論是在當代儀器無法驗證,而且牽涉的領域非常廣泛,一直到100年後還是無法完全驗證。
      而許多驗證這個理論某些部份的人都得過獎了。
      唯獨提出這個理證的人還是無法因此得獎。
      那真的會讓人感覺非常遺憾。

    • @kucalin7737
      @kucalin7737 Год назад +1

      @@ZOPR1021 其實這跟彰顯了它的重要性,重要到不需要諾貝爾獎為它再錦上添花。

    • @jeffgu3422
      @jeffgu3422 Год назад

      @@ZOPR1021 不遺憾吧,無法驗證的你怎麼知道是對的@@?你是用上帝視角去看才覺得這個對的怎麼沒被肯定,但這世界一大堆很多人覺得是對的結果是錯的,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

    • @jeffgu3422
      @jeffgu3422 Год назад

      順道一提,愛因斯坦當年更是認為上帝不擲骰子的喔~這跟現在普遍認同的量子力學衝突,量子力學卻又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有關的,簡單說愛因斯坦自己也質疑一部分喔~所以你支持愛因斯坦你要怎麼選擇支持哪個愛因斯坦(相對論?還是反對量子力學?)偏偏兩個又彼此矛盾...這就顯示驗證的重要性了,畢竟同一個人提出的重要理論竟然自己卻有矛盾的看法

    • @ZOPR1021
      @ZOPR1021 Год назад

      ​@@jeffgu3422
      愛因斯坦之所以說上帝不擲骰子,
      是認為當時的(現在也是)量子力學有太多無法掌控的隨機性。
      一定有可以推導出一切的公式,只是還沒發現而已。
      事實上量子力學到現在也還在發展中。
      所以認為當時量子力學還不成熟。
      並不是否定量子力學本身。
      哥白尼的日心說,是一個突破性的見解。
      以當時的觀測儀器,能推導出背離當時唯一信仰的地心說,應該可以說是當時可驗證的極限了。
      後世依此理論再推導出目前的宇宙觀。
      如果當時有諾貝爾獎,不值得給他一座嗎?
      若沒有完全正確就說是錯的。
      牛頓的運動定律放在微觀和巨觀都無法成立,也要說牛頓的運動定律是錯的嗎?
      那學校為什麼還在教?
      後世擁有更好的儀器,累積更多的知識。
      會有更好的見解是一定的。
      說不定以後的科學家或AI發現了更高維度的科學證明,推導出現在完全想不到的理論。
      現在所有得過諾貝爾獎的定律全部無法套用其上。
      那也要說那些得過獎的理論都是錯的不值得受獎嗎??
      而我是認為,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極限,科學一直在演進,推導出更正確的理論,必定會發生。
      即然當時無法驗證相對論的正確性。
      那驗證相對論某些部份的人可以得到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不是應該在每次有這類成就獲獎時,
      也該把愛因斯坦算進其中一個得獎人。
      以補足後世對其發展相對論,卻無法依此得獎的敬意。

  • @linian8109
    @linian8109 Год назад +25

    他的偉大功績永遠會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一筆
    但是也很有可能有一天將會推翻他所說的一切
    就像是他推翻了牛頓一樣,或許他的理論只是接近但卻不是真實

    • @weepicetear
      @weepicetear Год назад +1

      但一個領先100年發現提出的理論,後續100年才應證,這本身就很誇張的一個人,但也確實如果所有東西都持續進步也許也有一天會有推翻此時的相對論存在,就像牛頓的理論一樣,所以世間的所有價值關、理論對錯真的不是絕對正確的,也只是此時所知情況下得到的結果,永遠飢渴學知和謙虛。

  • @samlai5715
    @samlai5715 Год назад +30

    學術界本質很需要同行的認同,因為連相同科系但不同領域的教授也很難分辨別人工作的優劣。

  • @kenstation
    @kenstation Год назад +9

    謝謝你們. 這一集看得我有點激動到頭皮發麻了. 雖然愛因斯坦沒有得到相對論的諾貝爾獎, 但後世對相對論的研究卻誕生了眾多諾貝爾獎的肯定.

  • @paulmo15
    @paulmo15 Год назад +3

    愛因斯坦可怕的不只是宏觀宇宙的貢獻! 而他同時也是量子世界的先軀!
    人類對微觀世界第一個完整理論是道爾吞的原子論,而震驚世界的是普朗克的量子論,直接向世界宣告世界是不連續的,是一份一份的,引起很多科學家爭論,而愛因斯坦直接將本理論推升到「光量子論」,能量是不連續的,是一份一份的,直到光電效應被證明後終於完善了量子論,爾後海森堡深受其影響,用矩陣力學推算量子的動能與位置的標準差,推翻老師波耳假定的電子軌道,真打開了量子力學的世界!

  • @user-vr9iy1wf7l
    @user-vr9iy1wf7l Год назад +44

    諾貝爾獎不頒獎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諾貝爾獎的損失而不是愛因斯坦的,某些人的成就已經超越了獎項,離那些需要諾貝爾獎肯定的人又高一階,不是講諾貝爾獎肯定不重要,他們是s級妖怪,但愛因斯坦是神,神已經不需要任何多餘的肯定了,就跟牛頓一樣

    • @rax24519779
      @rax24519779 Год назад

      科學就是科學,但這個理論在那時比較像一種假說和猜想沒有任何研究佐證,拿得到才有鬼

    • @user-vr9iy1wf7l
      @user-vr9iy1wf7l Год назад +5

      @@rax24519779 愛因斯坦1955年離開,原子彈1945年爆炸,沒有質能變換與相對論怎麼做原子彈?他離開前早該因為相對論再拿一次獎

    • @WeQ-sm7ix
      @WeQ-sm7ix Год назад

      諾貝爾獎一年也就幾個獎項而已,這世界上一堆人研究,我不相信這裡面是不是有人靠關係去拿到的,所以得獎只是榮譽而能讓後世大部分人都知曉名字才是榮譽中的榮譽。

  • @user-iz2oh3rk6m
    @user-iz2oh3rk6m Год назад +101

    很多人打抱不平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事實上
    愛因斯坦的成就,早已經不需要諾貝爾獎來錦上添花

    • @taskdon769
      @taskdon769 Год назад +2

      愛因斯坦有得過諾貝爾獎啦

    • @user-iz2oh3rk6m
      @user-iz2oh3rk6m Год назад +15

      @@taskdon769 有啊~
      現在談的是相對論的部分

    • @pwc3717
      @pwc3717 Год назад +1

      反而覺得老愛被愛宣傳的美國老過度神化。。

    • @robertlee7276
      @robertlee7276 Год назад

      @@pwc3717 爱因斯坦的成就还用神化?

    • @robertlee7276
      @robertlee7276 Год назад +5

      绝大多数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是他们的荣耀,但是,能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奖的荣耀

  • @user-vw9lo6on6g
    @user-vw9lo6on6g Год назад +81

    記得我大學教授(已退休),說他年輕的時候,就會有人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錯了,但時間過去,最後總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直到現在依舊如此。

    • @linlin110
      @linlin110 Год назад +11

      我記得最近幾年還是也有人提出新重力理論試圖取代相對論XD

    • @user-vr9iy1wf7l
      @user-vr9iy1wf7l Год назад +6

      現在每次只要有人要挑戰相對論我看都不想看,九成九九失敗的有啥好看的

    • @user-ps5qs1tc1v
      @user-ps5qs1tc1v Год назад +4

      大陸早兩年仍然有這樣的奇葩

    • @user-ks4tw2yi6q
      @user-ks4tw2yi6q Год назад +20

      我覺得最有趣的事情是 他生前有人用相對論證明黑洞 但他不相信這是正確的 結果最後證明是正確的 他不相信自己相對論證出來的黑洞 笑死

    • @user-ks4tw2yi6q
      @user-ks4tw2yi6q Год назад +13

      而且他的理論在量子場域某些狀況是錯的 這是已經證實的 沒有問題

  • @alexendrawu
    @alexendrawu Год назад +150

    「你的眼睛會欺騙你,你的耳朵會欺騙你,你的經驗會欺騙你,你的想像力同樣會欺騙你,但數學不會」;對我來說...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 @Wind_of_Night
      @Wind_of_Night Год назад +7

      數學還是會騙人的,微積分基礎不穩固(0.99=1那0.001去哪了),蝴蝶效應的產生。使得精確預測變得不可行~(既然微小的差距都辦法預測了還有啥宏觀的理論可以預測?!)
      這些都是數學所導致的問題....
      機率這東西似乎跟騙有點相關~

    • @chanhanson5958
      @chanhanson5958 Год назад +2

      @@Wind_of_Night 可看proof

    • @deholin7110
      @deholin7110 Год назад +2

      解釋自然現象必須定性與定量都對結論才會正確。如果定性錯誤,那麼數學計算的結果無論如何,結論都不可能正確!定量容易由數學計算得到證明,定性則很難。愛因斯坦相對論所主張的捨棄以太、光速不變、鐘慢尺縮、時空彎曲等,皆定性錯誤,其中光速不變、鐘慢尺縮不但定性錯誤,連數學邏輯也錯!

    • @chang_vid
      @chang_vid Год назад

      真的真的

    • @user-gy7nv4oe3y
      @user-gy7nv4oe3y Год назад +22

      @@Wind_of_Night 首先0.99≠1,0.99就是0.99,0.9循環才等於1,至於你到現在都還對這件事感到疑惑,那只是你不理解無限的概念而已,如果能理解所謂的無限,那微積分不穩固這種事情自然就不存在

  • @user-gi3ps7dd2l
    @user-gi3ps7dd2l Год назад +14

    听我的物理老师说,相对论没能获奖的原因是其他人听不懂,无法理解,据说当时只有6个半人能理解,6个人懂,另外一个今天听懂,明天又犯糊涂。😂

  • @user-dj8jq8dj1u
    @user-dj8jq8dj1u Год назад +10

    掌控時空的男人,走在我們都未曾達到的未來

  • @dukekao2213
    @dukekao2213 Год назад +3

    愛因斯坦的理論根本跨時代,很多到現代還無法驗證,當時全世界都無法了解不意外。

  • @user-yi4hy7zw8e
    @user-yi4hy7zw8e Год назад +5

    相對論到現在即使出現量子力學,包含鬼魅般的量子糾纏現象這種顛覆印象的物理定律出現,即使這些新理論出現都沒有推翻狹義跟廣義相對論,光依舊是這個宇宙有效資訊的上限,量子力學反而一次又一次證明老愛是對的,而且包含新的偉伯拍攝出來的很多遙遠宇宙的照片都證明老愛的正確性,我覺得諾貝爾獎其實還是欠老愛一座人類自此為止最有影響力的物理學獎。

    • @user-vt1gx8cp5e
      @user-vt1gx8cp5e Год назад +1

      我記得愛因斯坦其實是反量子力學的,而且是很討厭的那種,就跟當初認為他的相對論是無說八道的一樣,結果目前越來越多實驗表明是可以跟相對論結合呼應的,但是還不是全部,還沒驗證完

    • @renwang2205
      @renwang2205 Год назад +2

      @@user-vt1gx8cp5e愛因斯坦並不是反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本身是嚴格力學系統 ,經過千錘百鍊 無法反對) ;而是反對某些學者(主要是波爾與其徒弟們)對量子力學的"哲學解釋"

  • @user-zk5ky7cg8h
    @user-zk5ky7cg8h Год назад +8

    科學本來就是隨時都會被推翻,因為諾獎都是頒發給在世的人,活不到理論被證實那天,也是很正常的。

  • @aeshoeverywhere3322
    @aeshoeverywhere3322 Год назад +1

    最後一段好經典💫❤‍🔥

  • @tangtienji
    @tangtienji Год назад +3

    愛之前的人的那些說法,讓我瞬間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有五大自信了。

  • @rachelchang2704
    @rachelchang2704 Год назад +52

    愛因斯坦的偉大在於他的大腦領先世人100年以上,到了現在我還是不懂相對論就知道他有多狂了。

    • @pwc3717
      @pwc3717 Год назад +2

      看看優雅的宇宙,2000年的科学家評論老愛太old day, 像個一戰長官還沉醉在早年的成功,妄想騎著戰馬向坦克冲鋒

    • @pwc3717
      @pwc3717 Год назад +3

      簡單相對論,其實大一就有教。
      以前大學是精英制,現在大學相當于youtube 較為深奧的視頻。
      一般正常人可以了解。
      只需把光速定義為所有坐標系統絕對的速度,很自然就會得出時間/空間相對的結論。。
      我不是諷刺,n多科普作家油管人士(霍金,溫伯格)等人也説過,當年實騐結果,老愛不解狹義相對論,很多人在1-2年後都會解到。
      愛恩斯坦牛在廣義相對論,把引力等同于時空的扭曲…再後來研究成黑洞,和宇宙大爆炸奇點。。
      愛恩斯坦也立了flat説光速不能超越,但後起之秀量子力學一下就量子糾纏,一下就把光速超越了。
      這也是愛恩斯坦一直反對無法接受的。這也是愛氏其中一个失敗。

    • @yunpomi
      @yunpomi Год назад

      是你无知

    • @dynameis
      @dynameis Год назад +1

      @@pwc3717 信息傳送的速度不能超過光速,量子糾纏沒有打破這點

    • @rachelchang2704
      @rachelchang2704 Год назад +2

      @@yunpomi 我是無知,不過比起你只會說別人無知,P WC能夠說出個道理來,我覺得他比你好太多了。而且我是文組的,不知道是正常的。

  • @BruinChang
    @BruinChang Год назад +3

    應該設立一個愛因斯坦物理獎,獎牌上就刻上質能互換的公式。

  • @L6.626
    @L6.626 Год назад +8

    是能量量子化喔
    不是能量量化
    量化是指
    能夠以數值表示其大小

  • @user-ep1ys6wp5w
    @user-ep1ys6wp5w Год назад +11

    有沒有拿到諾貝爾獎有差嗎
    愛因斯坦:我沒拿諾貝爾獎 世人都知道我是誰 拿到諾貝爾獎的人 你又能記得幾個人的名字

    • @user-ep5df9vm8r
      @user-ep5df9vm8r Год назад

      没差,就是这奖挺会炒作刷存在感,仿佛这奖就代表了正确一般。

  • @singfeng3388
    @singfeng3388 Год назад +5

    相對論還沒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是因為還沒被實驗全面證實,因為相對論是理論需要被證實

  • @user-hr1qi6hi7b
    @user-hr1qi6hi7b Год назад

    支持謝謝

  • @samwang5831
    @samwang5831 Год назад +2

    在Special theory Einstein對Lorentz transformation 提出了新解釋, 可以說九成 以上的工作其他人做了,只差最後一步由Einstein完成,General Theory 實驗基礎遠不如 Newton's Law of Gravity , 而雙方並不兼容, 為什麽Newton's Law 是這樣好的approximation of reality, 到今天還是個謎

  • @hhty6799
    @hhty6799 Год назад +2

    真正厲害的人不需要別人的認可

  • @liaominhusan5181
    @liaominhusan5181 Год назад

    這集的主角們簡直是神仙打架的劇本,都可以拍影集了

  • @ben43038867
    @ben43038867 Год назад +11

    1:45 講量子化會比量化好很多,雖然在英文上都叫quantization,在物理上的意義是不太一樣的;更會讓人聯想到其他領域的知識,建議一下

  • @deholin7110
    @deholin7110 Год назад

    邁克生-莫雷實驗太空船慣性系版!
    假設有三艘太空船A、B、C在太空中成等腰直角三角隊形等速v直線運動,AB垂直於BC,BA=BC=L,運動方向為AB,光束在B、A往返及B、C往返,A、B、C測得的光速會相同嗎?
    各太空船都是一個勻速運動體,無論有無相對速度,都是一個各自獨立的慣性系。根據波速不受波源運動影響的原理,B向A發光,光從B出發,到達A時,A在這段時間已經前進了若干距離,光速c-v;A將光反射給B,光從A出發,到達B時,B在這段時間又已經前進了若干距離,光速c+v;B向C發光,光從B(C)出發到達C(B)時,C(B)在這段時間向前移動了若干距離,往返光走的距離是以L為高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AB、BA、BC、CB光程各不一致。因此,光速在各太空船測量就成了不定值。於是
    假設光速不變為真,那麼光在B、C間往返就不會偏折,在B往A就不會有c-v,A往B就不會有c+v的光程差。
    由此可知,愛因斯坦相對論所指的光速不變,說「無論在何種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速相對於各觀察者都相同,將光束當成了幽靈在不同參考系隨意亂飄紊亂相對關係;又說「不隨光源和觀測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前後文矛盾。
    邁克生-莫雷實驗的光行路徑及計算式,是根據洛倫茲及兩位實驗操作者和眾多陪同實驗兼作證的當時頂尖物理學者們一致認定無誤。
    根據馬克士威方程和哈伯定律的論述可知,光傳播的速度是相對於行進的空間,且不受光源運動影響。邁克生-莫雷實驗當時的物理理論認為地球受到每秒30公里的「以太風」吹襲,相等於干涉儀在以太中以等速v直線運動。而太空船是在太空中有勻速v直線運動,兩者條件相仿。於是以太飄移實驗與太空船版的對應關係則為
    一、上臂往返的光程=B、C往返光程
    二、水平臂往返的光程=B、A往返光程
    三、分光鏡位置=B位置
    四、上反射鏡鏡位置=C位置
    五、水平反射鏡位置=A位置
    光程往返時間計算式
    B、A往返=水平臂往返=L/(c+v)+L/(c-v)=2L/c*(1-( v^2/c^2))
    B、C往返=上臂往返=L/√c^2-v^2+ L/√c^2-v^2=2L/c*√(1-(v^2/c^2))
    邁克生-莫雷實驗前預測的光行路徑及計算式、應形成的干涉條紋等,與實驗實際形成的干涉條圖樣不符,被解釋成量杆相對於以太在運動時就會縮短,而縮短的程度正好抵消光速的減慢。被廣泛當成光速不變及以太不存在的證明。
    根據波速不受波源運動影響的原理,將上述實驗預測的光行路徑及計算式應用在太空船版,即可得到與上述實驗原預測相符的干涉條紋圖樣,從而證明愛因斯坦相對論所指的光速不變,其光速的相對關係混亂,且與波速不受波源運動影響的原理兩者相矛盾。

  • @tooc6168
    @tooc6168 Год назад +14

    相對論對當時的絕對時空觀太前衛,當時人們無法想像"空間"和"時間"會被扭曲。且相對論需要相當高的技術去驗證,所以才有一百年間的研究驗證,更加確切相對論所帶來的"預言"

    • @user-ok3dy5su8s
      @user-ok3dy5su8s Год назад +3

      愛因斯坦真的強,扭曲的時空關係到底怎麼想出來的

    • @user-vh3he6ip3c
      @user-vh3he6ip3c Год назад +1

      @@user-ok3dy5su8s 什麼是時空灣曲啊?

    • @QueenofTears2024
      @QueenofTears2024 Год назад +2

      @@user-vh3he6ip3c 超強大的重力場能夠使空間彎曲 (人類視覺上看不出來),而越接近超強大的重力場時,你的時間會過得越慢 (相對於觀察者而言),慢到接近於觀察者看起來你好像都沒有動 (但實際上你仍然正常在活動),那是因為重力夠強大時,"往下墜"的速度,等於跟光速差不多或超越光速,就會造成這種結果。

    • @MusicalPan
      @MusicalPan Год назад +3

      ​@@user-vh3he6ip3c 其實也一樣是從物體越接近光速尺寸越縮小、時間越慢而推導出來的結論,重力下物體會被賦予力場,而力場等於對物體施予加速度,等效於物體作圓周運動(圓周運動也一樣有向心加速度),而圓周運動的速度又會產生尺縮和慢鐘反應,站在外部觀察者來看等於力場範圍內的所有事物都是尺縮緩慢的,那不是就等同於時空扭曲?

  • @user-xz9io1zj5z
    @user-xz9io1zj5z Год назад +1

    只有身在高空,才會了解山有多高、水有多廣闊
    在地上的人是不會了解的
    所以身在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是別人所不了解的

  • @MrRichardJier
    @MrRichardJier Год назад

    推,世紀天才 第一季 愛因斯坦。

  • @FongYuLiu
    @FongYuLiu Год назад

    1:10 為何up主說不出Planck的指導教授的名字?

  • @gto9882225
    @gto9882225 Год назад +1

    人類居然可以推導出宇宙法則! 蠻神奇的!

  • @user-ny9pd8gi5r
    @user-ny9pd8gi5r Год назад +16

    我覺得也很可惜的是,史蒂芬·霍金也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感覺他再多活幾年就一定可以獲得

    • @sky760421
      @sky760421 Год назад +6

      我覺得霍金再多活一百年也很難,他提出的東西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太大了,很難有實驗證明

    • @Allen-wk5sc
      @Allen-wk5sc Год назад +1

      霍金如果有機會獲獎,應該是黑洞蒸發理論,若大強子對撞機能做出超小型黑洞,並測量到黑洞蒸發的話。

  • @rax24519779
    @rax24519779 Год назад +2

    相對論在那時比較像一種假說和猜想,就連現在也僅能透過其他的研究間接證實一部分,那時拿得到才有鬼

  • @user-mu1tg4ms6n
    @user-mu1tg4ms6n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Thank y

  • @pugubrid
    @pugubrid Год назад +4

    身為76年次,從國小的自然到大一的普物,基本上非物理相關科系的都碰不到相對論啦!!!😂
    啊物理相關科系怎麼辦? 你自己選的😅

    • @linlin110
      @linlin110 Год назад +1

      大一普物會教狹相,我還記得當時教授有用兩片鏡子跟光速不變的思想實驗來推time dilation. 不過廣相就不會教了.

  • @livelooker
    @livelooker Год назад +3

    天才總是孤獨的

  • @yenyolin6468
    @yenyolin6468 Год назад +1

    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理醫學獎是要有實驗輔助證明而不是光有理論而已,愛因斯坦是以有實驗證實的光電效應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至於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對論在當時並沒有實驗可予以證明,所以愛因斯坦無法以相對論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

  • @deholin7110
    @deholin7110 Год назад

    運動物體時間膨脹?
    光速不變原理及狹義相對性原理是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愛因斯坦推導出「當物體運動時,它的一切(物理、化學變化)從參照系的角度來看都會變慢,就是時間膨脹(簡稱時慢)。等速運動的物體帶在身上的時鐘,用靜系觀察者的時鐘去測量,不論運動方向,測量結果動鐘都隨著運動速度增加而變慢。光速運動的物體(如光子)在時間軸上的分量為零,它的時間是靜止的。速度低於光速的物體,其時間膨脹的程度遵循洛侖茲變換。」光速不變原理,指的是無論在何種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相對於該觀測者都是一個常數,不隨光源和觀測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這個數值是299,792,458公尺/秒。(維基百科)
    驗證運動物體與相對靜止系兩者同時性的思想實驗
    假想飛船上下各設一面鏡子,A鏡和B鏡相距L組成的時鐘,A鏡中心垂直於B鏡中心,以B鏡中心為原點,L為半徑向飛船前方畫一圓弧,使A鏡可隨飛船速度連動維持平行姿勢並沿圓弧調整相對應位置,在A鏡與B鏡各中心沿平行線朝飛船前方依序每0.5L距離標示一點,0.5及1.0,A鏡1.0剛好對準45度線,B鏡中心設置可隨速度快慢移動對應點及調整角度發射光子的光源點,B鏡與A鏡之間可使光子來回反射,光子每次接觸到B鏡子時,時鐘便計數一次。地面靜止系也設置一樣的時鐘。如圖
    因為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相對於該觀測者都是一個常數,不隨光源和觀測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
    則物體靜止時光源在B鏡中心向A鏡垂直發射光束。不知物體是否勻速直線運動時,可調節光源及A鏡位置,即可得知物體是否絕對靜止,或勻速運動的速率。
    物體以光速的0.5倍飛行,A鏡保持水平姿勢沿圓弧移到A',光源在B鏡平行線0.5處向A鏡平行線1.0處發射光束。光線離開光源抵達A'時,A鏡剛好到位接觸並隨入射角反射,下B鏡剛好到位又將光線反射A鏡。如此即可以光線在AB鏡間的往返週期計時。蓋飛船以0.X或1.0倍光速飛行時,如果B鏡光源點垂直發射光子,光子離開光源點經L距離時,飛船已經行進0.X或1.0L的距離,光子落在-0.X甚至鏡外的位置,無法反射或再反射的累積位移落在鏡外,無法計時。
    無論飛船上觀察者或地面觀察者,觀察到的飛行鐘與地面鐘兩鐘同時性無快慢差別。從而,時間進程與物體是否勻速直線運動及其速度快慢等無關。

  • @antonihsu
    @antonihsu Год назад +2

    活得夠久才能得諾貝爾獎,這是必要條件之一

  • @user-zy3sh8fi2z
    @user-zy3sh8fi2z Год назад +27

    在學過物理的人看來,愛因斯坦沒有因為相對論而獲獎的最大理由,應該是他本人也不怎麼清楚相對論。
    比方說近年來發現的重力波,實際上與當年愛因斯坦認為的有差距,而另一件事情就是黑洞,愛因斯坦當年可是基於相對論推導出黑洞不可能形成的。
    不過當證明日蝕中可觀察到的重力透鏡,以及水星的徑動是可以用相對論解釋的,就該發給相對論一個諾貝爾獎了,只是當時還沒意識到這些發現對航天有多重要。

    • @qwertyqwerty-jp8pr
      @qwertyqwerty-jp8pr Год назад +6

      雖說本人可能理解的不透徹,但是沒有理論在一開始就是完美的,就當時引起的風波來看,對於時空非絕對的新看法其實是挺重要的

    • @qwertyqwerty-jp8pr
      @qwertyqwerty-jp8pr Год назад +2

      畢竟就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時空是絕對的時候,能提出一個突破性的理論是很大貢獻的

    • @PiTaiwan
      @PiTaiwan Год назад

      那是因為愛因斯坦的數學很不行....

    • @user-zy3sh8fi2z
      @user-zy3sh8fi2z Год назад

      @@PiTaiwan 愛因斯坦的數學不行只是造謠,雖然比起那些二十世紀出的大神來說,他的數學能力確實有些偏低。

    • @bobase
      @bobase Год назад +25

      真正懂得物理的人一定不會這樣說⋯⋯事實上相對論一開始 Einstein 已經找對了思維的方向,而且也很快便與物理學界一起意識到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的不兼容性。你說的差距,是過去100年來最頂尖的物理學家通過不斷研究和觀察而微調出來的理論。而經過一個世紀,物理界因為相對論而衍生出來的問題比解決了的問題還要多。那倒不如說過一百年來的物理學家也不怎麼清楚相對論好嗎?你要說愛因斯坦不清楚相對論,在物理學界應該沒有認同的市場。相反如果你說過去一百年裏也沒有物理學家真正認識量子力學,那倒是有大部份物理學家會一起苦笑,因為從哲學層面上物理學家對量子力學仍然各執一詞。而最終為了與量子力學兼容,相對論是有可能在將來再被翻天覆地的改寫,就像牛頓力學被相對論取代一樣,但站在時代的角度,過去一個世紀,科學家們的確準確了解到相對論的意義,正如以前的科學家也是準確了解到牛頓力學。宇宙有很多未知,每個時代的人類只能夠通過當代的觀察而得出一個理論。每過一個時代,人類總能夠提出更嶄新準確的理論,但不代表從哲學層面說前一代人類的理解是不怎麼清楚。牛頓和愛因斯坦就是十分清楚自己的劃時代理論,即使這個理論並不是宇宙最終的理論。

  • @nasa168168
    @nasa168168 Год назад +3

    相對論把時間代入羅倫茲轉換式,這點目前仍無法以實驗驗證,光電效應被驗證且影響深遠故得獎。相對論的黑洞等理論只是假説,就算驗證也無法得獎,要形成嚴謹的理論經證實才能。

  • @goahis
    @goahis Год назад +2

    由於沒有得到諾貝爾獎,愛因斯坦才會發明相對論,所以這是執著與毅力的意識,所做的對於未來無悔選擇,意即得失心太重,是無法超越傳統,成就偉大功業。但是自從與他作對的量子力學誕生後,事實上相對論可是有得到諾貝爾獎的!這種說法:是根據事件相對概念的邏輯,在另一個平行宇宙的時空裡,榮耀終歸偉大科學家,艾爾伯特愛因斯坦~

    • @minkye9883
      @minkye9883 Год назад +2

      愛因斯坦有得諾貝爾獎哦😂

    • @goahis
      @goahis Год назад +1

      @@minkye9883 你好: 其實雖然是因為光電效應,但世人都記得是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從而發現了時空的奥祕,這樣就等於也都是得獎了好不!要不然難道我們都要陷入吊詭的曼德拉效應中嗎?還是真有另一個我所說的平行宇宙呢?另外我相信當時如果牛頓還在,一定也會支持相對論得獎,而愛因斯坦卻也會謙虛的說出牛頓的名言如:我們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夠看得更遠…。亦即舊框架可以被拋棄,但是傳統卻不能夠被否認,然而在某種形式上,得獎就等同於被傳統束縛,文學獎得主大文豪,海明威發明了冰山寫作理論,人生充滿熱血鐵漢似其作品,老人與海中的主角,文章內容與相對論一樣精練萬餘字而已,是人類偉大的文明遺產。有說是生命盡頭無法再有傑出創作,因而像是悲壯的自我毁滅,這是諾貝爾獎一個沈重的負擔,世人都不想再提起,似乎想將其遺忘。最後就如上面所講,傳統與創新絕不是兩個對立,對於一個科學家而言,想像力與理性就是生命中最大的榮光吧。

  • @itthereforeim
    @itthereforeim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再等等,等集滿100個因相對論獲獎的成就,就可以放在一起召喚愛因斯坦了😅

  • @user-nz3xg2hb3d
    @user-nz3xg2hb3d Год назад

    科學史複習的好夥伴

  • @deholin7110
    @deholin7110 Год назад

    驗證星光經過重力場是否偏折,在地球的實驗方法!
    作者:林德和
    發布日期:2021年12月26日
    牛頓(英語: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研究光學,主張「光的微粒說」,對於光線經過物體會不會因重力而彎折,找不出可行的實驗方法。於是在他1704年出版的《光學》書中留下「Do not bodies act upon light at a distance, and by their action bend its rays; and is not this action(caeteris paribus)strongest at the least distance?」的疑問。
    1783年英國地質學家米契爾(John Michell)和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卡文迪西(Henry Cavendish)認為光既是粒子,便可被星球的萬有引力吸引。
    1801年,德國天文學家馮索德拿(Johann Georg von Soldner)基於牛頓的重力理論,以『(2GM/Rc^2)*(180/π)*3600』的式子計算出光通過太陽表面的偏折角度是0.84弧秒( 1弧秒是1度的1/3600),僅止於計算,並未提出驗證方法。
    愛因斯坦(德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在其著作的光電效應論文裡認為光束是一群離散的光量子簡稱為光子;在其著作相對論裡,以黎曼幾何的概念認為時空可以彎曲,物質之間的重力來自於時空的彎曲,取代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星光在經過太陽附近時將被彎曲,造成星星在夜空中的位置偏折了大約1.75角秒(一角秒是1/3600度)。
    但是
    普朗克將輻射能量化E=hv,h是普朗克常數,v是輻射波的頻率,單位為焦耳(J)乘以秒(s)。波是頻率與波幅組成的,因此普朗克常數h就是定義每個波幅攜帶的能量固定值。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規定光子的靜止質量嚴格為0。否則光速運動質量會無限大,且頻率不同光速也會不同而矛盾,代之的以質能等價關係取得非0的等價質量。但等價的畢竟不是真實的質量,能受重力影響?
    他的光電效應說,電子一次只能接受一顆光子的能量。但是姑且不論光子碰撞電子的機率微乎其微,而從光打出光電子的時間不超過10^-9秒的事實比對,很明顯的與光子的能量計算式不符。
    所以電磁波可能不是一直連續的波,但必定不是粒子。只是把難以計量的,簡化為方便計量的而已。
    假設光被物體的重力場彎曲每光秒偏折一公尺,反光鏡直徑1公分正圓,鏡外設置光感應器,光束自反光鏡中心偏移到鏡外,有0.5公分,則光源至少必須有照射c * (5/1000)距離的功率。功率越高,光束發散越小,則可測得越細微的光線偏折。
    愛因斯坦星光經過太陽偏折計算式
    (4GM/Rc^2)*(180/π)*3600=1.760638516172007弧秒
    每光秒偏折距離tanθ*c=2558.973380039165932公尺。
    把太陽的數據換成地球則
    =0.000574137836393弧秒,每光秒偏折距離tanθ*c=0.834471939140272公尺。
    從而光線經過重力場是否會偏折?可在地球做實驗驗證。
    驗證星光經過重力場是否偏折的實驗方法!
    光受不受重力影響,在地球就可以做實驗了,只要你有一光秒光程的雷射發射器,二面反射鏡,其中一面中心留半透明鍍銀光孔供雷射光束透射。兩面反光鏡相距適當距離平行相面,雷射發射器光束與反射鏡垂直校准中心後水平放置,在真空環境進行實驗。光束有無向重力方向偏折,表示受不受重力影響。如果相對論的時空彎曲及星光經過太陽偏折計算式正確,往返兩鏡的雷射光在地表每光秒將偏折83公分,肉眼可視。

  • @lemon70612
    @lemon70612 Год назад +6

    愛因斯坦是一個沒拿過諾貝爾獎,但連我阿罵都知道的人物

  • @user-ud1qj3uf8w
    @user-ud1qj3uf8w Год назад

    請參考奧術神座

  • @jeffgu3422
    @jeffgu3422 Год назад +1

    很多事情用現在角度去看都是後話了,我是覺得用現在去看過去沒啥意義,更何況他在他的年代也是拿過獎且知名了.沒什麼好去惋惜的吧.更何況當年的質疑也不是空穴來風去黑他,確實那些質疑是有基礎的,而質疑就是科學的一個重要價值阿.時至今日相對論也是有被部分修正過.雖然真的很偉大但也不用當成聖經來看好像全部都是對的

    • @weepicetear
      @weepicetear Год назад

      不,而是因為這樣的案例可以看出,人類的基礎也並不是完美的,有可能基於很多我們以為的基礎有錯,就導致往後結論都是錯的,甚至否定更正確的的事,好比以前課本教原子已是最小單位一樣,如果只認定這個基礎,反而錯失更正確的可能性。

    • @user-sl9gr9zk6r
      @user-sl9gr9zk6r Год назад

      👍

  • @dimensioner123
    @dimensioner123 Год назад +1

    schmidt 唸錯了唷

  • @chuangsteve5116
    @chuangsteve5116 Год назад +1

    我:先回家練個10年再來挑戰吧😏
    愛因斯坦:先回家讀個100年再來理論吧🥸

  • @deholin7110
    @deholin7110 Год назад

    物體運動超光速的實例!
    物體與空間具有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關係,其定義為
    位移:物體位置的變化,包含0位移。
    速度:物體在單位時間內的位移。
    加速度: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
    三者在微積分上階層簡明:位移的微分得到速度,速度的微分得到加速度;而加速度的積分得到速度變化量,速度的積分得到位移。
    引力場自由落體的重力加速度單位公認的是以,米/秒平方表示,而速度是以,米/秒表示。簡單地說,速度描述了位置是如何變化的,而加速度描述了速度是如何變化的,兩者有共通點。加速度使用的時間雖是平方,但對加速度和速度皆微分取得各瞬時速度,這樣速度和加速度不就可以相互比較了!
    以三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為例,它的重力加速度一秒鐘,自由落體從0加速到速度5070787072271米/秒,落體在1/16914秒時超越光速,隨時間推移以N次方倍數累加。證明光速非宇宙極限速度。如圖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相對論宇宙學是在哈伯定律至少近15年之前著作發表的,前者的觀點牴觸後者,說明前者錯誤或不完備,牴觸之處應該修正或廢棄。
    相對論是描述物體和能量運動的相對關係,當然包括動體、空間和介質的運動,它們的速度是以疊加後相對於觀察者而言。
    空間看不見摸不著,我們無法通過感官和借助儀器加以區分,你(科學家們)怎麼知道是因空間膨脹導致遙遠星系超光速遠離地球?

  • @calbeeb8615
    @calbeeb8615 Год назад +1

    物理學理論難以驗證而不能獲獎,但經濟學却可以憑理論獲獎,實際上這些經濟學理論只適用於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或某個時期,根本不能驗證具備全球通用性。

    • @Tommy771207
      @Tommy771207 Год назад

      因為經濟學是後來加上去的。

  • @andyshe8155
    @andyshe8155 Год назад +1

    先知是孤獨的,古今中外都一樣

  • @hoksungyau8973
    @hoksungyau8973 Год назад +1

    颁奖给爱因斯坦是诺贝尔奖的荣幸,没有因相对论颁奖给爱因斯坦是诺贝尔奖一辈子的遗憾。

  • @train60125
    @train60125 Год назад +1

    先知總是孤獨的,只能說愛因斯坦實在是跑得太快又太遠,停下腳步的100年後其他人才追上

  • @paulcheng9354
    @paulcheng9354 Год назад +5

    天意啊
    頒發給人類的獎
    如何可以拿來認證一個神級的理論

  • @borntorice
    @borntorice Год назад

    有那麼一句話, "傳說"也是愛因斯坦說的
    因為相對論是成功的, 所以我會被德國人說我是德國人, 而法國人說我是世界公民.
    如果相對論是失敗的, 那麼法國人會說我是德國人, 而德國人會說我是猶太人.
    6:37 回到未來第一集的停車場, 地點是在華人很多的Rowland Height, 做為社區購物中心的Puente Hill Mall.
    物理變的更難? 不, 我的物理水準之差, 摸不到那個部份就已經無計可施了; 就像還自己沒長翅膀去講飛行一樣的不切實際, 連"飛行難不難??"這個問題都不存在.

  • @millsonliu
    @millsonliu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只能說在那個年代[相對論]太過超前,直至今日才被慢慢驗證.
    有人說諾貝爾獎是盃給:人類可以理解的獎項,無法理解則無緣得獎,
    所以:諾貝爾其實間接阻礙人類科技發展.

  • @chenwilliam5176
    @chenwilliam5176 Год назад

    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得到諾貝爾獎!
    ----------
    相對論只是理論,
    光電效應則不只
    是理論❤

  • @user-qe1lh9cw2g
    @user-qe1lh9cw2g Год назад +9

    GPS 定位就會用到相對論了

  • @dametime5996
    @dametime5996 Год назад +3

    其實沒差啊 現在高中生頂多學到狹義相對論長度收縮公式而已⋯⋯

  • @user-ve7vu7ux9m
    @user-ve7vu7ux9m Год назад +5

    在當時上我只知道相對論絕對不會被質疑是抄襲

  • @bdc9561
    @bdc9561 Год назад +3

    其實物理是越來越簡單了
    很多實驗都被簡化成猴子也能理解的形式

  • @user-dz2gx5ys3u
    @user-dz2gx5ys3u Год назад

    光電效應

  • @user-xq3cm2uz6v
    @user-xq3cm2uz6v Год назад +4

    愛因斯坦理論型學家,希望可以做一集尼古拉特斯拉發明創造的巨匠。只能說他生不逢時,如果晚個50年出生,世界就不一樣了。如果沒有尼古拉特斯拉,可能當今世界還在黑暗時代~ 有可能狹義相對論就得獎了也說不定!

    • @NOlongyi
      @NOlongyi Год назад +1

      相对论是理论型的,得不到诺奖很正常,因为诺奖要求是对全人类有实质帮助的,而不是理论.

    • @Tommy771207
      @Tommy771207 Год назад

      @@NOlongyi 因為那時的人還想不到那些東西能怎樣對人類有用…

    • @TheKr3kr3
      @TheKr3kr3 Год назад

      交流電無專利讓人類進步了100年

  • @neetqb8836
    @neetqb8836 Год назад

    對那個時候的人類來說還太早

  • @hsiu_chi
    @hsiu_chi Год назад

    2:03 欸不是 氫哪來的同素異形體

    • @PanScitw
      @PanScitw  Год назад

      請參考 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32/heisenberg/biographical/

  • @a0987856586
    @a0987856586 Год назад

    諾貝爾獎就是框架思維
    因為當代的人不了解,百年後的人才發現他是對的時,證明一件事,天才會超越你百年,你是當代教授學者,你杯葛他,笑話他,在你死後你名流清史,你死後多年,他被洗刷冤屈,但獎不會頒給死人,於是你在乎誰得獎幹麻?即使當時提出了新看法理論是錯誤的,但沒他那樣提出,若干年後的科學家沒他提出那問題那發現那發明,即使百年後它依然躺在那,因為發現比發明難太多,尤其是發現不存在當今認知的事務上,
    研究出分子還能分裂成原子難還是提出了假設我們是小單位組成且予未證實之物給與命名再去研究證實,所以獎是給現代,“原來”才是給天才

  • @kvavions
    @kvavions Год назад +2

    愛因斯坦不是相對論拿諾貝爾,是因為光電效應。
    就算是到現在科學也只是一個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比較可靠的工具之一而已,人的因素參雜進去也是會失真的,帕金森式症研究醜聞不就赤裸裸教了人類一課
    另外愛因斯坦也不是神,他就真的做那份工作有機會接觸這些理論,以及他的工作真的很閒,剛好有機會讓他去想這些計算那些有的沒的,放在台灣老闆不把你用盡、你不裝忙就是該死,就算你是天才也不可能在台灣這個工作環境變成愛因斯坦,只會長成替老闆工作賺錢的普通學者而已

    • @Tommy771207
      @Tommy771207 Год назад

      對了,他在26歲就發表那些東西了,看他的經歷,我覺得比較像是被上帝還是什麼把他醍醐灌頂讓這些知識賜與人類的…

  • @alphaTrader.oo1
    @alphaTrader.oo1 Год назад +1

    越大阻力 造就越大成就

  • @user-tj6oq7eo1p
    @user-tj6oq7eo1p Год назад +2

    因為愛因斯坦走得太前衛了

  • @jerryking6785
    @jerryking6785 Год назад

    原子彈爆炸不就是套用E=MC^2公式,為何不能證明狹義相對論?

  • @user-you-father
    @user-you-father Год назад

    有些真理不需要被所有人承认

  • @user-uw6mv7uv4n
    @user-uw6mv7uv4n Год назад

    🥰😍😍

  • @harrypeng1205
    @harrypeng1205 Год назад

    哲學家跟物理學家辯論到底要怎麼成功啊,完全不同領域啊

    • @jeffgu3422
      @jeffgu3422 Год назад

      本質上都是追求真理,西方科學早期就是教會出來的,其實就是邏輯思維的討論所以沒你想像中的跨領域

  • @yufish9208
    @yufish9208 Год назад +2

    標題不要誤導啦,愛因斯坦怎麼會沒有得過諾貝爾獎!

  • @xiaotian01
    @xiaotian01 Год назад

    有人的時候文人相輕啊

  • @HeHuang
    @HeHuang Год назад

    爱因斯坦相对论解释的是引力,不是重力。gravity 是引力,不是重力。重力是weight,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定义的 W=mg,重力 (weight) 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其中一个特殊形式。

    • @fruitbadman
      @fruitbadman Год назад

      這只是兩岸翻譯的不同而已。在大陸,gravity 翻譯成引力;weight 翻譯成重力,其大小稱為重量。但在台灣,gravity 翻譯成重力(跟引力通用); weight 則翻譯成重量,其大小稱為重量量值(也會簡稱為重量)。所以不需要在這太過糾結。

    • @HeHuang
      @HeHuang Год назад

      @@fruitbadman 什么翻译不一样?引力重力这两词是大陆还在中华民国的时候留下来的。这个翻译是好严重的问题,是属于科普的人科学水平不够导致可以误导年轻学生的情况。Weight=mg这个定义就是牛顿第二定律,而牛顿第二定律(F=ma)是对“力”这个概念进行定义的,如果你把Weight翻译成重量,那其他“力”该怎么翻译?摩擦力翻译成摩擦量吗?拉力翻译成拉量吗?中文“重量”这个词根本不是物理名词,是菜市场那些大妈们使用的生活用词,不是物理名词。而且更严重的是重力Weight这个词只是用在地球表面的,就因为W=mg,只有地球表面这个公式才是相对准确,如果是太空,那这个词就不再适用,,在太空里面g几乎等于零,Weight=0,但引力gravity是太空都存在。所以,你把Gravity称为重力,不但物理意义出错,连数学意义都出错。

    • @fruitbadman
      @fruitbadman Год назад

      @@HeHuang 現在就是翻譯不同,你自己去找找現在臺灣的教科書,不要這麼孤陋寡聞!那些也不是我翻的,而是現在中華民國學者們翻的!目前在臺灣,gravity 就是稱為重力,並跟引力同義,而 weight 就是重量!
      早期中華民國還在大陸的時期,學界對這些詞的翻譯本來就沒有很統一,只是有一些主流的用法而已。有些繼續沿用,有些最後更改是很正常的。
      還有在太空中,weight 是否為零,還要看 weight 的定義。因為實際上 weight 有至少兩種定義,如果是定義為施加在物體上的 gravitational force (以下稱為 weight1) ,那麼在太空中,除非剛好位於各方向的 gravitational force 達平衡的點,否則 weight1 不為零。而如果 weight 的定義是根據秤重來定義的(以下稱為 weight2),那這個 weight2 則是 apparent weight (weight1 的支持者對 weight2 的稱呼) ,為支撐物(例如磅秤)施加在物體上的正向力(normal force),這樣在太空中,weight2 就會是零。而這裡可看出你對 weight 的理解在留言前後不一,前面你針對 weight 的定義明顯是上述的 weight1 ;而你後來說在太空中 weight = 0 但 gravity 存在,那代表你這裡的 weight 是上述的 weight2。
      最後,誰說把 gravity 稱為重力就會出錯?Gravity 的詞源為拉丁文 gravis ,意思就是「沉重的」,難不成你要說 gravity 這個詞本身就是錯的?而且「引力」這個翻譯是因為 gravity 會讓物體相互吸引,但會讓物體相互吸引的力不是只有 gravity 啊,像 strong nuclear force 就會讓粒子互相吸引。那我是不是該質疑「引力」這個翻譯容易造成混淆呢?還有 weight 翻成重量又有什麼不對?力的英文為 force ,但在英文有把所有屬於 force 的物理量都用 XXX force 來稱呼嗎?像 weight 就沒有啊。而且 weight 本身也是英美的市井大媽所用的日常生活用詞啊。

    • @HeHuang
      @HeHuang Год назад

      @@fruitbadman 我竟然不能在自己的贴里发言。那你就搜一下台大教授的演讲《百年追求-兼談引力波向相對論歸隊後的展望》,人家是讲重力波的吗?你们读的什么台湾教材啊?假台湾人吧?

  • @user-ps5qs1tc1v
    @user-ps5qs1tc1v Год назад

    既不追頒予先人,有生之年無法驗證就沒獎,否則萬一將來被否定令獎項權威動搖。一套規例,總要有條界線,不幸地不合格也沒法。讀物理學當然知,愛因斯坦是多產的物理學家,是憑其他研究獲獎的,其他人很可能誤會。

  • @MusicalPan
    @MusicalPan Год назад +3

    其實飛機或高速列車、太空上的對時,無一不再驗證相對論預測的正確性,並不僅僅限於大尺度上的觀測和應用,相對論其實已經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結合了,這些問題在當時那個時空背景也是不小的困擾。

    • @NOlongyi
      @NOlongyi Год назад

      这时差很小,当时很难测,现在很容易测

  • @user-oc2qe6ic2w
    @user-oc2qe6ic2w Год назад

    我阿公很自豪的跟我說 他曾經和活著的愛因斯坦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 @er-nuo6760
    @er-nuo6760 Год назад +10

    基本上大部分學生不需要痛恨愛因斯坦
    因為相對論真的太難了 非物理系學生以外基本上碰不到相對論
    最多只會碰到很淺的狹義相對論而已
    (又或者是連高中光電效應都應付不來的學生 但我想這種學生應該不會訂閱泛科學)

    • @NOlongyi
      @NOlongyi Год назад

      就是数学难,学物理的搞得跟数学系一样

    • @Ssss-zm1gs
      @Ssss-zm1gs Год назад

      我不懂什么是电光效应,但是有看他的影片

  • @swgetf
    @swgetf Год назад +1

    相对论错了。已有很多论证。

  • @2024artemis
    @2024artemis Год назад

    時代進步,遠古外星謎也越來越明朗。以前相信的,現在一一被推翻。
    達爾文是否接受有目的的資助而發表進化論?
    相對論,真的是愛因斯坦自己想出?該不會是外星人或高文明生物傳授的吧?
    臆測而已,別跳腳。

  • @darkmarble0
    @darkmarble0 Год назад +1

    Этим учеником был Альберт Эйнштейн

  • @mimi-xh8lk
    @mimi-xh8lk Год назад

    不是因為Philipp Lenard一直反對讓Einstein的相對論獲獎嗎...

  • @user-zg3lo6rs1b
    @user-zg3lo6rs1b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先知 總是孤獨的

  • @readazun2099
    @readazun2099 Год назад +1

    牛頓以後的科學,基本上我都聽不太懂,微積分對我來說已經緊繃了

    • @NOlongyi
      @NOlongyi Год назад +1

      初等微积分很简单的,小学生都可以学,但要老师会教,
      有的老师就瞎几把扯,明明很简单,却说的复杂无比.

  • @louislouis117228
    @louislouis117228 Год назад +12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超越時代太多而無法被理解,也因此而錯過透過相對論得獎的成就。
    但儘管是天才也仍有犯錯的時候,所以頒獎出於嚴謹而錯失了表揚愛因斯坦成就的機會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無論愛因斯坦有沒有獲得諾貝爾獎這項成就,後世的我們都能明白他所貢獻給世界的價值。
    我相信有智慧的天才也不需要透過世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因為他們所提出的理論就已經足夠貼近真理。

    • @SpiritualSagas735
      @SpiritualSagas735 Год назад +1

      不是是因為相對論超出那時代太多,所以儘管理論取得了大部分的認可,但是科學家們沒有辦法通過實證去證實它,諾貝爾獎是不能頒發給沒有辦法被證實的理論的,所以後來就用其他的理論頒發諾貝爾給愛因斯坦

    • @sky760421
      @sky760421 Год назад +1

      科學要能證明也能證偽,當年的相對論沒有辦法證明,像霍金提出的很多理論也沒辦法證明,時空尺度過大超出人類實驗的能力

    • @user-ry8vn6gl2v
      @user-ry8vn6gl2v Год назад

      @@sky760421 現在能被百分百證明的東西太少了,許多事情還停留在總結經驗的層面上

    • @Nemo-my5jr
      @Nemo-my5jr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user-ry8vn6gl2v所以一旦能證明基本一定拿得到諾貝爾獎
      相對論走的太前面 當時的技術無法驗證 相對論只能算一種假說

    • @evanlu8996
      @evanlu8996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因為早就掉進去「符合科學才是對的」的坑裡了,可證偽性和觀測角度不同(沒有全知全能)的硬性條件下,理論物理相對於科學來看,被「證實」是一種極為困難的事,它包含了「虛」的一面,就像行為(實)是人的心理過程(虛)具象化的結果。

  • @GamE-uk9su
    @GamE-uk9su Год назад

    諾貝爾獎這種武器獎只會早點帶來核平

  • @Apa1102TW
    @Apa1102TW Год назад +21

    光是核能與GNSS的應用
    相對論就可以說是對人類生活有極高貢獻
    (雖然一開始的目的都是做為武器)
    可惜諾貝爾獎不會提名已過世的人
    不然有資格拿到諾貝爾獎的先人實在太多了

    • @user-db4zu6xk3q
      @user-db4zu6xk3q Год назад +5

      核能跟相對論無關哦,唯一的那一絲絲關係是他產生的能量可以用E=mc^2來算

  • @mayajoss
    @mayajoss Год назад +4

    我觉得后来没有补发物理奖的原因是个人得奖总数不超过1的潜规则···
    不过诺奖的机制深挖下去问题真的很多很多,更不要说诺委会的问题了
    我更倾向于把这个奖定义成一个起到科普作用而非引领最前沿科学作用的奖项

    • @Allen-wk5sc
      @Allen-wk5sc Год назад +1

      有人得過兩次的喔,你我熟悉的居禮夫人就是兩次

    • @mayajoss
      @mayajoss Год назад +2

      @@Allen-wk5sc 我翻了一下维基,诺贝尔奖发了这么多届,得过两次的个人只有4个,居里夫人,纳斯·鲍林,约翰·巴丁,弗雷德里克·桑格。其中居里夫人是物理,化学不同学科各一次,纳斯·鲍林的第二次是和平奖,约翰·巴丁是与其他人分享的两次,如果按照份额算的话他没有满一次,只有弗雷德里克·桑格是唯一一个同学科拿到超过一份奖金的得奖者。

    • @Allen-wk5sc
      @Allen-wk5sc Год назад

      @@mayajoss 你明明講的是得獎數,為啥後面要偷換概念成得獎金。那麼早期獎金比較少,現在的得獎人要算得幾次獎呢?

    • @mayajoss
      @mayajoss Год назад

      @@Allen-wk5sc 是我表达不清,这个潜规则的本质是得奖份额,不是得奖次数也不是具体的奖金多少。

  • @lyraelyra
    @lyraelyra Год назад

    愛氏的第二個諾獎呢?完全沒提?

  • @user-ym3lz5gc5r
    @user-ym3lz5gc5r Год назад +2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 @QueenofTears2024
      @QueenofTears2024 Год назад +3

      有人看你你才決定,沒人看你你猶豫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