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我住在BC,在加拿大看急症, 第一步是由一个评估你病情的护士先和你交谈,你叙述你的病情,和你以往的病例, 她会先测量你的体温和血压,如果发现你正在发高烧,一般都会优先安排你进急症病房,会很快有医生帮你处理,以及一系列的检查会很快跟上。所以在加拿大去急症,等侯是大概率的事情,但等侯时间长短,还得看你的病情的轻重缓急,那个评估你病情的护士相当重要。
北美都差不多吧,如果醫生判斷你有生命危險,一秒都不會耽擱,絕對優先處理。而且即便是訪客,也不會因為錢的問題就隨你自生自滅。
我住在nova Scotia, 我每次去急诊都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7个小时真的是很好了,我有一次等了12个小时,而且我还在这个医院工作,认识这些人,在加拿大没有人情可讲。。我认识这些人照样也要排队。。。我早就习惯了。。。
为什么认识人就能不排队?你要不还是回国看看吧,毕竟回国有特别待遇可以花钱买到
我在欧洲医院的急诊科工作,一般接待病人是根据病情危急程度与到达时间排序,在不耽误危重病人诊疗的过程时,也会有人情社会,只是比较少而已;主任医师认识的病人会找个空诊室检查一下,问题不大的就直接回家了。
我对加拿大医院也多有抱怨,但前几天的亲身经历又让我有了不同的看法,上星期日我骑自行车被车撞倒,路人叫来急救车,到医院后(可能是急救人员与医院事先联系了),直接推到诊疗室,一帮医护直接拉着床单将我从推车移到检查床上,七手八脚就把我给脱光(用剪刀),然后就检查从脚到头,再接下来CT ,X光,一通下来也就40分钟左右,一点没耽误。所以现在我对医疗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次经历)。
那你是"紧急级别"高,一般的要排好多个小时
一定要叫救护车,别为了省几个钱让亲友送医院,那样会得不到急救。
比加拿大好的条件就是中国高官特级护理。
加拿大急诊分诊通常按危重程度分4-5个级别:Resuscitation -- Emergency -- Urgent -- Less urgent -- Non-urgent. 大部分急症头疼脑热呕吐腹泻、或者由慢性疾病导致的症状没有恶化趋势的都属于第五个级别non-urgent。只要前面还有更危重的病人没处理完一般都轮不到第五个级别,所以等到天荒地老或者等到症状消失自己回家都很常见。。。
我婆婆短期访客签证。上次来我们买的5万保额的访客保险。肾结石发作看了急诊做了检查开了药。拍了片。最后大概保险报销了3000加币。 然后保险公司赔付以后,特别登记如果下次还有类似情况就不包啦。
我就有一次急诊的经历,等的时间不是太长,后来症状消失了,也没人理我了,我英语又不好,结果自己走回家,又没带家里的钥匙。总而言之,是一次不愉快的体验。
在国内生了老大,在加拿大生了老二,对加拿大的医疗服务没有意见,护士照顾很周到,非常频繁地来check。
医院的服装是医务工作人员自己买的,买什么颜色都是自己定。并没有做绿色服装是绿色,蓝色是助理穿的。我家里就有在多伦多医院工作的。
我媽病狀一樣,談談我的天朝求醫經歷。淩晨2點通知我,疼得十分厲害,整個人縮成一團。我帶她十幾分鐘趕到最大的人民醫院急症。急診患者幾乎沒有,醫生護士都是不慌不忙,也不怎麼搭理,我口氣近乎哀求,讓他們快一點。開始幾乎是單臂提著我媽跑手續,掛號,檢查花了个把小時。 後面弄了推車,交錢,拿單,去做CT,就我們一個。按玲后醫生不出來,我開始以為裡面有人在檢查,等了好一會。後來發現可能是醫生去睡覺了!拍玻璃,錘門,醫生才出來。。。。接著推到另一棟住院大樓輸液,期間又是各種檢查,喊醫生,喊護士,檢查,開單 交錢,辦手續,樓上樓下來回跑。第一針止疼吊瓶打進去的時候已經天亮了6點多了!😅這他媽還是就我一個患者時候的速度😂
国内看病得有人儿
还得要分医院吧,我轻生经历的我朋友胃癌晚期,切了三分之二的胃,查出来在做手术25天,大夫护士人都挺好的,做手术那天我陪他一块儿去的
上海的公立医院服务非常好
@@洪力张-i8i 我儿子他爸也做过,早期胃癌,微创手术切了2/3, 一线城市3甲很大的一样做的,自己工作的医院,大家都是熟人,照样掏自费的药费和检查费。手术加化疗蛮成功的,十几年了没复发。
我在加拿大有过两次陪同急诊经历,一次是阑尾炎、一次是肾结石,我觉得加拿大的医疗是高效的和科学的。
去急诊要有心理准备等。因为是医院的急诊室,法律法规要求高。每一个步骤都得有记录。按病情的变化和判断决定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刚进急诊的问询窗口是“分拣”区域(triage),然后缴费的窗口是clerk,确认病人的医保资格与私人医疗保险信息。triage(分拣)按照病患紧急状况共分为5个级别,估计你父亲应该被列为第三类,正常情况下需要在30分钟内开始诊治,急诊忙碌时会有所延长,但是等待区域应该有护士在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保证等待的病人的安全。
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和澳洲很相似,急诊也是主打一个人多,呵呵。我有病人晚上咳嗽睡不着也去急诊,那人能不多嘛!😤另外那个穿蓝衣服的我们这里叫PSA (patient service assistant) ,管推病人,拿东西,擦机器啥的。 我有个同事在中国是高学历research 的,来到澳洲觉得做PSA很轻松就蛮好,该吃就吃该玩就玩,然后把儿子培养成医生😅
去年我的85岁老爸也因为跌伤骨折被送到急诊,从上午10点一直到凌晨,足足14小时待在医院,全身都检查了一遍,非常仔细,可是每项检查排队一小时,等结果一小时,等医生一小时,不停地折腾。医生要老爸留医,但是又没有床位,要85岁老人坐在急诊室的板凳过夜,我们最后还是坚决地要求回家,医生很是抱歉和无奈,可是他没有权利给我们一个病床。守班医生确实忙得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不好意思打扰他。之后几天医院还打电话来督促老爸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复查,非常负责任。从急诊到老爸康复几个月内,只是付了吊手的石膏绷带90元加币。
按分诊,骨折排最后,记得刚来多伦多没多久,看急诊,一个妈妈就这么对孩子说,下次玩要小心,看骨折要等多久!
台灣急診醫療流程~到院時就有個分診櫃檯(詢問基本資料症狀 量體溫血壓 呼吸脈搏)家屬去掛號(不需要先繳費)。之後⋯由急診護理師依照分診結果,帶至相關區域的病床 是用拉簾間隔開~約莫5到10分鐘內醫生會來問診基本檢查🧐(如果60歲以上或有胸痛胸悶,立即做心電圖)後續的檢驗都是要做輪椅有專人協助。 沒有全民健保卡的,用自費收據證明保存好可以回國保險給付。ps:台灣醫療有項規定(SOP)有心梗心臟血管疾病必需在 90分鐘內上心導管室診治(每年政府醫療單位都會評鑑稽核)
祝老爷子身体健康
㊗️所有父母都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多伦多温哥华等大城市,医疗水平都是没问题的,唯一就是非紧急病专科检查等的比较久。针对小病和常规检查,找个靠谱的家庭医生很重要,我的家庭医生用了十几年了,连前台都非常熟了,基本能保证当天或者第二天就能见到医生。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了解自己,每次看完病记下来。
不是急症 比如急性阑尾炎啊 致命外伤啊千万别去急诊。 平时哪里不舒服了 可以提前约自己的家医做检查
2片止痛片急诊基本程序!
澳洲很像,除了大型的设备外,病人基本不用跑,都是护士来病人面前做,等待时间长,但不累,不用跑来跑去的
原来可能2-3小时就等到了,现在5-10个小时都有可能。疫情后搞进来这么多人,各个学校录取的医生数量也没有增加。最搞笑的是移民到加拿大的医生没有什么便捷快速的认证程序可以让国外医生能不再去学校熬那么多年拿到资格证。
在哪里看病都不易。曾在国内照顾年迈父母近十年,进出医院无数次,各种难办的过程一言难尽!有时真的欲哭无泪!比如做核磁,说推老人躺的床有金属不能进,要由家属抬进去,得有三四米的距离。要知道我们已经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哪里抬的动!你不抬医生就在那催,看着,就是做不上…如此等等。得病的老年人,特别是失能的老人,真是生不如死..人类还是接受安乐死吧!对于自愿实施安乐死的应该安排,千万别再想“好似不如赖活着”的老话。
在美国不会让家属搬的。 我在医院上班, 很多病人都没有家属。
核磁共振有非金属床,工作人员会推出来与担架衔接,把病人转到非金属床后再推进去然后再换到机器的床上。做核磁共振以及所有的检查的都是技术员,国内国外都一样,抽血的在国外也是技术员不是护士。国内医院的德性就是很多医护技术员跟很多国内的老百姓官员一样,喜欢用权力控制人,欺负你不懂,这种情况随处可见(守门的营业员售票员等,瞧瞧疫情期间国内人所遇到的就知道了),只是在国内生活久了习惯了,而到了国外假如遇到这样的事就说是歧视,玻璃心在国内就没有,因为同种,同种没歧视?简体中文圈逻辑。
快慢取决于病情,几年前我从梯子上摔下来伤了腰,一身赃兮兮的两人架我进到医院,马上就有护士过来询问情况,我痛的说不出话(我也不会英语),当时我看到门口大厅有很多人,还有躺在担架上的,还有几辆救护车送来的,可是护士当时就把我带到里面,很快来了两位医生对我会诊,然后做了几种检查后叫我回去好好休息。我看他们开始紧张检查后就不理我了,我朋友告诉我医生说我太夸张了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一点皮肉伤而已。
自己疼自己知道😆😆
伤了腰确实不严重啊,以我骨折的经历来讲,你这连痛经的痛度都远远没有我骨折了都没觉得会是骨折,对比痛经差点昏迷要被喊救护车,伤了腰本来就是皮肉伤,我痛经还不被算是啥严重病症呢,你吃止痛药还管用,我吃速溶高强的都没用😞
在多伦多,如果那么疼离医院再近也应该叫救护车,这样可以节省大概1-2小时。因为在救护车上,随车护士会问你所有在医院护士问你的问题,这样到了医院稍等就能直接抽血验尿了
美加的救护车没医生护理,都是急救员,他们会初步诊断会静脉会给药会监护,有些高级的还会气管插管。救火车有时到的比救护车快,如果打911,他们也会心肺复苏。
我2021年尾骨骨折、去急診,花了13小時。看病不到半小時,12小時都在等。我既要忍受劇烈疼痛、還不能坐…去年去古巴玩感染了寄生蟲,須看specialist,結果要排10個月才能輪到我,感覺自己撐過一周都難,不得不花幾千$去private clinic看specialist,心裡真憋屈。每年交那麼多稅,真到了需要用福利的時候,根本指不上,都是給別人交的
不仅要多项检测还要连带治疗并以人为本,所花费时间不多 。
简单地说急救现场叫的声音最大的人是最不需要担心的人,反而是一脸笑容的人是最需要救助的人。
我们万锦的医院等待大夫时是呆在单间里的,很小,就像个检查室。 做仪器检查在等候的房间里,几个人一起。时长偶而快些也得4,5个小时。
十几年前我自己在家里安装橱柜,一走神儿,用台锯把左手的大拇指侧切了一锯,连骨头带肉开了一个很深的锯口,包扎一下就赶紧去了Surrey中心医院急诊,因为不是致命伤,从傍晚5点多一直等到夜里11点多,医生才出来,清洗后没有大问题,我要求缝合,他说不需要,等护士处理一下就可以回家了,护士过来给我上了polysporin牌子快速愈合配方透明药膏。嘱咐我回家盐水浸泡15分钟/次/天,抹新药膏,简直就是一个自然疗法,两周以后基本痊愈。加拿大医疗就这样。进医院一分钱不用花,用驾照上的医疗卡号就得。
真的啊,安省也应该学背诗省,把驾照和医疗卡合起来用。
我也在多伦多,有同样的经历,弘哥讲的很客观!原来背景是多伦多啊·!
新西兰也差不多,其实医生护士有数,管床位的coordinator 比病人还着急快点出结果让病人尽快出院呢
我去过几次急诊,犯心脏病的那次很快处理,我先生急诊阑尾炎都是立刻手术。其他几次去都是一等几小时,甚至有次睡了一夜,有床给我!我发现每次都有看到警察拷着吸毒的人,在里面一起排队等候。不要钱就得等😂😂😂,要命的病不会等
跟钱无关。就是个头疼感冒的也不用去急诊;去了 别人是要命的病情,你当然需要等。拿出钱来挤掉别人,对不起,那不是加拿大。
那个城市?
我闺蜜得了急性阑尾炎也是当天就做了手术👍 所以不是要命的急症 就别去急诊
祝你父亲早日康复
去过Stanford healthcare 的急诊,最impressive 的是大多护士是男生,五大三粗带刺青,心思都很细。 据说美国的护士收入很不错。
只有湾区最高。其它地方都不高
@@yz1932 急诊科的护士工资高于普通病房。
老爷子是幸运的 有你这样的儿子照顾 我朋友在洛杉矶 也是尿路结石 等家庭医生 专科医生 排队两三个月 中间疼的受不了去急诊 给挂的尿袋 排到手术时间了 又有炎症 这尿袋挂了小半年 差点肾摘除了 后来挺不了 回国了 第二天 就住上院了 他是福建人 我有一半听不懂
啥保险啊? 换医生啊
等待时间是根据病情急缓决定的。不能等的就会很快被叫到,因为他们的医学知识会判断哪些人等上俩小时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记得药品很重要-Polysporin, aka antibiotic ointment, 抗生素软膏。 家备一个急救箱都解决了。
老年父母还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生活好,安心
谢谢分享。美国的急诊室的确要好些,一个人一间的隔间里有床有椅子(家人座),公共空间基本没有人,除了医生护士。前台的第一次问诊就是筛选病人的病情,如果不是特别紧急情况就让病人按部就班的等候,如果是特别紧急,他们会立即把病人送进去的。 有条不紊,程序严明, 保护隐私,这些都是北美特色。 我几年前曾去过一次中国的省城医学院,那情景真是吓到我了。 医生身边围满了人, 每个人都争着抢着往医生那里挤。医生也是大声地告诉病人的情况,完全无序,无隐私。 就像个大菜场抢菜一样。
美国人去急诊基本上要自己支付不少钱,所以一般能不去急诊就不去,自然能做到一人一间;加拿大是公费医疗制度,去急诊的人多多了,我见过就是一般的感冒发烧也有去急诊的,反正不要自己掏腰包,所以难做到一人一间,所以如果不是危机情况,等的时间也长
蓝衣服的是porter (patient transportation)
其实可以先自行吃点止痛药,老人家疼着挺难受。另外,通常保险公司都需要,在去急诊前,给他们打电话,告知保险公司是什么原因去,去哪个医院,许多信息,挺多东西的。保险那边也会联系将要去的医院,告知他们保险信息。如果要做比较贵的项目,例如ct,穿刺化验,甚至手术等等,得提前告知保险。希望老人家早日痊愈。
腹部疼千万不要自行用止疼药,这是学医的基本常识,可以掩盖病情导致重症。
@@V-gata80 哪个期刊上,哪篇论文写的腹痛不能用止痛药?
@@boli2024 《外科学》教材中一直明确写着:急腹症患者「诊断尚未明确时,禁用强效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发展,延误诊断」。自己搜索吧。
7 个小时主要是不心累。身累是肯定的。
法国急诊有单独的房间,一个房间二个床位,中间有帘子隔开。
澳村和美國一樣,急診收下的都有床可躺,不急外面坐等。
看医院新旧,很多新医院急诊扩大了,还有很旧很旧的医院只有检查的时候去躺一会,如果收住等床位的话,有担架床的,进真正的监护也不会坐着。
讲得很到位,实事求是😊
This is so common all around the whole world!
弘哥的头型和脸型不符😂有点怪怪的。再出去理一下吧。以前有段时间头型挺好的。头型很重要的😮
急诊嘛,就是病情很急的当即的送进去了,没啥要紧的就排着。我家儿子小时候真是儿医急诊的常客。我儿子都知道骨折这事不算大事,都是托着胳膊愉快的找前台或者来看他的护士聊着天😂
習慣了就好😅人家給我修馬達通常要等倆禮拜😂
在沒有醫療保險的情況下,醫藥費3000多加貨幣,合算2000多美元,真的是挺貴的。這要是在日本沒有保險的情況之也就3往到5萬日圓之間,換算成美元也就是400美元,而且是得到日本優質醫療服務。怪不得大量中國人跑道日本做體檢,做高難度手術。
北美的医保和国内不同的地方就是: 北美是重大情况保底(几十万到几百万),轻度到中度情况自己要出几千到几万不等,但是和医院的交涉很tricky, 有时一个电话能打5折。 中国是小病不用出钱,重大情况没有保底,要自己一直出钱(离休干部除外)
加拿大门诊、住院一分钱不用出,所以资源紧缺。门诊某些特殊检查项目可能要出钱、门诊开的药要出钱,如果有工作的话门诊开的药也可以报销80%左右。
在国内有医保的话得了大病,还可以去医院办一个特殊病种,那个就报得多,前两天我一个朋友得了胃癌晚期切了三分之二的胃,从查出来到做手术25天,交了6万块钱押金退了4万,他之前又上了一个新华保险,等于1分钱没花
@@洪力张-i8i 那是城市吧,农村没那么好。 还有个大区别就是没钱是真的不给看病的,这个和国外不一样,国外是先看病,可以欠着账单,有钱了再还。 一般大医院每年都有1/3 的账单是收不回来的
@@Tt20205 农村是差点,我说的是城市,现在有新农合,农民现在也比过去强多了,镇上是报90%,镇上看不了那就转诊去县里看,县里报60%到70,县里看不了那就转诊市里看那就40%到50,市里看不了那就去省里,省里也能报一部分
国内门急诊不包的,所以大家都喜欢住院,至少包80%,农村除外,很多很多自费项目。看看罗宾小叔TV岚妹妹的,前2位父亲住院,连检查都要自己带去,雾化要自己去买送过去,很多该护士做的(主要是在做的时候能发现病情变化)都是护工做。在国外根本就听不到的输液反应在国内比比皆是,寒颤高烧休克,细菌感染引起的。我在国内医院工作了20多年,现在还有很多同事同学分布在国内很多大城市医院,知道。
住院部的病人CT都是排着的,所以看不到人但是队还在
加拿大的最大问题是医院太少了,很多小的医院因为缺少医生不得不关掉了急诊室。。这样大医院的急诊压力太大了。。。这种我在加拿大医院工作了25年的体会
老爷子可受罪了。祝老爷子结石快点下去哈。美国这边确实急诊室都是一人一间。其实几个人一间要是收费能便宜些 也挺好的。
我在加拿大多伦多生的老大,两人一间,家属不能陪护。在美国马里兰生的老二,交了$20,单间,家属有沙发床可以陪护,家属还可以享受免费的三餐。
头一次听说加拿大生孩子老公不可以陪护,孩子哭闹,换尿布,穿衣服,喂奶拍嗝都是要爸爸帮忙做的,妈妈需要休息。
@@茜茜-l2t当时我都不能起来。没人帮忙很痛苦。
我也是头一次听说不能陪,20年前我好朋友生孩子,在多伦多,我和她老公加上她婆婆3个人在边上看着生的,一直陪着。
@@V-gata80我是23年前在多伦多,没有工作,只能用普通的保险是两人一间的。生孩子前和生孩子时可以家属陪。但生完了,在两人一间的,如果另一个床有人,就不能家属陪。
我在温哥华去过一次急诊,单间里就我们一家人,看来我们这人比多伦多人少😂
在国内看专家,旁边还有其他病人的家属插嘴给建议,还嫌我回答专家的问题慢了😂,最后我忍无可忍把那个人给骂出去了,专家说他也很汗颜,国内就是这样😂
七个小时还好啦。我在国内患肾结石,晚上7点疼痛难忍,去医院急诊,挂号,排队,检查,打吗啡,吊水,中间还疼的吐了。一整套搞完也凌晨1点半了
我在加拿大住了一次院半夜护士从不偷懒过一会来看看输液咋样再过一会过来问一下是否要去厕所非常负责任我感觉不错
病人多是不爭事實。主要還是辦事人少。如果遇到較嚴重的急病還會被插隊。等待是等化騐報告。七,八個小時應該是O K。
我得了胆结石,在急诊室里等了12个小时😂做了B超查出胆结石,疼痛度9/10
在哪儿都不能生病!每次去医生诊所体检都得坐车开车几十分钟,然后等待检查,如果真的生病了老了自己去诊所不知怎么办?想想好累
老人退休了如果在北京生活真不必去北美看病 三甲医院起码去了急诊马上就能见到医生 北京人也多 但是真不用等很久
谢谢分享❤
五百五门槛费保险cover 吗?
我前年手指割伤,去医院急诊,打破伤风针,缝合伤口,拆线,我没有任何保险,最后一分钱没收。坐标密西沙加。
疫情期间安省对所有没保险的外国访客急诊治疗免费。
@@V-gata80 感谢
急诊等待七八个小时,应该是整个诊断和治疗的过程,验血、验尿、做CT、CT出报告都需要时间…哪能像KFC的drive thru一样拿了就走😂😂😂
这速度并不比广深港三地慢了
弘哥不是在美国吗,怎么来多伦多了?😄
看父母
加拿大人多? 3800万人口,中国哪个省的人口比加拿大少? 人少,医疗资源缺乏,每年几百万难民移民涌入,医院就那么多,我在的区人口130万,只有4家医院,过去25年,就增加了一家医院。
你这个应该去急诊。我那时候不知道美国急诊的意义,脚崴了怕骨折也去急诊活生生等了四小时,拍了片子给双拐一个冰袋要了$770,那时候学到了在美国急诊是真的要命的时候才要去的,其他的没有危及生命的就不要去哈
我3月份急性胆囊炎胆结石发作,实在熬不住了去的医院急诊打针抽血做了CT, 啥也没查出来,2 小时就让我回家了.2 个月后账单来了,我天在🈶保险的情况下自费4000 美金! 不好意思老子没钱,交不起,就等着把我送到追债公司然后等着打折再分期付吧! 美国医疗制度真他妈的扯,非法移民低收入签个字就回家了,我们努力工作却要背负巨额账单太不公平了!不过昨天拜登政府刚刚宣布明年开始医疗债务不计入个人信用评分系统了, 看来我的账单要重新考虑了!
非常不公平,非法移民都免费,合法的付不起看病医药费
你买的保险可能是要自付到一定的限度 deductible ,保险才开始付。deductible 越高,月付就越低。
不用等催帐公司,可以自己打电话给医院,请求减免,然后再分期付款。这样不会影响信誉评分。
@@qianyin9116 是的您说的对! 我的意思是一个急诊照个CT就要自费4000 美金太过分了!现在物价都那么高,每一分钱都算计着花哪里有钱付这4000 块? 拜登政府真TMD无能,干啥啥不行!想想就气!非法移民和穷人真的是签个字就走人了,那我们以后都不上班了都当穷人拿免费福利吧!
@@qianyin9116 谢谢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住的是两人一间的,所以不能陪。如果你有工作有额外的保险,可以住单间,可以陪
看每个医院的规定,不会英语的绝对让陪,病情特别重的让陪。有的医院24/7探访制度,如果陪在那啥事不做,连饭都有护工喂,还找麻烦,当然不陪了:)
接觸了一位香港老先生,美國,加拿大都住過,最後回了香港,他説轉了一圈還是香港醫療好,加拿大會貴死人,加拿大會等死人,他腦瘤公立醫院手術,住院一周,包吃花了1500港幣。
美國醫療貴死人
纠正一下,PR的人,就是枫叶卡的人不用再交钱,是享受医保的
检查费应该不贵。还是服务费贵。
鸿哥不是在美国吗?怎么又到加拿大生活
他是去看父母亲!
我怎么感到好像加拿大的护士都说天津口音的国语?
摔破膝盖去急诊,打一针破伤风拍了CT 包扎一下没给任何药,前后三小时,账单15000美元,自负58$
真的,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加拿大医疗好不好!
欧美的医疗 有人爱 有人恨 太正常了,各人感受不疼 ,运气也不一样,要不然这么好,怎么一到暑假 那么多人 跑回中国看病……
宏哥,我在加拿大,医生给我约个CT, 要等7个月才能轮上,你老子等几小时就做上CT检查,你就偷着乐吧。
看在加拿大哪里吧,医疗是省立的,安省不错,再说他在大多地区又去了医院。你可以多去几个地方约,这里一般不到2个月,如果你怀疑是肿瘤啥的,知道怎么做的。
穿蓝色衣服的应该是义工。
是CT吗?
如果和你父亲一样的情况,在美国会大约是多少费用呢?
我邻居的父亲在美国探亲吃野蘑菇中毒,进了急诊,ICU,花了20多万美元。后来一分没出
@@chunying66 请教是因为去探亲提前买了保险?还是直接收到帐单就是不付钱?谢谢
@@yingli2683没买保险。他们没钱付,医院让他们出具国内收入证明低收入,慈善机构给付了
@@yingli2683我刚到美国,没买保险,儿子急诊时,问保险。我说没有。他们让我填一个表,说慈善机构给付。后来寄来800账单慈善机构就已经付完了。
@@chunying66为什么
弘哥父亲咋没身份?
父母办的加拿大签证 应该是十年往返 还不是永居 弘哥觉得加拿大医疗更好点吧
@@Bingbing87 可以亲属移民去美国吧
@@观海听涛-r7y 可以办父母团聚移民 可能弘哥觉得加拿大医疗好一点吧 我觉得他办父母团聚移民是肯定的 只是时间问题
叫救护车,车上就会给止痛片,
腹部疼疼,在医生诊断之前不应该给药,学医的常识,给药掩盖病情,导致恶化。
听起来像世佳宝医院。
M国的ER都是单人间
會不會是因為你們有醫保,快點兒看病就快點兒拿錢😂;一般加拿大人可沒這麼快就見醫生,有護理的。普通人就像是以前中國的大鍋飯,做是三十六,不做也是三十六。去過好多次ER, 好像沒這麼快的經歷。
这是常态,我还等过10个小时。
躺着的隔间是严重的。triage的时候就分了
群主不是在美国吗?
加拿大经常来
停车费花了多少啊?
应该不到20块每天。
你们等了7个小時算什么,我因心脏不适去加拿大的医院就诊,连等待看一共用了27个小時
访客买旅行医疗保险
加拿大的急诊室真的是一言难尽, 无语
因为没有门诊,很多人根本不急就去急诊,挤兑的。真正的急症不等的,这就是分诊的好处。加拿大的医疗是省立的,说加拿大的急诊就跟说中国的急诊一样,西北能跟上海北京广州比?
你不是独生子女吗?怎么还有大哥?
超生😂
老哥你不是在美国 怎么又跑加拿大了😂
流水作业呗!电脑提示跟 麦当劳学的😅
刁民医闹,在国外医生随时被法律诉讼,每一步都要小心 😂 要懂得国情
在美国才多,主要是律师鼓励刁民告,有个名字送给这样的律师“ambulance tracer"。一杯热咖啡烫个人竟然告出几百万的赔偿:)
20年前夫人阑尾炎急诊,加拿大急诊里绝对是一人一个这些年移民太多了,这才十几年的时间,已经从25,000,000人口,直接是奔到了40,000,000人口,医护缺的太多了
哪裡都移民多,引起各種資源擠兌。😢
@@DTNJ2000别忘了移民也给医疗系统补充员工,尤其是护工,基本都是移民。护工不够用养老就会成为严重问题。
@@anniewang9723 有道理!歡迎更多能自力更生的新移民加入
😂😂
我住在BC,在加拿大看急症, 第一步是由一个评估你病情的护士先和你交谈,你叙述你的病情,和你以往的病例, 她会先测量你的体温和血压,如果发现你正在发高烧,一般都会优先安排你进急症病房,会很快有医生帮你处理,以及一系列的检查会很快跟上。所以在加拿大去急症,等侯是大概率的事情,但等侯时间长短,还得看你的病情的轻重缓急,那个评估你病情的护士相当重要。
北美都差不多吧,如果醫生判斷你有生命危險,一秒都不會耽擱,絕對優先處理。而且即便是訪客,也不會因為錢的問題就隨你自生自滅。
我住在nova Scotia, 我每次去急诊都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7个小时真的是很好了,我有一次等了12个小时,而且我还在这个医院工作,认识这些人,在加拿大没有人情可讲。。我认识这些人照样也要排队。。。我早就习惯了。。。
为什么认识人就能不排队?
你要不还是回国看看吧,毕竟回国有特别待遇可以花钱买到
我在欧洲医院的急诊科工作,一般接待病人是根据病情危急程度与到达时间排序,在不耽误危重病人诊疗的过程时,也会有人情社会,只是比较少而已;主任医师认识的病人会找个空诊室检查一下,问题不大的就直接回家了。
我对加拿大医院也多有抱怨,但前几天的亲身经历又让我有了不同的看法,上星期日我骑自行车被车撞倒,路人叫来急救车,到医院后(可能是急救人员与医院事先联系了),直接推到诊疗室,一帮医护直接拉着床单将我从推车移到检查床上,七手八脚就把我给脱光(用剪刀),然后就检查从脚到头,再接下来CT ,X光,一通下来也就40分钟左右,一点没耽误。所以现在我对医疗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次经历)。
那你是"紧急级别"高,一般的要排好多个小时
一定要叫救护车,别为了省几个钱让亲友送医院,那样会得不到急救。
比加拿大好的条件就是中国高官特级护理。
加拿大急诊分诊通常按危重程度分4-5个级别:Resuscitation -- Emergency -- Urgent -- Less urgent -- Non-urgent. 大部分急症头疼脑热呕吐腹泻、或者由慢性疾病导致的症状没有恶化趋势的都属于第五个级别non-urgent。只要前面还有更危重的病人没处理完一般都轮不到第五个级别,所以等到天荒地老或者等到症状消失自己回家都很常见。。。
我婆婆短期访客签证。上次来我们买的5万保额的访客保险。肾结石发作看了急诊做了检查开了药。拍了片。最后大概保险报销了3000加币。 然后保险公司赔付以后,特别登记如果下次还有类似情况就不包啦。
我就有一次急诊的经历,等的时间不是太长,后来症状消失了,也没人理我了,我英语又不好,结果自己走回家,又没带家里的钥匙。总而言之,是一次不愉快的体验。
在国内生了老大,在加拿大生了老二,对加拿大的医疗服务没有意见,护士照顾很周到,非常频繁地来check。
医院的服装是医务工作人员自己买的,买什么颜色都是自己定。并没有做绿色服装是绿色,蓝色是助理穿的。
我家里就有在多伦多医院工作的。
我媽病狀一樣,談談我的天朝求醫經歷。淩晨2點通知我,疼得十分厲害,整個人縮成一團。我帶她十幾分鐘趕到最大的人民醫院急症。急診患者幾乎沒有,醫生護士都是不慌不忙,也不怎麼搭理,我口氣近乎哀求,讓他們快一點。開始幾乎是單臂提著我媽跑手續,掛號,檢查花了个把小時。
後面弄了推車,交錢,拿單,去做CT,就我們一個。按玲后醫生不出來,我開始以為裡面有人在檢查,等了好一會。後來發現可能是醫生去睡覺了!拍玻璃,錘門,醫生才出來。。。。接著推到另一棟住院大樓輸液,期間又是各種檢查,喊醫生,喊護士,檢查,開單 交錢,辦手續,樓上樓下來回跑。第一針止疼吊瓶打進去的時候已經天亮了6點多了!😅
這他媽還是就我一個患者時候的速度😂
国内看病得有人儿
还得要分医院吧,我轻生经历的我朋友胃癌晚期,切了三分之二的胃,查出来在做手术25天,大夫护士人都挺好的,做手术那天我陪他一块儿去的
上海的公立医院服务非常好
@@洪力张-i8i 我儿子他爸也做过,早期胃癌,微创手术切了2/3, 一线城市3甲很大的一样做的,自己工作的医院,大家都是熟人,照样掏自费的药费和检查费。手术加化疗蛮成功的,十几年了没复发。
我在加拿大有过两次陪同急诊经历,一次是阑尾炎、一次是肾结石,我觉得加拿大的医疗是高效的和科学的。
去急诊要有心理准备等。因为是医院的急诊室,法律法规要求高。每一个步骤都得有记录。按病情的变化和判断决定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刚进急诊的问询窗口是“分拣”区域(triage),然后缴费的窗口是clerk,确认病人的医保资格与私人医疗保险信息。triage(分拣)按照病患紧急状况共分为5个级别,估计你父亲应该被列为第三类,正常情况下需要在30分钟内开始诊治,急诊忙碌时会有所延长,但是等待区域应该有护士在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保证等待的病人的安全。
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和澳洲很相似,急诊也是主打一个人多,呵呵。我有病人晚上咳嗽睡不着也去急诊,那人能不多嘛!😤
另外那个穿蓝衣服的我们这里叫PSA (patient service assistant) ,管推病人,拿东西,擦机器啥的。 我有个同事在中国是高学历research 的,来到澳洲觉得做PSA很轻松就蛮好,该吃就吃该玩就玩,然后把儿子培养成医生😅
去年我的85岁老爸也因为跌伤骨折被送到急诊,从上午10点一直到凌晨,足足14小时待在医院,全身都检查了一遍,非常仔细,可是每项检查排队一小时,等结果一小时,等医生一小时,不停地折腾。医生要老爸留医,但是又没有床位,要85岁老人坐在急诊室的板凳过夜,我们最后还是坚决地要求回家,医生很是抱歉和无奈,可是他没有权利给我们一个病床。守班医生确实忙得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不好意思打扰他。之后几天医院还打电话来督促老爸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复查,非常负责任。从急诊到老爸康复几个月内,只是付了吊手的石膏绷带90元加币。
按分诊,骨折排最后,记得刚来多伦多没多久,看急诊,一个妈妈就这么对孩子说,下次玩要小心,看骨折要等多久!
台灣急診醫療流程~到院時就有個分診櫃檯(詢問基本資料症狀 量體溫血壓 呼吸脈搏)家屬去掛號(不需要先繳費)。之後⋯由急診護理師依照分診結果,帶至相關區域的病床 是用拉簾間隔開~約莫5到10分鐘內醫生會來問診基本檢查🧐(如果60歲以上或有胸痛胸悶,立即做心電圖)後續的檢驗都是要做輪椅有專人協助。 沒有全民健保卡的,用自費收據證明保存好可以回國保險給付。ps:台灣醫療有項規定(SOP)有心梗心臟血管疾病必需在 90分鐘內上心導管室診治(每年政府醫療單位都會評鑑稽核)
祝老爷子身体健康
㊗️所有父母都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多伦多温哥华等大城市,医疗水平都是没问题的,唯一就是非紧急病专科检查等的比较久。针对小病和常规检查,找个靠谱的家庭医生很重要,我的家庭医生用了十几年了,连前台都非常熟了,基本能保证当天或者第二天就能见到医生。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了解自己,每次看完病记下来。
不是急症 比如急性阑尾炎啊 致命外伤啊千万别去急诊。 平时哪里不舒服了 可以提前约自己的家医做检查
2片止痛片急诊基本程序!
澳洲很像,除了大型的设备外,病人基本不用跑,都是护士来病人面前做,等待时间长,但不累,不用跑来跑去的
原来可能2-3小时就等到了,现在5-10个小时都有可能。疫情后搞进来这么多人,各个学校录取的医生数量也没有增加。最搞笑的是移民到加拿大的医生没有什么便捷快速的认证程序可以让国外医生能不再去学校熬那么多年拿到资格证。
在哪里看病都不易。曾在国内照顾年迈父母近十年,进出医院无数次,各种难办的过程一言难尽!有时真的欲哭无泪!比如做核磁,说推老人躺的床有金属不能进,要由家属抬进去,得有三四米的距离。要知道我们已经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哪里抬的动!你不抬医生就在那催,看着,就是做不上…如此等等。得病的老年人,特别是失能的老人,真是生不如死..人类还是接受安乐死吧!对于自愿实施安乐死的应该安排,千万别再想“好似不如赖活着”的老话。
在美国不会让家属搬的。 我在医院上班, 很多病人都没有家属。
核磁共振有非金属床,工作人员会推出来与担架衔接,把病人转到非金属床后再推进去然后再换到机器的床上。做核磁共振以及所有的检查的都是技术员,国内国外都一样,抽血的在国外也是技术员不是护士。国内医院的德性就是很多医护技术员跟很多国内的老百姓官员一样,喜欢用权力控制人,欺负你不懂,这种情况随处可见(守门的营业员售票员等,瞧瞧疫情期间国内人所遇到的就知道了),只是在国内生活久了习惯了,而到了国外假如遇到这样的事就说是歧视,玻璃心在国内就没有,因为同种,同种没歧视?简体中文圈逻辑。
快慢取决于病情,几年前我从梯子上摔下来伤了腰,一身赃兮兮的两人架我进到医院,马上就有护士过来询问情况,我痛的说不出话(我也不会英语),当时我看到门口大厅有很多人,还有躺在担架上的,还有几辆救护车送来的,可是护士当时就把我带到里面,很快来了两位医生对我会诊,然后做了几种检查后叫我回去好好休息。我看他们开始紧张检查后就不理我了,我朋友告诉我医生说我太夸张了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一点皮肉伤而已。
自己疼自己知道😆😆
伤了腰确实不严重啊,
以我骨折的经历来讲,
你这连痛经的痛度都远远没有
我骨折了都没觉得会是骨折,对比痛经差点昏迷要被喊救护车,伤了腰本来就是皮肉伤,
我痛经还不被算是啥严重病症呢,
你吃止痛药还管用,我吃速溶高强的都没用😞
在多伦多,如果那么疼离医院再近也应该叫救护车,这样可以节省大概1-2小时。因为在救护车上,随车护士会问你所有在医院护士问你的问题,这样到了医院稍等就能直接抽血验尿了
美加的救护车没医生护理,都是急救员,他们会初步诊断会静脉会给药会监护,有些高级的还会气管插管。救火车有时到的比救护车快,如果打911,他们也会心肺复苏。
我2021年尾骨骨折、去急診,花了13小時。看病不到半小時,12小時都在等。我既要忍受劇烈疼痛、還不能坐…去年去古巴玩感染了寄生蟲,須看specialist,結果要排10個月才能輪到我,感覺自己撐過一周都難,不得不花幾千$去private clinic看specialist,心裡真憋屈。每年交那麼多稅,真到了需要用福利的時候,根本指不上,都是給別人交的
不仅要多项检测还要连带治疗并以人为本,所花费时间不多 。
简单地说急救现场叫的声音最大的人是最不需要担心的人,反而是一脸笑容的人是最需要救助的人。
我们万锦的医院等待大夫时是呆在单间里的,很小,就像个检查室。 做仪器检查在等候的房间里,几个人一起。时长偶而快些也得4,5个小时。
十几年前我自己在家里安装橱柜,一走神儿,用台锯把左手的大拇指侧切了一锯,连骨头带肉开了一个很深的锯口,包扎一下就赶紧去了Surrey中心医院急诊,因为不是致命伤,从傍晚5点多一直等到夜里11点多,医生才出来,清洗后没有大问题,我要求缝合,他说不需要,等护士处理一下就可以回家了,护士过来给我上了polysporin牌子快速愈合配方透明药膏。嘱咐我回家盐水浸泡15分钟/次/天,抹新药膏,简直就是一个自然疗法,两周以后基本痊愈。加拿大医疗就这样。进医院一分钱不用花,用驾照上的医疗卡号就得。
真的啊,安省也应该学背诗省,把驾照和医疗卡合起来用。
我也在多伦多,有同样的经历,弘哥讲的很客观!原来背景是多伦多啊·!
新西兰也差不多,其实医生护士有数,管床位的coordinator 比病人还着急快点出结果让病人尽快出院呢
我去过几次急诊,犯心脏病的那次很快处理,我先生急诊阑尾炎都是立刻手术。其他几次去都是一等几小时,甚至有次睡了一夜,有床给我!我发现每次都有看到警察拷着吸毒的人,在里面一起排队等候。不要钱就得等😂😂😂,要命的病不会等
跟钱无关。就是个头疼感冒的也不用去急诊;去了 别人是要命的病情,你当然需要等。拿出钱来挤掉别人,对不起,那不是加拿大。
那个城市?
我闺蜜得了急性阑尾炎也是当天就做了手术👍 所以不是要命的急症 就别去急诊
祝你父亲早日康复
去过Stanford healthcare 的急诊,最impressive 的是大多护士是男生,五大三粗带刺青,心思都很细。 据说美国的护士收入很不错。
只有湾区最高。其它地方都不高
@@yz1932 急诊科的护士工资高于普通病房。
老爷子是幸运的 有你这样的儿子照顾 我朋友在洛杉矶 也是尿路结石 等家庭医生 专科医生 排队两三个月 中间疼的受不了去急诊 给挂的尿袋 排到手术时间了 又有炎症 这尿袋挂了小半年 差点肾摘除了 后来挺不了 回国了 第二天 就住上院了 他是福建人 我有一半听不懂
啥保险啊? 换医生啊
等待时间是根据病情急缓决定的。不能等的就会很快被叫到,因为他们的医学知识会判断哪些人等上俩小时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记得药品很重要-Polysporin, aka antibiotic ointment, 抗生素软膏。 家备一个急救箱都解决了。
老年父母还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生活好,安心
谢谢分享。美国的急诊室的确要好些,一个人一间的隔间里有床有椅子(家人座),公共空间基本没有人,除了医生护士。
前台的第一次问诊就是筛选病人的病情,如果不是特别紧急情况就让病人按部就班的等候,如果是特别紧急,他们会立即把病人送进去的。 有条不紊,程序严明, 保护隐私,这些都是北美特色。
我几年前曾去过一次中国的省城医学院,那情景真是吓到我了。 医生身边围满了人, 每个人都争着抢着往医生那里挤。医生也是大声地告诉病人的情况,完全无序,无隐私。 就像个大菜场抢菜一样。
美国人去急诊基本上要自己支付不少钱,所以一般能不去急诊就不去,自然能做到一人一间;加拿大是公费医疗制度,去急诊的人多多了,我见过就是一般的感冒发烧也有去急诊的,反正不要自己掏腰包,所以难做到一人一间,所以如果不是危机情况,等的时间也长
蓝衣服的是porter (patient transportation)
其实可以先自行吃点止痛药,老人家疼着挺难受。另外,通常保险公司都需要,在去急诊前,给他们打电话,告知保险公司是什么原因去,去哪个医院,许多信息,挺多东西的。保险那边也会联系将要去的医院,告知他们保险信息。如果要做比较贵的项目,例如ct,穿刺化验,甚至手术等等,得提前告知保险。希望老人家早日痊愈。
腹部疼千万不要自行用止疼药,这是学医的基本常识,可以掩盖病情导致重症。
@@V-gata80 哪个期刊上,哪篇论文写的腹痛不能用止痛药?
@@boli2024 《外科学》教材中一直明确写着:急腹症患者「诊断尚未明确时,禁用强效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发展,延误诊断」。自己搜索吧。
7 个小时主要是不心累。身累是肯定的。
法国急诊有单独的房间,一个房间二个床位,中间有帘子隔开。
澳村和美國一樣,急診收下的都有床可躺,不急外面坐等。
看医院新旧,很多新医院急诊扩大了,还有很旧很旧的医院只有检查的时候去躺一会,如果收住等床位的话,有担架床的,进真正的监护也不会坐着。
讲得很到位,实事求是😊
This is so common all around the whole world!
弘哥的头型和脸型不符😂有点怪怪的。再出去理一下吧。以前有段时间头型挺好的。头型很重要的😮
急诊嘛,就是病情很急的当即的送进去了,没啥要紧的就排着。我家儿子小时候真是儿医急诊的常客。我儿子都知道骨折这事不算大事,都是托着胳膊愉快的找前台或者来看他的护士聊着天😂
習慣了就好😅
人家給我修馬達通常要等倆禮拜😂
在沒有醫療保險的情況下,醫藥費3000多加貨幣,合算2000多美元,真的是挺貴的。這要是在日本沒有保險的情況之也就3往到5萬日圓之間,換算成美元也就是400美元,而且是得到日本優質醫療服務。
怪不得大量中國人跑道日本做體檢,做高難度手術。
北美的医保和国内不同的地方就是: 北美是重大情况保底(几十万到几百万),轻度到中度情况自己要出几千到几万不等,但是和医院的交涉很tricky, 有时一个电话能打5折。 中国是小病不用出钱,重大情况没有保底,要自己一直出钱(离休干部除外)
加拿大门诊、住院一分钱不用出,所以资源紧缺。门诊某些特殊检查项目可能要出钱、门诊开的药要出钱,如果有工作的话门诊开的药也可以报销80%左右。
在国内有医保的话得了大病,还可以去医院办一个特殊病种,那个就报得多,前两天我一个朋友得了胃癌晚期切了三分之二的胃,从查出来到做手术25天,交了6万块钱押金退了4万,他之前又上了一个新华保险,等于1分钱没花
@@洪力张-i8i 那是城市吧,农村没那么好。 还有个大区别就是没钱是真的不给看病的,这个和国外不一样,国外是先看病,可以欠着账单,有钱了再还。 一般大医院每年都有1/3 的账单是收不回来的
@@Tt20205 农村是差点,我说的是城市,现在有新农合,农民现在也比过去强多了,镇上是报90%,镇上看不了那就转诊去县里看,县里报60%到70,县里看不了那就转诊市里看那就40%到50,市里看不了那就去省里,省里也能报一部分
国内门急诊不包的,所以大家都喜欢住院,至少包80%,农村除外,很多很多自费项目。
看看罗宾小叔TV岚妹妹的,前2位父亲住院,连检查都要自己带去,雾化要自己去买送过去,很多该护士做的(主要是在做的时候能发现病情变化)都是护工做。在国外根本就听不到的输液反应在国内比比皆是,寒颤高烧休克,细菌感染引起的。我在国内医院工作了20多年,现在还有很多同事同学分布在国内很多大城市医院,知道。
住院部的病人CT都是排着的,所以看不到人但是队还在
加拿大的最大问题是医院太少了,很多小的医院因为缺少医生不得不关掉了急诊室。。这样大医院的急诊压力太大了。。。这种我在加拿大医院工作了25年的体会
老爷子可受罪了。祝老爷子结石快点下去哈。美国这边确实急诊室都是一人一间。其实几个人一间要是收费能便宜些 也挺好的。
我在加拿大多伦多生的老大,两人一间,家属不能陪护。在美国马里兰生的老二,交了$20,单间,家属有沙发床可以陪护,家属还可以享受免费的三餐。
头一次听说加拿大生孩子老公不可以陪护,孩子哭闹,换尿布,穿衣服,喂奶拍嗝都是要爸爸帮忙做的,妈妈需要休息。
@@茜茜-l2t当时我都不能起来。没人帮忙很痛苦。
我也是头一次听说不能陪,20年前我好朋友生孩子,在多伦多,我和她老公加上她婆婆3个人在边上看着生的,一直陪着。
@@V-gata80我是23年前在多伦多,没有工作,只能用普通的保险是两人一间的。生孩子前和生孩子时可以家属陪。但生完了,在两人一间的,如果另一个床有人,就不能家属陪。
我在温哥华去过一次急诊,单间里就我们一家人,看来我们这人比多伦多人少😂
在国内看专家,旁边还有其他病人的家属插嘴给建议,还嫌我回答专家的问题慢了😂,最后我忍无可忍把那个人给骂出去了,专家说他也很汗颜,国内就是这样😂
七个小时还好啦。我在国内患肾结石,晚上7点疼痛难忍,去医院急诊,挂号,排队,检查,打吗啡,吊水,中间还疼的吐了。一整套搞完也凌晨1点半了
我在加拿大住了一次院半夜护士从不偷懒过一会来看看输液咋样再过一会过来问一下是否要去厕所非常负责任我感觉不错
病人多是不爭事實。主要還是辦事人少。如果遇到較嚴重的急病還會被插隊。等待是等化騐報告。
七,八個小時應該是O K。
我得了胆结石,在急诊室里等了12个小时😂做了B超查出胆结石,疼痛度9/10
在哪儿都不能生病!每次去医生诊所体检都得坐车开车几十分钟,然后等待检查,如果真的生病了老了自己去诊所不知怎么办?想想好累
老人退休了如果在北京生活真不必去北美看病 三甲医院起码去了急诊马上就能见到医生 北京人也多 但是真不用等很久
谢谢分享❤
五百五门槛费保险cover 吗?
我前年手指割伤,去医院急诊,打破伤风针,缝合伤口,拆线,我没有任何保险,最后一分钱没收。坐标密西沙加。
疫情期间安省对所有没保险的外国访客急诊治疗免费。
@@V-gata80 感谢
急诊等待七八个小时,应该是整个诊断和治疗的过程,验血、验尿、做CT、CT出报告都需要时间…哪能像KFC的drive thru一样拿了就走😂😂😂
这速度并不比广深港三地慢了
弘哥不是在美国吗,怎么来多伦多了?😄
看父母
加拿大人多? 3800万人口,中国哪个省的人口比加拿大少? 人少,医疗资源缺乏,每年几百万难民移民涌入,医院就那么多,我在的区人口130万,只有4家医院,过去25年,就增加了一家医院。
你这个应该去急诊。我那时候不知道美国急诊的意义,脚崴了怕骨折也去急诊活生生等了四小时,拍了片子给双拐一个冰袋要了$770,那时候学到了在美国急诊是真的要命的时候才要去的,其他的没有危及生命的就不要去哈
我3月份急性胆囊炎胆结石发作,实在熬不住了去的医院急诊打针抽血做了CT, 啥也没查出来,2 小时就让我回家了.2 个月后账单来了,我天在🈶保险的情况下自费4000 美金! 不好意思老子没钱,交不起,就等着把我送到追债公司然后等着打折再分期付吧! 美国医疗制度真他妈的扯,非法移民低收入签个字就回家了,我们努力工作却要背负巨额账单太不公平了!不过昨天拜登政府刚刚宣布明年开始医疗债务不计入个人信用评分系统了, 看来我的账单要重新考虑了!
非常不公平,非法移民都免费,合法的付不起看病医药费
你买的保险可能是要自付到一定的限度 deductible ,保险才开始付。deductible 越高,月付就越低。
不用等催帐公司,可以自己打电话给医院,请求减免,然后再分期付款。这样不会影响信誉评分。
@@qianyin9116 是的您说的对! 我的意思是一个急诊照个CT就要自费4000 美金太过分了!现在物价都那么高,每一分钱都算计着花哪里有钱付这4000 块? 拜登政府真TMD无能,干啥啥不行!想想就气!非法移民和穷人真的是签个字就走人了,那我们以后都不上班了都当穷人拿免费福利吧!
@@qianyin9116 谢谢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住的是两人一间的,所以不能陪。如果你有工作有额外的保险,可以住单间,可以陪
看每个医院的规定,不会英语的绝对让陪,病情特别重的让陪。
有的医院24/7探访制度,如果陪在那啥事不做,连饭都有护工喂,还找麻烦,当然不陪了:)
接觸了一位香港老先生,美國,加拿大都住過,最後回了香港,他説轉了一圈還是香港醫療好,加拿大會貴死人,加拿大會等死人,他腦瘤公立醫院手術,住院一周,包吃花了1500港幣。
美國醫療貴死人
纠正一下,PR的人,就是枫叶卡的人不用再交钱,是享受医保的
检查费应该不贵。还是服务费贵。
鸿哥不是在美国吗?怎么又到加拿大生活
他是去看父母亲!
我怎么感到好像加拿大的护士都说天津口音的国语?
摔破膝盖去急诊,打一针破伤风拍了CT 包扎一下没给任何药,前后三小时,账单15000美元,自负58$
真的,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加拿大医疗好不好!
欧美的医疗 有人爱 有人恨 太正常了,各人感受不疼 ,运气也不一样,要不然这么好,怎么一到暑假 那么多人 跑回中国看病……
宏哥,我在加拿大,医生给我约个CT, 要等7个月才能轮上,你老子等几小时就做上CT检查,你就偷着乐吧。
看在加拿大哪里吧,医疗是省立的,安省不错,再说他在大多地区又去了医院。
你可以多去几个地方约,这里一般不到2个月,如果你怀疑是肿瘤啥的,知道怎么做的。
穿蓝色衣服的应该是义工。
是CT吗?
如果和你父亲一样的情况,在美国会大约是多少费用呢?
我邻居的父亲在美国探亲吃野蘑菇中毒,进了急诊,ICU,花了20多万美元。后来一分没出
@@chunying66 请教是因为去探亲提前买了保险?还是直接收到帐单就是不付钱?谢谢
@@yingli2683没买保险。他们没钱付,医院让他们出具国内收入证明低收入,慈善机构给付了
@@yingli2683我刚到美国,没买保险,儿子急诊时,问保险。我说没有。他们让我填一个表,说慈善机构给付。后来寄来800账单慈善机构就已经付完了。
@@chunying66为什么
弘哥父亲咋没身份?
父母办的加拿大签证 应该是十年往返 还不是永居 弘哥觉得加拿大医疗更好点吧
@@Bingbing87 可以亲属移民去美国吧
@@观海听涛-r7y 可以办父母团聚移民 可能弘哥觉得加拿大医疗好一点吧 我觉得他办父母团聚移民是肯定的 只是时间问题
叫救护车,车上就会给止痛片,
腹部疼疼,在医生诊断之前不应该给药,学医的常识,给药掩盖病情,导致恶化。
听起来像世佳宝医院。
M国的ER都是单人间
會不會是因為你們有醫保,快點兒看病就快點兒拿錢😂;一般加拿大人可沒這麼快就見醫生,有護理的。普通人就像是以前中國的大鍋飯,做是三十六,不做也是三十六。去過好多次ER, 好像沒這麼快的經歷。
这是常态,我还等过10个小时。
躺着的隔间是严重的。triage的时候就分了
群主不是在美国吗?
加拿大经常来
停车费花了多少啊?
应该不到20块每天。
你们等了7个小時算什么,我因心脏不适去加拿大的医院就诊,连等待看一共用了27个小時
访客买旅行医疗保险
加拿大的急诊室真的是一言难尽, 无语
因为没有门诊,很多人根本不急就去急诊,挤兑的。真正的急症不等的,这就是分诊的好处。
加拿大的医疗是省立的,说加拿大的急诊就跟说中国的急诊一样,西北能跟上海北京广州比?
你不是独生子女吗?怎么还有大哥?
超生😂
老哥你不是在美国 怎么又跑加拿大了😂
他是去看父母亲!
流水作业呗!电脑提示跟 麦当劳学的😅
刁民医闹,在国外医生随时被法律诉讼,每一步都要小心 😂 要懂得国情
在美国才多,主要是律师鼓励刁民告,有个名字送给这样的律师“ambulance tracer"。
一杯热咖啡烫个人竟然告出几百万的赔偿:)
20年前夫人阑尾炎急诊,加拿大急诊里绝对是一人一个这些年移民太多了,这才十几年的时间,已经从25,000,000人口,直接是奔到了40,000,000人口,医护缺的太多了
哪裡都移民多,引起各種資源擠兌。😢
@@DTNJ2000别忘了移民也给医疗系统补充员工,尤其是护工,基本都是移民。护工不够用养老就会成为严重问题。
@@anniewang9723 有道理!歡迎更多能自力更生的新移民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