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感謝聊醬本期內容。有幾點可談。1.五月五日端午之於屈原,恐怕稍似寒食之於介子推,都是先有其節日而後附麗到高潔之士身上。孟嘗在屈原之前,亦已有五月五日相關傳說。蓋傳統農業社會相關節氣也。2.「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也確實是春秋乃至戰國的一個常態:各國政治犯在己國不受待見遂逃至他國,孟嘗君身爲田齊宗室卻出逃即其例。此外當然伯州犁、申公巫臣皆其例。但屈原不只身爲宗室還曾經「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是被楚懷王寵任過的人,春秋戰國多烈士,有一飯之恩而以死報之者。當然屈《騷》中每以薄倖男變心作喻,確實與楚懷王「曾經的愛」相似,這與宋朝以後無條件忠於國家不同(伍員被楚王迫害就理所當然地逃離,不過這還不像申公巫臣般有才無德),更像是一種對舊愛的懷念。3.也正是這種既懷念「舊愛」卻又不滿舊愛之另結新歡(尤其那個新歡長得醜還害曾經的愛人過得慘),屈原更不同於伯夷的質疑天道而有着「露才揚己」的色彩,彷彿是指責前男友怎麼眼光那麼糟而顧影自憐。這一點在漢朝時是受到許多人批評的,卻又是許多人讚賞的(小三那麼醜元配那麼漂亮,你個沒眼光的男人怎麼選了小三,但元配因此唱出男人的沒眼光也……)。參考朱曉海〈「靈均餘影」覆議〉。4.同上,屈原還有一層是漢朝臣子較少體會的就是他是楚之宗枝。際遇較像的劉歆反而還受到皇帝同情。其他漢朝人的態度多半是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也確實除了覺得屈《騷》華麗與想像豐富外較少共情。5.但對屈原深有共情的則有太史公。〈季布欒布列傳〉寫了太史公在生與死之間的兩難(其時這貫穿了整部《史記》例如寫彭越死前求人也是生死抉擇),烈士或有忍辱而生或有慷慨而死,要之不以苟命爲上。〈伯夷列傳〉提出「各從其志」,有人覺得盜跖合乎「道」但我司馬遷就是欣賞堅持仁得伯夷欣賞不得志的孔夫子,可是即使伯夷,還是得附驥尾。子長寫伯夷寫靈均都是很帶感情的。6.但屈原的宗室身份可能還是一大因素而與伯夷或司馬遷不同。類似有姜齊將弱時「殆哉姜族弱矣,而媯將始昌,二惠競爽,猶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齊惠公的公族維繫齊室者又少了。7.題外話是,屈景昭乃楚末大族,但楚初流傳的僅有屈,闘氏薳氏等皆已不見。景出自景平王(即與李隆基很相似的楚平王,曾經的佳公子而政變奪位卻以私德壞國家),昭出自楚昭王,楚國與秦國確實合作關係久遠。也無怪乎在秦齊抉擇上楚懷王捉摸不定。(國際政治的判斷往往是個難題)8.另一方面當時秦國文化則較落後,齊楚文化發達,所以《史記‧貨殖列傳》盛言東楚西楚南楚之富而「南楚好辭,巧說少信」,《漢書‧地理志》亦誇楚之都會而「信巫鬼,重淫祀」。這卻恰恰是《楚辭》的另一大特點。後來朱買臣受漢武帝重用的原因一在《春秋》二在《楚辭》,可以推想朱買臣當了五十年的宅男練就一番說書功夫,把巫鬼天仙扯得天花亂墜。9.印象中是《世界征服者史》(還是哪個波斯人寫的書?),裏面有個地方寫得很像是屈原的《九歌‧國殤》,前面先寫英勇帥氣的阿拉伯戰士與威武的阿拉伯戰馬的出征,結局卻是悼念這戰士犧牲在個頭不如他們的蒙古人蒙古馬之下。據說原產蒙古馬的特色是耐力高,能遠行能忍耐許多環境,但卻不如阿拉伯馬那般高大帥氣。歷史上蒙古軍征戰用的蒙古馬據說是這種特色。但現代無論是賽馬還是電視劇,用的似乎都是阿拉伯的血統馬取代其他馬了?
謝謝分享,非常專業
关于离骚的解释,在马来语中,有Risau一词,意思为焦虑。虽然不知道此字源头,但其读音,意义与离骚暗合,实在巧妙。
上古汉语,藏缅语和古波利尼西亚语有关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马来语属于南岛语系,关联应该极少。但是,离骚距今2000多年,中翻马基本不可能。另外,马来语有太多外来语,譬如从阿拉伯语借了许多宗教词汇。或许就是巧合,但这也太巧了。唯一可能,就是屈原借用一些原住民的词汇。但是,实在有点诡异。可以想象,如果原住民是说英语,那楚辞就会有米瑟里一篇??😅
@@kennywong4239 古藏缅语在南亚和古波利尼西亚语没分化的时候是有关联的
@@kennywong4239 "勾踐"就是明顯中翻越的音譯,而且還有很多不同的翻法ex:鳩淺!而"离骚"不但從來沒有在中文語境中有過涵義,將其翻譯成焦慮也是最符合文章內容的解釋!
离骚和 RiSau 发音相近是基于离骚的现代汉语发音,然而这个词在上古汉语中的发音是不是和现代汉语的一样呢?
套用沈永鹏兄的观点:屈原不但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给自己作品署名的诗人,更是第一个提出爱国胜于个人生命的政治家。这种情感平时只是隐藏在国人内心最不起眼的角落,但是每当到了民族危亡的时刻他的作品却是支撑许多国人度过漫漫黑夜的星星烛光,就像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花一个学期讲解《九问》。也许这就是华夏能逃脱其它文明古国传承断绝的原因吧。
屈原活成了一個節日不輕,耶穌一個人活成了四個節日才有點看頭😂
屈原呢d咪就係愚忠囉!害左自己啊!
哀 楚懷王吃的不是橘子是悔恨啊 ..
屈原在古代宣传其“忠君”,在提倡民族主义的时候则宣传其“爱国”。无论是“忠君”还是“爱国”,他并没有为普通民众发过声,不必在现代社会还要拔高到这种程度。
文采飛揚😎
內容充實、但選取視頻情節難以匹配不如製作動畫效果;騷字說文:摩馬也,摩馬如今人之刷馬、引伸為騷動;公之前340年干支曆戊寅
楚國在外交場合不會賦自已國家的詩嗎?不然也可以唱一唱楚辭當外交辭令還是當時的國際有另一套規則?覺得左傳裏的詩經可以做成一個特別的系列來談談
其實我猜測到了戰國,源自中原各國得《詩》(當中來自周、豳、魯、宋、邶、鄘、衞、鄭等)已典雅化卻也不再通俗了。有點像在十八世紀的歐洲古典樂到二十世紀雖仍有但流行不過流行樂。漢高祖哀戚夫人而說「爲我楚舞,我爲若楚歌」,他的大風歌亦有楚風,但其實豐沛近魏而劉邦少時亦親魏,大約那時楚辭類似流行文化,不過不再是春秋則實力外交也不誦詩了。(類似地俾思麥可以引用席勒《華倫斯坦》典故諷諭普魯士軍官,不過今天跟美國人講《華倫斯坦》功能可能就未必大。)題外話是,曹操詩多四言,可能是模仿《詩經》風而企求典正,但丕、植皆多五言詩,可謂那個時代的流行樂作者。類似地到宋朝如歐陽修或蘇軾就開始寫宋詞了。不過宋詩當然也自成一派就是。
@@semiprimering1510 👍
當時的楚王漢化很深唷!一堆周禮很多中原諸侯壓根不做了,反而楚王撿起來強調的
周初八百多个封国吧,似乎还更多,到战国剩下十多个,相互吞并,到最后战国七雄,没有一个是干净的,恐怕比起来,秦国灭掉的国家还是最少的吧?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孔子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都变成精了,今天联合这国,明天联合那国,你算计我,我算计你,谁不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最后要么我吞并你,要么你吞并我。几百年来人们都是这样过的,习以为常了,只是在后世的总结历史的人看来,这是最危险的政策。韩非子把纵横家列为五蠹之一,外交使诈,亡国之道也。今日又何尝不是如此,有几场义战,又有几个国家不在勾心斗角呢?屈原之爱国,没有问题,称赞这样一个自然而的情感,我亦颂之。只是前人哀之,后人鉴之,我等小民,屁民一个,那些掌握着决策的人,当要好好思量韩非子说的话:智困于外而政乱于内,则亡不可振也。
读错了,白起被秦王封为武安君
10:47 “王逸解成别愁,认为整首诗是写离别楚国、离别楚怀王的忧愁” 王逸将离骚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我觉得“别”在这里可能是动词,也就是说,离骚是告别(离开)忧愁的意思。这样一来批评王逸的说法不对也就不成立
做人就做伍子胥,快意恩仇,不要学屈原
呃,大部分只能當屈原而已,伍子胥那可不是一般人
感謝聊醬本期內容。有幾點可談。
1.五月五日端午之於屈原,恐怕稍似寒食之於介子推,都是先有其節日而後附麗到高潔之士身上。孟嘗在屈原之前,亦已有五月五日相關傳說。蓋傳統農業社會相關節氣也。
2.「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也確實是春秋乃至戰國的一個常態:各國政治犯在己國不受待見遂逃至他國,孟嘗君身爲田齊宗室卻出逃即其例。此外當然伯州犁、申公巫臣皆其例。但屈原不只身爲宗室還曾經「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是被楚懷王寵任過的人,春秋戰國多烈士,有一飯之恩而以死報之者。當然屈《騷》中每以薄倖男變心作喻,確實與楚懷王「曾經的愛」相似,這與宋朝以後無條件忠於國家不同(伍員被楚王迫害就理所當然地逃離,不過這還不像申公巫臣般有才無德),更像是一種對舊愛的懷念。
3.也正是這種既懷念「舊愛」卻又不滿舊愛之另結新歡(尤其那個新歡長得醜還害曾經的愛人過得慘),屈原更不同於伯夷的質疑天道而有着「露才揚己」的色彩,彷彿是指責前男友怎麼眼光那麼糟而顧影自憐。這一點在漢朝時是受到許多人批評的,卻又是許多人讚賞的(小三那麼醜元配那麼漂亮,你個沒眼光的男人怎麼選了小三,但元配因此唱出男人的沒眼光也……)。參考朱曉海〈「靈均餘影」覆議〉。
4.同上,屈原還有一層是漢朝臣子較少體會的就是他是楚之宗枝。際遇較像的劉歆反而還受到皇帝同情。其他漢朝人的態度多半是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也確實除了覺得屈《騷》華麗與想像豐富外較少共情。
5.但對屈原深有共情的則有太史公。〈季布欒布列傳〉寫了太史公在生與死之間的兩難(其時這貫穿了整部《史記》例如寫彭越死前求人也是生死抉擇),烈士或有忍辱而生或有慷慨而死,要之不以苟命爲上。〈伯夷列傳〉提出「各從其志」,有人覺得盜跖合乎「道」但我司馬遷就是欣賞堅持仁得伯夷欣賞不得志的孔夫子,可是即使伯夷,還是得附驥尾。子長寫伯夷寫靈均都是很帶感情的。
6.但屈原的宗室身份可能還是一大因素而與伯夷或司馬遷不同。類似有姜齊將弱時「殆哉姜族弱矣,而媯將始昌,二惠競爽,猶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齊惠公的公族維繫齊室者又少了。
7.題外話是,屈景昭乃楚末大族,但楚初流傳的僅有屈,闘氏薳氏等皆已不見。景出自景平王(即與李隆基很相似的楚平王,曾經的佳公子而政變奪位卻以私德壞國家),昭出自楚昭王,楚國與秦國確實合作關係久遠。也無怪乎在秦齊抉擇上楚懷王捉摸不定。(國際政治的判斷往往是個難題)
8.另一方面當時秦國文化則較落後,齊楚文化發達,所以《史記‧貨殖列傳》盛言東楚西楚南楚之富而「南楚好辭,巧說少信」,《漢書‧地理志》亦誇楚之都會而「信巫鬼,重淫祀」。這卻恰恰是《楚辭》的另一大特點。後來朱買臣受漢武帝重用的原因一在《春秋》二在《楚辭》,可以推想朱買臣當了五十年的宅男練就一番說書功夫,把巫鬼天仙扯得天花亂墜。
9.印象中是《世界征服者史》(還是哪個波斯人寫的書?),裏面有個地方寫得很像是屈原的《九歌‧國殤》,前面先寫英勇帥氣的阿拉伯戰士與威武的阿拉伯戰馬的出征,結局卻是悼念這戰士犧牲在個頭不如他們的蒙古人蒙古馬之下。據說原產蒙古馬的特色是耐力高,能遠行能忍耐許多環境,但卻不如阿拉伯馬那般高大帥氣。歷史上蒙古軍征戰用的蒙古馬據說是這種特色。但現代無論是賽馬還是電視劇,用的似乎都是阿拉伯的血統馬取代其他馬了?
謝謝分享,非常專業
关于离骚的解释,在马来语中,有Risau一词,意思为焦虑。虽然不知道此字源头,但其读音,意义与离骚暗合,实在巧妙。
上古汉语,藏缅语和古波利尼西亚语有关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马来语属于南岛语系,关联应该极少。但是,离骚距今2000多年,中翻马基本不可能。另外,马来语有太多外来语,譬如从阿拉伯语借了许多宗教词汇。或许就是巧合,但这也太巧了。唯一可能,就是屈原借用一些原住民的词汇。但是,实在有点诡异。可以想象,如果原住民是说英语,那楚辞就会有米瑟里一篇??😅
@@kennywong4239 古藏缅语在南亚和古波利尼西亚语没分化的时候是有关联的
@@kennywong4239 "勾踐"就是明顯中翻越的音譯,而且還有很多不同的翻法ex:鳩淺!而"离骚"不但從來沒有在中文語境中有過涵義,將其翻譯成焦慮也是最符合文章內容的解釋!
离骚和 RiSau 发音相近是基于离骚的现代汉语发音,然而这个词在上古汉语中的发音是不是和现代汉语的一样呢?
套用沈永鹏兄的观点:屈原不但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给自己作品署名的诗人,更是第一个提出爱国胜于个人生命的政治家。这种情感平时只是隐藏在国人内心最不起眼的角落,但是每当到了民族危亡的时刻他的作品却是支撑许多国人度过漫漫黑夜的星星烛光,就像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花一个学期讲解《九问》。也许这就是华夏能逃脱其它文明古国传承断绝的原因吧。
屈原活成了一個節日不輕,耶穌一個人活成了四個節日才有點看頭😂
屈原呢d咪就係愚忠囉!害左自己啊!
哀 楚懷王吃的不是橘子是悔恨啊 ..
屈原在古代宣传其“忠君”,在提倡民族主义的时候则宣传其“爱国”。无论是“忠君”还是“爱国”,他并没有为普通民众发过声,不必在现代社会还要拔高到这种程度。
文采飛揚😎
內容充實、但選取視頻情節難以匹配不如製作動畫效果;騷字說文:摩馬也,摩馬如今人之刷馬、引伸為騷動;公之前340年干支曆戊寅
楚國在外交場合
不會賦自已國家的詩嗎?
不然也可以唱一唱楚辭
當外交辭令
還是當時的國際有另一套規則?
覺得左傳裏的詩經
可以做成一個特別的系列
來談談
其實我猜測到了戰國,源自中原各國得《詩》(當中來自周、豳、魯、宋、邶、鄘、衞、鄭等)已典雅化卻也不再通俗了。有點像在十八世紀的歐洲古典樂到二十世紀雖仍有但流行不過流行樂。漢高祖哀戚夫人而說「爲我楚舞,我爲若楚歌」,他的大風歌亦有楚風,但其實豐沛近魏而劉邦少時亦親魏,大約那時楚辭類似流行文化,不過不再是春秋則實力外交也不誦詩了。(類似地俾思麥可以引用席勒《華倫斯坦》典故諷諭普魯士軍官,不過今天跟美國人講《華倫斯坦》功能可能就未必大。)
題外話是,曹操詩多四言,可能是模仿《詩經》風而企求典正,但丕、植皆多五言詩,可謂那個時代的流行樂作者。類似地到宋朝如歐陽修或蘇軾就開始寫宋詞了。不過宋詩當然也自成一派就是。
@@semiprimering1510 👍
當時的楚王漢化很深唷!一堆周禮很多中原諸侯壓根不做了,反而楚王撿起來強調的
周初八百多个封国吧,似乎还更多,到战国剩下十多个,相互吞并,到最后战国七雄,没有一个是干净的,恐怕比起来,秦国灭掉的国家还是最少的吧?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孔子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都变成精了,今天联合这国,明天联合那国,你算计我,我算计你,谁不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最后要么我吞并你,要么你吞并我。几百年来人们都是这样过的,习以为常了,只是在后世的总结历史的人看来,这是最危险的政策。韩非子把纵横家列为五蠹之一,外交使诈,亡国之道也。今日又何尝不是如此,有几场义战,又有几个国家不在勾心斗角呢?
屈原之爱国,没有问题,称赞这样一个自然而的情感,我亦颂之。只是前人哀之,后人鉴之,我等小民,屁民一个,那些掌握着决策的人,当要好好思量韩非子说的话:智困于外而政乱于内,则亡不可振也。
读错了,白起被秦王封为武安君
10:47 “王逸解成别愁,认为整首诗是写离别楚国、离别楚怀王的忧愁” 王逸将离骚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我觉得“别”在这里可能是动词,也就是说,离骚是告别(离开)忧愁的意思。这样一来批评王逸的说法不对也就不成立
做人就做伍子胥,快意恩仇,不要学屈原
呃,大部分只能當屈原而已,伍子胥那可不是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