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APSC的鏡頭體積優勢真的很明顯,看的都有衝動從FF降回去玩。看到很多人在問APSC鏡頭,老師這麼忙可能接觸不多,讓我這種只會談規格不會拍照的幫忙補充一下現況Sony推薦的APSC鏡:Sony 11/1.8、15g、24/1.8Z(永遠經典,二手收便宜好用)、10-20g、70-350gTamron 11-20/2.8、17-70/2.8、18-300Sigma 10-18/2.8、18-50/2.8、23/1.4、30/1.4、56/1.4Laowa 9/2.8Zeiss 12/2.8基本上除了100mm以上只有70-350g和18-300兩顆可以用以外,其他焦段都算是充足又都輕巧、便宜。
太厲害了 幫你置頂
kit 的 18-135 也不錯~
實際使用一陣後發現55-210也很方便 就老了點
M43 鏡頭好很多
@@Garoro1128 55-210真的便宜到不行 對焦也沒什麼問題畫質就不強求了 有比沒有好
很認真說,身爲一個M43,Fuji APSC,S家135,HASSELBLAD X2D 四個片幅系統同時有,三不五十就在煩惱要不要出清一兩個系統的人。這年頭APSC的系統跟M43在大部分情況下不論是輕便或是性能都不能跟FF對幹,而有人會提“那爲什麽不提FF不能跟中片幅(僞)對幹,理由很簡單,因爲數位中片幅其實目前鏡頭跟機子限制很多,機背的速度太慢,而僞中片幅的速度雖然不錯,但不能跟135的運動機比(像是A1 Z9那種東西),也沒有大量的長焦錄影功能優勢也不大。也就是全方面性能客觀來説,目前最平均的平衡點確實是全幅(135 FF)身爲一個Olympus信徒,我不得不說,你如果非常認真的用對應的鏡頭畫質像素去比較,你會發現其實沒有所謂的小片幅鏡頭比較輕的定理,而是廠商有沒有出135的小光圈高畫質鏡頭,如果有出,通常就可以直接幹死小片幅的對應的高階鏡頭了。底大客觀來説確實在”同感光元件技術,同光學品質“下是科學上當然更在畫質上好一些。而其實當年Olympus沒有出M43而是43系統的時候那個巨大的機子卻故意做小片福的其中一個理由是當年O家追求光學最佳,所以他們當年主張把畫質最軟的四個角落砍掉,也就是43系統當年一個賣點是主打整個鏡頭沒有“很軟”的地方。但M43後其實這個就不是那麽明顯了,全部的主流無反系統在鏡頭或機子設計上都有同質化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小片福的輕量優勢是很多但書的。這只有在你135FF跟 APSC 或M43”分別“都砸超過“至少”2萬美金以上,幾乎目錄裏面的主流鏡頭都擁有,而且確實的體驗過“什麽叫其實你如果覺得M43這個大小的鏡頭你願意帶出門,135 無反的小光圈高品質鏡頭你也帶的出門了 因爲重量體積是差不多的” 這種概念,身爲O家粉是真的會有“ 這! 難不成一開始就走錯了嘛!"O家的市場邊緣化,其實也是很難避免的。而富士主要靠文青加成還是有自己的天下,但也是屬於比較非主流的。以前其實小片幅有體積重量優勢有兩個特殊原因,當年135FF除了S家都是肥大的單反。還有當年的135很少做小光圈高品質價格又親民的鏡頭,這種鏡頭跟M43 APSC的高品質大光圈鏡頭在DOF是差不多,畫質也差不多,體積重量價錢也差不多。當你發現這個事情后,你就會開始問"X的,那我爲什麽不用135 FF就好了?” 是的,真的。APSC跟M43的”輕量“優勢其實是很假的,最後真正的優勢其實是”我就喜歡O家/富士的鏡頭!!“ M43跟APSC大戰135FF其實就類似Switch 大戰 PS5/PC一樣。PS5/PC性能比較好,Switch性能就是爛,大家都說Switch可以帶出門,但結果有多少人帶出門的,真的要帶出門還有PC大魔王,Steam掌機,性能壓殺Switch,體積還差不多。那Switch優勢在哪? 游戲,薩爾達,馬力歐,一堆神作。是的,富士跟M43的優勢在鏡頭。如果你就希望薩爾達那個味,那你就只能玩Switch了。除非你要開模擬器(耗費時間)。而如果是S C N這三家我是不太會推投入太多預算到APSC上面,因爲他們跟富士或M43不同,他們三家政策就是重心都在135 FF。不過反過來說 S C N的APSC系統花不到什麽錢,因爲這三家都希望顧客趕快入135 FF系統,所以不像M43跟富士,常常是你砸了至少5000美金以後,你才發現你想要的“性能”只有FF 135才能“勉强達標” 這時候你再換家你就至少損失1000美金以上,這就是爲什麽我現在會有四個系統的原因,然後這時候想想賣實在太虧本,不如就放著收藏了(苦笑)。就我個人經驗,其實大部分談APSC 跟M43輕量的人,是沒有跟135 FF的小光圈鏡頭比過畫質跟出門輕量化的,他們往往是跟FF同光圈的比,可是這樣比其實是沒有把FF輕量化的。而會有這現象,是因爲大部分人的雙系統,焦段跟鏡頭不齊全,他們往往不能同目的,同體積,像是OM-1+ 75 1.8 vs sony A1 samyang 85mm f1.4 fe 這樣比,畫質其實這幾年135FF的輕量小光圈鏡頭很多畫質都蠻不錯的了。有人會說可是M43 75 = FF 150啊,怎麽跟85比? 但問題就是像素密度來説,A1 5000萬,R5 6000萬像素其實很接近OM-1的2000萬像素的密度了。也就是直接中央crop放大就是M43的75了...只要FF也出同等于M43質量的鏡頭,基本上就是威力加强版的M43,鏡頭就大那麽一點點而已。也就是換一個方向想,在這個同質化技術的時代,5000萬像素以上的135FF可以把他想成是面積大四倍左右的1600萬像素M43,然後鏡頭沒有大很多,卻廣角很多,還可以讓你crop。不得不說,先片幅在這種情況下,優勢確實已經不如以前那麽多了,而今天FF 135可以殺MF的理由就是當年的小片幅可以殺FF的理由,1 運動速度機2 長焦在可預期的未來很難說現在的僞中片幅會不會重複FF 135的全能王者的路,但我覺得目前來看可能性不高。所以不得不說,即便我喜歡M43跟富士,這個時代真的是底大就是強的時代越來越明顯了。而現在像是camera size comparison的網站很好用,即便沒有買的人也可以自己直接比較,會發現很多跌破三觀的事情,像是很多組合APSC跟M43居然不會比較輕。特別是很多人對135 FF的觀念可能還停留在幾年前的C 跟N的那些肥大的單反時代。
我認真的看完了,真的是血淚經驗🤣
聽君一席話,如廳一席話
我是入手A6700。把以前Minolta/Sony A環鏡頭拿出來透過La-ea5轉接在A6700,準備放棄M43的人。在一趟旅遊、拍了幾次活動下來,非常訝異到Sony 的防手震真是爛到一個不行,開安全快門再安全一格的快門(焦段等效135為250mm,快門1/500-1/800),還是有機會遇到手震,跟2008年的A300相比,沒有好到那邊去…後來想想,是M43防手震太強。2024入手兩三年前的OM1,韌體還沒有更新,還停留在2022-23的韌體,等效135焦段80mm快門20秒還可以成功,有點噁心。
我的话搭配是sigma18-50 2.8 +sony 15 1.4,这样的话基本上广角和日常标准焦距都有了,我是大陆苏州人,欢迎大家来苏州旅游,苏州街拍超赞的
最近跟一位前輩學習,他讓我用M43來重新練習攝影。起初我的感覺是:不會吧? 但隨後發現,M43+12MM 1.4之類的輕便組合,真的有提高我帶出門的意慾。另一方面就是,一開始會很擔心M43夜拍光線不足的問題,但神奇的是,每每取景前,第一件事很自然地先找到最理想的光源為第一考量,另外受惠於某廠的強大手持能力,往往能以安全快門以下進行拍攝,所以一般場景都能壓在ISO800以下,甚至有些能到ISO200,取得很純淨的畫面。這些都令我重新認識攝影,增大對攝影的樂趣。
永遠都是那句「會帶出門的相機才是適合的相機」現在各家技術發展,扣掉一些比較極端的拍攝類型,如果單論日常拍攝真的多數器材都很足夠了
沒錯這就是Olympus不死,轉化為為OM的底氣精神…很多人只會嘴底大才是王道,但怎麼看不出來的是用FF拍的照片/影片呢?結果比iPhone 還難看? 夏漆夏景😂各系統都有自己的優點,不要選擇性地只看自家系統優點,然後無限放大其他系統的缺點。小孩子才做選擇,1"、M43、APSC、FF、645,我全都要🎉
玩 M4/3 一定要玩 MZD 75/1.8 啊那是我最想念的鏡頭
@@reptilemonk 神之光
其實M43很看光圈需求,夜晚如果是街拍倒不見得劣勢,因爲全幅(以下簡稱FF) DOF更淺,而因爲街拍通常不是奶油照,你需要背景不要太糊,要傳達環境的氣氛跟一定程度的構圖或主題。加上街道千變萬化,所以太淺的景深容易miss,所以FF這時候很容易縮到F2.8到4.0甚至因爲現在堆叠式sensor可用iso提高的優勢(加上AI除噪處理),甚至會縮到5.6-8.0的光圈街道夜拍情況在用。這時候其實M43的DOF大概1.4到4.0就等於FF的2.8到8.0,噪點同技術規格下(具體來説OM-1就可用iso提高到同時代FF的技術了)除了畫質會是FF比較高一點點以外,夜拍能力在需要縮光圈的情況下是不會天差地遠的。
最近a6700的旅遊使用心得:光線充足用18-135,焦段涵蓋廣,夜拍放棄長焦段用tamron 11-20 f/2.8。這樣2顆鏡頭大概可以涵蓋90%拍攝場景;鏡頭總重660g,是容易帶在身上的重量,不至於帶不出門。
真的 aps 配起來真的很輕便
我出國是帶Tamron 17-70 f2.8 跟 10-18 f4 oss 我覺得也滿方便的
說得很好,所以我旅遊會帶A7Cii跟騰龍20-40,一機一鏡走全程,日夜兼顧又輕鬆。
最後決定入手A6700 也是聽老師的直播以為東京去都去膩了~看照片又想去了這個頻道真的不能常常看 一直破財XDDD
東京拿廣角拍真的很棒,澀谷、銀座的街道往上拍起來的張力真的超強
我剛好就只有這兩顆鏡頭!兩者都有很棒的優點,但是15/1.4明顯入光量好很多,10-20/4 勝在廣角和變焦,兩者都有真好!
此刻的我就在芬蘭旅遊 帶的就是a6700+18135+15 1.4白天用18135 室內和晚上看極光就用15 1.4這兩顆基本就能打天下了 帶著旅遊完全沒負擔 甚至鏡頭還可以直接放外套口袋裡面
能放口袋真的很方便
個人認為現代任何機身鏡頭都不算太誇張,攝影這個嗜好或工作,只要拍攝目的明確,願意多承受一些重量都會有相對美好的成果。另外預祝新的一年貴頻道輕鬆突破十萬!邁向二十!
感恩🙏
我原本系統是Sony A mount跟M43。半年前入手A6700,把以前Minolta/Sony A環鏡頭拿出來透過La-ea5轉接在A6700,準備放棄M43的人。在一趟旅遊、拍了幾次活動下來,非常訝異到Sony 的防手震真是爛到一個不行,開安全快門再安全一格的快門(焦段等效135為250mm,快門1/500-1/800),還是有機會遇到手震,跟2008年的A300相比,沒有好到那邊去…後來想想,是M43防手震太強。2024入手兩三年前的OM1,韌體還沒有更新,還停留在2022-23的韌體,等效135焦段80mm快門20秒還可以成功,有點噁心。
個人覺得 APS-C 最大的缺點是除了富士外,各大廠把較多資源放在 135FF,導致專用鏡頭 (尤其定焦與大光圈) 的選擇比較少。若光是講片幅,這年頭的可換鏡頭相機畫值應該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日常用家了,135FF 對我來說有些 overkill 了。
用了一陣子 6700,性能上真的相當足夠但也還是期待有更多 aps 的便攜鏡頭,出國旅遊還是蠻有優勢
Sigma在apsc也是9成力全開的😂
所以富士用家其實真的很幸運,可以有那麼多小巧畫質又好的選擇。對比之下不出FF反而變成一個優勢了。
@@pennyfan13 真的!在上去直接中片幅也不會搶到自家 APC-C,覺得很棒!
工作用全畫幅,休閒旅遊apsc,m43...nikon 1,pentax q...
從RX10M4→A6700,不得不說APSC鏡頭對比全幅真是便宜,除了影片的10-20mm、15mm F1.4,我這幾個月還買了原廠16-55 F2.8(剛好撿到便宜2手,不然就買SIGMA 18-50了)、Viltrox 75mm F1.2連同機身+4顆鏡頭才花不到13萬,降躁問題就丟給AI了。6700握持滿穩的,曾經夜拍探路不小心跌倒,單手握持下沒有噴出去😆
AI降噪yyds可惜現在都不出1吋變焦DC了
除了錢,全片幅跟APS-C的體積重量差距也很明顯,當然低光ISO的差距就是這麼堆出來的,若純以拍照而言,現在的AI去雜色已經猛到一個不行可以拉回來,但影片若一樣追求低光那目前勢必還是追全片幅,如何取捨還是看個人.
好喜歡每次道慈老師後面拍的照片有張力的街景整個超喜歡
🙌
比起大光圈定焦鏡,我會選擇多帶一個桌面小腳架,免去旅遊在外換鏡頭帶來的種種風險
本人已買a6700, 但配備廣角鏡最後都選擇了15mm F1.4, 因為在Sony專門店試用上述兩支鏡頭,10-20mm PZ F4 比較在照相上不及定焦那麼好,PZ 在影片上才能穾出那zoom 種靈活性,所以要視乎用家的用途。其實在片內已看到照片在定焦的銳利性及強大光圈的好處。
請問a6700會過熱嗎??
新年第一天就有影片看,幸福來得太突然❤
❤️
感謝老師介紹 我有全幅跟富士半幅 出門旅遊包括出國 真的只會選半幅出門🙂
就算機身差不多,但鏡頭體積重量真的有差
这三支广角镜头我都买了。用了一年多,感觉三个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真的
記得幾年前用a6000搭sigma 30mm 1.4真的是輕到靠北邊走😂去北海道只需放在羽絨外套的口袋就好
真的🤣
剛剛今天才買了A6700+10-20MM,回家便看到你的影片
巧~
Sony 20mmf2.8 記錄生活輕便好用 大推
旅拍:A6500 X1,SONY超廣角 X1,菜頭定焦 X1,instax mini evo X1,模特 ( 女友 ) X1,唯一需要X2的是電池XD
還好不是女友x2
@@imokahhhh 哪可能會先變成五條悟 1/2
我直接開大絕,a5100+七工匠的18mm f6.3鏡頭蓋,這套直接平替GR3,又超級便宜。
哇噻! 真的超級便宜
APSC應該要搭SEL 11mmF1.8 拍影片 16:9切下去 不會變太窄,15MM f1.4 開錄影就會有感不夠廣高樓拍夜景也會覺得不夠廣APSC尷尬點在跟 FF好用的焦段比,APSC 只有2支可以比就是 SEL18-135(等效27-200)但是沒F2.8 F3.5-5.6、Tamron 17-70 F2.8(等效26-105)標準焦段變焦F2.8 打從E-mount APSC出生到2019才出來,後面才催生Tamron 17-70 、Sigma 18-50FF好用的●SONY FE12-24GM F2.8●Tamron 17-50mm F4 A068●SONY FE20-70mmF4 G●Tamron 28-200mm F2.8-5.6 A071●Tamron 35-150mm F2-2.8 A058●SAMYANG AF 35-150mm F2-2.8●TAMRON 50-400mm F4.5-6.3 A067apsc這種就沒有了,你要的變焦涵蓋焦段都要分門別類帶一支鏡頭ff ●Tamron 17-50mm F4 A068 |apsc 就要帶 10-18+18-50
沒有廣範圍的變焦鏡的確是可惜,幾乎就只有18-135但如果兩顆的話 10-20+20-70,在旅行上其實挺好用
看完老師的影片,原本只想說帶一顆17-70去日本就好 現在好像真的需要一顆大光圈廣角鏡了🥹🥹
搭配一個11可能也不錯喔
我還在用6000 配sigma 30mm f1.4 dc 😅
現在還在用A6400只覺得APSC在低光源或是夜間拍攝相較FF真的弱,但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拍出來的感覺不輸FF,至於鏡頭群方面只要富士沒死!!APSC領域就有新鏡頭的可能哈哈哈哈,畢竟怎麼可能只出X卡口呢~~ E卡口的客群也很龐大
想聽老師用11mm拍的心得
再等等我🙏
看完老師介紹,本來猶豫要不要帶canon 24-105mm F2.8去日本🇯🇵。看完之後決定帶a6400 + Sony 18-135mm + Kamlan 28mm F1.4 for canon + canon EOS M6😂 出國喔還是輕便一點好
輕便才能拍得多
新年快樂🎉之前直播時,老師剛好提到還在評測這兩顆鏡頭,沒想到今天就出影片了
新年快樂
因為體積拿40f2.5,覺得還是要開高一點ISO接著試拿35f1.4又跟a7c2重量是個極限,真兩難😤第一次升級到全幅才覺得APSC真的鏡頭重量優勢大好多
真的,各有各的優勢
只好呼喊11mm要老師快點出片啦繼續期待更多6700的影片啦
🙌🙌🙌
LR有了降噪之後,我就放心的使用apsc了。
新的降噪真的猛,電腦如果夠強用起來超方便
想看11mm f1.8的使用心得,我自己是有這顆跟10-20,標準焦段則是16-70 f4za這顆老境頭,apsc真的在體積上有很大的優勢,用起來就是舒服,唯一一點就是如果接上外閃真的會變得比例很奇怪,我用神牛860iii配上zve10,一整個覺得左手不是握鏡頭,而且抓閃燈😂
配tt350那種會好一點🤣
很棒的影片 雖然我不是SONY用戶我出國都是帶24-200的焦段 旅遊鏡也曾想過想要帶廣角出國過但卻沒帶過因為我是nikon Z5的用戶可能要買nikon 14-30mm F4S
那顆鏡頭也很棒
APSC真的很方便啊... A6000配上祖傳的雙Kit鏡1650/55210,就能讓我玩超過六年,最近覺得55210有的時候太大管,又添購了18135🤣
18135很不錯啊
@@imokahhhh 真的好用!除了夜拍外各種場合一鏡到底且十分輕巧,真的是值得入手的天涯鏡XD
新年快樂🎆
新年快樂~
佳能用户好羡慕镜头群啊。为了拍妹子买的是佳能R8和70-200 2.8,等了半天第三方镜头结果只等来apsc的sigma😂
Canon 可能還是希望用戶群使用自家鏡頭吧再等等看嘍
個人最佳鏡頭 : SONY 24mm F1.8 / Sigma 30 F1.4
攝影入門新手購買第一台相機非常難以抉擇,想請教老師推薦選擇哪台相機以及原因 非常感謝
先決定要全片幅(r8, a7cii)還是aps (a6700)然後看看相關想要的鏡頭各自價格再回來針對搭配機身的預算計算看看怎麼合適喔
如果還不清楚可以這週三直播來討論喔
其實我覺得用zve1來旅遊錄影應該不錯,可惜鏡頭群還是太重,而且原廠鏡頭也不便宜,目前apsc當然是有優勢,光線充足下,很難發現用哪種系統拍攝,只不過我已經買了zve1跟a7c2 一個錄影,發現2機3鏡頭這樣旅遊,真是重到有點想罵人。因為機身不重,重的是鏡頭。
旅遊帶這樣就變成專門出去拍照拍片了享受旅遊還是要輕便一點
我自己去年帶B18+40+135三顆定焦出去旅遊,勉強達到自己的極限。要用變焦鏡頭的話,全幅我覺得2顆就到極限了。APSC我覺得帶10-20/4 70-350g 24/1.8三顆都輕輕鬆鬆
想聽聽老師對於出國時中長焦段的鏡頭選擇,去年出國時,小弟也是ZV-E10SONY 10-20 F4SONY 15 F1.4TOMRON 17-70 F2.8這樣的組合出門,但發現不少場合,17-70仍然不夠遠,例如坐船時想拍對岸風景,所以想請老師推一顆適合APSC的中長焦。
其實接續著70端,可能就tamron 70300,或是自家的 70200 f4g2早年有比較多專門給 aps 的長焦,但現在選項好像真的比較少
@@imokahhhhapsc的話原廠不是還有顆70-350🤔
請問4分52秒的畫面不自然抖動 是相機本身AI防斗的缺陷,還是後製穩定造成的不自然抖動
是後期穩定所造成的不自然抖動噢不過也是前期手持拍的太晃了🥲
講輕的apsc鏡,sigma的18-50 f2.8要有
肯定是,但那顆之前介紹過了🤣
在用sigma 18-50 f2.8 本來廣角是打算進sigma 10-18 f2.8 可是原廠那個power zoom好像也不錯
有錄影的話優勢很大
是sigma 10-18 f2.8
@@imokahhhh 也想請老師推薦下apsc的長焦鏡 拍拍鳥啊啦啦隊的應該能用
玩sony全幅從沒去注意apsc鏡頭規格,看這影片才知道這顆15mmf1.4重量才219g,對比sigma16mmf1.4要405g有夠誇張欸
真的,其實便攜上 aps還是有他的優勢在
這顆15g真的離譜猛,完全把Sigma 16/1.4壓在地上摩擦。當初發表的時候都在猶豫是不是從全幅換回APSC 了
我买的是索尼11f1.8镜头
想了解11mm ,1.8,希望早日出片手上有18,135kit 鏡,想買一顆可以自拍的鏡頭。15mm 似乎太短,但又糾結15mm 畫質似乎較好,虛化也較高。想請教您1. 11mm 1.8 vs 15mm 1.4 的差異2. 如果要做旅行vlog,已經有一顆18135 的情況下,這三顆廣角下面兩種組合會怎麼選a. 18135+11,1.8 b. 18135+15,1.4+1020 or 其他組合。感謝
如果會有夜景晚上拍攝的需求就看 11或15如果會有vlog 需求11的彈性再大一點
想問一下,現在買二手的a6600好嗎? 還是買新的a6700? 現在用nex6,對焦太痛苦了想換==
坦白說 6700整體應該會好上許多,如果預算可以我會推薦6700
新菜單我就回不去了
如果用a6700旅遊的話,有什麼好推的長焦鏡頭呢?
看需要多長焦,我自己是用 20-70,等效就有到100mm如果需要更長,可以考慮帶一個18-135旅遊鏡也不錯
好羨慕sony 呀nikon的apsc 鏡頭好少可以選擇🥲
這倒是真的,我覺得進入無反時間太晚,不然我自己很喜歡 z30
最大的優點就是我送我女朋友的那台加鏡頭 才 700g. 兩年多了沒聽過半句壞話, 安安靜靜. 😏😏😏
🤣🤣
去年十月底從Nikon Z6 + 24-120/4 換成 Sony a6700 + 17-70/2.8,手腕真的舒服許多,像Z6的握把其實也不深,搭配24--120久了手腕與手指都很不舒服。隨後也分別到日本東北與北九州拍攝,在每天走兩萬~三萬步之間,長時間拍攝下來,較好的握感與減少的重量絕對有差,也再買了Sigma 23/1.4做搭配。這次的風格外觀功能在快速微調直出畫面也方便,唯一覺得在操作上可惜的就是沒有對焦小搖捍,有這功能就更完美。
長時間旅行相機輕便幫助真的很大
@@imokahhhh 決定要跳Sony之前去台北復興直營店和101試了好幾次,為了確認手感也搭配重量與17-70/2.8接近的16-55/2.8,也因此發現需要再捨配底板增加握時感,以避免小指懸空久了手會酸。
謝謝老師的介紹,最近也有在考慮購買6700,但是想要搭配的是等效30-50mm的鏡頭,網路上滿推sel24f18z,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不錯的便攜鏡頭?
15 1.4 + 35 1.8 也是很輕便的組合
@@imokahhhh 謝謝🙏
去年年初看GR3水貨賣2萬4,今年看水貨漲到3萬5還缺貨,二手價格也貴到不行,買理光跟富士都像買理財產品一樣
好可怕
偷推一下 Viltrox 唯卓仕AF 75mm F1.2 PRO 這顆真的是APS-C最頂的人像鏡之一
推推
同前面 APSC 專用鏡頭較少的論點好像很少 APSC 用的 70-200 焦段所以我最後可能還是得選全幅的 70-200, 然後焦段再被乘1.5
以前 DSLR 的時期比較有接近 70200 的專用鏡頭,現在各家真的有比較沒在出了但如果單純旅遊,我覺得 10-20+20-70其實涵蓋的範圍很夠用了
@@imokahhhh 我知道老師可能把旅遊的便攜性做為考量的一大重點但我也喜歡長焦的感覺,所以我去日本的配置可能會是a6600 + 16-55 F2.8(目前手上有) + 湯姆龍 70-180大光圈定焦就先放棄了....
原廠其實有支55-210 不過真的很老就是
@@Garoro1128 這麼一說我倒是想起曾經搜尋的時候有看過這隻真的年代有點久遠了阿......
@@kerwinli 還沒有預算買70-350之前可以先用著 香港這邊大概4000台幣以下
想了解11mm啊
再等等🙏
Sony APSC 望遠端變焦鏡選擇多嗎?
目前副廠的選擇比較多,原廠其實搭配 2070、70200f4也是不錯坦白說我覺得2070這個焦段用在aps很不錯
你好 ! 我最近都比較緊A6700 and A7c2 應該買那一部,出去試過發現A6700 操控反應感覺快A7c2 少少,由其按快門影相時好明顯,想請教你有否覺得係這樣?
我自己比較喜歡6700的操控沒錯握把也是
@@imokahhhh ok thanks
用A6400+kit 半年,有被路人搭訕說這樣街拍很輕便😂,目前想再買一隻鏡頭,實在很猶豫要買sigma 1850 還是sigma 30mm f1.4
SEL24F18Z值得當掛機鏡
1850真的很輕 超級輕
18-50愉快使用中 以後還可以配10-18
如果是帶標準焦段+11 1.8呢?至少以我個人拍攝習慣人帶景很少拍超過半身這樣好像比較順手有點糾結的是手邊有顆sigma 18-35 1.8 ,這顆接MC11對焦速度很流暢,成像也很紮實,畫面直逼FF帶來的重量也直逼FF...其實以多年前用過1650kit的經驗來說,八成的場景kit都勉強夠用;光不好時軟歸軟還是贏過很多卡片機跟手機
小弟我就是用一顆湯姆龍17-70+索尼11mm 1.8,用下來我真的一整個心情舒適愉快啊。帶出去什麼場景都不會顯得累
很多人都是 11mm 搭1770或是 1850
想問下老師,爲了光圈和長焦,比起18-135,16-55G + 70-350G 在旅游時換鏡是否會不方便
我覺得帶兩顆應該是還好,但的確在旅遊的時候,願意換鏡頭的動力會隨著移動的距離大幅下降
請問老師覺得11mm f1.8如何呢?
很不錯啊 之後會專門幫11出一隻影片
个人觉得广角端最好是买一台Sony的Xperia 1 pro手机😂广角端一般只会在大白天拍,画质允许的情况下我尽量都用手机拍
手機真的吃掉了便攜DC幾乎全部的市場了
請問最後一個部分的第一章夜景照是有上腳架還是用手持拍出來的呢?
都是手持
想問一下A7C2或A7S3配10-20 F4 是不是會有像素不夠的問題果然還是搭配全幅鏡16-35 PZ比較好嗎
是的 全片幅比較沒辦法使用 aps鏡頭,所以如果要廣角還是要找 16-35 f4 pz 比較好喔
請問老師已經有了SEL1018,有必要再換1020G這顆鏡頭嗎?這顆鏡頭有電動變焦還是G鏡,為何比1018便宜??是差在防手震嗎?
我覺得如果已經有1018應該是不需要換(除非真的很喜歡1020的設計)預算可以拿來補個大光圈或其他焦段🤘
謝謝老師,原本還很糾結~~現在可以拿去買SEL1655G了^^😍@@imokahhhh
拍照不太會 但我們沒有測試長時間的錄影
我覺得10-20或14-24這個焦段的變焦鏡,在拍人帶景或想拍些有張力的照片真的很適合,是我之後會想購買的一顆變焦
🤘
為甚麼現在大部分影片都只推sony鏡頭,其他副廠只有提及。不像以前拍片那樣的分析嗎…
Tamron的一直都有啊,新出的那幾顆我們都做過影片嘍如果你是說Sigma的話他們現在有新的合作對象,可能就得看看隔壁棚的介紹了,因為我們也不可能什麼都買,在廠商沒有合作借出鏡頭的情況下介紹自然會少一點,但我覺得sigma 現在合作的攝影師拍的都很好,可以去看看喔!
有買11F1.8去拍流星,現在看17-70越看越香
搭配起來很不錯啊
您用过sigma 10-18 f2.8吗?
沒有,不過網路上蠻多評測的
m43不是更輕便,鏡頭更小,更具性價比.
但高iso可用性更低所以一來一往就看每個人心中的平衡點在哪
水啦🎉
關於Apsc變焦 有比較入門的推薦嗎😂😂我所知道 入門都是騰龍17-70😂😂😂
Sigma 1850也很多人入門
我是sigma1850~是真的輕😂
因為自己是進半年的攝影小白 以6400當嘗試 目前還用的蠻開心的(18-135) 想說下一個17-100之間可以玩的 有朋友推17-70這樣~~
拿著zve10拍照的我表示,學到了
我是用6400搭騰龍17-70打全部😂
1770真的方便
11+18135,旅行無敵裝
高手
想問沒有選15,1.4的原因是防抖裁切過大嗎
ZVE1 用11 1.8加積極防抖 讚
但你都帶2顆鏡頭了,為何不直接上A7C2 配24-50mm,重量也差不多,重點是也不用換鏡頭了,但不可否認的是24端還是比10mm等效全幅還窄,但多了50端,重量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我會選 A7C2+24-50 f2.8
有沒有一種可能,那個時候2450還沒出🤣
我的ZF+腾龙35-150 含泪看完。。
可以健身
索尼10-20mm f4这只不用考虑了,适马10-18mm完胜
先买个关子! 哈哈! 😂
哈哈
11月25號左右的時間在日本拍的😂
這麼厲害!
還不如買M43
🤣
sony...如果不是那塊螢幕
其實進步蠻多了,比起a73時代
大家回文都很正經,只有我覺得一直比大拇指很好笑嗎...🤔
我下次注意一點👍
大陆人好像对照相理解不太一样,各种语言里只有大陆人才对半画幅相机有鄙视链。
哈哈 我覺得各有優勢啦
我很確定全世界的跟相機有關係的圈子都有底大底小的論戰跟鄙視鏈。正確來説,也不是鄙視鏈,而是老外會很激烈的吵到底底大有沒有優勢這個問題。而在中文圈容易因爲各種因素,造成中文圈的人比起對”筆戰/論戰“ 這個行爲本身,亞洲人更在意”鄙視/身份階級/炫富”的要素。就好像如果西方人一群跑車宅男,在氣噴噴的兩派人馬論戰中 “GTR 最棒了!!!爆改馬力改到你爸媽都認不出來!”“911才最棒! 這操控感是GTR能比的嗎!”然後兩派人馬就在各種爭論性能數字。而華人跟日本人等亞洲人更會比西方人更在意“身份階級”的問題。像是上面的討論華人可能對”價格“更敏感。具體來説,台灣人討論BMW,Mercedes,也就是大陸所謂的寶馬奔馳,很喜歡討論是不是買二手車。路上看到一台不錯的寶馬,馬上就會有台灣人說”哎呀,那是二手車,大概是窮人裝有錢人“也就是台灣人對車子本身的性能的興趣不如車子的“身份地位”的用途。也就是即便在西方,如果到處說你便宜的撿到一臺狀況很好的R8大家都會替你高興。但在台灣則是會有很多人說”那個是二手R8,一看就知道是窮人裝有錢人,也不知道這屌絲養的起嗎?“所以在西方要炫耀的事情是”嘿大家! 我剛剛用低於行情價買到一臺狀況很好的R8!我運氣太好了!“(然後說這句話的人本身還很有錢)在台灣則是要說”哎呀? 錢? 我不缺錢,二手車麻煩死了,我直接公司貨買,什麽? 你說我凱子? 美國才賣多少?我有錢,需要你替我省錢嗎?"也就是說在西方他們比起”車子的社會地位” 其實更在意的是車子本身的擁有跟駕駛樂趣,也就是“車子本身”。換句話説,如果你擁有這臺車子,狀況都一樣好,那不管你什麽價格入手,你可以炫耀的東西是一樣的,不會因爲你買的比較貴,你就可以炫耀比較多。甚至你應該買比較便宜炫耀,我運氣太好了,買到便宜的R8!。而在台灣,更在意的是車子的“社會地位”價值。“我是成功的人,所以我才可以買到這臺車,我不是丈夫送的,我是自己賺錢買的,而且是公司貨,很貴,不是二手,這代表我比買二手的人更成功”。這就是爲什麽台灣其實跟大陸或日本都一樣,很在意鄙視鏈問題。也就是西方人如果在爭論什麽,更有可能是往“學術論戰” “信仰教條道德“的方向在筆戰,兩派人馬互相氣噴噴。亞洲人比起西方人,則是容易往“社會地位比較”的方向去思考。不然全世界相機相關論壇,討論片幅大小吵的很激烈是很正常的,可以去英文相機論壇說說看“我要買M43還Full frame" 看看,馬上就會有人兩派人馬在戰爭了。但華人比起那種“性能學術 道德信仰論戰” 華人容易只看社會階級的比較,這就是爲什麽華人會對鄙視鏈非常敏感的原因。像是在英文游戲圈子有一句話叫PC master race,意思是PC玩家才是高等的,其他家用主機的什麽都可悲的農民,低人一等,這一半是好笑的meme一半是認真的。西方PC master race的群體意思是,他們希望傳教,希望其他農民也一起成爲高貴的PC master race,成爲偉大的PC玩家,這樣對大家都好,好東西大家一起用。也就是雖然赤裸裸的鄙視言語到處都有,但他們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階級的需求”,這更像是一個貴族在幫助貧困的人。但在華人玩家圈子裏面對“鄙視鏈” 非常敏感,幾乎一點點事情都會變成被人說鄙視,所以結果就是華人游戲社群討論往往很和諧,同性質的網站論壇,一定比西方的論壇和諧。也就是所有人都假裝互相尊重,實際上心裏充滿互相鄙視比較的空氣。日本人其實這點跟華人很類似,他們對學術論戰或信仰論戰沒有興趣,但對“階級比較” 比較有興趣。“用比較好的相機去吸引妹子注意” 這種事情我覺得才是我只在日本或華人社會聽過的,在西方...啊? 相機跟把妹的關係是什麽?但“激烈的爭吵片幅是不是比較小的就比較弱” 這個事情是全世界都一樣。實際上“底大就是畫質比較好” 這句話本身是有科學上的正確性的,如果一群人要這樣說,甚至勸預算很接近的新人直接買大一點的底我覺得這都是還好。全世界都如此,只是我覺得這就是日本跟華人比較跟西方不同的地方,日本跟華人常常容易變成本來只是單純的"客觀學術性能的比較跟討論“ 然後就延申出社會階級比較的暗示。最後造成亞洲人最後只能和諧,不討論這些問題,因爲一討論就有鄙視,所以就乾脆不要討論,大家都頒獎,大家都第一名,各行各業出狀元,這樣的政治正確。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華人社會是最不信”各行各業都平等“ 這句話的,但卻是表面上最維持這種政治正確的文化,這就是因爲華人社會非常對鄙視鏈敏感。這背後我認爲是有社會組成的原因,一個我猜測的理由,是華人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也就是除了皇帝跟官員,都是平民的社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所以富商跟窮人的差別只是錢的差別而已,而非”身份階級”的差別,所以唯一能凸顯出富商的小孩是“富商階級”的方式只有錢。可是在美國英國那種有大量封建傳統繼承的社會,他們的階級之間隔閡是很大的,所以平日不見得會見面,也不用像華人那樣那麽利用外在要素去强調自己的階級。所以就對很多消費級產品的“鄙視鏈” 比較沒有華人那麽敏感。當然這只是我一個猜測而已。
操 看了講佳能的想買佳能 看了富士的想買富士 看了尼康的想買尼康 看了索尼的想升級😢😢😢 有錢了一定每個品牌都買
哈哈哈哈
新年快樂🎉
請問現在用6700配18-135,如果有拍新幹線需求補一個Tamron 18-300值得嗎?
因為我不知道你要抓什麼位置的點,但如果135不夠,那麼換成300當然合理或是你可以考慮補一個70-300之類的鏡頭也行
APSC的鏡頭體積優勢真的很明顯,看的都有衝動從FF降回去玩。
看到很多人在問APSC鏡頭,老師這麼忙可能接觸不多,讓我這種只會談規格不會拍照的幫忙補充一下現況Sony推薦的APSC鏡:
Sony 11/1.8、15g、24/1.8Z(永遠經典,二手收便宜好用)、10-20g、70-350g
Tamron 11-20/2.8、17-70/2.8、18-300
Sigma 10-18/2.8、18-50/2.8、23/1.4、30/1.4、56/1.4
Laowa 9/2.8
Zeiss 12/2.8
基本上除了100mm以上只有70-350g和18-300兩顆可以用以外,其他焦段都算是充足又都輕巧、便宜。
太厲害了 幫你置頂
kit 的 18-135 也不錯~
實際使用一陣後發現55-210也很方便 就老了點
M43 鏡頭好很多
@@Garoro1128 55-210真的便宜到不行 對焦也沒什麼問題
畫質就不強求了 有比沒有好
很認真說,身爲一個M43,Fuji APSC,S家135,HASSELBLAD X2D 四個片幅系統同時有,三不五十就在煩惱要不要出清一兩個系統的人。
這年頭APSC的系統跟M43在大部分情況下不論是輕便或是性能都不能跟FF對幹,
而有人會提“那爲什麽不提FF不能跟中片幅(僞)對幹,理由很簡單,因爲數位中片幅其實目前鏡頭跟機子限制很多,機背的速度太慢,
而僞中片幅的速度雖然不錯,但不能跟135的運動機比(像是A1 Z9那種東西),也沒有大量的長焦錄影功能優勢也不大。
也就是全方面性能客觀來説,目前最平均的平衡點確實是全幅(135 FF)
身爲一個Olympus信徒,我不得不說,你如果非常認真的用對應的鏡頭畫質像素去比較,你會發現其實沒有所謂的小片幅鏡頭比較輕的定理,
而是廠商有沒有出135的小光圈高畫質鏡頭,如果有出,通常就可以直接幹死小片幅的對應的高階鏡頭了。
底大客觀來説確實在”同感光元件技術,同光學品質“下是科學上當然更在畫質上好一些。
而其實當年Olympus沒有出M43而是43系統的時候那個巨大的機子卻故意做小片福的其中一個理由是當年O家追求光學最佳,所以他們當年主張把畫質最軟的四個角落砍掉,
也就是43系統當年一個賣點是主打整個鏡頭沒有“很軟”的地方。
但M43後其實這個就不是那麽明顯了,全部的主流無反系統在鏡頭或機子設計上都有同質化的傾向。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小片福的輕量優勢是很多但書的。
這只有在你135FF跟 APSC 或M43”分別“都砸超過“至少”2萬美金以上,幾乎目錄裏面的主流鏡頭都擁有,而且確實的體驗過“什麽叫其實你如果覺得M43這個大小的鏡頭你願意帶出門,135 無反的小光圈高品質鏡頭你也帶的出門了 因爲重量體積是差不多的” 這種概念,身爲O家粉是真的會有“ 這! 難不成一開始就走錯了嘛!"
O家的市場邊緣化,其實也是很難避免的。
而富士主要靠文青加成還是有自己的天下,但也是屬於比較非主流的。
以前其實小片幅有體積重量優勢有兩個特殊原因,當年135FF除了S家都是肥大的單反。
還有當年的135很少做小光圈高品質價格又親民的鏡頭,這種鏡頭跟M43 APSC的高品質大光圈鏡頭在DOF是差不多,畫質也差不多,體積重量價錢也差不多。
當你發現這個事情后,你就會開始問"X的,那我爲什麽不用135 FF就好了?”
是的,真的。
APSC跟M43的”輕量“優勢其實是很假的,最後真正的優勢其實是”我就喜歡O家/富士的鏡頭!!“
M43跟APSC大戰135FF其實就類似Switch 大戰 PS5/PC一樣。
PS5/PC性能比較好,Switch性能就是爛,大家都說Switch可以帶出門,但結果有多少人帶出門的,真的要帶出門還有PC大魔王,Steam掌機,性能壓殺Switch,體積還差不多。
那Switch優勢在哪? 游戲,薩爾達,馬力歐,一堆神作。
是的,富士跟M43的優勢在鏡頭。
如果你就希望薩爾達那個味,那你就只能玩Switch了。除非你要開模擬器(耗費時間)。
而如果是S C N這三家我是不太會推投入太多預算到APSC上面,因爲他們跟富士或M43不同,他們三家政策就是重心都在135 FF。
不過反過來說 S C N的APSC系統花不到什麽錢,因爲這三家都希望顧客趕快入135 FF系統,所以不像M43跟富士,常常是你砸了至少5000美金以後,你才發現你想要的“性能”只有FF 135才能“勉强達標” 這時候你再換家你就至少損失1000美金以上,這就是爲什麽我現在會有四個系統的原因,然後這時候想想賣實在太虧本,不如就放著收藏了(苦笑)。
就我個人經驗,其實大部分談APSC 跟M43輕量的人,是沒有跟135 FF的小光圈鏡頭比過畫質跟出門輕量化的,他們往往是跟FF同光圈的比,可是這樣比其實是沒有把FF輕量化的。
而會有這現象,是因爲大部分人的雙系統,焦段跟鏡頭不齊全,他們往往不能同目的,同體積,像是OM-1+ 75 1.8 vs sony A1 samyang 85mm f1.4 fe 這樣比,畫質其實這幾年135FF的輕量小光圈鏡頭很多畫質都蠻不錯的了。有人會說可是M43 75 = FF 150啊,怎麽跟85比? 但問題就是像素密度來説,A1 5000萬,R5 6000萬像素其實很接近OM-1的2000萬像素的密度了。
也就是直接中央crop放大就是M43的75了...只要FF也出同等于M43質量的鏡頭,基本上就是威力加强版的M43,鏡頭就大那麽一點點而已。
也就是換一個方向想,在這個同質化技術的時代,5000萬像素以上的135FF可以把他想成是面積大四倍左右的1600萬像素M43,然後鏡頭沒有大很多,卻廣角很多,還可以讓你crop。
不得不說,先片幅在這種情況下,優勢確實已經不如以前那麽多了,而今天FF 135可以殺MF的理由就是當年的小片幅可以殺FF的理由,
1 運動速度機
2 長焦
在可預期的未來很難說現在的僞中片幅會不會重複FF 135的全能王者的路,但我覺得目前來看可能性不高。
所以不得不說,即便我喜歡M43跟富士,這個時代真的是底大就是強的時代越來越明顯了。
而現在像是camera size comparison的網站很好用,即便沒有買的人也可以自己直接比較,會發現很多跌破三觀的事情,像是很多組合APSC跟M43居然不會比較輕。
特別是很多人對135 FF的觀念可能還停留在幾年前的C 跟N的那些肥大的單反時代。
我認真的看完了,真的是血淚經驗🤣
聽君一席話,如廳一席話
我是入手A6700。
把以前Minolta/Sony A環鏡頭拿出來透過La-ea5轉接在A6700,準備放棄M43的人。
在一趟旅遊、拍了幾次活動下來,非常訝異到Sony 的防手震真是爛到一個不行,開安全快門再安全一格的快門(焦段等效135為250mm,快門1/500-1/800),還是有機會遇到手震,跟2008年的A300相比,沒有好到那邊去…
後來想想,是M43防手震太強。
2024入手兩三年前的OM1,韌體還沒有更新,還停留在2022-23的韌體,等效135焦段80mm快門20秒還可以成功,有點噁心。
我的话搭配是sigma18-50 2.8 +sony 15 1.4,这样的话基本上广角和日常标准焦距都有了,我是大陆苏州人,欢迎大家来苏州旅游,苏州街拍超赞的
最近跟一位前輩學習,他讓我用M43來重新練習攝影。起初我的感覺是:不會吧? 但隨後發現,M43+12MM 1.4之類的輕便組合,真的有提高我帶出門的意慾。另一方面就是,一開始會很擔心M43夜拍光線不足的問題,但神奇的是,每每取景前,第一件事很自然地先找到最理想的光源為第一考量,另外受惠於某廠的強大手持能力,往往能以安全快門以下進行拍攝,所以一般場景都能壓在ISO800以下,甚至有些能到ISO200,取得很純淨的畫面。這些都令我重新認識攝影,增大對攝影的樂趣。
永遠都是那句「會帶出門的相機才是適合的相機」
現在各家技術發展,扣掉一些比較極端的拍攝類型,如果單論日常拍攝真的多數器材都很足夠了
沒錯這就是Olympus不死,轉化為為OM的底氣精神…
很多人只會嘴底大才是王道,但怎麼看不出來的是用FF拍的照片/影片呢?
結果比iPhone 還難看? 夏漆夏景😂
各系統都有自己的優點,不要選擇性地只看自家系統優點,然後無限放大其他系統的缺點。
小孩子才做選擇,1"、M43、APSC、FF、645,我全都要🎉
玩 M4/3 一定要玩 MZD 75/1.8 啊
那是我最想念的鏡頭
@@reptilemonk 神之光
其實M43很看光圈需求,夜晚如果是街拍倒不見得劣勢,因爲全幅(以下簡稱FF) DOF更淺,而因爲街拍通常不是奶油照,你需要背景不要太糊,要傳達環境的氣氛跟一定程度的構圖或主題。加上街道千變萬化,所以太淺的景深容易miss,所以FF這時候很容易縮到F2.8到4.0甚至因爲現在堆叠式sensor可用iso提高的優勢(加上AI除噪處理),甚至會縮到5.6-8.0的光圈街道夜拍情況在用。這時候其實M43的DOF大概1.4到4.0就等於FF的2.8到8.0,噪點同技術規格下(具體來説OM-1就可用iso提高到同時代FF的技術了)除了畫質會是FF比較高一點點以外,夜拍能力在需要縮光圈的情況下是不會天差地遠的。
最近a6700的旅遊使用心得:光線充足用18-135,焦段涵蓋廣,夜拍放棄長焦段用tamron 11-20 f/2.8。
這樣2顆鏡頭大概可以涵蓋90%拍攝場景;鏡頭總重660g,是容易帶在身上的重量,不至於帶不出門。
真的 aps 配起來真的很輕便
我出國是帶Tamron 17-70 f2.8 跟 10-18 f4 oss 我覺得也滿方便的
說得很好,所以我旅遊會帶A7Cii跟騰龍20-40,一機一鏡走全程,日夜兼顧又輕鬆。
最後決定入手A6700 也是聽老師的直播
以為東京去都去膩了~看照片又想去了
這個頻道真的不能常常看 一直破財XDDD
東京拿廣角拍真的很棒,澀谷、銀座的街道往上拍起來的張力真的超強
我剛好就只有這兩顆鏡頭!兩者都有很棒的優點,但是15/1.4明顯入光量好很多,10-20/4 勝在廣角和變焦,兩者都有真好!
此刻的我就在芬蘭旅遊 帶的就是a6700+18135+15 1.4
白天用18135 室內和晚上看極光就用15 1.4
這兩顆基本就能打天下了 帶著旅遊完全沒負擔 甚至鏡頭還可以直接放外套口袋裡面
能放口袋真的很方便
個人認為現代任何機身鏡頭都不算太誇張,攝影這個嗜好或工作,只要拍攝目的明確,願意多承受一些重量都會有相對美好的成果。
另外預祝新的一年貴頻道輕鬆突破十萬!邁向二十!
感恩🙏
我原本系統是Sony A mount跟M43。
半年前入手A6700,把以前Minolta/Sony A環鏡頭拿出來透過La-ea5轉接在A6700,準備放棄M43的人。
在一趟旅遊、拍了幾次活動下來,非常訝異到Sony 的防手震真是爛到一個不行,開安全快門再安全一格的快門(焦段等效135為250mm,快門1/500-1/800),還是有機會遇到手震,跟2008年的A300相比,沒有好到那邊去…
後來想想,是M43防手震太強。
2024入手兩三年前的OM1,韌體還沒有更新,還停留在2022-23的韌體,等效135焦段80mm快門20秒還可以成功,有點噁心。
個人覺得 APS-C 最大的缺點是除了富士外,各大廠把較多資源放在 135FF,導致專用鏡頭 (尤其定焦與大光圈) 的選擇比較少。若光是講片幅,這年頭的可換鏡頭相機畫值應該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日常用家了,135FF 對我來說有些 overkill 了。
用了一陣子 6700,性能上真的相當足夠
但也還是期待有更多 aps 的便攜鏡頭,出國旅遊還是蠻有優勢
Sigma在apsc也是9成力全開的😂
所以富士用家其實真的很幸運,可以有那麼多小巧畫質又好的選擇。對比之下不出FF反而變成一個優勢了。
@@pennyfan13 真的!在上去直接中片幅也不會搶到自家 APC-C,覺得很棒!
工作用全畫幅,休閒旅遊apsc,m43...nikon 1,pentax q...
從RX10M4→A6700,
不得不說APSC鏡頭對比全幅真是便宜,
除了影片的10-20mm、15mm F1.4,
我這幾個月還買了原廠16-55 F2.8
(剛好撿到便宜2手,不然就買SIGMA 18-50了)、Viltrox 75mm F1.2
連同機身+4顆鏡頭才花不到13萬,降躁問題就丟給AI了。
6700握持滿穩的,
曾經夜拍探路不小心跌倒,
單手握持下沒有噴出去😆
AI降噪yyds
可惜現在都不出1吋變焦DC了
除了錢,全片幅跟APS-C的體積重量差距也很明顯,當然低光ISO的差距就是這麼堆出來的,若純以拍照而言,現在的AI去雜色已經猛到一個不行可以拉回來,但影片若一樣追求低光那目前勢必還是追全片幅,如何取捨還是看個人.
好喜歡每次道慈老師後面拍的照片
有張力的街景整個超喜歡
🙌
比起大光圈定焦鏡,我會選擇多帶一個桌面小腳架,免去旅遊在外換鏡頭帶來的種種風險
本人已買a6700, 但配備廣角鏡最後都選擇了15mm F1.4, 因為在Sony專門店試用上述兩支鏡頭,10-20mm PZ F4 比較在照相上不及定焦那麼好,PZ 在影片上才能穾出那zoom 種靈活性,所以要視乎用家的用途。其實在片內已看到照片在定焦的銳利性及強大光圈的好處。
請問
a6700會過熱嗎??
新年第一天就有影片看,幸福來得太突然❤
❤️
感謝老師介紹 我有全幅跟富士半幅 出門旅遊包括出國 真的只會選半幅出門🙂
就算機身差不多,但鏡頭體積重量真的有差
这三支广角镜头我都买了。用了一年多,感觉三个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真的
記得幾年前用a6000搭sigma 30mm 1.4真的是輕到靠北邊走😂
去北海道只需放在羽絨外套的口袋就好
真的🤣
剛剛今天才買了A6700+10-20MM,回家便看到你的影片
巧~
Sony 20mmf2.8 記錄生活輕便好用 大推
旅拍:A6500 X1,SONY超廣角 X1,菜頭定焦 X1,instax mini evo X1,模特 ( 女友 ) X1,唯一需要X2的是電池XD
還好不是女友x2
@@imokahhhh 哪可能會先變成五條悟 1/2
我直接開大絕,a5100+七工匠的18mm f6.3鏡頭蓋,這套直接平替GR3,又超級便宜。
哇噻! 真的超級便宜
APSC應該要搭SEL 11mmF1.8
拍影片 16:9切下去 不會變太窄,15MM f1.4 開錄影就會有感不夠廣
高樓拍夜景也會覺得不夠廣
APSC尷尬點在跟 FF好用的焦段比,APSC 只有2支可以比
就是 SEL18-135(等效27-200)但是沒F2.8 F3.5-5.6、Tamron 17-70 F2.8(等效26-105)
標準焦段變焦F2.8 打從E-mount APSC出生到2019才出來,後面才催生Tamron 17-70 、Sigma 18-50
FF好用的
●SONY FE12-24GM F2.8
●Tamron 17-50mm F4 A068
●SONY FE20-70mmF4 G
●Tamron 28-200mm F2.8-5.6 A071
●Tamron 35-150mm F2-2.8 A058
●SAMYANG AF 35-150mm F2-2.8
●TAMRON 50-400mm F4.5-6.3 A067
apsc這種就沒有了,你要的變焦涵蓋焦段都要分門別類帶一支鏡頭
ff ●Tamron 17-50mm F4 A068 |apsc 就要帶 10-18+18-50
沒有廣範圍的變焦鏡的確是可惜,幾乎就只有18-135
但如果兩顆的話 10-20+20-70,在旅行上其實挺好用
看完老師的影片,原本只想說帶一顆17-70去日本就好 現在好像真的需要一顆大光圈廣角鏡了🥹🥹
搭配一個11可能也不錯喔
我還在用6000 配sigma 30mm f1.4 dc 😅
現在還在用A6400只覺得APSC在低光源或是夜間拍攝相較FF真的弱,但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拍出來的感覺不輸FF,至於鏡頭群方面只要富士沒死!!APSC領域就有新鏡頭的可能哈哈哈哈,畢竟怎麼可能只出X卡口呢~~ E卡口的客群也很龐大
想聽老師用11mm拍的心得
再等等我🙏
看完老師介紹,本來猶豫要不要帶canon 24-105mm F2.8去日本🇯🇵。看完之後決定帶a6400 + Sony 18-135mm + Kamlan 28mm F1.4 for canon + canon EOS M6😂 出國喔還是輕便一點好
輕便才能拍得多
新年快樂🎉
之前直播時,老師剛好提到還在評測這兩顆鏡頭,沒想到今天就出影片了
新年快樂
因為體積拿40f2.5,覺得還是要開高一點ISO
接著試拿35f1.4又跟a7c2重量是個極限,真兩難😤
第一次升級到全幅才覺得APSC真的鏡頭重量優勢大好多
真的,各有各的優勢
只好呼喊11mm
要老師快點出片啦
繼續期待更多6700的影片啦
🙌🙌🙌
LR有了降噪之後,我就放心的使用apsc了。
新的降噪真的猛,電腦如果夠強用起來超方便
想看11mm f1.8的使用心得,我自己是有這顆跟10-20,標準焦段則是16-70 f4za這顆老境頭,apsc真的在體積上有很大的優勢,用起來就是舒服,唯一一點就是如果接上外閃真的會變得比例很奇怪,我用神牛860iii配上zve10,一整個覺得左手不是握鏡頭,而且抓閃燈😂
配tt350那種會好一點🤣
很棒的影片 雖然我不是SONY用戶
我出國都是帶24-200的焦段 旅遊鏡
也曾想過想要帶廣角出國過但卻沒帶過
因為我是nikon Z5的用戶可能要買nikon 14-30mm F4S
那顆鏡頭也很棒
APSC真的很方便啊...
A6000配上祖傳的雙Kit鏡1650/55210,就能讓我玩超過六年,最近覺得55210有的時候太大管,又添購了18135🤣
18135很不錯啊
@@imokahhhh 真的好用!
除了夜拍外各種場合一鏡到底且十分輕巧,真的是值得入手的天涯鏡XD
新年快樂🎆
新年快樂~
佳能用户好羡慕镜头群啊。
为了拍妹子买的是佳能R8和70-200 2.8,等了半天第三方镜头结果只等来apsc的sigma😂
Canon 可能還是希望用戶群使用自家鏡頭吧
再等等看嘍
個人最佳鏡頭 : SONY 24mm F1.8 / Sigma 30 F1.4
攝影入門新手購買第一台相機非常難以抉擇,想請教老師推薦選擇哪台相機以及原因 非常感謝
先決定要全片幅(r8, a7cii)還是aps (a6700)
然後看看相關想要的鏡頭各自價格
再回來針對搭配機身的預算
計算看看怎麼合適喔
如果還不清楚可以這週三直播來討論喔
其實我覺得用zve1來旅遊錄影應該不錯,可惜鏡頭群還是太重,而且原廠鏡頭也不便宜,目前apsc當然是有優勢,光線充足下,很難發現用哪種系統拍攝,只不過我已經買了zve1跟a7c2 一個錄影,發現2機3鏡頭這樣旅遊,真是重到有點想罵人。因為機身不重,重的是鏡頭。
旅遊帶這樣就變成專門出去拍照拍片了
享受旅遊還是要輕便一點
我自己去年帶B18+40+135三顆定焦出去旅遊,勉強達到自己的極限。要用變焦鏡頭的話,全幅我覺得2顆就到極限了。APSC我覺得帶10-20/4 70-350g 24/1.8三顆都輕輕鬆鬆
想聽聽老師對於出國時中長焦段的鏡頭選擇,去年出國時,小弟也是
ZV-E10
SONY 10-20 F4
SONY 15 F1.4
TOMRON 17-70 F2.8
這樣的組合出門,但發現不少場合,17-70仍然不夠遠,例如坐船時想拍對岸風景,所以想請老師推一顆適合APSC的中長焦。
其實接續著70端,可能就tamron 70300,或是自家的 70200 f4g2
早年有比較多專門給 aps 的長焦,但現在選項好像真的比較少
@@imokahhhhapsc的話原廠不是還有顆70-350🤔
請問4分52秒的畫面不自然抖動 是相機本身AI防斗的缺陷,還是後製穩定造成的不自然抖動
是後期穩定所造成的不自然抖動噢
不過也是前期手持拍的太晃了🥲
講輕的apsc鏡,sigma的18-50 f2.8要有
肯定是,但那顆之前介紹過了🤣
在用sigma 18-50 f2.8
本來廣角是打算進sigma 10-18 f2.8 可是原廠那個power zoom好像也不錯
有錄影的話優勢很大
是sigma 10-18 f2.8
@@imokahhhh 也想請老師推薦下apsc的長焦鏡 拍拍鳥啊啦啦隊的應該能用
玩sony全幅從沒去注意apsc鏡頭規格,看這影片才知道這顆15mmf1.4重量才219g,對比sigma16mmf1.4要405g有夠誇張欸
真的,其實便攜上 aps還是有他的優勢在
這顆15g真的離譜猛,完全把Sigma 16/1.4壓在地上摩擦。當初發表的時候都在猶豫是不是從全幅換回APSC 了
我买的是索尼11f1.8镜头
想了解11mm ,1.8,希望早日出片
手上有18,135kit 鏡,想買一顆可以自拍的鏡頭。15mm 似乎太短,但又糾結15mm 畫質似乎較好,虛化也較高。想請教您
1. 11mm 1.8 vs 15mm 1.4 的差異
2. 如果要做旅行vlog,已經有一顆18135 的情況下,這三顆廣角下面兩種組合會怎麼選a. 18135+11,1.8 b. 18135+15,1.4+1020 or 其他組合。感謝
如果會有夜景晚上拍攝的需求就看 11或15
如果會有vlog 需求11的彈性再大一點
想問一下,現在買二手的a6600好嗎? 還是買新的a6700? 現在用nex6,對焦太痛苦了想換==
坦白說 6700整體應該會好上許多,如果預算可以我會推薦6700
新菜單我就回不去了
如果用a6700旅遊的話,有什麼好推的長焦鏡頭呢?
看需要多長焦,我自己是用 20-70,等效就有到100mm
如果需要更長,可以考慮帶一個18-135旅遊鏡也不錯
好羨慕sony 呀
nikon的apsc 鏡頭好少可以選擇🥲
這倒是真的,我覺得進入無反時間太晚,不然我自己很喜歡 z30
最大的優點就是我送我女朋友的那台加鏡頭 才 700g. 兩年多了沒聽過半句壞話, 安安靜靜. 😏😏😏
🤣🤣
去年十月底從Nikon Z6 + 24-120/4 換成 Sony a6700 + 17-70/2.8,手腕真的舒服許多,像Z6的握把其實也不深,搭配24--120久了手腕與手指都很不舒服。隨後也分別到日本東北與北九州拍攝,在每天走兩萬~三萬步之間,長時間拍攝下來,較好的握感與減少的重量絕對有差,也再買了Sigma 23/1.4做搭配。這次的風格外觀功能在快速微調直出畫面也方便,唯一覺得在操作上可惜的就是沒有對焦小搖捍,有這功能就更完美。
長時間旅行相機輕便幫助真的很大
@@imokahhhh 決定要跳Sony之前去台北復興直營店和101試了好幾次,為了確認手感也搭配重量與17-70/2.8接近的16-55/2.8,也因此發現需要再捨配底板增加握時感,以避免小指懸空久了手會酸。
謝謝老師的介紹,最近也有在考慮購買6700,但是想要搭配的是等效30-50mm的鏡頭,網路上滿推sel24f18z,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不錯的便攜鏡頭?
15 1.4 + 35 1.8 也是很輕便的組合
@@imokahhhh 謝謝🙏
去年年初看GR3水貨賣2萬4,今年看水貨漲到3萬5還缺貨,二手價格也貴到不行,買理光跟富士都像買理財產品一樣
好可怕
偷推一下 Viltrox 唯卓仕AF 75mm F1.2 PRO 這顆真的是APS-C最頂的人像鏡之一
推推
同前面 APSC 專用鏡頭較少的論點
好像很少 APSC 用的 70-200 焦段
所以我最後可能還是得選全幅的 70-200, 然後焦段再被乘1.5
以前 DSLR 的時期比較有接近 70200 的專用鏡頭,現在各家真的有比較沒在出了
但如果單純旅遊,我覺得 10-20+20-70其實涵蓋的範圍很夠用了
@@imokahhhh
我知道老師可能把旅遊的便攜性做為考量的一大重點
但我也喜歡長焦的感覺,所以我去日本的配置可能會是
a6600 + 16-55 F2.8(目前手上有) + 湯姆龍 70-180
大光圈定焦就先放棄了....
原廠其實有支55-210 不過真的很老就是
@@Garoro1128
這麼一說我倒是想起曾經搜尋的時候有看過這隻
真的年代有點久遠了阿......
@@kerwinli 還沒有預算買70-350之前可以先用著 香港這邊大概4000台幣以下
想了解11mm啊
再等等🙏
Sony APSC 望遠端變焦鏡選擇多嗎?
目前副廠的選擇比較多,原廠其實搭配 2070、70200f4也是不錯
坦白說我覺得2070這個焦段用在aps很不錯
你好 ! 我最近都比較緊A6700 and A7c2 應該買那一部,出去試過發現A6700 操控反應感覺快A7c2 少少,由其按快門影相時好明顯,想請教你有否覺得係這樣?
我自己比較喜歡6700的操控沒錯
握把也是
@@imokahhhh ok thanks
用A6400+kit 半年,有被路人搭訕說這樣街拍很輕便😂,目前想再買一隻鏡頭,實在很猶豫要買sigma 1850 還是sigma 30mm f1.4
SEL24F18Z值得當掛機鏡
1850真的很輕 超級輕
18-50愉快使用中 以後還可以配10-18
如果是帶標準焦段+11 1.8呢?
至少以我個人拍攝習慣人帶景很少拍超過半身這樣好像比較順手
有點糾結的是手邊有顆sigma 18-35 1.8 ,這顆接MC11對焦速度很流暢,成像也很紮實,畫面直逼FF帶來的重量也直逼FF...
其實以多年前用過1650kit的經驗來說,八成的場景kit都勉強夠用;光不好時軟歸軟還是贏過很多卡片機跟手機
小弟我就是用一顆湯姆龍17-70+索尼11mm 1.8,用下來我真的一整個心情舒適愉快啊。帶出去什麼場景都不會顯得累
很多人都是 11mm 搭1770或是 1850
想問下老師,爲了光圈和長焦,比起18-135,16-55G + 70-350G 在旅游時換鏡是否會不方便
我覺得帶兩顆應該是還好,但的確在旅遊的時候,願意換鏡頭的動力會隨著移動的距離大幅下降
請問老師覺得11mm f1.8如何呢?
很不錯啊 之後會專門幫11出一隻影片
个人觉得广角端最好是买一台Sony的Xperia 1 pro手机😂广角端一般只会在大白天拍,画质允许的情况下我尽量都用手机拍
手機真的吃掉了便攜DC幾乎全部的市場了
請問最後一個部分的第一章夜景照是有上腳架還是用手持拍出來的呢?
都是手持
想問一下A7C2或A7S3配10-20 F4
是不是會有像素不夠的問題
果然還是搭配全幅鏡16-35 PZ比較好嗎
是的 全片幅比較沒辦法使用 aps鏡頭,所以如果要廣角還是要找 16-35 f4 pz 比較好喔
請問老師已經有了SEL1018,有必要再換1020G這顆鏡頭嗎?
這顆鏡頭有電動變焦還是G鏡,為何比1018便宜??是差在防手震嗎?
我覺得如果已經有1018應該是不需要換(除非真的很喜歡1020的設計)
預算可以拿來補個大光圈或其他焦段🤘
謝謝老師,原本還很糾結~~現在可以拿去買SEL1655G了^^😍@@imokahhhh
請問
a6700會過熱嗎??
拍照不太會 但我們沒有測試長時間的錄影
我覺得10-20或14-24這個焦段的變焦鏡,在拍人帶景或想拍些有張力的照片真的很適合,是我之後會想購買的一顆變焦
🤘
為甚麼現在大部分影片都只推sony鏡頭,其他副廠只有提及。不像以前拍片那樣的分析嗎…
Tamron的一直都有啊,新出的那幾顆我們都做過影片嘍
如果你是說Sigma的話他們現在有新的合作對象,可能就得看看隔壁棚的介紹了,因為我們也不可能什麼都買,在廠商沒有合作借出鏡頭的情況下介紹自然會少一點,但我覺得sigma 現在合作的攝影師拍的都很好,可以去看看喔!
有買11F1.8去拍流星,現在看17-70越看越香
搭配起來很不錯啊
您用过sigma 10-18 f2.8吗?
沒有,不過網路上蠻多評測的
m43不是更輕便,鏡頭更小,更具性價比.
但高iso可用性更低
所以一來一往就看每個人心中的平衡點在哪
水啦🎉
關於Apsc變焦 有比較入門的推薦嗎😂😂我所知道 入門都是騰龍17-70😂😂😂
Sigma 1850也很多人入門
我是sigma1850~是真的輕😂
因為自己是進半年的攝影小白 以6400當嘗試 目前還用的蠻開心的(18-135) 想說下一個17-100之間可以玩的 有朋友推17-70這樣~~
拿著zve10拍照的我表示,學到了
🤘
我是用6400搭騰龍17-70打全部😂
1770真的方便
11+18135,旅行無敵裝
高手
想問沒有選15,1.4的原因是防抖裁切過大嗎
ZVE1 用11 1.8加積極防抖 讚
真的
但你都帶2顆鏡頭了,為何不直接上A7C2 配24-50mm,重量也差不多,重點是也不用換鏡頭了,但不可否認的是24端還是比10mm等效全幅還窄,但多了50端,重量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我會選 A7C2+24-50 f2.8
有沒有一種可能,那個時候2450還沒出🤣
我的ZF+腾龙35-150 含泪看完。。
可以健身
索尼10-20mm f4这只不用考虑了,适马10-18mm完胜
先买个关子! 哈哈! 😂
哈哈
11月25號左右的時間在日本拍的😂
這麼厲害!
還不如買M43
🤣
sony...如果不是那塊螢幕
其實進步蠻多了,比起a73時代
大家回文都很正經,只有我覺得一直比大拇指很好笑嗎...🤔
我下次注意一點👍
大陆人好像对照相理解不太一样,各种语言里只有大陆人才对半画幅相机有鄙视链。
哈哈 我覺得各有優勢啦
我很確定全世界的跟相機有關係的圈子都有底大底小的論戰跟鄙視鏈。
正確來説,也不是鄙視鏈,而是老外會很激烈的吵到底底大有沒有優勢這個問題。
而在中文圈容易因爲各種因素,造成中文圈的人比起對”筆戰/論戰“ 這個行爲本身,亞洲人更在意”鄙視/身份階級/炫富”的要素。
就好像如果西方人一群跑車宅男,在氣噴噴的兩派人馬論戰中
“GTR 最棒了!!!爆改馬力改到你爸媽都認不出來!”
“911才最棒! 這操控感是GTR能比的嗎!”
然後兩派人馬就在各種爭論性能數字。
而華人跟日本人等亞洲人更會比西方人更在意“身份階級”的問題。
像是上面的討論華人可能對”價格“更敏感。
具體來説,台灣人討論BMW,Mercedes,也就是大陸所謂的寶馬奔馳,很喜歡討論是不是買二手車。
路上看到一台不錯的寶馬,馬上就會有台灣人說”哎呀,那是二手車,大概是窮人裝有錢人“
也就是台灣人對車子本身的性能的興趣不如車子的“身份地位”的用途。
也就是即便在西方,如果到處說你便宜的撿到一臺狀況很好的R8大家都會替你高興。
但在台灣則是會有很多人說”那個是二手R8,一看就知道是窮人裝有錢人,也不知道這屌絲養的起嗎?“
所以在西方要炫耀的事情是”嘿大家! 我剛剛用低於行情價買到一臺狀況很好的R8!我運氣太好了!“(然後說這句話的人本身還很有錢)
在台灣則是要說”哎呀? 錢? 我不缺錢,二手車麻煩死了,我直接公司貨買,什麽? 你說我凱子? 美國才賣多少?
我有錢,需要你替我省錢嗎?"
也就是說在西方他們比起”車子的社會地位” 其實更在意的是車子本身的擁有跟駕駛樂趣,也就是“車子本身”。
換句話説,如果你擁有這臺車子,狀況都一樣好,那不管你什麽價格入手,你可以炫耀的東西是一樣的,不會因爲你買的比較貴,你就可以炫耀比較多。
甚至你應該買比較便宜炫耀,我運氣太好了,買到便宜的R8!。
而在台灣,更在意的是車子的“社會地位”價值。
“我是成功的人,所以我才可以買到這臺車,我不是丈夫送的,我是自己賺錢買的,而且是公司貨,很貴,不是二手,這代表我比買二手的人更成功”。
這就是爲什麽台灣其實跟大陸或日本都一樣,很在意鄙視鏈問題。
也就是西方人如果在爭論什麽,更有可能是往“學術論戰” “信仰教條道德“的方向在筆戰,兩派人馬互相氣噴噴。
亞洲人比起西方人,則是容易往“社會地位比較”的方向去思考。
不然全世界相機相關論壇,討論片幅大小吵的很激烈是很正常的,可以去英文相機論壇說說看“我要買M43還Full frame" 看看,馬上就會有人兩派人馬在戰爭了。
但華人比起那種“性能學術 道德信仰論戰” 華人容易只看社會階級的比較,這就是爲什麽華人會對鄙視鏈非常敏感的原因。
像是在英文游戲圈子有一句話叫PC master race,意思是PC玩家才是高等的,其他家用主機的什麽都可悲的農民,低人一等,這一半是好笑的meme一半是認真的。
西方PC master race的群體意思是,他們希望傳教,希望其他農民也一起成爲高貴的PC master race,成爲偉大的PC玩家,這樣對大家都好,好東西大家一起用。
也就是雖然赤裸裸的鄙視言語到處都有,但他們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階級的需求”,這更像是一個貴族在幫助貧困的人。
但在華人玩家圈子裏面對“鄙視鏈” 非常敏感,幾乎一點點事情都會變成被人說鄙視,所以結果就是華人游戲社群討論往往很和諧,同性質的網站論壇,一定比西方的論壇和諧。
也就是所有人都假裝互相尊重,實際上心裏充滿互相鄙視比較的空氣。
日本人其實這點跟華人很類似,他們對學術論戰或信仰論戰沒有興趣,但對“階級比較” 比較有興趣。
“用比較好的相機去吸引妹子注意” 這種事情我覺得才是我只在日本或華人社會聽過的,在西方...啊? 相機跟把妹的關係是什麽?
但“激烈的爭吵片幅是不是比較小的就比較弱” 這個事情是全世界都一樣。
實際上“底大就是畫質比較好” 這句話本身是有科學上的正確性的,如果一群人要這樣說,甚至勸預算很接近的新人直接買大一點的底我覺得這都是還好。
全世界都如此,只是我覺得這就是日本跟華人比較跟西方不同的地方,日本跟華人常常容易變成本來只是單純的"客觀學術性能的比較跟討論“ 然後就延申出社會階級比較的暗示。
最後造成亞洲人最後只能和諧,不討論這些問題,因爲一討論就有鄙視,所以就乾脆不要討論,大家都頒獎,大家都第一名,各行各業出狀元,這樣的政治正確。
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華人社會是最不信”各行各業都平等“ 這句話的,但卻是表面上最維持這種政治正確的文化,這就是因爲華人社會非常對鄙視鏈敏感。
這背後我認爲是有社會組成的原因,一個我猜測的理由,是華人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也就是除了皇帝跟官員,都是平民的社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
所以富商跟窮人的差別只是錢的差別而已,而非”身份階級”的差別,所以唯一能凸顯出富商的小孩是“富商階級”的方式只有錢。
可是在美國英國那種有大量封建傳統繼承的社會,他們的階級之間隔閡是很大的,所以平日不見得會見面,也不用像華人那樣那麽利用外在要素去强調自己的階級。
所以就對很多消費級產品的“鄙視鏈” 比較沒有華人那麽敏感。當然這只是我一個猜測而已。
操 看了講佳能的想買佳能 看了富士的想買富士 看了尼康的想買尼康 看了索尼的想升級😢😢😢 有錢了一定每個品牌都買
哈哈哈哈
新年快樂🎉
新年快樂~
請問現在用6700配18-135,如果有拍新幹線需求補一個Tamron 18-300值得嗎?
因為我不知道你要抓什麼位置的點,但如果135不夠,那麼換成300當然合理
或是你可以考慮補一個70-300之類的鏡頭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