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其實比較沒有成長期的概念,年輕的「森林」固碳比較快是因為每單位面積下有更多的樹,但老樹(90%觀察的物種)基本上都是愈老長愈快的。那就有森林的固碳能力,是否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後,超越所謂的「年輕」森林的問題。而根據目前的研究看起來是有的: Maintaining high rates of carbon storage in old forests: A mechanism linking canopy structure to forest function Forest management for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sights from long-term silviculture experiments 另外還有種植樹苗的成本,樹苗比起成樹更脆弱之類的問題。如果能不砍他最好還是不要砍,當然畢竟還是有材料需求,權衡環境成本後,木材通常還是相對較好的一項。 另外根系分泌 root exudates 也是一個還需要很多研究的領域,因為矛盾的資訊還很多,就先不放資料了。但樹固碳的數字應該還有不少上調空間。
20231030更正:感謝 @maxmire 給我們的回饋,09:57處畫面資料左方照片為台塑化麥寮公用三廠,每日二氧化碳捕獲量約為1.6公噸。右側照片為長春化工,每日二氧化碳捕獲量約為0.175公噸。兩者皆是與清大合作,採以高速旋轉床進行碳捕捉之技術。
相關報導:technews.tw/2021/12/29/co2-green-energy-carbon-capture-ccpg/
參考資料:www.chns.org/attachments/article/275/03%20%E7%A2%B3%E6%8D%95%E5%AD%98%E5%8F%8A%E5%86%8D%E5%88%A9%E7%94%A8%20%E8%AB%87%E9%A7%BF%E5%B5%A9%E6%95%99%E6%8E%88.pdf
上一份工作是在台灣某研究院,其中就有接到CCUS碳捕捉的案子,甚至還成立一個聯盟跟各大公司收會費來辦會議,但老實說,目前依舊偏向於流於形式,沒有太多實質上的進展,訪查是去了不少次,但最後也都是做份研究報告交差而已,不太看好台灣的碳捕捉發展🥲
我看到標題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
目前政府很會靠這種方式畫大餅...然後你懂得後面...
也有靠網路行銷的方式推廣這些『概念』啦...
政客看了研究報告,發現沒油水可榨了
因為民進黨只想著如何貪腐 搞壞台灣經濟 只有國民黨和民眾黨知道人民要什麼
@@user-yb5bn5xn7p你說賄選、圍標、收回扣、圖利建商、用公積金壓榨助理、收黑道從政嗎?
確實很懂人民的需求,弱肉強食才是臺灣的真理。
@@shaho_channel你說核四試運轉七年還是沒過關,供應商跟前台電官員沒油水可撈嗎?
以前用統包是美國人在管,還真的沒油水可撈,核四改傳統分段招標後可以操作的空間就大了。
小弟公司是台灣目前做最大且實績最多CCS的公司
目前在中鋼正在興建全台最大的碳捕捉工廠,每年500頓吸收量
使用技術是複合醇胺類,但並非影片中的MEA
9:57秒為本公司在台塑麥寮興建之工廠,此為清華大學技術合作,並非成大,引用錯誤且沒有轉化。
長春石化也是我們公司作品,但CO2來源是抓取煙道氣,並非製程尾氣
影片中的成功大學也是我們進行先期測試與研究。
只能說,吹噓的成分很大,醋酸鉀吸收CO2是個國王的新衣,使用熱量與吸收效率都不符合工業水準,且有很多問題。
雖然我知道是跟國家合作,但影片有些錯誤建議多考證一下相關資料。
你們是xxx嗎?
講這麼多業界秘辛好嗎?
我覺得直接把廢氣降溫液化不是比在那邊用吸收劑簡單多了?降溫產生的廢熱還能回收再利用。
@@achang1018看到心血被亂引用有點不舒服
捕捉分離都是能量損失,植被砍了種電,都是自打巴掌的行為,感覺就是在浪費錢,買名聲。
@@林燕興-b9v 的確,在碳稅實施以前CCS就是賠錢貨
所以目前所有的企業都在觀望跟看指標公司怎麼做。
而實際投入的資金跟心力都是買企業聲望而已
而且我夢到影片中宣傳的某CCS廠是跟國家申請經費的
我就是研究這相關議題的多孔材料化學家,其實在化學領域中還是有很多的idea的,比如像日本京都大學的iCeMS就開發出直接利用CO2在常溫常壓下合成MOF材料的方法,像是MOF材料命名的創始者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Yaghi教授就是利用MOF來吸收捕捉CO2,我的實驗室同仁們是將CO2直接通過催化產生高經濟價值的化學產品(例如乙烯等等)
好厲害👍
+1 但我們是用金屬催化劑生成甲酸
現在的極端氣候能和諾亞方舟或大禹治水相提並論嘛?那那個時候的極端氣候是誰造成的,也是人類工業化的結果嗎?
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重量比只有0.04%左右,人類在這0.04%中的貢獻只有3%,人類的二氧化碳排放會影響到全球氣候嗎?
想了解,有沒有辦法大量推廣這種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方法?
碳捕捉流程本身的消耗的能源會排碳嗎?這樣不是又無意義了?
雖然我聽過很多減碳的技術,但第一次聽到這麼完整且清楚連貫/分類的說明! 辛苦了!
謝謝支持
沒有強制力就沒人要做,我現在工作在自動化元件公司,我們公司近10年一直推廣節能型產品,結果大家都還是買便宜的台製品,說到底合不合成本才是重點。
我比較看好海藻吸收二氧化碳,同時又可產生生質柴油的方式。
這樣的碳足跡最少,還能增加燃料的生產,即使不使用於能增加產油的海藻 也能幫助浮游生物->小魚->大魚的生態鏈。
現在人類的食物鏈,已經有很大一部分仰賴海洋,而海洋的食用海鮮類資源都在枯竭中,這也是需要警惕的部分。
所以如何進行海洋的生態養殖系統,應該也要納入考慮。
澎湖、苗栗等縣市其實有和一些公司討論過了,但還沒看到行動
但是你這樣又把碳排回去了不是
@@GoodEnough030 可以把原本 需要的天然氣減少 從數字來看確實減少了
台灣用農地蓋太陽能板真的不現實
台灣環境能用海藻的話真的最佳解
藻類要住在大量水裡,單位密度太低人造設施沒辦法把容量拉高,光維持系統就會產生大量碳排
謝謝!
謝謝!
謝謝!
之前無聊在google上搜尋碳回收,也許因此被推薦到這邊吧😂。 最近聽到炭排零的目標時真心覺得根本不可能啊。然後轉念一想為什麼只考慮減碳不考慮回收碳呢?結果這就來了減碳的科普🎉 感謝製作優質的內容
開始看影片前就覺得影片主題很讚就先按讚,看完影片覺得影片內容好讚就馬上按了讚,發現收回了讚又按了讚,這個頻道真是太讚啦!
感謝按了三個讚!
各位能做的 就是多使用實木類的家具吧 有興趣可以再生林 人造林 越多人使用 廠商也更有利潤跟動力去種植人造林 雖然緩不濟急 但這卻是最簡單可以參與固碳的方法~
難怪歐洲有木造公寓
台灣就種竹子,相對來說比較沒有甲烷排放的問題。
真的,種樹最實際,還可以維護生態
@@凱Bird 跟那沒關係,氣候穩定的地方,木材本來就是良好的建材,還有一種是很窮的地方,只能用木頭蓋XD
@@風車王 舊有林場被林木局把持想做也沒辦法
看完碳捕捉,才稍微能懂氫能的好處在哪!
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地下水層,看來未來人即使鑽探不到石油了,也可以鑽探氣泡水 XD
加點糖也能封存碳,以後就有雪碧噴泉
感覺不賴
人類對厭氧細菌 厭氧生物的生態了解得不夠多
@@歸虛厭氧細菌也得在有蛇紋石或橄欖石等環境才有氫源去利用二氧化碳。
封存到地底只會跟周圍岩石的金屬離子發生化學反應後固化。
補充一點,樹木在成長期,也就是樹高樹圍成長最快的階段固碳能力最強,所以綠碳效率要好應該要定期把樹砍掉封存(e.g. 掩埋)、種新的樹苗,讓這塊地持續抱持高效固碳
把樹砍倒掩埋,然後固存的二氧化碳又會循環到生態係(變成慢慢釋放)
如何封存也會是個大問題,埋太淺不小心有可能整個燒起來,可能用現有的礦坑回填。之前看一些研究論文好像有用芒草、竹子這些在某階段生長很快的植物。
土里没有养分后续就成荒地了啊
樹木其實比較沒有成長期的概念,年輕的「森林」固碳比較快是因為每單位面積下有更多的樹,但老樹(90%觀察的物種)基本上都是愈老長愈快的。那就有森林的固碳能力,是否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後,超越所謂的「年輕」森林的問題。而根據目前的研究看起來是有的:
Maintaining high rates of carbon storage in old forests: A mechanism linking canopy structure to forest function
Forest management for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sights from long-term silviculture experiments
另外還有種植樹苗的成本,樹苗比起成樹更脆弱之類的問題。如果能不砍他最好還是不要砍,當然畢竟還是有材料需求,權衡環境成本後,木材通常還是相對較好的一項。
另外根系分泌 root exudates 也是一個還需要很多研究的領域,因為矛盾的資訊還很多,就先不放資料了。但樹固碳的數字應該還有不少上調空間。
這集講得真的不錯啊!!!!
經濟部工研院弄這技術也不錯
雖然有幾個新的碳捕捉技術,但要發展時間也不短。我是覺得除了要發展新的碳捕捉技術是沒錯的,只是也同時一起發展綠碳跟藍碳的發展。我想也是有搞頭的
直接把二氧化碳液化最簡單
👍👍👍👍 赞的是你。不是内容。 你确实看得懂的比许多人快和预知很多。
泛科學的內容越來越精緻,訂閱即將突破70萬,從小頻道就開始追的我,有點小小感動🥹
講個實際的(對學生),感覺這會是個有潛力的學測出題方向,融合反應熱、化學劑量計算、壓力、地質.....敲碗續集!!!!!
根據熵理論,計算將游離態二氧化碳從空氣中分離出來所需的最小能量。
可以運用空壓機壓縮空氣。做出可壓縮可變大小的空間。一大一小。共三顆中間做發電渦輪雙向方向把空氣,互推運用自動化控制電門。把空氣壓縮加熱在釋放運,壓差發電。六科空間互相配合把空氣互相推送。就可以乾淨發電。
謝謝分享,最近想這問題好久了!
謝謝泛科學幫忙整理這些 又讓我們意識到了地球暖化的嚴重
現在的極端氣候能和諾亞方舟或大禹治水相提並論嘛?那那個時候的極端氣候是誰造成的,也是人類工業化的結果嗎?
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重量比只有0.04%左右,人類在這0.04%中的貢獻只有3%,人類的二氧化碳排放會影響到全球氣候嗎?
@@johnkim4548 我覺得會ㄟ。 因為經過英國工業革命後全球溫度就逐漸提高了不是嗎?
@@chicing4008
幾百年前全球經歷了一個小冰河時期,明朝末年是最冷的時候,然後逐漸走出來,從那時起到現在全球氣溫大體上是逐漸上升的趨勢,但還沒有達到地球氣溫的歷史最高水平。
有看過一張圖,顯示遠在人類文明初期,還有沒有人類之前,全球氣溫至少有兩次比現在還高。
聯合國早就不提全球暖化,而改稱全球氣候變化了,
人類的活動會對局部地區的環境產生影響,沒有達到改變全球氣溫的程度。
捕抓二氧化碳只是商業行為,最後只會增加更多耗能,與其用工業方式不如好好經營森林,人工造林管理不是只種植,採收儲存增加周轉率自然可以在最低耗能下吸收更多碳,這需要碳權經費的投入,而不是為賺碳權費又再工業商轉,最後只是消耗更多能源,利用太陽能並不能降低能耗,因為用掉的缺口還是要用火力來填補!
欸...最後一個選項不錯哦🤣🤣🤣🤣🤣🤣🤣
讓我們為節能減碳盡一點點的心力 (按下x)
我覺得B選項挺不錯的,多管齊下救地球!
我認為是:
1. 如何減少交通與交通最佳化,十字路口間距調為1公里,道路三線道以上,紅綠燈參考低軌衛星的錯開時間,有助於減少汽車走停時間,並且減少道路有善於減少路燈與維護。
2. 整合需要高能量的鋼鐵工業,使用熱力學在需要熱的製程增加效率,最高溫處則採用氫氣
3. 參考新加坡減少空調的方式
降低房價也是降排CO2的方法之一吧,人人如果都可以住在工作地附近,上下班車潮的排碳量都可以減了---每天上下班在林口交流道塞了20年以上的上班族提供參考
這跟房價無關吧😂
人類砍伐的樹木面積太廣大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才會越來越高,把樹木種回去,讓樹木吸收二氧化碳,地球溫度就下降了,最簡單又有效的方法,也是最能維持生態自然平衡的方法。
成大、台電、台泥有做微藻光和反應器捕捉炭技術。
煤炭的燃燒前捕捉,在第一階段根本不用導入氧氣,煤炭(C)還原水就可以得到合成氣(也就是氫氣與一氧化碳),合成氣再透過水煤氣重整產生更多的氫氣與剩餘的二氧化碳。
順帶一提,合成氣本身可以作為石化工業的原料,南非的薩索爾在南非被石油禁運時就利用自家產的煤來生產合成氣,進而再利用費托合成生產汽油。因為是從合成氣製作的,這種汽油燃燒後沒有硫與重金屬的問題,比我們常用的汽油乾淨很多。
非常喜歡你們對於能源議題的介紹
讓大眾可以對於能源技術、政策及發展有更多客觀認知
而非淹沒於政治口水中
最後許願一下台灣碳封存相關的影片~~~
減碳最好的方法是控制地球的總人數
這可不一定,人口變少了但是每個人消耗的能量變多了的話,搞不好產生更多碳
所以你可能要的是毀滅人類
原來這就是2016之後台灣新生兒人數急速下降背後的理由
真令人暖心
先禁止各國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就對了👍
基本上現在各國的人口數都沒在變了 主要是非洲跟印度在增加
@@DarkWgf伊斯蘭教是最大的阻礙😂
舊設備不會因為新方法而改善碳排
改善設備的舊運作模式才有機會
依照各個企業集團對於資本的貪婪我覺得很難 實際做到是一回事 報告資料造假又是一個問題
所以做這件事必須有誘因
一. 碳費 碳權
二. 碳的再利用 這就跟做水循環系統一樣前期投入資金但後面省下的水費卻很值得
三. 技術轉移
不用綠電以後產品沒辦法賣出國,要賣就會被課碳稅,至於報告,我想會有國際專業審查人員去做這件事
同意,不看好,台灣鄉村工廠亂排氣的情況也不少,
想起之前看影片有人租工廠廠房,結果拿來丟要處理的工業廢棄物,
等於對外說去收垃圾去回收再利用,但最後發現堆積垃圾後跑路,整個薛爛了....
@@user-charles-wish-start77 別忘了還有偷倒廚餘跟偷排畜牧業排泄物跟廢水的
@@LSK0833 看老柯怎麼做了
天阿主題超棒!!
二氧化碳可以氫化為甲烷,在再生能源充足的國家,他們可以電解水產氫,自大氣捕捉或向外購買二氧化碳,進而再將二氧化碳氫化為甲烷。
這套燃燒後煙道氣捕集技術還是很有價值,未來購買可再生天然氣的國家可以把二氧化碳捕集後再出售。
所以重點還是發展再生能源,像是澳洲、中東、北非就有發展太陽能的潛力,紐西蘭、智利則有很強的風力發電潛力,再生能源及早開發其實問題就解決了。
這個議題我十分感興趣
燃燒前捕捉感覺更好控制,效率更高
点赞!欢迎交流新技术,新发展。
Very good topic to learn more and great sharing, thanks
我盡量種樹,種植會產生乳汁的樹種,除了防火,同時吸收二氧化碳。
氣體灌入地底難保地殼變動噴出,生物集體窒息,補碳後若能固體化會更安全。
參考:尼奧斯湖災難
11:57 重複聽了好幾遍
封存地底如果因為地震造成co2大量溢出,會不會發生區域災難?還是如何確保有被封存好,而不是被無良廠商放回大氣中?
以前養過微藻,CO2真的能大大影響這些綠色生物型態
之前還發生中元普渡當天生長速度暴增.......
(一度懷疑是燒金紙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造成)
電動車配核能,把離峰時刻的電能存起來,比較快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台灣....
核能產生的熱不是熱是吧
@@UCAJq2oN0BQLFi3aAhhsX8-A比火力少
@@mamamamama12345 沒事在那邊扯火力幹嘛???
@@UCAJq2oN0BQLFi3aAhhsX8-A 只要產出的熱比溫室效應多累積的熱還少,大氣溫度就可以降下來。你覺得核能產出的熱能與溫室效應相比嗎?根本微不足道,降低燒石油的速度肯定比捕捉來的快,你說是不是。
@@UCAJq2oN0BQLFi3aAhhsX8-A 核能優點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以及每單位電造成的死傷最低
敲碗後續!
主播講的解說很有意思,選擇的就是直播前端不能少量也是不可缺樹木和藻類生態!
斷源不可能,人就是這麼多,生活就是有這麼多需求,減量可能,但斷源就太理想了。
實際上加速發展封存技術,各種稅金加上去,成本算進來,就可以快速的讓整體用量減少
我想講我以前玩的一款遊戲叫黑色X漠,都要電腦開整天掛網練休閒等級,還有其他也要電腦開著掛網(舉例就是練好兩樣東西然後合成 失敗了,收穫等於0 浪費了前面使用的電),我覺得根本浪費電還增加熱排放,還有甚麼放置遊戲 放著讓電腦跑 本身只玩一下子,然後就不玩了 都很無腦浪費電
沒辦法 遊戲製作團隊也是為了那些只想著要等級高又不懂得體驗遊戲樂趣的人設計的😢
一切都是資本主義造成的惡性循環
人類科技造物的生態系也和大自然趨同演化了 這集超有趣的
2018年的時候,政府因應北部某電廠的運轉年限到期,想要將一座燃煤電廠,規劃成為一座燃氣電廠,但是被當地地方反對,對天然氣的儲存方面的安全有疑慮。
在無奈之下,這座被改變規劃為燃氣電廠的火力發電廠,又被修改回來本來運轉的燃煤火力發電。
於此同時,政府雖然妥協恢復成為燃煤,但也規劃了日本的低排放燃煤電廠技術,其中就包括了影片中介紹的洗煤,高溫煤氣,與固碳等技術。
這種技術的英文叫做Clean Coal Power Plant,翻譯應該是"淨煤火力發電廠",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把這種新技術稱呼為乾淨煤火力發電廠。沒錯,這個電廠就是赫赫有名的深澳電廠。
淨煤火力技術,在當時被抹黑成為乾淨的煤礦。本來是要引進這種先進的日本電廠技術,排放量接近燃氣電廠,到最後各地的反對之後根本沒有空間再繼續討論,案子後來也嘎然停止。最後將這個電廠發電量,挪移到別的電廠。
其實在日本大學,常常有專門研發固碳,減碳的社團,而社團內的男生,通常又被稱為碳治郎這樣。
(並沒有)
有興趣!
希望真的有幫助!!
敲碗泛科學的Podcast也能上架RUclips這些影片的音檔 !
我工作收尾的時候通常都會收聽各類Podcast
對植物基改,改成易種植、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可食用。
從源頭開始,就是生產端,民眾,工廠,店家等等等
每個禮拜訂製一個減碳日,配合的店家或工廠可得到減稅或其他輔助,民眾則是免費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一日,騎腳踏車的可換取現金折價券之類的
不計成本, 比你更兇, 直接將二氧化碳分解成氧及碳, 直接增加大氣的氧氣比例, 至於碳就變成磚塊存起來~
將CO₂變成乾冰再送到火星, 令火星形成合適溫室效應
那用核能就好啦!同樣將核廢料往太陽送就可以了。再說,CO2送到外太空是有問題的,CO2是C和O的化合物,而C和O在地球的量是基本固定的,在大自然被各種生物不斷循環利用,你一直往外送,存量可是會越來越少喔!
割,成本算過嗎
射一發火箭上太空能裝多少乾冰
火星:我不缺
覺得從源頭開始減少最好,現在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也越來越多了,有確實在朝目標前進!
我外行人,光看名字還以為是把大氣層的CO2捕捉下來...🤣
封存在地底的話,地震的時候會不會跑出來? 如果能轉換成資源感覺比封存好
種樹種草(保樹保草)才是更有效的減碳方法吧....
我記得有一個報道,
因為大量使用農藥、
同時有除草、焚燒農業廢棄物的習慣,造成台灣目前農業的碳排比例高過工業。
如果以後,為了要蓋固炭廠、生產固炭設備,而破壞更多的天然環境,
那就變成,減碳又只是財團增加利益的把戲。
能不能通过大面积种植能源作物同时解决碳排放和能源问题?
碳儲存技術與位置有興趣
最後一句很重要 😂
大家知道蚵仔或牡蠣的碳酸鈣造殼過程也可以固定二氧化碳嗎?
多吃養殖牡蠣救地球😁
印象中這些碳酸鈣的碳來源不是溶於水中的碳,是這些綠食性貝類吃的藻類
確實是好方法,多吃點,早死早超生,把人類消滅掉後就能救地球了~!
除非你要把殼回收,不然進焚化爐還是碳排。
其實我懷疑養殖牡蠣到底有沒有增加地球上牡蠣的數量
養殖牡蠣和養殖雞鴨不同,養殖牡蠣不是從配種開始,而是讓海中的牡蠣幼體(一種浮游生物)附著在人造物上,然後等牠長大而已,就跟自然附著在船底的牡蠣一樣
其實建議大家少吃點,思考一下那些牡蠣都是在西海岸,台灣的工業廢水也是排在西海岸,海流都是由北向南流動的這大家應該知道吧,當然我不是說那些工業廢水沒有處理,但也是有限處理而已,牡蠣跟肉完全不同,會有更多的金屬殘留堆積,就像動物內臟一樣,要常吃嗎?自己可以思考一下~!
原來是化學課呀 我以為是泛科學😂😂
11:57 "苫小"牧😂
年輕人不生小孩也是對減碳做出貢獻了
全球人口還在上升,我們退化沒意義,有人口紅利的國家會持續發展。
這集不錯啊 觀望的人很多 不如動手做起來吧
比較希望政府先把所有中小型工廠的空汙排放納管,很多根本沒在管,就放著讓他排放有害的廢氣
從近年氣候就能感受到暖化快到達某種臨界值了......但要開發讓開發中國家減碳又很難,希望抓碳技術能成熟
若能不封存,而是把它分解為碳和氧,豈不更好?碳是極有用的元素,譬如石墨烯和鑽石都是純碳,至於分解所需的電能,可來自核融合,而核融合的燃料重氫可從海水提錬,因此只要把核融合的技術搞定,世界就美好了!
這樣打到深層地下水中的方法,非常久遠的以後就可以拿來做噱頭了-高級地下深層碳酸氣泡水,富含礦物質並且擁有刺激的口感,還是純天然的歐!
請計算一下,現有的發電通通改核電,這樣能降低多少碳排放量?
歐洲人口說環保但在每年暖氣上浪費大量能源。
屋子大,又把暖氣調在24-25度。非常耗能
我感興趣請詳細解答😍😍😍
看到國外有微藻 轉換CO2的效率是一般光合作用50倍 而且有多種應用
不只冰會融化,也會阻斷深海環流讓地球變得更熱
不可能阻斷,只要有溫差就有對流。
二氧化碳與海水轉換的延續化碳
只要把碳酸氫的氫氣電析出來二氧化碳就固再海裡,而且不酸化
這我知道,文明6後期有碳捕集項目,跑完可以獲得外交點數(X
根據我玩過的太空遊戲 碳元素除了拿來吃跟燒當建材外 沒其他作用(X
氣化反應的問題在碳氫化合物會在高溫下積碳、或產生焦油,所以只有特定幾種燃料才適合使用,不然反應器也是很容易損壞。
估計捕捉過程會生出排放更多碳😂
如果抓下來的碳,把它變成碳錠,或是陸生植物可以吸收的產品,然後再商業化成園藝產品,抑或是,以後可以買地造林(林務局有相關補助方案,我自己應該是會努力賺錢買地,因為我喜歡植物XD),然後購買捕捉到的碳來供給給植物,這樣子也可以吧?
我知道這樣很慢,泛科學講得是比較直截了當,抓到後直接暴力灌回地底,可能我比較順其自然吧XD
當然,我覺得飯科學說的方法很棒,只是,我覺得好奇,為何沒有人想到說,抓下來的碳,其實也可以轉換成其他商品,我覺得泛科學以後或許可以做新的單元,台灣原生種介紹,其中台灣原生植物非常美,真的很美!
美到有許多種類的植物是可以放在家裡做綠化的,像是水蕨、水韭、圓葉節節菜、田字草等...,還有其他更美的,我現在在忙沒時間認識,網路上有說,這些植物搭配二氧化碳會長得更好,牠們長的好,美化環境,還可以幫我們吸收碳排。
歐對了,泛科學也可以去看一下,聯合國很早以前就呼籲,全球要採取友善大地的方式耕種,不能用翻攪的方式整地,因為會把土壤中的二氧化碳攪出來,那些份額是要給植物的,但我們人類總是自以為是地想說要整地,但其實只是越做越糟,我覺得其實可以順便發明有什麼方法可以均勻地把碳注回表土,讓我們想種的植物能夠使用,我覺得這也是人類要去好好思考的。
另外,人類的廚餘處理方式也可以思考一下,因為廚餘拿去做有機堆肥是非常自然且營養的,反觀大部分的人我知道都不得以,全部都丟到垃圾桶,然後拿去焚化,這也是把殘骸內的碳又釋放出來,反觀,如果回收給大地,或許他能夠再返回大地,讓我們的作物可以再利用,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思考的方向。
以上,熱愛植物,長期看下來的個人心得,網路上都找得到資料,歡迎大家討論及指教
聽朋友說..碳捕捉 就像蓋一個大型的垃圾掩埋場一樣 放在地底下 眼不見為淨.
感興趣🫡
明明就改用核能發電就可以大幅減少碳排放
核廢料比二氧化碳更麻煩。
@@80719good 跟全球暖化造成的生態危機相比,核廢料根本是小菜一碟
@@wieter我不知道2050氣候會變怎麼樣,我只知道核廢料管理不善會污染我喝的水。
想知道更多有關醋酸鉀捕捉CO2的細節
記得之前查過文獻,任何氣體的溶解度,相較於純水,任何溶質的添加,都只能降低其溶解度,沒想到醋酸鉀可以!!!
如果其可行,那或許可以重建類似公園池塘的水草景觀
畢竟在水草栽培上,水中的CO2溶解不足,仍被視做最主要問題
......那是因為醋酸鉀是弱鹼性 這原理跟影片中的乙醇胺一樣 只要鹼性水溶液都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程度多寡還有好不好用的問題 (例如NaOH水溶液就可以非常好的吸收CO2) 因為二氧化碳溶於水是酸性(碳酸)
@@pttraiy 這個原理,我懂,那為何不選用氫氧化鉀呢,如果它吸收CO2的能力更好?
醋酸是有機質,不會增生更多的微生物嗎?且分解後,也是會變成CO2
@@freemindbody 因為這些吸收CO2後加熱又可以釋放出CO2 然後重新循環回去再吸收 NaOH做不到(或至少需要非常高的熱)
我覺得要根據你在的位置來裝設 沒有哪個比較好 是用在哪裡比較適當
給各位個想法
最近做了某知名鞋子代工的廠的案子, 這個廠目前需擴增廠區與產線, 但是環保局給這家公司的碳排量完全沒有增加, 說就是為了淨零探排.
但是各位想一下 一個工廠製造東西,用電用水用染料有可能完全沒有二氧化碳嗎? 還是乾脆整個廠自動化 也不要有人了 人也呼二氧化碳出來
所以既然這件事不可能, 又一定要達到, 那怎麼做呢?
找實驗室單位認證, 實驗室單位不能作假, 所以出來的報告一定不如預期
剩下一條路, 找技師認證. 這種事情是只要技師趕簽名環保局就認的
所以只要有一個不怕死的技師 給他夠多的錢 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
其實政府也有給另外一條路拉 買碳權 反正就是你排多少我收你多少錢 大家來標價 大家來搶排碳量
然後你就會跟什麼台積電什麼聯電的來搶買東西 搶得贏?
壓縮空氣儲能比電池儲能更普及的話,這些技術才會有用
將二氧化碳甲烷化是利用一百年前就發現的薩巴捷反應,將二氧化碳在高溫高壓與催化劑作用下與氫氣產生甲烷跟水。
甲烷透過蒸氣重整還能作為費托合成的原料,甲醇就不知道能幹嘛了。
甲醇可是酒商的最愛,拿來做假酒賺好賺滿
只能說只要經濟行為不停止,這些碳排放都不會在2050年達到零排放,很多人都在家庭減碳,但是種種行業都需要用電或製造原材料,現在製造技術就是會有碳排放,只要能賺錢,技術能壓低成本,那產量只會更多,同時大家都是以比較的方式加強產品功能,在新產品出來以前,貨物大量製造大量購買,都會有碳排放,所以想要不溫室效應,要不先提升技術,要不降低經濟行為,至於其他的還沒想到呢。
想知道二氧化碳如何確保會待在地底!以及不會造成地下水酸化等後續生態問題嗎?
台灣目前是把舊(已抽完)油氣田的背斜構造重新灌入二氧化碳,至於你說的跟地下水的關係,可能要請水化學相關背景的來回答😂
如果他們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地底一公裡的地方 那裡不會有生命 如果距離海洋很遠的話 讓海洋酸化的可能性也很低 對生態應該沒啥負擔
@@xuanyu-star 一公里還是有細菌能生存啦
反正就是把二氧化碳灌回抽乾的油田裡,油田的構造裡面本來就不會有地下水,所以不用擔心
@@餅乾-d4k有啦……而且鐵砧山是臺灣重要的儲氣地窖,浪費耶……
C: 減碳才是正道,碳封存只是暫時手段
個人認為溫室效應已經不可回復了,這幾年已經過了溫度閥值,融冰越快,冰層的甲烷等溫室氣體釋放,那速度已經不是人為慢慢減碳可以解決的了,況且人類不到最後關頭是不會改變的
只是延緩而已啦
沒記錯的話水蒸氣的溫室效應好像是二氧化碳的兩倍左右
全球暖化本來就不可逆,但僅僅北極無冰還無法把臺北市淹沒。
現在大多數的溫室氣體都在北半球,冰川融化也主要是北半球,南極環流還在那邊好好的。
如果說,用太陽能發電儲存到電池裡,然後晚上再放出來點led燈去照樹木,強制樹木行光合作用這個方法的效益如何,反正十年前的平原造林政策造成很多農田種滿樹木,那利用這些樹木強制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轉換成氧氣是不是也可行
轉換效率會很低,可能對樹木生長也有負面影響
請考慮氧的存在需求
有考慮主動降溫或把二氧化碳分解嗎
簡單來說,不考慮直接分解是因為需要更多的能量把二氧化碳還原成碳,當還原所需的能量大於碳提供的能量時就沒有意義了,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學熱力學,希望有解答你
大幅度的升溫 或降溫 都是高耗能行為
簡單來說 都沒有經濟價值
主要是分解二氧化碳的方法太耗能(或太貴),單鐵原子催化劑好像還在研究,也不知道效率好不好
主動降大氣溫度的話就得把熱捕捉後丟出去外太空,不然它還是在地球範圍內,感覺這整個行為會排出更多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生命之氣,暖化帶來繁榮,都是邪教在恐嚇群眾。
數儀年後,完成工業革命的植物文明:大量貯藏於地下的高純度二氧化碳氣礦,可能是史前地質活動將大氣卷入地下,後空氣中的其它成分被緩慢化學反應消耗掉,只留下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