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篇四(全)1- 25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7 янв 2025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 @kimlengyeo3086
    @kimlengyeo3086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論語里仁 17 是否可以補上 ?

  • @尹都會
    @尹都會 2 года назад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做為弱者絕對相信因果報應真實不虛,如果報應要靠報仇來實現這個世界只有強者弱者,哪有善與惡,真的太可怕了

  • @薛僑東
    @薛僑東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 原文:
    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
    ● 文意:
    孔子說:「大家都知道選擇住所,要在『治安好、人善良』的地方。
    如果隨隨便便就找個地方住下來,連個基本調查、打聽都沒有,只怕一旦出事了,連後悔都來不及,這實在不算聰明啊!」
    ◆ 義解:
    孟子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選擇住所與選擇朋友是一樣重要的。
    正確的選擇,即使未蒙其利,也不受其害。反之,雖受其利(工作、就學),也受其害,可能會得不償失的。
    有心自我提昇的人,怎麼能忽略這個容易又簡單的起步呢?
    ★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 文意:
    孔子說:「不在乎『傷害人』的人,是沒有辦法忍受長久的貧困,因為逆境將逼使他採取影響、妨礙、傷害他人,以便換取脫離貧困、不如意的境遇。
    而且,這種人也不可以長期生活在順心如意的富貴生活中,因為順境久了,也會厭倦、煩膩,慢慢會逼得他搞出傷人、害人的娛樂活動,來刺激他無聊、無目的的生活;因為他嚮往緊張刺激的『極端』生活。
    至於『誓不害人』的仁者,則是因為經歷了『親臨現場』的痛苦,因此不忍、不願、不肯加諸於他人『任何傷害』。
    智者因為洞悉利害,明白『本末因果』的道理,所以不敢加害於他;同時因為深信『有作必報』與『自作自受』的定律法則、運作原理,所以能堅定『絕不害人』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
    ◆ 義解:
    仁者與智者之見解,雖然略有不同,但所表現出來的言行,卻殊途同歸,並無衝突。
    即使先天善良如同天使,若不加以「後天加工」的手續,也一定受環境污染的侵蝕,免疫能力日漸墮落,最後隨波逐流,邪惡如魔鬼,就連自己都完全不認識了。
    學習就是自我加工、自我提昇,這是一件「終身不斷」的改造工程,如同呼吸、飲食一樣,不可以停止。
    就像農夫年年耕耘、年年收成,是不能隨意停止的。除非積極努力自我改造,提前完工(完美無瑕)的人,才不在此限。
    不過,千萬別以為只要參加了改造,就等同畢業保証,那可不一定喔!人生就是一個大考場、大戰場,是被淘汰或晉級,完全看他上陣前是否完成了準備。
    有誰見過不經過學習的準備,就能直接上陣,而且達陣成功的人呢?那根本就是自找死路、自掘墳墓嘛!
    ★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 文意:
    孔子說:「只有『不傷害人』的仁者,才有條件和資格去讚美人、喜歡人或責備人、厭惡人。」
    ◆ 義解:
    沒有經過學習(加工)的人,大多僅憑著「生而能之」的感官知覺及利害得失,去判斷、好惡一切的人與事。
    可是,善良的仁者,並不會以利害的「得」與「失」或角色的「過」與「不及」(失)去批評他人。
    仁者是以不傷害、不妨礙、不影響的「善行標準」來自知、知人;又以傷害人、妨礙人、影響人的「惡行標準」來自量量他;而且仁者之「好」(喜愛)人,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好處或求取認同,而是以同喜同賀之心,由衷的讚美!
    另外,仁者之「惡」(厭惡)人,也不是因為自己受害或反擊而「惡其人」,而是以哀憐悲憫之心,不得已的責備。
    猶如父母愛護子女的方式,不論施予任何的獎勵或處罰,一切都是為了子女長遠未來而打算。所以在「不傷害人」的前提下,怎麼說、做都對,因為路遙知馬力;反之,怎麼說、做都不對,一定會惹得滿身腥。
    所以,如果自己還不是仁者,最好是保持距離,尊重他人。切記!各人自掃門前雪,打理生活修門窗,獨善其身隱在巷,莫管他人瓦上霜!
    ~隨緣分享~

    • @薛僑東
      @薛僑東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 原文:
      子曰:「茍志於仁矣,無惡也。」
      ● 文意:
      孔子說:「如果真心立志要做一位仁者,甚至以生死相許的決心不改變,這樣的人,我敢說一定是善人啊!」
      ◆ 義解:
      一針見血的定義,使得向來「模糊難辨」的是非善惡,就在這一句話中,清楚明白,顯現無遺了。
      仁者就是滿懷愛心、同情心的人,是永遠不可能有害人念頭或行為的,即使暫時好像在欺負人、傷害人,也仍是為了對方好。
      基於想要幫助對方而不得已採取的「非常手段」,就像勒戒所的矯正治療,都是基於患者的需要而設的,決不是在欺負、傷害患者。
      可是也往往有不明事理或心懷不軌的當事人或第三者,混淆視聽,圖謀不軌,硬是把助人善事,翻攪成衝突傷害的事件,簡直唯恐天下不亂。
      好啊!孔子說的這句話,真是太好啦!
      ★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文意:
      孔子說:「榮華富貴是世人所愛的,但如果不是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獲得,那君子是拒絕的。
      窮困貧賤是世人所厭惡的,但如果是以非理、非法的手段來改變這樣的情況,君子也是反對的。
      君子想要揚名聲、立典範,怎麼能離開『仁義』這條大道呢?君子即使在苦難違逆的環境中,也不會忘記仁義之道;甚至於在危急的生死關頭,一樣是以這個原則來面對,絕不妥協!」
      ◆ 義解:
      喜愛榮華富貴的人生,似乎人人有志一同。
      但若採取行動時不能遵守「遊戲規則」來公平競爭,那麼即使暫時得到,也不可能長久,甚至會像「過路財神」般,沒有幾年的好光景!
      君子面對自己承諾的「角色」,態度是誠懇而認真;只要徵得他的同意,就不必擔心他敷衍虛偽,應付了事。
      雖然看起來,君子是憨憨的,不知變通,不會靈活轉彎,好像死腦筋、老古板;可是他的內心世界卻是平穩安靜,不會上下起伏,是心安理得,不會恐懼慌張。
      反之,貪求富貴,厭惡窮困的小人,那怕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也只問值得不值得?只要值得,就算違法犯眾怒,傷人害命,也不在乎!因此他的內心是緊張恐懼、憂愁煩惱,像波濤洶湧的大海,沒有一刻安詳寧靜。
      小人受名利的趨使,作牛作馬,甘為役使;在名利的面前,為奴為婢,不得自由;庸庸碌碌直到面對生命結束,還是一臉茫然,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
      辛辛苦苦一生,迷迷糊糊一世,實在是「實堪憐憫」的人啊!
      所以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日之患」,正與孔子之「不處也」、「不去也」遙相呼應。因為謹慎配合「處之不義」、「去之非理」的原則,故能終身無憂。終身心安無患,這才是人的生活啊!
      ★原文: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
      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
      惡不仁者,其為仁矣,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文意:
      孔子說:「心甘情願『誓不害人』的人,我從沒見過。
      厭惡唾棄『傷害他人』的人,我也沒有見過。
      生而為人,立志『誓不害他』,還有甚麼能比這更高尚呢?
      痛恨『傷害人』的人,為什麼也能算是『仁者』呢?這是因為他不會讓自己的言語或行為,沾染了不仁的嫌疑,何況是親身所為呢?
      把一天的專注力、精神都用在『小心翼翼,不傷害人』,真的沒有這種人嗎?是不願意吧?而不是無力啊!
      也許世界上真有這樣的人吧?只是我至今還沒有見過啊!」
      ◆ 義解:
      孔子讚美「仁者」的境界是無與倫比的!人的容貌,是分明顯現;人心善惡,卻非眼所見。自身的醜陋與美貌,當然與心無關;心靈的善良與邪惡,未來福禍便分。
      孔子對學生的引導式教學,於此可見。先從角色本分,提升了「心安理得」、「理直氣壯」的心靈價值。
      自覺的方式打底紮根,然後像「繪事後素」之「禮後乎」來切磋琢磨,追求「無以尚之」的完美境界。
      從本篇含意,便可推知,孔子教學生,先完成「禮」(名分)的學習,用「敬意」去扮演好已承諾的「角色」,用「熱誠」去實踐從角色所衍生的「本分」,用「謙虛」時時反省本分中的「權責平衡」,然後繼續再提昇至「仁」的層次,否則將如同「富不知禮,致亡之道」。
      總之,先用「富」來補「貧」的不足,然後再用「禮」來補「富」的不足,最後用「仁」來補「禮」的不足。(貧者常不足,富者多不義,禮者嫌過剛,仁者真無敵。)
      仁的定義就是不害(不傷害他人、不妨礙他人、不影響他人),這是一種「消極式」、「不作為」的愛人,如同拔去插銷的手榴彈,或引爆過的地雷,不會再傷害人了。
      而「德」是積極的愛人、助人,也有三個階段:從量力而為的「分享」,到盡力而為的「奉獻」,再到無我而為的「犧牲」(生命)。中國文化中「仁德」之人,便是聖人。
      所以,人生的學習,就是從貧到富,從富到禮,從禮到仁,從仁到德;努力學習的人,確實可以縮短時間,速學速成,但絕沒有捷徑、越級而成的可能。
      縱觀古今,販夫走卒,嫌貧愛富;
      族姓大戶,安居學禮。
      貴族仕子,守禮志仁;
      有家、國者,施恩助人而已。
      貧不能富,生活辛苦;
      富不學禮,三代而已;
      守禮無仁,強弩之末;
      有仁無德,薄雲籠月。
      仁者獨善其身,有德者兼善天下。
      恕他不害是「仁者」,施恩助人是「大德」;
      宜先學「仁」而後進「德」,因為無仁而有德,或有仁而無德,都是不完整、不完美的,如同美玉玷瑕,實為可惜!
      ~隨緣分享~

    • @薛僑東
      @薛僑東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
      ● 文意:
      孔子說:「一般人都會犯錯的,但是犯了錯,不但不肯道歉、認錯、補償(賠償損失),還想要掩飾、解釋,合理化其過失,像這樣的過失是真正的過失。
      想知道一個人有沒有仁(良)心,從這裡觀察就可以知道了!」
      ◆ 義解:
      孔子對於過失的定義下了一個清楚明白的範圍了!
      原來過失的定義也沒有那麼模糊不清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不改(坦護、掩飾),是謂過矣!」
      所以千萬不要掩護自己的過失啊!有人幫我發現過失,謝他都來不及了,竟然還要否認到底,難道不知道過失像排泄物一樣,應該要趕快清洗乾淨,怎麼會留在身上呢?
      過失就是心靈的「染污」啊?染污並不可怕,但是遭到汙染之後不處理,或者隨便處理,甚至再三辯解;暫不論他會不會害人,就說他連自害都無所謂,那麼他又怎麼會在乎傷害了人呢?
      像這種既自害又害他的人,怎麼可能會是「仁人」呢?
      ★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文意:
      孔子說:「早上才明白做人的是非、對錯的道理,哪怕生命只到晚上,死也心安理得,了無遺憾啊!」
      ◆ 義解:
      活了一百歲,還不如只活一天,為什麼呢?因為迷迷糊糊,是怎麼活著的?又是怎麼死去的?究竟是死的了無遺憾呢?還是不甘不願呢?因為只有清楚死因,才能令死者「安心入土」。
      同理,雖然只剩一天可活,卻能心安理得,心服口服,毫無遺憾,那當然是勝過「行屍走肉」的活一輩子!
      也有人說「重生」是喜悅的,那怕生命所剩無幾。「震撼心靈」、「大死大活」的「浴火重生」,就頗有悟道的意境,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本來心安理得,沒有遺憾的人生,才是人生的基本目標。
      不過,大多總是:
      來時不清不楚,去時遺憾而卒,
      在生不知是客,臨死猶要作主。

      終生捨命追富,忘卻家親眷屬;
      每說身不由己,仁義道德難顧。
      虧欠不安於人,偷斤減兩於物;
      心中唯有利害,佔他便宜無數。

      猛想改過向善,奈何三日工夫。
      任你自欺害他,因果報應無誤。
      ★ 原文: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文意:
      孔子說:「立志要成為聖賢的學者,卻還有多餘時間和精神去計較食衣住行的優劣好壞,那麼他用在學習的時間及精神,恐怕也不多了!還能期待他有甚麼了不起的成就呢?」
      ◆ 義解:
      志求聖賢並非高調而不切實際,就像學校的「模範生」或考場的「狀元郎」,都是完成目標及理想的優秀表現。
      俗話說:『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魚躍龍門,身價百倍』;這些令人羨慕的成就,其中也包括了現實的利益,以及似有若無的名氣,否則誰願意追求「不對等的回報」而付出努力呢?
      譬如,追求奧運金牌的選手,都是事先早已知道金牌得主的名與利;為了名利,願意付出一切努力,再苦再難都肯忍耐,這就是篤信「交換法則」的聰明選手!
      孔子所說的「恥惡衣惡食」的士人(知識分子),若以運動選手作例子,就是指立志要摘金或奪金的選手,卻在集訓期間,嫌環境吵雜、教練太凶、硬體設備老舊、不足……。
      也許選手抱怨的內容,確有其事,但立志摘金的選手,會把這些困境看作是摘金考驗的一部分。
      如果要先解決以上困境,才開始安排訓練,那麼這位選手的目標搞錯了,他應該追求錢財,而不是金牌。
      況且,即使解決困境之後,也不見得就能順利得到金牌。因為摘金的首要條件是「決心」,次要條件才是環境, 教練……等等。
      決心是指沒有懷疑,不會三心二意,不會分心他顧,不會三分鐘熱度,不會自卑放棄,不會驕傲自滿,因為只關心那尚未到手的金牌,其他都不重要,也不放在心上。
      像這樣努力的選手,有時仍只是銀牌或銅牌而已,這種挫折和失落曾經擊敗多少選手啊!
      至於有決心的選手是不會受到影響而改變他的終極目標,所以成功的金牌選手一定是具備「決心」、「專心」、「恆心」這三心的人。因為欠缺三心,所以孔子才說「未足與議」也。
      ~隨緣分享~

    • @薛僑東
      @薛僑東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 文意:
      孔子說:「在位的領導人,依據角色本分來服務國家人民,推舉賢能,甚至讓賢(如鮑叔牙),那麼治國還有甚麼困難呢?
      反之,在位的領導人,自己不但不忠於角色職務來服務國家人民;遇到有才能的賢者還想辦法冷凍他、遠調他,讓他沒辦法發揮所長來為國服務;或者怕自己被取而代之,所以陷害他、污衊他、置他於死地。像這種以私心據位的領導人,就算有禮(角色本分)的遊戲規則,也拿他沒辦法啊?」
      ◆ 義解:
      所以小人據位,形同竊國。他只幹與自己有利的事情,其他的(公)事都不重要。真正為國,才能讓國(位);自私的人,最怕賢人出頭了。
      明主在上,賢人當位,小人必逐於野。昏君在上,小人當朝,賢者皆自退隱。國家人民的興盛強大或衰弱內耗,就看是甚麼樣的「劇情演出」、「角色搭配」而定了。
      ★ 原文: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文意:
      孔子說:「何必擔心沒有職位可以就任呢?倒是應該擔心憑甚麼能佔有一方舞台。
      不必擔心沒有人了解我,該想想我有甚麼特色、專長值得人家願意花費時間來打聽。」
      ◆ 義解:
      由孔子所說可以明白,在一般人的思想裡,根本沒有本末、因果、終始、先後的概念。
      「無位」的時候只擔心何時「有位」,不知道「有位」之後,如果表現不佳,或出狀況,惹事生非,那「失位」也就不遠了。
      另外,更有「小位」不肯做,「大位」做不好,如果沒有先經過學習而「就位」的話,不知道將有多少的百姓要受到傷害,那倒不如「無位」來得好哩!
      ★ 原文: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文意:
      孔子說:「君子對角色本分的想法、說法、作法多所研究,多有了解。而小人對利害得失的研究,多所顧慮,多有心得。」
      ◆ 義解:
      孔子用最簡單的說明,清楚的解釋君子和小人努力的方向及內容,是多麼的迥異不同。
      君子用心研究、學習雖不容易,而小人的鑽研、分析也不簡單啊!但因為方向不同,而最後的結果也大不相同。
      君子由自覺的方向出發,所以漸漸自主而達到自由(輕鬆平安)。小人由唯利的方向起步,所以慢慢自溺而迷失(憂煩不安);
      君子也許粗茶淡飯,沒有榮華富貴可以享受,但是君子追求「平安方是福,無事才是樂」的人生。

      ★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
      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文意:
      孔子說:「參啊!我所學習的道理,以及教給你們的知識,都是有系統、有範圍、有階段,條理分明的學問。」
      曾子回答老師說:「是的。」孔子出去後。
      其他同學來問曾子說:「老師說的是甚麼意思啊?」
      曾子回答說:「老師告訴我,忠於角色本分,寬恕不害他人,是一切知識學問的中心思想,大約就是說這罷了!」
      ◆ 義解:
      「一以貫之」,就是今天科學界所謂「分門別類,系統整合」,從精細分工的研究觀察到歸納整理的結論,最終的驗證與應用,普及並影嚮一切人類、生物,乃至地球環境。
      中華文化也是如此,從販夫走卒,文林士子,貴族巨室,將相帝王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凡是文化普及盛行的地區或時代,便呈現繁榮富足,泱泱大國的崛起之姿。若是「馬上」(武力)得天下,又以「馬上」(武力)治天下的,則紛亂動盪,不得安治。
      今天早已沒有自家人在努力恢復傳統文化,更沒有人以科學精神研究儒家思想了,倒是不乏人云亦云的批判及詆毀。
      最終,有誰能嘗到這數千年悶製的精華妙藥呢?靈丹妙藥也得依循古法煉製,才能得到神奇特效啊!(專治良心不安、虧欠他人、憂鬱恐懼、煩惱痛苦……)
      ~隨緣分享~

    • @薛僑東
      @薛僑東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文意:
      孔子說:「看見或聽說那學習成就比我優秀的人,就一心想要向他看齊,毫不猶豫。至於那些不知要學習,不肯學習和雖學習而無所成就的人出現時,如同本能反應般,馬上反問自己是否也是同一類的人呢?」
      ◆ 義解:
      在學而上進,日增且有成,是名「好學」。在學而怠惰,分心且旁鶩,是名「不肖」。
      至於平民百姓,唯求生存、尋享樂而已。學與不學,非關貧富,貴賤,端在自知、自覺、 羞恥及慚愧而已。
      「人貴自知,自知則明;道貴自覺,自覺必智」。 成聖成賢,總要入學耕耘才成的。過失罪惡,多是棄學荒逸,無所約束所致。
      只有學習(非是識字,技藝也),才是唯一自救之道,甚至助他救人,也是易如反掌,毫無困難的。
      ★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
      見志不從,
      又敬不違,
      勞而不怨。」
      ● 文意:
      孔子說:「子女奉侍父母時,遇到父母有過失,要小心勸告,有時甚至為了說服父母改正,也不惜直言無隱,如忠臣之直諫。
      倘若父母堅持不聽,不肯改變,自己仍然要作好子女分內的事,
      態度依然恭敬;所吩咐交待的事,不會拖延敷衍。
      即使父母生氣了,故意要子女承擔更多的雜務工作,子女依然默默忍受,心裡不會有任何怨言的。」
      ◆ 義解:
      孔子所說的情形,正是孝子的真誠德行,至於孝子會這樣感人,令人佩服,則是教養所致。
      如果父不父、棄養、不教、虐待……,那麼如何期待子女「感恩圖報」呢?
      父母的身教是孝子的力量來源,沒有「慈愛施恩」、「身教言教」的父母,是蘊育不出「孝順子女」的;而且社會動亂失序,國家衰弱敗亡,也是根源於此啊!
      所以,沒有製造孝子的環境和條件,又怎能期待有孝子的問世呢?
      沒有人學習作父母,就不會有慈愛父母的出現,以及溫暖家庭和天倫之樂。
      試問啊!何處有教「學作父母」的課程呢?敢問誰是天生的父母呢?
      何不拜孔夫子作老師,直接向孔子學呢?
      ★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文意:
      孔子說:「只要父母還活著,子女為了不使父母掛念,就不應該離家去遠處遊歷,如果不得已,也一定要告知去處,或保持聯絡、隨時能找得到人。」
      ◆ 義解:
      孝子就是從一切細節之處,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像這樣將心比心,感同身受的長期養成訓練下,孝子必然是忠臣,也是仁德君子,這是理所當然,毫不奇怪的事。
      ★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文意:
      孔子說:「孝子深受父母之恩,所以常常念著父母的年紀,父母年紀愈大,得享高壽,孝子心存喜悅;但人生不免死亡,孝子想到這點,就時刻擔心害怕與父母相聚的日子愈來愈少了啊!」
      ◆ 義解:心存感恩的人,在子女是孝順;在臣子是忠臣,在朋友是知己,在一切處都是報恩者。
      反之,心存怨恨的人,在一切處都是報仇的人;受恩不知報恩,稱為「畜牲」,不配為人。
      孝子自知受恩,關心父母的健康、生活、睡眠……等等之一切,又豈止是年紀而已啊!
      ~隨緣分享~

    • @薛僑東
      @薛僑東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 文意:
      孔子說:「以前的人啊!都不肯隨便承諾或答應他人,因為萬一做不到,做不好的時候,辜負別人的信賴或依靠,那可真是丟臉的事喔!」
      ◆ 義解:
      把答應別人的事,準時完成,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但有人卻偏不這麼想,因為他認為盡力就好,何必非要做到呢?所以才有了「試試看」、「做看看」的現象。
      更有為了求得某些利益,所以用「畫大餅」,明示暗示沒問題,先取得角色中的權利,至於責任的部分,再用推卸、找理由、等等的方式逃避,完全不會羞恥和慚愧,讓人誤以為犯錯是不必付代價的哩!
      其實,過失必付代價,遲早而已,輕重而已;棄責瀆職,權責失衡,而不以為恥者,其實心裡是虧欠負累,惶恐不安,像走鋼索,如臥刀山,憂煩不樂,食不下嚥,睡不安眠……,這真是悲慘不已的人生;
      如果當事人又用適應、麻木的方式來逃避問題的話,那就會連最後挽救的機會都沒有了!
      ★ 原文: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 文意:
      孔子說:處處都能以角色本分的觀點自我要求,自我約束的人,就算還有過失,也不會太多了。」
      ◆ 義解:
      「尊禮」的人,自守分際,總在事前就完成是非對錯的判定,然後決定該如何說、怎麼做,根本沒有事後悔恨的問題。
      萬一真有誤判之行為及後果出現,他也不會推諉卸責,能以正面的態度,勇於承擔一切,賠償對方損失。
      而一般人大多是否認到底,推托掩飾,或是反守為攻,反唇相譏,或找替死鬼。
      ★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文意:
      孔子說:「君子只想把事做好,及時完成,不想多說、多作解釋。」
      ◆ 義解:
      君子是完成學習的人,並且將所學的定律、法則實踐於生活和工作中。因為只有透過實踐,才能把所學的內容,轉化成結果、目的。
      所以君子沒有太多時間去想「該怎麼說明」、「要怎麼解釋」自己的理想、目標。
      況且,君子付諸實際的行動,根本用不著別人的配合。
      沒有舞台,就獨善其身,隱居在巷。
      有舞台,就兼善天下,完美演出。
      君子無所求,故訥於言,君子知仁義,故敏於行。
      ★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 文意:
      孔子說:「能分享、奉獻、犧牲的領導人是不會孤立無援的,因為他造福地方、民眾的事蹟必然感動人心,引起共鳴。所以,當然會得到社會大眾及知識分子的認同與支持啊!」
      ◆ 義解:
      君子的「立人」與「達人」是先從「自立」和「自達」之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
      至於感動人心,深獲他人支持,那只不過是「副產品」而已。君子以無所求心,施恩助人,從雪中送炭到教人自立(給他魚吃,再教他釣魚)。
      君子有先見之明,所以無後顧之憂;君子的世界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像磁吸效應一樣,永遠輻湊著民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啊!
      ★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 文意:
      子游說:「與君王共事、相處,千萬不要囉哩囉嗦一大堆,要簡單明瞭,適可而止,否則將惹人厭惡,自取其辱啊!
      同理,和朋友相處如果犯了這樣的過失,朋友雖不至於羞辱你,可是朋友將漸漸疏遠而去了。」
      ◆ 義解:
      當長官厭煩的時候,自己卻還不知道,那麼羞辱很快就要降臨了。因為長篇大論、囉嗦不停,任誰都會厭煩不耐;況且長官有能力處罰或羞辱於我,所以說是自取其辱。
      肯自學、自覺、自律的人,小心不要有這種過失啊!

  • @leehardsy
    @leehardsy Год назад

    請問只到《八佾》嗎?接下來的章節有嗎?謝謝

    • @郭明義的雲端講堂
      @郭明義的雲端講堂  Год назад

      想要逐一完成,目前正努力貼完道德經與六祖壇經中,未來會繼續整理論語,努力繼續貼完。感恩!

    • @leehardsy
      @leehardsy Год наза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