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是趨勢~但電車的上限(我是指數量)一定比油車低, 除非充電技術有飛耀性的提升,看看中國~ 只要一遇到長假,每個景點跟休息站或路邊的充電樁全都大排長龍 一樣的距離可能油車只要5~6個小時,電車需要的時間可能至少要翻倍就為了排隊充電 出門旅遊都要把充電樁規劃進旅行路線裡,台灣地狹人稠可能這種不便感還不明顯 但到了一些土地面積較大,貧富差距大的國家這種不便感就會非常明顯了~我就是在說對岸XD 我再舉個例子,看看gogoro市占率也就只占1成左右,但在用車尖峰時段的市區有多少人能換到滿電的電池? 至於自駕市區短距離通勤像計程車那樣是可行的但是最好由公司系統化經營,我不看好個人擁有 B to B是有機會的,B to C我不看好,自動駕駛還是比較適合固定路線的通勤用途,以及有較完整圖資的市區 最好還要配套能停車後自動充電的充電站以及對應的消防設備,這一整套系統就CP值來看顯然都不適合私人用戶擁有 結論就是電動自駕車我還是比較看好大眾運輸層面。
"電車"是環保延伸出來的假議題。其實真正的重點是,"環保"是不是假議題。都多少年了,人類為各種環保議題採取的對應之策,真的讓我們的環境更環保了嗎?還是只淪為既得利益者自肥的藉口呢?
當政府和大企業都在宣傳環保的同時,那些富商名流卻坐著私人飛機趴趴走 :)
個人想法是電動載具崛起是必然、但內燃機不會消失。
我覺得電動車、油電混合動力、內燃機他們之間曖昧的關係有點像是隨著抖音崛起的短影音及影音。
短影音雖然崛起壓縮到原本YT的市場,但它們其實都只是"媒介",一條新聞、事件、旅遊介紹等不同的內容都會有其適合的渠道。
而電動載具也是,在未來短程的交通及純粹的移動勢必會被電車取代,這是無可避免的。
但電動車本身的問題也使其無法取代油車,這點我覺得和川崎預測的未來很像、也就是短程電車、長程油車。
就和BEN說得一樣,未來的油車會更加得專職在駕駛回饋、操駕體感。
畢竟交通的本質就是滿足人類移動的需求、而車輛正是程載這一切的"媒介",所以未來的油車與電車會各司其職變得更加明確。
人都是懶惰的 所有的科技都是人類想要更方便為主 所以電車一定要比油車方便才會有優勢
我喜歡這樣的單元
特斯拉本質是科技公司,只是剛好建構在電動車之上,讓大家誤以為電動車會是車輛的唯一。
會讓人覺得它們有未來,只持續有夢的是 自駕系統&機器人事業 ,目前的 車輛&儲能&碳權 ,則是穩定的現金流。
電動車確實是完美代步工具,尤其特斯拉的全自駕,更是稱職的虛擬司機。
但內燃機不見得會被消滅,達成零碳排的手段很多,只是製造成本終究打不過特斯拉。
未來作為運動或文化的發展,內燃機還是很多的營利空間的。
就像小眾的藝術品與工藝品,就往高單價方向造車,以及培育賽車手。
再越來越智慧的輔助下,關於入門級別的賽車運動,更需要被開發的市場。
通勤工具的首要任務是達成便利通勤,而後才會附加連網、娛樂等等的價值。
不然,只要ㄧ支手機或平板就能辦到的事,為什麼一定要用一台車來滿足呢?
電車是趨勢~但電車的上限(我是指數量)一定比油車低,
除非充電技術有飛耀性的提升,看看中國~
只要一遇到長假,每個景點跟休息站或路邊的充電樁全都大排長龍
一樣的距離可能油車只要5~6個小時,電車需要的時間可能至少要翻倍就為了排隊充電
出門旅遊都要把充電樁規劃進旅行路線裡,台灣地狹人稠可能這種不便感還不明顯
但到了一些土地面積較大,貧富差距大的國家這種不便感就會非常明顯了~我就是在說對岸XD
我再舉個例子,看看gogoro市占率也就只占1成左右,但在用車尖峰時段的市區有多少人能換到滿電的電池?
至於自駕市區短距離通勤像計程車那樣是可行的但是最好由公司系統化經營,我不看好個人擁有
B to B是有機會的,B to C我不看好,自動駕駛還是比較適合固定路線的通勤用途,以及有較完整圖資的市區
最好還要配套能停車後自動充電的充電站以及對應的消防設備,這一整套系統就CP值來看顯然都不適合私人用戶擁有
結論就是電動自駕車我還是比較看好大眾運輸層面。
覺得對於全面自駕太樂觀,而且還有地緣政治風險。
司機們大失業經濟社會問題造成的阻力,事故後的法律賠償責任歸屬。
不久前才發生CrowdStrike一個更新,微軟Windows全球大當機,自駕軟體出問題就大撞車,相信未來也會有AI駭客,敵國恐怖攻擊。
為了國家安全,非美陣營也不可能讓特斯拉的FSD稱霸,之後對抗強度拉高,中國禁止特斯拉,美國禁止中國智能車,會一直拉扯。
固態電池進度,電池成本能不能降低到,拿掉補貼後,電車價格有競爭力比較實在。
這些是可能的風險與需要突破的政治困境,但都無法否定電動車是對應未來更適合的移動載具。如果就差一步可以改變人類百年移動的方式,降低事故,節省時間,我相信最頂尖的企業終究會想辦法突破。
33:13 慣老闆出來了唷😂😂😂
趁他還沒有肉身的時候欺負他
試想一下多年前喊的"柴油內燃機"多好,現在呢?
電車就是一群商人喊出來的商品
是;是不燒油了。但不代表石油不會從別的衍生商品誕生。
@@Sony32115 沒錯,最大的問題就是根本儲電技術是鋰電池這種既不環保、效率又會這麽快遞減的東西,更別說像馬斯克這種人都看得出來搞實業製造終究會被中國人玩爛
R BEN老闆有考慮請來賓嗎?
關於環保、交通、能源之類的專業人士
@@JiuTao229 有喔 之後安排
馬斯克會支持川普,另外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LGBT還有他兒子的關係。
上車睡覺,有錢的請司機坐UBER,沒錢的坐大眾運輸,買啥車
油車應該也能做到自動駕駛。這應該不是電車的權力
油車要做到自己開或許可行,但要做到 隨時網路連線,空調運轉,娛樂系統播放,電腦運算,遠端更新,等..用引擎待速驅動所有電子設備,太不符合經濟效益。而且密閉空間引擎廢氣的危險性,會大幅限縮自動駕駛車的使用情境,車庫中哨兵模式、韌體更新、冷氣預冷 、等..。
@ 瞭解,謝謝。
扣掉封閉空間內燃機排氣問題 其他的功能電車能做到的
內燃機都做得到的喔 只是要不要而已 (成本)
內燃機車輛也不見得是沒大電池的喔, 電油車(不是油電)現在也變多了
且要說封閉空間,世界有開始檢視(少部分國家還限縮)純電車停在封閉地方的規範出來(禁止電量xx%以上 以及在封閉室內充電); 封閉空間也不全然是內燃機車輛的死穴
其他類型車輛也可能是
如果要看經濟效益, 要看是對個人 還是產業
在現在耗材/車價 還是不對稱
開十年來看 市內使用 如果60萬內小車開十年 然後+耗材 跟
200萬電車 耗材輪胎/電池/冷卻液(真的敢用16年嗎?)
等電動車一台100萬內, 電池換3萬內 效益才是真正出現
且不看"個人", 從"源頭" 材料/生產/回收/賣價/市場/末端使用 整體看才是全面的效益
雖然方便了私人企業 但也沒落了供應鏈
Recurrent有在抽樣, 總是有個3~5%內車主 五年內就該換電
(要想像電池是大量生產 測試 品管才出廠); 很多的不可思議只是還不知道怎麼解釋
我們在電池相關產業, 看待鋰電池永遠是
"假定他有一天必然材料劣化造成燃燒或者內部短路"
所以永遠有阻燃防火外殼 跟對應機制 (問看看這產業的人, 他們會不會在離開車子後車上放有鋰電的東西? 尤其是夏天)
目前的電動車只是因為有BMS跟電池溫度調節, 所以看似安全
但它的本質還是危險源 只是時間還沒到 (看看18/19年 S跟X車主的經歷)
我們自己看待,也許氫能源車才是下一代最適當的 (但燃料電池跟製氫還是敗在成本問題)
自駕是自駕,電車是電車
長遠的未來新型態能源移動工具是一定會實現
只是不一定會是私有"車輛"的型態
但短期內 "電車(使用現在不成熟鋰電池科技)" 不可能成為取代一切的主流
光是自以為的環保(廢棄電池,功率變差後)就不可能
豐田章男大說得更好,這不僅是科技問題,而是廣大人生存權利的問題
要說既得利益者也好、要說生計也好,這都不是愛電車的人一口就可以切斷說~
搞油車的都去死 能斬斷的
not a chance!
以Toyata的狀況,為保護自己的企業,會有這些言論完全合理。
@ 這世界ㄧ直都是既得利益者與新創掘起群體間在資源分配上的鬥爭。
小鹏快出飛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