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法界中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有何區別?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7 авг 2024
  • 尊敬的大德法師, 各位同參道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靜雅佛音,我是靜雅,南無阿彌陀佛,今天繼續給大家分享十法界中的四聖法界
    一、聲聞界
    聲聞音譯捨羅婆迦,意譯作弟子,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聲聞所修行證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羅漢。阿羅漢為小乘的究竟果位。
    1.初果,音譯須陀洹,意譯預流、逆流,意思為逆生死的瀑流而預入聖者的果位。初果聖者修不淨、慈悲、緣起、無我,數息等五停心觀,然後觀苦、集、滅、道四聖諦,經暖、頂、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而以八忍八智了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證初果須陀洹,不再墮入三惡趣。因為初果的煩惱如同大樹被連根拔起,只剩下欲界九品思惑,所以不須永久輪迴,只要「七次上升天上,七次投生人間」即可。達到初果的條件是:
    (1)對三寶有不壞的信仰。
    (2)對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
    (3)對於受持的戒法不會違犯。
    (4)不違犯五無間罪。
    2. 二果,音譯斯陀含,意為一來,只要再一次生天,一次來人間受生即可。二果已斷盡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淫怒癡微薄。
    3. 三果,音譯阿那含,意為不還,死後直接升往色界或無色界而入涅槃。因為三果已經斷盡欲界後三品思惑,因此不須再來人間受生。
    4. 四果,音譯阿羅漢,意為無學、無生、殺賊、應供。阿羅漢已經殺盡了一切煩惱賊,無須再來三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養,而且已證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稱為無學位。
    修證聲聞果的法門很多,初步為:
    1. 密護於根門: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2. 飲食知節量:以保持健康。
    3. 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註心一處。
    4. 安住於正知正見。
    二、緣覺界
    緣覺,梵語音譯為辟支佛,又名獨覺。緣覺是值佛出世時,聽聞十二因緣教法(內因緣)而開悟,樂於獨居,故稱緣覺。獨覺則生於無佛出世的時代,觀察外界現象的生滅變異(外因緣)而無師自悟,故名獨覺。名稱雖然不同,不過都是由於觀「緣」起法而「覺」悟,因此能破除少分習氣,不像阿羅漢習氣全存,所以勝於聲聞。與聲聞相比,緣覺不依善知識而修,因此屬於利根。聲聞與緣覺合稱為二乘,又被稱為小乘,因為二者只知利己而無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華會上,才開顯「會三歸一」,指出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同樣迴向一佛乘,皆須向佛道精進努力。
    三、菩薩界
    菩薩,為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指「正覺的智慧」,薩埵指「有情」,故合譯為「覺有情」。也就是發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聖者。
    菩薩的性格特徵在於慈悲,所以不畏懼眾生的難度與佛道的長遠。聲聞果的求證,利根需要三世,鈍根需要六十劫;緣覺果則利根需要四世,鈍根需要一百劫。而菩薩必須三大「阿僧祇劫」(意為無量劫),歷經五十二階位才能成就佛果,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十地中的初地為第一阿僧祇劫;第二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劫;第八地至第十地、等覺及妙覺為第三阿僧祇劫。此外尚須一百小劫修相好圓滿,才能證得佛果。
    除了慈悲以外,菩薩的思想特色在於般若的智慧,也就是泯除對於世間種種對立現象(主體與客體,物與我等)的執著,而達到無分別智。因此菩薩認為宇宙與我一如,眾生與我同體,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此,佛經上說般若波羅蜜是三世諸佛之母。
    菩薩的精神是堅忍與精進,一個誌願修學大乘菩薩法門的人,首先要發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進不斷的饒益眾生。《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因此,菩薩的實踐法門,首重於六度波羅蜜,或十度波羅蜜。而作為菩薩的共同願行,便是無休止的「四弘誓願」。
    四、佛界
    佛,梵語全稱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歷史上的佛,是指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卻是徧滿虛空,不生不滅的真理法身,必須具足十住位的菩薩,才能常聽到法身演說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證悟的境界,《華嚴經》說:「大海之水可飲盡,剎塵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境界。」
    如何能認識法身呢?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因此,戒定慧三學、三十七道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這些教法的僧團,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還有另外一個特色,就是以人間為主。諸佛從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眾生,無一不是在人間。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人間的佛陀,從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須吃飯睡覺,也一樣走路講話,但這些都是在實踐六波羅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淨戒法(持戒波羅蜜);沿門托缽,使信眾得種植福田,並且為眾生說法(佈施波羅蜜);不分貴賤,次第乞食(忍辱波羅蜜);洗缽鋪床,教化弟子(精進波羅蜜);禪坐瞑思(禪定波羅蜜);這一切都是證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羅蜜)。
    因此,如何契合佛陀的本懷,推行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實在是每一位學佛者的目標。
    四、結語
    從地獄的苦楚不斷,餓鬼的長久飢渴,畜生的互相殘殺,阿修羅的嫉妒嗔慢,乃至天界的耽於享樂,可以得知唯有人間才能修行佛道。而學佛的八難更顯出能接觸佛法是多麽地難遭難遇。古德說:「佛在世時我沈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正是最好的寫照。
    學佛的弟子,有只求自利的聲聞、緣覺二乘,及上求下化的菩薩。站在廣度眾生的利他立場,佛陀常斥責二乘為焦芽敗種,意思是有如燒焦的芽,敗壞的種子,再也不能成長為大樹來庇蔭眾生。
    相反地,菩薩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雖然以般若的智慧而知道諸法虛幻不實,卻能夠不厭生死,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度化眾生,所謂「啟建水月道場,大作空華佛事,降伏鏡裡魔軍,求證夢中佛果。」
    因此,學佛的弟子應當發大心,行菩薩道,依循佛陀所開示的人間佛教,努力建設人間淨土,方不枉費這個寶貴的人身。也唯有在人間,才能實踐菩薩的悲願,完成無上的佛道。
    好了,以上的十法界全部分享完畢了,希望我們大家都能發無上的菩提心。跟著佛陀的腳步,實踐菩提的悲願,完成無上的佛道。好了,今天的視頻就分享到這裏,感恩大家的收看,看後轉發,弘揚法布施,喜歡請點贊訂閱,我們下期再見,南無阿彌陀佛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87

  • @tamdickson6556
    @tamdickson6556 Год назад +6

    南無阿彌陀佛 👍👍👍🙏🙏🙏

  • @user-hu7qp2ut1e
    @user-hu7qp2ut1e Год назад +1

    阿彌陀佛

  • @zecongyap7476
    @zecongyap7476 Год назад +5

    🙏阿彌陀佛🙏阿弥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感恩🙏

  • @user-vs3qu9fd8x
    @user-vs3qu9fd8x 18 дней назад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henrychoi7439
    @henrychoi7439 Год назад +6

    感恩!阿彌陀佛🙏🙏🙏

  • @siuchi2866
    @siuchi2866 Год назад +7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

  • @kongwahgan2644
    @kongwahgan2644 Год назад +5

    感恩师兄分享🙏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ong88868
    @ong88868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感恩佛
    感恩法
    感恩僧

  • @user-nc5sc8gm9s
    @user-nc5sc8gm9s Год назад +10

    感恩静雅师兄分享🌷🙏感恩大慈大悲大恩大德阿彌陀佛🌷🙏💖💖💖

  • @karenh5897
    @karenh5897 Год назад +4

    感恩 祝福 無量光 無量壽 南無阿彌陀佛

  • @user-pw8ry9mp4s
    @user-pw8ry9mp4s Год назад +4

    南无阿弥陀佛🙏🙏🙏

  • @thuando3306
    @thuando3306 Год назад +8

    惜緣。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求生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 @zivwong1364
    @zivwong1364 Год назад +3

    南無阿彌陀佛

  • @Hcpcohxoyxoydys
    @Hcpcohxoyxoydys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南無阿彌陀佛🙏

  • @stephenchungyin7238
    @stephenchungyin7238 Год назад

    卍南無阿彌陀佛卍

  • @user-hu6qs4sc2p
    @user-hu6qs4sc2p Год назад +7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 @neokianweejimmy4739
    @neokianweejimmy4739 Год назад +4

    Thank you so much Master Jing Ya🙏

  • @gongnyukhiong7217
    @gongnyukhiong7217 Год назад +2

    🙏🙏🙏南无阿弥陀佛🙏🙏🙏
    🌺💐🌸🌺💐🌸🌺💐🌸🌺💐

  • @user-uz8yt3hk2d
    @user-uz8yt3hk2d Год назад +4

    感恩分享~
    阿彌陀佛🙏

  • @LiuGerald
    @LiuGerald Год назад +3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

  • @happyday2405
    @happyday2405 Год назад +2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 @zhaomingchen846
    @zhaomingchen846 Год назад

    南无阿弥陀佛

  • @user-oo5qu8pl6m
    @user-oo5qu8pl6m Год назад +3

    至誠代替羊村行善團全體,隨喜讚歎靜雅師兄製作視頻慈悲法布施,弘法利生,隨喜讚歎隨喜功德,願以此隨喜功德回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當願眾生蒙佛加持,善根增長善根成熟,念佛成佛,同生西方極樂淨土,共成佛道。南無阿彌陀佛。

  • @user-bu9hd4in3v
    @user-bu9hd4in3v Год назад +2

    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

  • @chromebook1452
    @chromebook1452 Год назад +1

    感恩靜雅師兄分享🙏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靜雅師兄慈悲🙏🙏🙏

  • @cheongsiewkin5747
    @cheongsiewkin5747 Год назад +4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

  • @user-yf6ef2bx9z
    @user-yf6ef2bx9z Год назад +2

    南無阿彌陀佛🙏🙏🙏

  • @user-du7ob5mx7k
    @user-du7ob5mx7k Год назад +3

    感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user-np6cm3lj4d
    @user-np6cm3lj4d Год назад +2

    南無阿彌陀佛!

  • @yeemanchan2498
    @yeemanchan2498 Год назад +2

    南無阿彌陀佛🙏🏻

  • @thoingchan6692
    @thoingchan6692 Год назад +2

    南无阿弥陀佛🙏🏻🙏🏻🙏🏻

  • @henrychan1667
    @henrychan1667 Год назад

    靜雅師姐可以非常非常詳盡地講極樂世界嗎?既然我們發心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對極樂世界有愈多認識自然是愈好。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Год назад +2

    ♥️必定要多做善事行善積德,對人對事一定要寬容包容,待人柔和,和氣慈悲。也要愛惜自己的精神,盡心行善,廣積陰德,時時存善念,常常做好事,就能趨吉避凶而得到福報,就能改變命運。
    有心寬厚待人,遭到譏笑侮辱,要忍讓。不能忍,所修的功德都會被燒光。
    韓琦無錢濟人,便捐衣飾,後做丞相。應秀才賣田救鄰婦命,後做尚書,子孫科甲。朱軾家貧教學,捐束修三千,後三子顯貴。
    宋代朱熹曾述:「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
    1.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籠統;態度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視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有疑惑要想辦法求教,不可以得過且過;生氣的時候要想到後果和災難的可怕,不可以意氣用事;遇到有利益可得的時候,要想想是不是應得的。(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2.孔子說:「忍不住一時的氣憤,衝動行事,忘了自己生命的安危,乃至於連累父母家人,這豈不是迷惑糊塗的行為?」
    3.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然後心志才會有定向;心志有定向,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心不妄動,然後才能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思慮周詳、處事精當,能夠思慮周詳,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4.別人學一次就會了的,我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的,我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這樣做,雖是極笨的人,一定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一定會變得堅強。
    (學習,透過不斷的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個性,甚至改變一生!)
    5.孔子說:「真正有仁德的人,想要自己立足於社會,就會顧慮到別人的利益,協助別人也能立足於社會;想要自己將來通達有前途,也會想要幫助別人也通達有前途。能就近取自身為例,為別人設想,可以說是行仁的路徑與方法了。」
    (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進一步做到「己之所欲,施之於人」,誠所謂「兼善天下」是也)。
    6.老子
    能夠瞭解別人是「智」,能夠瞭解自己是「明」。能戰勝別人的,可以稱得上有力量,能克服自己的私欲、妄想,才是真正的「強」者。能夠知足的人是真富有,能夠勤行不懈的就是有志氣。能與道相處而不失(不背離道的根基),以道為處所的人,將與道長存;身體雖死亡而道(精神)能長存者,才是真正的長壽。
    (誠者,無自欺也。能坦誠的面對自己,內心清楚明白,故明。)
    墊起腳跟,想要高過別人,反而站不穩;跨大步伐走路,想要快過別人,反而走不好;好自我表現的不見得高明;自以為是的,反而無法彰顯自己的重要;喜好誇耀自己功勞的人,反而無法建立大功;喜好炫耀自己的才能,志得意滿的人,反而無法保持長久。……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有道之士是不會做的。
    了解天地萬物運行和演變的道理,都是依著循環往復的規則,叫做「明」。不了解這個規則,任憑私心胡亂作為,輕舉妄動就會出亂子。
    過分追求視覺的享受,將會造成眼花撩亂,甚至視覺遲鈍視而不見;過分追求聽覺的享受,將會造成聽覺不靈,甚至聽而不聞;過分追求味覺的享受不知節制,將會造成味覺的傷害,甚至食而不知其味;如果沈迷於騎馬打獵,追逐鳥獸,會令人狂野放蕩心神不寧;有了難得的珍寶財貨,就得時時提防被偷被盜,因此日常生活處處受到限制防礙。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本性的天真。
    所以過分的愛名愛財,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費;珍寶財物收藏豐富,一遇天災人禍損失必定很嚴重。知足者不貪,自然不會受到侮辱;行事有節制,知道適可而止,沒有僭越之舉,危險就不會發生,能這樣生命自然可以保持長久。
    處理難事要在容易時著手;做大事,要在事情剛剛開始,還是很細微的時候著手。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是從細微的做起。
    (把握時機而為,必將事半功倍,否則,易者漸難,細者漸大,難矣!)
    求學是一天一天的增加學養的深度,求道是一天一天的減少欲念、妄想。
    (求學是希望增加知識才能;學道是學習明理,理得心安)
    7.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應當警惕防備:少年時,血氣未穩定,發育尚未完全,應當警惕防備的是色慾;壯年時,血氣正剛強,應當警惕防備的是好勇鬥狠;到年紀老了,血氣已經逐漸衰頹,應當警戒防備的是貪求務得。」
    8.孔子說:「如果放任自己依據個人的【利益】來行事,必將招致很多怨恨。」
    9.孔子說:「在路上聽到的消息,未經求證,就在路上傳播的人,是背離道德,自棄於道德的人。」
    10.心裡確實有這個念頭,誠心誠意努力去做,雖不一定符合目標,但距離理想也就不遠了。
    11.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被人欺是聰明,不自欺能夠誠實的面對自己,才是大丈夫。
    12.有錢人,可以用財富來裝飾他的房子;有德行的人,則是用美德來潤澤自身,因為內心坦然寬大平和,身體自然舒泰安穩。
    13.所謂「修身在於正心」的意思是說:憤怒的時候,心就不平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平正;有貪圖愛戀的意圖時,心就不平正;有憂患的時候,心也不得平正。
    14.俗話說:「人們通常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點,也不了解自家的禾苗已經長得很碩大。」
    【中庸說:心有所偏,則不得其正,當然見不到事實真相。】
    15.孔子說:「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16.孔子說:「朋友有不對的地方,應該誠心的給予忠告,善巧的將他導入正軌,如果不能接受就要停止,暫時不要再勸了,以免自取其辱。」
    (規過勸善,乃朋友之義)
    17.孔子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五十歲以後學易經,把易經學通之後,人生就不會有大過了。」
    18.孔子說:「立身處世能夠自我反省,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對別人的過失盡量寬恕,自然就能遠離別人對你的怨恨了。」
    (君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19.孔子說:「小事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就會壞了大事。」
    20.孔子說:「不會因為這個人有過失,就忽視他有道理的言論。」
    21.孔子說:「若遇到行仁的事,應當勇於承擔,率先向前,不必謙讓給老師。」
    22.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選擇好的榜樣來學習;不好的,就作為自我反省,改正的借鏡。」
    23.魯哀公問孔子說:「你的學生當中哪一個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顏回是最好學,他從來不把怒氣發在無關的人身上,並且不會犯同樣的過錯。」
    25.孔子說:「晏嬰(晏子)善於與人相交,他和人相處越久,對人越恭敬有禮(敬意不衰)。」
    26.孔子稱讚鄭國大夫子產說:「他有四種行為合乎君子為人的道理,立身謙恭有禮;對長官誠敬謹慎;有恩惠於民,使人民生活安定,各得其養;使用民力能合乎時宜(不能影響農民的耕作)。」
    27.孔子說:「多聽別人說,把你覺得有疑問的保留在一旁,其餘的部分也要謹慎的說,這樣過錯自然就減少了;多看別人做,把你認為有疑問、不安的地方放在一旁,其餘的部分也要謹慎的去實行,能這樣做,就很少有後悔的事情了。」
    28.孔子說:「言辭,只要能通順的表達意思就够了。」
    29.以不合理的言辭待人,別人也會用不合理的言辭來對待你;財富如果以不正當手段奪取,也會以不合理的方式揮霍一空。
    30.有仁德的人,運用財物幫助他人,自然得到眾人的擁載。
    書名:四書、老子
    書名:群書治要
    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對老臣舊友,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就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人對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孔子說:「禍亂之所以發生,是以言語做為途徑。君主出言不慎就會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會惹禍上身,機密大事不慎洩漏就會造成危害。所以君子謹慎守密而不隨意出言。」
    君子遭遇困頓險厄時,應以節儉為德來避免災難,不要以追求利祿為榮。
    孔子說:「君子致力於說話慎重,而做事敏捷。」
    君子講究實行,不多言、不空談。
    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過於自滿,享樂不可沒有節制。
    要引以為戒啊!不可多話,多話容易因為輕慢心而說錯話,最後招來禍害;不可多事,多事容易因為內心浮躁而做錯事,最後引來禍患。處於安樂時要提高警戒,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言行有四個準則:一是遵循志向的過程中,不忘仁愛;二是運用智能時,不忘道義;三是恪盡職守時,不忘忠誠;四是開口說話時,不忘信實。能謹慎遵守這四個準則,終生不忘,名譽和功業自然會隨之而來,就像身形有影子相隨,聲音發出會有迴響一樣。
    歡迎翻印

  • @nancychang5104
    @nancychang5104 Год назад +1

    南無阿彌陀佛
    🪷🪷🪷

  • @richardwong9092
    @richardwong9092 Год назад +1

    🙏🙏🙏🙏🙏🙏🙏

  • @benjaminluke226
    @benjaminluke226 Год назад +1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師兄詳細介紹了四聖法界的特點及修持之果報🙏佛教從六道中之地獄、餓鬼、畜生到人乘天乘到四聖法界!合共十法界都很有系統的說明各個階段的修法與果報!完全就是自作自受的因果關係!與一切的其他外力主宰扯不上關係🙏要成佛是自己成佛!要下地獄也是自己下地獄⋯⋯南無阿彌陀佛🙏🙏🙏

    • @benjaminluke226
      @benjaminluke226 Год назад

      有人或許有疑問❓那麼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是否就不是外力呢?這個就是一真法界圓融無妨礙的佛法極微妙之處了!整個法界的源起都是全息現象!故極樂世界之阿彌陀佛與我們自性之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阿彌陀佛🙏🙏🙏

    •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Год назад

      @@benjaminluke226 对不能接受自己就是阿弥陀佛的众生,认为是他力不碍往生。为何佛说念「我」名号,就是应这类众生。
      净土法🚪是给上智下愚众生修的。
      上智的师兄,请不要忘了下愚的众生。🙏🙏🙏

    • @benjaminluke226
      @benjaminluke226 Год назад

      @@kunzang5136
      哈哈😂師兄説的有理🙏圓人說法法無不圓🙏阿彌陀佛🙏🙏🙏

    • @benjaminluke226
      @benjaminluke226 Год назад

      @李꧁ 𝙈 ꧂慧..6歲時候
      你好小慧🙏祝六時平安吉祥!新年快樂!阿彌陀佛🙏🙏🙏

  • @sharklee5469
    @sharklee5469 Год назад +1

    讲的很好

  • @suyuhui3237
    @suyuhui3237 Год назад

    謝謝分享,南無阿彌陀佛。

  • @laichingcheung3152
    @laichingcheung3152 Год назад

    感恩靜雅分享🙏🏻🙏🏻🙏🏻

  • @kyc-yz5pu
    @kyc-yz5pu Год назад +1

    🙏🙏

  • @user-xj3bz7yz3y
    @user-xj3bz7yz3y Год назад +2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法然上人,他曾經被流放到四國的時候,有一位沙彌叫隨蓮房,他是與上人一起同行的,上人就為他開示念佛往生之道,從此皈依上人,走上一心念佛的道路。可是法然上人往生之後,在建保二年的時候,有一位修行的人就對他說:光靠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如果不理解經典的話,不具足三心的話,就不能往生。隨蓮房就回覆道:已故上人說念佛要以無樣為樣,只要一心念佛,臨終佛一定來接引往生極樂,上人也並沒有告訴我三心之事。這位修行者就說了:那是法然上人的方便之說,上人的本意,是怕把經文之類的東西說給你聽,你對此產生疑惑。
      其實在法然上人的三百八十多個弟子當中,隨蓮房是最愚癡的,他不明白這件事,所以隨蓮房聽他這麼一說,內心就產生了疑惑。以前信心具足,現在疑心重重的,他每天就想,每天被這個疑惑,弄得煩煩惱惱。
      有一天晚上,隨蓮房就夢到自己從法聖寺西門進入,只見池中盛開著各式各樣的蓮花,並看到法然上人出現在盛開的蓮花當中,就對他說:你最近耿耿於懷的事,千萬不要煩惱。因為上人知道,他最近對念佛產生疑情了,估計整天在想,想上人為何沒有告訴我三心之事呀,那弟子有異想,估計上人在極樂世界也感通了,就入夢。
      這個時候上人就問隨蓮房:假如有人指著蓮花池的蓮花對你說,哎,某某人,這個不是蓮花;這是梅花,這個是櫻花,你相信他講的話嗎?隨蓮房就回答說:池中裡面長的就是蓮花呀,我不會因為人家講是梅花,就不相信是蓮花了,我還相信這個是蓮花。上人就對他說了:念佛也是這樣子,我法然所講的,你但念佛,必得往生無疑。如果相信這個來念佛的話,那就等於是指著蓮花說,是蓮花。你就相信是蓮花,這個是沒有改變的。這樣深信無疑,就好像我們眼睛見到蓮花就是蓮花一樣。我們不會因為人家講的話,就改變我們對它的認識,那麼如果能信我法然所講的,汝但念佛,決定往生無疑。
      就像我們眼睛看到蓮花,就認識是蓮花一樣,沒有任何的烏雲,深信而念佛。如果遇到邪見的人,對宗義錯誤理解的人,他說念佛不能往生,往生不定,他就好像說:蓮花不是蓮花,是梅花,是櫻花。結果很多人就相信,是呀,專門念佛怎麼能往生一定呢?那等於說指了一朵蓮花說它是梅花。他就說:對呀,這怎麼是蓮花?這就是梅花呀。所以法然上人就告訴你,念佛是往生決定無疑的事。你相信了,就像把蓮花當成蓮花一樣。你要深信,不必討論各種經典,只需要念佛。所以說完之後,隨蓮房就從夢中清醒過來,從此疑慮完全消失,專心念佛,最終圓滿往生的宿懷。
      法然上人,就按照經文當中所提出的一個譬喻,叫「蓮花非櫻梅譬喻」。你像法然上人就出現在隨蓮房的夢中,他把念佛比喻成蓮花,把邪見,就說你必須要通達經教,落實三心的這個雜念比喻成櫻梅,就告誡他不要懷疑念佛往生。
      其實佛講一切經教,無非就讓我們順承佛的救度。講三心,三心就是信受彌陀救度的信心;講三心,是因為我們眾生心曲不直,如蛇行一樣彎彎曲曲、不直,所以講三心,就把我們心給它調直。正念直來,讓我們保持這個一向專稱的志願,直直的過來,所以有這個必要。因為我們眾生的心,不順法性。
    ~淨源法師。

  • @user-wm5wm4kx9v
    @user-wm5wm4kx9v Год назад +3

    RE : 光中見佛 VS 識心見佛 。 2023.1.6.
    “光中見佛”:是念佛人清淨心中所現之佛身 隨清淨心所證深淺 見有: 法、報、化三種阿彌陀佛真身。
    “識心見佛”:此是諸佛菩薩隨眾生的善根 隨緣化現的“幻化身”……不是真實的法報化三身 只是隨機、隨緣為利益眾生而化現的“幻化身”……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註1)眾生修行 離不開諸佛菩薩 或冥或顯的幫助與教化……此中有善根者往往可以眼見到諸佛菩薩的身相和種種變化作用 以方便教化眾生……目的是“增長修行信心”……但都只是“幻化現的身相”…所以知是善境卽可 不可執為自己已見到佛菩薩的真實身。
    註2)佛菩薩的“幻化身” 非真身…目的是“循循善誘”眾生增長信心 而精進修行 進而趣向真實的佛菩提道。
    註3)若緣俱足 愚學將解析:
    a) 念佛人見:阿彌陀佛現法、報、化 三種真實身的 “見佛” 原理。
    b) 眾生意識心見諸佛菩薩所化現 “幻化身” 的原理。

  • @wusheng
    @wusheng Год назад +1

    佛告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乘如是乘,行如是道,來至無上正等菩提,得菩提已,於一切時供養恭敬、尊重贊嘆、攝受、護持是乘是道無時暫廢。此乘此道,當知即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乾隆大藏經第1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61卷

    過去諸佛及諸弟子,一切皆學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已證無上正等菩提,入無余依般涅槃界;未來諸佛及諸弟子,一切皆學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入無余依般涅槃界;現在十方無量諸佛及諸弟子,一切皆學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入無余依般涅槃界。何以故?憍屍迦,由此般若波羅蜜多普攝一切菩提分法,若聲聞法、若獨覺法、若菩薩法、若如來法皆具攝故。--乾隆大藏經第1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105卷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從初發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引深般若波羅蜜多,修深般若波羅蜜多。”--乾隆大藏經第1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61卷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修般若波羅蜜時,當雲何住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言:“以不住法,為住般若波羅蜜。”佛復問文殊師利言:“雲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佛復告文殊師利:“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時,是諸善根雲何增長?雲何損減?”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於諸善根無增無減,於一切法亦無增無減,是般若波羅蜜性相亦無增無減。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羅蜜,則不捨凡夫法,亦不取賢聖法。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有法可取可捨。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涅槃可樂、生死可厭。何以故?不見生死,況復厭離?不見涅槃,何況樂著?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見垢惱可捨,亦不見功德可取,於一切法心無增減。何以故?不見法界有增減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諸法有生有滅,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諸法有增有減,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心無希取,不見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好醜,不生高下,不作取捨。何以故?法無好醜離諸相故,法無高下等法性故,法無取捨住實際故,是修般若波羅蜜。”--乾隆大藏經第18部《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爾時,具壽善現便白佛言:“世尊,新學大乘諸菩薩摩訶薩雲何應住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雲何應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善現:“新學大乘諸菩薩摩訶薩欲住、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先應親近、承事、供養真凈善友。若能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教授教誡諸菩薩者,當知是為真凈善友。謂能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教授教誡新學大乘諸菩薩言:‘來!善男子,汝應勤修佈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汝勤修時,應無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嚮無上正等菩提。汝回嚮時,勿以色故而取無上正等菩提,勿以受、想、行、識故而取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男子,若無所取便能證得一切智智。汝善男子,於聲聞地及獨覺地勿生貪著。’如是,善現,真凈善友教授教誡新學大乘諸菩薩摩訶薩,令其漸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乾隆大藏經第1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48卷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雲何大乘善男子等,由能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廣說乃至一切相智,不墮聲聞及獨覺地,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佛告善現:“有住大乘善男子等,從初發心離我、我所執修行佈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此住大乘善男子等,修佈施時不作是念:‘我能行施,我施此物,彼受我施。’修凈戒時不作是念:‘我能持戒,我持此戒,我具是戒。’修安忍時不作是念:‘我能修忍,我於彼忍,我具是忍。’修精進時不作是念:‘我能精進,我為此精進,我具是精進。’修靜慮時不作是念:‘我能修定,我為此修定,我具是定。’修般若時不作是念:‘我能修慧,我為此修慧,我具是慧。’復次,善現,此住大乘善男子等,修佈施時不執有此佈施,不執由是佈施,不執佈施為我所;修凈戒時不執有此凈戒,不執由是凈戒,不執凈戒為我所;修安忍時不執有此安忍,不執由是安忍,不執安忍為我所;修精進時不執有此精進,不執由是精進,不執精進為我所;修靜慮時不執有此靜慮,不執由是靜慮,不執靜慮為我所;修般若時不執有此般若,不執由是般若,不執般若為我所。此住大乘善男子等,我、我所執不隨逐故,所修佈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損減生死速能解脫生等眾苦。所以者何?以佈施等六波羅蜜多中無此分別可起是執。何以故?遠離此、彼岸是佈施等六波羅蜜多相故。善現當知,此住大乘善男子等,善知此岸、彼岸相故,便能攝受佈施等六波羅蜜多,廣說乃至一切相智。由是因緣,此住大乘善男子等,不墮聲聞及獨覺地,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乾隆大藏經第1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11卷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乾隆大藏經第17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爾時,佛贊天帝釋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即是諸佛,諸佛即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異諸佛,諸佛不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三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菩薩種性補特伽羅亦依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超諸聲聞、獨覺等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漸次修行諸菩薩行,得住菩薩不退轉地。--乾隆大藏經第1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03卷

  • @Xinjingtu
    @Xinjingtu Год назад +1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文鈔白話解}:普被上中下,若聖者若凡夫,一切根機的無上念佛妙法,萬修萬人去(往生)的十念計數念佛法。
    念佛的宗旨,是生起真信(即信),發起切願(即願),專門執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者,是念佛的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的意思就是把念佛的心,專注在佛號上,就是收攝意根;口裡必須念得清清楚楚,就是收攝舌根;耳朵必須聽得清清楚楚,就是收攝耳根。這三根被收攝在佛號上,那麼眼睛決不會亂看。念佛時,眼睛應該垂簾,就是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根既然被收攝了,鼻子也不會亂聞,那麼鼻根也被收攝了。身體必須恭敬,那麼身根也被收攝了。六根既然被收攝而不散亂,那麼心中沒有妄念,只有佛念,這才是淨念。六根如果不收攝,雖然也是在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果能夠常常都攝六根而念佛,就叫做淨念相繼。能夠常常淨念相繼,那麼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都可以漸漸得到了。 (文鈔續編《复幻脩大師書》)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普被上、中、下,若聖者若凡夫,一切根機的無上妙法啊!必須知道都攝六根,注重在聽。即使心中默念,也要聽。因為心中一起念,就有聲音之相。自己的耳根,聽自己心中的聲音,仍就是明明了了。果真能夠字字句句,聽得清清楚楚,那麼六根全都歸於一。與修習那些其他的觀法相比,是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的。 (文鈔續編《复楊煒章居士書》)
    念佛的關鍵,在於都攝六根。正當念佛之時,收攝耳根仔細聽,就是收攝六根的下手之處。能夠專心仔細聽,與不聽而散亂念,功德相差非常懸殊。這個方法無論上中下根的人都可以用,都可以得到利益,有利無弊,應該讓一切人都依照這個方法來修。 (文鈔續編《复張靜江居士書》)
    都攝六根,是念佛最妙的一個方法。念的時候,無論出聲、默念,常須攝耳諦聽。這是融合了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的二種義理並一同修習。返聞只是屬於自力,返念兼有佛力,這個利益就大了。心念屬於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屬耳根,眼皮下垂,即見鼻端,那麼眼、鼻二根也收攝了。五根既然同歸一句佛號,身根哪有不恭敬嚴肅的道理呢?所以應當知道都攝六根,下手之處在聽。能夠都攝六根,那麼心識凝靜而不浮散,就名為淨念。因為六根既已收攝,雜念妄想便自然消除的緣故。淨念又能夠常常相繼,無有間斷的話。那麼念佛三昧,就可以很快得到了。所以下面說,“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是大勢至菩薩,用來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的方法。實在是三根普被,有利無弊。果真肯依照這樣來修,必定有觀行即(證外凡位)、相似即(證內凡位)等利益可得啊! (文鈔三編《复張曙蕉居士書八》)
    所說念佛妄想多,應當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不要令它空過,久而久之,心自然歸一。這是念佛最妙的方法。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就是都攝六根的方法。這個方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了都有益無弊。凡是一切人,都用攝耳諦聽來告訴他。 (文鈔三編《復拜竹居士書三》)
    念佛的人,應當至誠恭敬,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真能夠如此,縱然不能完全沒有一絲妄念,然而也不至於太過厲害。有很多人只圖念得快、念得多,隨口滑讀,所以沒有效果。若能攝心,才可說是真念佛人。現今的人念佛,大多都不肯認真念,所以沒有效果。 (文鈔續編《復又真師,覺三居士》)
    信願行三資糧,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決。知道綱要、秘訣這二者,就不必再問人了。 (文鈔三編《復明性大師書》)
    十念記數念佛法
    我因為難以調伏自己的心念,才認識到十念計數念佛方法的高妙。這個方法我屢試屢驗,不是憑空想像而說的。希望和天下後世鈍根的人共同分享這個方法,使一萬個人念佛修行,一萬個人都能往生。
    所謂十念記數法,就是當念佛的時候,從一句至十句,必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到十句結束後,再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以二十句、三十句那麼念。隨念隨記,不可以掐珠,只能憑心記。如果一次記十句困難,可以分為兩氣,那就從一至五,從六至十,如果這樣念還是感覺費力,可以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便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而久之,應當自然可以得到了。
    須知這裡所說的十念,和晨朝十念,攝受妄想則相同,然而它的功用卻大不一樣。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晨朝十念法,只有晨朝十念還可以,如果二十念、三十念,就會傷氣成病。
    此十念法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然一日念數萬聲,也是這樣記。這種辦法不但能除去妄想,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一點不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適宜。和掐珠記數這個方法比較,利益是天地懸殊的。掐珠記數則身勞而神動,十念記數則身逸而心安。只是作事的時侯,或許難以記數,就可以懇切地一直念下去。作事完了仍然恢復攝心記數。那麼百千萬億念頭,都會匯歸於一句佛號中了。
    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之人就不用說了。像我們這些鈍根人捨去這種十念記數法,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真是太難太難了。又必須知道這個攝心念佛的方法是既可以淺,也可以深,既可以小也可以大的不思議的方法。我們應當仰信佛言,不要以自己的知見達不到,就心生懷疑和疑惑,使多劫善根因疑惑而喪失,不能究竟親自獲得實際利益,這實在是悲哀啊。
    掐珠念佛這個方法,只適用於行走和站立這兩種時候。如果靜坐養神,由於手動的緣故,不能夠安神,久而久之就會受病。這個十念記數,行住坐臥都非常適宜。只是臥時只適合於默念,不可出聲念。如果出聲念,一來不恭敬,二來傷氣受病。這是要切記切記的。
    (增廣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皆法菩提心,同生極樂囯。 🙏🙏🙏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Год назад +1

    給在看這留言的你🥰♥️😊♥️💯是帥哥美女💯🥰♥️😊♥️💯漂亮佛菩薩你好💯😊尊敬佩服 ♥️鞠躬♥️祝福你萬事如意 ♥️😊♥️心想事成😊♥️事事順利 😊♥️多福多壽 😊♥️幸福圓滿😊♥️榮華富貴♥️😊♥️學識淵博 ♥️😊♥️健康平安😊♥️天天快樂♥️🥰♥️🧧平安快樂🧧 ♥️🥰♥️😊♥️福壽祿善德圓滿😊♥️財源廣進 😊♥️♥️♥️💯子孫定成聖賢 💯♥️♥️♥️

  • @wusheng
    @wusheng Год назад +1

    “世尊,雲何菩薩摩訶薩應遠離聲聞心?”“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諸聲聞心,非證無上大菩提道,故應遠離。’是為菩薩摩訶薩應遠離聲聞心。”“世尊,雲何菩薩摩訶薩應遠離獨覺心?”“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諸獨覺心,定不能得一切智智,故我今者應遠離之。’是為菩薩摩訶薩應遠離獨覺心。”--乾隆大藏經第1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4卷
    復次須菩提。若有住菩薩乘者。不能於此般若波羅蜜多法中求一切智智。而返於彼聲聞緣覺法中。修習趣求一切智智者。應當覺知是為魔事。--乾隆大藏經第922部《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善現,是諸菩薩摩訶薩,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巧方便力,雖教有情證預流果而自不證,雖教有情證一來、不還、阿羅漢果而自不證,雖教有情證獨覺菩提而自不證。--乾隆大藏經第1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300卷
    若入聲聞、獨覺正性離生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彼於生死流已作限隔故。--乾隆大藏經第1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77卷
    爾時,多聞世尊告進力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一切功德智慧,以大悲力不捨眾生,遠離聲聞、辟支佛地,得無生智不捨三有,心無求望而增善根,方便修行諸波羅蜜,以智慧力、無分別心生諸善根,成就盡智無量功德,無一法生方便現生,無一眾生方便教化,知一切法皆自性離,觀諸佛國猶如虛空,而以方便嚴凈佛土,知一切佛法身無像,方便示現相好莊嚴,隨諸眾生心所須欲即能應與。菩薩身心常寂靜離,而為眾生種種說法,亦以方便遠離喧撓,修諸禪定知自性空,悉能通達甚深智慧,而以方便為他說法,不證聲聞、辟支佛果,求佛解脫不捨菩薩一切道行。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道。--乾隆大藏經第9部《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第6卷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Год назад +1

    書名:因果故事
    1.阿彌陀佛感應事蹟
    我同郡懷甯縣營田莊有位阮念三,他的嫂嫂患了眼疾,快要雙目失明了。她常常至誠稱念阿彌陀佛,不久就眼疾痊癒,視力恢復了正常。這是我親眼見到的事。
    《龍舒淨土文》
    我有一位舊相識,名叫劉慧仲,湖州長興(浙江錢塘)人,因為經常做噩夢,心裡很害怕。我勸他念阿彌陀佛。慧仲就至誠高聲念佛一百零八遍,當夜果然能夠安穩熟睡。第二天仍如前一天一樣,至誠高聲念佛。從此每天夜裡都睡得很安穩。由此可見佛力廣大,無所不能。
    《龍舒淨土文》
    2.仁慈
    梁武帝斷酒禁肉,節儉愛民,即使在暗室中也衣冠整齊;執行死刑的那一年必先齋戒一個月,為死刑犯流淚;不興兵打仗,讓百姓休養生息,以天下為公。梁武帝治國四十九年,享壽八十六歲。他的子孫在唐代為官,有八人當了宰相。
    《安士全書》
    王曾,宋朝益都(山東昌樂)人,為人正直,心地仁慈。宋真宗咸平年間(998-1003),王曾參加禮部考試,途中住宿一家旅店,聽見附近有母女二人哭聲悲切,於是探問鄰居,得知她們因欠官債四萬,一時無法償還,只得將女兒賣給商人,母女就要遠別,因此哀傷哭泣。王曾憐憫她們處境淒涼,對那位母親說:「你的女兒可以賣給我,我往來仕途你們母女也可時得一見。」於是拿出銀錢退還商人,約定三天之後前來迎娶。過了三天,母女倆不見王曾前來,便到旅店打聽。店主對她們說:「王曾已經離開了。」她們這才知道王曾原來是位有心相助的仁人君子。
    王曾到達京都,禮部和殿試都名列第一,後官至宰相,封沂國公。
    《歴史感應統紀》
    3.仁與不仁
    宋將曹彬攻破遂州,將士們都要求住在城裡,曹彬卻命令不可離開軍營;抓獲的婦女集中在一起,派人保護,事平後讓她們各自回家,沒有家人領取的,就備禮嫁出去。討伐金陵時,首先焚香發誓:破城之日不殺一人。後來,曹彬的兒子都相繼為帥。
    當時同朝的另一位將軍曹翰,因攻不下江州而大怒,大肆屠城,縱兵搶掠。他死後不到三十年,子孫中就有人淪為乞丐。
    《宋史》
    4.碎碑刻碑
    神醫孫思邈註有《千金方》,刻碑傳世。
    有人為了牟取暴利,拓碑將藥方印成書賣,最後擊碎石碑。結果這個人被雷打死了。
    另一個人為了濟世利人,再刻了一塊石碑。他夢見孫思邈對他說:「你命中無子,因為刻了《千金方》,當得貴子。」他果然生了兒子,日後大貴。
    《安士全書》摘自 《感應篇註》
    5.行仁子貴
    汪良彬先生,生活節儉,尤其喜好放生,每逢春社和自己的生日,定要買來生螺放入江中,見到別人補到的鳥雀,也都買來放生。
    一年,汪家子弟要擺設歌舞酒宴為他慶賀大壽。汪公說:「花這麼多錢殺生害命,不如用於救護生靈。」子弟們覺得有道理,就照著他的主意去做,因此這年所放的生命超過往年數倍。
    汪公到了晚年,鄰居家有頭牛將要賣給屠戶宰殺,那牛忽然奔入汪家大門,詭在階下。汪公當即將牛買下。
    後來,汪公的兒子成為朝廷棟樑。
    《戒殺放生文圖說》
    前清蘇州孝廉曹錦濤,精於岐黃,任何險症無不妙手回春。一日欲出門,忽有一貧婦跪門外,泣求為其姑醫病。謂「家道貧寒,難請他醫,聞公慈悲為懷,定可枉駕為治」。曹公遂為往治。曹公歸後,貧婦之姑枕下白銀五兩不知去向,想為曹公偷去。婦登門詢之。曹公即如數與之。貧婦歸,其姑已將銀取出,婦大慚愧,復將銀送還謝罪。問:「公何以自誣盜銀。」
    曹公曰:「我欲汝姑病速好耳,我若不認,汝姑必定著急加病,或致難好。故只期汝姑病好,不怕人說我盜銀也。」其居心之忠厚,可謂至極無加矣。
    所以公生三子,長為御醫,壽八十餘,家致大富。次為翰林,官至藩台。
    三亦翰林,博通經史,專志著述。孫曾林立,多有達者。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6.一念善因,終有善報
    陰鏗,南朝時陳國人,博覽史書,善於賦詩,深受陳文帝讚賞,擔任晉陵太守。
    有一次與賓客聚宴,見斟酒的人來回辛勞,親授美酒一杯,烤肉些許讓他分享,在座賓客都笑他。陰鏗解釋說:「我輩終日暢飲,斟酒的人忙碌了一天卻不知酒味,這不近人情啊!」關顧之情流露言表。斟酒的人默默感念在心。
    侯景之亂時,陰鏗被賊寇擒獲,忽然有人奮不顧身營救了他。詢問之下,那人竟是昔日宴會中斟酒的人。
    《梁書·陰子春傳》、《歴史感應統紀》
    7.戒殺延壽
    華亭有一位姓趙的人,乘船前往清浦探親,途中忽見一個人立在船上,仔細一看,原來是死去的僕人。趙某驚問這是怎麼回事。亡僕答道:「我現在在陰司當差,今天要追捕三個人。」
    趙某問:「這三個人是誰?」亡僕回答:「一位是湖廣人,一位就是你所要探望的親戚。」至於第三個人,卻沒說出來。
    趙某又問:「這第三個人該不會是我吧?」
    「正是。」亡僕回答。趙某心中大駭。一到親戚家,趙某就聽到內室傳出的哭聲,心裡更加害怕了,急急忙忙乘船回家。亡僕說:「用不著這麼驚慌,等到夜間我不來,你就可以免難了。」
    「那是為什麼?」趙某問。
    亡僕回答:「剛才在路上,我看見有人為你調解,說你闔家戒殺。」
    到了後半夜,亡僕果然沒來,趙某也就沒事了。
    時隔十年,趙某至今還健在。明朝萬曆丙午年(1606年)七月記此。
    《竹窗二筆》
    8.母親的遠見
    李景讓,唐朝人,事母至孝,敬宗初年(810-827年)官任淮南節度史,宣宗(810-859年)時官至太子少保,一生成就得力於母親的教導。
    母親鄭氏光明磊落,識見高遠,早年喪夫,家貧子幼,獨自承擔養育三個兒子的重擔。
    有一次,她家宅後的圍牆下雨坍塌,發現裡面埋藏了許多銀兩,鄭氏焚香禱告說:「我聽說【無勞而獲,身之災也】(不費勞力而有收獲會給自身招來災難),上天定是因為先夫在世時積善餘慶,垂憫我家貧困,特賜這些錢財,但願孩子們學問有成,這些財物我不敢動用。」於是將銀兩掩埋原處。
    皇天不負有心人,後來果然如願以償,三個兒子景讓、景溫、景莊都進士及第。
    鄭氏教子極嚴,景讓兄弟三人直到年老,犯錯時還要挨受鞭打,事情過去了又歡喜如初。
    景讓擔任浙西觀察使時,曾因一時震怒將一位牙將杖殺,將士們憤憤不平,意圖兵變。母親在大眾面前斥責說:「你擅自使用刑罰,豈只上負天子,也使老母含羞九泉!」說罷舉起鞭子就要抽打。將士們看到這種情景,都感動涕泣,上前勸止,代為謝罪,軍心就此安定。
    《列女傳》《資治通鑒》
    9.好生之德
    蕭遙欣,南齊曲江公,齊宣帝的哥哥,學問淵博,仁慈愛物。七歲時出遊郊外,看見一群小兒用彈弓打鳥,心中不忍,便勸解道:「遊戲有多種,為何要玩這種殺生害命的遊戲呢?鳥兒自由地在空中飛翔,於人有何妨礙?」眾小兒被他的話所感動,收起彈弓。
    齊明帝蕭鸞入宮輔佐宣帝時,蕭遙欣也參預政務,凡他所舉薦,都恰得其人。蕭遙欣去世,皇上賜諡號為康公。
    蕭遙欣的兒子蕭畿,天資聰穎,十歲就善作文章,家中兄弟十人,彼此和睦,互相謙讓,為世人所稱羨。沈約見了蕭畿的文章,稱歎說:「康公有這樣才智出眾的兒子,都是他生平積善的緣故啊!」
    蕭畿官至尚書左丞,晚年專志佛教。蕭畿的兒子蕭清也很有文才,就任永康令。
    《齊宗室傳》
    10.放生昌後
    齊青太守的祖父退庵先生,居家樂於行善,常以醫藥濟人,戒殺放生,宴客所用肉類都是淨肉。
    有一天,朋友送給退庵先生兩籃又大又肥的活蟹,旁觀的人都垂涎三尺。
    退庵先生坐在水閣中,將兩籃螃蟹倒入河中。
    在座的一位湖州客人稱讚說:「先生的作風類似我們家鄉的張封翁。張家戒殺放生,已有數代,子弟都登科甲。先生能如此,後代必如張家一般顯貴。」
    一年後,齊青果然登第,入翰林院,經殿試後,派任高州太守。
    (梁敬淑《勸戒錄》)
    歡迎翻印。
    地藏王菩薩願力不可思議,專注一心,誠心誦持,定得地藏菩薩加被,重罪化輕報,違緣消除,平安吉祥。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唵。缽囉末鄰陀寧。娑婆訶。
    佛母準提神咒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準提。惟願慈悲垂加護。南無颯哆喃。 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唵。折戾主戾。準提娑婆訶。
    此咒出於《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為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因憐憫眾生易墮三途,答富樓那尊者所說。虔心誦念能使短命眾生延年益壽,於現世獲得無量福報,凡有所求皆得順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功效極大。
    唵嘛呢叭彌吽
    六字大明咒,為觀音菩薩之微妙心印。

  • @Raito73
    @Raito73 Год назад +1

    至靜雅菩薩:
    關於影片從菩薩的內容開始有錯誤解釋。十法界的菩薩和佛並不是指我們經上看到的各個菩薩和佛如觀音和彌陀。十法界裡的菩薩和佛是還沒有斷分別的。十法界的是小菩薩,他們是從圓覺和聲聞修成的,很多都還會遇到障礙而退心,所以經上有講過大菩薩需要照顧小菩薩,指的就是這些小菩薩。
    至於佛,佛的意思單純只是指“覺者”的意思,佛這個字並不一定指釋迦佛這種佛,佛也有好幾種。十法界的佛也包括藏教佛,他們也是還沒有斷分別的,待他們斷了分別就會進入一真法界,從一真法界的初住菩薩開始修三大阿僧祇劫才達到佛果,經上講的才是這個意思。
    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修行目的是斷妄想。四聖法界的眾生斷了分別後進入一真就不會在退回十法界,情況就好比六道和四聖。十法界的菩薩被稱為摩訶薩,也就是大菩薩,大菩薩也有四十一等五十二次,從第一等次“初住菩薩”到最高的覺位是“等覺位”要三大阿僧祇劫,那時就和如來無異了。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四大菩薩就是等覺位的摩訶薩,他們已經與如來無異,和十法界的小菩薩有巨大的差別
    一真法界的佛,才是經上常講的佛,也稱為如來或圓教佛。已經徹徹底底斷完妄想而成就,達到最高境界經上也稱之為“無上”。就是釋迦牟尼,阿彌陀佛,毗盧遮納佛,藥師佛,世自在王佛等
    末學說的這些全部都不是自己的意見,而是常年從淨空老法師的講經開示中學到的。末學在此請靜雅菩薩盡快糾正內容,避免將來其他有心深入學佛的佛友造成更多混亂,在了解佛法的路上造成障礙。阿彌陀佛🙏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Год назад +1

    1.妻子持素。療夫眼疾。
    秦福生居士,浙江杭州人。自幼患眼疾,每月必發作數次,到長大一直沒有康復。他的未婚妻,平素信奉觀音大士,知道丈夫眼疾,就在大士聖像前發願終身持觀音素(農曆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三日吃素),祈大士祐夫眼疾早日痊癒,自她發願起,其夫眼疾就從未發作。
    2.耳膜潰爛。放生得痊。
    周建鎬,讀逢甲土木系時,久為聽覺障礙所苦,耳膜爛得只剩一半,每欲聽人言,必得挨近人身,手張耳朵傾聽,方有所聞。他常放生,後筆者教他,欲放生時照著,放生儀規放生,可使功德更大,事後沒多久,在其畢業前,他的耳病奇蹟性地痊癒了。
    照一般放生,活物放生後再轉世仍是活物,然照著「放生儀規」放生,可令活物轉世為人,與佛門結下深緣,所以功德更是無量。
    3.發願吃素。風濕病癒。
    程願西居士姊姊,手患風濕症,遍請內外科醫治,無效。她向來知道吃素戒殺可以治病,於是在自己供奉的觀音菩薩座前,虔誠焚香祈禱,發願從九月一日吃素持齋,到十九日觀音大士出家紀念日為止,求菩薩保祐疾病速癒。剛持齋三日,就好了許多,能協助家事,到吃素期滿,疾病完全好了。
    4.兩足癱瘓。忽然能行。
    上海市閘北建國中學教務長金志騫先生,是社會科學的專家。由於年輕斲喪過甚,患癱瘓的病,兩腳不能舉步。在學校上課,登上講壇也必須有人扶助。患病四年,歴經德日醫生治療無效。他的老師查猛濟教授來上海,和他共處。查教授平素信仰佛教,室內供養著佛像,常用佛法開導他,他對佛教本來沒有什麼信心,但與查教授彼此師生情誼深厚,不便拒絕,並且聽其師勸告,開始吃素持齋。查氏同情他的病苦,特別送他一幀藥師琉璃光如來聖像,勸他禮拜供養,持之以恒,並為他解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的經義,他聽了信心大增。同年四月廿三日,夜裏夢見藥師佛,徧體亮光,莊嚴美妙,無與倫比,他正讚嘆間卻醒了過來;忽覺全身舒暢,天亮起床,竟能步行,疾病若失,於是發誓奉佛終身。遠近聞者,無不驚嘆佛力之不可思議。
    5.乳癰臨死。戒殺而癒。
    黃慧惇居士,江蘇省蘇州橫涇鎮人。左乳生癰,流著膿血,氣逆咳嗽,發冷發熱,飯也吃不下,醫生拒絕開方治療,自料難逃一死,想到平時多吃鮮鱼,殺生業重,於是在床上懺悔發願,從今永不吃魚,並虔誠念觀音菩薩,誠心祈求保祐。發願後約三個多小時,忽然嘔吐一大碗膿血,想到膿血從口吐出,難活命,於是一心念佛,等候死亡。過了幾分鐘,忽覺清香入鼻,發冷發熱症狀,全都退除,病好了一半,食慾恢復。過了一天,朋友來探病,說他家有西藥棉花,要給黃居士試敷,竟然立生奇效,數日就能起床,疾病逐漸康復。
    6.發願戒殺。重病脫險。
    杭州秦福昌,為秦福生居士之弟。七月初患傷寒,十五日,病忽加重,為危險,血從口鼻流出,兩耳不停動,舌硬不能發聲,連續請中西醫師五人,都說無法治好,到傍晚,奄奄一息,兄長秦福生,替他叩求觀音菩薩,並代他寫疏文發願戒殺放生,努力行善。他的妻子那時還沒有信佛。但也接兄嫂吳氏的勸告,刺血簽名在疏文末尾,虔誠的替丈夫發願。疏文焚燒二小時候,病人忽然能開口說話,延醫來看,就說不要緊了,過了數十日,身體恢復如常。
    7.印光大師文鈔中,郭輔庭居士書記載:曾任兩江總督周玉山先生逝世。他兒子周緝之與大師相認識,大師教他喪事不可用葷,因他父親官職聲望都很高,宴客場面必大,若用葷,則必殺生無數,難免為了增加父親哀榮反而累其多背負殺生之罪。大師信寄到後,緝之即召集辦事者商議,他們都是貪口腹的人,都不贊成辦素食。結果在天津辦喪事,開四千多桌。第二年搬靈回安徽,在南京、蕪湖、家鄉、揚州四個地方又再辦追悼儀式,五次宴客,所殺生命不計其數。葬好後回天津,某日玉山先生忽到扶乩的神壇降書,痛罵家人喪事用葷,累他將在生做官的功德抵消殺生之罪都還不夠。緝之大為後悔,惜已不及,於是計劃在天津出資興建一座佛教大叢林以彌補過失,因逢戰亂未能辦成。(大師一向不贊成扶乩,引此事意在令喪事辦葷者知所戒懼。)
    8.三期肺病。康復轉健。
    本際法師,號澄澈,俗名龍燦。在軍、政、教育界擔任過多職位。平日相信肉類滋補的說法,違背母親遺命,殺食動物,廣造殺業。後來患三期肺病,醫藥治療無效,到此才知殺生的罪過佛,於是開始戒殺吃素,常念佛號及觀音聖號,遇到人就以念佛戒殺相勸勉,藉以懺悔以往殺業。自此肺疾漸癒,到了五十六歲,體力更健,勝過狀年。於是撰寫【勸人速斷肉食,免罹災難文】,流傳於世,使人知所戒懼。69歲出家,享年85歲,荼毗獲得舍利7顆。
    9.一擔魚鱉。救得女命。
    王溫石。一日,有挑一擔魚者欲賣,內有鱔魚大鱉,汝說要放生,必須賣我少便宜一點,彼曰可以,吾兒跟之到王公宮口有水處放之,余不久來津,剛到天津火車站時,有歡迎者言,汝大小姐差一點病死,余始識放生之益,寄語世間人,在路上若遇有生靈時,必要買之放生,以此奉勸也。
    10.母病昏憒。放生漸癒。
    蔡母楊耆賢居士,江蘇鎮江人。受子蔡鐘駒之勸,專修淨土,自定常課,每日念佛千餘聲,漸增至三萬聲餘聲,並持心經及往生咒數百卷。九月初染時疫甚厲,病劇時神志欠清,子就床前念佛,以助正念,夜持觀音聖號,以求卻病延年。每一閉目,輒見白衣人為母撫按,呻吟稍定。十一日病復昏憒,媳購烏魚鯉魚鱔魚等數百尾,放之長江,以此功德,為母回向西方。迨放生歸,母已起坐,諸恙稍減。嗣又於深宵兩見白衣人伸手撫按,三聞檀香味起於床下,病即漸癒。
    11.發願吃素。治好胃病。
    王秀美小姐的敘述,每年三月份一定大痛一次,故而至佛菩薩面前發願,日後願吃長素,只祈願胃病能好。母親準備素食,但因麻煩,每餐都得煮2次(一次葷食和一次素食),過幾天不準備素食了。我也不好意思再要求,就開始不吃飯,卻又不能讓母親知道,第五天餓得兩眼昏花,快支持不住了,打算隔天吃葷,當晚夢見佛菩薩告訴我,我不再吃素,則不理我,隔天醒來,便將夢境告知母親,母親遂欣然同意,且也伴我同吃長素,至今已6年有餘,胃部自吃素後再也沒有大痛過。
    12佛法中【定業亦可轉】的說法。
    第97頁:祖父林南進當時患嚴重的肺癆,遍醫無效,病重臨危。當時家父為了照顧祖父的病,很久沒去覺化堂扶乩。某天半夜,覺化堂辦事人員忽來敲門叫醒家父,說是當晚三山國王尊神自動降臨覺化堂,指示要為我祖父延壽,賜了三張符,要家父放到藥罐中,只加水煎煮,三張符分作三天煎服。祖父服完符水,也沒吃藥,垂死要命的病奇蹟般的康復。到79歲才去逝,剛好延壽一紀(12年)。先祖父的例子,則證明了佛法中「定業亦可轉」的說法,的確真實不虛。據家父說,先祖父患肺結核喀血兩、三年之久,得病後也曾到處求神問乩,但都沒有效果,後來就放棄不再求了。他生平就常行善事。雖然生病求神無效,但他知道生死有命仍舊深信因果,照樣熱心的濟貧救急,廣行善事。到病危時,家人沒去求神問乩,三山國王尊神卻主動的指示要為先祖先治病延壽。可見這是行善累積而成的力量,越積越多,最後達到足以轉變原本該受的苦報的程度,終於得到康復延壽的善報。三山國王尊神應該是因緣際會執行這件善報的神。若非先祖父積了不少功德,神雖慈悲有心助他,應該也是無能為力的。
    神壇扶乩真相的探討:
    設乩問神目前極為流行,有的被壞人利用來詐欺騙財,因而被指為迷信,受到大家的撻伐;有的則非常靈驗,令人無法不信。
    第98頁:「定業」是一定受報的業,除非積了大陰德或作了大善行或極虔誠的拜佛、懺悔、還有改變的一線希望,光憑神鬼的神通是無法敵過定業的力量的。
    書名:因果報應實證
    作者:淨松居士
    歡迎翻印。
    書名:五福臨門。作者:陳柏達。歡迎翻印。
    長壽的因:仁愛心、慈悲或救護所有的動物、放生、宣揚放生戒殺的原理、施捨飲食(請人吃素食或以小米餵鳥)。
    長壽的緣:心平氣和、不動怒、生活有規律、調節飲食(不暴飲暴食)、足夠的營養、不過度勞累……。
    施食:餵小鳥、小魚或其他野生動物。例如:每天灑一些小米在院子或房子外面,讓小鳥吃,以免小鳥肚子餓去覓食小蟲,無形中又減少了殺生的機會,這也是在積陰德!
    亂燒樹葉會惹來短命惡報。
    《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下的記載:揚州有一位名字何自明的人,後來他生了大病,臨死之前自己說出:「我一生以來所燒的樹葉不可計數。起初我以為沒什麼罪,那裏料想得到葉子上面有無數多的小蟲和卵。現在閻王爺以殺生罪責怪我,我想我大概無法補救贖罪了!」說完就死了。

  • @tanglam7260
    @tanglam7260 Год назад +2

    Can put English subtitle? If possible please put the subtitle for all your videos. Thanks

    •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Год назад

      Thanks for suggestions. Once released, subtitles can't be added. We don't have resources to do for new ones.

    • @tanglam7260
      @tanglam7260 Год назад

      @@kunzang5136 thanks for the reply. Is okay . Hope you can put the subtitle for your future videos. I almost watch it everday, but sometimes dont really understand.😅

  • @wusheng
    @wusheng Год назад +1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雖經殑伽沙數大劫,安處居家受妙五欲,而不發起趣嚮聲聞、獨覺地心,是諸菩薩應知不名犯菩薩戒。何以故?滿慈子,是諸菩薩增上意樂無退壞故。何等名為增上意樂?謂定趣求一切智智。譬如有人於他財物實不劫盜,枉禁囹圄雖經多時,而勝意樂常無退壞;於他財物無劫盜心,雖與惡人同禁囹圄而不名賊。如是菩薩雖處居家,經於殑伽沙數大劫受妙五欲,而勝意樂常不退壞,謂常趣求一切智智,曾不發起二乘之心,是故不名犯菩薩戒。若諸菩薩雖經殑伽沙數大劫修行梵行,而起回嚮二乘地心,應知不名持凈戒者。何以故?滿慈子,彼捨凈戒波羅蜜多安住聲聞、獨覺乘戒。若諸菩薩安住聲聞、獨覺乘戒,不名菩薩。所以者何?是諸菩薩遠離凈戒波羅蜜多,無心趣求一切智智,定不能證無上菩提。--乾隆大藏經第1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84卷
    爾時,世尊告優波離:“汝今當知,聲聞、菩薩學清凈戒,所發心、所修行異。優波離,有聲聞乘持清凈戒,於菩薩乘名大破戒;有菩薩乘持清凈戒,於聲聞乘名大破戒。雲何名為聲聞乘人雖持凈戒,於菩薩乘名大破戒?優波離,聲聞乘人,乃至不應起於一念更受後身,是名聲聞持清凈戒,然於菩薩名大破戒。雲何菩薩持清凈戒,於聲聞乘名大破戒?菩薩摩訶薩,修行大乘,能於無量阿僧祇劫,堪忍受身不生厭患,是名菩薩持清凈戒,於聲聞乘名大破戒。以是義故,為菩薩乘說不盡護戒,為聲聞乘說盡護戒;為諸菩薩說開遮戒,為諸聲聞說唯遮戒;為菩薩乘說深心戒,為聲聞乘說次第戒。雲何菩薩持不盡護戒,聲聞乘者持盡護戒?菩薩乘人雖持凈戒,於諸眾生應當隨順,聲聞乘人不應隨順,是故菩薩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盡護戒。雲何名為菩薩持開遮戒,聲聞乘人持唯遮戒?若諸菩薩於大乘中發趣修行,日初分時有所犯戒,於日中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日中分有所犯戒,於日後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日後分有所犯戒,於夜初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夜初分有所犯戒,於夜中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夜中分有所犯戒,於夜後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夜後分有所犯戒,於日初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以是義故,菩薩乘人持開遮戒,設有所犯,不應失念妄生憂悔自惱其心;於聲聞乘有所犯者,便為破壞聲聞凈戒。何以故?聲聞持戒,斷除煩惱如救頭燃,所有誌樂但求涅槃,以是義故,名聲聞乘持唯遮戒。復次,優波離,雲何菩薩持深入戒,聲聞乘人持次第戒?菩薩乘人,於恆沙劫受五欲樂遊戲自在,未曾捨離菩提之心,如是菩薩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薩善能守護安住菩提之心,乃至夢中一切結使不為其患;而是菩薩所有煩惱漸漸當盡,不應一生便盡諸結。聲聞乘者,成熟善根如救頭燃,乃至一念不喜受生。以是義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說有開遮,名不盡護;聲聞乘人持次第戒,名曰唯遮,名為盡護。何以故?優波離,求大乘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為難得,具大莊嚴乃能成就。是故菩薩雖於無量阿僧祇劫往來生死,終不生於厭離之心。以是義故,如來觀察為大乘人不應一嚮說厭離法,不應一嚮說於速證涅槃之法,應當為說慈喜相應甚深微妙無染之法,遠離憂悔無繫著法,無障無礙性空之法。菩薩聞已,於生死中而無厭倦,決定圓滿無上菩提。--乾隆大藏經第20部《大寶積經》第90卷

    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貪心相應而犯於戒,或有菩薩瞋心相應而犯於戒,或有菩薩癡心相應而犯於戒。世尊,如是菩薩於三犯中何者為重?”爾時,世尊告優波離言:“若諸菩薩修行大乘如恆沙劫,貪心相應而犯戒者,其罪尚輕;若一瞋心而犯於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貪犯戒攝受眾生,因瞋犯戒棄捨眾生。優波離,所有諸結能攝眾生,菩薩於此不應生畏;所有諸結能捨眾生,菩薩於此應生怖畏。優波離,如佛所說,貪欲難捨為過微細,瞋恚易捨為過粗重,癡難捨離過復粗重。優波離,於煩惱中,若難捨離小犯之罪,是諸菩薩應當堪忍;若易捨離大犯之罪,如是煩惱,乃至夢中不應忍受。以是義故,大乘之人因貪犯戒,我說是人不名為犯;因瞋犯戒為大犯戒,名大過患,名大墮落,於佛法中是大留難。優波離,若諸菩薩於毗尼中無善方便,貪相應犯便生怖畏,瞋相應犯不生怖畏;若諸菩薩於毗尼中有善方便,貪相應犯不生怖畏,瞋相應犯生大怖畏。”--乾隆大藏經第20部《大寶積經》第90卷

  • @user-oe7ee4zh4q
    @user-oe7ee4zh4q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集識不如實相知
    色集識知隨行滅
    苦集滅道參時運
    變易法生時行斷

  • @tiancaixiaogongji
    @tiancaixiaogongji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大乘皆伪

  • @user-ht5qz4ut2c
    @user-ht5qz4ut2c Год назад

    這...

  • @user-gw3rp4yt7o
    @user-gw3rp4yt7o Год назад

    靜雅師兄 你好 不知道這個影片你有沒有看過 淨空法師的影片 可以提醒大家 什麼時候是真道場什麼時候是假道場 🙏ruclips.net/user/shortsD2kzw6OAado?feature=share

  • @user-gq1ow5yw8o
    @user-gq1ow5yw8o Год назад +1

    🙏📿🪔

  • @ngwei3200
    @ngwei3200 Год назад +1

    中文的"佛" 英語翻譯成Buddha
    "菩薩"一詞 也是來自 梵文Buddha字眼。
    所以哪裡有分別???
    反而 "佛"一字是多了 出來。
    佛這個字 在中國古代意思是修行,
    所謂佛經 是綜合 印度多元不同的信仰宗教的統稱。
    現今中國考古學家已經發現 中國佛經中是有 包括耆那教 (Jainism)的信仰書籍。
    佛經不是 釋迦寫的,請停止再推崇 佛經。
    六道輪迴不是釋迦說的,
    別再迷信六道輪迴之說。
    第一部中國佛經是阿含經,阿含經的源頭是釋迦牟尼去世後,由一群印度僧侶討論幾天的記錄。
    阿含經屬於印度其他宗教的書籍。
    釋迦牟尼 來自的地區社會
    不是用梵文的地區社會,
    用梵文寫的佛經的人
    是來自另外印度王朝 另外印度僧侶寫的。
    釋迦牟尼的真名字姓氏Gautama,
    Gautama 這個姓氏在印度
    根本 沒有這個gautama姓氏王朝。
    所以 大家知道 為什麼印度人不信
    之後的buddha教嗎?
    因為buddha教 根本與釋迦
    沒有大關係。
    卐是印度信仰 耆那教 (Jainism)的信仰標誌,當年印度僧侶來中國傳教
    為了不要讓人懷疑他們的抄襲 耆那教或者其他印度教, 所以故意把卐改成為卍。
    卐這個字 早在釋迦牟尼還沒出世
    已經在印度存在了。
    輪迴一詞 也是在印度 早過釋迦出現的。
    但是我的意思 不是 教大家 信印度教,
    因為 真正的印度神聖使者(4000年前)的訊息
    已經被改到失控了。
    所以 不推薦現代印度教。

    •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Год назад

      菩萨是Bodhisattva 是菩提萨提的简称。菩提就是佛果,觉悟。sattva 是有情众生。故菩萨意即觉有情。

    • @ngwei3200
      @ngwei3200 Год назад

      @@kunzang5136 請您查證 菩薩 的來源,菩薩 兩字 是從 buddha 音譯 出來的。
      Buddha = Bud=菩 dha= 薩 。
      華人佛教說的菩薩 就是 bodhisattva,
      只是 古代中國佛教時期 誤解誤會 所造成的。
      現在的華人佛教 尤其在台灣 是有很多 佛教團體 自己創造自己的說法,
      請別認為對方 自己稱為 法師 就完全相信 法師的話,
      因為 假法師說的 只是滿足"不夠認識佛教"的佛教徒。
      釋迦真正的教導 目前已經失傳。

    • @ngwei3200
      @ngwei3200 Год назад

      @美少女💗꧔ꦿ戰士ꦿ. s慧 不好意思,我絕對不是基督教徒。
      我也不信 耶穌是死在十字架上。
      妳覺得 我是破壞佛教?
      如果 您用正面思想 來看我的訊息,
      您就會 發現我是在幫釋迦 向佛教徒解釋。

    • @ngwei3200
      @ngwei3200 Год назад

      @美少女💗꧔ꦿ戰士ꦿ. s慧為什麼
      妳自己一直想著 其他宗教 對付 佛教?
      釋迦沒有寫過 佛經 是改不了的事實,
      一切問題 都是源自一千多年前
      到外 亂傳教的印度僧侶所引起的問題。
      釋迦真正名字的姓氏 Gautama
      在印度 根本沒有這個王朝。
      妳不信 妳自己可以調查。

    • @ngwei3200
      @ngwei3200 Год назад

      @美少女💗꧔ꦿ戰士ꦿ. s慧 是有這位釋迦神聖使者,我認同釋迦是神聖使者 來自北方印度。
      但是 釋迦不是王子,說釋迦是王子都是 印度僧侶亂編寫的。

  • @christineyckoay507
    @christineyckoay507 Год назад +1

    阿彌陀佛

  • @user-ht5uh9in7u
    @user-ht5uh9in7u Год назад

    南無阿彌陀佛

  • @szechuankho5774
    @szechuankho5774 Год назад

    南無阿彌陀佛🙏

  • @jenj998
    @jenj998 Год назад +1

    阿彌陀佛🙏🙏🙏🙏🙏🙏

  • @user-sq7gl6wi1j
    @user-sq7gl6wi1j Год назад +1

    阿彌陀佛

  • @user-dg8we9lv4l
    @user-dg8we9lv4l Год назад +1

    阿彌陀佛

  • @user-yt2xv8lz4r
    @user-yt2xv8lz4r Год назад +2

    南無阿彌陀佛

  • @user-pb6nm4hp9v
    @user-pb6nm4hp9v Год назад +3

    阿彌陀佛

  • @grannlee8879
    @grannlee8879 Год назад +1

    南無阿彌陀佛

  • @user-lw6vl6mb5g
    @user-lw6vl6mb5g Год назад +1

    南無阿彌陀佛

  • @j811713
    @j811713 Год назад +1

    南無阿彌陀佛

  • @user-ni8fc1jt7t
    @user-ni8fc1jt7t Год назад +1

    南無阿彌陀佛

  • @user-th4by9py6k
    @user-th4by9py6k Год назад +1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