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我們更需要的是這種深入討論,而不是一堆渲染的娛樂新聞
謝謝你的留言支持!我們也是希望可以提供多一點、深一點的觀點,不要只是情緒渲染
17:00多元價值觀的重要性:彈性適應力
感覺提到讓被害人家屬可以參與程序,很像現在修復式司法在做的,但修復式司法目前是禁止重大罪刑、兒虐等,也會擔心加害人的態度讓被害者家屬二次創傷
是的,可以理解目前的制度有其立意良善之處,但是否有更好的可能?或許給被害者家屬一個選擇的機會,而不是簡單的「我是為你好」
就我自己的社會感覺,我認為台灣低年齡的犯罪事件的問題,問題不是在發生頻率,而是犯罪"場所"逐漸的入侵校園感覺在學校這個場所,老師上課為了工作,學生上課就是打卡上班,已經逐漸失去一個"教育"場所的目的性不知到現在有沒有一些 關於"校園"犯罪的近年統計不知道有沒有可能加強少年保護學校的功能,對於一些可教化,但情節不至於需要保護管束的,提早進入計職體系教育,以工代罰,讓學生強制離開原本的群體,並且技職類技能失業率也相對較低,對社會來說 也可以有效補充技職的逐步空缺
學校功能的轉變的確存在,當中也有人討論關於老師管教權的議題,不過這一定是難兩全的。你提到的少年保護學校的想法,目前確實不少都是這麼做的哦,例如藥癮的的青少年引導。但這類的事情是吃力不討好,真要擴大的話肯定需要很大的資源投入,政府與大眾都要有這樣的共識才行。
就目前台灣媒體的操作手法,本人就十分難以苟同任何的事件,都是用誇張的用詞,極盡一切可能的去調動閱讀者、觀眾的情緒反應這樣的操作一來是最容易吸引注意,另外一方面也容易讓閱讀者、觀眾失去冷靜理智思考的立場反正有什麼重大事件就總是要渲染成二元對立然後有過的一方就是力所能及去妖魔化,最好是那種千夫所指,把他送上斷頭台那種當閱讀者、觀眾情緒發洩完了之後,就是再去製造另外一個有情緒反應價值的新聞然後閱讀者、觀眾對於二個星期前所發生的重大案件就會完全遺忘更不用提要閱讀者、觀眾能夠有冷靜理智的思考了每次有重大社會案件發生之時絕大部份的閱讀者根本就不想去解決問題,只想解決出問題的人而已
謝謝你的留言,這確實也是我的感受啊,透過情緒的渲染來賺取閱聽者的的注意,但實質上對於事情解決的幫助不大,甚至有可能會有反效果。我們會盡量避免這種情況,多關注根本性的議題
我們更需要的是這種深入討論,而不是一堆渲染的娛樂新聞
謝謝你的留言支持!我們也是希望可以提供多一點、深一點的觀點,不要只是情緒渲染
17:00多元價值觀的重要性:彈性適應力
感覺提到讓被害人家屬可以參與程序,很像現在修復式司法在做的,但修復式司法目前是禁止重大罪刑、兒虐等,也會擔心加害人的態度讓被害者家屬二次創傷
是的,可以理解目前的制度有其立意良善之處,但是否有更好的可能?或許給被害者家屬一個選擇的機會,而不是簡單的「我是為你好」
就我自己的社會感覺,我認為台灣低年齡的犯罪事件的問題,問題不是在發生頻率,而是犯罪"場所"逐漸的入侵校園
感覺在學校這個場所,老師上課為了工作,學生上課就是打卡上班,已經逐漸失去一個"教育"場所的目的性
不知到現在有沒有一些 關於"校園"犯罪的近年統計
不知道有沒有可能加強少年保護學校的功能,對於一些可教化,但情節不至於需要保護管束的,提早進入計職體系教育,以工代罰,讓學生強制離開原本的群體,並且技職類技能失業率也相對較低,對社會來說 也可以有效補充技職的逐步空缺
學校功能的轉變的確存在,當中也有人討論關於老師管教權的議題,不過這一定是難兩全的。
你提到的少年保護學校的想法,目前確實不少都是這麼做的哦,例如藥癮的的青少年引導。但這類的事情是吃力不討好,真要擴大的話肯定需要很大的資源投入,政府與大眾都要有這樣的共識才行。
就目前台灣媒體的操作手法,本人就十分難以苟同
任何的事件,都是用誇張的用詞,極盡一切可能的去調動閱讀者、觀眾的情緒反應
這樣的操作一來是最容易吸引注意,另外一方面也容易讓閱讀者、觀眾失去冷靜理智思考的立場
反正有什麼重大事件
就總是要渲染成二元對立
然後有過的一方就是力所能及去妖魔化,最好是那種千夫所指,把他送上斷頭台那種
當閱讀者、觀眾情緒發洩完了之後,就是再去製造另外一個有情緒反應價值的新聞
然後閱讀者、觀眾對於二個星期前所發生的重大案件就會完全遺忘
更不用提要閱讀者、觀眾能夠有冷靜理智的思考了
每次有重大社會案件發生之時
絕大部份的閱讀者根本就不想去解決問題,只想解決出問題的人而已
謝謝你的留言,這確實也是我的感受啊,透過情緒的渲染來賺取閱聽者的的注意,但實質上對於事情解決的幫助不大,甚至有可能會有反效果。我們會盡量避免這種情況,多關注根本性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