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31:市建局角色;大商場設計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4 окт 2024
  • 發佈日期:2015年4月14日
    主持:彭德章 黃清兒 很多人說,香港的商場很悶,一式一樣的設計、千篇一律的大型連鎖店。細心留意,原來我們每天就在這個複製的空間,消閒購物。建築遊人Simon見盡世界各地不同商場,認為流線型的建築特質、柔和的燈光色調,統統都是發展商希望留住人氣的手段。大型商場越開越多,但小型個體戶,要在這裡謀生卻越來越困難。 香港的街道生活,早被室內商場所取代,成為你我必不可少的生活配套,對於它的變化,你又有否知曉? (採訪:黃清兒) 於2001年成立的市建局,強調做重建的同時,做到「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相比其他地產商,市建局無可否認背負更多社會責任,但同時自負盈虧。究竟要賺到盡抑或要以社會利益為先?有學者認為, 政府要盡快檢討市建局的職能與角色,加快重建步伐。早前市建局行政總監譚小瑩請辭,表明與主席蘇興和的立場不同,認為不應做「地產商」角色,市建局內部不和問題,反映未來走向應何去何從? (採訪:黃清兒、黃麗萍) 嘉賓: 市建局非執董黃遠輝:「市建局就是太人性化,令多個項目濟後。」 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峯:「市建局正走地產商路線、不能做到以人為本。」 五、六十年代,新界邊境及偏遠的村落缺乏交通工具,村民出入附近墟市都是靠步行和單車,於是村民就自己想辦法,購買貨車,在車斗兩邊加上長櫈,載人又載貨,是當時新界鄉村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全盛時期,新界鄉村車多達180輛,隨住公共巴士服務的擴展,鄉村車越來越少。 三月尾,服務了上水馬草壟村民半世紀的鄉村車,因政府不再續發《超額載客許可證》而要停駛。鄉村車服務了四十多年,我們紀錄了它的最後幾天,看看鄉村車盛載的人和事。 (採訪:黃麗萍)

Комментари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