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這集好聽到直接二刷現在很多人愛看 X調查 那類講述真實案件的影片,還有Podcast 也滿多講述真實發生的犯罪故事,包括在歐美也很流行這些節目這些講述真實案件的中文頻道,我每次看留言區裡 大家多半都在罵兇手多壞多壞,他們都相信兇手只是天生壞,可能會說:「跟兇手 同父同母的手足,為什麼就沒有成為壞人?」沒有心理觀、去脈絡化的人其實非常多新聞跟這些節目因為篇幅跟非心理專業的緣故,只能很簡單粗暴的歸因,但其實一個兇手要成為兇手的養成應該真的是非常複雜的,例如即便是同父同母的手足,也需要「因材施教」,所以我很認同楊老師說的,一個天生可能比較容易壞掉的人,如果他有幸剛好在適當教養的家庭中成長,那麼他容易壞掉的因子就比較能 ''被稀釋掉‘'有一次我看 講述某一個北美的殘忍謀殺案件的節目,那名兇手非常年輕,他的實際家庭狀況剛好就很難被打聽出來,所有認識他的人應該都不了解他們家、只看得到他們的「表面」,兇手的爺爺還說他們家很「溫馨有愛」,連兇手本人也堅稱他家很好,但有可能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會養出壞掉的人的長輩,十之八九都覺得自己「沒問題、很好啊」,而壞掉的兇手本人多半也不會有病識感,否則他就不會走到那一步了
好的家庭教育真的超級重要周遭脾氣好的人的家庭&成長過程都非常的和諧
((我想起成長過程認識的同齡人 長輩所有人幾乎都認為我脾氣好結果那只是我的一個社交面具我們家大部分時間是紛爭冷戰爭吵的狀態我傾向避免衝突 然後自然而然就變成以和為貴
辛苦了~我以前也是這樣,因為爸媽常吵架不過我後來接受吵架是一種比較激烈的溝通~期望大家都能成為真正的脾氣好
我自認看起來溫和,對外也脾氣好,但其實是壓抑,從小就壓抑,就是家裡常常吵架,要逼自己強壯
顯然這裡指的脾氣好更精確來說是「情緒平穩」,情緒就不止是「外在看起來」的,而是自己內心世界的狀態,表情風平浪靜的底下,心緒是緊繃的起伏的嗎,是不是急著想轉移注意力 逃避這不平穩不舒服的情緒我看我認識的情緒不鮮明彰顯的朋友,是觀察他們應該會要很高能量的時候 是不是仍然中間真空一層的感覺,因為確實有些情緒平穩、很成熟穩重的人,他們很開心也只是溫柔一笑,不會出現笑到肚子痛、拍桌子那種超外顯的高亢,但是感受得出來那是發自內心的柔和的喜悅、並不是出於需要壓住一切而通常會壓抑脾氣的人,也自然同時會隔絕感受細微的美好(凡事一體兩面),散發一種具體難以用語言形容的感受不太到「他的心」的感覺
很棒的主題!感覺當父母要有換位思考、同理心的能力,疏通孩子的情緒,孩子才有安全感。有些父母本身因為生活煩躁或自戀,關注自己、忽視孩子,會用防堵,叫孩子不要吵他/她,甚至發洩情緒,逼著孩子把這些負面情緒往內在壓,就容易生出憤恨。要利用孩子的時候,就給小孩糖吃,不需要小孩時就很冷漠。看過一個視頻說父母身上要有清水,讓孩子每次來把沾黑的毛筆可以清洗,每次清洗完,他就又能去面對其他的情境。很喜歡嘉玲老師解讀的:他/她從被害者身上看見自己的情緒。這個點,讓我能進一步理解他們的冷血。
這就是為什麼惡性循環的開始!1.沒有溝通的關係.2.可能父親不願意管閒事.3.母親控制慾很強.4.小孩子在常期壓力成長.5.這家庭培養出 跟社會脫節的人.6.最重要‼️小孩子沒有辦法獨立思考面對社會!7.啃老族 躲在房間 !8.永遠不會社交生活.逃避現實終老!❤️
ㄠㄠㄠ
事實是,沒有同理心只有同情心。沒有任何人的成長環境和體驗會完全相同,對於人事物的視角也就不同,最終的結論也就不一樣。
聽了你們的頻道,中途停下來去追完了(模仿犯),心情鬱悶了兩天,台灣的劇拍的很有深度,但也實在太沉重了!看完之後久久不能自己!確實劇中的胡允慧並沒有在心理學的層面好好的發揮,戲劇可能比較難以做到這一塊,大量的解說一定會拖慢了劇情的緊湊感!我看完的劇而沒有聽嘉玲老師的解說就太虧了!強烈建議所有的朋友把啟點的這一集,當作該劇的第11集!
常常看到《模仿犯》的介紹,但是只有這集很深層的把心理動機表現出來,而不是只是說這個人怎麼這麼可惡而已!
好震撼,聽見「受害者的哭喊,是加害者的情緒,沈找到壞掉的自己,然後消滅...」我哭了😭雖然現在還不是很清楚我找到了什麼?但我知道我很快會釐清這是什麼的,感謝嘉玲老師抽絲剝繭的分析😭❤️❤️
我很喜歡看(聽)犯罪心理學 探討研究什麼樣的環境教育 多年後養育出一個冷血殺手有看我們與惡的距離非常好看
心智化並非天生,而是透過發展而來,從被養育就已經開始。幫小孩接住並指出來。*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25:15三種會養育出人格違常的方法1.完全忽視2.極度嚴厲(父母沒有辨識小孩情緒以及與大人差別的能力)(同時給與負面標籤或是回應)3.不可控(=情緒化)(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搖籃)情緒爆發可能有1.吞進去(自傷 自殘 自s)2.吐出來(傷害他人)傷害他人在他人看到部分的自己。34:52父母沒有具備完整的心智,就會養出沒有心智能力的小孩47:20內在世界大過外在世界
8:07 會看這影片會去看心理學不一定心智能力好 也有我這種壞掉的身心科病人為了解脫自己通苦而看37:00 重點-為什麼壞人要做壞事45:17 我爸 45:30 我46:02 心智退化導致「精神等同(於現實)」48:48 最近我爸給我的深刻感覺 感覺在他身邊待個幾分鐘 就要毀了我幾年吃藥與思考所建立起的精神復原狀態雖然整體邏輯能理解 但依然在"從過去找原因"感覺整體還是偏佛洛伊德派我很好奇這從阿德勒派觀點分析看完覺得那些被說"很有正義感"或常說"我實在是看不下去"的人就只是很容易被觸發心智退化的人而已 差別在他們心智退化後的原始需求反應符合大眾道德觀
加油。老高有講過心理學阿德勒,不一定是你要的但是很有趣
@@JohnSmith-ms3il 我就是看老高影片後在現實生活執行了幾年阿德勒心理學後改善的每周三抬頭一次促進心理健康
印象中,阿德勒也很注重「從過去找原因」,如他很關注「早期記憶」,只是和佛洛伊德比,他更重視個體知覺,即個人主觀怎麼看待自己的經驗,而這個意識比經驗本身的真相還重要。而今天老師分享的感覺比較聚焦在心智理論的研究,是早期從認知行為學逐漸成形,到1960年開始觀察嬰兒行為後盛行的。不能說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無關,但心理學派其實也都環環相扣就是。不過前言不重要,其實想說的是,雖然彼此是陌生的網友,但還是想說聲加油。壞的人際關係就像病毒,先把病毒趕跑了不代表身體好了,身體還要去修復被病毒破壞的斷垣殘壁,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病毒稍微一回來,就又受傷了。這是一條非常非常漫長的路,你一定非常非常努力。
沒錯~ 的確會有這種屬於智慧型的重點 本身多是 反社會人格
這集有個有意思的點,老師分享「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才是好的心智狀態,但現實中人們即使知道這個道理,可一但遇到困境,常常直覺反應還是會變成「先處理事情,再處理心情」,並且覺得這才是成熟大人的表現。想想這真的很遺憾。
這也許是為何這麼多文明病的原因吧。別說「先處理事情,再處理心情」,很多環境是「只允許處理事情,心情是你的私事你自己處理」,或是「也許心情很重要,但負面的內容沒人喜歡聽,你自己處理」,要不然就是一直重複「你想太多了」。
真的,大部份人會說:「談情緒又不能解決事情。」我個人認為,小時候若有幸能被主要照顧者「先照顧心情、再處理事情」,是長大後能當個「先處理事情、再自己消化心情」的所謂成熟大人的基礎而沒有這個幸運基礎的人,很遺憾的,長大後自己的心情的確又是「自己ㄧ個人的責任」,這也是我會聽這頻道來學習、也會找諮商師談的原因,人生好難~
@@c.l.c.2024 那請問有些情況是只能優先處理事情但不能處理自己心情怎麼辦?像是假日剛收到朋友生大病這時候又被老闆突然要求加班該怎麼辦
看到自己的留言被刪除,我是整個極度不滿,就如同挑性我一樣,跟我那些同事一模一樣,專找我麻煩!!!!
@@anixin7151 你的留言被刪除嗎?@@
這集我聽得很觸動,覺得有很多心理的細節,也能瞭解自己還有身邊親密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反映情緒。我也想到,關於加害人在被害人身上看到討厭的自己這件事…所以如果有人願意接住對方的惡,然後仍然願意以善待對加害者這個加害者心裡的痛苦,似乎才有可能得到一個救贖
👏🏻👏🏻👏🏻非常感恩嘉玲老师把没被看见的内外失衡 ~提醒我们关注彼此心智化之自我发展过程…需要被正视👁️的重要部分啊✍🏻🙏🏻👍🏻👍🏻👍🏻
可以請老師講一下NETFLIX的新片:怒嗆人生嗎~?這部影集我認為也有許多心理學上的議題,從文化背景,原生家庭到社會環境一切生活看似光鮮美滿,但卻沒有快樂,即使有著幸福得家庭,但卻找不到家的歸屬感"我是一個籠子,等著一隻鳥"對物質生活追求的終點,不管是已經成功的人(女主角)或者是苦苦追求的人(男主角)心中都有無盡的焦躁和憤怒,在第一集馬路上互相路怒,而爆發出一連串的連鎖效應
原來情緒真的好重要
身為國北護生諮系的學生 覺得這集聽了很舒服也好喜歡這集的主題😍希望能有更多犯罪心理學的內容❤
我想提供一個觀點,人格不一定用類別區分,也可以用向度的方式看待,DSM在這個部分也有一些爭論。另外,反社會和自戀型人格目前都被歸類在B群人格障礙症中,所以兩者也還是有些共同的特徵。
陳和平被刻畫的可能是psychopathy性格,自戀、操弄性、冷血與不穩定性
很喜歡這集的內容!聽完之後能更確實地明白劇本為何這樣安排角色的行為希望以後有機會能看到更多深度解析角色心理的影片
19:30心智化能力養成。調節小孩的情緒。
解說清楚明瞭讚喔!了解很多😊😊😊😊
所有的家害人 肯定絕大部分是背害者 每個人都要保護管理自己的情緒❤🙏
超喜歡這集內容
超有趣的!聽到捨不得停於是又熬夜了哈哈哈
真的好喜歡這集,對於兇手的養成和心理狀態的詮釋很清楚~
有結合古人說的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又有心理學的意識及潛意識,而且跟分析真實事件比起來,分析劇情也比較安全。對社會間接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更上一層樓的一集,謝謝啟點。
性本善 是 生物自然本性,想想看 原古生物 會 互相幫忙,這有利於生存,而有利於生存就有利於繁殖,而我們就是他們的後代。相反的 ,不互協助就不利於生存,就不會有後代。幫助他人有利生命所以是 幸福快樂的, 所以才有助人為快樂之本。
看與惡的時候覺得沒有看到自己期待的探討,就是沒人想養出殺人犯但是為什麼又養出來了?生活中或許不容易遇到殺人犯,但是常遇到父母明明期待小孩長大成人是獨立、對社會有貢獻的孩子,也朝著這個方向教養,也有教養出符合期待的孩子,但也有孩子不敢跨出家庭、不敢出社會的狀況。這裡有談到想知道的部分,謝謝兩位老師的分享。
子女不敢跨出社會跟家庭,是父或母(我看通常是母親居多)表意識上以爲自己希望子女獨立,但他們在潛意識裡其實不太希望,他們無法正視跟處理自身這樣內心的矛盾。因爲這樣的父或母本身也不想獨立成熟、他們也想依賴子女,卻不願承認跟面對這樣的自己。即便這樣的父母不止生一個孩子,但每位成年子女的依賴方式可能不太一樣,有的就真的困在老家很久沒工作,而有的即便離家很遠、也結婚了、工作上也被重用,但精神上卻還是跟母親高度共依存,每天都要跟母親通電話、心情也隨著母親走。或是表面上看起來跟父母很不黏的那一位,其實心裡只是氣父母偏心,所以精神上有一塊也還未成年、還停在孩童時的期待裡。因此所謂 “從原生家庭獨立” 不只看表面行為(是否住老家、是否好好工作、是否自己買房買車⋯),我個人認為更主要的是跟父母的情緒界限。以上都是我認識的人的實際案例狀況。
當初與惡出來也很好奇到底如何呈現 背後深層的冰山但並沒有描寫很多這部分模仿犯倒是有細細標出這部分 經過這集解說更瞭解內在的變化
37:42 看見壞掉的自己時,會有一個迴力鏢產生。 若是透過外力或外在的影響,就會容易地想去掩飾或消滅參照物,回到自我認同的舒適; 若是透過內凝聚或內在省視的影響,就會傾向來修理或重整自己,達到內在與外在環境的同步舒適。 於是便可以得知,「吾日三省吾身」是自私至極,卻又大公無私的基本同步功課而已。 無關儒教或修行,當作到時又讀到前人此名言的指引,就像是戰戰兢兢的存在受到了讚賞與肯定。 誰說穿越時空來打通任督二脈的行為,只會是小說情節而已。而內凝聚時,會自動篩選掉不堪的凝聚,透過活在當下,還能更融洽地接受外力或外在的影響,將其瞬間轉化為內力,讓教鞭想替代教訓的心意,不遺餘力的珍藏在心底。 讓「得英才而教之」成為師者實際的快樂。
分離是最容易勾起他們被剝奪的感覺!這個時候你要處理的很小心你需要先順著他,才能慢慢的離開他自己的心智化能力要很高扮演:跟他過去環境反應不一樣的人不管我互動的對方是正常人還是心智能力有狀況的人妳越嗆他只會讓他那個內在狀態一直投射在妳身上妳在處理這個事情的時候,妳比較不容易勾起他那個內在的痛苦🎉
這集的內容真的很棒! 很值得反覆聽!推推!!
喜歡這類主題,有美劇犯罪心理的感覺
殺人犯是整個社會造就的,大家只看表面行為,心理學不是無形它其實可看的出來,從一個人平時行為習慣就可看見。社會帶給你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如果一個殺人犯製造了什麼,整個社會應該要檢討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大家看到的殺人犯如何的殘忍,那麼有想過殺人犯曾經承受了什麼,身邊的人有曾幫助過什麼伸出過什麼援手或大家都是知情卻選擇視而不見,這才是造就反社會人格的形成。聽的出來主這位老師生活很平順,因為沒有深刻體會過這個社會黑暗的那一面。人是從(我)出發,所有事的出發點都是從(我)為出發點,每個人都有自私的那一面,是因為社會經驗教會我們什麼事可做什麼不可做。請記得,犯人沒人性是因為他沒有感受到這個社會有人性,現實生活常可看到群體行為,只要有人帶頭做其他的人也會因同儕而一起為之,不要懷疑,百分八十的人都會,不要只覺得殺人犯可惡社會周遭的冷眼旁觀的人一樣可惡也都沒資格說話。環境應該指的是大環境,大環境指的不只是家庭還有社會,主講人認為一切主因在原生家庭冷漠,那麼放大角度是否可解讀這個社會大家也冷漠。我覺得心理學課本該調整了,不是曾經觸法的人原生家庭都有出問題,有的甚至是檢警家庭背景。心理學課綱最大的問題就是照書養,很多錯誤的觀念,很多心理學者從學識界從某些環境去接收這些資訊,沒有看到重點尤其犯罪者的心理,百分之七十是錯的。主講人又說錯一件事,你內容說到,有潔癖的人內在大於外在這句話不是完整全部事實,看事情不要只看表面,心理醫師常犯這種錯,本人正好是個嚴重潔癖者,但是主要原因是病理性理由,因為抵抗力差要預防細菌環境故造就這樣的習慣。這個社會上教大家的都是遇到問題都是踢皮球或冷眼以對,教育也是如此。
倖存者偏差,加害者的確是家教出問題,怎麼會放大到都社會的錯?!
這集解釋到沈嘉文為什麼會壞掉讓我突然領悟了!!我以前也真的以為這類的犯人是從殺人中得到快感,原來是從被害者身上看到一個不好的自己,把他消滅掉。老實說這部也真的沒有交代太多陳和平的原生家庭,就連他爸媽的死是不是他下手的也看不出來,真的也不好分析...!但我覺得這部從一開始他躲在幕後就看得出自戀型人格,一開始他就拿被害者當作"作品",做出很多殘忍的創作想引起大家的關注。52:36 最後說到要怎麼離開危險人物,但前提是要先察覺到他們怪怪的沈嘉文的言行可能平時就看得出來,陳和平實在很難看出啊...就像楊老師說的有些人可以文質彬彬...。所以這樣的犯人能偽裝的很像正常人那我們就是有一天運氣差就變成姚雅慈的狀況。當時看到劇情進入陳和平那一段,我想到的就是之前其他集談過的"有人天生沒良知"然後當時兩位老師講到後面都"....嗯"覺得很無言,我也覺得這種案例實在不知該說什麼...。
分别坏人你可以用我这方法就是注意在你身边若是蓦然一个人默默闯入你的生活里,你就要深思这个闯入者接近你的目的,如果他是因为工作或者你的爱好理由接近你,千万不要放下戒备,你就要注意在相处中你们两者之间是否互相满足,没有任何一方受扁担,如果他对你是无私奉献你就要小心了,60%是心智不成熟的恋爱脑,40%是疯子
個人一點點想法:心智化的正常運作要跟理智畫上等號...中間還要有一些轉化或是保護機制不然有時候...你還是會遇到可以破壞你心智化運作的對象簡單來說~就是要維護心智化的運作(我稱之為內心世界的和平)如果簡單的用我很理智來概括...其實很容易被奇怪的人破壞掉有種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暫時想不到更貼切的說法
我們是以五感來感受這個世界,因為沒有"我"這個概念,所以會以其他人對待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來判斷自己的是非對錯,以及間接證明我的存在。小朋友認識世界的方式,則是從最親近的人和環境開始建構起關於"我"以外的世界。以為會越來越清楚,但是當體驗得越多,反而變得越來越混沌及模糊。心智化過程---邏輯自洽讓孩子哭,不去理他----某德國心理學家的育兒寶典忽視、框架、標籤、否定---建構起變態心理
我睡前都會聽妳的頻道。我超愛研究人的心理層面!楊老師聲音好好聽❤️❤️❤️
這麼長的影片 我居然聽了兩遍 超精彩的分析 我是先聽完 再看劇 然後再回來聽一遍看劇的時候 會有一種無力感 無法理解陳和平的壞(嘉文是相對好理解的角色)但聽完你們的分析之後 知道人是怎麼變壞的 知道為什麼之後 會有種理解 無力感就消失了
我覺得講出加害者的心理狀態不是在幫加害者講話,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分析這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情緒和家庭的重要性,我覺得也是對社會的一個貢獻,不要再把一個又一個無辜的小孩製造成心智長不大的壞人。
謝謝你們用心的製作這個節目 真的受益良多❤
-..-真的!那個犯罪心理師介紹太少,不如安排一個犯罪側寫師更好~所以陳和平就是想打開每個人最深沉的黑暗面,一直給鑰匙,讓人去打開(結局他已散佈鑰匙出去)有些人可能建構的層面單薄,所以可能一把就開了!有些人可能需要很多~最後給了陳和平Happy Ending...難怪沈嘉文每次使用完暴力都會有股釋放的感覺~是把自己的壞放出去再消滅它~他難怪會成為犯罪溫床的主軸~~因為它學習吸引讓其他人接近~-------------我也是覺得他的犯罪方式改變,應該會一直依循他原本的方式很多韓劇自戀型人格,都有他們獨自個別的手法~因為他們相信這是獨一無二的反而出現模仿犯汙辱他們的手法,才會引起他們的注意~------------林心如不是故意引他生氣破壞它原本的計畫嗎?擔心她兒子被影響,所以寧可激怒他,也不想讓他攻擊兒子
嘉玲的聲音超好聽😊
因為另一半原生家庭破碎+長期言語肢體暴力(對另一半的媽媽及另一半)導致結婚多年後複製貼上了另一半原生家庭的狀態聽到家暴那段,真的心有戚戚焉,透過言語暴力看到我的痛苦,反映他小時候心裡的創傷,這過程真的壞掉了我變成破碎的我,越來越失去自我,變成不是我自己的那個我
人 包括晡乳動物 通常會找同感共情 所以 分為兩當對方 感到痛苦不安 危險時投攝到自己內心 也會產生不安這時 會伸出援手 幫助對方 脫離危險或是痛苦另一種 是 心理上的痛苦 ,會找尋同樣痛苦的對方,同感共情下,這樣以為能讓自己安心 安慰而得解脫,但發現製作對方痛苦也無發真正解脫時,試途用施暴對方方式來解決,但是還是無法解決時,他會再找下一個受害者,或是 虐待其他動物。痛苦 太依賴外界解決時,往往是解決不了。心智上 ,培養 和善心智,多去接觸需要幫助的人,慢慢的 就會發現,他可以不需要用暴力來解決心智問題,被幫助的人一點一滴的回饋,漸漸 他會覺得 他在這世界 是有 一席之地,會感覺存在感和被他人重視感。(最後陳和平 是選擇用極端暴力來展示自己在這世界存在。)人類是群聚生物 ,非常重視 在人們間關係及存在感,所以很在意是否被看的起。所以 很多宗教 會強調大愛,或是多去幫助弱者,其目的就是在慢慢培養 善良的同理心,也借由幫助他人來建立自己在這社會的一份子。ps :人會痛苦 多半來至於 在意“關係”
喔喔喔喔 舉手發問))))那是不是也說明了 愛一個人他看見的他愛人的情緒也是看見他好的自己嗎???這一級含金量超大!讚
这集好棒 👍
這不就是凱宇老師說的 我不怕嚴格 只怕沒有原則。
二位講得真好,解釋得也很清楚,讓我這個心理學小白收獲頗多。但到結束前20分鐘左右,嘉玲老師似乎有點急,對於怡璇老師的提問,回應聽起來有點敷衍,若是時間太長,怎不分成2堂課,也更能好好的解說。真的有點可惜了。
超級無敵精彩的一集
含金量極高的一集🎉
其實看到最後,我覺得嘉文真的很可憐😢😢😢從小在不正常的家庭跟病態媽媽的養育下長大,逼他變成女生,孩子的成長過程會造成人生當中的陰影但主嫌為什麼會長成這樣,卻沒有很清楚交代。。
喜欢这集的内容!
雖然與主題無關,但還蠻期望可以探討面對說謊的心態,不管是出自於善意還是惡意,為什麼我總會去糾結於面對的人對我是否誠實,是否對我有所隱瞞,從而糾結於謊言底下的真相,誠實真的是要針對事情而論的嗎?相處間真的應該保有一些隱瞞跟謊言會更好嗎?
記得母親生前,寄給她一件 T-shirt. 她沒有說,謝謝。只說,”那件t-shirt 質料不好。以後不要送給我”. 我後來才明白,她覺得 我的心意不夠。對她其他的孩子們,她不敢。只能說,人對弱勢才會說,真心話。
我家就有這種長輩~就是 忽視+否定+毒舌常 出爾反爾 喜怒無常
環境創造人從生到死的過程中都只能用「莫名其妙」來形容人生
姚雅慈那一段我覺得是一個引爆點在前面一直強調陳和平所害怕 不被看見 沒有價值 默默無名 埋下一顆種子等到後面郭檢講的話無疑是柴火 點燃那個火藥陳和平被激怒的時候有一閃姚雅慈對他的話語 因為間距時間不長 所以反應會很激烈若是沒有前面的種子 而是更久的事情 陳和平可能不會這麼激烈反應
喜歡心裡學😊
情緒的分化過程,跟訓練AI的概念是很像的。同樣都是將某個情境、狀態、概念、......,抽象化成人腦中的符號;對AI來說是在歸納並將這個抽象化信息,記錄在某個資料區塊。就連AI需要人類導師反饋,以防AI說出不得體的話,也是如此相似。
天啊!光看到標題就好期待喔!
如果不面对自己的伤痛,创伤和情绪就会爬上你的手臂传到亲近你的人身上
看完反而很好奇那這些"壞人"還能夠變好嗎?用什麼方法呢?有研究顯示出什麼方法是會有用的、還是目前的研究都只在萌芽階段、或其實真的沒救了壞人只能一輩子關在監獄裡?假設0-6歲都沒被培養到心智,超過6歲、或變成大人了後,還能夠從0開始慢慢培養出來,把"壞人"漸漸變成正常人嗎?
老師🧑🏫我想理解光滑的離開這一張😢🎉
這集好精彩震撼喔(我太好震撼😂?),覺得更認識那個“沒有自己”的虛空
最近看了幾部戲,都在最後兩集突然轉變,我在想說是不是經費不夠,需要早點結束
社會好恐怖 每次聽都覺到受益良多 哎
這就是為什麼惡性循環的開始!1.沒有溝通的關係.2.可能父親不願意管閒事.3.母親控制慾很強.4.小孩子在常期壓力成長.5.這家庭培養出 跟社會脫節的人.6.最重要‼️小孩子沒有辦法獨立思考面對社會!7.啃老族 躲在房間 !8.永遠不會社交生活.逃避現實終老!❤️9.跟著上一輩學習生活品質無法改變…10.你自己要出門獨立⋯⋯租房子也好 能夠獨立自主別在家!
辨识情绪 养育过程中 原始身体的不舒服 生理上 认识情绪第一步 给予生理上满足 情绪划重点 情绪标定以及接住
請問有人可以一起幫我解答一個問題嗎?#當第一個被害者被掐死,田村義cpr救回的時候,陳和平為什麼會對著田村義說 :你這麼喜歡死的?然後再動手掐死被害者。真的不太懂為什麼陳會這麼說?
若能觀觀察到精神疾病患者小時候的成長過程,大致都能理解疾病起源於家庭,大人的身教的結果。只針對病人個別治療當然是低效的,這就是悲哀點。
陳和平在原著裡,沈嘉文死亡之後就沒有殺人了,只是利用事件出名,人設比較連貫,有點像死亡筆記本裡面的月,只是無法接受事件沒有按照他的劇本走台劇比較瘋狂一點沒有很智慧型犯罪
想敲碗《Beef 怒嗆人生》的人物剖析~
好像深入瞭解投射性認同可以再多舉一些例子嗎
超喜歡這個解析,從前看劇我都很同情加害者,但卻很少有這樣的描寫。大推!!!
筆記,分成五個部分。一、解釋心智化:二、犯人為什麼沒人性:三、三種絕對會有問題的教養方式:四、《模仿犯》1.投射性認同2.精神等同(1)內在世界等於外在世界(2)內在世界大過於外在世界五、發現身邊人這樣要怎麼做?最重要:如果想打破、重建自己/他人。先給需求,在需求最高點剝奪「假裝」被滿足的需求。中國人名言「瘋狂的最後,只有瘋狂才能消滅瘋狂。」總之要先看到自己的需求,突破盲點,才有重生的可能。(自己表象的需求,背後真正的意圖/需求,解構自己的心智化程度。)結論:「先看見自己,療癒自己,才能治癒(控制)他人。」另外,因為還未拜讀原著,很好奇「原著」對於沈嘉文和陳和平,1.所設定的人格類型是什麼?2.以及他的自我概念?3.也就是小說跟電視劇的差別在於?
一、解釋心智化:11分 先有客體才有我,小嬰兒會看著媽媽的臉 參考課題越好小孩越好心智化 信念 去做15:23 情緒是什麼 說出情緒是什麼喔你餓餓了好生氣16:02 生理需要的不舒服(最原始、生理的,是認識情緒的第一步)給予生理上的滿足,更甚者幫孩子的情緒劃重點先接住情緒,標定情緒1辨識 2跟他很靠近又不一樣的情緒18:31與人互動的技巧,是用原始衝動培養的照顧 命名 緩和 讓孩子慢慢有心智化情緒的能力認出你的情緒 你怎麼了 表徵生理變心理,不能處理,便積木,認出他,拼出你想要多樣子0-6歲 培養心智化能力調節情緒=心智化=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調節的方法:認出來、命名、調節一秒斷線、暴怒:掉入非心智化的狀態(回到以前生理,無法自己控制的狀態)理解自己,也更理解別人心智化正常運作,理智比較多。長出分化的能力(我們不一樣,我們碰到同一件事的情緒會不同)行為背後的意圖:沒喝到奶奶,所以打媽媽心智化過程:每個人的行動背後都有一個意圖,意圖看不見,但是存在。溝通、互動最原始的基礎,是心智化的過程
二、犯人為什麼沒人性:心智化:從外部好的客體,慢慢建構出來,需要一個環境、一段時間,不斷地練習(最理想的狀態)(like刻意練習一個技能)在三歲前心智化被破壞,理智人是情緒的動物前三年要正確地認出來、被安撫、長出理智(先由情緒,再有理智)人格違常或很嚴重的精神疾病的人就是這段壞掉的。
三、三種絕對會有問題的教養方式:1.完全忽視,完全不看你,否定你,怎麼哭都不理小孩。長大後:生存威脅,對自己的存在沒信心,我不值得活在這個世上。渴望把絕望散播出去2.非常嚴厲。在他很小時,塞了很多糟糕的標籤給他。孩子在公共場合做出調皮的行為好的家長:制止、同理小孩不良家長:直接打罵。孩子的情緒沒有被調節,被罵很難聽的話(不孝子、賤貨),期待孩子有成人的表現。家長沒有接受孩子在那個階段的狀態。(負向回饋)所以家長沒調節就直接行動化長大後:有情緒,會用一模一樣的行為模式。行動化,然後攻擊。因為他有情緒時是這樣被對待的,而且又被貼上(不孝子)的標籤。導致他對自我的概念是遭的。一有痛苦,無法處理。一個吞進去,一個吐出來。吐出來就是攻擊別人,變成後面的暴力行為。3.不可控的教養:忽冷忽熱。一下子對你很好捧上天,下一秒暴怒、變臉、貶低你。一下子好一下子不好,變成不可控跟不可預期。對心智的發展(要有規律性),破壞掉所有邏輯、架構、規則長不出來。就會對這個事件失去可信任跟預期這個世界的能力。失覺思調症最容易養出來的家庭:混亂的家庭。情緒的擺盪大到孩子無法理解。(所以孩子在六歲以前需要穩定的環境和穩定的爸媽。)長大後:會對這個事件失去可信任跟預期這個世界的能力。
四、《模仿犯》沈嘉文是失覺失調,不是人格違常。他的歷程:他的姐姐叫沈嘉雯。冰箱媽媽:無法鏡映孩子情緒的爸媽,無法辨識孩子情緒。她是只有自己的狀態,完全忽略外在真正的狀態,活在自己的世界,直接輸出她要的反應給沈嘉文。他還沒有定義自我,就一直被當成姐姐的替代品,一直吞進去不是自我的存在。對自己的存在與概念是模糊的。不知道如何建構自我。被忽視,所以他的存在被否認,所以很絕望,才對被害者很殘忍。因為沒被看見,被當成不存在,所以他怎麼抗拒他媽都沒用,他的情緒也沒有被調節,憤怒沒辦法透過理智化、表徵化的方法消化掉。無法消化掉,吞不進去,只好吐出來,變成攻擊。他做了很多傷害女性的事情。我們不能用正常人的心智能力可以看見,正常人的心智能力會越來越好。成人的社會叫「修養好」。而他們是心智壞掉的人,他們在理解自己跟他人行為背後的意圖時,他是無法處理的。我們要能理解自己怎麼了,是因為我被表徵過、調節過、標定過。可是他們沒有,還是依照生理活著,但心死了。(沒有被調節過教過,所以沒有理智的能力可以處理事情。而且弔詭的是人就是情緒的動物,人的情緒又會一直出來,所以人只能直接行動,他就無法理解自己怎麼了,也無法理解別人怎麼了,他所有東西都停留在一歲以前那種最原始的狀態,無法處理一切。)所以在監獄裡的人,相似之處在於他們大部分來自于破碎的家庭。因為父母本身就沒有調節的能力,所以養出這樣的小孩。沒有被調節,他的杏仁核也會有影響。(不一定是因為本來杏仁核就很大,所以會衝動行事)「所有的加害人都曾經是受害者」他們在原生家庭裡,無論是否遭遇過肢體上的暴力,可是在情感上的缺乏,因為父母本身就沒有能力,可能本來的心智能力就很弱,所以給不出來,再加上很多先天、後天的因素,就變成現在的樣子。吞進去:無法處理情緒,自殘、自傷、自殺(自戕)吐出來:攻擊別人沈嘉雯:早發性失覺失調他無法處理並「看見」自己的情緒,所以他傷害被害者,被害者的喊叫、痛苦,就等於他的痛苦。透過被害者,他終於可以看見自己的痛苦了,看見自己的情緒。
1.投射性認同:他因為自己是破碎的,他不存在。他是他姐的替代品。他無法消化的東西要丟出去處理,就看見自己。而那一刻他看見的是「自己」,不是那些受害女性。(所以他不是為了快樂才傷害女性,他是為了看到自己的痛苦,他得到痛苦,抒發痛苦。)他找到的自己是「壞掉」的自己、糟糕的自己,但他不喜歡壞掉的自己,只好「消滅」這個壞掉的自己,因為我期待我自己是很好的。我只好把你消滅掉。那一刻我找到了你,同時我又需要消滅你,因為你的存在讓我看見自己好遭,我不要這個糟糕的感覺,我調節不了這個情緒。我只好透過消滅你。然後在消滅的那一刻他不是爽快,是「得救了」,我可以回到好的我。但是他底層又是一個更大的空虛,然後他找不到自己,只好再去找下一個受害者。(會殺人是極端化的表現,極少數)加害者跟家暴問題。加害者跟受害者是一組的。我看到好多家暴的加害人他們都文質彬彬,社會成就高,甚至是高知識分子。心智化可能有某部分是好,某部分是缺損。可能後天培養很多知識、理智層面,但是在心智的能力,情緒的調節能力是空白的。所以會有加害人會去打被害者(組成聯盟)投射性認同再來一遍,他在外面的痛苦無法自己消化,但他學會不能在外面(社會化),所以他帶回家裡,處理不了又丟出去,就丟給最親近的家人。「親近的人的痛苦顯化,是他自己內在那一塊情緒的展現」,然後他看見,確認了自己,又同時討厭自己。這種人,他會一直需要外面的那個人來外顯他的狀態,所以他身邊一定會有人。他會想盡辦法讓他身邊有人。所以他可能會去學怎麼去建立關係、怎麼追求男人女人。「他不是真心要愛,他是需要一個人來演他的自我。」所以他會把這些能力變得很強大,是因為它需要有人在他旁邊,「但是那個人進去他的關係,那個人就變成他的受害者,他會變成破碎的他。」你會發現在受害那種結構裡頭,「被害者會越來越自我不見,看不見自己」,越來越空虛,「因為他會去裝另一個人的自我。」然後他會變得越來越破損、糟糕。(可是每個人都是無可取代的,沒有人可以代替你,等同你,雙胞胎也不行。)「這一個受害者的狀態,其實是某部分加害者內在的投影,然後交雜。」在親密關係裡對別人暴力還是不對的,只是要把犯罪心理,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的關係說清楚。陳和平可以操縱別人=心智化很高?這就是上面講的,一個人可以文質彬彬,但同時做出很殘忍的事情。戲的成長背景,沒有像沈嘉文一樣敘述這麼多。所以不好評估他的類型。連是不是自戀型人格都不確定,因為不典型。(會出戲)不確定到底是反社會還是自戀,完全是兩套不一樣的狀態。百分之九成以上可以在家庭裡找到原因,剩下也有基因的問題。這兩個是同時存在。如果有好環境壞基因,可能不顯化;壞基因壞環境,就會激化他,就一定會顯化。陳和平前半段在操控沈嘉文,比較像高功能的反社會性人格。但吳慷仁也說對,當沈嘉文死了,他的犯罪模式就改了。突然從反社會型人格變成自戀性人格。(感覺怪怪的是因為他在人設上做了一個大的設定,但在人性上的連續性是不清楚的。)所以為什麼陳和平這麼高功能,還會這麼蠢最後承認是主謀。因為有一些人的心智他不是全部沒有。沈嘉文是相對脆弱很多。但有一些人是部分有部分沒有。但人在某一些時刻是很容易掉進我們的情緒狀態(非心智化狀態)。也就是當需求被剝奪,會瞬間理智斷線。例如很需要被肯定的人,被辱罵就會理智斷線。如果是很需要清楚的人,突然之間你被丟進一個非常不清楚的狀態,你的需求沒辦法被滿足,所以你那一秒就會斷線。所以陳和平的關鍵字是「你不重要」(ep9.10)所以需求不滿足就會付出行動。
我就是不知道怎么处理愤怒悲伤,然后吞进去。然后小时候一直自残。后来看心理医生知道了生气就对着枕头喊一嗓子(这个方法对我个人有效每个人不一样不伤害别人就好),就好了😊
(没这么简单只是总结哈哈
看到陳和平後來不斷提到創作以及藉由創作來獲得關注同時確認自身價值的行為,有一個想法飄過,是不是肛門期(第一個創造)有什麼問題~不過陳和平的整體脈絡跟早年經驗真的都還滿單薄的
我覺得原因是因為有錢人不要他們 這個世界沒有錢就很難活 所以大部份人忙著賺錢 沒時間顧到別人家 慈善團體也沒辦法顧到每個弱勢 所以我們要善良的有錢人
看完第一個想法想說沈嘉文怎麼沒被他媽影響認為他是女生,年紀那麼小社會認同應該沒那麼明顯,歸因是甚麼怎麼沒演出來??
當初看到模仿犯的卡司表,發現有一位心理師的設定,就非常好奇劇中會如何運用這位角色推動劇情,沒想到一聽 podcast 才發現劇中沒什麼發揮…😮💨😮💨
對阿,因為很難面對,所以買了《好好說再見》到現在都還沒勇氣聽哈哈哈哈等我準備好就會來聽了^^
很好奇,在心理師眼中世界上是不是沒有真正的壞人?
請問好好說再見是針對男女之間的分手還是有包括生離死別的釋懷?
您好:我是小編,詳細的課程介紹,歡迎參考課程連結~www.koob.com.tw/online/tk16
我永遠記得,我在我國中時,我母親買了新T血給我,我洗完澡很開心的穿上給我母親看,結果被暴打。
這反應真的會讓人無所適從,秀秀
QQ辛苦了⋯⋯
可以理解
最近看了《不原谅也没关系》,可以自我疗愈以及了解别人(母亲)的行为原因。至少可以和自己和解释怀。
有原因嗎?想像不到
覺得內容不錯,但是互動訪談的過程太過冗長應該要在精簡縮短一下視頻的時間過長了
陳和平是個藝術家脾氣,夢想是做操縱別人(演員)的導演,社會是他的舞台,劇本也要照著他的想法走。最無法忍受別人侮辱他的作品
我竟然聽到哭了。好擔心自己的情緒越來越不受控制。(Shoud I be far away from her !?)開始擔心我會害到 my daughter.📌我不怕嚴格,只怕沒有原則。(我又中了)
沒事的我也是聽到哭 身體不斷的顫抖,相信我們會越來越理解,我未來也想生孩子,希望我能夠瞭解學習後,也給我未來的小孩滿滿的愛跟健全的心智化。妳一定是個很棒的媽媽❤❤❤
@@林軋 謝謝你的鼓勵和安慰,讓我能夠好過一點🥹。
陳和平就是一個敗筆讓我一直出戲B型人格是會流動沒錯但不是這樣他只讓人看的很討厭還莫名其妙一個核心人物刻畫卻非常薄弱
感覺烏鴉跟和平很像
bilibili 熊孩子的視頻。
小孩還會笑啊
這是編劇編的不代表符合犯罪心理整體犯罪人格不夠殺傷力。如果你覺得他很變態,代表你無法分析與剖析他們的犯罪心理。
真囉嗦
靠邀 被你們暴雷了 氣死我了!!!最新影片聽完後自動下一個影片到這部,結果開頭就暴雷,看來我能省點時間不用看模仿犯了 哭阿ㄚ.............................................................................................................................................................................................................................................................................................................................................................................................................................................................................................................................................................................................................................................................................................................................................................................................................................................................................................................................................................................................................................................................................................................................................................................................................................................................................................................................................................................................................................
這集好聽到直接二刷
現在很多人愛看 X調查 那類講述真實案件的影片,還有Podcast 也滿多講述真實發生的犯罪故事,包括在歐美也很流行這些節目
這些講述真實案件的中文頻道,我每次看留言區裡 大家多半都在罵兇手多壞多壞,他們都相信兇手只是天生壞,可能會說:「跟兇手 同父同母的手足,為什麼就沒有成為壞人?」
沒有心理觀、去脈絡化的人其實非常多
新聞跟這些節目因為篇幅跟非心理專業的緣故,只能很簡單粗暴的歸因,但其實一個兇手要成為兇手的養成應該真的是非常複雜的,例如即便是同父同母的手足,也需要「因材施教」,所以我很認同楊老師說的,一個天生可能比較容易壞掉的人,如果他有幸剛好在適當教養的家庭中成長,那麼他容易壞掉的因子就比較能 ''被稀釋掉‘'
有一次我看 講述某一個北美的殘忍謀殺案件的節目,那名兇手非常年輕,他的實際家庭狀況剛好就很難被打聽出來,所有認識他的人應該都不了解他們家、只看得到他們的「表面」,兇手的爺爺還說他們家很「溫馨有愛」,連兇手本人也堅稱他家很好,但有可能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會養出壞掉的人的長輩,十之八九都覺得自己「沒問題、很好啊」,而壞掉的兇手本人多半也不會有病識感,否則他就不會走到那一步了
好的家庭教育真的超級重要
周遭脾氣好的人的家庭&成長過程都非常的和諧
((我想起成長過程認識的同齡人 長輩
所有人幾乎都認為我脾氣好
結果那只是我的一個社交面具
我們家大部分時間是紛爭冷戰爭吵的狀態
我傾向避免衝突 然後自然而然就變成以和為貴
辛苦了~
我以前也是這樣,因為爸媽常吵架
不過我後來接受吵架是一種比較激烈的溝通~
期望大家都能成為真正的脾氣好
我自認看起來溫和,對外也脾氣好,但其實是壓抑,從小就壓抑,就是家裡常常吵架,要逼自己強壯
顯然這裡指的脾氣好更精確來說是「情緒平穩」,情緒就不止是「外在看起來」的,而是自己內心世界的狀態,表情風平浪靜的底下,心緒是緊繃的起伏的嗎,是不是急著想轉移注意力 逃避這不平穩不舒服的情緒
我看我認識的情緒不鮮明彰顯的朋友,是觀察他們應該會要很高能量的時候 是不是仍然中間真空一層的感覺,因為確實有些情緒平穩、很成熟穩重的人,他們很開心也只是溫柔一笑,不會出現笑到肚子痛、拍桌子那種超外顯的高亢,但是感受得出來那是發自內心的柔和的喜悅、並不是出於需要壓住一切
而通常會壓抑脾氣的人,也自然同時會隔絕感受細微的美好(凡事一體兩面),散發一種具體難以用語言形容的感受不太到「他的心」的感覺
很棒的主題!感覺當父母要有換位思考、同理心的能力,疏通孩子的情緒,孩子才有安全感。
有些父母本身因為生活煩躁或自戀,關注自己、忽視孩子,會用防堵,叫孩子不要吵他/她,甚至發洩情緒,逼著孩子把這些負面情緒往內在壓,就容易生出憤恨。
要利用孩子的時候,就給小孩糖吃,不需要小孩時就很冷漠。
看過一個視頻說父母身上要有清水,讓孩子每次來把沾黑的毛筆可以清洗,每次清洗完,他就又能去面對其他的情境。
很喜歡嘉玲老師解讀的:他/她從被害者身上看見自己的情緒。這個點,讓我能進一步理解他們的冷血。
這就是為什麼惡性循環的開始!
1.沒有溝通的關係.
2.可能父親不願意管閒事.
3.母親控制慾很強.
4.小孩子在常期壓力成長.
5.這家庭培養出 跟社會脫節的人.
6.最重要‼️小孩子沒有辦法獨立思考面對社會!
7.啃老族 躲在房間 !
8.永遠不會社交生活.逃避現實終老!❤️
ㄠㄠㄠ
事實是,沒有同理心只有同情心。
沒有任何人的成長環境和體驗會完全相同,對於人事物的視角也就不同,最終的結論也就不一樣。
聽了你們的頻道,中途停下來去追完了(模仿犯),心情鬱悶了兩天,台灣的劇拍的很有深度,但也實在太沉重了!看完之後久久不能自己!
確實劇中的胡允慧並沒有在心理學的層面好好的發揮,戲劇可能比較難以做到這一塊,大量的解說一定會拖慢了劇情的緊湊感!我看完的劇而沒有聽嘉玲老師的解說就太虧了!
強烈建議所有的朋友把啟點的這一集,當作該劇的第11集!
常常看到《模仿犯》的介紹,但是只有這集很深層的把心理動機表現出來,而不是只是說這個人怎麼這麼可惡而已!
好震撼,聽見「受害者的哭喊,是加害者的情緒,沈找到壞掉的自己,然後消滅...」我哭了😭雖然現在還不是很清楚我找到了什麼?但我知道我很快會釐清這是什麼的,
感謝嘉玲老師抽絲剝繭的分析😭❤️❤️
我很喜歡看(聽)犯罪心理學 探討研究什麼樣的環境教育 多年後養育出一個冷血殺手
有看我們與惡的距離
非常好看
心智化並非天生,而是透過發展而來,從被養育就已經開始。
幫小孩接住並指出來。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25:15
三種會養育出人格違常的方法
1.完全忽視
2.極度嚴厲(父母沒有辨識小孩情緒以及與大人差別的能力)(同時給與負面標籤或是回應)
3.不可控(=情緒化)(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搖籃)
情緒爆發可能有
1.吞進去(自傷 自殘 自s)
2.吐出來(傷害他人)
傷害他人在他人看到部分的自己。
34:52
父母沒有具備完整的心智,就會養出沒有心智能力的小孩
47:20
內在世界大過外在世界
8:07 會看這影片會去看心理學不一定心智能力好
也有我這種壞掉的身心科病人為了解脫自己通苦而看
37:00 重點-為什麼壞人要做壞事
45:17 我爸
45:30 我
46:02 心智退化導致「精神等同(於現實)」
48:48 最近我爸給我的深刻感覺 感覺在他身邊待個幾分鐘
就要毀了我幾年吃藥與思考所建立起的精神復原狀態
雖然整體邏輯能理解
但依然在"從過去找原因"感覺整體還是偏佛洛伊德派
我很好奇這從阿德勒派觀點分析
看完覺得那些被說"很有正義感"或常說"我實在是看不下去"的人
就只是很容易被觸發心智退化的人而已
差別在他們心智退化後的原始需求反應符合大眾道德觀
加油。老高有講過心理學阿德勒,不一定是你要的但是很有趣
@@JohnSmith-ms3il 我就是看老高影片後在現實生活執行了幾年阿德勒心理學後改善的
每周三抬頭一次促進心理健康
印象中,阿德勒也很注重「從過去找原因」,如他很關注「早期記憶」,只是和佛洛伊德比,他更重視個體知覺,即個人主觀怎麼看待自己的經驗,而這個意識比經驗本身的真相還重要。
而今天老師分享的感覺比較聚焦在心智理論的研究,是早期從認知行為學逐漸成形,到1960年開始觀察嬰兒行為後盛行的。不能說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無關,但心理學派其實也都環環相扣就是。
不過前言不重要,其實想說的是,雖然彼此是陌生的網友,但還是想說聲加油。壞的人際關係就像病毒,先把病毒趕跑了不代表身體好了,身體還要去修復被病毒破壞的斷垣殘壁,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病毒稍微一回來,就又受傷了。這是一條非常非常漫長的路,你一定非常非常努力。
沒錯~ 的確會有
這種屬於智慧型的
重點 本身多是 反社會人格
這集有個有意思的點,老師分享「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才是好的心智狀態,但現實中人們即使知道這個道理,可一但遇到困境,常常直覺反應還是會變成「先處理事情,再處理心情」,並且覺得這才是成熟大人的表現。想想這真的很遺憾。
這也許是為何這麼多文明病的原因吧。
別說「先處理事情,再處理心情」,很多環境是「只允許處理事情,心情是你的私事你自己處理」,或是「也許心情很重要,但負面的內容沒人喜歡聽,你自己處理」,要不然就是一直重複「你想太多了」。
真的,大部份人會說:「談情緒又不能解決事情。」
我個人認為,小時候若有幸能被主要照顧者「先照顧心情、再處理事情」,是長大後能當個「先處理事情、再自己消化心情」的所謂成熟大人的基礎
而沒有這個幸運基礎的人,很遺憾的,長大後自己的心情的確又是「自己ㄧ個人的責任」,這也是我會聽這頻道來學習、也會找諮商師談的原因,人生好難~
@@c.l.c.2024 那請問有些情況是只能優先處理事情但不能處理自己心情怎麼辦?像是假日剛收到朋友生大病這時候又被老闆突然要求加班該怎麼辦
看到自己的留言被刪除,我是整個極度不滿,就如同挑性我一樣,跟我那些同事一模一樣,專找我麻煩!!!!
@@anixin7151 你的留言被刪除嗎?@@
這集我聽得很觸動,覺得有很多心理的細節,
也能瞭解自己還有身邊親密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反映情緒。
我也想到,關於加害人在被害人身上看到討厭的自己這件事…
所以如果有人願意接住對方的惡,然後仍然願意以善待對加害者
這個加害者心裡的痛苦,似乎才有可能得到一個救贖
👏🏻👏🏻👏🏻非常感恩嘉玲老师把没被看见的
内外失衡 ~提醒我们关注彼此心智化之自我发展过程…需要被正视👁️的重要部分啊✍🏻🙏🏻👍🏻👍🏻👍🏻
可以請老師講一下NETFLIX的新片:怒嗆人生嗎~?
這部影集我認為也有許多心理學上的議題,從文化背景,原生家庭到社會環境
一切生活看似光鮮美滿,但卻沒有快樂,即使有著幸福得家庭,但卻找不到家的歸屬感
"我是一個籠子,等著一隻鳥"
對物質生活追求的終點,不管是已經成功的人(女主角)或者是苦苦追求的人(男主角)
心中都有無盡的焦躁和憤怒,在第一集馬路上互相路怒,而爆發出一連串的連鎖效應
原來情緒真的好重要
身為國北護生諮系的學生 覺得這集聽了很舒服
也好喜歡這集的主題😍希望能有更多犯罪心理學的內容❤
我想提供一個觀點,人格不一定用類別區分,也可以用向度的方式看待,DSM在這個部分也有一些爭論。另外,反社會和自戀型人格目前都被歸類在B群人格障礙症中,所以兩者也還是有些共同的特徵。
陳和平被刻畫的可能是psychopathy性格,自戀、操弄性、冷血與不穩定性
很喜歡這集的內容!聽完之後能更確實地明白劇本為何這樣安排角色的行為
希望以後有機會能看到更多深度解析角色心理的影片
19:30心智化能力養成。調節小孩的情緒。
解說清楚明瞭讚喔!了解很多😊😊😊😊
所有的家害人 肯定絕大部分是背害者 每個人都要保護管理自己的情緒❤🙏
超喜歡這集內容
超有趣的!聽到捨不得停於是又熬夜了哈哈哈
真的好喜歡這集,對於兇手的養成和心理狀態的詮釋很清楚~
有結合古人說的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又有心理學的意識及潛意識,而且跟分析真實事件比起來,分析劇情也比較安全。對社會間接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更上一層樓的一集,謝謝啟點。
性本善 是 生物自然本性,想想看
原古生物 會 互相幫忙,這有利於生存,而有利於生存就有利於繁殖,而我們就是他們的後代。相反的 ,不互協助就不利於生存,就不會有後代。幫助他人有利生命所以是 幸福快樂的, 所以才有助人為快樂之本。
看與惡的時候覺得沒有看到自己期待的探討,就是沒人想養出殺人犯但是為什麼又養出來了?
生活中或許不容易遇到殺人犯,但是常遇到父母明明期待小孩長大成人是獨立、對社會有貢獻的孩子,也朝著這個方向教養,也有教養出符合期待的孩子,但也有孩子不敢跨出家庭、不敢出社會的狀況。
這裡有談到想知道的部分,謝謝兩位老師的分享。
子女不敢跨出社會跟家庭,是父或母(我看通常是母親居多)表意識上以爲自己希望子女獨立,但他們在潛意識裡其實不太希望,他們無法正視跟處理自身這樣內心的矛盾。
因爲這樣的父或母本身也不想獨立成熟、他們也想依賴子女,卻不願承認跟面對這樣的自己。
即便這樣的父母不止生一個孩子,但每位成年子女的依賴方式可能不太一樣,有的就真的困在老家很久沒工作,而有的即便離家很遠、也結婚了、工作上也被重用,但精神上卻還是跟母親高度共依存,每天都要跟母親通電話、心情也隨著母親走。
或是表面上看起來跟父母很不黏的那一位,其實心裡只是氣父母偏心,所以精神上有一塊也還未成年、還停在孩童時的期待裡。
因此所謂 “從原生家庭獨立” 不只看表面行為(是否住老家、是否好好工作、是否自己買房買車⋯),我個人認為更主要的是跟父母的情緒界限。
以上都是我認識的人的實際案例狀況。
當初與惡出來也很好奇到底如何呈現 背後深層的冰山
但並沒有描寫很多這部分
模仿犯倒是有細細標出這部分 經過這集解說更瞭解內在的變化
37:42 看見壞掉的自己時,會有一個迴力鏢產生。 若是透過外力或外在的影響,就會容易地想去掩飾或消滅參照物,回到自我認同的舒適; 若是透過內凝聚或內在省視的影響,就會傾向來修理或重整自己,達到內在與外在環境的同步舒適。
於是便可以得知,「吾日三省吾身」是自私至極,卻又大公無私的基本同步功課而已。 無關儒教或修行,當作到時又讀到前人此名言的指引,就像是戰戰兢兢的存在受到了讚賞與肯定。 誰說穿越時空來打通任督二脈的行為,只會是小說情節而已。
而內凝聚時,會自動篩選掉不堪的凝聚,透過活在當下,還能更融洽地接受外力或外在的影響,將其瞬間轉化為內力,讓教鞭想替代教訓的心意,不遺餘力的珍藏在心底。 讓「得英才而教之」成為師者實際的快樂。
分離是最容易勾起他們被剝奪的感覺!
這個時候你要處理的很小心
你需要先順著他,才能慢慢的離開他
自己的心智化能力要很高
扮演:跟他過去環境反應不一樣的人
不管我互動的對方是正常人還是心智能力有狀況的人
妳越嗆他只會讓他那個內在狀態一直投射在妳身上
妳在處理這個事情的時候,妳比較不容易勾起他那個內在的痛苦🎉
這集的內容真的很棒! 很值得反覆聽!推推!!
喜歡這類主題,有美劇犯罪心理的感覺
殺人犯是整個社會造就的,大家只看表面行為,心理學不是無形它其實可看的出來,從一個人平時行為習慣就可看見。社會帶給
你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如果一個殺人犯製造了什麼,整個社會應該要檢討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大家看到的殺人犯如何的殘忍,那麼有想過殺人犯曾經承受了什麼,身邊的人有曾幫助過什麼伸出過什麼援手或大家都是知情卻選擇視而不見,這才是造就反社會人格的形成。聽的出來主這位老師生活很平順,因為沒有深刻體會過這個社會黑暗的那一面。人是從(我)出發,所有事的出發點都是從(我)為出發點,每個人都有自私的那一面,是因為社會經驗教會我們什麼事可做什麼不可做。請記得,犯人沒人性是因為他沒有感受到這個社會有人性,現實生活常可看到群體行為,只要有人帶頭做其他的人也會因同儕而一起為之,不要懷疑,百分八十的人都會,不要只覺得殺人犯可惡社會周遭的冷眼旁觀的人一樣可惡也都沒資格說話。環境應該指的是大環境,大環境指的不只是家庭還有社會,主講人認為一切主因在原生家庭冷漠,那麼放大角度是否可解讀這個社會大家也冷漠。我覺得心理學課本該調整了,不是曾經觸法的人原生家庭都有出問題,有的甚至是檢警家庭背景。心理學課綱最大的問題就是照書養,很多錯誤的觀念,很多心理學者
從學識界從某些環境去接收這些資訊,沒有看到重點尤其犯罪者的心理,百分之七十是錯的。主講人又說錯一件事,你內容說到,有潔癖的人內在大於外在這句話不是完整全部事實,看事情不要只看表面,心理醫師常犯這種錯,本人正好是個嚴重潔癖者,但是主要原因是病理性理由,因為抵抗力差要預防細菌環境故造就這樣的習慣。這個社會上教大家的都是遇到問題都是踢皮球或冷眼以對,教育也是如此。
倖存者偏差,加害者的確是家教出問題,怎麼會放大到都社會的錯?!
這集解釋到沈嘉文為什麼會壞掉讓我突然領悟了!!
我以前也真的以為這類的犯人是從殺人中得到快感,
原來是從被害者身上看到一個不好的自己,把他消滅掉。
老實說這部也真的沒有交代太多陳和平的原生家庭,
就連他爸媽的死是不是他下手的也看不出來,真的也不好分析...!
但我覺得這部從一開始他躲在幕後就看得出自戀型人格,
一開始他就拿被害者當作"作品",做出很多殘忍的創作想引起大家的關注。
52:36 最後說到要怎麼離開危險人物,但前提是要先察覺到他們怪怪的
沈嘉文的言行可能平時就看得出來,陳和平實在很難看出啊...
就像楊老師說的有些人可以文質彬彬...。所以這樣的犯人能偽裝的很像正常人
那我們就是有一天運氣差就變成姚雅慈的狀況。
當時看到劇情進入陳和平那一段,我想到的就是之前其他集談過的"有人天生沒良知"
然後當時兩位老師講到後面都"....嗯"覺得很無言,我也覺得這種案例實在不知該說什麼...。
分别坏人你可以用我这方法就是注意在你身边若是蓦然一个人默默闯入你的生活里,你就要深思这个闯入者接近你的目的,如果他是因为工作或者你的爱好理由接近你,千万不要放下戒备,你就要注意在相处中你们两者之间是否互相满足,没有任何一方受扁担,如果他对你是无私奉献你就要小心了,60%是心智不成熟的恋爱脑,40%是疯子
個人一點點想法:
心智化的正常運作要跟理智畫上等號...
中間還要有一些轉化或是保護機制
不然有時候...你還是會遇到可以破壞你心智化運作的對象
簡單來說~就是要維護心智化的運作(我稱之為內心世界的和平)
如果簡單的用我很理智來概括...其實很容易被奇怪的人破壞掉
有種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暫時想不到更貼切的說法
我們是以五感來感受這個世界,因為沒有"我"這個概念,所以會以其他人對待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來判斷自己的是非對錯,以及間接證明我的存在。
小朋友認識世界的方式,則是從最親近的人和環境開始建構起關於"我"以外的世界。
以為會越來越清楚,但是當體驗得越多,反而變得越來越混沌及模糊。
心智化過程---邏輯自洽
讓孩子哭,不去理他----某德國心理學家的育兒寶典
忽視、框架、標籤、否定---建構起變態心理
我睡前都會聽妳的頻道。我超愛研究人的心理層面!楊老師聲音好好聽❤️❤️❤️
這麼長的影片 我居然聽了兩遍 超精彩的分析
我是先聽完 再看劇 然後再回來聽一遍
看劇的時候 會有一種無力感 無法理解陳和平的壞(嘉文是相對好理解的角色)
但聽完你們的分析之後 知道人是怎麼變壞的 知道為什麼之後 會有種理解 無力感就消失了
我覺得講出加害者的心理狀態不是在幫加害者講話,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分析這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情緒和家庭的重要性,我覺得也是對社會的一個貢獻,不要再把一個又一個無辜的小孩製造成心智長不大的壞人。
謝謝你們用心的製作這個節目 真的受益良多❤
-..-真的!那個犯罪心理師介紹太少,不如安排一個犯罪側寫師更好~
所以陳和平就是想打開每個人最深沉的黑暗面,一直給鑰匙,讓人去打開(結局他已散佈鑰匙出去)
有些人可能建構的層面單薄,所以可能一把就開了!有些人可能需要很多~
最後給了陳和平Happy Ending...
難怪沈嘉文每次使用完暴力都會有股釋放的感覺~是把自己的壞放出去再消滅它~
他難怪會成為犯罪溫床的主軸~~因為它學習吸引讓其他人接近~
-------------
我也是覺得他的犯罪方式改變,應該會一直依循他原本的方式
很多韓劇自戀型人格,都有他們獨自個別的手法~因為他們相信這是獨一無二的
反而出現模仿犯汙辱他們的手法,才會引起他們的注意~
------------
林心如不是故意引他生氣破壞它原本的計畫嗎?
擔心她兒子被影響,所以寧可激怒他,也不想讓他攻擊兒子
嘉玲的聲音超好聽😊
因為另一半原生家庭破碎+長期言語肢體暴力(對另一半的媽媽及另一半)
導致結婚多年後複製貼上了另一半原生家庭的狀態
聽到家暴那段,真的心有戚戚焉,透過言語暴力看到我的痛苦,反映他小時候心裡的創傷,這過程真的壞掉了
我變成破碎的我,越來越失去自我,變成不是我自己的那個我
人 包括晡乳動物 通常會找
同感共情
所以 分為兩
當對方 感到痛苦不安 危險時
投攝到自己內心 也會產生不安
這時 會伸出援手 幫助對方 脫離危險或是痛苦
另一種 是 心理上的痛苦 ,會找尋同樣痛苦的對方,同感共情下,這樣以為能讓自己安心 安慰而得解脫,但發現製作對方痛苦也無發真正解脫時,試途用施暴對方方式來解決,但是還是無法解決時,他會再找下一個受害者,或是 虐待其他動物。
痛苦 太依賴外界解決時,往往是解決不了。
心智上 ,培養 和善心智,多去接觸需要幫助的人,慢慢的 就會發現,他可以不需要用暴力來解決心智問題,被幫助的人一點一滴的回饋,漸漸 他會覺得 他在這世界 是有 一席之地,會感覺存在感和被他人重視感。(最後陳和平 是選擇用極端暴力來展示自己在這世界存在。)
人類是群聚生物 ,非常重視 在人們間關係及存在感,所以很在意是否被看的起。
所以 很多宗教 會強調大愛,或是多去幫助弱者,其目的就是在慢慢培養 善良的同理心,也借由幫助他人來建立自己在這社會的一份子。
ps :人會痛苦 多半來至於 在意“關係”
喔喔喔喔 舉手發問))))那是不是也說明了 愛一個人他看見的他愛人的情緒也是看見他好的自己嗎???
這一級含金量超大!讚
这集好棒 👍
這不就是凱宇老師說的 我不怕嚴格 只怕沒有原則。
二位講得真好,解釋得也很清楚,讓我這個心理學小白收獲頗多。但到結束前20分鐘左右,嘉玲老師似乎有點急,對於怡璇老師的提問,回應聽起來有點敷衍,若是時間太長,怎不分成2堂課,也更能好好的解說。真的有點可惜了。
超級無敵精彩的一集
含金量極高的一集🎉
其實看到最後,我覺得嘉文真的很可憐😢😢😢從小在不正常的家庭跟病態媽媽的養育下長大,逼他變成女生,孩子的成長過程會造成人生當中的陰影
但主嫌為什麼會長成這樣,卻沒有很清楚交代。。
喜欢这集的内容!
雖然與主題無關,但還蠻期望可以探討面對說謊的心態,不管是出自於善意還是惡意,為什麼我總會去糾結於面對的人對我是否誠實,是否對我有所隱瞞,從而糾結於謊言底下的真相,誠實真的是要針對事情而論的嗎?相處間真的應該保有一些隱瞞跟謊言會更好嗎?
記得母親生前,寄給她一件 T-shirt. 她沒有說,謝謝。只說,”那件t-shirt 質料不好。以後不要送給我”. 我後來才明白,她覺得 我的心意不夠。對她其他的孩子們,她不敢。只能說,人對弱勢才會說,真心話。
我家就有這種長輩~
就是 忽視+否定+毒舌
常 出爾反爾 喜怒無常
環境創造人
從生到死的過程中
都只能用「莫名其妙」來形容
人生
姚雅慈那一段我覺得是一個引爆點
在前面一直強調陳和平所害怕 不被看見 沒有價值 默默無名 埋下一顆種子
等到後面郭檢講的話無疑是柴火 點燃那個火藥
陳和平被激怒的時候有一閃姚雅慈對他的話語 因為間距時間不長 所以反應會很激烈
若是沒有前面的種子 而是更久的事情 陳和平可能不會這麼激烈反應
喜歡心裡學😊
情緒的分化過程,跟訓練AI的概念是很像的。
同樣都是將某個情境、狀態、概念、......,抽象化成人腦中的符號;
對AI來說是在歸納並將這個抽象化信息,記錄在某個資料區塊。
就連AI需要人類導師反饋,以防AI說出不得體的話,也是如此相似。
天啊!光看到標題就好期待喔!
如果不面对自己的伤痛,创伤和情绪就会爬上你的手臂传到亲近你的人身上
看完反而很好奇那這些"壞人"還能夠變好嗎?用什麼方法呢?有研究顯示出什麼方法是會有用的、還是目前的研究都只在萌芽階段、或其實真的沒救了壞人只能一輩子關在監獄裡?假設0-6歲都沒被培養到心智,超過6歲、或變成大人了後,還能夠從0開始慢慢培養出來,把"壞人"漸漸變成正常人嗎?
老師🧑🏫我想理解光滑的離開這一張😢🎉
這集好精彩震撼喔(我太好震撼😂?),覺得更認識那個“沒有自己”的虛空
最近看了幾部戲,都在最後兩集突然轉變,我在想說是不是經費不夠,需要早點結束
社會好恐怖 每次聽都覺到受益良多 哎
這就是為什麼惡性循環的開始!
1.沒有溝通的關係.
2.可能父親不願意管閒事.
3.母親控制慾很強.
4.小孩子在常期壓力成長.
5.這家庭培養出 跟社會脫節的人.
6.最重要‼️小孩子沒有辦法獨立思考面對社會!
7.啃老族 躲在房間 !
8.永遠不會社交生活.逃避現實終老!❤️
9.跟著上一輩學習生活品質無法改變…
10.你自己要出門獨立⋯⋯租房子也好 能夠獨立自主別在家!
辨识情绪 养育过程中 原始身体的不舒服 生理上 认识情绪第一步 给予生理上满足 情绪划重点 情绪标定以及接住
請問有人可以一起幫我解答一個問題嗎?
#當第一個被害者被掐死,田村義cpr救回的時候,陳和平為什麼會對著田村義說 :你這麼喜歡死的?
然後再動手掐死被害者。
真的不太懂為什麼陳會這麼說?
若能觀觀察到精神疾病患者小時候的成長過程,大致都能理解疾病起源於家庭,大人的身教的結果。只針對病人個別治療當然是低效的,這就是悲哀點。
陳和平在原著裡,沈嘉文死亡之後就沒有殺人了,只是利用事件出名,人設比較連貫,有點像死亡筆記本裡面的月,只是無法接受事件沒有按照他的劇本走
台劇比較瘋狂一點沒有很智慧型犯罪
想敲碗《Beef 怒嗆人生》的人物剖析~
好像深入瞭解投射性認同
可以再多舉一些例子嗎
超喜歡這個解析,從前看劇我都很同情加害者,但卻很少有這樣的描寫。大推!!!
筆記,分成五個部分。
一、解釋心智化:
二、犯人為什麼沒人性:
三、三種絕對會有問題的教養方式:
四、《模仿犯》
1.投射性認同
2.精神等同
(1)內在世界等於外在世界
(2)內在世界大過於外在世界
五、發現身邊人這樣要怎麼做?
最重要:如果想打破、重建自己/他人。先給需求,在需求最高點剝奪「假裝」被滿足的需求。
中國人名言「瘋狂的最後,只有瘋狂才能消滅瘋狂。」
總之要先看到自己的需求,突破盲點,才有重生的可能。
(自己表象的需求,背後真正的意圖/需求,解構自己的心智化程度。)
結論:「先看見自己,療癒自己,才能治癒(控制)他人。」
另外,因為還未拜讀原著,很好奇「原著」對於沈嘉文和陳和平,
1.所設定的人格類型是什麼?
2.以及他的自我概念?
3.也就是小說跟電視劇的差別在於?
一、解釋心智化:
11分 先有客體才有我,小嬰兒會看著媽媽的臉 參考課題越好小孩越好
心智化 信念 去做
15:23 情緒是什麼 說出情緒是什麼
喔你餓餓了好生氣
16:02 生理需要的不舒服(最原始、生理的,是認識情緒的第一步)
給予生理上的滿足,更甚者幫孩子的情緒劃重點
先接住情緒,標定情緒
1辨識 2跟他很靠近又不一樣的情緒
18:31與人互動的技巧,是用原始衝動培養的
照顧 命名 緩和 讓孩子慢慢有心智化情緒的能力
認出你的情緒 你怎麼了 表徵
生理變心理,不能處理,便積木,認出他,拼出你想要多樣子
0-6歲 培養心智化能力
調節情緒=心智化=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調節的方法:認出來、命名、調節
一秒斷線、暴怒:掉入非心智化的狀態(回到以前生理,無法自己控制的狀態)
理解自己,也更理解別人
心智化正常運作,理智比較多。
長出分化的能力(我們不一樣,我們碰到同一件事的情緒會不同)
行為背後的意圖:沒喝到奶奶,所以打媽媽
心智化過程:每個人的行動背後都有一個意圖,意圖看不見,但是存在。
溝通、互動最原始的基礎,是心智化的過程
二、犯人為什麼沒人性:
心智化:從外部好的客體,慢慢建構出來,需要一個環境、一段時間,不斷地練習
(最理想的狀態)
(like刻意練習一個技能)
在三歲前心智化被破壞,理智
人是情緒的動物
前三年要正確地認出來、被安撫、長出理智
(先由情緒,再有理智)
人格違常或很嚴重的精神疾病的人就是這段壞掉的。
三、三種絕對會有問題的教養方式:
1.完全忽視,完全不看你,否定你,怎麼哭都不理小孩。
長大後:生存威脅,對自己的存在沒信心,我不值得活在這個世上。渴望把絕望散播出去
2.非常嚴厲。在他很小時,塞了很多糟糕的標籤給他。
孩子在公共場合做出調皮的行為
好的家長:制止、同理小孩
不良家長:直接打罵。孩子的情緒沒有被調節,被罵很難聽的話(不孝子、賤貨),期待孩子有成人的表現。家長沒有接受孩子在那個階段的狀態。(負向回饋)
所以家長沒調節就直接行動化
長大後:有情緒,會用一模一樣的行為模式。行動化,然後攻擊。
因為他有情緒時是這樣被對待的,而且又被貼上(不孝子)的標籤。導致他對自我的概念是遭的。
一有痛苦,無法處理。一個吞進去,一個吐出來。吐出來就是攻擊別人,變成後面的暴力行為。
3.不可控的教養:
忽冷忽熱。一下子對你很好捧上天,下一秒暴怒、變臉、貶低你。一下子好一下子不好,變成不可控跟不可預期。對心智的發展(要有規律性),破壞掉所有邏輯、架構、規則長不出來。就會對這個事件失去可信任跟預期這個世界的能力。
失覺思調症最容易養出來的家庭:混亂的家庭。情緒的擺盪大到孩子無法理解。
(所以孩子在六歲以前需要穩定的環境和穩定的爸媽。)
長大後:會對這個事件失去可信任跟預期這個世界的能力。
四、《模仿犯》
沈嘉文是失覺失調,不是人格違常。
他的歷程:他的姐姐叫沈嘉雯。
冰箱媽媽:無法鏡映孩子情緒的爸媽,無法辨識孩子情緒。她是只有自己的狀態,完全忽略外在真正的狀態,活在自己的世界,直接輸出她要的反應給沈嘉文。
他還沒有定義自我,就一直被當成姐姐的替代品,一直吞進去不是自我的存在。對自己的存在與概念是模糊的。不知道如何建構自我。被忽視,所以他的存在被否認,所以很絕望,才對被害者很殘忍。
因為沒被看見,被當成不存在,所以他怎麼抗拒他媽都沒用,他的情緒也沒有被調節,憤怒沒辦法透過理智化、表徵化的方法消化掉。無法消化掉,吞不進去,只好吐出來,變成攻擊。他做了很多傷害女性的事情。
我們不能用正常人的心智能力可以看見,正常人的心智能力會越來越好。成人的社會叫「修養好」。而他們是心智壞掉的人,他們在理解自己跟他人行為背後的意圖時,他是無法處理的。
我們要能理解自己怎麼了,是因為我被表徵過、調節過、標定過。可是他們沒有,還是依照生理活著,但心死了。(沒有被調節過教過,所以沒有理智的能力可以處理事情。而且弔詭的是人就是情緒的動物,人的情緒又會一直出來,所以人只能直接行動,他就無法理解自己怎麼了,也無法理解別人怎麼了,他所有東西都停留在一歲以前那種最原始的狀態,無法處理一切。)
所以在監獄裡的人,相似之處在於他們大部分來自于破碎的家庭。因為父母本身就沒有調節的能力,所以養出這樣的小孩。
沒有被調節,他的杏仁核也會有影響。(不一定是因為本來杏仁核就很大,所以會衝動行事)
「所有的加害人都曾經是受害者」
他們在原生家庭裡,無論是否遭遇過肢體上的暴力,可是在情感上的缺乏,因為父母本身就沒有能力,可能本來的心智能力就很弱,所以給不出來,再加上很多先天、後天的因素,就變成現在的樣子。
吞進去:無法處理情緒,自殘、自傷、自殺(自戕)
吐出來:攻擊別人
沈嘉雯:早發性失覺失調
他無法處理並「看見」自己的情緒,所以他傷害被害者,被害者的喊叫、痛苦,就等於他的痛苦。透過被害者,他終於可以看見自己的痛苦了,看見自己的情緒。
1.投射性認同:他因為自己是破碎的,他不存在。他是他姐的替代品。他無法消化的東西要丟出去處理,就看見自己。
而那一刻他看見的是「自己」,不是那些受害女性。(所以他不是為了快樂才傷害女性,他是為了看到自己的痛苦,他得到痛苦,抒發痛苦。)
他找到的自己是「壞掉」的自己、糟糕的自己,但他不喜歡壞掉的自己,只好「消滅」這個壞掉的自己,因為我期待我自己是很好的。我只好把你消滅掉。
那一刻我找到了你,同時我又需要消滅你,因為你的存在讓我看見自己好遭,我不要這個糟糕的感覺,我調節不了這個情緒。我只好透過消滅你。
然後在消滅的那一刻他不是爽快,是「得救了」,我可以回到好的我。但是他底層又是一個更大的空虛,然後他找不到自己,只好再去找下一個受害者。(會殺人是極端化的表現,極少數)
加害者跟家暴問題。加害者跟受害者是一組的。我看到好多家暴的加害人他們都文質彬彬,社會成就高,甚至是高知識分子。
心智化可能有某部分是好,某部分是缺損。可能後天培養很多知識、理智層面,但是在心智的能力,情緒的調節能力是空白的。
所以會有加害人會去打被害者(組成聯盟)
投射性認同再來一遍,他在外面的痛苦無法自己消化,但他學會不能在外面(社會化),所以他帶回家裡,處理不了又丟出去,就丟給最親近的家人。
「親近的人的痛苦顯化,是他自己內在那一塊情緒的展現」,然後他看見,確認了自己,又同時討厭自己。
這種人,他會一直需要外面的那個人來外顯他的狀態,所以他身邊一定會有人。他會想盡辦法讓他身邊有人。所以他可能會去學怎麼去建立關係、怎麼追求男人女人。
「他不是真心要愛,他是需要一個人來演他的自我。」所以他會把這些能力變得很強大,是因為它需要有人在他旁邊,「但是那個人進去他的關係,那個人就變成他的受害者,他會變成破碎的他。」
你會發現在受害那種結構裡頭,「被害者會越來越自我不見,看不見自己」,越來越空虛,「因為他會去裝另一個人的自我。」然後他會變得越來越破損、糟糕。
(可是每個人都是無可取代的,沒有人可以代替你,等同你,雙胞胎也不行。)
「這一個受害者的狀態,其實是某部分加害者內在的投影,然後交雜。」
在親密關係裡對別人暴力還是不對的,只是要把犯罪心理,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的關係說清楚。
陳和平
可以操縱別人=心智化很高?
這就是上面講的,一個人可以文質彬彬,但同時做出很殘忍的事情。
戲的成長背景,沒有像沈嘉文一樣敘述這麼多。所以不好評估他的類型。
連是不是自戀型人格都不確定,因為不典型。(會出戲)
不確定到底是反社會還是自戀,完全是兩套不一樣的狀態。
百分之九成以上可以在家庭裡找到原因,剩下也有基因的問題。這兩個是同時存在。
如果有好環境壞基因,可能不顯化;壞基因壞環境,就會激化他,就一定會顯化。
陳和平
前半段在操控沈嘉文,比較像高功能的反社會性人格。
但吳慷仁也說對,當沈嘉文死了,他的犯罪模式就改了。突然從反社會型人格變成自戀性人格。(感覺怪怪的是因為他在人設上做了一個大的設定,但在人性上的連續性是不清楚的。)
所以為什麼陳和平這麼高功能,還會這麼蠢最後承認是主謀。因為有一些人的心智他不是全部沒有。沈嘉文是相對脆弱很多。但有一些人是部分有部分沒有。
但人在某一些時刻是很容易掉進我們的情緒狀態(非心智化狀態)。也就是當需求被剝奪,會瞬間理智斷線。
例如很需要被肯定的人,被辱罵就會理智斷線。如果是很需要清楚的人,突然之間你被丟進一個非常不清楚的狀態,你的需求沒辦法被滿足,所以你那一秒就會斷線。
所以陳和平的關鍵字是「你不重要」(ep9.10)所以需求不滿足就會付出行動。
我就是不知道怎么处理愤怒悲伤,然后吞进去。然后小时候一直自残。后来看心理医生知道了生气就对着枕头喊一嗓子(这个方法对我个人有效每个人不一样不伤害别人就好),就好了😊
(没这么简单只是总结哈哈
看到陳和平後來不斷提到創作以及藉由創作來獲得關注同時確認自身價值的行為,有一個想法飄過,是不是肛門期(第一個創造)有什麼問題~不過陳和平的整體脈絡跟早年經驗真的都還滿單薄的
我覺得原因是因為有錢人不要他們 這個世界沒有錢就很難活 所以大部份人忙著賺錢 沒時間顧到別人家 慈善團體也沒辦法顧到每個弱勢 所以我們要善良的有錢人
看完第一個想法想說沈嘉文怎麼沒被他媽影響認為他是女生,年紀那麼小社會認同應該沒那麼明顯,歸因是甚麼怎麼沒演出來??
當初看到模仿犯的卡司表,發現有一位心理師的設定,就非常好奇劇中會如何運用這位角色推動劇情,沒想到一聽 podcast 才發現劇中沒什麼發揮…😮💨😮💨
對阿,因為很難面對,
所以買了《好好說再見》到現在都還沒勇氣聽哈哈哈哈
等我準備好就會來聽了^^
很好奇,在心理師眼中世界上是不是沒有真正的壞人?
請問好好說再見是針對男女之間的分手還是有包括生離死別的釋懷?
您好:我是小編,詳細的課程介紹,歡迎參考課程連結~www.koob.com.tw/online/tk16
我永遠記得,我在我國中時,我母親買了新T血給我,我洗完澡很開心的穿上給我母親看,結果被暴打。
這反應真的會讓人無所適從,秀秀
QQ辛苦了⋯⋯
可以理解
最近看了《不原谅也没关系》,可以自我疗愈以及了解别人(母亲)的行为原因。至少可以和自己和解释怀。
有原因嗎?想像不到
覺得內容不錯,但是互動訪談的過程太過冗長應該要在精簡縮短一下視頻的時間過長了
陳和平是個藝術家脾氣,夢想是做操縱別人(演員)的導演,社會是他的舞台,劇本也要照著他的想法走。最無法忍受別人侮辱他的作品
我竟然聽到哭了。
好擔心自己的情緒越來越不受控制。
(Shoud I be far away from her !?)
開始擔心我會害到 my daughter.
📌我不怕嚴格,只怕沒有原則。(我又中了)
沒事的我也是聽到哭 身體不斷的顫抖,相信我們會越來越理解,我未來也想生孩子,希望我能夠瞭解學習後,也給我未來的小孩滿滿的愛跟健全的心智化。
妳一定是個很棒的媽媽❤❤❤
@@林軋 謝謝你的鼓勵和安慰,讓我能夠好過一點🥹。
陳和平就是一個敗筆
讓我一直出戲
B型人格是會流動沒錯
但不是這樣
他只讓人看的很討厭
還莫名其妙
一個核心人物
刻畫卻非常薄弱
感覺烏鴉跟和平很像
bilibili 熊孩子的視頻。
小孩還會笑啊
這是編劇編的不代表符合犯罪心理整體犯罪人格不夠殺傷力。如果你覺得他很變態,代表你無法分析與剖析他們的犯罪心理。
真囉嗦
靠邀 被你們暴雷了 氣死我了!!!
最新影片聽完後自動下一個影片到這部,結果開頭就暴雷,看來我能省點時間不用看模仿犯了 哭阿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