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推薦觀賞臺北市立美術館「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shorturl.at/fhBS8
南機場公寓的露天共用迴旋梯設計相比目前大樓的內藏式公梯設計,個人覺得反倒更適合目前擁擠且壓迫感強烈的都市。
20多年前.曾為約聘人員的我.退件過大師的建照,所以有幸與大師對話過,一位講話很和善的長者雖然他的作品褒貶不一,.但可以看到時代的演變.
20多年前,我也有興與他對話過,我大部份時間都用英文和他溝通。 感覺他的英文比中文好...他很和善,同時也是好奇寶寶...
感謝製作這集❤會認識王大閎先生就是在北美館書店介紹王大閎的典藏,非常厚一本,而我竟然就在那細讀了一個多小時無法自拔!!!也非常喜歡北美館旁王大閎咖啡書店的氛圍❤
我也是!當時的解說員好有氣質,深度解析 相當感動😊旁邊的咖啡館氣氛也很好~ 忽然回到短視頻影音時代以前 可以靜下來好好品味一個慢悠的下午。
謝謝介紹南機場,是我童年最特殊的記憶之一,妹妹在那裡出生,每天早上和傍晚會站在小陽台上目送和迎接爸爸穿過樓下的公園(植物園?)走路來回博愛路上下班,然後白天會踏著2座樓中間的階梯到鄰居阿姨家串門子,她總是會招待我當時的算是營養又甜蜜的甘納豆讓我打牙祭,至今還回味無窮。雖然住的時間很短暫,如今卻是滿滿鄉愁
南機場公寓應該看不到植物園?
@@博瑞趙 當年站在高處的陽台可以看見往博愛路的方向忘了是植物園還是青年公園,年代久遠,也許後來有其它建物阻擋,就不得而知了
王大閎的建築一言以蔽之,就像冬天裡曬過太陽的棉被般,有種溫暖厚重的安全感
喜見大師常常說明歷史建築及背景內涵。❤❤
看您的影片長知識,所以我去了美術館,也看了王先生的故居,感謝您
很多人在抱怨所謂的「華國美學」,但作為戰後外省建築師中最出名的王大閎先生,我總覺得他的作品正是華國時期也能出美學的反例。誠然,如凌先生所談到的,王大閎作品中所呈現的中國意象在台灣多少是有點斷裂、缺乏脈絡的。畢竟台灣在歷史脈絡上,與中國美學最有承襲關係的,是漢人移民帶來的閩南式建築。王先生帶來的園林等符號,多少有點突兀。但即便如此,仍能從其設計中找到許多精雕細琢的巧思,而不是刻板印象中便宜行事的華國美學。現代主義和人類文明同步發展。在二十世紀以來,各地文化同質性逐漸增高。理性、科學,價值判斷上的趨同,讓審美品味也逐漸一致。突兀的現代主義、甚至更激進的作品,無視基地文化脈絡的拔地而起,也能讓人們接受了。無論是四方的水泥盒子還是Zaha Hadid的奇思妙想,安放在台北、東京、紐約、新德里、巴黎、里約,都能讓人接受。所以,台灣現代主義建築的問題,對我來說不是擺脫脈絡,而是在設計時就已經不夠用心,更像是建商或公共建築包商為了賺快錢的將就手段。而台灣作為移民社會,新移民總是突兀的直接強按新的建築語彙到社會上來。原住民→歐洲人→清國漢人→日本人→戰後外省人,大體上都是無視既有的社會文化,直接引入各自被認為更先進、更正確的意識形態和美學到建築上。這也是殖民主義自然而然的發展模式。但隨著這些突兀殖民文化與在地文化的融合,也會有機的生出融合後的景象、誕生出有趣的作品。融合了各種文化、甚至只是將其並陳的設計;一個街廓插滿了各種不同美學理論的建物,這樣的情景已經從突兀,有機成長為台灣的新常態。同時,台灣也從移民社會、殖民主導的文化,逐漸培養出在地認同。如何消化從過去到現代的各種文化、從中提煉出適合台灣的設計語彙,也許是對此有興趣的設計師能施展拳腳的。
台灣也許不會再有機會出現王大閎或是齊邦媛這樣的人,不過他們的作品已經成為台灣文化的元素之一。就很像台灣的料理有樣,台式的閩南料理,台式的日料,台式的外省菜。很多人抱怨華國美學,我倒比較喜歡凌先生描述的生活氣息,畢竟那是一代人生活的痕跡,其實和華國無關。新一代人的經濟環境提升後,能夠有我們自己的建築美學和優質生活的素養。
分析的真好。您一樣是大師!
台灣當然也是有園林的,只是留下的不多而已。
@@virginids 自己作為外行人在這裡野人獻曝,很多東西信口開河,講得不夠嚴謹,倒是讓人見笑了。台灣園林當真不熟,只有學生時代跟著老師遊了一趟板橋林家花園而已,其他名園還沒有機會領略。是很久之前遊覽的了,所以在此也沒能舉出具體例子。不過板橋林家花園反而會讓我覺得那正是文化移植的產物(這樣講真的是太自以為是了,權當門外漢的妄語,還希望有專家糾正賜教)。板橋林家花園似乎是想效仿江南園林而做。江南園林追求雅、趣,是一種中國江南士大夫的獨特品味。跟文人畫有類似的追求。不是像工筆畫般肖真,也不是院體畫的細膩,而是追求寓哲學或精神境界於創作的一種審美觀。園林就如同文人畫一般,是在此審美指導下的賞玩對象。不用掉書袋講到Bourdieu的什麼秀異概念。俗語講到「富過三代才知吃穿」,白手起家、當時還沒富過百年、家族一開始靠捐輸得官、還沒出過進士的板橋林家,難道真能培養出承襲了數百年的江南士人品味嗎?在我看來板橋林家花園更像是林家自我證明階級上升的產物。但我不會說這就只是個拙劣的模仿,反而會在當中感到某種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最極端的例子也許是南洋胡文虎在各地建的虎豹別墅。那種審美品味可以說是有cult風格了XD不喜歡的人可能會嫌俗氣、沒有品味。但在我看來,反而會感到胡先生對於華美莊園的想像。那是一種樸實的、民俗的、可愛的、有生命力,不像讀書人般做作的生猛品味!板橋林家花園絕不可以跟這樣的虎豹別墅相比。板橋林家花園在光譜上是更接近她所仿效的江南園林的。但像我腦補的,台灣畢竟不是江南、林家也不是世代為官的名門;即便重金聘人從唐山渡台修園,但從設計、施作到監工,我想總不能完全跟江南園林相比。我想林家也多少還是有放入一點自己的品味,這種種差異讓林家花園畢竟不是江南園林。而這一點差異就是讓我個人覺得有生命力的地方。我會將板橋林家花園詮釋成:這是一個被唐山視作化外之地小島上的豪族,胼手胝足、白手起家,從富有到為官再到成為名門,這段過程的具體體現。我看到的不是蘇州園林,而是林家對於唐山士人品味的想像。而中間的差距,就是產生趣味之處。另外,板橋林家花園在屹立一百幾十年期間,有過不少損害,如今修復的結果應該是各方努力的最好結果了。但畢竟也少了東西隨著時光流逝自然變舊的情懷投射。也許最原版的林家花園又會帶給我完全不同的心得。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隔壁的三落大厝。顯而易見的理由是她不像花園是直接對外開放的,少見自然會多怪XD而作為實際生活的大厝,比起拿來玩賞、休憩的花園,也更能看到家族平時的品味。上面很多東西都是外行人大放厥詞的,很多東西可能真的都是穿鑿附會、瞎拚胡謅的。只是畢竟外行人,平常也沒機會跟人聊這些東西。想說趁這個機會把一些心得分享出來,也許會有高手批評指正,可以趁機學到新東西。
@@cookieyu1 很羨慕您一下筆就文筆翩翩,言之有物,而且有深度。觀察入微,能舉一反三...我本身不是建築專業,但是小時候的夢想曾經想當一名建築師,夢想有一天能蓋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房子。長大後,發現那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畢竟在資金有限的控管之下,很難有自己想要的完美作品。進入社會後,我對於建築就停留於欣賞,因爲學過材料結構力學,在看建築物是從一個比較工程的方式去思考;美學是個人所欠缺的部份,所以很佩服這樣的建築師能全方位的去思考。二十五年前,巧遇王老先生,是一個話不多,但又充滿好奇心的老先生(當時他82歲),我是剛入社會的小夥子(31歲),當時感覺他考我英文,全程都用英語與我交談,只有最後結束時,才講了一句中文,那句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裏,那次是一次很愉快的交談。當下的我是覺得有點莫名奇妙,因爲我完全不知道他是誰,是他離開後,旁人才跟我講他的來歷,回家後馬上查資料(以現在的說法,叫肉搜)。後來的幾次見面,我才對他有些認識。不過看了網路上的一些紀錄片,慢慢對他的全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拼圖漸漸的完整。
真的很棒的講解,每部影片都看了好幾遍,希望您持續產生好作品,感激您!
1980年代,我去南機場公寓兼家教,看到他們倒垃圾的方式是多戶人家共用封閉的垂直通道,不同棟同一樓層的住戶可以從洞口打開直接往下丟,再另外處理,感覺方便卻很不衛生,不過當年台北市也還沒有垃圾車巡迴而是定點集中垃圾,同樣都不衛生。
垂直通道最大的問題是重力加速度對垃圾產生衝擊導致包裝破裂抵達地面時已經不是完整封包需要極大量的清潔維護成本以前廚餘也沒有另外分類通道的衛生環境可想而知
畢竟4、50年前了。如果人們的生活方式這麼久都沒有改進 才奇怪吧😊
我住過美國紐約五零年代蓋的公寓也是這種設計, 但社區都聘有維護工人處理垃圾、修剪花木、及維修通道照明等等, 這社區會淪落到今日的樣子, 是一個集體的過失, 很大一部份是民眾本身素質的問題, 也是公德心的問題。 其實台北市也曾有不那麼現代化的社區卻比這整齊乾淨得多, 像改建之前的成功新村, 安東市場後面一塊小巷弄內四排巷子的達德東村等等, 幾百户的社區都沒有請人打掃,但是社區一直都很整齊乾淨。所以呢, 如果人沒有品質, 再好的設計也是白搭。
「充滿生活氣味的熱鬧景象」真的是讀書人非常具學養與含蓄的評論,講白話就是現在的南機場醜到爆
真的嗎?😊
外觀雖然老舊雜亂難以改善但也有社區工作者致力協助居民有更好的室內生活環境facebook.com/liqingl3/posts/pfbid0SjNBjZURRCGdFJiiGiBiN9jrHdgmANFrv7n2NkJp1R2JRkot1yrThHBUxnDJYvLGl
第一次認識王大閎就是從北美館旁的復刻自宅國父紀念館整體建築內外也很厲害 很喜歡整體建築的線條影片介紹的第二棟自宅 風格和安藤忠雄設計的 住吉長屋 有類似謝謝介紹😊
咪兔
王大閎也設計過集合住宅 11棟雙拼 33坪和27坪兩種格局
建議老師可不可以挑一些在台灣有特色的建築現在還有人在居住在使用的透天別墅或山莊建築風格居住格局 周邊景觀用自己的專業和觀點來加以介紹與評論一下藉由影片播放或許對於現今台灣社會大眾有更多建築美學的省思和討論 😅
讚
王大閎第一個自宅真的很先進!許多歐洲自建的房屋,也是那樣設計的!
建築作為生活文化的載體,王老的作品真的太脫離現實。畢竟美學的追求並不是建築行為的全部啊
Thanks!
感謝☺️
60年的老建築能夠都更實在太好 地震頻頻令人憂心
可以講講高雄城中城和香港九龍城寨嗎 謝謝
王大閎
每個時代都有其生活美學的改變,不應用現代審美觀來去批評大時代背景下建造的建築。
謝謝凌老師介紹,我在牯嶺街重慶南路巷子裡面,也看過這樣子的私宅,不知道是那位先人的住宅
請問知道確切的地址嗎?
我想問一下這些紅磚牆的防水不適很會吸水造成室內壁癌嘛看很多老房子外牆沒再做處理耶
您說的沒錯紅磚的確容易吸水但情況也會依照不同磚的品質有所差異以王大閎故居的案例而言甚至是故意要讓紅磚表面產生白華的現象模擬趨近當年原件的建材品質條件而室內沒有再覆蓋水泥吸進去磚內的水也容易排出可說是會呼吸的材質
結果...南機場建築群現在變成人人喊打 地震後更成為危樓 好可惜
後來違章和改建太多了、電線水管拉的也很亂,記得裡面房間有的牆體都是用空心磚隔間的。
是的,好唏噓
終究是60年前的東西,看外觀不難想像內部改建程度,即使是美人也有遲暮之時。
記得"國父"紀念館落成後的第一個展出 .....蔣介石的靈堂
可怕的南機場公寓💔🔥
策展團隊眾星雲集黨國光芒星光熠熠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796273843618
國父紀念館不是被改過嗎? 因為原設計被老蔣覺得太西洋被改掉,改的人也是他本人嗎?
是的改建前後都是王大閎的設計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428321318618
好像很多台灣知名的外省建築師,都是權貴家族出身的。
好好的南機場公寓 原本外觀整潔 素質不佳的人類進駐反而導致整個面目全非跟貧民窟一樣😂😂😂有夠差勁👎
對南機場公寓的印象就是,一群離難者的中國式的集合住宅,雜亂的印象??
共業,別甩鍋是完工交屋後,陸續有人(中國難民)遷出遷入(在地台人)後,一起逐漸加蓋出來的 無序雜亂
你知道那什麼時候就蓋了嗎?你知道審美會隨時代改變嗎?你知道加蓋了多少違章建築嗎?你知道人民的素質跟維護管理會影響生活環境嗎?
非常感謝🥹
推薦觀賞臺北市立美術館「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shorturl.at/fhBS8
南機場公寓的露天共用迴旋梯設計相比目前大樓的內藏式公梯設計,個人覺得反倒更適合目前擁擠且壓迫感強烈的都市。
20多年前.曾為約聘人員的我.退件過大師的建照,所以有幸與大師對話過,一位講話很和善的長者
雖然他的作品褒貶不一,.但可以看到時代的演變.
20多年前,我也有興與他對話過,我大部份時間都用英文和他溝通。 感覺他的英文比中文好...他很和善,同時也是好奇寶寶...
感謝製作這集❤
會認識王大閎先生就是在北美館書店介紹王大閎的典藏,非常厚一本,而我竟然就在那細讀了一個多小時無法自拔!!!
也非常喜歡北美館旁王大閎咖啡書店的氛圍❤
我也是!當時的解說員好有氣質,深度解析 相當感動😊
旁邊的咖啡館氣氛也很好~ 忽然回到短視頻影音時代以前 可以靜下來好好品味一個慢悠的下午。
謝謝介紹南機場,是我童年最特殊的記憶之一,妹妹在那裡出生,每天早上和傍晚會站在小陽台上目送和迎接爸爸穿過樓下的公園(植物園?)走路來回博愛路上下班,然後白天會踏著2座樓中間的階梯到鄰居阿姨家串門子,她總是會招待我當時的算是營養又甜蜜的甘納豆讓我打牙祭,至今還回味無窮。雖然住的時間很短暫,如今卻是滿滿鄉愁
南機場公寓應該看不到植物園?
@@博瑞趙 當年站在高處的陽台可以看見往博愛路的方向忘了是植物園還是青年公園,年代久遠,也許後來有其它建物阻擋,就不得而知了
王大閎的建築一言以蔽之,就像冬天裡曬過太陽的棉被般,有種溫暖厚重的安全感
喜見大師常常說明歷史建築及背景內涵。❤❤
看您的影片長知識,所以我去了美術館,也看了王先生的故居,感謝您
很多人在抱怨所謂的「華國美學」,但作為戰後外省建築師中最出名的王大閎先生,我總覺得他的作品正是華國時期也能出美學的反例。誠然,如凌先生所談到的,王大閎作品中所呈現的中國意象在台灣多少是有點斷裂、缺乏脈絡的。畢竟台灣在歷史脈絡上,與中國美學最有承襲關係的,是漢人移民帶來的閩南式建築。王先生帶來的園林等符號,多少有點突兀。但即便如此,仍能從其設計中找到許多精雕細琢的巧思,而不是刻板印象中便宜行事的華國美學。
現代主義和人類文明同步發展。在二十世紀以來,各地文化同質性逐漸增高。理性、科學,價值判斷上的趨同,讓審美品味也逐漸一致。突兀的現代主義、甚至更激進的作品,無視基地文化脈絡的拔地而起,也能讓人們接受了。無論是四方的水泥盒子還是Zaha Hadid的奇思妙想,安放在台北、東京、紐約、新德里、巴黎、里約,都能讓人接受。所以,台灣現代主義建築的問題,對我來說不是擺脫脈絡,而是在設計時就已經不夠用心,更像是建商或公共建築包商為了賺快錢的將就手段。
而台灣作為移民社會,新移民總是突兀的直接強按新的建築語彙到社會上來。原住民→歐洲人→清國漢人→日本人→戰後外省人,大體上都是無視既有的社會文化,直接引入各自被認為更先進、更正確的意識形態和美學到建築上。這也是殖民主義自然而然的發展模式。但隨著這些突兀殖民文化與在地文化的融合,也會有機的生出融合後的景象、誕生出有趣的作品。融合了各種文化、甚至只是將其並陳的設計;一個街廓插滿了各種不同美學理論的建物,這樣的情景已經從突兀,有機成長為台灣的新常態。同時,台灣也從移民社會、殖民主導的文化,逐漸培養出在地認同。如何消化從過去到現代的各種文化、從中提煉出適合台灣的設計語彙,也許是對此有興趣的設計師能施展拳腳的。
台灣也許不會再有機會出現王大閎或是齊邦媛這樣的人,不過他們的作品已經成為台灣文化的元素之一。就很像台灣的料理有樣,台式的閩南料理,台式的日料,台式的外省菜。
很多人抱怨華國美學,我倒比較喜歡凌先生描述的生活氣息,畢竟那是一代人生活的痕跡,其實和華國無關。新一代人的經濟環境提升後,能夠有我們自己的建築美學和優質生活的素養。
分析的真好。您一樣是大師!
台灣當然也是有園林的,只是留下的不多而已。
@@virginids
自己作為外行人在這裡野人獻曝,很多東西信口開河,講得不夠嚴謹,倒是讓人見笑了。台灣園林當真不熟,只有學生時代跟著老師遊了一趟板橋林家花園而已,其他名園還沒有機會領略。
是很久之前遊覽的了,所以在此也沒能舉出具體例子。不過板橋林家花園反而會讓我覺得那正是文化移植的產物(這樣講真的是太自以為是了,權當門外漢的妄語,還希望有專家糾正賜教)。板橋林家花園似乎是想效仿江南園林而做。江南園林追求雅、趣,是一種中國江南士大夫的獨特品味。跟文人畫有類似的追求。不是像工筆畫般肖真,也不是院體畫的細膩,而是追求寓哲學或精神境界於創作的一種審美觀。園林就如同文人畫一般,是在此審美指導下的賞玩對象。
不用掉書袋講到Bourdieu的什麼秀異概念。俗語講到「富過三代才知吃穿」,白手起家、當時還沒富過百年、家族一開始靠捐輸得官、還沒出過進士的板橋林家,難道真能培養出承襲了數百年的江南士人品味嗎?在我看來板橋林家花園更像是林家自我證明階級上升的產物。但我不會說這就只是個拙劣的模仿,反而會在當中感到某種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最極端的例子也許是南洋胡文虎在各地建的虎豹別墅。那種審美品味可以說是有cult風格了XD不喜歡的人可能會嫌俗氣、沒有品味。但在我看來,反而會感到胡先生對於華美莊園的想像。那是一種樸實的、民俗的、可愛的、有生命力,不像讀書人般做作的生猛品味!
板橋林家花園絕不可以跟這樣的虎豹別墅相比。板橋林家花園在光譜上是更接近她所仿效的江南園林的。但像我腦補的,台灣畢竟不是江南、林家也不是世代為官的名門;即便重金聘人從唐山渡台修園,但從設計、施作到監工,我想總不能完全跟江南園林相比。我想林家也多少還是有放入一點自己的品味,這種種差異讓林家花園畢竟不是江南園林。而這一點差異就是讓我個人覺得有生命力的地方。我會將板橋林家花園詮釋成:這是一個被唐山視作化外之地小島上的豪族,胼手胝足、白手起家,從富有到為官再到成為名門,這段過程的具體體現。我看到的不是蘇州園林,而是林家對於唐山士人品味的想像。而中間的差距,就是產生趣味之處。
另外,板橋林家花園在屹立一百幾十年期間,有過不少損害,如今修復的結果應該是各方努力的最好結果了。但畢竟也少了東西隨著時光流逝自然變舊的情懷投射。也許最原版的林家花園又會帶給我完全不同的心得。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隔壁的三落大厝。顯而易見的理由是她不像花園是直接對外開放的,少見自然會多怪XD而作為實際生活的大厝,比起拿來玩賞、休憩的花園,也更能看到家族平時的品味。
上面很多東西都是外行人大放厥詞的,很多東西可能真的都是穿鑿附會、瞎拚胡謅的。只是畢竟外行人,平常也沒機會跟人聊這些東西。想說趁這個機會把一些心得分享出來,也許會有高手批評指正,可以趁機學到新東西。
@@cookieyu1 很羨慕您一下筆就文筆翩翩,言之有物,而且有深度。觀察入微,能舉一反三...我本身不是建築專業,但是小時候的夢想曾經想當一名建築師,夢想有一天能蓋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房子。長大後,發現那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畢竟在資金有限的控管之下,很難有自己想要的完美作品。進入社會後,我對於建築就停留於欣賞,因爲學過材料結構力學,在看建築物是從一個比較工程的方式去思考;美學是個人所欠缺的部份,所以很佩服這樣的建築師能全方位的去思考。二十五年前,巧遇王老先生,是一個話不多,但又充滿好奇心的老先生(當時他82歲),我是剛入社會的小夥子(31歲),當時感覺他考我英文,全程都用英語與我交談,只有最後結束時,才講了一句中文,那句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裏,那次是一次很愉快的交談。當下的我是覺得有點莫名奇妙,因爲我完全不知道他是誰,是他離開後,旁人才跟我講他的來歷,回家後馬上查資料(以現在的說法,叫肉搜)。後來的幾次見面,我才對他有些認識。不過看了網路上的一些紀錄片,慢慢對他的全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拼圖漸漸的完整。
真的很棒的講解,每部影片都看了好幾遍,希望您持續產生好作品,感激您!
1980年代,我去南機場公寓兼家教,看到他們倒垃圾的方式是多戶人家共用封閉的垂直通道,不同棟同一樓層的住戶可以從洞口打開直接往下丟,再另外處理,感覺方便卻很不衛生,不過當年台北市也還沒有垃圾車巡迴而是定點集中垃圾,同樣都不衛生。
垂直通道最大的問題
是重力加速度對垃圾產生衝擊導致包裝破裂
抵達地面時已經不是完整封包
需要極大量的清潔維護成本
以前廚餘也沒有另外分類
通道的衛生環境可想而知
畢竟4、50年前了。如果人們的生活方式這麼久都沒有改進 才奇怪吧😊
我住過美國紐約五零年代蓋的公寓也是這種設計, 但社區都聘有維護工人處理垃圾、修剪花木、及維修通道照明等等, 這社區會淪落到今日的樣子, 是一個集體的過失, 很大一部份是民眾本身素質的問題, 也是公德心的問題。 其實台北市也曾有不那麼現代化的社區卻比這整齊乾淨得多, 像改建之前的成功新村, 安東市場後面一塊小巷弄內四排巷子的達德東村等等, 幾百户的社區都沒有請人打掃,但是社區一直都很整齊乾淨。所以呢, 如果人沒有品質, 再好的設計也是白搭。
「充滿生活氣味的熱鬧景象」
真的是讀書人非常具學養與含蓄的評論,講白話就是現在的南機場醜到爆
真的嗎?😊
外觀雖然老舊雜亂難以改善
但也有社區工作者致力協助居民有更好的室內生活環境
facebook.com/liqingl3/posts/pfbid0SjNBjZURRCGdFJiiGiBiN9jrHdgmANFrv7n2NkJp1R2JRkot1yrThHBUxnDJYvLGl
第一次認識王大閎就是從北美館旁的復刻自宅
國父紀念館整體建築內外也很厲害 很喜歡整體建築的線條
影片介紹的第二棟自宅 風格和安藤忠雄設計的 住吉長屋 有類似
謝謝介紹😊
咪兔
王大閎也設計過集合住宅 11棟雙拼 33坪和27坪兩種格局
建議老師
可不可以挑一些在台灣有特色的建築
現在還有人在居住在使用的透天別墅或山莊建築風格
居住格局 周邊景觀
用自己的專業和觀點
來加以介紹與評論一下
藉由影片播放
或許對於現今台灣社會大眾
有更多建築美學的省思和討論
😅
讚
王大閎第一個自宅真的很先進!許多歐洲自建的房屋,也是那樣設計的!
建築作為生活文化的載體,王老的作品真的太脫離現實。畢竟美學的追求並不是建築行為的全部啊
Thanks!
感謝☺️
60年的老建築能夠都更實在太好 地震頻頻令人憂心
可以講講高雄城中城和香港九龍城寨嗎 謝謝
王大閎
每個時代都有其生活美學的改變,不應用現代審美觀來去批評大時代背景下建造的建築。
謝謝凌老師介紹,我在牯嶺街重慶南路巷子裡面,也看過這樣子的私宅,不知道是那位先人的住宅
請問知道確切的地址嗎?
我想問一下這些紅磚牆的防水
不適很會吸水造成室內壁癌嘛
看很多老房子外牆沒再做處理耶
您說的沒錯
紅磚的確容易吸水
但情況也會依照不同磚的品質有所差異
以王大閎故居的案例而言
甚至是故意要讓紅磚表面產生白華的現象
模擬趨近當年原件的建材品質條件
而室內沒有再覆蓋水泥
吸進去磚內的水也容易排出
可說是會呼吸的材質
結果...南機場建築群現在變成人人喊打 地震後更成為危樓 好可惜
後來違章和改建太多了、電線水管拉的也很亂,記得裡面房間有的牆體都是用空心磚隔間的。
是的,好唏噓
終究是60年前的東西,看外觀不難想像內部改建程度,即使是美人也有遲暮之時。
記得"國父"紀念館落成後的第一個展出 .....蔣介石的靈堂
可怕的南機場公寓💔🔥
策展團隊眾星雲集
黨國光芒星光熠熠
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796273843618
國父紀念館不是被改過嗎? 因為原設計被老蔣覺得太西洋被改掉,改的人也是他本人嗎?
是的
改建前後都是王大閎的設計
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428321318618
好像很多台灣知名的外省建築師,都是權貴家族出身的。
好好的南機場公寓 原本外觀整潔 素質不佳的人類進駐反而導致整個面目全非跟貧民窟一樣😂😂😂有夠差勁👎
對南機場公寓的印象就是,一群離難者的中國式的集合住宅,雜亂的印象??
共業,別甩鍋
是完工交屋後,陸續有人(中國難民)遷出遷入(在地台人)後,一起逐漸加蓋出來的 無序雜亂
你知道那什麼時候就蓋了嗎?你知道審美會隨時代改變嗎?你知道加蓋了多少違章建築嗎?你知道人民的素質跟維護管理會影響生活環境嗎?
Thanks!
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