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即通俗又專業的音樂講座。非常喜歡,發現以後如獲至寶,有時間就會聼。這裏想補充一下第一個提出的關於穆特説的那些話的問題。從我對這位女小提琴手的瞭解,她不具有很深的思想去説出什麽具有思想的話。如果說學德語對音樂有什麽關係,我認爲語言是決定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思維方式決定著藝術創作特徵和深度。德語是很理性,整體感強,邏輯性強的語言,因爲它有這些特點和歐洲其他語言相比會顯得冗長一些。這些特點也都反映在德奧的音樂創作中。音樂中除了歌劇是靠情節支撐著長短。所有靠深度思維而產生的音樂形式,如交響樂,室内樂,這些大型的純音樂形式都主要出現在德奧作曲家的創作中。
用“指月之手”的比喻,莎士比亚的戏剧只是指向月亮的手而已,不必过度纠结沙翁戏剧中的情节,品尝贝多芬才是重点。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看完这期视频,对暴风雨奏鸣曲更喜欢了。
貝多芬的作品真的很有開創性
小編也這麼覺得!
謝謝兩位老師🌹🌹
🙏
謝謝兩位。
第17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zh.wikipedia.org/zh-tw/%E7%AC%AC17%E9%8B%BC%E7%90%B4%E5%A5%8F%E9%B3%B4%E6%9B%B2_(%E8%B2%9D%E5%A4%9A%E8%8A%AC)
感謝分享~
谢谢杨照老师
谢谢分享
👍
类似杨照,吕岱卫等这样的老师,可以说我们很或缺
好豐富哦
謝謝支持!
學習德文的意義不是如同老師所講的,楊照有cover到一部分的原因,鋼琴老師則完全誤解了穆勒的言外之意。 托瑪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提到的日耳曼音樂的特殊性(惡魔性),這種延伸性的文化性思維和詮釋才是穆勒的主要意義。
28:20 31:48 37:20 43:12 58:46
弹过来听的讲解 对曲子理解更深刻了
這是一定的!! 這樣才有理論與實務上的結合~
我認同楊先生和江小姐對於古典音樂的推廣,但我並不同意這個解說觀點。楊先生把莎士比亞的劇作「暴風雨」,直接套入貝多芬奏鳴曲裡就是值得商榷的。貝多芬的建議應該僅止於「先閱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楊先生基本上已經把這部奏鳴曲當作標題音樂來解釋。其次,這場解說是站在演出方還是聽眾方呢?對於聽眾來說,演出者透過樂器/聲音傳遞了什麼訊息才是最重要的,聽眾並不是為了抓錯而聽音樂,樂譜上的細節對演出者才是重要的。46:00 在這邊楊先生提到「貝多芬在考驗演出者/聽眾彼此的耐心」,我想,以貝多芬對音樂的尊崇、熱情、理想和追求,都不會容許自己在音樂中做出「考驗」這件事。當演奏者無法掌握音色,或是對音樂的理解有誤差時,考驗聽眾耐性的是演出者而不是貝多芬。理想的演出在這個段落只會讓人感到眷戀不捨,恨不得此刻便是永恆。
老高對於尼采的解讀引發論戰,相信德國人實事求是,但東方可能就是認為能推廣就是感恩。另外,情緒的凝結、懸宕、或衝突中的懸疑休戰(讓演奏者自己解讀並呈現)等等⋯如果說是貝多芬考驗聽眾的耐心,不如說是演奏者平庸的表現在考驗聽眾耐心。
楊趙先生應該已經在跟學員的問題中,解說過了,請耐心聽完
@@lilee2616 這不是一場演奏會,這是一場音樂普及教育的課程,要聽演奏會youtube遍查一堆
這是古典音樂普及會,感恩楊照老師們對我這樣初級音樂愛好者的奉獻
詮釋就是一種反抗,你不同意楊照以「貝多芬在考驗演出者跟我們之間彼此的耐心」的革命性觀點,亦即代表你的反抗詮釋。基於貝多芬的音樂是浪漫主義之故,反抗(考驗)古典主義的革命價值勢必存有,楊照對全音符的八拍拉長音詮釋合理,而閣下身為聽眾的感受是眷戀不捨,以後結構接受美學來說也不無道理。
當鋼琴家的音色是準確時,聽眾不但不會不耐煩,反而會沈浸在那個當下,不會急著到下一音,可惜,當鋼琴家的音色平板時,會造成聽得懂的聽眾不耐煩,這當然不會是貝多芬的問題。另外,父不會變子,兄不會變弟,曲式該怎麼解很有意思。很抱歉,實在是聽不完的不耐煩。
楊先生一直謙虛的強調這是對於初級學習聆聽古典音樂的課程,對於非有音樂背景的我來說,在網路上學習聆聽兩三種中英文課程(Bernstein 的 young people concert, 哈佛大學音樂聆聽等),還是很感謝楊先生的用心,用他的方式很有秩序地做基礎的古典音樂教育。我想對於自認為本身程度高的音樂受眾,也許可以到別的符合您的水平之場地聆聽,而不是沒有建設性的批評吧
@@huang217 完全同意,對於我也是如此,從第一課追到現在,而且反復聼。感謝楊照先生和老師們的奉獻
謝謝大家的分享,無論是有音樂背景的粉絲或沒有音樂背景的粉絲,能藉由影片做任何交流,小編都覺得很棒!
什麼是建設性的批評?美學本來就是殘酷的,沒比較沒傷害
簡單來說,如果這個講座是由一位叫「趙陽」的人來講一模一樣的內容,有多少人會去聽呢?
即通俗又專業的音樂講座。非常喜歡,發現以後如獲至寶,有時間就會聼。這裏想補充一下第一個提出的關於穆特説的那些話的問題。從我對這位女小提琴手的瞭解,她不具有很深的思想去説出什麽具有思想的話。如果說學德語對音樂有什麽關係,我認爲語言是決定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思維方式決定著藝術創作特徵和深度。德語是很理性,整體感強,邏輯性強的語言,因爲它有這些特點和歐洲其他語言相比會顯得冗長一些。這些特點也都反映在德奧的音樂創作中。音樂中除了歌劇是靠情節支撐著長短。所有靠深度思維而產生的音樂形式,如交響樂,室内樂,這些大型的純音樂形式都主要出現在德奧作曲家的創作中。
用“指月之手”的比喻,莎士比亚的戏剧只是指向月亮的手而已,不必过度纠结沙翁戏剧中的情节,品尝贝多芬才是重点。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看完这期视频,对暴风雨奏鸣曲更喜欢了。
貝多芬的作品真的很有開創性
小編也這麼覺得!
謝謝兩位老師🌹🌹
🙏
謝謝兩位。
第17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
zh.wikipedia.org/zh-tw/%E7%AC%AC17%E9%8B%BC%E7%90%B4%E5%A5%8F%E9%B3%B4%E6%9B%B2_(%E8%B2%9D%E5%A4%9A%E8%8A%AC)
感謝分享~
谢谢杨照老师
谢谢分享
👍
类似杨照,吕岱卫等这样的老师,可以说我们很或缺
好豐富哦
謝謝支持!
學習德文的意義不是如同老師所講的,楊照有cover到一部分的原因,鋼琴老師則完全誤解了穆勒的言外之意。 托瑪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提到的日耳曼音樂的特殊性(惡魔性),這種延伸性的文化性思維和詮釋才是穆勒的主要意義。
28:20 31:48 37:20 43:12 58:46
弹过来听的讲解 对曲子理解更深刻了
這是一定的!! 這樣才有理論與實務上的結合~
我認同楊先生和江小姐對於古典音樂的推廣,但我並不同意這個解說觀點。
楊先生把莎士比亞的劇作「暴風雨」,直接套入貝多芬奏鳴曲裡就是值得商榷的。貝多芬的建議應該僅止於「先閱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楊先生基本上已經把這部奏鳴曲當作標題音樂來解釋。
其次,這場解說是站在演出方還是聽眾方呢?對於聽眾來說,演出者透過樂器/聲音傳遞了什麼訊息才是最重要的,聽眾並不是為了抓錯而聽音樂,樂譜上的細節對演出者才是重要的。
46:00 在這邊楊先生提到「貝多芬在考驗演出者/聽眾彼此的耐心」,我想,以貝多芬對音樂的尊崇、熱情、理想和追求,都不會容許自己在音樂中做出「考驗」這件事。當演奏者無法掌握音色,或是對音樂的理解有誤差時,考驗聽眾耐性的是演出者而不是貝多芬。理想的演出在這個段落只會讓人感到眷戀不捨,恨不得此刻便是永恆。
老高對於尼采的解讀引發論戰,相信德國人實事求是,但東方可能就是認為能推廣就是感恩。
另外,情緒的凝結、懸宕、或衝突中的懸疑休戰(讓演奏者自己解讀並呈現)等等⋯如果說是貝多芬考驗聽眾的耐心,不如說是演奏者平庸的表現在考驗聽眾耐心。
楊趙先生應該已經在跟學員的問題中,解說過了,請耐心聽完
@@lilee2616 這不是一場演奏會,這是一場音樂普及教育的課程,要聽演奏會youtube遍查一堆
這是古典音樂普及會,感恩楊照老師們對我這樣初級音樂愛好者的奉獻
詮釋就是一種反抗,你不同意楊照以「貝多芬在考驗演出者跟我們之間彼此的耐心」的革命性觀點,亦即代表你的反抗詮釋。基於貝多芬的音樂是浪漫主義之故,反抗(考驗)古典主義的革命價值勢必存有,楊照對全音符的八拍拉長音詮釋合理,而閣下身為聽眾的感受是眷戀不捨,以後結構接受美學來說也不無道理。
當鋼琴家的音色是準確時,聽眾不但不會不耐煩,反而會沈浸在那個當下,不會急著到下一音,可惜,當鋼琴家的音色平板時,會造成聽得懂的聽眾不耐煩,這當然不會是貝多芬的問題。另外,父不會變子,兄不會變弟,曲式該怎麼解很有意思。很抱歉,實在是聽不完的不耐煩。
楊先生一直謙虛的強調這是對於初級學習聆聽古典音樂的課程,對於非有音樂背景的我來說,在網路上學習聆聽兩三種中英文課程(Bernstein 的 young people concert, 哈佛大學音樂聆聽等),還是很感謝楊先生的用心,用他的方式很有秩序地做基礎的古典音樂教育。我想對於自認為本身程度高的音樂受眾,也許可以到別的符合您的水平之場地聆聽,而不是沒有建設性的批評吧
@@huang217 完全同意,對於我也是如此,從第一課追到現在,而且反復聼。感謝楊照先生和老師們的奉獻
謝謝大家的分享,無論是有音樂背景的粉絲或沒有音樂背景的粉絲,能藉由影片做任何交流,小編都覺得很棒!
什麼是建設性的批評?美學本來就是殘酷的,沒比較沒傷害
簡單來說,如果這個講座是由一位叫「趙陽」的人來講一模一樣的內容,有多少人會去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