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我是台灣人,之前公司在對岸要買一台車是我去挑選的,後來買了PHEV車型,我覺得西方人會落後就是無法面對實際的問題承認錯誤,這點跟中國公司認為自己永遠落後所以不停追趕的心態不同,其實中國的產業政策不管你是國產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都是一視同仁的,但是中國的自主品牌在產品規劃上更有創業於勇氣提出新的思維與挑戰,即使失敗了下次推出更好的產品,而西方公司在推出產對於新的創意嘗試總是畏畏縮縮,而且中國制品質已經達到了越來越好的標準,加上價格的優勢產品迭代換新快激烈競爭,造就了全世界最激烈的市場與最具競爭力的產品,而國際品牌剩下的也只剩品牌加值而已。
太傲慢了,总以为自己才是最佳,在这个天天更新和进步的年代,大众还是傲慢的慢吞吞,不被甩才怪。
别的牌子说中国民族主义就算了,大众可没资格抱怨这个。😂😂作为进中国最早,在中国卖得最好,赚钱最多,跟中国产业、市场、政府绑定最深的外资品牌,大众汽车简直被中国人在神坛上捧了三十年!中国有恨日本有恨美国的,却几乎没有对德国有负面印象的人,就是再排外的人也没见过抵制德国产品的。总的来说,中国人心目中的大众汽车,是既有国产品牌的亲切,又有德国油纸包级的严谨高端先进的光环。汽车行业里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品牌,非大众莫属。然而,就是拿着这样一手好牌,却打成这副衰样,你说它输掉了什么?它的产品之烂,烂到让这么忠实的客户都失望了,它怨得着别的么?😂😂😂
问题是,我们换赛道了啊!电动车,有什么技术换市场?
能不能聊天了?好好的提油包纸干啥😏
民族主义现在本来就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了,只是某些人不愿意承认罢了。现在中国的电动汽车所谓的崛起,只是因为现在没有什么发动机概念了,这个技术硬骨头被绕过去了,然后再加上中国的被压制的工人阶级的低工资权益下,才造就了低价产品。至于电池,也并不是中国技术有多牛逼,电池从采矿到成品中国企业一条龙,还是因为价格低,从性能来说,电动车性能远比不上燃油车,中国地形多是山地丘陵并不适合电动车长时间行驶,比如四川那边街上很少看到电动汽车。等到一些人用过电动车以后就会知道还是燃油车适合中国的道路跟地形,自然而然回归理性。
前三四十年大众在中国可以算是主场垄断地位了。
说白了,就是不想投巨资发展电动车,毕竟油车早就形成产业链,一个发动机就养了几十家供货厂家,谁也不想从头开始,大众都2023年了内饰还是十几年前的样子,说白了就是吃老本,现在大陆车哪个不是高度智能化,年轻人谁不喜欢新鲜东西,不出五年,日韩汽车最早退出大陆市场,就和彩电手机一样
DW的角度惊奇,用卡拉OK来说中国电动汽车只有噱头功能,但不提了中国智能电动车商在自动驾驶、车机系统设计和功能上的超越;用民族主义来说外国车企在中国的逐渐失势,但不提其实是中国车企产品更有性价比,总之,这么报道可能你们自己会比较舒服,一部分你们的听众也会更容易接受,但却不符合实际情况。
满脑子意识形态的编辑你能指望这种媒体公正客观?
让他们继续活在自己梦里,挺好的嘛
你如果懂德语,就会了解到目前德语媒体报道中国全是这个套路,意识形态挂帅,领先就傲慢,落后就抹黑,充满敌意。
何必告诉他们呢,我碰到这种的都是顺着他们说,让他们觉得自己无比正确。有句话怎么说,不要和傻子争论,要多赞同附和傻子,把他们培养成大傻子。这样对我们也更有利🤣🤣
德国没有电子信息产业,是美国信息技术殖民地。
中国汽车不是突然起来的,很多人忽略了国产燃油车的进步。我的第一辆车是上学时的一辆二手超过20万英里的本田civic,当时我一直想等有工作了就买一辆全新的civic。但是18年开始接触到领克,被外观和动力吸引,19年我工作后很快就下定了领克03,到现在已经8万多公里了,超越期待!稳定,定力强,科技感十足。我家现在有了小孩,于是换了一辆领克01,也是纯油车,开到目前家里人也非常满意,现在03给我父母开。我没买过电动车,很多人尤其是海外华人都一种倾向就是中国因为电动车突然起来了,其实不是,其实电动车的崛起是燃油车打下的基础,才有了现在电动车的革命性超越
第一, 有汽车工业的底子, 第二, 率先转型电动车,政府给政策支持。第三,找特斯拉合作,在国内产生鲶鱼效应。 经过几年的发展电动车迅速领先
看看领克的同门师兄极氪刚刚推出的纯电四电机极氪001FR,这是要彻底毁灭国外所有高性能车的节奏。
中国车崛起有多方面原因,质量和价格很重要, 另外中国车企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关键电池技术和原料开采,还有一点是这个节目没有深入探讨的,就是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崛起爱国主义迅速抬头,特别是90/00后年轻一代,对自己国家和中国品牌充满自信,另外也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各种造谣污蔑和无理打压深感痛恨,从而也产生了对西方品牌的抵触心理。自媒体时代中国社交平台上众多百万千万粉丝级别的大v都自发自觉大力推广国产品牌,在粉丝群体里产生了巨大的支持国货效应(不光是汽车还有其它商品),这股无形强大推动中国制造的力量是外国车企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的。
@@dwno.1454最重要的是引进特斯拉,产业链来到了中国。
即使只看燃油車, 德國品牌的份額也在下降, 而國產品牌的份額在上升
作为曾在德国汽车工作过的人,大众在中国的超额份额本来就是意外的红利,并不是基于真实的技术差距。 和所有大企业一样, 真正的革新是不可能在大众内部发生,CEO们并不真的需要对5年后情况负责。等待,求稳,保守,厌恶创新和风险。政府的政策只是引导,关键在于产业里的人的想法
大众在中国成功,也不是意外,是中国要在全球政治博弈中,拉拢欧洲,纯是让利,让市场的结果,德国汽车最大的市场是中国,然后是德国,二国占比德系车全球市场的百分之七十,高端车的百分之九十,看看四十年前的普桑,看看现在的大众,是谁给了德国车厂最大的帮助,而中国汽车可以公平的进入德国市场吗?我们不要让利,不要让市场,公平就行
作为两辆电车车主表示这节目关于电车软件部分根本没讲到重点,重点不是卡啦OK那些噱头,而是解决了很多油车的痛点问题:不用兜里揣把钥匙,不怕忘带钥匙之类的麻烦,多人用车只需要app远程授权一下,车位太小可以先下来用遥控方式,找不到车停哪里可以远程打开车摄像头看看停在哪里,车停好后周围有异常会发通知和影像给你app,还有语音内控、辅助驾驶各种基本功能,电车去露营就当带着空调房一样
就是貶低唄,說中國電車商之所以成功主要是:1、花哨的功能。2.中國政府的補貼。把中國電動車廠商的成功歸功於特斯拉進入後,產業鏈配套的提升。獨獨不提中國廠商在研發上的投入,中國廠商市場競爭的成功。
@@leolau5652 台湾煞笔请继续保持
这个节目故意贬低电动车产业,看着是在给你讲述历史,其实夹带很多私货。一点媒体的公正性都没有,如果觉得德国车过度依赖中国市场,主持人完全可以建议德国车企业自己选择退出中国市场。说电动车补贴只提中国,不提美国屁股就偏的很,美国也对电动车有补贴,这个只字不提。而且对于电动车的智能化和这几年全球油价高涨半个字都不提,全部都是各种各样的劣势,你可以在这个视频里细品。既然中国电动车和特斯拉那么垃圾,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欧洲要对电动汽车反倾销呢?欧洲各国是在怕什么呢?
这家德国媒体跟现在的大众一样根本就不了解中国市场
你说的这些油车同样能做到
这期节目的文案是坐在办公室写出来的吧,你要是真去参访一下买车的用户,你就不会得出这么弱智的结论。要是中国消费者离你们太远了,你就去参访一下德国本地的。德国租车巨头Sixt一口气给了比亚迪10万量的订单,DW记者去参访一下Sixt很难嘛?Sixt买比亚迪,难不成也是因为拿了中国政府的补助?抑或是德国租车客户急需卡拉OK?中国车企最玩命干的那几年,你猜大众在干吗?大众忙着跟美国打官司,排放作弊就被美国罚了40多亿美元,还有高达250亿民事赔偿,CEO都滚回家了,大众高管惶惶不可终日,不被抓去美国坐牢就谢天谢地了,还有心情研发电动车?要是按照美国的赔偿数额,中国也狮子大开口,大众已经破产了。中国政府和消费者大概是全世界对大众最宽容,最友善的了,大众如过街老鼠般被世界各国追打的那几年,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维权活动,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诉讼,大众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中国人对于大众那是相当的仁慈。
中国政府给国产汽车的补贴并不仅在终端销售环节,而同样存在于基建、生产、出口环节。显然欧盟指的调查是针对后三者而非前者
@@dlongford基建关电动车什么事?
@@lucentyoung2691 三通一平
@@dlongford 政府搞基建 促生产有问题么
你猜大众的中国合资工厂拿到的政策待遇会比国产厂商差吗? @@dlongford
“严重依赖一个市场”和“严重垄断一个市场”,西方企业和政府太无耻了,你强大的时候你倾销商品的时候,你不说“依赖一个市场”,你发现对手要超过你了,你把这个话题捡起来了,真是又当又立,既然你们那么怕依赖一个市场,那就退出啊,退出之后就不会依赖这个市场了
支持“退出”一说。其实,“退出”就是这届德国总理和外长 口中说的“di-risk"。
激进的政客就是希望退出中国市场啊。这种依赖是双向的,从中国的利益来说,德国依赖中国市场也是中国影响德国的筹码,对中国也有利。
这是因为西方的自由言论。西方有很多张”嘴”,私营的公营的。中国不给私营企业言自由,到了和国外势力互怼的时候当然也就说不过对方这么多张嘴了。
在目前的形勢下, 德國車廠退出中國市場是正確選擇
听说90年代一辆桑塔纳要十几万人民币,还是德国市场淘汰的技术。😤
DW眼光独到,这种秀智商话语你自己信就好了。但愿DW是真心这样认为,强👍👍👍👍👍
DW真心认为没用,希望整个欧洲都是这样认为的。
车载卡拉OK确实只是一个“符号”,代表了中国厂商愿意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目的是让用户和汽车在一起的时候, 能感受到更快乐和高质量的生活,而不仅仅是驾驶乐趣。比如更智能的语音辅助,更好车载娱乐系统, 更好的舒适性座椅,更大的空间,更方便的设施。。。这样的理念贯彻于从10万内的小车,到30万以上的豪华车。主持人有个观点说到了点子上,这样的消费理念或许会引领世界,毕竟希望自己和家人能过上更快乐和更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的共性。
認真想請教為甚麼要安裝卡拉OK在汽車? 因為中國人很喜歡唱歌?
中国并不是特别喜欢卡拉OK,也没有车企把这个作为特别大的买点。主持人拿卡拉OK做例子,只是为了表达一种中国车企造车的理念,在做好驾驶功能的前提下,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chankamfai218
@@chankamfai218不是塞班系统不好,是没办法跟安卓比。 道理是一样的
@@chankamfai218 在苹果没有做手机之前,谁能想到手机可以听音乐,拍很好的相片,视频。也没有人想到手机还可以看直播,看电视剧,发布短视频。只能说老牌车商已经丧失了创新。你现在思考车载卡拉OK意义是什么,估计再过10年,20年车载卡拉OK会成为基本配置。
@@chankamfai218就是因为好玩 别的也没啥
不知道这是不是德国企业的普遍认知,如果真是的话那说明还没有放下架子和傲慢。为自己找借口的理由:1.中国企业做油车不行所以全力搞电车;这一条就是错的,拿中国出口海外的油车为例,我刚在马尼拉买了一个吉利coolray 1.5t 177匹 7速湿式dct 底盘紧凑操控在SUV里算第一阵营的了;中国赶上并不是因为弯道超车,而是全面水涨船高 2.中国新能源车企发展是因为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对大众新能源也是一样的,大众不是败在补贴不公平上,而是败在不能适应补贴导致的快速变化上 3.拿卡拉OK说事,言下之意我们德国人是nb工程师我们造车内行但是搞乱七八糟噱头外行;实际上中国消费者可能就没人听说过车载卡拉OK,选择国产车的理由一图便宜二图向消费者低头迎合市场需求放精力在内饰和舒适性配置上,这是傲慢的高贵工程师们最不擅长的东西;4.中国民族主义抬头所以我们卖车更困难了;拜托,网上叫唤的粉红连房租都交不起,多半住在爹妈家里,中国实际消费者别说民族主义难影响大局,在以前更多人是逆向民族主义觉得中国车就是垃圾(以前实际也是如此),中国车企翻盘这种刻板印象其实远付出了比德国人更多的硬碰硬的努力。
人不行怪路不平。自己的產品差,抱怨消費者沒有眼光。當年的 柯達、諾基亞 都是這樣死的
就是简单的傲慢
支持
难道说民族主义只针对大众不针对特斯拉😃
老外明白没明白不知道,但外国媒体中文版肯定是最晚“明白”的😅
我刚卖了大众,换了相当尺寸的国产理想,这么説吧,感觉从nokia进化到了mate60pro,现在中国品牌,在品质、功能性、舒适性、工艺、服务、体验感,各方面都吊打合资品牌。举个例子,我试驾理想的时候,有专门的服务顾问,约好时间,直接把车开到我的小区等我试驾,而且路线随你开,当我下单的时候,直接拉群全程跟进我的交付过程,完全不用我操心什么。如果你去大众的4S店,还是乖乖的去店里慢慢来吧。
VW的車仿佛一直停留在三十年前
理想汽车就是汽车电气化的现象级品牌,他产品定位准确销量的确很牛
大眾車又貴又爛
是销量不错但是他的品质不如其他吉利 比亚迪品牌被人嘲笑就是冰箱彩电大沙发 最后能不能杀出重围还有待观察
我身边有两个人买了理想,确实大众要学习一下理想怎么把豪华感营造的这么好,同样的成本,大众总把钱花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确实让人费解!
愚蠢的节目,会让德国汽车越来越愚蠢。 我现在有一辆电车,一辆德国Q7,买Q7看中的是安全、舒适、动力; 现在它已经被扔在一边不开了;现在我的新车基于xc90的底盘,安全一点不差;动力比q7强太多了;再说舒适,底盘厚重感还是Q7好一点点,因为我的新车也是空气悬挂,除此之外,q7就是一辆古董,除了所谓视频中卡拉OK之类,更重要的是安全体验、智能体验,极大的减少了驾驶隐患和疲惫感;再说价格,新车是旧车的一半;使用成本方面,旧车1.5元/公里,电车0.095元/公里(家充夜充)。 @dw德国 别自以为是的愚蠢了,这只会让你们看起来越来越愚蠢,还帮不了德国的汽车行业。
燃油車的使用成本太高了
领克09吗
@@knowledgepatchouli773 是的。
我也是两部车,一部福特探险者,车机系统非常慢(与电车比),真实的感觉就像感觉是在使用塞班的诺基亚和苹果的对比。
前几天去体验了一下问界M7,比同等价格的丰田、大众等车好太多了,不论是智能化还是驾驶感受。国产车真的很强!
豐田、大眾 是不思進取的典型。消費者已經換代了,豐田、大眾 還在賣舊貨。
车机的智能性,油车还像个塞班系统@cancayatexxx9967
国产车你开上三五年才知好不好
@@风继续吹陈 国产车又不是最近一两年才有,我家里传祺GM8开了28万公里,街边保养,没有任何问题。
@@风继续吹陈 三五年都卖掉了。中国大陆基本上没二十年以上的车!
朋友一直是vw的忠实客户,今年在国内把老途观换了辆电动id6,结果开了不到一周后悬挂就断裂了,差点交代在高速路上,回来果断退车,换BYD唐,质量杠杠的!
德系車質次價高越來越明顯。
ID6难道不是上汽大众生产?
@@smithking9493 毕竟不是上汽的亲儿子,可能上汽的技术投入不够吧。大众倒是肯在电动车上投入,但是市场进入晚了,消费者已经先入为主,十分苛刻,一点小问题就被无限放大了。说真的,我感觉ID6刚推出时,并不比同价位的比亚迪差多少。无论从空间配置还是续航上,都不比当时的比亚迪差。现在。。。现在不谈了,被比亚迪甩开了,市场不会一直给你机会。
我在Erlangen工作学习过很久,德国有一些喜欢“我来教你做事”的傲慢自大,让其他民族的人很不悦。车企上也有一定的反应,包括销售人员
👍,“ 我来教你做事” 。
哈哈,傲慢
傲慢者最終都會付出代價
不仅是德国人,这次跟国内的客户开会,客户直接说我们要做全世界第一个使用这项技术的企业,别再跟我讲欧美其他客户的技术。让我们西班牙老板也是有点震惊
哈哈哈 校友来了
钱学森老先生在90年代就预见到了这个格局,所以现在自然有这个解决.一个国家的初衷决定了她的格局也决定了她的结局。
台灣的憲法是國民黨定的,不能代表台灣人的民意,所以台灣人需要真正可以代表,台灣人民意的憲法。國民黨不是台灣人,當然不會為台灣人的利益著想,國民黨是中國人,所提的法案都是討好中國的政策。國民黨的翁上人,好幾次強調她是中國人,不懂台灣人為什麼要讓一個中國人,在台灣當官。。。
@@sharonlin9451 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难道你想小国小民小卡拉米玩意啊。左手跟日本喊娘,右手跟美国喊爹。
传统品牌车企的失守比想象中来得严重,我年薪百万的领导,理想L9刚出来的时候就预定了,我一个有钱的好朋友以前都是开宝马740的,21年就换了理想one。中产们对于电动车的接受程度出奇的高,当然这也归功于BYD,吉利这些车企,大量的廉价网约车在路上跑了好几年几十万公里也好好的,给了中国车不少的信心。连BBA的光环都在渐渐消失,何况大众、丰田了,最近三菱退出中国市场也是让人唏嘘不已,三菱皮卡早年也是遍布大街小巷。下一个会是谁?现代?丰田?通用?
这些人都不缺车开,电车是一种新鲜的体验,有些人体验后就喜欢上了,特别是城市通勤使用最适合。跑远处,家里也有燃油车。对电车感冒的人,多半都是家里只有唯一的车。
在路上居然看到开BBA的电动车,这脑子是不是真的进水了
通用可以打不过就加入,无论是上汽还是五菱都不差。剩下的不好说。
没错,我俩亲戚,把各自的路虎揽胜运动 奥迪Q7都换成了理想L9,纯粹是个人喜欢,跟钱包没关系。
電動車當然有缺點, 但優點更多.對於很多以通勤作為主要用途的消費者來說, 電動車非常實用.
節目沒講到重點,電動車就像視頻說的,製造難度不高,但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電動車的同質性極高,因此將會是一個很可能被壟斷的產業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燃油車最重要的就是引擎,各品牌為了突顯自己的科技與特色,因此都會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引擎,有的橫置縱置,有直列、有V型、有水平對臥,甚至有W型,裡面的材質、缸壁塗料、壓縮比也不同,然後為了放下這些引擎,他們還得因應引擎設計出不同的底盤,變速箱雖然主要都是幾個大廠供應,但也要依據引擎差異調校出不同的特性,因此每家車廠都可以找到自己在市場的位置,但到了電動車時代基本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電動車看的就是電池,而電池的差異就只有續航力和充電效率,至於電流電壓要如何利用,就是看電機和電控,但電機和電控又是極其成熟的東西,想怎麼調就怎麼調,根本沒有技術壁壘,加上輪胎不像燃油車一樣彼此牽制,交給獨立運作的電機就能輕鬆做出燃油車不可能做到的轉動方式(坦克調頭...之類),因此電動車會變成一種完全突顯不出差異的產品綜上所述,車子本身既然大差不差,那個品牌的勝負要看什麼呢?首先,就是製造成本,行銷4P依序分別是產品、價格、通路、推廣,既然產品差異小,其次就是看價格,因此誰能在價格戰勝出誰就有優勢,中國車企在新能源領域勝過德日車企的第一步,不是那些花俏的配備而是價格,中國車能裝KTV,能裝按摩椅,難道德日車款不行?不但可以,而且難度很低,但問題在於同樣的售價德日車企辦不到其二,是電池規格,以鋰電池來說目前中國已經可以說無人能擋,光寧德就吃掉全球將近四成的市場,再加上BYD等,前十大電池廠有6家是中國的,而且關鍵原料提煉技術也幾乎是中國壟斷,除非又研發出一種新型電池,成本更低,續航更長,充電更快,取代液態鋰電池成為未來的標準,否則德日車企也不會有戲,但中國要注意的就是千萬別因為鋰電池有優勢就被路徑依賴綁住,忽略其他類型電池的研發,因為超越液態鋰電池的電池並非不可能被突破,另外,題外話,我認為應該先發展充電,等電池規格統一成熟後再發展換電,因為換電類型只靠自己的電池是不行的,如果一個換電站不能同時擺放各種品牌都通用的電池,光靠自己單一品牌的銷售量根本無法回本其三,是智能物聯網,目前中國這個領域雖然暫時領先,但說實話,目前任何車企都還沒有將智能物聯系統建構完成,只能說中國當前的環境對這套系統的發展需求最大,也最為友善,一旦這套系統被率先建構完成,就會像百度、谷歌一樣,因為各種用品和電信業都會先與之串聯,即使後面的新平台再被設計出來,都很難取代先推出的系統,因此又會是一個壟斷市場就我的觀察,有在朝這三個方向發展的車企只有部分中國品牌和特斯拉,基於上面所說決定勝負三個關鍵的壟斷性,我判斷未來絕大多數汽車品牌都可能走入歷史,尤其是那些到現在還只把目光放在性能和賽道成績的企業,應該會死得最快,然後也不得不說特斯拉是很了不起的企業,格局極大,中國車企能遇到這種級別的對手才可以進步,真要我說特斯拉的短板,就是上述三個關鍵,在中國是可以分別由三種不同的企業協作完成,車企壓成本,電池廠搞電池,科技公司搞智能物聯,而特斯拉看似必須靠自己完成全部工作,這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一旦產品世代更新,生產線的成本就會大幅增加,這很可能會拖慢創新速度,這也是當初NOKIA即使轉換跑道搞智能手機也沒用的原因,因為NOKIA就是一家生產線全包在自己手上的公司,像智能手機這種更新速度極快的產品,生產線抓自己手上的話勢必因為成本問題而拖慢產品世代更新說真的,我認為能看到這一步的人,甚至企業都不多,但就慢慢觀察吧,看我說的會不會成真
厉害,其实我也看到很多说将来的汽车产业会像现在的手机行业。当时中国在智能手机行业在开始阶段是比其他国外手机品牌慢几拍。不像现在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虽然还是比特斯拉慢了一点。
@@小习 你知道傳統手機和智能手機的決定性差異在哪嗎?傳統手機製造出來的只是手機,而智能手機則是製造出一個連結智能生活的結構洞,既然是結構洞,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連結的速度和順暢度,我認為,未來的電動車會成為除了手機之外的另一個結構洞,所以那些格局還停留在只想造一輛好車的車企,我估計都會被淘汰掉,德日車企說老實話,倒不見得不知道這個趨勢,但我們都知道慣性越大越難調頭,他們在燃油車累積下來的技術和產業鏈,很可能在這波變革中從原本的優勢變成尾大不掉的詛咒,最後會拖垮他們,就跟Nokia一樣
@MaxineWashington 這種東西玩貿易壁壘只有短期效益,你想想,總不可能每個國家都搞電動車吧?只要在壓成本這塊沒有優勢,其他國家的電動車在外銷市場就搞不贏中國,頂多因為保護政策在自己勢力範圍賣,也就意味著東協、非洲、拉美、中東、俄羅斯等市場他們吃不到,於是誰的全球市佔更大,就代表越能進一步用生產規模壓抑成本,搞貿易壁壘的國家就更被封死,所以想靠保護主義來打壓中國電動車只能說太天真,真要贏的話,生產模式改善、最佳電池規格確立,智能物聯平台搭建,這三者至少先佔其一再說
油车就是诺基亚,当年诺基亚把手机外形做的无人超越。手机内的软件没有任何提升。电车就是苹果。出厂都是智能化
德國車廠從骨子裡就不想放棄燃油車.只要還剩一秒鐘可以賺燃油車的錢, 他們就不會大力開發電動車.當年的 柯達/諾基亞 都是如此, 懷抱著過去的榮耀走入墳墓
德国还好,毕竟ID系列还不是太垃圾,日本车厂估计死的更快,以后汽车市场和智能手机一样,最终会被中美两家瓜分
大眾的ID系列乏善可陳。
你说的太对了,他们不愿意拥抱变革,产品迭代太难了
Toyota计划于2026大规模推广旗下系列电动车,问题是2026年它还有机会吗@@王士博-q8v
@@tides7788 德国不是不想变革,而是他们的快乐教育培养不出来新技术发展的能力,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的发动机是中国人研发的,机械他们就强吗?中国的船发,航发,车发有几个比德国差的?除了吹牛,德国有什么顶级科技?前几年西方世界做了一个世界前沿科技研究排名,三十几项世界热点前沿科技,中美平分了,而欧洲一个没有,普桑一个车型在中国卖了四十年,
德国车感觉很奇怪一直都不降价,如果不停研发新产品还好理解,感觉这一二十年基本上就没多大变化。价格也总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那怕是日本车也进入降价的节奏,一样的配置德系车总是最贵的。
因为他们各种成本高
现在还不是降了,途观L现在5w优惠起步了。现在油车不降根本就卖不出去了。
撑不了多久了 降价是必然
德国车一直都是降价特别狠的啊,动不动就四五万优惠
就算不降价的 也撑不了多久了
还有就是中国汽车的品控越来越好,而且价廉质优,再说转换赛道后原来汽油车的品牌加成丧失,都是溃败的原因
其實德國車的品控也很虛, 尤其是面臨市場競爭的時候.同樣的價位下, 德國車的品質基本是倒數
@@amandagrant4331 压低成本的后果,日系车更甚。薄如纸皮的金属车身,垃圾的内饰。。。。。。。。
@@jackzhou4813只有中国人才这么认为吧。美国欧洲开日本车的不要太多。
@@悠悠の物語那欧盟和美国政府在害怕什么为什么不敢让中国汽车进入他们市场?5年前有人会想到中国能超越日本成为第一出口汽车大国吗?3年前有人会想到比亚迪能超越特斯拉成为全世界销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巨头吗?有些改变往往就发生在短短几年时间,一个错误的决定能在极短时间内让一个行业领先者变成追随者,丰田本田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就是如此。
其实德国车在中国口碑还是可以的 这波杀跌最主要的是日本车 原来的保值神车加价提车变成了现在的降价求存 可以预见 5年内 比亚迪将成为全球销冠
口碑其实前十年开始有点滑坡,速腾短轴,奥迪致癌那时开始。
@@tacolueng5890 真糟糕,我就是速腾车主。话说我比较保守,只要能买得到油车我就还是会开油车。不过我也支持国产电动车的发展,因为他们让油车们越来越便宜了😁
家里美系德系都有,98款别克新世纪3.0 v6,10款别克君越旗舰版 3.0 v6, 13款宝马320d 2.0 i4, 朋友开08款凯迪拉克CTS 3.0 v6,反正后面要买德系车除了保时捷,BBA不出意外不会买了。老爸打算换比亚迪宋L或者方程豹5
分享來自德國之聲,精彩評語,發現西方人常常先入主錯誤觀點,我是上帝。
长期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和傲慢。并且长期以来用造谣和谎言来洗脑西方的民众。(这和台湾人有点类似,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井里面)
从这个介绍就可以看出中国汽车有多卷,视频说的问题都很对,但这是上半年的问题了。下半年华为发力后,所有国产车已经开始新的一轮疯狂卷智能化,一年一个车型迭代,速度比外企快太多了
看明年的小米汽车了。
@@rexma9712 本来还以为他有点希望的,但是华为的自动驾驶水平我估计小米一时半会追不上,基本高端暂时无望。那就要拼平价车,可是他的对手不只是合资车,还是比亚迪之类的,如果明年他的车还不上市,就彻底没啥希望了。
百度搞无人驾驶,怎么没动静
@@titok77-o8j萝卜快跑,网约车
@@titok77-o8j百度不是汽车制造商,而是它们产业链上游的自动驾驶专利技术服务供应商。现在很多汽车(包括燃油车)的自动驾驶技术都用上了百度Apollo计划的专利技术。
你们没有淡一非常重要的一点,大众不想信中国工程师,没有利用中国人的才智。我就在汽车行业。在大众在中国的前三十年里,他有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工程师,但们不充许看到稍微有技术价值的技术资料,没有任何设计职责,只能做一些生产方面的具体事情!慢慢地许多工程师离开,到其他公司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想信中国工程师,不利用最优质最赚价的中国资源-中国工程师,想垄断中国市场,能办得到吗?除非中国人都是傻子!
对的,奇瑞的创始人就是从一汽大众出来的!当时他是大众的车间主任!
德国公司一般都觉得自己最优秀,不太会利用全球的优秀人才,在世界科技向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很难成为顶级的国际公司。
我是业内的,你说得100%正确。但通用挺大方的,它也没搞好,也许与决策者有关。
欧洲公司的通病,美国公司这方面甩欧洲公司一条街,看看之前的摩托,通用汽车,通用医疗
@@xuemingzeng2094 美国也不用聪明的中国人,他们喜欢印度人
近些年中国就像是新鲜事物的试验场,什么共享单车充电宝,移动支付,外卖系统,电动汽车等等,一出现很短时间就普及整个社会,消费习惯在不停变化,一般企业真的很难转变过来,跟不上脚步就淘汰。
抖音大數據,往海外一放,直接將yt、fb打慌。😂
其实就是中国新生代企业家的创新
还记得当年的小黄车么?
@@leichris4133 现在小黄车没了,全是共享电动车
是的这几年特别明显不管任何产品更新换到特别快,上班领导一直强调一定要创新迭代不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市场变化导致员工跟着一起卷,不管干什么速度都要特别快唯恐落后了😂
我现在看国外的汽车媒体评测中国车,觉得最搞笑的事情就是:他们不管车里到底装了多少软件以及能安装多少软件,只是一个劲的关注这车到底有没有carplay。说真的这就是国外汽车业在软件层面从不努力的恶果,他们的车机不好用,于是消费者用carplay,然后更不关注车机,然后车厂更没有动力去发展软件。但是在中国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你要听音乐看电影刷抖音唱K,你要自动驾驶,我们车机全都有,要什么carplay!
外國人把carplay當寶,中國人把carplay當垃圾,什麼年代了,新車還用這玩意😂
是不是车企不了解国外用户的需求?如果车机能提供carplay有的主要功能,车企却没有介绍,那么车企的推销人员比较搞笑。看电影刷抖音唱K作为车的功能,可能不是国外用户的需求,再说甚至刷不了抖音?歌厅很流行,在车上唱K,是因应国内用户的需求
@@张波-m9l哈哈哈CarPlay上世纪产品了
carplay我重来不用,话说苹果手机也越来越垃圾了真的很一般呀
安卓套壳的车机还真以为比carplay好用了
我的车是Toyota Yaris,还蛮好开的,但当我来到中国试开了问界m7,并且业务员开了智能驾驶,我真开了眼界,我的体验告诉我,油车真是落伍车了。
虽然但是,你这两车不是同一级别的吧...
说真的任何情况下,Yaris都不是好开的车
我只想说,Yaris只是工具车而已,就好不好开而言,它貌似沾不上边😂
現在只能說,沒智駕功能的車,真要慢慢淘汰了
@@jerald9008M7頂配30W
40多年了,很長一段時間德國大眾的營收的一半都是來自中國,夠本了,相當於中國人花錢養著德國大眾研發然後在全球賺錢。 大眾在中國賺大錢的時候你怎麼不想想給中國做慈善? 大眾從中國人身上賺了這麼多,夠本了,再說,現在不還是在賺嗎,只是少了點而已。 別什麼好處都想被你撈盡了。
这些德国媒体暗中想说是:你们的中国汽车市场应该是我们德国的,不应该是你们中国人的。
欧洲人很傲慢的,他们先设观点是中国人造不出好车。他们以为他们的优势会一直领先,在太阳能和电车,中国狠狠给欧洲上一课,而且这种事情不断会重演。而且一旦他们落后了,就不讲原本他们高举的市场开放,自由市场。
在商言商,它的成敗也全靠自己負責,要求什麼慈善?有什麼好罵的?
没说到重点,固然卡拉ok很吸引人,但是“三电”技术才是立足的根本!
车载卡拉OK倒是个老人运动,相比360全景影像对年轻人来说才是跨时代的产物,你很难想象一台20万的日系车居然没有倒车雷达,而倒车影像居然还能看到雪花......
我觉得总的来说有这几个方面:1. 国产车质量的提高和更便宜的价格,国产车很多功能像座椅加热/通风都成了标配,但传统国外品牌的车企还有加钱选购。像现在还销量不错的RAV4还是块几十年前的老电视,更多的年轻人已经基本上受不了了。2. 大力提倡电动化加上前期的国家铺贴,使中国电动车的发展大大加速。但传统燃油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着力不够,没有多少可供选择的产品。3. 蓝牌的限制使很多没有牌照的民众只能购买带绿牌的新能源车,从而使新能源车的销量大大增加。综上所述,同民族情绪有个毛的关系。
現在德系BBA 質量不佳,零件易壞,維修頻率高(時間長咗機頭一定滲油、油泵、水泵、水管易壞),有錢人整車都整到怕。😅
質次價高 已經成為德國品牌的標籤
即使只談燃油車,德系車的競爭力也在持續下降
补充一点,德国连车机都做不好,十年前bmw以前xdrive还能看,现在做得很垃圾。集成一个carplay,也是经常连不上。
大众汽车稳定性差
当年大众桑塔纳卖18万人民币的时候,高于德国本土一倍,中国不也没说什么。
大众来中国早,占了先机,买车直接排除大众
那是中国主张卖贵点,那时候买汽车的都是有钱人,税收的高,加到车价里了
那是因为关税 还有刚开始的零件配套厂商的生产效率决定的 不是别人要赚你的超额利润
本来就是贵的垃圾
那款车其实是国产的老帕萨特
中国市场,产业制度和工业政策都是一视同仁的,德国车企不重视政策变化,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市场,这肯定是他们自己的失误和错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德国车企开始为自己的失误找借口,污蔑产业政策,甚至把自己的失误归咎于中国的民族主义。不要忘记了,世界大战发生就是因为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别人
當看到別人超過自己的時候, 德國車廠怪東怪西, 就是不怪自己
他自己发展电车就会损伤他油车的利益,并且电车发展不是特别明朗,这才是他最大的问题
请问哪个国家不采取有利于自己国家企业发展的政策,来来来,告诉大家
各位好, 我分享一下我买车的经历,从我的角度看一下中国车企的成功。我买的是比亚迪BYD的秦PLUS, 买来代代步,当时一起考虑的还有吉利的 几何APRO 和几何C,一开始并没有太考虑秦PLUS,从网络图上看觉得过于老气,实地看车后,觉得还不错,这个价位里很合适,再看了网络评价和DMI技术描述,最后觉得非常好,比亚迪进步明显,后面就下定金了,两周到车。 本来第一考虑的是吉利的几何系列,去了4家4S店, 没有一辆展车,是的,一辆展车都没有,等车要等待3-6个月甚至可能更久。是因为车型过于火爆么? 明明4S店都没什么人啊,当时是2021年10-11月份 ,当时因为芯片荒原因很多依赖于国外芯片的车企厂家产能根本就上不来,都卡在芯片这关。 但是比亚迪的生产是正常进行的, 因为他们早早就自产车载芯片, 性能可能不一定比得上外国的,但是够用,能用。 而且,当时比亚迪的DMI系列,等车也要3-6个月,是真的火爆,但是比亚迪电车只要一个月左右 我去4S店的时候看着他们店人来人往,订单不停, 我也发觉了后面传言说比亚迪要涨价了,直接下定金不再犹豫 两周就拿到了车, 我有个朋友买了DMI 等了4个月。 在这里必须得佩服比亚迪高层1. 对市场的精准把控2. 对国际形势的走向判断3. 对技术路线的坚持投入4. 对市场的先手布局真正的厚积薄发电车的构造很复杂么? 技术很难么? 大众做不了么? 大众可能做不出性价比如比亚迪那么高的电车,但是他是做得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不做? 因为看不上啊我都知道大众不看好也看不上电车。 大众在中国以前是躺着赚钱的,但这几年根本就跟不上中国的市场变化,大众的外观永远都是落后的。大众给中国人的印象永远都是统一的。 大众输的不冤
为中国政府的远见和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并各中国车企的不懈努力,为新时代的车带来的另人振奋的发展与便利点赞👍👍👍👏👏👏!!!
大众享受红利很久了。中国政府引进了大众,也持续给大众有力的支持。
😂如果现在还以为卡拉ok和软件是中国电动车的卖点,那么大众后面的日子还会输得更惨!
是啊, 完全忽略了机械工艺等各方面的飞速进步。就算是汽油机也不比德国日本的差多少了, 就是很多专利绕不过去。
如果電動汽車業者能解決家用充電器的價格更低且規格化, 慢充速度大幅改進或能次快充. 讓在家充電能在四至六小時內完成, 想必會讓公共充電裝備需求不會那麼大. 就是七成在家, 三成在外或6, 4比. 這會讓中低價位車需求猛增.
中國目前安裝 家用充電樁 的費用大約在2000人民幣左右,手機app申請,隨時受理。有些城市還有減免政策。家用充電樁享受階梯電價,夜晚的電費價格很低,而夜晚正是充電的最好時間。目前充電樁都支持“定時充電”的設置,你可以把綫插好後,設定23時開始充電,電價只有2毛多一度。這也是中國電動車迅速增加的原因。
本来慢充就5、6小时就可以啦!比亚迪唐新能源,610km的续航。慢充5.5小时,快充30分钟充80%的电量。
应该不用这么贵吧,我记得我哥当时买的埃安,充电桩还是免费的。@@amandagrant4331
当你你说的这些,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已经完成了,任何的发展都是有基础
问界m9和仰望u8对比传统车企的车,那简直就是智能手机和功能机的差距,怎么能比?你不可能竞争的过😂
主播的声音和讲解很好听,很专业,很客观,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偏见,这里面要点一个大大的赞🎉
中国给了大众无限的红利,大众却一直在中国割韭菜不思进取。
我的第一部车是大众的斯柯达,2015年想换新出的野帝。结果大众4S店的销售态度傲慢冷淡,我转身去了旁边的现代。相中了一辆IX25, 提车一直开到现在,八年了9万公里只换了一个升窗开关,一路陪着我跑遍了川西高原,一个自然吸气小车,翻越海拔5000米的垭口也没熄火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车不思进取被日本车超越;八十年代被韩国车啃下大块市场份额,到了现在又被中国车淘汰。德国在不思进取的路上不是一天两天了,被消费者抛弃也是必然。
@@bearli1298 你这个不算什么,我2010年的长城c30开到现在还在开,就是开不坏,到如今十三年多了,将近二十万公里,上个月才去新疆自驾游了二十多天!过哈密那边风区,高温大风白沙满天飞,发动机舱里都是白沙子,下车人都站不住,这车也闯过去了,十三年多除了正常保养轮胎等易耗品,没动过全车任何地方!就这么刚!中途买了一套一百多万的房子都没舍得换这台车!😂😂😂被朋友同事称为“神车”,他们也觉得震惊!
@@bearli1298韩国车底盘不好,开起来像开船一样
不是割i中国韭菜,大众全世界都这样,还不如中国了。
@@jasonwang1572 他是酸民
最主要原因就是突然中國車換了一大批的設計師,審美突然彎道超車了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价值,恰恰相反,不是帮助了中国供应商提高质量。反而是中国上海政府的借贷,中国供应商的高质量零部件,及时性帮助了特斯拉避免破产。
成就是相互的
它们不会承认的,它们的认知里西方品牌怎么可能有中国人来提高品质,看这个节目虽然表面是在赞中国汽车品牌,但话里话外还是酸溜溜的羡慕嫉妒恨,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不过这样也好,它们会输得更惨
特斯拉是独资公司, 蠢才,不嫌给你父母丢人吗?@foxwantgo
苹果给中国培养了不少手机配件供应商,不等于特斯拉是这样。 @foxwantgo
@foxwantgo 成就是相互的,他们带动我产业,我也给他们创建了巨额利润,上海超级工厂让特斯拉起死回生,每年中国市场要给苹果贡献5000W部左右的销量~而且,不管苹果、大众还是特斯拉,我们是保持了最大的开放态度,反之。。。。。。
油車有油車的問題,電車也有電車的問題,各自選擇,各自承擔
中国积极引入特斯拉是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当时很多人都说是要扼杀中国电动车商,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共的智慧,结果是充分竞争快速提高了中国整体汽车竞争力。通过这件事,也反映出中共是有大智慧的,只不过以前没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米足够的时候,厨子就会发光
过誉特斯拉,虽然特斯拉的确加速了电车进步,但是引进特斯拉已经很后期事情,那时深圳比亚迪电的士已经在路上跑了好几年,。
引入特斯拉是好事,鲶鱼效应,加速中国车厂进化!
华人的大智慧😊
中国一年生产3300万辆,销售330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本土车,进口车,合资车都很巨量。份额也很均衡。这是多大的市场。
数字夸大了吧?据查,中国汽车历年最高的销售记录为2017年的2,700多万辆。今年有望突破3,000万辆
去年和今年销量高吧,新能源车在降价,还有购置税补贴,功能越来越完善,对于新手越来越友好。
@@marklee8512 小朋友,中国汽车不是没有市场,是政府限购,知道大城市想买一台车的难度吗?有城市市民买车要抽签的,知冇?
@@josephguo6256 当今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汽车产业的领航者,甚至把排在第二的美国远远抛在后头,但我只是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说出事实罢了。
那为什么政府机关不换车呢
就是因為有像DW這樣的媒體,一味以意識形態為標準去報導新聞,使德國人對中國認識有偏差。
DW虽然是德国媒体!但是控制人还是美国的
这种媒体报道脱离了现实,表面上让德国观众开心,实际会造成战略上严重的误判,这种媒体才是敌人
真是无耻,中国的产业政策是公开的。中国车企知道要发现新能源,而大众为什么没有布局呢?是因为大众等传统车企自身的傲慢。
中国电动车产业政策 之前一直排斥外企的包括合资的大众。你这个不知道?直到特斯拉来,终端补贴 外资才平等享受。其他各种政策 外资都受到歧视。你屁都不懂。
@@georgesoros2192能进场合资车都是中国持有股份,而且超过51,补贴政策都是公平的
本来还想再买台油车的,看了节目以及评论,觉得应该买一部插电混动的比亚迪Dmi ,可以在停车状态下使用空调休息,可以使用220伏电压在野外使用电器设备,一年两箱油节省大量时间❤❤❤不是卡啦Ok ,是智能驾驶智能语音😂
首先,充电设备可以开放投资的,先由简单開始,电价的稳定性是中长期投资,也是需要吸引新投资的需要有多元的市场,在不和平时期,基建也是重要。企业确保有公平竞争,小政府,大市场支持新基建才是重要
卡拉OK这种东西是不是大众搞市场调查的时候搞了个选项然后大多数人都选了?
卡拉OK这种东西连名字都淡出一般中国人的视野了,真不知道DW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特斯拉在中國顯然也獲得了巨量的補貼,無論是現金還是土地,自己短視就不要怪人家。
大众的成功,完全得益于抢得了中国市场的先机,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再加上中国消费者不讨厌德国产品(经常抵制日本汽车)。当年中国公路上跑的汽车,除货车外,基本上是大众汽车(桑塔纳),大众公司赚的盆满钵满。
BYD的成功又何尝不是抢得电动车浪潮的先机,还加上民族主义的buff
電動車最重要的就是電池與續航力! 在「同樣價格下」的西方老牌車廠的電動車,基本上就是屬於「短腿的都市內交通車」,如果不在中途充電,可能在台灣都沒辦法從基隆開到墾丁(473.1 公里)。
蔚来一次5分钟的换电,可以环台
大众在中国基本上是最好的待遇,而且和本土企业绑定。在中国几十年一直是第一销售品牌。可以说德国的GDP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大众的中国市场托着的。就算是现在中国市场新能源电车崛起,大众都还是占有很大部分销量的。之所以大众混成现在这样子,无非就是内部管理机制固化,没有创新意识,对中国用户的问题反馈毫不关心。只想着站着市场躺着赚钱。
德国车的衰落应对了德国社会的现状。
随着中国各领域的发展,以后西方品牌割中国人韭菜的时间不多了,就像固态硬盘,以前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产品卖得非常贵,后来中国自己生产,价格变白菜价。这就是西方国家为何那么怕中国的原因,因为高利润要被中国打破了。
这是在证明: 中国生产固态硬盘的工人就是韭菜
@@linwoodhucse628 你有需要找一家脑科医院看看,之前中国不生产固态硬盘时,外企获得暴利,那才是真正的割韭菜,现在的价格才是正常市场价。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所以必须看一下医生。
@@chankaan888 报告领导:民众住房属于房地产领域。。。
@@chankaan888便宜了确实更好了,市场需要不断的竞争
@linwoodhucse628 是你们以前给西方人当韭菜,固态硬盘本身成本就很便宜,而你们让西方割韭菜还为它们叫好
dw老师说中国汽车的卡拉ok,其实跟能不能卡拉OK没什么关系,主要是车机系统,智能化的巨大差距
捡一些芝麻来说,是因为自己想听这些。
德國沒有資訊業,5G建設跟不上時代,所以他們很難跟上智能車浪潮,他們完全不知道現在中國智能車達到的高度,還有超內捲帶來的超高性價比,新潮設計與品質提升。等他們醒悟時,就是全面潰敗之時。看看華為的M7智駕達到的高度,BBA就像NOKIA遇到APPLE那新舊交替時刻。
三电,车机,智能座舱,智驾系统他们差的很多,很多
DW的意图是在矮化中国车,即不过就是装了个 卡拉OK而已。这是不少德国人的德性
DW对智能系统的了解就是卡拉ok哈哈
电池,充电,电网,这是系统工程,特别是后端所以混合动力还是有市场,之后电網基建完成了,才到纯电普及,电网及充电的投资,电价的稳定性等,要节省投资,同时要面向未来的投资,務實,不大撒币如何吸引电網,充电的外來投资,也是重要😊😊
主要是看耐用性,几年后,才能见到实际。整个使用周期的成本。每年减少的进口税,才符合,中长期的市场自由竞争。当然,要是公平竞争😊
丰田老总说了,中国电动车就是排列APP,所以德国不要怕啦,根本没有风险
别人都在批评德国,就你是真想让德国死啊😂
德日车厂缺乏创新,最致命的是纷纷消减成本,使用低质零件导致品质大降。中国车厂在走相反的趋势。
其实国产电车发展成如今的优势地位并不是因为是新能源,而是对车做了智能化升级,以及舒适性配置下放。冰箱彩电沙发其实没什么可以嘲讽的,这只是对传统进口行政级的选配功能进行下放,原本200万元才能得到的显眼配置现在40万元就可以得到。中国的电车在推出一款产品后还会持续进行ota加入新的智能化功能,主流车企甚至车机系统内都有了ios里的快捷指令,用户自己可以写自动化脚本。但是上面说到的舒适性配置不会出现在中国纯燃油车上,因为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储备不足,无法制造出与上述舒适性配置同级的动力平台,因此现在的智能化汽车其实都是靠新能源站稳高端。这才是正确的因果关系,中国老百姓对新事物的抵触不必欧洲老爷们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都喜欢喷中国车的底盘,因为即使是新能源也绕不过底盘技术,而这方面我们的只能靠堆料弥补调教和设计上的欠缺。好在是这几年进步神速。
德國電動車技術上就是落後.其實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但凡德國車廠想加大電動車的投入, 就會有德國人跳出來反對.燃油車的既得利益者根深蔕固, 寧可看著別人發展電動車, 也不願自家放棄燃油車.
其实汽车真正进入大众消费品阶段,底盘技术并没那么重要,95%的应用场景无需更高端的底盘调校,只需稳定可靠即可,中国的基础建设让平坦的公路延伸到了一个家庭主妇可以到达的任何地方😂
汽車與半導體相比技術要求高(有安全問題)但因產業成熟所能提供的薪資偏低使所有科技人才都進入半導體,汽車業自然江河日下這在其他傳統產業也一樣,必須等到科技人才轉向汽車SDV或ADAS等真有大發展才會有改變
没有人买车的初衷是为了娱乐功能,你是买车,不是买家庭音响。而是各种驾驶车辆的良好体验,智能化。而软件恰恰又是欧洲的软肋,他们没有统一的足够大的市场去不断激发各种日常软件的研发和推广。未来电动车,智能化、软件这方面,绝对是欧洲的软肋之一
中国这一波造车得益于强大的互联网用户思维 ,很奇怪,欧洲没有互联网大厂,所以搞不清楚情况
这下得感谢GFW了
全世界就中国和美国有互联网,其他国家基本上都在使用中美的互联网。这个世界目前就2个网。
看起來應該是想說1. 因為特斯拉的設廠, 中國的車商學到了特斯拉的製造工藝, 補足了中國電車的短板.2. 中國政府給了電動車商國家級的補助, 讓它們渡過, 一波又一波的困難.3. 歐日的故步自封, 讓它們逐漸被市場所拋棄....所以現在除了韓美還可以外, 全球各國汽車製造商都不是中國的對手.
反过来说,假如不是中国政府的帮助,特斯拉早就因为产能受限破产了
不准确,学制造工艺倒是不需要。中国主动引入特斯拉可以说相当高明,这个和日本人、韩国人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主动引入在完全开放国内巨量的汽车市场的同时,也让国内产业链快速丰满、提质升级,更重要的是,倒逼那些骗补的垃圾企业快速死亡。
特斯拉有什么制造工艺。。。主打一个廉价;造工稀烂
@@morchang624 降本增效 特斯拉确实做的很好 但是后来确实做得过头了 做成了毛坯
特斯拉用的宁德时代的电池,他能教中国车商啥?😂
电动车领域中国汽车品牌确实实现了弯道超车,现在要开始去全世界获得一定的份额,作为个人也确实感受到国产品牌汽车的崛起,今年入手一台蔚来电动汽车,可充可换的豪华电动汽车品牌。电动汽车的价格在中国基本比欧洲要低30%-40%,消费者还是最终受益。
其實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但凡德國車廠想加大電動車的投入, 就會有德國人跳出來反對.燃油車的既得利益者根深蔕固, 寧可看著別人發展電動車, 也不願自家放棄燃油車.
太喜欢主持人了,声音舒缓优雅
這影片沒有提到的是:特斯拉早在 2012 年就可以遠端更新軟件,當時電動車在中國還不是主流。
特斯拉教會了全世界 電車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和電車應該怎麼造 就像當年iPhone教會全世界智能手機一樣 中國都學到了 並且電車學的更徹底
进口的这两年确实不吃香了。以前内地没人瞧得起国产。现在周围新买车买手机除了苹果在内地还有点竞争力。其他海外品牌都绝的差不多了买车也都是国产车了。发展就是这样的 优胜劣汰
美国货确实是有东西的,欧洲货早就不行了
从光伏风电到电动汽车再到大数据AI等等,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家或者民间中国人都很乐意拥抱新技术,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欧洲老了,风险投资的意愿和决心比中美差很多。
欧洲被福利主义搞得人人不思进取,事实是,优胜劣汰是痛苦的,但也会让社会快速进步从而取得国际上优先发展的优势
欧美高举碳排放的道德大旗,自己不怎么搞新能源汽车,结果中国上当了,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欧美没举环保大旗之前,钱老早就上书给中央了!
何必看别人,从这些年的空气和环境变化,我就觉得发展新能源汽车值
其实环保是政府一直在推进的。
@@tiaoyi-bx5yi 你不觉得我是在讽刺他们吗?
哈哈哈,太对了
德國能以客觀角度 了解中國產業 這是可以合作與共同開發🎉🎉❤❤❤❤❤🎉🎉🎉
冰箱彩电KTV是传统车企当年只提供给高端车型,甚至高配版本才有的配置。。如今只是让国产厂商将其配置到了大家都能买得起的车型上😂
中国车现在的品控不是政府补贴出来的,是中国车企用高考精神卷出来的。
卷这个字很多公司不懂
卷真是头疼😂
看了评论,感觉中国人思维有点奇怪,中国车,技术先进,质量好,便宜,有竞争力, 但是你们的汽车工人底薪只有2000,而且90%的汽车企业在赔钱造车!! 刚刚美国福特和他们的汽车工人达成协议,工资提高到40美元一小时,这说明人家的汽车工人干一天8小时,就超过中国汽车工人一个月的底薪了!!关键是这些车企还能在这么高的人工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不错的利润!!这是为什么?技术先进有竞争力,不应该是利润高高的,从业人员赚的饱饱么?就像在社会上,哪个能力强的人是穷人呢??穷人99%都是竞争力能力弱导致的!!
是因为能把垃圾车卖的很贵割韭菜的缘故吧
外国车企工资高但是进不去啊,国企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进去,而且研发岗位的工资可不比外企低
@@user-ke7fd4jt2d研发岗不比外企低???美国车企,一个工作20年的普通高级工程师,一年20万美刀打底(相当于150万人民币)。国内没有任何一个车企,一个普通高级工程师能拿超过50万人民币的!!
@@jhomjim7625 人家的垃圾车有人买啊,你的遥遥领先卖不出去啊!!
很客观,很细致,真正的媒体不像那些自媒体那么差劲,评价中国,无论什么都是负面的
“中国封闭了40年”----是被围堵封锁“受民族主义影响”----那韩国日本呢?买本土产品的价格呢?“政府政策有利于竞争”----感情全球政府政策都是不利于自己国家企业的政策啊?客观?细致?😂
你去看看这个频道的英文版,估计就不好意思这么说了。
@@crazy791326😂
德国之声,反华先锋。
這還客觀啊,客觀個P.....好多說法都莫名其妙。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错过这个机会就会被淘汰了。
没办法,国产太香了。。。我从model Y换到理想L7有点后悔,后悔买model Y了。。。。虽然当时还是蛮激动的
其实最可怕的是消费者思维的转变。当大家都觉得用国产车一点都不low时候才是那些欧美大厂感到脖子发凉的时候。我老婆的大众CC开了六年八万公里,现在就盯着我要换华为m9。客人一旦走了就很难再回头。可惜欧美大厂他们根本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原材料在中国,完整的供应链也在中国,物流强大,中国电动车是意料之中会大发展!十年前就能看出来了,那时候就在建构这些配套!
自燃问题不解决,过几年就得淡出消费者视线
@@jt-ttt 有人统计过燃油车的自燃率远高出电动汽车😌
@@user-8341 硬拗
@@jt-ttt燃油车不自然?其实这个本来就是中国的能然政策而已。新能然国产车不仅带动了中国制造的就业率,而且对石油依赖减少了。
@@user-8341 有人是谁?把出处列出来。燃油车新车你见自燃的新闻来着?还是你身边燃油车大新车就自燃?电池车新车那么多自燃的视频。燃油车自燃大部分都是时间长的线路老化。
我的第一辆车就是大众的,让我失望的是这个车的转向灯一直坏,开了6年,修了4次,车窗也一直出故障。我第二辆车换了福特,目前也7年了,总体都挺好。今年估计换第三辆车,想换华为的M7了。
有人說大眾車品質好, 但我碰到的正好相反, 大眾車明顯不如日本車
因为日本汽车没有什么自动化配置。所以不容易坏@@amandagrant4331
德国车品质差@@amandagrant4331
感觉美系车更好
我記得90年代初,一輛普通桑塔納(不是桑塔納2000喲)的價格是十四萬多,這個錢放到現在,至少等同於30萬吧?所以按照這個經驗,我推算,一輛豐田凱美瑞,至少應該賣40萬--總得賣得比桑塔納要貴一點吧?可是現在凱美瑞賣多少錢?再按照加拿大的經議,電動車一般要比同等級的燃油車貴40%,所以一輛電動版的凱美瑞,應該賣56萬。但實際上在中國,同等級的電動車,16萬拿下!所以,美系、歐係、日系、韓系車,能卷得過中國汽車嗎?我勸他們都別卷了,老老實實做燃油車吧,至少還有點優勢,還能賺點錢。做電動車?做一輛虧一輛。
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迅速,促成電動車市場進入了紅海市場,此將刺激所有車廠不得不加入"價格"與"品質"的劇烈競爭,這也間接地抑制中國自有品牌電動車的市佔率,並不能進一步無限制的擴張,另ㄧ方面,中國電動車的低收益率ㄧ向偏低,也將限制其發展。
是这个意思,那也加剧了垄断。以后很难有其他的厂商加入,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好事,这样这轮吃掉一部分,以后就不会有其他竞争者了
你的臆想跟事实不符啊!根据2023 Q2季度上市财报,BYD利润率大增225%,快速追赶tesla
现在的思路是国内卷的没多少利润,那只能出海。
这三年是淘汰赛,会死很多品牌。。最后会留下几个整合的大厂。。剩下的会被并购,或者出海。三电➕造车工艺➕智能化,是竞争核心!国产品牌在造车工艺方面已经全面追平甚至超过外国大厂,三电更是领先,智能化也有突出优势。
只有殘酷的競爭, 才能誕生真正的強者.光伏企業倒下的數量更多, 但正是這樣的比拼, 才有了現在的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一騎絕塵.
中国燃油汽车,在传统领域跨越不了和日本德国车的差距,比如机械素质的复杂性,变速箱与发动机匹配的经验,做到即经济又有动力。在电车时代,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人擅长的领域,数字化,规模化上超越了传统车企。
中国燃油汽车,最重要的是产权壁垒无法跨过,导致车企没有动力在燃油车上花费精力
中國的燃油車也很不錯的
专利限制了中国油车进步。同样,中国在电动车和电池邻域的专利也会限制欧美日的电动车研发,哈哈
车机系统是我选择国产车主要原因,其次必要的配置选完,比德系车价格便宜,老百姓就是用脚投票,如果德系车也大幅度降价,绝对又回重新占领市场
98年第一次踏上大陸土地,真的到處都是福斯的車,那時台灣福斯已經沒什麼人開了,覺得很驚奇。
台湾人迷信日本车
我也好奇,請問台灣什麼車賣最好?現在能買到大陸產的車嗎?
德国大众销量的40%由中国大陆市场贡献😂
@@notJaybutZay 台灣現在就是頭又大賣最好,所以吃定台灣人,都是溢價在賣。
如果福斯沒有了中國市場, 會直接破產
中国政府有战略眼光,肯投资。
这里面说的产业政策,政府扶持,这些都不是核心,说的好像政府精确照顾每个国产汽车,中国政府也没这本事。事实是比亚迪堵电动汽车也差点倒闭,这是企业争气,内部卷造成的。大众汽车能在中国发展这么好,也足以说明不是什么民族主义。比如我开了朋友的 理想 后,我立刻后悔早期买了保时捷的车,坦白说太落后。理想的多个大屏幕,宽敞的空间,精美的内饰,续航里程,价格等,都比我18年买的保时捷好太多,也就几年时间。我感觉即使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竞争力都不算大。
不是忍痛降價,是良心發現以往賺太多了,競爭對手出現,只好吐出來那些暴利,這一定要搞清楚😂😂😂
希望德国战忽局频道多多做出这么优秀的节目,给力,加油!🎉🎉🎉
外部压力越大,选择国货的倾向就越明显🤣我近几年买入的都是比亚迪、华为、安踏、鸿星尔克😂上次去奥莱,朋友说去阿迪耐克逛逛,我说要支持国货不进去
德系車的衰落與此無關。根本原因還是品質越來越差,而價格依然高高在上
要说根本原因不应该是尾大不掉,不可能自我革新么🤣@@jogana6909
德系車質次價高, 已經騙不了新一代的中國消費者
@@amandagrant4331这确实也是一个点,以前大家的信息渠道就是通过电视和周围的人。让大型车企容易掌握话语权。
算了吧 阿迪 耐克现在都在 越南和孟加拉代工 看看那制作工艺 简直无语了 脱胶 跑线 现在阿迪 耐克简直让人无语至极 越南和孟加拉代工阿迪 耐克快20年了 工艺真心没进步
特斯拉进驻上海给中国汽车厂商带来了先进的工艺制程以及管理模式,这个我相信。但论豪华,我觉得可能你们对特斯拉有误解🤣
只是价格定位“豪华”,其实很多欧洲消费者也嫌弃特斯拉内饰太简陋
1990年美國加州推動第一代電車時, 一共有七家車廠參與, 其中本田, 日產, 及豐田的汽車除了在美國本土外, 在歐洲個別國家亦有出售 (主要用作實測). 在美國的三年後被車廠收回 (lease 後, 車商取消了購買的選項). 但在歐洲的卻保留了下來. 雖然數量不多, 但已吸引了, 包括中國在內, 的注意. 只是有待發展的時機. 2020年特斯拉在上海設廠時, 中國車廠早已完成了早期的研發過程. 2008年萬鋼上任的確有助中國汽車的發展, 但已不是主因. 2009年, 中國的汽車產量超過1000萬輪, 首次超越美國的同期產量. DW不會認為汽車工業只需短短一年便能徹底改變吧?
破产 开始
确实不可能
是誰叫大家要減炭排放,中國政府要實現減排用十多年前先要幫助電車、大陽能和風能企業。但歐美政府又在造什麼?如果一如只有歐美那些不思進取企業要中國買貴到不合理價錢,如何解決炭排放
我是台灣人,之前公司在對岸要買一台車是我去挑選的,後來買了PHEV車型,我覺得西方人會落後就是無法面對實際的問題承認錯誤,這點跟中國公司認為自己永遠落後所以不停追趕的心態不同,其實中國的產業政策不管你是國產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都是一視同仁的,但是中國的自主品牌在產品規劃上更有創業於勇氣提出新的思維與挑戰,即使失敗了下次推出更好的產品,而西方公司在推出產對於新的創意嘗試總是畏畏縮縮,而且中國制品質已經達到了越來越好的標準,加上價格的優勢產品迭代換新快激烈競爭,造就了全世界最激烈的市場與最具競爭力的產品,
而國際品牌剩下的也只剩品牌加值而已。
太傲慢了,总以为自己才是最佳,在这个天天更新和进步的年代,大众还是傲慢的慢吞吞,不被甩才怪。
别的牌子说中国民族主义就算了,大众可没资格抱怨这个。😂😂
作为进中国最早,在中国卖得最好,赚钱最多,跟中国产业、市场、政府绑定最深的外资品牌,大众汽车简直被中国人在神坛上捧了三十年!中国有恨日本有恨美国的,却几乎没有对德国有负面印象的人,就是再排外的人也没见过抵制德国产品的。
总的来说,中国人心目中的大众汽车,是既有国产品牌的亲切,又有德国油纸包级的严谨高端先进的光环。汽车行业里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品牌,非大众莫属。
然而,就是拿着这样一手好牌,却打成这副衰样,你说它输掉了什么?它的产品之烂,烂到让这么忠实的客户都失望了,它怨得着别的么?😂😂😂
问题是,我们换赛道了啊!
电动车,有什么技术换市场?
能不能聊天了?好好的提油包纸干啥😏
民族主义现在本来就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了,只是某些人不愿意承认罢了。现在中国的电动汽车所谓的崛起,只是因为现在没有什么发动机概念了,这个技术硬骨头被绕过去了,然后再加上中国的被压制的工人阶级的低工资权益下,才造就了低价产品。至于电池,也并不是中国技术有多牛逼,电池从采矿到成品中国企业一条龙,还是因为价格低,
从性能来说,电动车性能远比不上燃油车,中国地形多是山地丘陵并不适合电动车长时间行驶,比如四川那边街上很少看到电动汽车。等到一些人用过电动车以后就会知道还是燃油车适合中国的道路跟地形,自然而然回归理性。
前三四十年大众在中国可以算是主场垄断地位了。
说白了,就是不想投巨资发展电动车,毕竟油车早就形成产业链,一个发动机就养了几十家供货厂家,谁也不想从头开始,大众都2023年了内饰还是十几年前的样子,说白了就是吃老本,现在大陆车哪个不是高度智能化,年轻人谁不喜欢新鲜东西,不出五年,日韩汽车最早退出大陆市场,就和彩电手机一样
DW的角度惊奇,用卡拉OK来说中国电动汽车只有噱头功能,但不提了中国智能电动车商在自动驾驶、车机系统设计和功能上的超越;用民族主义来说外国车企在中国的逐渐失势,但不提其实是中国车企产品更有性价比,总之,这么报道可能你们自己会比较舒服,一部分你们的听众也会更容易接受,但却不符合实际情况。
满脑子意识形态的编辑你能指望这种媒体公正客观?
让他们继续活在自己梦里,挺好的嘛
你如果懂德语,就会了解到目前德语媒体报道中国全是这个套路,意识形态挂帅,领先就傲慢,落后就抹黑,充满敌意。
何必告诉他们呢,我碰到这种的都是顺着他们说,让他们觉得自己无比正确。有句话怎么说,不要和傻子争论,要多赞同附和傻子,把他们培养成大傻子。这样对我们也更有利🤣🤣
德国没有电子信息产业,是美国信息技术殖民地。
中国汽车不是突然起来的,很多人忽略了国产燃油车的进步。我的第一辆车是上学时的一辆二手超过20万英里的本田civic,当时我一直想等有工作了就买一辆全新的civic。但是18年开始接触到领克,被外观和动力吸引,19年我工作后很快就下定了领克03,到现在已经8万多公里了,超越期待!稳定,定力强,科技感十足。我家现在有了小孩,于是换了一辆领克01,也是纯油车,开到目前家里人也非常满意,现在03给我父母开。我没买过电动车,很多人尤其是海外华人都一种倾向就是中国因为电动车突然起来了,其实不是,其实电动车的崛起是燃油车打下的基础,才有了现在电动车的革命性超越
第一, 有汽车工业的底子, 第二, 率先转型电动车,政府给政策支持。第三,找特斯拉合作,在国内产生鲶鱼效应。 经过几年的发展电动车迅速领先
看看领克的同门师兄极氪刚刚推出的纯电四电机极氪001FR,这是要彻底毁灭国外所有高性能车的节奏。
中国车崛起有多方面原因,质量和价格很重要, 另外中国车企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关键电池技术和原料开采,还有一点是这个节目没有深入探讨的,就是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崛起爱国主义迅速抬头,特别是90/00后年轻一代,对自己国家和中国品牌充满自信,另外也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各种造谣污蔑和无理打压深感痛恨,从而也产生了对西方品牌的抵触心理。自媒体时代中国社交平台上众多百万千万粉丝级别的大v都自发自觉大力推广国产品牌,在粉丝群体里产生了巨大的支持国货效应(不光是汽车还有其它商品),这股无形强大推动中国制造的力量是外国车企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的。
@@dwno.1454最重要的是引进特斯拉,产业链来到了中国。
即使只看燃油車, 德國品牌的份額也在下降, 而國產品牌的份額在上升
作为曾在德国汽车工作过的人,大众在中国的超额份额本来就是意外的红利,并不是基于真实的技术差距。 和所有大企业一样, 真正的革新是不可能在大众内部发生,CEO们并不真的需要对5年后情况负责。等待,求稳,保守,厌恶创新和风险。政府的政策只是引导,关键在于产业里的人的想法
大众在中国成功,也不是意外,是中国要在全球政治博弈中,拉拢欧洲,纯是让利,让市场的结果,德国汽车最大的市场是中国,然后是德国,二国占比德系车全球市场的百分之七十,高端车的百分之九十,看看四十年前的普桑,看看现在的大众,是谁给了德国车厂最大的帮助,而中国汽车可以公平的进入德国市场吗?我们不要让利,不要让市场,公平就行
作为两辆电车车主表示这节目关于电车软件部分根本没讲到重点,重点不是卡啦OK那些噱头,而是解决了很多油车的痛点问题:不用兜里揣把钥匙,不怕忘带钥匙之类的麻烦,多人用车只需要app远程授权一下,车位太小可以先下来用遥控方式,找不到车停哪里可以远程打开车摄像头看看停在哪里,车停好后周围有异常会发通知和影像给你app,还有语音内控、辅助驾驶各种基本功能,电车去露营就当带着空调房一样
就是貶低唄,說中國電車商之所以成功主要是:1、花哨的功能。2.中國政府的補貼。把中國電動車廠商的成功歸功於特斯拉進入後,產業鏈配套的提升。獨獨不提中國廠商在研發上的投入,中國廠商市場競爭的成功。
@@leolau5652 台湾煞笔
请继续保持
这个节目故意贬低电动车产业,看着是在给你讲述历史,其实夹带很多私货。一点媒体的公正性都没有,如果觉得德国车过度依赖中国市场,主持人完全可以建议德国车企业自己选择退出中国市场。说电动车补贴只提中国,不提美国屁股就偏的很,美国也对电动车有补贴,这个只字不提。而且对于电动车的智能化和这几年全球油价高涨半个字都不提,全部都是各种各样的劣势,你可以在这个视频里细品。既然中国电动车和特斯拉那么垃圾,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欧洲要对电动汽车反倾销呢?欧洲各国是在怕什么呢?
这家德国媒体跟现在的大众一样根本就不了解中国市场
你说的这些油车同样能做到
这期节目的文案是坐在办公室写出来的吧,你要是真去参访一下买车的用户,你就不会得出这么弱智的结论。要是中国消费者离你们太远了,你就去参访一下德国本地的。德国租车巨头Sixt一口气给了比亚迪10万量的订单,DW记者去参访一下Sixt很难嘛?Sixt买比亚迪,难不成也是因为拿了中国政府的补助?抑或是德国租车客户急需卡拉OK?中国车企最玩命干的那几年,你猜大众在干吗?大众忙着跟美国打官司,排放作弊就被美国罚了40多亿美元,还有高达250亿民事赔偿,CEO都滚回家了,大众高管惶惶不可终日,不被抓去美国坐牢就谢天谢地了,还有心情研发电动车?要是按照美国的赔偿数额,中国也狮子大开口,大众已经破产了。中国政府和消费者大概是全世界对大众最宽容,最友善的了,大众如过街老鼠般被世界各国追打的那几年,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维权活动,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诉讼,大众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中国人对于大众那是相当的仁慈。
中国政府给国产汽车的补贴并不仅在终端销售环节,而同样存在于基建、生产、出口环节。显然欧盟指的调查是针对后三者而非前者
@@dlongford基建关电动车什么事?
@@lucentyoung2691 三通一平
@@dlongford 政府搞基建 促生产有问题么
你猜大众的中国合资工厂拿到的政策待遇会比国产厂商差吗? @@dlongford
“严重依赖一个市场”和“严重垄断一个市场”,西方企业和政府太无耻了,你强大的时候你倾销商品的时候,你不说“依赖一个市场”,你发现对手要超过你了,你把这个话题捡起来了,真是又当又立,既然你们那么怕依赖一个市场,那就退出啊,退出之后就不会依赖这个市场了
支持“退出”一说。其实,“退出”就是这届德国总理和外长 口中说的“di-risk"。
激进的政客就是希望退出中国市场啊。这种依赖是双向的,从中国的利益来说,德国依赖中国市场也是中国影响德国的筹码,对中国也有利。
这是因为西方的自由言论。西方有很多张”嘴”,私营的公营的。中国不给私营企业言自由,到了和国外势力互怼的时候当然也就说不过对方这么多张嘴了。
在目前的形勢下, 德國車廠退出中國市場是正確選擇
听说90年代一辆桑塔纳要十几万人民币,还是德国市场淘汰的技术。😤
DW眼光独到,这种秀智商话语你自己信就好了。但愿DW是真心这样认为,强👍👍👍👍👍
DW真心认为没用,希望整个欧洲都是这样认为的。
车载卡拉OK确实只是一个“符号”,代表了中国厂商愿意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目的是让用户和汽车在一起的时候, 能感受到更快乐和高质量的生活,而不仅仅是驾驶乐趣。比如更智能的语音辅助,更好车载娱乐系统, 更好的舒适性座椅,更大的空间,更方便的设施。。。这样的理念贯彻于从10万内的小车,到30万以上的豪华车。主持人有个观点说到了点子上,这样的消费理念或许会引领世界,毕竟希望自己和家人能过上更快乐和更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的共性。
認真想請教為甚麼要安裝卡拉OK在汽車? 因為中國人很喜歡唱歌?
中国并不是特别喜欢卡拉OK,也没有车企把这个作为特别大的买点。主持人拿卡拉OK做例子,只是为了表达一种中国车企造车的理念,在做好驾驶功能的前提下,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chankamfai218
@@chankamfai218不是塞班系统不好,是没办法跟安卓比。 道理是一样的
@@chankamfai218 在苹果没有做手机之前,谁能想到手机可以听音乐,拍很好的相片,视频。也没有人想到手机还可以看直播,看电视剧,发布短视频。只能说老牌车商已经丧失了创新。你现在思考车载卡拉OK意义是什么,估计再过10年,20年车载卡拉OK会成为基本配置。
@@chankamfai218就是因为好玩 别的也没啥
不知道这是不是德国企业的普遍认知,如果真是的话那说明还没有放下架子和傲慢。为自己找借口的理由:1.中国企业做油车不行所以全力搞电车;这一条就是错的,拿中国出口海外的油车为例,我刚在马尼拉买了一个吉利coolray 1.5t 177匹 7速湿式dct 底盘紧凑操控在SUV里算第一阵营的了;中国赶上并不是因为弯道超车,而是全面水涨船高 2.中国新能源车企发展是因为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对大众新能源也是一样的,大众不是败在补贴不公平上,而是败在不能适应补贴导致的快速变化上 3.拿卡拉OK说事,言下之意我们德国人是nb工程师我们造车内行但是搞乱七八糟噱头外行;实际上中国消费者可能就没人听说过车载卡拉OK,选择国产车的理由一图便宜二图向消费者低头迎合市场需求放精力在内饰和舒适性配置上,这是傲慢的高贵工程师们最不擅长的东西;4.中国民族主义抬头所以我们卖车更困难了;拜托,网上叫唤的粉红连房租都交不起,多半住在爹妈家里,中国实际消费者别说民族主义难影响大局,在以前更多人是逆向民族主义觉得中国车就是垃圾(以前实际也是如此),中国车企翻盘这种刻板印象其实远付出了比德国人更多的硬碰硬的努力。
人不行怪路不平。
自己的產品差,抱怨消費者沒有眼光。
當年的 柯達、諾基亞 都是這樣死的
就是简单的傲慢
支持
难道说民族主义只针对大众不针对特斯拉😃
老外明白没明白不知道,但外国媒体中文版肯定是最晚“明白”的😅
我刚卖了大众,换了相当尺寸的国产理想,这么説吧,感觉从nokia进化到了mate60pro,现在中国品牌,在品质、功能性、舒适性、工艺、服务、体验感,各方面都吊打合资品牌。举个例子,我试驾理想的时候,有专门的服务顾问,约好时间,直接把车开到我的小区等我试驾,而且路线随你开,当我下单的时候,直接拉群全程跟进我的交付过程,完全不用我操心什么。如果你去大众的4S店,还是乖乖的去店里慢慢来吧。
VW的車仿佛一直停留在三十年前
理想汽车就是汽车电气化的现象级品牌,他产品定位准确销量的确很牛
大眾車又貴又爛
是销量不错但是他的品质不如其他吉利 比亚迪品牌被人嘲笑就是冰箱彩电大沙发 最后能不能杀出重围还有待观察
我身边有两个人买了理想,确实大众要学习一下理想怎么把豪华感营造的这么好,同样的成本,大众总把钱花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确实让人费解!
愚蠢的节目,会让德国汽车越来越愚蠢。 我现在有一辆电车,一辆德国Q7,买Q7看中的是安全、舒适、动力; 现在它已经被扔在一边不开了;现在我的新车基于xc90的底盘,安全一点不差;动力比q7强太多了;再说舒适,底盘厚重感还是Q7好一点点,因为我的新车也是空气悬挂,除此之外,q7就是一辆古董,除了所谓视频中卡拉OK之类,更重要的是安全体验、智能体验,极大的减少了驾驶隐患和疲惫感;再说价格,新车是旧车的一半;使用成本方面,旧车1.5元/公里,电车0.095元/公里(家充夜充)。 @dw德国 别自以为是的愚蠢了,这只会让你们看起来越来越愚蠢,还帮不了德国的汽车行业。
燃油車的使用成本太高了
领克09吗
@@knowledgepatchouli773 是的。
我也是两部车,一部福特探险者,车机系统非常慢(与电车比),真实的感觉就像感觉是在使用塞班的诺基亚和苹果的对比。
@@knowledgepatchouli773 是的。
前几天去体验了一下问界M7,比同等价格的丰田、大众等车好太多了,不论是智能化还是驾驶感受。国产车真的很强!
豐田、大眾 是不思進取的典型。
消費者已經換代了,豐田、大眾 還在賣舊貨。
车机的智能性,油车还像个塞班系统@cancayatexxx9967
国产车你开上三五年才知好不好
@@风继续吹陈 国产车又不是最近一两年才有,我家里传祺GM8开了28万公里,街边保养,没有任何问题。
@@风继续吹陈 三五年都卖掉了。中国大陆基本上没二十年以上的车!
朋友一直是vw的忠实客户,今年在国内把老途观换了辆电动id6,结果开了不到一周后悬挂就断裂了,差点交代在高速路上,回来果断退车,换BYD唐,质量杠杠的!
德系車質次價高越來越明顯。
ID6难道不是上汽大众生产?
@@smithking9493 毕竟不是上汽的亲儿子,可能上汽的技术投入不够吧。
大众倒是肯在电动车上投入,但是市场进入晚了,消费者已经先入为主,十分苛刻,一点小问题就被无限放大了。
说真的,我感觉ID6刚推出时,并不比同价位的比亚迪差多少。无论从空间配置还是续航上,都不比当时的比亚迪差。
现在。。。现在不谈了,被比亚迪甩开了,市场不会一直给你机会。
我在Erlangen工作学习过很久,德国有一些喜欢“我来教你做事”的傲慢自大,让其他民族的人很不悦。车企上也有一定的反应,包括销售人员
👍,“ 我来教你做事” 。
哈哈,傲慢
傲慢者最終都會付出代價
不仅是德国人,这次跟国内的客户开会,客户直接说我们要做全世界第一个使用这项技术的企业,别再跟我讲欧美其他客户的技术。让我们西班牙老板也是有点震惊
哈哈哈 校友来了
钱学森老先生在90年代就预见到了这个格局,所以现在自然有这个解决.
一个国家的初衷决定了她的格局也决定了她的结局。
台灣的憲法是國民黨定的,不能代表台灣人的民意,所以台灣人需要真正可以代表,台灣人民意的憲法。
國民黨不是台灣人,當然不會為台灣人的利益著想,國民黨是中國人,所提的法案都是討好中國的政策。
國民黨的翁上人,好幾次強調她是中國人,不懂台灣人為什麼要讓一個中國人,在台灣當官。。。
@@sharonlin9451 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难道你想小国小民小卡拉米玩意啊。左手跟日本喊娘,右手跟美国喊爹。
传统品牌车企的失守比想象中来得严重,我年薪百万的领导,理想L9刚出来的时候就预定了,我一个有钱的好朋友以前都是开宝马740的,21年就换了理想one。中产们对于电动车的接受程度出奇的高,当然这也归功于BYD,吉利这些车企,大量的廉价网约车在路上跑了好几年几十万公里也好好的,给了中国车不少的信心。连BBA的光环都在渐渐消失,何况大众、丰田了,最近三菱退出中国市场也是让人唏嘘不已,三菱皮卡早年也是遍布大街小巷。下一个会是谁?现代?丰田?通用?
这些人都不缺车开,电车是一种新鲜的体验,有些人体验后就喜欢上了,特别是城市通勤使用最适合。跑远处,家里也有燃油车。对电车感冒的人,多半都是家里只有唯一的车。
在路上居然看到开BBA的电动车,这脑子是不是真的进水了
通用可以打不过就加入,无论是上汽还是五菱都不差。剩下的不好说。
没错,我俩亲戚,把各自的路虎揽胜运动 奥迪Q7都换成了理想L9,纯粹是个人喜欢,跟钱包没关系。
電動車當然有缺點, 但優點更多.
對於很多以通勤作為主要用途的消費者來說, 電動車非常實用.
節目沒講到重點,電動車就像視頻說的,製造難度不高,但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電動車的同質性極高,因此將會是一個很可能被壟斷的產業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燃油車最重要的就是引擎,各品牌為了突顯自己的科技與特色,因此都會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引擎,有的橫置縱置,有直列、有V型、有水平對臥,甚至有W型,裡面的材質、缸壁塗料、壓縮比也不同,然後為了放下這些引擎,他們還得因應引擎設計出不同的底盤,變速箱雖然主要都是幾個大廠供應,但也要依據引擎差異調校出不同的特性,因此每家車廠都可以找到自己在市場的位置,但到了電動車時代基本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電動車看的就是電池,而電池的差異就只有續航力和充電效率,至於電流電壓要如何利用,就是看電機和電控,但電機和電控又是極其成熟的東西,想怎麼調就怎麼調,根本沒有技術壁壘,加上輪胎不像燃油車一樣彼此牽制,交給獨立運作的電機就能輕鬆做出燃油車不可能做到的轉動方式(坦克調頭...之類),因此電動車會變成一種完全突顯不出差異的產品
綜上所述,車子本身既然大差不差,那個品牌的勝負要看什麼呢?首先,就是製造成本,行銷4P依序分別是產品、價格、通路、推廣,既然產品差異小,其次就是看價格,因此誰能在價格戰勝出誰就有優勢,中國車企在新能源領域勝過德日車企的第一步,不是那些花俏的配備而是價格,中國車能裝KTV,能裝按摩椅,難道德日車款不行?不但可以,而且難度很低,但問題在於同樣的售價德日車企辦不到
其二,是電池規格,以鋰電池來說目前中國已經可以說無人能擋,光寧德就吃掉全球將近四成的市場,再加上BYD等,前十大電池廠有6家是中國的,而且關鍵原料提煉技術也幾乎是中國壟斷,除非又研發出一種新型電池,成本更低,續航更長,充電更快,取代液態鋰電池成為未來的標準,否則德日車企也不會有戲,但中國要注意的就是千萬別因為鋰電池有優勢就被路徑依賴綁住,忽略其他類型電池的研發,因為超越液態鋰電池的電池並非不可能被突破,另外,題外話,我認為應該先發展充電,等電池規格統一成熟後再發展換電,因為換電類型只靠自己的電池是不行的,如果一個換電站不能同時擺放各種品牌都通用的電池,光靠自己單一品牌的銷售量根本無法回本
其三,是智能物聯網,目前中國這個領域雖然暫時領先,但說實話,目前任何車企都還沒有將智能物聯系統建構完成,只能說中國當前的環境對這套系統的發展需求最大,也最為友善,一旦這套系統被率先建構完成,就會像百度、谷歌一樣,因為各種用品和電信業都會先與之串聯,即使後面的新平台再被設計出來,都很難取代先推出的系統,因此又會是一個壟斷市場
就我的觀察,有在朝這三個方向發展的車企只有部分中國品牌和特斯拉,基於上面所說決定勝負三個關鍵的壟斷性,我判斷未來絕大多數汽車品牌都可能走入歷史,尤其是那些到現在還只把目光放在性能和賽道成績的企業,應該會死得最快,然後也不得不說特斯拉是很了不起的企業,格局極大,中國車企能遇到這種級別的對手才可以進步,真要我說特斯拉的短板,就是上述三個關鍵,在中國是可以分別由三種不同的企業協作完成,車企壓成本,電池廠搞電池,科技公司搞智能物聯,而特斯拉看似必須靠自己完成全部工作,這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一旦產品世代更新,生產線的成本就會大幅增加,這很可能會拖慢創新速度,這也是當初NOKIA即使轉換跑道搞智能手機也沒用的原因,因為NOKIA就是一家生產線全包在自己手上的公司,像智能手機這種更新速度極快的產品,生產線抓自己手上的話勢必因為成本問題而拖慢產品世代更新
說真的,我認為能看到這一步的人,甚至企業都不多,但就慢慢觀察吧,看我說的會不會成真
厉害,其实我也看到很多说将来的汽车产业会像现在的手机行业。当时中国在智能手机行业在开始阶段是比其他国外手机品牌慢几拍。不像现在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虽然还是比特斯拉慢了一点。
@@小习 你知道傳統手機和智能手機的決定性差異在哪嗎?傳統手機製造出來的只是手機,而智能手機則是製造出一個連結智能生活的結構洞,既然是結構洞,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連結的速度和順暢度,我認為,未來的電動車會成為除了手機之外的另一個結構洞,所以那些格局還停留在只想造一輛好車的車企,我估計都會被淘汰掉,德日車企說老實話,倒不見得不知道這個趨勢,但我們都知道慣性越大越難調頭,他們在燃油車累積下來的技術和產業鏈,很可能在這波變革中從原本的優勢變成尾大不掉的詛咒,最後會拖垮他們,就跟Nokia一樣
@MaxineWashington 這種東西玩貿易壁壘只有短期效益,你想想,總不可能每個國家都搞電動車吧?只要在壓成本這塊沒有優勢,其他國家的電動車在外銷市場就搞不贏中國,頂多因為保護政策在自己勢力範圍賣,也就意味著東協、非洲、拉美、中東、俄羅斯等市場他們吃不到,於是誰的全球市佔更大,就代表越能進一步用生產規模壓抑成本,搞貿易壁壘的國家就更被封死,所以想靠保護主義來打壓中國電動車只能說太天真,真要贏的話,生產模式改善、最佳電池規格確立,智能物聯平台搭建,這三者至少先佔其一再說
油车就是诺基亚,当年诺基亚把手机外形做的无人超越。手机内的软件没有任何提升。电车就是苹果。出厂都是智能化
德國車廠從骨子裡就不想放棄燃油車.
只要還剩一秒鐘可以賺燃油車的錢, 他們就不會大力開發電動車.
當年的 柯達/諾基亞 都是如此, 懷抱著過去的榮耀走入墳墓
德国还好,毕竟ID系列还不是太垃圾,日本车厂估计死的更快,以后汽车市场和智能手机一样,最终会被中美两家瓜分
大眾的ID系列乏善可陳。
你说的太对了,他们不愿意拥抱变革,产品迭代太难了
Toyota计划于2026大规模推广旗下系列电动车,问题是2026年它还有机会吗@@王士博-q8v
@@tides7788 德国不是不想变革,而是他们的快乐教育培养不出来新技术发展的能力,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的发动机是中国人研发的,机械他们就强吗?中国的船发,航发,车发有几个比德国差的?除了吹牛,德国有什么顶级科技?前几年西方世界做了一个世界前沿科技研究排名,三十几项世界热点前沿科技,中美平分了,而欧洲一个没有,普桑一个车型在中国卖了四十年,
德国车感觉很奇怪一直都不降价,如果不停研发新产品还好理解,感觉这一二十年基本上就没多大变化。价格也总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那怕是日本车也进入降价的节奏,一样的配置德系车总是最贵的。
因为他们各种成本高
现在还不是降了,途观L现在5w优惠起步了。现在油车不降根本就卖不出去了。
撑不了多久了 降价是必然
德国车一直都是降价特别狠的啊,动不动就四五万优惠
就算不降价的 也撑不了多久了
还有就是中国汽车的品控越来越好,而且价廉质优,再说转换赛道后原来汽油车的品牌加成丧失,都是溃败的原因
其實德國車的品控也很虛, 尤其是面臨市場競爭的時候.
同樣的價位下, 德國車的品質基本是倒數
@@amandagrant4331 压低成本的后果,日系车更甚。薄如纸皮的金属车身,垃圾的内饰。。。。。。。。
@@jackzhou4813只有中国人才这么认为吧。美国欧洲开日本车的不要太多。
中国车崛起有多方面原因,质量和价格很重要, 另外中国车企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关键电池技术和原料开采,还有一点是这个节目没有深入探讨的,就是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崛起爱国主义迅速抬头,特别是90/00后年轻一代,对自己国家和中国品牌充满自信,另外也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各种造谣污蔑和无理打压深感痛恨,从而也产生了对西方品牌的抵触心理。自媒体时代中国社交平台上众多百万千万粉丝级别的大v都自发自觉大力推广国产品牌,在粉丝群体里产生了巨大的支持国货效应(不光是汽车还有其它商品),这股无形强大推动中国制造的力量是外国车企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的。
@@悠悠の物語那欧盟和美国政府在害怕什么为什么不敢让中国汽车进入他们市场?5年前有人会想到中国能超越日本成为第一出口汽车大国吗?3年前有人会想到比亚迪能超越特斯拉成为全世界销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巨头吗?有些改变往往就发生在短短几年时间,一个错误的决定能在极短时间内让一个行业领先者变成追随者,丰田本田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就是如此。
其实德国车在中国口碑还是可以的 这波杀跌最主要的是日本车 原来的保值神车加价提车变成了现在的降价求存 可以预见 5年内 比亚迪将成为全球销冠
口碑其实前十年开始有点滑坡,速腾短轴,奥迪致癌那时开始。
@@tacolueng5890 真糟糕,我就是速腾车主。话说我比较保守,只要能买得到油车我就还是会开油车。不过我也支持国产电动车的发展,因为他们让油车们越来越便宜了😁
家里美系德系都有,98款别克新世纪3.0 v6,10款别克君越旗舰版 3.0 v6, 13款宝马320d 2.0 i4, 朋友开08款凯迪拉克CTS 3.0 v6,反正后面要买德系车除了保时捷,BBA不出意外不会买了。老爸打算换比亚迪宋L或者方程豹5
分享來自德國之聲,精彩評語,發現西方人常常先入主錯誤觀點,我是上帝。
长期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和傲慢。并且长期以来用造谣和谎言来洗脑西方的民众。(这和台湾人有点类似,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井里面)
从这个介绍就可以看出中国汽车有多卷,视频说的问题都很对,但这是上半年的问题了。
下半年华为发力后,所有国产车已经开始新的一轮疯狂卷智能化,一年一个车型迭代,速度比外企快太多了
看明年的小米汽车了。
@@rexma9712 本来还以为他有点希望的,但是华为的自动驾驶水平我估计小米一时半会追不上,基本高端暂时无望。
那就要拼平价车,可是他的对手不只是合资车,还是比亚迪之类的,如果明年他的车还不上市,就彻底没啥希望了。
百度搞无人驾驶,怎么没动静
@@titok77-o8j萝卜快跑,网约车
@@titok77-o8j百度不是汽车制造商,而是它们产业链上游的自动驾驶专利技术服务供应商。现在很多汽车(包括燃油车)的自动驾驶技术都用上了百度Apollo计划的专利技术。
你们没有淡一非常重要的一点,大众不想信中国工程师,没有利用中国人的才智。我就在汽车行业。在大众在中国的前三十年里,他有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工程师,但们不充许看到稍微有技术价值的技术资料,没有任何设计职责,只能做一些生产方面的具体事情!慢慢地许多工程师离开,到其他公司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想信中国工程师,不利用最优质最赚价的中国资源-中国工程师,想垄断中国市场,能办得到吗?除非中国人都是傻子!
对的,奇瑞的创始人就是从一汽大众出来的!当时他是大众的车间主任!
德国公司一般都觉得自己最优秀,不太会利用全球的优秀人才,在世界科技向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很难成为顶级的国际公司。
我是业内的,你说得100%正确。但通用挺大方的,它也没搞好,也许与决策者有关。
欧洲公司的通病,美国公司这方面甩欧洲公司一条街,看看之前的摩托,通用汽车,通用医疗
@@xuemingzeng2094 美国也不用聪明的中国人,他们喜欢印度人
近些年中国就像是新鲜事物的试验场,什么共享单车充电宝,移动支付,外卖系统,电动汽车等等,一出现很短时间就普及整个社会,消费习惯在不停变化,一般企业真的很难转变过来,跟不上脚步就淘汰。
抖音大數據,往海外一放,直接將yt、fb打慌。😂
其实就是中国新生代企业家的创新
还记得当年的小黄车么?
@@leichris4133 现在小黄车没了,全是共享电动车
是的这几年特别明显不管任何产品更新换到特别快,上班领导一直强调一定要创新迭代不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市场变化导致员工跟着一起卷,不管干什么速度都要特别快唯恐落后了😂
我现在看国外的汽车媒体评测中国车,觉得最搞笑的事情就是:他们不管车里到底装了多少软件以及能安装多少软件,只是一个劲的关注这车到底有没有carplay。说真的这就是国外汽车业在软件层面从不努力的恶果,他们的车机不好用,于是消费者用carplay,然后更不关注车机,然后车厂更没有动力去发展软件。但是在中国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你要听音乐看电影刷抖音唱K,你要自动驾驶,我们车机全都有,要什么carplay!
外國人把carplay當寶,中國人把carplay當垃圾,什麼年代了,新車還用這玩意😂
是不是车企不了解国外用户的需求?如果车机能提供carplay有的主要功能,车企却没有介绍,那么车企的推销人员比较搞笑。看电影刷抖音唱K作为车的功能,可能不是国外用户的需求,再说甚至刷不了抖音?歌厅很流行,在车上唱K,是因应国内用户的需求
@@张波-m9l哈哈哈CarPlay上世纪产品了
carplay我重来不用,话说苹果手机也越来越垃圾了真的很一般呀
安卓套壳的车机还真以为比carplay好用了
我的车是Toyota Yaris,还蛮好开的,但当我来到中国试开了问界m7,并且业务员开了智能驾驶,我真开了眼界,我的体验告诉我,油车真是落伍车了。
虽然但是,你这两车不是同一级别的吧...
说真的任何情况下,Yaris都不是好开的车
我只想说,Yaris只是工具车而已,就好不好开而言,它貌似沾不上边😂
現在只能說,沒智駕功能的車,真要慢慢淘汰了
@@jerald9008M7頂配30W
40多年了,很長一段時間德國大眾的營收的一半都是來自中國,夠本了,相當於中國人花錢養著德國大眾研發然後在全球賺錢。 大眾在中國賺大錢的時候你怎麼不想想給中國做慈善? 大眾從中國人身上賺了這麼多,夠本了,再說,現在不還是在賺嗎,只是少了點而已。 別什麼好處都想被你撈盡了。
这些德国媒体暗中想说是:你们的中国汽车市场应该是我们德国的,不应该是你们中国人的。
欧洲人很傲慢的,他们先设观点是中国人造不出好车。他们以为他们的优势会一直领先,在太阳能和电车,中国狠狠给欧洲上一课,而且这种事情不断会重演。而且一旦他们落后了,就不讲原本他们高举的市场开放,自由市场。
在商言商,它的成敗也全靠自己負責,要求什麼慈善?有什麼好罵的?
没说到重点,固然卡拉ok很吸引人,但是“三电”技术才是立足的根本!
车载卡拉OK倒是个老人运动,相比360全景影像对年轻人来说才是跨时代的产物,你很难想象一台20万的日系车居然没有倒车雷达,而倒车影像居然还能看到雪花......
我觉得总的来说有这几个方面:
1. 国产车质量的提高和更便宜的价格,国产车很多功能像座椅加热/通风都成了标配,但传统国外品牌的车企还有加钱选购。像现在还销量不错的RAV4还是块几十年前的老电视,更多的年轻人已经基本上受不了了。
2. 大力提倡电动化加上前期的国家铺贴,使中国电动车的发展大大加速。但传统燃油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着力不够,没有多少可供选择的产品。
3. 蓝牌的限制使很多没有牌照的民众只能购买带绿牌的新能源车,从而使新能源车的销量大大增加。
综上所述,同民族情绪有个毛的关系。
現在德系BBA 質量不佳,零件易壞,維修頻率高(時間長咗機頭一定滲油、油泵、水泵、水管易壞),有錢人整車都整到怕。😅
質次價高 已經成為德國品牌的標籤
即使只談燃油車,德系車的競爭力也在持續下降
补充一点,德国连车机都做不好,十年前bmw以前xdrive还能看,现在做得很垃圾。集成一个carplay,也是经常连不上。
大众汽车稳定性差
当年大众桑塔纳卖18万人民币的时候,高于德国本土一倍,中国不也没说什么。
大众来中国早,占了先机,买车直接排除大众
那是中国主张卖贵点,那时候买汽车的都是有钱人,税收的高,加到车价里了
那是因为关税 还有刚开始的零件配套厂商的生产效率决定的 不是别人要赚你的超额利润
本来就是贵的垃圾
那款车其实是国产的老帕萨特
中国市场,产业制度和工业政策都是一视同仁的,德国车企不重视政策变化,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市场,这肯定是他们自己的失误和错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德国车企开始为自己的失误找借口,污蔑产业政策,甚至把自己的失误归咎于中国的民族主义。不要忘记了,世界大战发生就是因为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别人
當看到別人超過自己的時候, 德國車廠怪東怪西, 就是不怪自己
他自己发展电车就会损伤他油车的利益,并且电车发展不是特别明朗,这才是他最大的问题
请问哪个国家不采取有利于自己国家企业发展的政策,来来来,告诉大家
各位好, 我分享一下我买车的经历,从我的角度看一下中国车企的成功。我买的是比亚迪BYD的秦PLUS, 买来代代步,当时一起考虑的还有吉利的 几何APRO 和几何C,一开始并没有太考虑秦PLUS,从网络图上看觉得过于老气,实地看车后,觉得还不错,这个价位里很合适,再看了网络评价和DMI技术描述,最后觉得非常好,比亚迪进步明显,后面就下定金了,两周到车。 本来第一考虑的是吉利的几何系列,去了4家4S店, 没有一辆展车,是的,一辆展车都没有,等车要等待3-6个月甚至可能更久。是因为车型过于火爆么? 明明4S店都没什么人啊,当时是2021年10-11月份 ,当时因为芯片荒原因很多依赖于国外芯片的车企厂家产能根本就上不来,都卡在芯片这关。 但是比亚迪的生产是正常进行的, 因为他们早早就自产车载芯片, 性能可能不一定比得上外国的,但是够用,能用。 而且,当时比亚迪的DMI系列,等车也要3-6个月,是真的火爆,但是比亚迪电车只要一个月左右 我去4S店的时候看着他们店人来人往,订单不停, 我也发觉了后面传言说比亚迪要涨价了,直接下定金不再犹豫 两周就拿到了车, 我有个朋友买了DMI 等了4个月。
在这里必须得佩服比亚迪高层
1. 对市场的精准把控
2. 对国际形势的走向判断
3. 对技术路线的坚持投入
4. 对市场的先手布局
真正的厚积薄发
电车的构造很复杂么? 技术很难么? 大众做不了么? 大众可能做不出性价比如比亚迪那么高的电车,但是他是做得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不做? 因为看不上啊
我都知道大众不看好也看不上电车。 大众在中国以前是躺着赚钱的,但这几年根本就跟不上中国的市场变化,大众的外观永远都是落后的。大众给中国人的印象永远都是统一的。 大众输的不冤
为中国政府的远见和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并各中国车企的不懈努力,为新时代的车带来的另人振奋的发展与便利点赞👍👍👍👏👏👏!!!
大众享受红利很久了。中国政府引进了大众,也持续给大众有力的支持。
😂如果现在还以为卡拉ok和软件是中国电动车的卖点,那么大众后面的日子还会输得更惨!
是啊, 完全忽略了机械工艺等各方面的飞速进步。就算是汽油机也不比德国日本的差多少了, 就是很多专利绕不过去。
如果電動汽車業者能解決家用充電器的價格更低且規格化, 慢充速度大幅改進或能次快充. 讓在家充電能在四至六小時內完成, 想必會讓公共充電裝備需求不會那麼大. 就是七成在家, 三成在外或6, 4比. 這會讓中低價位車需求猛增.
中國目前安裝 家用充電樁 的費用大約在2000人民幣左右,手機app申請,隨時受理。有些城市還有減免政策。
家用充電樁享受階梯電價,夜晚的電費價格很低,而夜晚正是充電的最好時間。
目前充電樁都支持“定時充電”的設置,你可以把綫插好後,設定23時開始充電,電價只有2毛多一度。
這也是中國電動車迅速增加的原因。
本来慢充就5、6小时就可以啦!比亚迪唐新能源,610km的续航。慢充5.5小时,快充30分钟充80%的电量。
应该不用这么贵吧,我记得我哥当时买的埃安,充电桩还是免费的。@@amandagrant4331
当你你说的这些,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已经完成了,任何的发展都是有基础
问界m9和仰望u8对比传统车企的车,那简直就是智能手机和功能机的差距,怎么能比?你不可能竞争的过😂
主播的声音和讲解很好听,很专业,很客观,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偏见,这里面要点一个大大的赞🎉
中国给了大众无限的红利,大众却一直在中国割韭菜不思进取。
我的第一部车是大众的斯柯达,2015年想换新出的野帝。结果大众4S店的销售态度傲慢冷淡,我转身去了旁边的现代。相中了一辆IX25, 提车一直开到现在,八年了9万公里只换了一个升窗开关,一路陪着我跑遍了川西高原,一个自然吸气小车,翻越海拔5000米的垭口也没熄火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车不思进取被日本车超越;八十年代被韩国车啃下大块市场份额,到了现在又被中国车淘汰。德国在不思进取的路上不是一天两天了,被消费者抛弃也是必然。
@@bearli1298 你这个不算什么,我2010年的长城c30开到现在还在开,就是开不坏,到如今十三年多了,将近二十万公里,上个月才去新疆自驾游了二十多天!过哈密那边风区,高温大风白沙满天飞,发动机舱里都是白沙子,下车人都站不住,这车也闯过去了,十三年多除了正常保养轮胎等易耗品,没动过全车任何地方!就这么刚!中途买了一套一百多万的房子都没舍得换这台车!😂😂😂被朋友同事称为“神车”,他们也觉得震惊!
@@bearli1298韩国车底盘不好,开起来像开船一样
不是割i中国韭菜,大众全世界都这样,还不如中国了。
@@jasonwang1572 他是酸民
最主要原因就是突然中國車換了一大批的設計師,審美突然彎道超車了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价值,恰恰相反,不是帮助了中国供应商提高质量。反而是中国上海政府的借贷,中国供应商的高质量零部件,及时性帮助了特斯拉避免破产。
成就是相互的
它们不会承认的,它们的认知里西方品牌怎么可能有中国人来提高品质,看这个节目虽然表面是在赞中国汽车品牌,但话里话外还是酸溜溜的羡慕嫉妒恨,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不过这样也好,它们会输得更惨
特斯拉是独资公司, 蠢才,不嫌给你父母丢人吗?@foxwantgo
苹果给中国培养了不少手机配件供应商,不等于特斯拉是这样。 @foxwantgo
@foxwantgo 成就是相互的,他们带动我产业,我也给他们创建了巨额利润,上海超级工厂让特斯拉起死回生,每年中国市场要给苹果贡献5000W部左右的销量~
而且,不管苹果、大众还是特斯拉,我们是保持了最大的开放态度,反之。。。。。。
油車有油車的問題,電車也有電車的問題,各自選擇,各自承擔
中国积极引入特斯拉是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当时很多人都说是要扼杀中国电动车商,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共的智慧,结果是充分竞争快速提高了中国整体汽车竞争力。通过这件事,也反映出中共是有大智慧的,只不过以前没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米足够的时候,厨子就会发光
过誉特斯拉,虽然特斯拉的确加速了电车进步,但是引进特斯拉已经很后期事情,那时深圳比亚迪电的士已经在路上跑了好几年,。
引入特斯拉是好事,鲶鱼效应,加速中国车厂进化!
华人的大智慧😊
中国一年生产3300万辆,销售330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
本土车,进口车,合资车都很巨量。份额也很均衡。这是多大的市场。
数字夸大了吧?据查,中国汽车历年最高的销售记录为2017年的2,700多万辆。今年有望突破3,000万辆
去年和今年销量高吧,新能源车在降价,还有购置税补贴,功能越来越完善,对于新手越来越友好。
@@marklee8512 小朋友,中国汽车不是没有市场,是政府限购,知道大城市想买一台车的难度吗?有城市市民买车要抽签的,知冇?
@@josephguo6256 当今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汽车产业的领航者,甚至把排在第二的美国远远抛在后头,但我只是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说出事实罢了。
那为什么政府机关不换车呢
就是因為有像DW這樣的媒體,一味以意識形態為標準去報導新聞,使德國人對中國認識有偏差。
DW虽然是德国媒体!但是控制人还是美国的
这种媒体报道脱离了现实,表面上让德国观众开心,实际会造成战略上严重的误判,这种媒体才是敌人
真是无耻,中国的产业政策是公开的。中国车企知道要发现新能源,而大众为什么没有布局呢?是因为大众等传统车企自身的傲慢。
中国电动车产业政策 之前一直排斥外企的包括合资的大众。你这个不知道?直到特斯拉来,终端补贴 外资才平等享受。其他各种政策 外资都受到歧视。你屁都不懂。
@@georgesoros2192能进场合资车都是中国持有股份,而且超过51,补贴政策都是公平的
本来还想再买台油车的,看了节目以及评论,觉得应该买一部插电混动的比亚迪Dmi ,可以在停车状态下使用空调休息,可以使用220伏电压在野外使用电器设备,一年两箱油节省大量时间❤❤❤不是卡啦Ok ,是智能驾驶智能语音😂
首先,充电设备可以开放投资的,先由简单開始,
电价的稳定性是中长期投资,
也是需要吸引新投资的
需要有多元的市场,
在不和平时期,基建也是重要。
企业确保有公平竞争,
小政府,大市场
支持新基建才是重要
卡拉OK这种东西是不是大众搞市场调查的时候搞了个选项然后大多数人都选了?
卡拉OK这种东西连名字都淡出一般中国人的视野了,真不知道DW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特斯拉在中國顯然也獲得了巨量的補貼,無論是現金還是土地,自己短視就不要怪人家。
大众的成功,完全得益于抢得了中国市场的先机,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再加上中国消费者不讨厌德国产品(经常抵制日本汽车)。当年中国公路上跑的汽车,除货车外,基本上是大众汽车(桑塔纳),大众公司赚的盆满钵满。
BYD的成功又何尝不是抢得电动车浪潮的先机,还加上民族主义的buff
電動車最重要的就是電池與續航力!
在「同樣價格下」的西方老牌車廠的電動車,基本上就是屬於「短腿的都市內交通車」,如果不在中途充電,可能在台灣都沒辦法從基隆開到墾丁(473.1 公里)。
蔚来一次5分钟的换电,可以环台
大众在中国基本上是最好的待遇,而且和本土企业绑定。在中国几十年一直是第一销售品牌。可以说德国的GDP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大众的中国市场托着的。
就算是现在中国市场新能源电车崛起,大众都还是占有很大部分销量的。之所以大众混成现在这样子,无非就是内部管理机制固化,没有创新意识,对中国用户的问题反馈毫不关心。只想着站着市场躺着赚钱。
德国车的衰落应对了德国社会的现状。
随着中国各领域的发展,以后西方品牌割中国人韭菜的时间不多了,
就像固态硬盘,以前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产品卖得非常贵,后来中国自己生产,价格变白菜价。
这就是西方国家为何那么怕中国的原因,因为高利润要被中国打破了。
这是在证明: 中国生产固态硬盘的工人就是韭菜
@@linwoodhucse628 你有需要找一家脑科医院看看,之前中国不生产固态硬盘时,外企获得暴利,那才是真正的割韭菜,现在的价格才是正常市场价。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所以必须看一下医生。
@@chankaan888 报告领导:民众住房属于房地产领域。。。
@@chankaan888便宜了确实更好了,市场需要不断的竞争
@linwoodhucse628 是你们以前给西方人当韭菜,固态硬盘本身成本就很便宜,而你们让西方割韭菜还为它们叫好
dw老师说中国汽车的卡拉ok,其实跟能不能卡拉OK没什么关系,主要是车机系统,智能化的巨大差距
捡一些芝麻来说,是因为自己想听这些。
德國沒有資訊業,5G建設跟不上時代,所以他們很難跟上智能車浪潮,他們完全不知道現在中國智能車達到的高度,還有超內捲帶來的超高性價比,新潮設計與品質提升。等他們醒悟時,就是全面潰敗之時。
看看華為的M7智駕達到的高度,BBA就像NOKIA遇到APPLE那新舊交替時刻。
三电,车机,智能座舱,智驾系统他们差的很多,很多
DW的意图是在矮化中国车,即不过就是装了个 卡拉OK而已。这是不少德国人的德性
DW对智能系统的了解就是卡拉ok哈哈
电池,充电,电网,这是系统工程,特别是后端
所以混合动力还是有市场,之后电網基建完成了,才到纯电普及,
电网及充电的投资,
电价的稳定性等,
要节省投资,同时要面向未来的投资,務實,不大撒币
如何吸引电網,充电的外來投资,也是重要😊😊
主要是看耐用性,几年后,才能见到实际。整个使用周期的成本。每年减少的进口税,才符合,中长期的市场自由竞争。当然,要是公平竞争😊
丰田老总说了,中国电动车就是排列APP,所以德国不要怕啦,根本没有风险
别人都在批评德国,就你是真想让德国死啊😂
德日车厂缺乏创新,最致命的是纷纷消减成本,使用低质零件导致品质大降。
中国车厂在走相反的趋势。
其实国产电车发展成如今的优势地位并不是因为是新能源,而是对车做了智能化升级,以及舒适性配置下放。
冰箱彩电沙发其实没什么可以嘲讽的,这只是对传统进口行政级的选配功能进行下放,原本200万元才能得到的显眼配置现在40万元就可以得到。
中国的电车在推出一款产品后还会持续进行ota加入新的智能化功能,主流车企甚至车机系统内都有了ios里的快捷指令,用户自己可以写自动化脚本。
但是上面说到的舒适性配置不会出现在中国纯燃油车上,因为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储备不足,无法制造出与上述舒适性配置同级的动力平台,因此现在的智能化汽车其实都是靠新能源站稳高端。
这才是正确的因果关系,中国老百姓对新事物的抵触不必欧洲老爷们少。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都喜欢喷中国车的底盘,因为即使是新能源也绕不过底盘技术,而这方面我们的只能靠堆料弥补调教和设计上的欠缺。好在是这几年进步神速。
德國電動車技術上就是落後.
其實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但凡德國車廠想加大電動車的投入, 就會有德國人跳出來反對.
燃油車的既得利益者根深蔕固, 寧可看著別人發展電動車, 也不願自家放棄燃油車.
其实汽车真正进入大众消费品阶段,底盘技术并没那么重要,95%的应用场景无需更高端的底盘调校,只需稳定可靠即可,中国的基础建设让平坦的公路延伸到了一个家庭主妇可以到达的任何地方😂
汽車與半導體相比技術要求高(有安全問題)但因產業成熟所能提供的薪資偏低使所有科技人才都進入半導體,汽車業自然江河日下這在其他傳統產業也一樣,必須等到科技人才轉向汽車SDV或ADAS等真有大發展才會有改變
没有人买车的初衷是为了娱乐功能,你是买车,不是买家庭音响。而是各种驾驶车辆的良好体验,智能化。而软件恰恰又是欧洲的软肋,他们没有统一的足够大的市场去不断激发各种日常软件的研发和推广。
未来电动车,智能化、软件这方面,绝对是欧洲的软肋之一
中国这一波造车得益于强大的互联网用户思维 ,很奇怪,欧洲没有互联网大厂,所以搞不清楚情况
这下得感谢GFW了
全世界就中国和美国有互联网,其他国家基本上都在使用中美的互联网。这个世界目前就2个网。
看起來應該是想說
1. 因為特斯拉的設廠, 中國的車商學到了特斯拉的製造工藝, 補足了中國電車的短板.
2. 中國政府給了電動車商國家級的補助, 讓它們渡過, 一波又一波的困難.
3. 歐日的故步自封, 讓它們逐漸被市場所拋棄....
所以現在除了韓美還可以外, 全球各國汽車製造商都不是中國的對手.
反过来说,假如不是中国政府的帮助,特斯拉早就因为产能受限破产了
不准确,学制造工艺倒是不需要。中国主动引入特斯拉可以说相当高明,这个和日本人、韩国人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主动引入在完全开放国内巨量的汽车市场的同时,也让国内产业链快速丰满、提质升级,更重要的是,倒逼那些骗补的垃圾企业快速死亡。
特斯拉有什么制造工艺。。。主打一个廉价;造工稀烂
@@morchang624 降本增效 特斯拉确实做的很好 但是后来确实做得过头了 做成了毛坯
特斯拉用的宁德时代的电池,他能教中国车商啥?😂
电动车领域中国汽车品牌确实实现了弯道超车,现在要开始去全世界获得一定的份额,作为个人也确实感受到国产品牌汽车的崛起,今年入手一台蔚来电动汽车,可充可换的豪华电动汽车品牌。电动汽车的价格在中国基本比欧洲要低30%-40%,消费者还是最终受益。
其實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但凡德國車廠想加大電動車的投入, 就會有德國人跳出來反對.
燃油車的既得利益者根深蔕固, 寧可看著別人發展電動車, 也不願自家放棄燃油車.
太喜欢主持人了,声音舒缓优雅
這影片沒有提到的是:特斯拉早在 2012 年就可以遠端更新軟件,當時電動車在中國還不是主流。
特斯拉教會了全世界 電車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和電車應該怎麼造 就像當年iPhone教會全世界智能手機一樣 中國都學到了 並且電車學的更徹底
进口的这两年确实不吃香了。以前内地没人瞧得起国产。现在周围新买车买手机除了苹果在内地还有点竞争力。其他海外品牌都绝的差不多了买车也都是国产车了。发展就是这样的 优胜劣汰
美国货确实是有东西的,欧洲货早就不行了
从光伏风电到电动汽车再到大数据AI等等,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家或者民间中国人都很乐意拥抱新技术,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欧洲老了,风险投资的意愿和决心比中美差很多。
欧洲被福利主义搞得人人不思进取,事实是,优胜劣汰是痛苦的,但也会让社会快速进步从而取得国际上优先发展的优势
欧美高举碳排放的道德大旗,自己不怎么搞新能源汽车,结果中国上当了,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欧美没举环保大旗之前,钱老早就上书给中央了!
何必看别人,从这些年的空气和环境变化,我就觉得发展新能源汽车值
其实环保是政府一直在推进的。
@@tiaoyi-bx5yi 你不觉得我是在讽刺他们吗?
哈哈哈,太对了
德國能以客觀角度 了解中國產業 這是可以合作與共同開發🎉🎉❤❤❤❤❤🎉🎉🎉
冰箱彩电KTV是传统车企当年只提供给高端车型,甚至高配版本才有的配置。。如今只是让国产厂商将其配置到了大家都能买得起的车型上😂
中国车现在的品控不是政府补贴出来的,是中国车企用高考精神卷出来的。
卷这个字很多公司不懂
卷真是头疼😂
看了评论,感觉中国人思维有点奇怪,中国车,技术先进,质量好,便宜,有竞争力, 但是你们的汽车工人底薪只有2000,而且90%的汽车企业在赔钱造车!! 刚刚美国福特和他们的汽车工人达成协议,工资提高到40美元一小时,这说明人家的汽车工人干一天8小时,就超过中国汽车工人一个月的底薪了!!关键是这些车企还能在这么高的人工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不错的利润!!这是为什么?技术先进有竞争力,不应该是利润高高的,从业人员赚的饱饱么?就像在社会上,哪个能力强的人是穷人呢??穷人99%都是竞争力能力弱导致的!!
是因为能把垃圾车卖的很贵割韭菜的缘故吧
外国车企工资高但是进不去啊,国企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进去,而且研发岗位的工资可不比外企低
外国车企工资高但是进不去啊,国企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进去,而且研发岗位的工资可不比外企低
@@user-ke7fd4jt2d研发岗不比外企低???美国车企,一个工作20年的普通高级工程师,一年20万美刀打底(相当于150万人民币)。国内没有任何一个车企,一个普通高级工程师能拿超过50万人民币的!!
@@jhomjim7625 人家的垃圾车有人买啊,你的遥遥领先卖不出去啊!!
很客观,很细致,真正的媒体不像那些自媒体那么差劲,评价中国,无论什么都是负面的
“中国封闭了40年”----是被围堵封锁
“受民族主义影响”----那韩国日本呢?买本土产品的价格呢?
“政府政策有利于竞争”----感情全球政府政策都是不利于自己国家企业的政策啊?
客观?细致?😂
你去看看这个频道的英文版,估计就不好意思这么说了。
@@crazy791326😂
德国之声,反华先锋。
這還客觀啊,客觀個P.....好多說法都莫名其妙。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错过这个机会就会被淘汰了。
没办法,国产太香了。。。我从model Y换到理想L7有点后悔,后悔买model Y了。。。。虽然当时还是蛮激动的
其实最可怕的是消费者思维的转变。当大家都觉得用国产车一点都不low时候才是那些欧美大厂感到脖子发凉的时候。我老婆的大众CC开了六年八万公里,现在就盯着我要换华为m9。客人一旦走了就很难再回头。可惜欧美大厂他们根本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原材料在中国,完整的供应链也在中国,物流强大,中国电动车是意料之中会大发展!十年前就能看出来了,那时候就在建构这些配套!
自燃问题不解决,过几年就得淡出消费者视线
@@jt-ttt 有人统计过燃油车的自燃率远高出电动汽车😌
@@user-8341 硬拗
@@jt-ttt燃油车不自然?其实这个本来就是中国的能然政策而已。新能然国产车不仅带动了中国制造的就业率,而且对石油依赖减少了。
@@user-8341 有人是谁?把出处列出来。燃油车新车你见自燃的新闻来着?还是你身边燃油车大新车就自燃?电池车新车那么多自燃的视频。燃油车自燃大部分都是时间长的线路老化。
我的第一辆车就是大众的,让我失望的是这个车的转向灯一直坏,开了6年,修了4次,车窗也一直出故障。我第二辆车换了福特,目前也7年了,总体都挺好。今年估计换第三辆车,想换华为的M7了。
有人說大眾車品質好, 但我碰到的正好相反, 大眾車明顯不如日本車
因为日本汽车没有什么自动化配置。所以不容易坏@@amandagrant4331
德国车品质差@@amandagrant4331
感觉美系车更好
我記得90年代初,一輛普通桑塔納(不是桑塔納2000喲)的價格是十四萬多,這個錢放到現在,至少等同於30萬吧?所以按照這個經驗,我推算,一輛豐田凱美瑞,至少應該賣40萬--總得賣得比桑塔納要貴一點吧?可是現在凱美瑞賣多少錢?再按照加拿大的經議,電動車一般要比同等級的燃油車貴40%,所以一輛電動版的凱美瑞,應該賣56萬。但實際上在中國,同等級的電動車,16萬拿下!所以,美系、歐係、日系、韓系車,能卷得過中國汽車嗎?我勸他們都別卷了,老老實實做燃油車吧,至少還有點優勢,還能賺點錢。做電動車?做一輛虧一輛。
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迅速,促成電動車市場進入了紅海市場,此將刺激所有車廠不得不加入"價格"與"品質"的劇烈競爭,這也間接地抑制中國自有品牌電動車的市佔率,並不能進一步無限制的擴張,另ㄧ方面,中國電動車的低收益率ㄧ向偏低,也將限制其發展。
是这个意思,那也加剧了垄断。以后很难有其他的厂商加入,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好事,这样这轮吃掉一部分,以后就不会有其他竞争者了
你的臆想跟事实不符啊!根据2023 Q2季度上市财报,BYD利润率大增225%,快速追赶tesla
现在的思路是国内卷的没多少利润,那只能出海。
这三年是淘汰赛,会死很多品牌。。最后会留下几个整合的大厂。。剩下的会被并购,或者出海。三电➕造车工艺➕智能化,是竞争核心!国产品牌在造车工艺方面已经全面追平甚至超过外国大厂,三电更是领先,智能化也有突出优势。
只有殘酷的競爭, 才能誕生真正的強者.
光伏企業倒下的數量更多, 但正是這樣的比拼, 才有了現在的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一騎絕塵.
中国燃油汽车,在传统领域跨越不了和日本德国车的差距,比如机械素质的复杂性,变速箱与发动机匹配的经验,做到即经济又有动力。在电车时代,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人擅长的领域,数字化,规模化上超越了传统车企。
中国燃油汽车,最重要的是产权壁垒无法跨过,导致车企没有动力在燃油车上花费精力
中國的燃油車也很不錯的
专利限制了中国油车进步。同样,中国在电动车和电池邻域的专利也会限制欧美日的电动车研发,哈哈
车机系统是我选择国产车主要原因,其次必要的配置选完,比德系车价格便宜,老百姓就是用脚投票,如果德系车也大幅度降价,绝对又回重新占领市场
98年第一次踏上大陸土地,真的到處都是福斯的車,那時台灣福斯已經沒什麼人開了,覺得很驚奇。
台湾人迷信日本车
我也好奇,請問台灣什麼車賣最好?現在能買到大陸產的車嗎?
德国大众销量的40%由中国大陆市场贡献😂
@@notJaybutZay 台灣現在就是頭又大賣最好,所以吃定台灣人,都是溢價在賣。
如果福斯沒有了中國市場, 會直接破產
中国政府有战略眼光,肯投资。
这里面说的产业政策,政府扶持,这些都不是核心,说的好像政府精确照顾每个国产汽车,中国政府也没这本事。事实是比亚迪堵电动汽车也差点倒闭,这是企业争气,内部卷造成的。大众汽车能在中国发展这么好,也足以说明不是什么民族主义。比如我开了朋友的 理想 后,我立刻后悔早期买了保时捷的车,坦白说太落后。理想的多个大屏幕,宽敞的空间,精美的内饰,续航里程,价格等,都比我18年买的保时捷好太多,也就几年时间。我感觉即使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竞争力都不算大。
不是忍痛降價,是良心發現以往賺太多了,競爭對手出現,只好吐出來那些暴利,這一定要搞清楚😂😂😂
希望德国战忽局频道多多做出这么优秀的节目,给力,加油!🎉🎉🎉
外部压力越大,选择国货的倾向就越明显🤣我近几年买入的都是比亚迪、华为、安踏、鸿星尔克😂上次去奥莱,朋友说去阿迪耐克逛逛,我说要支持国货不进去
德系車的衰落與此無關。根本原因還是品質越來越差,而價格依然高高在上
要说根本原因不应该是尾大不掉,不可能自我革新么🤣@@jogana6909
德系車質次價高, 已經騙不了新一代的中國消費者
@@amandagrant4331这确实也是一个点,以前大家的信息渠道就是通过电视和周围的人。让大型车企容易掌握话语权。
算了吧 阿迪 耐克现在都在 越南和孟加拉代工 看看那制作工艺 简直无语了 脱胶 跑线 现在阿迪 耐克简直让人无语至极 越南和孟加拉代工阿迪 耐克快20年了 工艺真心没进步
特斯拉进驻上海给中国汽车厂商带来了先进的工艺制程以及管理模式,这个我相信。但论豪华,我觉得可能你们对特斯拉有误解🤣
只是价格定位“豪华”,其实很多欧洲消费者也嫌弃特斯拉内饰太简陋
1990年美國加州推動第一代電車時, 一共有七家車廠參與, 其中本田, 日產, 及豐田的汽車除了在美國本土外, 在歐洲個別國家亦有出售 (主要用作實測). 在美國的三年後被車廠收回 (lease 後, 車商取消了購買的選項). 但在歐洲的卻保留了下來. 雖然數量不多, 但已吸引了, 包括中國在內, 的注意. 只是有待發展的時機. 2020年特斯拉在上海設廠時, 中國車廠早已完成了早期的研發過程. 2008年萬鋼上任的確有助中國汽車的發展, 但已不是主因. 2009年, 中國的汽車產量超過1000萬輪, 首次超越美國的同期產量. DW不會認為汽車工業只需短短一年便能徹底改變吧?
破产 开始
确实不可能
是誰叫大家要減炭排放,中國政府要實現減排用十多年前先要幫助電車、大陽能和風能企業。但歐美政府又在造什麼?如果一如只有歐美那些不思進取企業要中國買貴到不合理價錢,如何解決炭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