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註八】繼Park Foundation之後,又有另一個知名的環保組織Earth Justice公開批評氫經濟是“False Solution”(“假方案”,參見《Distinguishing Fossil Fuel Industry Spin from Zero-Emission Solutions》)。 歐美資本家和學術騙子要忽悠政府和群眾,至少還得努力在大眾媒體搞一大堆假新聞。中國卻是西方輿論吹捧什麼假科技,就主動拚命跟風投資,以致中國的學術騙子基本習慣於躺贏;從大對撞機、核聚變到氫經濟、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都是同一個套路,這反映的其實是深刻的自卑和崇外,偏偏我在試圖拆穿這些騙局的時候,第一批跳出來謾駡的就是自稱愛國的低級紅。 【後註九】2021年十月的重大國際新聞之一,是化石燃料能源的短缺導致全球都出現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其中天然氣的供不應求比煤還要嚴重,從一年半前我發表這篇博文至今,美國的天然氣現貨價漲為兩倍半、東亞為五倍、歐洲則是六倍;這個順序剛好對應著這三個地區削減碳排放政策的激進程度。請讀者複習正文內容,尤其是最後一段結論;可惜歐洲主政者沒有文中所介紹的基本智慧,事到臨頭只能拿俄國來當替罪羔羊。 【後註十,2021/12/07】在美國良心人之後,輪到歐洲學者公開怒駡氫經濟是石油公司的“Masquerade”(“假面具”,參見《Hydrogen for ground transportation and heating is a bad idea》),然而歐盟中毒甚深,要扭轉政策方向似乎為時已晚,我只能希望中國不要蹈其覆轍。 【後註十一,2021/12/12】這裡是英國良心人的警告,參見《Hydrogen Is Not A Fuel, It’s A Cult》。 【後註十二,2022/02/01】又一個歐洲良心人對氫經濟詐騙集團做出批判,這次文章發到《Nature》,參見《Hydrogen technology is unlikely to play a major role in sustainable road transport》。 【後註十三,2022/02/01】Shell的所謂碳回收製氫厰(“Blue Hydrogen”),被抓包是純粹編造數據,實際碳排放是很高的正值,參見《Shell’s fossil hydrogen plant in Canada found to be emitting more climate-wrecking gases than it is capturing》。 【後註十四,2022/02/02】在所有的假未來科技中,遭遇批評聲浪最高的是氫經濟;這是因為它畫餅的週期最短,一般承諾在2030年前就批量部署,所以最容易證僞。這裡是又一篇負面報導(參見《The Uncomfortable Truth About Green Hydrogen》),從經濟層面出發來做質疑,而且居然登在油氣業的專業網站上。我知道很多讀者已經對這些重複論述看膩了,但是中方的管理部門依舊把頭埋在沙裡,假裝沒看到,我也只好繼續囉嗦。 【後註十五,2022/02/16】因為歐盟對減碳比美國熱衷得多,所以石油公司忽悠歐盟去搞氫經濟的進度也特別超前。這裡是歐洲良心人又一篇憂心忡忡的批評(參見《Experts sound the alarm on oil sector’s blue hydrogen push》),尤其強調Blue Hydrogen純屬騙局,剝除作弊造假之後,反而會提高碳排放。 【後註十六,2022/02/19】雖然我對氫經濟的騙局已經公開批評了7年、反覆數百次,在這裡還是再總結一次:氫動力汽車因為安全和經濟上的考慮絕無可行性,“藍氫”則是永動機級別的更離譜謊話,是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對著幹的傻事:這裡“綠氫”還有理論上的可能(亦即若能開發出高效耐用的電解裝置,但目前沒有任何技術方向可以保證會成功,所以對其做早期實驗性探索是合理的,例如《Easy aluminum nanoparticles for rapid, efficient hydrogen generation from water》,但立刻花大錢準備批量應用就是明顯的割韭菜了),任何“碳回收”卻都必然包含十幾個大幅熵增的步驟,光是把部分二氧化碳埋到地下,不可能全額彌補。這裡(參見《Most carbon capture technologies create more emissions than they save》)是英國的頭號科普雜誌對良心人的一篇採訪,但在石油財團的公關攻勢背景下,只是很客氣地說“大部分”碳回收的淨排放是正值,畢竟同一個媒體三天前才剛轉發過財團的宣傳稿,參見《The race is on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by pulling carbon from the air》。 【後註十七,2022/03/30】氫經濟成為石油公司繼續把持能源供應鏈的新幌子之後,各式各樣的謊言吹噓充斥媒體,然而慢慢的,行業內的良心人也開始組織起來,試圖傳播真相,揭穿氫經濟其實是浪費資源、增加碳排放的純負面路線。這裡是最新的一篇白皮書(參見《Assessing The Viability Of Hydrogen Proposals: Considerations For State Utility Regulators And Policymakers》;而這個研究在美國能做,而歐洲不能做的根本原因,是前者的州級能源公司State energy utilities完全獨立於石油財團,而後者的燃氣供應鏈卻是以國家為單位垂直整合的),嚴謹詳盡,專業程度很高。我一直認為科技部是中共政府組織裡的最大毒瘤(教育部雖然緊追在後,但這兩年有悔改跡象,科技部卻是一往無前、越陷越深);在這樣權威性的報告已經公諸於世的背景下,如果他們繼續將大筆國家資源浪費到氫經濟上,那麼就可以斷言是無可救藥。 【後註十八,2022/04/11】如同甲烷本身是比二氧化碳更厲害得多的溫室氣體,氫氣也是一樣的;這裡是英國政府新發表的官方報告(參見《Atmospheric Implications of Increased Hydrogen Use》,證實氫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高出至少11倍。 【後註十九,2022/06/11】我在博客反覆解釋,所謂的“碳交易”完全是為了方便金融財閥抽成,並且創造監管真空、圖利詐騙分子,結果必然是耗費社會資源之後、反而增高碳排放。這裡是一篇2020年的吹哨文章(參見《These Trees Are Not What They Seem》),詳細解釋了JP Morgan和Disney是如何玩“碳補償”“Carbon Offset”的遊戲,而碳交易只會把這種詐騙手段進一步推廣普及。 【後註二十,2022/07/24】氫經濟之不靠譜,現在連《華爾街日報》(參見《Hydrogen Power Isn’t as Green as It Looks》)這樣的頂級財閥代言宣傳機構都出面說實話(當然,這並不是因為主流媒體忽然有了良心,而是搞氫經濟的是歐系財團,美系能源企業走其他的路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目前所用的氫大多數是石化能轉變取得,成本很低,但不能持續,
綠氫儲能的應用,受到它的物理特性所限制,無論水解產氫或氫堆發電,兩者的效率不到50%,加上氫氣密度很小,體積很大,必須經過強壓縮才方便運輸和儲存,氫氣極易燃,容易逃逸,所有的配備特製非常昂貴。電解水取氫每公斤耗55度電,和耗9公斤水,加壓800bar,每100bar耗1度電,造成總應用效率低於兩成,還有電堆壽命極限只有5000小時,加上維持成本,維修困難,經濟效益很差,這是造成氫儲能無法普及的最大難題。
用電 去電解水產生氫氣 很耗能 還不如直接用電去發電
這樣聽下來氫能發電好像不可行??
@@alice755145 特殊環境如離岸,沒有電網的地方,航天的燃料,合成人造糧食等特殊用途。
@@Redogful 因為我現在剛好在面試一家新創的能源公司,他們是氫能相關產品開發,燃料電池系統研發製造,我就好猶豫,不知道該不該投入這個產業發展,因為說法都好兩極,支持的人就說是未來的唯一選擇,不支持的人就說完全沒有可行性。我真的不知道😭,你會建議現在投入這行去發展嗎?
@@alice755145 這是影響你未來前途,應該由你自己決定,我負擔不起這個責任。
還有我也不清楚你應徵機構的性質,更不能不負責任給你任何建議。
不過如果你剛畢業,又曾學習過有關這個領域的知識,不妨吸取經驗,增加自己能力的儲備,對以後事業的發展,未嘗是件壞事。
B.雖然目前看來氫能還有發展的空間,但是以目前的供電總量來說是很吃緊的,更不用說儲存起來;
另外如果在儲存氫氣的過程,也需要使用到原本的電力模式的話,那結果是節省還是浪費很難說,畢竟多一次轉換多一次耗能
以上純屬個人看法,歡迎理性討論
的確,全世界同時需要更多很多的能源,而且都得是永續的。可能在一些綠能特別多的地方會先成真。
氫氣就如乳溝一樣,用力擠還是有的
目前來說 只有一種方式才能有足夠的綠能
那就是外太空發電 可能首先在地球外不影響日照地球的軌道 逐漸形成環狀太陽能發電站
不管是用微波或是轉化為氫能在運送地面使用
然後在太陽跟地球之間找地方建立太陽能發電廠 用含羞草散佈的方式把太陽能板當花骨朵
稍微遮點陽光 減少照射到地球的強度 同時也可調節溫室效應
最後才是戴森球 應該先是HALO 在小行星帶建立大型採礦 太陽能發電 的環
雖然說台灣電力吃緊,但隨著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升高,勢必會發生某些時段用電小於發電的情形,此時不把多餘電力消耗掉對電網也會造成傷害,所以電轉氫還是有其可行性
那你一定不知道尖峰發電成本問題,還有削峰填谷調度策略,發電量不是不夠是沒地方放
終於有人澄清 氫是儲能 而不是能源。
提煉氫氣 再以化學作用釋放能量 能量轉換效率很低,不是工程技術的低,而是物理原理的低。
再考慮儲存及運送議題,因爲氫氣先天活性太強 不安定,建置成本及維持費用 很不經濟。(也許特殊場合 如飛行器會用到 單位質量氫儲能高的特性。) 一般通用場合 沒有 合於經濟的條件。
鋰元素原子序為3 氫元素原子序為1,但是兩者都是1價元素,都可以用於儲能。鋰離子 以固態形式,避過氣態活性太強的問題。鋰電池 通行至今 有其道理。
從物理原理觀點,我贊成Elon的看法。
氫不是能源 只是儲能的形式。產 官 學 研 要謹慎區別二者。
感謝你的分享
pro 欸!
從他用恥笑的方式來攻擊別人對地球未來的努力,就知道他不過就是個很有眼光的企業家,當然要攻擊別的方式來擁護他的生意,當然也不是什麼科學家,看到很多E粉說什麼他為了人類的未來做出巨大貢獻,講的他跟耶穌一樣,就覺得噁心…
為了 鋰礦 開採 破壞環境
製造 昂貴高汚染的鋰電池 爭奪 商業利益 而 戰爭 沒必要
@@relaxcloud EM說的話聽聽就好,他的space x不也要用氫。
個人是專研究儲能技術的研究人員,我認為氫氣儲存高危險(相對),且還要額外轉換無法直接充電(相對效率低),電池組昂貴,所以我不選擇燃料電池作為研究主題,對於日本主流研究選擇氫能,感到莫名其妙,明明就有基礎更好的儲能方法(物理限制相對較低),非要選那個物理限制多的
思考清楚
可能覺得挑戰越大成就越大。
轉為甲烷,然後有些燃料電池可以直接使用甲烷
有些燃料電池甚至可以逆反應,將多餘的電力把水轉氫
石化燃料也是儲能的一種
為什麼要研究氫的原因很簡單
因為能做到類似燃料車的功能
比起電池組需要長時間充電來說 方便許多
相比于危险性,氢气最糟糕的地方在于密度过低,液氢的密度只有70克/升,大约是汽油的1/10。所以虽然氢气的质量能量密度最高,是汽油的3倍,但体积能量密度只有汽油的1/3。我完全赞同马斯克的看法,氢气至少在汽车领域没有前途;如果核聚变能够实现商业化,或许可以在工业领域实现储氢,但我仍然觉得即使如此,生产出来的氢气还是转化成乙醇更实用。
碩士論文就是做這方面的,從尿素去做下手,看了很多相關的文件,氫能真的是很大的一個發展道路,但最大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氫的存放,真的希望尿素未來可以做為氫能發展的一條好的方向。
@@風車王 我做實驗的研究,就是配置約等於人類尿液濃度的尿素,這個世界上一堆的教授學者都在研究這方面的學術,也不下幾千篇跟尿素有關的研究,大家的目標都是希望可以用人類的尿液作為材料,來產生可利用的能源,你大可說你都不排尿,你就去不切實際吧,這就是研究者跟您的差別,祝您每天都實際又順心🙄🙄🙄
現在最厲害的是小型核電廠,氫能很難實用化~建議你論文朝小型核電廠這邊精進
@@chiangsimple4270 人類的尿素價格可能會更貴。要大量收集、儲存、要有經濟效益可有很長道路。
@@李孟儒-h2v 是的,這就是我們實驗室做研究的重點,人類尿素要做到這些事情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就是我一開始留言提到的,希望未來尿素可以作為氫能提供的穩定材料。
@@風車王
很明顯地球
用不到
他可能想把這項技術
用在火星上....
尿素裏頭 的氨
可以為植物帶來養分
氫儲存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容器的材質。氫很容易擴散並滲透到固態結構,這會加速脆化容器,這是很重大的瓶頸,同時也關乎安全性。所以我個人其實沒有太看好氫能發展,應該說如果是直接儲存氫的話短期很難有低成本的選擇。
這問題好像突破了
ruclips.net/video/o8r0O5FoDMg/видео.html
@@張振嘉-d1u 如果有相關文章會更好
我大約找一下
現在的金屬容器很容易被氫氣入侵結構,會造成金屬氫脆效應,目前是有,但基本上都是貴金屬的儲存容器,價格是分昂貴阿!!!!!
A
我對氫的未來發展很有信心、氫能發電、加油!
這種利用上升浮筒和浮力的連結,再加各種結構和力量的連結的鏈條,再加轉彎的齒輪再加連結下隧重力(下隧重力不如上升浮筒的浮力來的大,但是下隧時可轉成重力下壓,而成立量),再加轉彎的齒輪再加活塞,活塞環,缸套來封住水漏,再成上升浮筒的循環,就等於全自動的大循環,然後再循環,然後可形成幾乎沒有停止的循環(萬一停止循環,可以尋找壞掉的地方修復,而使再度有不休止的循環),有了循環後,就可以加齒輪,接發電機機的齒輪,而使帶動真正的發電機,而產生真正需要的電力。
現在的氫燃料電池的氫氣來源主要是以化學能轉氫能為主,這個方式能有效的解決儲存氫氣的麻煩,也能將產品縮小化。
目前台灣的氫燃料電池主要的目標客群是''緊急使用'',作為在發生重大災害或臨時軍事野戰基地(或是民間的露營活動)的供電使用,但總體來說離氫燃料電池車還有一段距離要發展,特斯拉不支持並加入研究相當可惜。
這大概又是(與核融合一樣)另一個有生之年看不到普及的東西了。
特死拉無全沒有氫燃料電池的技術和專利,當然會反氫能車。
不會,大概半世紀左右氫能就會普及了,可以期待一下
电解水转换氢,然后再氢燃烧转换电?吃饱了撑了。电解转换氢那种效率,还是算了吧
笑死人😆不是因为技术都在日本那里,日本什么德行大家都心知肚明。日本供应链上下游通吃全球当然不可能和日本玩咯,所以氢燃料就不用想了,以日本的经济体量不可能推动的起来的。
台灣努力發展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多年,火力發電占比卻越來越高,110年超過80%。
因為綠共党政府只是利用政治口號來發電 不是真心為綠能
因為太陽及風能完全没取代供電,而每增加1%的光或風能,火力也要跟著增加1%。火力才是人為可控的能源,可以隨時開隨時關。不發展氫能,光及風能没什麼鳥用
@Chink 核一用完的燃料棒還放在廠內,核二、三也是。台灣的核廢料就是沒地方去。別人可以玩核能,台灣就是沒條件。
@Chink 希望新北市能早日建成乾儲設施
這些綠色科技都很棒,應該先用核能維持現在的用電需求並可減少碳排,再慢慢將這些綠色科技趨向成熟後再逐漸商轉,才是最適合台灣現況的方式。一味的反核導致缺電,對老百姓而言是一種夢靨。
先告訴我核廢燃料棒百萬年儲存廠在那裡
@@RexTaiwanese-025
其實核電廠廠區裡面可以直接蓋儲存空間,只是沒人願意而已
@@張正明-q3t 你當美日俄法德英都比你蠢嗎
@@宇翔蕭-j9r 我說的是100萬年最終儲存場 你還在裝傻
最簡單的哪裡來往哪裡去。黃餅都沒在怕的卻怕泛燃料,這邏輯怪怪的
在大氣中氫氣濃度超過4%即有爆炸風險,而且氫轉氣也是有風險的,如果不用在車上實在沒什麼好處。
改用二次電池儲電不論是鋰或鈉硫電池,在能源回收率及安全上都優於氫能。
電池有衰退問題
轉成氫結晶如何
@@shaw_wang3906 電解產生氫使用的電極也有壽命限制
@@shaw_wang3906 氢的运输、存储都有很多问题。不如锂电来得实在
個人認爲核能,不是核聚變(Fusion),就是現有的裂變(Fission),做成SMR(Small Modular Reactor)是未來。結合現有的綠能,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一些利用其他材料比如Thorium的反應爐,輻射和污染小,無法製造核武器,也是很有潛力的方案。
儲存氫氣以及燃料電池的系統,澳洲前兩年就有公司在賣了。記得家用的好像4萬澳幣左右,夠存儲2~3天的用電量。系統設計的非常好,氫氣用一種海綿狀的合金存儲,通過調節壓力可以很容易吸入和釋出。壓力接近大氣壓所以非常安全。這個系統只要接上水管以及太陽能電力系統就能工作。問題是在城市附近,由於電價相對便宜,價格還是沒有吸引力。Tesla Power Wall雖然對環境不好,但是卻更容易得到,而且便宜。
感謝分享,關於SMR我們應該會再找機會談。
謝謝!
謝謝你!
就像核融合發電那樣,大概率只能等看看有沒有新投入的研究者用不同於常人的思路去想出有效解法以攻克既有問題了,或者跳脫框架,就像照明從燃燒的燈火到燈泡再到日光燈還有LED燈那樣,不預設限制同時去想去試用純氫之外的其他儲能方式來達成需求這樣
活塞一到缸套裡面時,就遇上水壓,對要前進穿過缸套而至水箱內的活塞來說,水越深的地方水壓越大,也就是前進的阻力也越大,但因浮筒可以十個以上連加動力,甚至上百個以上的連加動力,一個浮筒本身的浮力就很大,當可消化在缸套內一個活塞所遇至少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以上的阻力,而缸套中也只有三四個活塞,雖是目測所得,但 亦不遠,曾有播報,六個到十個左右的大浮袋把海裡的至少十公尺長,寬有1公尺半左右的沉船,三分之一左右還埋在海底的泥土裡的沉船用浮力浮上水面,可見浮筒的浮力,也就是馬力也就是動力可以弄得很大。
本設計欠缺的是是把本設計製作出來,
目前有商業價值的產氫製程是靠Steam Reforming將碳氫化合物重組成合成氣再純化。未來乾淨能源方面,比較有潛力的是利用化學迴圈程序(Chemical Looping)進行碳捕抓與產氫。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捕抓下來的二氧化碳商業價值極低,需要等到新技術提高商業價值才會有較好的發展。電解產氫的效率太低了,有讀過熱力學的都知道,根本不可能滿足大規模商業化的需求。看到這種未來展望的綠色能源技術大家應該是先思考實際的瓶頸在哪裡再思考它的優勢,很多這類的主題都是把以前的技術重新講過一遍,或是核心問題根本沒解決避而不談。
目前的確以褐氫為主。
理性的分析 而不是人云亦云
其實美國還有一種是核電副產物,就是蒐集核電運轉時產生的氫氣給隔壁煉鋼廠用。只是目前還在小規模實驗,還沒有進一步的資訊比如效率,傳送距離等等
@Chink 鋯水反應嗎?這不是什麼新東西,但問題在於怎麼降低分離和蒐集氫氣的成本
毕竟灰氢是最便宜的,电解的效率太低
有浮力的浮筒,在水裡面,不但是電力也是馬力,馬力就是動力這個浮筒在水裡面往上走的時候,就像馬用繩子綁上物品,或拉上馬車,而拉動馬車或拉動物品往前走,而浮筒用鏈條和屁股後面的繩子拉動後面的物品往上升,而這個浮筒可連接後面的浮筒,然後一個接一個可連續不斷的帶動,也就是上升的力道是連續不斷的拉動,也就是一個浮筒上升的力道再加一個浮筒上升的力道,再加一個浮筒上什的力道,可連續加十幾個上升的力道一百多個上升儲蓄的力道,甚至更多上升浮筒儲蓄的力道往上拉。
浮筒在水底的時候,水就是供電的電池,就自動有了電力和馬力.
只能說,氫氣儲能其實還有很多挑戰,包含氫脆現象等等。
不過,總體來說,我還是蠻期待氫能克服萬難成功大規模應用的一天。
畢竟比起充電,替電動車添加氫燃料,大概會比充電來的更快,現有的加油站也能在透過改造之後成為加氫站,使普及成本降低。
同時我覺得人類文明還是不能完全拋棄燃料的使用,而氫燃料可能會是一個不錯的折衷辦法。
在最近的停電中深有感受,雖然電腦電視不能開,但是起碼煮飯之類的不受影響。要是當初是用電磁爐就欲哭無淚了,連煮個泡麵都有問題。((有時候停電不見得是電不夠,而是電網出問題,這種狀況下不管電力再怎麼充足都沒用。
有鑑於氫氣本身不但可以被燃燒,還能轉化成甲烷,更可以在燃料電池中直接被使用等等,真是一種令人期待的嶄新能源方案啊。
認同。
儲能有很多種,電池、儲氫、水庫、重力、飛輪、氣壓等等。
而加入電網最迅速的是電池(秒),水庫是第二,燃氫渦輪發電是第三,而電池最貴,水庫最便宜,飛輪可加入軌道電車,氫能可加入輪船及飛機,
其實這概念很不錯,早上太陽能過多的時候開始轉換氫氣與能量
晚上季拿氫氣燃燒來用
不過短期來說,可能技術與效率還遠不如核廢料少很多的小型核能站
缸套本身可以由大氣中穿牆到水深處,缸套的作用是使浮筒由原本在大氣中的浮筒能穿過缸套到達水深處,而使浮筒再次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再次得到水的蓄能的動力和者說是水所儲蓄的馬力再次的在水深處產生連續不斷源源不絕的上升的浮力,也就是再次的利用水的蓄浮功能而產生連續不斷源源不絕的動力或者說是連續不斷源源不絕的馬力。浮筒在缸套中是轉換成活塞,活塞還有活塞環,這樣子才能像引擎利用缸套活塞活塞環來阻絕刻意養成的高壓氣的漏掉,同樣在有缸套活塞活塞環也是用來阻絕深水中的水和水壓的漏掉。
其實能源進步的速度很快,記得小時候太陽能發電還是種幻想科技,現在已經是遍佈全球,而且成本比以前降了幾百倍價格。唯一沒有實現的大概是核融合,小時候課本就有教,長大還是實驗中
同感
可以用redox potential較低金屬,比如鋅,來運送氫氣,鋅加水後,根據Pourbaix diagram在pH較低的情況下自然會產氫氣與鋅離子,效率奇高,之後再回收鋅離子做其他利用,比如鋅離子電池。
現在五六十歲的長輩,年輕時肯定也不相信自己能活到手持式智慧型設備普及的那天
但事實就是只要有商機跟關鍵性突破,一項科技就能快速蓬勃發展
@@風車王 愛吹冷氣不分年紀....
1990年代(30幾年前)手機就已經很普遍了,2000年換彩色螢幕手機+PDA,2010年換大螢幕智慧型手機,這種科技演進基本上都沒有任何"意外"可言,完全在軌道上。
@@aronyang 嗯,你說的也對,在手機前還有從1970開始的呼叫器時代
但在智慧型出現前手機一直是往體積更小發展,群眾也沒有感覺到需要在外面用手機看網頁的必要,直到老賈直接改變了整個市場
我們當然可以說「能預料到的東西都不意外」,但我們無法預料到這些事物會在何時成真
@@風車王 人只要活著,就會破壞環境
@@leliang 普及跟沒普及的差別而已 你當軍事沒有這些設備嗎 .......其他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很多早就有了 只是不會出現在你面前
都如果能搞定2H2+O2=2H2O循環,把淤積過多無法使用的水庫回歸天然,在郊區找個相應的土地建置氫氣除能系統也行。
民用載具還是以電轉化學能儲存較好,化學能比較好隔離和控制,氫氣要在相對運動較大的器具上,壓力有點難處理。
A 值得期待! 迫不急待想用用看了。
之前有看到小型核電廠的相關文章,想了解小型核電是否真的比較沒核廢料,以及發展性
核廢料?萬年不散 傷害萬代子孫?搞不好都是世界謊言,政治謊言。因為日本長崎廣島,不就遭到很嚴重的核轟炸,核污染。但長崎廣島現在有污染問題嗎?才十多年 哪裡不還是住了一堆人,農產一樣能吃,你有聽過長崎廣島挖出幾億噸廢土,去山裡掩埋?去封存在桶子裡 做隔離處置嗎?
20年前氫能就講的好像隔天就能出現在生活中一樣了,到今天還是卡在一樣的問題點上。
嗯,還停留在化石能源典範。
抽蓄水力發電。位能儲能才是最環保的解決方案。
在每個城市周邊的小山丘,蓋小型抽蓄水力發電廠。
白天 :太陽能發電+抽水
晚上: 放水,水力發電
為了淨零排放,現有的火力發電廠 可以改成氫能發電嗎?
可以逐步增加燃氫量
能源轉換會伴隨著損失,學者說氫能源具有經濟規模,不如直接告訴大眾一度電要多少錢比較直接,就我的認知儲能並不便宜
如果電解產氫有商業價值的話,現在主流就不會是蒸汽重組產氫。 綠色能源研究很多時候為了謀求經費支持會講得超越現實。
其實國內的化工業製造高純度H2製程早已非常成熟了,而且成本遠低於電解H2,多採高壓氣體的方式儲存,但目前國內尚無液化H2的技術,甚至連液氦也是完全進口的,美國液化H2主要用於發射火箭用的燃料,基本上大多還是以高壓氣體的方式儲存。
H2爆炸極限4~75.6%,這也是實驗性氫能車(氫內燃、氫轉電)很早就有了,而且現有汽油車引擎修改燃氣比電腦就直接可採用H2當燃料,市售車卻不敢冒這個風險,萬一發生車禍造成洩漏比鋰電池起火燃燒還可怕
感謝分享!我們也很想造訪國內的氫產業鏈
@@PanScitw 你們可以擬一個企劃出來,找聯華氣體和三福化工的公關聊聊看
感謝建議!
@Chink 沒辦法,客戶才不管你哪種氫,,他們只要便宜和純度高,其實其他製程也能做只是目前市場(政策面)需求量很低,不符經濟效益,不然專業氣體廠早就有其他各種製程技術,只是礙於公司經營需要利潤,必須採成本和效益優先考量
灰氢背离环保😂
氫是能源載體,並非礦產。
以化石燃料製氫會產生CO2,電解水製氫需要電力。
要形成氫產業鏈需要考慮製氫、除氫、運送安全,以及需求端如何使用、如何加氫。
考慮現實面後,並非真的有利。
製氫太陽能、風電可以利用,不一定要石化燃料
@@vinbervinber3330 問題在於成本,不是過程,目前最便宜的氫就是石化燃料產生的,其他製氫方式都不現實,再說台灣現在已經缺電了,該怎麼用電製氫都是個問題,用石化氫反而沒有解決排碳問題,總之馬斯克不看好,我個人是贊同的,氫是宇宙中最廣泛的元素,但捕捉他卻是非常困難
研發就是力量!
@@a5191116 目的與用途是重點,排碳只是目的之一,光電、風電如果不現實那麼如今的政策就是欺騙大眾不是嗎?應該說氫能的目的是什麼目標是什麼,清楚了就知道怎麼用電,電從哪裡來。儲能就可以利用太陽能、風電。不要併入電網發電,起初效率不高,但可以慢慢累積,如果不做,那就什麼都沒有。
長知識了!希望能趕緊突破量產降低成本以至於應用在生活中
氫產生後本身就是一種物質能源
鋰電池不是物質能源、只是儲存能源的殼子
兩者是相輔相成不是互相競爭
真的大量穩定的城市級儲能一定要轉換成物質能源才有發展性
氢能源的最大问题是过于不稳定,哪怕是一点点电火花都能引起爆燃现象。
另一个问题是液化氢是一种不稳定的液体,常温下会挥发并且能源释放速度过快。
氫氣是二次能源,是一種儲能載體而已,不能自然生成,必須外加大量能生產。
氫能發展勢在必行,但跟電動車一樣需要有宣導期、導入期、推廣期,低/無碳產氫目前看起來RD階段仍須要有重大突破才能普及~
利用風力 太陽能 製造氫氣 儲備氫氣
用氫氣 做 燃料電池 取代 昂貴高汚染的鋰電池
@Chink
風力 太陽能 不是 直接拿來供電
氫氣 做為 儲備能源
台灣尚需要核電 燃煤發電
擴大環保
不應再當主流電力來源 過度依賴
水 就是燃料!
氫燃料其實對於載具來說是個比電池還要友善的燃料,而且不會有損耗的問題也不會有電池充電那種不方便性
但就是脫褲子放屁而已!😂
B. 可以在每個社區先設小規模的綠電供住户?
很多科技一開始也是被嘲笑看衰 所以我支持氫能
個人淺見是不是因為專利幾乎都在日本手上,每個大國都不想受制於人導致氫能發展的步調很緩慢。畢竟在地球環保這件事永遠擺在賺錢後面。
Oxygen not included玩家:這套流程再熟悉不過了,電解水產生的氫氣拉去發電,或是做成液態氫當火箭燃料,多餘的用不到的氫氣就存起來備用
不過遊戲內為了儲存氫氣,也是有各種各樣的辦法,除了bug般存在的無限高壓儲存外,常規方法就是需要相當大的空間才能儲存氫氣或液氫,這點和現實挺接近的
而電解水的氫氣生產效率低也有還原出來,一批水送進去電解,絕大部分都變成氧氣了,氫氣只有一點點,這導致玩家為了增加效率,不得不擴大電解的規模
但電解是需要電......問題是沒電....
@@vargant100 對,有發電價值的電解儲氫,就卡在電力怎麼來,影片有提到目前要有價值的話只能靠綠能,但綠能發電量始終不多
(如果是遊戲的話,電力是盈餘的,沒有這問題)
@@mathematicsmylife 綠能應該不能講發電量不多,而是效率差,要達成同樣發電量,使用的設備跟土地明顯大非常多
這樣對於環境傷害更大,所以為什麼核能後來又變綠能,這其實是評估後的結果
Oxygen not included 好玩,有深度
還是回歸基本面
舊有商業模式只要還有獲利空間
新的技術絕對不可能順利上檯面
就算上來也是天價
看純電車就知道了
搞得跟豪車一樣的銷售模式
說環保♻️代價不低
我也是醉了😵💫
但回到技術面 的確是令人期待的未來能源模式跟科技進步👍
這種儲備能源的方式,無論在實際能源需求應用,或是經濟產業發展考量上,台灣應該是要好好往前取得關鍵技術和突破,不然很多產業的關鍵技術都被其他國家壓著
也許是法規限制,我覺得能源技術難就難在看起來台灣都在依靠政府去發展
使用氫能,加油站恐怕無法擔負起供應點。因為儲氣槽也不是那麼方便。危險性也是有的。相對汽油氫是比較危險的。
如果能把二氧化碳變成再生能源一部分,或許更能幫助地球和減緩地球暖化
對,這我們有在關注。
有把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技术,但不划算
@@PanScitw U235及石油可能在百年後用光了,核融合可能是最後希望,科學家加油了。
二氧化碳本来就是再生资源。
生物界已经这样循环了几亿年了。
@@mabaoguo1952 但是动态平衡被人类大量使用化学燃料打破了,把本来封印在地层的大量碳释放到了大气种,发展新能源是迫在眉睫的,也是未来的大趋势。
在氢能存储运输稳步发展的同时,可以把氢能转化为甲烷,接入现有的天然气运输存储系统中,能源消耗的大头 汽车可以很方便的转化为烧天然气,只要车厂官方出便宜的改装方案加上政策补贴,在油价如此高的今天,很多人可能会考虑加一个天然气罐,汽油 天然气一键切换成本也没有多高,只要天然气市场变大,电力转甲烷效率,天然气价格平均3.5 元/m3,电价0.55元/kwh, 1方天然气能量=10kwh,天然气价格0.35元/kwh,汽油价格9元/升,1升汽油能量=9kwh,汽油价格 1元/kwh,电力转甲烷效率 维基百科数据是49-64 %,风能 太阳能 水力 核能 发电成本都在0.2元0.3元/kwh,跟开采天然气相比还没有竞争力,风能 水力发电每天还有一半时间是闲时,而且水力发电是建设成本高,运营成本极低0.04元-0.09元/kwh,可再生能源发电闲时用甲烷储能,卖给加油站,还可以继续平摊发电成本,合成甲烷最大的好处是有现成的天然气存储运输系统,不用额外建设,加气站建设成本低,技术成熟。电合成甲烷的中间产物是氢气,氢气成本自然会下降,运输存储发展慢慢跟上,毕竟氢气作为存储介质效率更高。
這個建議很實際!
汽车烧甲醇比甲烷便宜 而且改装费更便宜 不用气罐
滿期待的,現有的LNG接收站及相關儲槽發展成熟,未來這些接收站都會閒置,但放著也是浪費對吧,如果將氫進一步合成CH4,就可以用既有的LNG設備進行存放。
穩爆的你信不信……
支持尋求新方法,尋求終必尋見
希望未來的能源是:核融合+綠氫能
核融合發電,綠氫能儲能
值得期待!!
我覺得氫在未來零碳排的時代對某些產業,如航空和鋼鐵業,可能是必要的。對汽車而言,氫能源車也可能有著較便利的優勢。唯獨對用氫來做為儲能的媒介,我覺得能源的耗損可能是無法克服的問題。
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性
液化氢非常容易爆燃,氢能源汽车可以约等于汽车炸弹
光是執行就不可能
不要說那些以石油車維生的人也會阻止的
感謝分享 有您真好!
A、碩士論文就是做這方面的,從生質能氣化發電去研究,看了很多相關的論文,氫能很大的一個發展道路,但最大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法規,混燒法規生質物混和煤炭比例最高就是5%,但我的實驗數據已達到半工廠等級,產出的氫氣高達20%,卻因為當時的現在又不缺電,被合作的國營企業扼殺在搖籃裡了。
現在缺電也不會用氫能車,畢竟需要建制加氫站成本巨大,電動車隨時家裡都能充
用電製氫,再用氫發電,消耗巨大,直接用電不香嗎?儲電方式眾多,隨便哪個都比製氫強
如先前各位先進所言,
氫在保存上相當不容易,
可以參照日本Nims電子顯微鏡影片。
大方向來說,轉換次數越少效率越高。
儲能個人傾向純粹的位能,
如水泥電池,
直接風力的軸體旋轉動力,
直接將質量轉運至高處變成位能,
儲能轉發電過程只有,
位能轉電能一段,
要運用時再以發電機轉回電能,
同樣適用於其他機械能發電,
既成熟又有高效率。
找到Catalyst 才是解方
說真的 氫燃料電池車
才是真正符合傳統駕駛習慣的電動車
加氫五分鐘
跑八百公里以上
這是一般電動車根本做不到的事
而台灣地小車多
根本不可能蓋到全台灣人都足夠數量的充電站
更何況各家廠牌充電的規格也不太一樣
然後一直在那邊說甚麼十年之後路上8成以上都是電動車這樣
我是覺得不太可能
但因為太多產業包括政府都花大錢投資在這上面了
所以明知不可能 但還是要一直畫大餅
我更期待氫燃料內燃機XD
將氫原子聚變成氦原子(核融合)時,
所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用來發電,
應會比儲氫來的更好且更早實現。
ruclips.net/video/Z8oAqy8pWMs/видео.html
ruclips.net/video/jX3XZ32QTe4/видео.html
核融合理論上是可行的 但現行成本太高不符合經濟效益
一般的氫要核融合不容易,而氘核與氚核數量又不多,難
記得核融合現今問題是沒有物質能承受融合時產生的超高熱量。
剛好最近有公佈一種固態金屬儲氫技術,是其中一種新型固態電池的發展方向,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搜尋solid hydrogen storage,他的優勢在於能力密度超高,提取的過程亦相對節能(較低損耗)。最近一兩年在再生能源跟儲電技術都有很多創新的突破,而且是net zero不可或缺的硬件,挺值得期待。
氫能 一定是未來的主流能原
在某些領域例如長程空運跟海運可能性蠻高
期待氫能源的突破!
氫能是未来,现今锂电池只是过度的方法,当过维修电气產品的人便会知道,电池產品只有浪费又污染星球
鋰離子電池的回收也有進步,這我們也很想做一集
哪個電器生產不污染的?
C) 你知道嗎, 2003年我在高中的時候做的一個簡單的專案報告, 氫能這個概念已經有了, 簡單就是說白天用太陽能, 晚上用燃氫的方式來建造電網.
現在過20年了, 還在提同樣的東西, 然後各國還是一樣走回頭路.
影片裡沒有提到的是, 液態氫的儲存, 是需要高壓儲存槽, 如果鋰電池被形容成無法撲滅的地獄火的話, 那氫儲存可以形容成是不定時炸彈.
記得2003那個時候就已經在討論電動車跟氫能車底盤泡水會不會爆炸的問題,結果電動車走出來了,氫能進度還需要加油
馬斯克的立場當然反對氫氣 畢竟他在電能化走在最前面 電車各國前景大好總不可能拿石頭砸自己腳 改成轉型氫氣 現在研製氫氣只會落後日系車產業
@Chink 主要是专利全在日本手里,其他国家发展受制于日本。如果打破技术垄断 很快就会百花齐放
請問用台電的第一整流廠,二次側設備轉電並聯氫生產設備加電容做緩衝,在需要備轉電時斷開氫生產迴路,可行嗎?
期盼未來核能與氫能可以完全取代火力發電,這兩個能源才能算是綠能
這個期盼 只是主觀期盼,客觀條件不現實。
氫作為儲存能源的方法,主要的第一應用在移動載具上而不是電網等級儲能。或許將來電網等級也可以應用,但是成本來說,氫燃料第一應用是車輛。
現在的燃油汽車經簡單的改裝就可以使用天然氣,同樣的氫燃料也可以是未來綠能車輛的選擇。
電網儲能非常注重儲能效率與成本,不會是氫燃料的第一市場。電網儲能現在主要還是PHES CAES,位能儲能與壓縮空氣儲能,再下來是TES熱儲能。
前兩個已經用了幾十年了!台灣的明潭水庫,爺爺級,不需要多談,CAES主要是在德國這種有地下天然氣礦場使用,新興技術會在深海當中,不知道的自己去看書。
TES在2000年以後漸趨成熟穩定,但是拿來儲能效率太差,目前主要應用在CSP ISCC還可以。
電網儲能又分尖峰功率跟隨儲能電廠與大容量儲能電廠,電網主要還是要靠高速跟隨電廠比如燃氣電廠跟隨功率,不是全部整個電網的電能砸進儲能電廠裡面去。
台灣很多人討論能源問題都是似是而非,一看就知道沒看過專業科學的論文與研究。現階段來說,電網不會大量依靠儲能設備。
期待嘍,原則上我想是對的方向,正好解決綠能時多時少的不穩定
請問Nature Communacation文章的citation是?
關於風電、太陽能....等等再生能源,在電網中的佔比提高時,能夠讓儲能系統更有彈性,這塊,有點看不懂,如果再生能源比力提高,如果儲能系統跟不上,不就意味著能源是看天吃飯?今天下雨、風小,那如何儲能呢?這樣如何運用得更有彈性呢?感謝^^
發展戴森球還比較實際。。。。有了它,電就如海水般不昂貴
想过能量密度高于氢的氨没有。氨储存设备维护比氢更安全便宜,能量密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燃烧设备更简单,可以利用现有的透平,内燃机,当然氮氧化合物也可以用尿素除去。
我認為現階段應該是有"綠能"需求的企業來發展,例如台積電,大客戶APPLE要你的產品使用乾淨能源來生產,為了拿訂單也必須配合(當然台積電先進製程有討價還價的能力)。
用電大戶畢竟還是企業,只要他們能將部分使用的電力改為氫能,就能逐漸減少火力發電的負載了。
*有賺錢的公司才有條件談環保~~
氢的儲存与运输相较电池而言,它没有制造浪费,
存放的高压桶,运输的管路皆是一次性投资,用很久.
不知道氢的高压运输可否通过在海床一公里处安置管路,以10m水 一大气压,这样就可安全与节省成本,即使漏出来也不会污染环境.?
如果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考虑内,富电区空闲时制氢(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不稳定能源),电紧张的时候燃氢发电并入电网
是這樣沒錯
請問用這間公司(友荃科技)的產品搭配太陽能或是風力就差儲能設備的輔助
就能實現所說的想法
沒有多餘電力,怎麼儲電?在經濟立場,先做工業戶鋰電池儲能設備,再做抽水的水力發電設備,應該可以接上風力、太陽能的多餘電力。以後購買成熟的氫儲能技術就可以。
氫氣是二次儲能載體,沒有自然生成,必需外加能生產。即使地球的水含量很多,但不是能源,不能直接使用。所以說氫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概念完全錯誤。
每生產一公斤綠氫要耗能55度電,生產液態、固態氫耗能更大。
就以氣態氫的應用比較,常溫常壓下體積極大,無法使用必需加壓到800bar(大氣壓力),才符合運輸和儲存使用的商業要求,而每增加100bar耗能1度電,即每公斤實用氫耗能63度電。
現以實例證明,豐田第二代Mirai氫容量是7公斤,最大航程是850km。純電動車的平均每度電行駛8.5km,也就是100度電可以完成與Mirai航程850km相同,只需要1.58公斤的氫所消耗的能量,那麼它們的效率比是7÷1.58=4.43倍,這就是電池儲能的優點,與氫儲能的耗能差距。無論長期或短暫營運,氫燃料車無法比擬,加上運輸、儲存和加氫的維持費用昂貴,負擔沉重,若沒有特惠補貼根本無法維持和經營。這是因為氫儲能要經過兩次換能,而每次換能都消耗大量能源,效率很低浪費資源,氫儲能相對並不環保。
由於氫氣的特性儲存的方法和傳統的汽油完全不同概念,普通油站不可能改造成加氫站,建造費是汽油站的幾十倍。
氫氣對所有金屬有腐蝕作用稱"氫脆"效應,金屬易碎機械強度減弱即使合金、經過特別處理也難免。氫氣極易燃,燃點低,觸發能量低,容易意外,故加氫站材料特製要求高造價昂貴,不可能多建,工作人員必需受過訓練,加上安全考量,必需遠離市區,結果讓使用氫能源者造成不便和浪費交通時間,那麼吹噓3分鐘加能根本是不實際說法。
氫燃料電池的致命弱點是它的遲滯效應,電堆反應遲鈍,無法適應機車機動要求,不能直接驅動馬達,必須以電池儲能再驅動馬達。由於空間和成本的限制,電池變得很小,短時間內性能得到改善,但如加速爬坡,電池容量越小越明顯,性能無法和純電動車比較,結果10秒以內要達到100km速度很困難的原因。
說燃料電池對溫度沒有影響是片面的。因為電堆微小管道的水很難清除,停駐不用遇冷容易結冰,輕則癱瘓系統,重則將催化片,離子膜撐破直接報廢。燃料電池要預熱,至少30分鐘,才達到額定功率輸出,這段時間的動力由輔助電池提供。
說燃料電池的效率高達60~70%是有問題,原因是燃料電池的內阻大,根據最大功率輸出原理,負荷與燃料電池的內阻相等,也就是說,將有一半的能被消耗掉,結果最大只有50%,而且負荷越大效率越差。所以說燃料電池效率少於50%。比較合理的效率是45%。
說鋰電池回收率低造成污染環境也不對,根據Tesla廢棄電池回收報告,鋰電池可以100%重複使用率,達到零殘留物污染環境的要求。不同廠家的回收率有所不同,不過都在90%以上。
目前韓國現代、日本本田已經停止生產氫燃料電池車。豐田之前也宣布停產氫燃料車。
至少以目前所具備的技術能力,氫儲能無法與電池儲能競爭。研究開發到實用還有長的路,或許牛年馬月。不能妙想天開發明一把萬能鑰匙,把水的氫氧鍵打開取氫?目前只有在特殊環境下才有經濟價值。如離岸、船艦、沒有供電網的地方。
轉貼王夢源 在談氫經濟
最近幾週,又有了新一批鼓吹氫經濟的科普文章在表面上無關聯的幾個西方媒體相繼刊出,這是有財團勢力在背後推動才會出現的現象,不過這次倒不是Toyota或其他汽車公司要推銷新型的氫動力汽車;事實上過去五年中,汽車工業界已經放棄了氫動力和柴油,準備在2030年之前把應對環保壓力的重點轉移到電動汽車上。這一波氫經濟公關要宣傳的,其實是我在《永遠的未來技術》的正文和留言討論中簡單提到的(例如這句話:“用氫來儲能,以備尖峰用電時發電,或許是可行的”),工業化集中處理氫氣,作為電網儲能的一部分,所以它並不是無的放矢的吹噓。我預期在未來幾年,這方面的科普宣傳和投資計畫都會持續出臺,所以在這裡先向讀者解釋清楚此事背後的科技、經濟和商業考慮。
我們先回顧一下,氫能源在工業應用上的短處和困難。這其中最嚴重的,當然是我在《永遠的未來技術》裡特別強調的安全性問題。氫氣非常容易爆炸,天然氣與之相比都溫和得不得了,要在城市裡普建加氫站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即使為了政治或商業迷思而硬幹,也必然會在幾年內被現實打臉。事實上,當前世界只有極少數的消費者加氫站,但是已經不斷發生嚴重的爆炸案;只看去年,就有六月在美國加州Santa Clara和挪威的Oslo一連爆了兩次,到了九月南韓的五個站中也爆了一個。這樣的出事機率是每年百分之幾的級別,而且還是在大公司不惜工本來直營的背景下發生的;如果加氫站如同美國的加油站一樣,隨便哪一個個體戶都可以開,那麼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氫的危險性太高,不適合直接面向消費者,所以只能考慮工業上由專業人員集中管理的可能應用。但是現代石化工業已經有百年歷史,規模龐大、種類繁多,為什麼氫氣始終沒有取得一席之地呢?這是因為氫本身還有好幾個特性,使得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都很困難。
首先,在地球表面常見的分子之中,氫是除了氦之外尺寸最小的。工業上一般應用的金屬材料,包括碳鋼、不鏽鋼、鋁合金、鈦合金、鎳合金和鋯合金,晶格間隙都容許氫分子的滲透,很快就會造成機械性能的嚴重退化,這叫做“氫脆”“Hydrogen Embrittlement”。另一方面,氫氣管道的密封隔離也格外困難;再加上氫氣密度太低,儲存起來不是極高壓就是極低溫,使得如氫氧火箭發動機的設計與製造上就是麻煩不斷。在航天這種高價值特殊用途還可以勉強忍受(即使如此,甲烷燃料火箭仍然是新一代的研發熱點),在一般能源供應上,氫的儲存筒和運輸管道,規格和價位都遠超天然氣,也就沒有經濟上的競爭力。
其次,許多科普文章喜歡吹捧的PEM(Proton Exchange Membrane,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其實非常地不實用。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發展,雖然名義上有60%的效率,至今仍然無法可靠地將壽命延長到超過幾個月的連續使用,所以基本也沒有什麼經濟性可言。德國勉強把它用在212型潛艇上,但這又是因為特殊軍事用途對高昂成本的承受力比民用工業高得多,潛艇的AIP系統也不須要365天24小時持續運作。
第三,氫氣生產和使用過程的效率低得驚人。直接用水電解的話,陰極、陽極、電解液都很容易失效,以致於目前能工業化大量持續生產的最高能量效率只有25%!做為對照,大型工業馬達在電能和動能之間的轉換效率已經達到99%以上。所以現在石化工業遇到非得用上氫氣的化學反應時,反而是採用天然氣做原料,通過效率大約70%的Steam Reforming Process(蒸汽重整)來產製氫氣;這也就是人類目前要生產氫氣最具經濟性的方法。接下來如果要長期儲存,壓縮氫氣會損失15%的能量,使用時減壓釋放再損失5%,這樣一來,就算未來有了技術突破,能解決PEM燃料電池的耐用性問題,從生產-儲存-釋放-發電的氫氣發電總效率也不會高於70%*85%*95%*60%=34%,這還不如小汽車上燒汽油的內燃機,更別提直接燒天然氣的聯合循環燃氣渦輪(Combined Cycle Gas Turbine,CCGT)發電站早已經有實用化的64%總效率。
既然氫能源技術的缺陷如此明顯而嚴重,為什麼會有人想推動建立它的產業生態呢?這其實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倒不算是100%的忽悠。我們先從臺面上的公開因素談起,也就是因應氣候變化而必須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來發電的全球共識。
在2015年巴黎協約訂定有關削減碳排放的議程之中,歐盟的態度最為積極,採用可再生能源來取代核電、煤電和天然氣電廠的計畫也最為激進。然而如同我在《台灣能源供應的未來》的正文和留言欄中解釋過的,風能和太陽能這兩種主要的可再生能源雖然在價格上已經有競爭力,但是它們看天吃飯、時有時無的特性,卻代表著先天不可能獨力滿足所有的電力需求。晝夜之間的變化,還可以靠將大型電池組聯入電網來解決;冬夏之間的季節差異,就需要能量密度更高、長期儲存更方便可靠的技術。所以在最近幾年,各式各樣的腦洞大開,如大型升降機或山頂蓄水池等等,居然都能得到投資。但是這些儲存物理位能的辦法,實用性明顯地可疑,真正靠譜的還是化學能。
照理説,天然氣目前供過於求,價格很便宜,碳排放也顯著低於煤電。雖然甲烷洩露(Methane Emission Slippage)是個大問題,而且向來沒有精確可靠的統計或監管(參見前文《統計與謊言》以及 ),但是在2020年一月底,歐盟總算決定要動手彌補(參見),首先建立甲烷檢測體系,包括專職的監視衛星,十年之內可能會杜絕大部分的隨意工業排放。再加上天然氣發電效率高、啓動快、基礎設施完備、技術成熟,實在是最佳的調峰和尖載(Load Following/Peaking Power)電力來源。
但是歐洲白左文化盛行,不講究理性權衡折衷;在他們眼中,燒天然氣也會產生CO2,那麼就只能是中短期內的過渡辦法,到了2050年全電網都必須是100%的可再生能源。美國加州也在2018年提出以2045年為最後期限的計畫(模仿夏威夷的前例;但是加州比夏威夷要大得多了,執行起來的現實問題也就更困難許多),MIT隨即發表論文(參見www.technologyreview.com/s/611987/how-california-could-affordably-reach-100-percent-clean-electricity/ )指出硬要追求100%的可再生電力來源,會比以80%為目標貴上許多倍(“…costs begin to rise exponentially once the share of variable renewables crosses roughly the 80 percent threshold”)。這是因為不但可再生能源的供應有很大的不可控波動,電力需求曲線本身也有它自己的各種規律和隨機起伏,如果硬是要求可再生能源的低谷也要高過電力需求的高峰,那麼就必須有數十倍於長期平均值的應急供應量。由於電池的能量密度很低、壽命又短,所以即使大規模應用在電網儲能上,仍然沒有經濟上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不過MIT的論文假設了儲能技術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於是很多人在這裡看出商機。既然前面提到的儲存物理位能的辦法,明顯地不實用,自然有人開始檢視各種化學能儲存方案。最近冒出來好幾篇試圖直接用CO2合成甲烷的論文,也是這個背景下的產物,但這比物理位能還要更不切實際;真正在乎經濟性和實用性的大企業,最後還是覺得氫氣是目前對自己(亦即石油財團)已知最不壞的選項。
他們會得到這個結論,有以下的一些考慮:
1)電解得氫和燃料電池的耐用性和效率問題,相對來説還算是容易解決的。花10-20年來做研發,把電解的效率提高到60%,燃料電池的壽命提升到3-5年,成功的機率在50%上下,遠高於學術界和創投界的那些狂想。他們甚至已經説服政府掏腰包來做這些研究,例如英國的Gigastack計畫。
2)MIT論文論證了這些尖載電力需求的頻率,發現以年度總發電量來計算,是很小的百分比(亦即x%,x
【後註八】繼Park Foundation之後,又有另一個知名的環保組織Earth Justice公開批評氫經濟是“False Solution”(“假方案”,參見《Distinguishing Fossil Fuel Industry Spin from Zero-Emission Solutions》)。
歐美資本家和學術騙子要忽悠政府和群眾,至少還得努力在大眾媒體搞一大堆假新聞。中國卻是西方輿論吹捧什麼假科技,就主動拚命跟風投資,以致中國的學術騙子基本習慣於躺贏;從大對撞機、核聚變到氫經濟、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都是同一個套路,這反映的其實是深刻的自卑和崇外,偏偏我在試圖拆穿這些騙局的時候,第一批跳出來謾駡的就是自稱愛國的低級紅。
【後註九】2021年十月的重大國際新聞之一,是化石燃料能源的短缺導致全球都出現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其中天然氣的供不應求比煤還要嚴重,從一年半前我發表這篇博文至今,美國的天然氣現貨價漲為兩倍半、東亞為五倍、歐洲則是六倍;這個順序剛好對應著這三個地區削減碳排放政策的激進程度。請讀者複習正文內容,尤其是最後一段結論;可惜歐洲主政者沒有文中所介紹的基本智慧,事到臨頭只能拿俄國來當替罪羔羊。
【後註十,2021/12/07】在美國良心人之後,輪到歐洲學者公開怒駡氫經濟是石油公司的“Masquerade”(“假面具”,參見《Hydrogen for ground transportation and heating is a bad idea》),然而歐盟中毒甚深,要扭轉政策方向似乎為時已晚,我只能希望中國不要蹈其覆轍。
【後註十一,2021/12/12】這裡是英國良心人的警告,參見《Hydrogen Is Not A Fuel, It’s A Cult》。
【後註十二,2022/02/01】又一個歐洲良心人對氫經濟詐騙集團做出批判,這次文章發到《Nature》,參見《Hydrogen technology is unlikely to play a major role in sustainable road transport》。
【後註十三,2022/02/01】Shell的所謂碳回收製氫厰(“Blue Hydrogen”),被抓包是純粹編造數據,實際碳排放是很高的正值,參見《Shell’s fossil hydrogen plant in Canada found to be emitting more climate-wrecking gases than it is capturing》。
【後註十四,2022/02/02】在所有的假未來科技中,遭遇批評聲浪最高的是氫經濟;這是因為它畫餅的週期最短,一般承諾在2030年前就批量部署,所以最容易證僞。這裡是又一篇負面報導(參見《The Uncomfortable Truth About Green Hydrogen》),從經濟層面出發來做質疑,而且居然登在油氣業的專業網站上。我知道很多讀者已經對這些重複論述看膩了,但是中方的管理部門依舊把頭埋在沙裡,假裝沒看到,我也只好繼續囉嗦。
【後註十五,2022/02/16】因為歐盟對減碳比美國熱衷得多,所以石油公司忽悠歐盟去搞氫經濟的進度也特別超前。這裡是歐洲良心人又一篇憂心忡忡的批評(參見《Experts sound the alarm on oil sector’s blue hydrogen push》),尤其強調Blue Hydrogen純屬騙局,剝除作弊造假之後,反而會提高碳排放。
【後註十六,2022/02/19】雖然我對氫經濟的騙局已經公開批評了7年、反覆數百次,在這裡還是再總結一次:氫動力汽車因為安全和經濟上的考慮絕無可行性,“藍氫”則是永動機級別的更離譜謊話,是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對著幹的傻事:這裡“綠氫”還有理論上的可能(亦即若能開發出高效耐用的電解裝置,但目前沒有任何技術方向可以保證會成功,所以對其做早期實驗性探索是合理的,例如《Easy aluminum nanoparticles for rapid, efficient hydrogen generation from water》,但立刻花大錢準備批量應用就是明顯的割韭菜了),任何“碳回收”卻都必然包含十幾個大幅熵增的步驟,光是把部分二氧化碳埋到地下,不可能全額彌補。這裡(參見《Most carbon capture technologies create more emissions than they save》)是英國的頭號科普雜誌對良心人的一篇採訪,但在石油財團的公關攻勢背景下,只是很客氣地說“大部分”碳回收的淨排放是正值,畢竟同一個媒體三天前才剛轉發過財團的宣傳稿,參見《The race is on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by pulling carbon from the air》。
【後註十七,2022/03/30】氫經濟成為石油公司繼續把持能源供應鏈的新幌子之後,各式各樣的謊言吹噓充斥媒體,然而慢慢的,行業內的良心人也開始組織起來,試圖傳播真相,揭穿氫經濟其實是浪費資源、增加碳排放的純負面路線。這裡是最新的一篇白皮書(參見《Assessing The Viability Of Hydrogen Proposals: Considerations For State Utility Regulators And Policymakers》;而這個研究在美國能做,而歐洲不能做的根本原因,是前者的州級能源公司State energy utilities完全獨立於石油財團,而後者的燃氣供應鏈卻是以國家為單位垂直整合的),嚴謹詳盡,專業程度很高。我一直認為科技部是中共政府組織裡的最大毒瘤(教育部雖然緊追在後,但這兩年有悔改跡象,科技部卻是一往無前、越陷越深);在這樣權威性的報告已經公諸於世的背景下,如果他們繼續將大筆國家資源浪費到氫經濟上,那麼就可以斷言是無可救藥。
【後註十八,2022/04/11】如同甲烷本身是比二氧化碳更厲害得多的溫室氣體,氫氣也是一樣的;這裡是英國政府新發表的官方報告(參見《Atmospheric Implications of Increased Hydrogen Use》,證實氫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高出至少11倍。
【後註十九,2022/06/11】我在博客反覆解釋,所謂的“碳交易”完全是為了方便金融財閥抽成,並且創造監管真空、圖利詐騙分子,結果必然是耗費社會資源之後、反而增高碳排放。這裡是一篇2020年的吹哨文章(參見《These Trees Are Not What They Seem》),詳細解釋了JP Morgan和Disney是如何玩“碳補償”“Carbon Offset”的遊戲,而碳交易只會把這種詐騙手段進一步推廣普及。
【後註二十,2022/07/24】氫經濟之不靠譜,現在連《華爾街日報》(參見《Hydrogen Power Isn’t as Green as It Looks》)這樣的頂級財閥代言宣傳機構都出面說實話(當然,這並不是因為主流媒體忽然有了良心,而是搞氫經濟的是歐系財團,美系能源企業走其他的路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感謝分享
能介紹高溫氣冷堆(HTGR),高溫核反應爐,產氫是副產物嗎?如果真的使用這種核反應爐,是否氫就剩儲存與運輸成本了?
我比較期待電轉甲烷1:34
這樣馬斯克的質疑 只剩電氫烷兩個步驟要突破
請問要花多少錢才能完全用水電解氫,的發電取代台灣所有燃煤石化發電
推動綠能,儲能電網是必須的.
(台灣似乎到近期才意識到)
目前仍為鋰為優選,但也的確發生事故過(個人是看新聞才知道國外的發展)
或許如何改善鋰的安全性應用比較實際.
選擇題部分就A吧!
畢竟不起頭研究=0
@Chink 是丫,希望我們政府可以重新思考
單純儲存成氫的型態實在不太容易,畢竟氫太活躍,為什麼沒有人朝氫化合物電池的方向研究呢?如果有一個化合物可以往復循環地釋放、吸收氫元子,問題應該會大大解決,也能提升儲存安全性。
請問可以做個使用氨的影片嗎? 最近台電的火力發電廠 開始使用混氨燃燒 國外也有研究使用純氨或混氨的內燃機 感覺氨氣以後發展好像也不錯
收到
氫能從我國中時期講到現在三十幾年也才這樣,發展的路還長,有的時間慢慢走,看看會不會有其他可替代的先出來,如果要跟核融合比的話有生之年應該是有機會🤷♂️😅
這倒是....核融合都70年了, 還看不到希望.
唉~核技術願不願意放出來而已啦,沒有什麼是困難的,都是政治軍事問題,美國頁岩油還沒抽乾以前齁,想都別想啦~
這篇是業配文嗎? @@a
請問電解氫的能源從哪來?
自然環境中的氫氣逃逸出地球有無相關研究? 普及氫能會不會造成大量氫逃逸? 對地球環境有多少影響?我們有無應對之策?
最近新出的固体储氢技术可以讲讲么?
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光伏、风能呢?要绿能转氢再转绿能?
影片中有提到,因為這些能源日夜跟季節波動很大,過量的時候就可以轉成氫能存起來。
副產品是水 這樣不但能降低缺水及缺電的問題 這些優勢就值得投資了
氫又從那裡來的呢?氫不能自然生成,必須外加能源制成,綠氫唯一以電解水取得,電解過程中消耗大量水資源、電能。即使用稀有金屬鉑催化,效率不足五成,以氫生電效率也一樣低,氫非常活潑容易逃逸,加上運輸、壓縮等損失,使用氫作為能源儲存媒介,總效率不足兩成,客觀上使用氫儲能,浪費資源並不環保 。
氫儲能只有特殊情況下才有使用價值。
混氢降排是不是一个更好的方向?保持燃烧值,利用旧投资,降低排放量。毕竟绿色能源的目标不是0排放。过度追求低排放走入了误区
用水的位能(勢能)儲電是方法,但缺水期無法使用。可以其他物質取代,例如:沙漏裡的流沙。
氫儲電的相關原理、裝置已具備,只是效率待提升,有發展可能。
沒水可用飛輪儲能!轉換效率好像不錯只是沒水儲能量大,但可以多建幾個來解決
@Chink 人體動能確實能發電,而且商品化實際使用已久,稱為人動電能,用於手錶。你要笑死了?? 慢走不送。
@Chink 對拉,別人都在搞笑、扮家家酒,你又有何更好方案,怎不提出來??
@Chink 要核能,先解決、移出核電廠冷卻池中的汰除燃料棒再來說,所以我覺得反核有理。核能必須逐步廢除,資源轉移加速發展綠能,核能再開難。
保留態度....能轉換過來的只能當峯值電力....不是長久... 在冷時又要傳統機組歲修....也只能大型產業企業整備來用....!
期待
了解,用本來就不足的火力發電,浪費了化學能之後製造氫能保存再次浪費化學能來使用
氫能電動車不要想,不是技術是市場原因.台灣那麽多地熱能都不優先發展地熱能儲存例如用相變材料.
想知道地熱發電之於台灣的潛力可以到哪裡、不夠積極的原因是什麼
好👌來努力做一集!
短期儲能與放能,可以採用飛輪系統,技術更成熟也可以短時間輸出所儲存的能量,但大多宣傳卻多是要花更多成本效率不彰的儲氣罐
對阿, 儲能的方式太多了, 利用引力, 壓力, 熱力, 都是物理現象而已, 都比氫簡單投資也小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