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雖然常說旁觀者清,但是對於旁觀者而言,到底啥關係其實根本無所謂,反而是當事人才會有所謂,所以當事人認為是甚麼關係就是甚麼關係吧! 就算加害者與被害者與旁觀者三方認為得不一樣......... 為啥我覺得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適合用在一些被家暴的孩子身上? 孩子被家長掌控,不懂得反抗、求救,甚至認為暴力行為是一種愛的表現。
C. 很多時候不是非黑即白的關係,去爭執誰說的算也真的很容易讓議題模糊並產生更多傷害。在這樣的關係或情景之中會有許多我們不是當事人能夠體會到的矛盾感受與心情,旁人也真的很難去理解或體會,有時真的不太適合拿自己的道德標準或對世界認知來要求別人,與其指著對方說「你怎麼這樣怪」,不如嘗試給予對方空間與時間。
我覺得某方面來說也可以算自我保護的方式吧,想要減少心理壓力之類的
或許是因為情緒壓力無從發洩,只好轉念(?
防衛機轉?
不說我以為在講台灣現狀
理性溝通,體現出台灣人的素質:)
我覺得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可以少一點貶低的字詞
不少人都有同感,但是講太白又免不了要戰政治了,所以才不想留言。
還有中國人的現狀
明明很多都活得很痛苦
EX:中正大廟
平均薪水五萬,基本工資兩萬
感覺《辛普森家庭》裡面花枝也有一點這種傾向,她總是特別同情大家眼中的「壞人」,並且期待看到這些壞人洗白。簡單來說,她只要能夠證明「這個人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壞」就會得到一種滿足感。
舉例來說,她的哥哥霸子曾經破壞她的藝術品,或者故意丟掉她心愛的帽子。她雖然非常生氣,但是都在哥哥跟她道歉並做出一些補償後感到非常興奮,明顯忽略了「霸子還是讓我有所損失」的事實。
雖然她的這種期待經常在她哥哥身上得到回報,可是郭董這個角色卻讓花枝狠狠打臉:「你真的是壞到骨子裡了!每次看起來好像要洗白,其實都是變得更壞!」
天啊 對耶耶耶
我個人的理解是,心理上為了避免太痛苦、太恐懼或太絕望而產生的自我保護,希望自己跟加害者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國的
感覺十分像亞州小孩接受的責罵體罰與孝順呢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我想最多發生在虐童案上面吧! 每次看到小孩已經被父母虐到不行了, 社工要帶走他們時, 他們還是死命的喊著...爸爸媽媽,真是讓人感到心酸。傻孩子啊~~~
我也想到這個😱
這個應該叫洗腦教育吧?斯德哥爾的前提是不是需要『被害者早已認知加害者的行為是錯誤的』?一般虐童案的小孩,若不知自己算是被虐的話,可能應該叫洗腦,打從出生以來就以為這樣被對待是正常的這樣
@@Herotonin 其实有些小孩从小被打到大,长大之后社会已经告诉他这样被对待是错的,但是他还是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我觉得我爸就是这种人,小时候被吊着打,被冷眼相待。但他天天就是喊着“孝顺”“孝顺”,当然不排除是想洗我脑,但我觉得他自己本身就已经自我催眠。可能是想淡化童年的阴影,可能是想装作自己并没有被伤害吧。他对他父母可谓是低眉顺眼,30多岁被打耳光他还觉得“父亲教训🉐有理”。但是晚辈就绝对不可以顶他嘴。真的心理扭曲,现在已经断绝联系。
真心觉得亚洲传统文化里面那种家庭观念培养的都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小孩。
Uvmqi Wsiy 我自己覺得你爸那個是洗腦xd,之前我工作有遇到類似的,出事後喜歡把責任栽贓給基層人員的主管兇我說:「我們以前當菜鳥時也是這樣啊!憑甚麼你們這些新進的就不用?現在弄你們只是剛好而已啦!」,我覺得這些都是洗腦= =跟婆媳問題也很像,現在弄菜鳥是對的,因為以前自己也是被這樣弄的,你不想被弄,你只能熬到變老鳥~
這觀念真心有夠弱智ZZZ...
B旁觀者說了算,在我的理解裡看來這算做一種洗腦方式,被害者在那樣的環境下生存本能為了讓生命得以延續,影響內心讓人試圖去替加害者找些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試圖去找到加害者身上的善良,而這時候加害者給予被害者可能那怕一點的關心,被害者就會認為自己想的是對的,"他不是那麼壞的人,只是因為遇到了某些瓶頸,所以不得已才會這樣對我,你看他也確實很關心我,都是社會的錯",而被害者不明白這是他的身體為了能夠活下去給自己的大腦施加的催眠。
我覺得幫助壓榨員工的老闆講話的那些人勞工,很可能也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他們被老闆的薪資綁架、沒有能力逃脫不了、還覺得老闆這樣做也是讓大家共體時艱而已、覺得其他爭取權益者是不對的、這就是他們的共生關係。
納塔莎的共生概念,值得思考。
斗室?
A 雖然常說旁觀者清,但是對於旁觀者而言,到底啥關係其實根本無所謂,反而是當事人才會有所謂,所以當事人認為是甚麼關係就是甚麼關係吧! 就算加害者與被害者與旁觀者三方認為得不一樣.........
為啥我覺得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適合用在一些被家暴的孩子身上?
孩子被家長掌控,不懂得反抗、求救,甚至認為暴力行為是一種愛的表現。
就像很多議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像是很多小故事,有個大善人他一生助人無數,但在一次山難中拋棄朋友,回來後就被當作大壞蛋,或者是一個殺人無數的人在晚年去孤兒院當志工,就被認定是好人還是壞人嗎?
所有的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導致事情有不同的發展,而最後的結果又有不同的角度去看,聽來很饒舌,但就是一件事有無數的角度去看,都有道理,但都沒有人能完善一種是非對錯,因為,根本沒有真正的黑或白,世界只有灰色
極權國家的人民都有類似的心理
推薦台灣自製遊戲 夜光。
以及小說/漫畫 少女不十分。
兩者都與這個議題相關,也很不錯。
祈醬 夜光真的是這的!!結局超想哭
推!夜光這款遊戲真的完美的詮釋了這個症狀和社會問題,劇情方面也是近年來遊戲的佳作!
少女不十分的確有描寫被害者和綁架犯之間相處的各種心理轉折
這個經驗對主角來說是「心理創傷」
但某方面他也對U有同情的心理
C、人並非完全理性,容易感情用事
例如在愛情中受傷又不願分手的人
所以我覺得是被害者與加害者在那段時間內產生了某種情感
導致即使他們知道事情的發生就是加害者造成
但因為已經產生情感,所以還是會替加害者說話
這種情況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
只是那個銀行搶案過於匪夷所思才被定義成病吧!
會不會是因為被害者過度恐懼即使離開了那個環境,依然感受到自身受到威脅,之後表現異常也是因為害怕加害者的攻擊,進而選擇認同加害者。就像被家暴的孩子依然不願意離開那個家暴自己的家庭,某種程度代表了那個時候的絕望程度,即使到了安全的環境,依然留有陰影,甚至徬徨不知道如何適應新環境(或者面對原來的環境)情願相信人性本善,才能繼續在這個世界活得下去。😮
被害者不在乎旁觀者貼標籤,對被害者來說,有更重要的東西,是旁觀者所不能察覺的~
例如慣老闆拖欠薪水,員工為了保住工作,會把老闆的行為合理化,
這其實也是員工的自我心理防護機制,
員工反而會認為是執政黨.勞團或工會的錯
A. 被害者説了算
旁人總是會以自己的看過的,經歷過的,來評論這件與他們無關或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旁人一定會帶著一定的偏見來進行評判,無法完完全全不帶任何偏見站在被害者的角度去理解爲什麽被害者會有這方面的情緒或舉止。而且,很多時候會變成 ”我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怎麽怎麽“ 或是 ”我都可以這樣,爲什麽你不行“ 或是 ”我經歷過更慘的,你這個不算什麽“ 之類的態度去進行回應以及評論,並對被害者進行二次傷害。
旁人進行討論或批判時,往往忘記了被害人的人生與自己的人生是截然不同。所經歷過的,所理解的,做得到的,做不到的,都不同。就連一些經歷過類似事件的人也不可能100%肯定地說他懂被害人的想法,更何況大部分的人其實都只是一群吃瓜群衆呢?
聽起來很莫名其妙,可是卻又莫名合理
C. 很多時候不是非黑即白的關係,去爭執誰說的算也真的很容易讓議題模糊並產生更多傷害。在這樣的關係或情景之中會有許多我們不是當事人能夠體會到的矛盾感受與心情,旁人也真的很難去理解或體會,有時真的不太適合拿自己的道德標準或對世界認知來要求別人,與其指著對方說「你怎麼這樣怪」,不如嘗試給予對方空間與時間。
覺得跟家暴一樣
他們是父母(或是重要的人)
即使他們暴力相向
社會教你要告他們 要申請保護令
自己也是知道事情要處理
那也無法抗拒心理的拉鋸
或是社會會說自己不孝順的恐懼
沒體會過的人很難懂的
我覺得這一方面表現了「搶劫、犯罪」在印象中是邪惡的、暴力的、沒有同情心的。但是有些罪犯搶劫卻是因為環境所逼(社會的不公導致走投無路等),其實搶匪也是正常人。這種時候,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給我感覺不是受害者忽略了犯罪這件事,而是受害者理解了為何他們要犯罪,或者理解了犯人也是正常人。
比如小丑(joker)
會犯案的幾乎都不會是正常人
除非在戰亂饑荒年代
不過社會壓力確實會提升情緒較不穩定或道德觀薄弱者犯罪的概率
從來都不是誰說了算,都是各自感受與想法而已。
同情加害人一事,也可以這麼說:我雖然同情你,但你侵害了別人,所以必定要接受社會的追究。
對於死刑犯也可以這麼說:我拯救不了你,所以我為了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決定送你上路。
同情與制裁惡人明擺著是兩件事,則同情惡人為何會被視為錯誤? --- 人們的不理性。
我前天才研究過這個,還沒炫耀結果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了(´Д⊂ヽ
星花banana star 幫QQ😂😂
台灣也有很大一群人不知道啊
@@wyc4172 感謝XD
@@chunhung76 看過這集志祺七七的現在都知道了(?)
雖然可能還是不懂(´・ω・`)
為什麼娜塔莎的照片放全臉,但綁匪的照片有遮?
(老人聊天)
老男人在一起聊天,最喜歡說什麼?
1-風流韻史!
2-又去了那些處所,炫耀自己還多猛!
3-是嗎?我不猛了,說的主題變得不對味了。
時間才是重點
不轉念的話難道你要痛苦8年嗎?
不可能會有人能忍受8年的痛苦
如果有那就是不夠嚴重
這讓我想起一個遊戲 「夜光 A light in the dark」 真的是一個很不錯的遊戲 可惜沒什麼人知道...
find 64324 國情不允許啊
我認同娜塔莎的說法
畢竟「自由」終究是口號,這世上受到各種人際限制的人們,能做的也只剩跟社會共生了。關係這種事,不是誰說了算,而是來自生命的維持本就奠基在於連結上。硬要定義是非,只會被關係勒索得更嚴重而己。
C.其他。
主體仍是被害者說了算,旁觀者以同理心理解較適合,但...我覺得有的被害者在經過巨大傷害反而會複製犯罪,繼而應用在其他無辜者身上,如果沒有強大且堅強的意志,容易成為追隨模仿犯。
正確的叫法應該是 斯德哥爾摩現象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解讀就是標準的因為那些專家學過佛洛伊德而出現的解讀方式
C吧
我想大多數的受害者無法像娜塔莎這麼理智,更多時候比較像是不知道、不清楚或是遺忘自己身處在不好的事件裡(犯罪),旁人能做到提點、點出「這件事並不正常」、「這件事是錯的」這類的觀點,來讓受害者脫離那樣的心態。
不過在受害者清楚自己遭受什麼對待之後,該怎麼做?要原諒還是懲罰?那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了。
畢竟承受多是他們,旁人加油吶喊只是徒然。
真的很想跟那些曲解、亂貼標籤、標題殺人的媒體說:「你才有病,你全家都有病」ヽ(#`Д´)ノ
這種情況我覺得見怪不怪,只覺得民眾媒體的小說看太少罷了
B
在自主權受到限制的狀況下做出的決策和反應,是適用於 "當下的" 而不是 "常態的"。
納塔莎的同情和依附心理可能因為是在身心都尚未健全時遭囚禁而受到影響 (代替了父母的腳色,或第一次的親密對象)
//
註二和註一的原文剛好和 "我們與惡的距離" 有點關聯
站在綁匪的角度去思考並不一定是支持綁匪的做法,如同死刑犯辯護一樣。
不論是被害人或是旁觀者,要完全掌控事情的脈絡,以及事件的背後因素,應該都不會是容易的。處在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性格,也可能帶出不同的解讀。誰說的算真的很難說。
我比較像那種家人對我好的情況壓倒性的多,反而有罪惡感的,因為自己有的時候會覺得煩或擔心,但是又覺得被友善對待會開心。
其實我也覺得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被廣泛的濫用,為了生存,知道什麼是妥協嗎?什麼是正面思考?這樣就被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帽子,只因為你不認同她當時的生存方式,被囚禁的女孩子,用這一種認同對方的生存方式沒有崩潰,並活了下來,真正的重點是他沒有認同對方,而是認同了自己,因為,她因此活了下來,她打贏了自己一場人生的戰爭,最後她是一個勝利者!
娜塔莎的書中,其實有點在怪她媽媽,給她灌輸過「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她被騙進而被綁走;然後書中她說沒被性侵⋯⋯獲救後似乎也一再強調沒發生過性關係。
斯德哥爾摩症也許就是一種求生機制吧!像一些動物面對危險時,反而靜止不動,或受驚嚇過度昏厥過去。
我只會覺得娜塔莎的求生意志很強,可能是因為她還是孩子,性格還沒確定?如果是個性要強的人,八成弄的魚死網破吧。
我覺得娜塔莎是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她是為了出書或是說讓人更客觀地看待此事而非"標籤化後就輕視",所以才會強調自己是沒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
她對綁架犯產生的情感就足以說明她有了,並不用像是前述所說的要有銀行職員的症狀,這種病不是真的病 在不同智慧的個體也有不同的體現
我覺得娜塔莎可能把社會想的太美好了,今天有"斯德哥爾摩症侯群"這個名詞,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有起到保護的作用,否則肯定會出現一部分的人說他對加害者有情感依戀,所以她一定是...下略述千字汙辱言語,相較之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能還好一點,畢竟也不是每個受害者都能像娜塔莎這樣理智地去審視雙方關係,有些人可能連自己都無法接受自己有情感產生,於是斯德哥爾摩症侯群就會成為說服別人以及說服自己最好的工具。
饕餮 我稍微不赞同“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起到保护的作用”这个观点,我觉得媒体和大众的立场一开始就是不理解娜塔莎的,后续的动作不管有没有这个症候群都一样是在责备批判她的,而这个心理现象术名只是更方便为她贴上标签而已,对娜塔莎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当然不排除有人会因为稍微理解这个症候群而对她产生同情,可是这个同情也是误会,它停止了真正理解对方想法和感受的可能。
@@stingyghost 宗教對人心的鉗制就是“PUA”
可以解釋某些女性自願受虐待
是因可以得到眾人的注目關愛
A. 被害者說了算
其實怨恨一個人是很累的
尤其在身心受到折磨之後不僅要整理情緒 重拾生活
還需要多分心思去抽離受害當時的自己、抽離過往
即使有充分的理由跟證據 甚至有很多人協助與支持的情況下
在進行怨恨 報仇 這類的情緒與行為
同時會感受到自己身處的那段期間被完全否定
進而無法真正脫離那個過去的時空
加害者和受害者的關係確實很難一言概之
一旦被捲入就像是無法停止的漩渦不斷翻攪
太棒了👍
糟糕,我想到強國了…
總之…要罵就罵吧…雖然可能覺得侮辱你們…
可是第一個想法真的是直接聯想強國…
我第一反應是一部分的台灣人
你不是一個人
挺共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別人想法跟你不同就是病態,這邏輯太強了
@@yasashidonn 1:34
@@honda850208 我從小就沒特別愛國
也沒被中國加害過,立場隨便
經常被台灣人罵不愛國
久而久之我覺得被統一感覺更好
我這樣算斯德哥爾摩嗎
如果是的話台灣人越罵我
我不是應該越愛台灣
C.應該以"專業"的旁觀角度來理解,也應該尊重受害者的心情
被害者與第三方(不認同『旁觀者』的說法)溝通並且了解彼此論點背後的脈絡,共同得出一個新的解釋。
A被害人 除了是他們才是經歷過的人,更是因為旁觀者其實是被動吸取訊息者,得到經由媒體節錄、摘取的資訊,不能確保想法的公正性。雖然被害者還是有影片中的心理現象的疑慮,但個人還是傾向於被害人角度。
性侵有時候也是,被害者不一定很討厭加害者,還會產生情感
C.雙方想法都對。
受害者-經歷過綁架或受害過程,其心理狀態貼近求生所需的想法、行為。
其他人-未經歷過過程,為面對該情境而心中假設應表現的想法或行為。
受害者經歷過從「其他人的心理狀態」演變成「受害者的心理狀態」的現實。
//
我認為身為「其他人」這個角色要多傾聽「受害者」角色面對的真相,不論是哪一件事的「受害者」角色,有他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
有時候對我自己來說太吊詭或好笑的事情,還是會忍不住調侃_(:з」∠)_
3年A班就是了,如果我也是其中一員我也會挺老師
艾德加 但學生們從來沒說過老師綁架他們是正確的,也沒有忽略綁架這件事,所以學生們不算是有斯德哥爾摩後群症
斯德哥爾摩最初的案例怎麼總覺得有點萌……(*艸*)
A+B=C
被害人走出事件後,回首冷眼看待,以「被害旁觀」去看待兩者間的關係
只是因為逃不了,所以想像犯人是好人,讓自己有希望而已吧
這讓我想到,有人被性侵後,甚至和性侵犯交往結婚。我覺得這就是受害者面對痛苦的一種方法,我無法說這對或不對,因為對被害者來說,比起一輩子記著那份恐懼與痛苦,這樣說不定更好。所以要怎麼面對傷痛,是受害者自己的事,外人不能說三道四。當然,法律來說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有罪就有罪,無關乎受害者原諒不原諒。
無條件基本收入或許是一把解放奴役的鑰匙
但是,
感染斯德哥爾摩傳染病的奴役們無法離開主人,堅決反對~
目前這個社會價值觀裡面,比較要命的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個疾病的病識感難以察覺。這是非常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紀之症,「身為奴役,卻具備主人的思維」。
可以請77團隊做一集有關於 代理型孟喬森綜合徵 這件事嗎?
最近對 惡行 這齣美劇很有興趣
A,當然是受害者角度,畢竟看熱鬧的總不會是親身經歷的。
不過有很多時候旁觀者要自以為是地去解讀
我覺得是因為大家都喜歡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看待一件事
就算是很客觀的人,他看待第一次看見的事物的角度也是從自己作為出發點去看得
因為他沒有可對比的東西
比如這次事件肯定也是讓心理學家們感到震驚所以才直接以此事命名
而會感到震驚,就代表他們符合我上面說的東西囉
所以結論是不用因為他們不客觀、不理性得看這件事就藐視,或是覺得社會大眾無知
因為這是人的自然本能
只是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要學會去反抗自己的本能啊
正常來說是A
但實際情況是B
因為每個人只會用自己的想法去看世界
所以當多數的B認為是什麼時
那麼B就是對的
A的想法?不!他有一些不可描述的症狀
人性是有好與壞等等不同的面向,再看到加害者善良的一面後,被害人產生同理心是很正常的。
電影:小偷家族裡面的丈夫妻子綁架年幼的小男嬰,並"以愛之名"說服自己行為是對的,
好在後來妻子看開了自己自私的行為向長大後的男孩坦承他的身世。
大家覺得小男孩該感謝小偷父母的養育,讓他沐浴在充滿愛的家庭,
還是恨小偷父母出於私心將自己綁架呢?
斯德哥爾摩症應該也有包含認知失調和某種程度的情緒勒索,總之這種心理狀態是很複雜的
看了一下留言.......果然不只我想到支持國民黨的台灣人呢!
希望團隊也可以做一期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ADST的專題~這個議題也滿值得討論
之前他們已經有發過一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專題了
打個比方....
我在軍中,沒有自由、沒有思考、沒有選擇...
但晚上長官幫我買了 肯德基給我,讓我痛哭流涕...
然後叫我簽下去,我就醒了... (X
😂😂😂
A 我就是那個奇怪的人 雖然我知道那個人很危險也因五受傷了很多次,但是因為太過依賴那個人給我的溫暖 僅有的關心 所以我投奔了他
You explain Stockholm syndrome clearly! I appreciate that!
有一個漫畫叫做自殺島,裡面充分表現當極權主義統治團體的時候,成員展現出同情領導甚至愛戴領導的狀況,好漫畫推推!
C被害者可以看到與我們不同的角度 但我們旁觀者的角度是客觀的對事實的描述 所以被害者與加害者的關係應該分為在我們旁觀者看來 對加害者來說和對受害者而言到底如何
認真說一下我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今天有一位學者,研究犯罪者的犯罪動機,並能認同、理解犯罪者,甚至想要幫助這些犯罪者、以及未能阻止罪犯的死刑而惋惜
這,不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今天有一位受害者,犯罪者向受害者傾訴,受害者能認同、理解犯罪者,甚至想要幫助這些犯罪者,因為罪犯死亡而惋惜
這,變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理解動機是一回事
知道對方犯罪是一回事
知道對方要負起犯罪後的責任又是一回事
我可以理解你沒錢所以綁我,然後要求我的家人付贖金,為了保人票所以對囚犯好
但這個行為終歸是犯罪,也需要受到法律制裁
我可以同情你的遭遇,我會因為你的死而感到惋惜
就是有沒有被綁過而已啊,還有甚麼好說的
被綁過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沒被綁過就不是
我覺得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是否覺得對方是錯的
儘管做了錯事,但我覺得你仍是正確的
儘管你綁我這件事情對你來說是罪證錯的,但這在大眾法律下是錯的
說真的,就只是價值觀的問題罷了
我認同娜塔莎的想法,只有她自己知道那八年半的時間她跟綁架她的人是怎麼度過的,也像她說的,那個人已經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都用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來說,反而會讓她無法面對那段過去,她的共生說確實讓人省思。
然後,我認為是被害人說的算,理由同上xD
我覺得是被害者說的算欸
畢竟是他在經歷整個事件
如果沒有強烈影響到他的生活
我覺得批評他並不會讓他過得更好
可能對他來說是一種傷害
這怎麼讓我覺得有點像佛洛伊德的
防衛機制中的合理化的感覺
可以請七七說明一下
思覺失調症嗎
🤣🤣🤣🤣
剛好跟上最近很夯的與惡
(雖然劇中有很多是演的很好
但還是有很多特別的病症是沒說到的
還有他的發病機制
可以作這個看看嗎
A 畢竟是當事人
這讓我想到某部從打斷腳監禁到成為戀人最後殉情的韓漫
頂不住壓力:你是草莓噢戳兩下就爆
試圖緩解壓力: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人怪怪的
ヽ(∀゚ )人(゚∀゚)人( ゚∀)人(∀゚ )人(゚∀゚)人( ゚∀)ノ人類
圖文不符出版的網頁小遊戲
“出櫃那件小事”結局時
主角尼可有提到這個!(沒記錯的話
話說其實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個定義一直都被世人濫用
斯德哥爾摩的患者主要是為了在危機之中轉念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故事 大致是 男主角因為社會上層人士的貪婪腐敗 造就他的家族遭受荼毒,自己被灌上莫須有的罪名被關押起來,後來他成功逃獄後在逃亡過程劫持女主角,雖然女主身為上層人士 ,但性格單純且不知世間險惡的關係,男主對她由厭惡轉為好感,其後兩人相愛,最後因為戰爭開打,兩人的藏身地糟到攻打 最後男主為了保護女主中彈身亡
後來女主被接回城市中心 然後被送進了療養院治療 原因只是世人認為女主對男主的愛只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
我真心覺得男主是一個好人 然而卻被世人當成女主在斯德哥爾摩下的幻想
就像暗殺教室的殺老師
遊戲 夜光的女主角
或是未來都市的老鼠一樣
如果不是社會造成他們淪落成如此
他們都能成為普普通通的好人
但世人因為社會判定的外在而將他們當成了世間的禍害
而發覺他們是好人的我們 則被灌上了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 的稱號
C事實和當事人感覺的差距不一定完全符合旁觀者的假設。
所以想法也不能代表個人性格。
小弟我的想法是;三個人的想法一起來看
因為加害者在犯罪得逞後如何讓被害者處在自己的控制下
而被害者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活在加害者的控制下
旁觀者如何看待被害者,是不是跟旁觀者的理想狀態下相同,該畏懼,該痛苦
若加害者控制的被害者的人數跟能力實際上優於加害者(例;1名加害者持刀脅持5名婦女,理論上假設5名婦女在犧牲3名婦女後可以反殺1名持刀加害者.....但誰願意當那三名的犧牲者)
因此,加害者可能用心理策略讓被害者願意聽從加害者指示,甚至出現類似洗腦後的認同感
但當被害者比加害者弱小,在求生意志下,不得不心態轉變,從不好的狀態中找出勉強撐下去的回憶
但旁觀者的想法往往是,被害者跟加害者間除了贈恨跟憤怒外,不該有認同,同情等想法
納塔沙那個事件有拍成電影出來
我還記得前陣子我才在看阿莫講那部電影
說來也真的是可怕
被綁架的這八年半應該是很痛苦的
但旁觀者終究不是被害人
所以無法理解他們對加害者的看法
就還是選A吧
畢竟這些事情是他們的人生經歷!
納塔莎的電影是「3096天」,跟小說同名。不存在的房間是另一部。
這兩部電影光國籍和語言就不同…所以一樓是在回答什麼?!
我從人質奮力掙脫為旁觀者立場,崇拜我吧,我一路走來也不容易
我的想法是A
有人說[殺戮的天使]中
Ray也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但我覺得Ray是自願給Zack殺的...
所以不能算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雖然他們一開始真的是在互相[利用]彼此
但他們之間後來產生的羈絆 約定與感情反而被旁觀者認為是一種[不正常]
我在他們身上
反而看到了最為真摯純真的情誼
那是一種能夠令人動容並被感動的
世界上最為純真的美好
我知道自己最後完全偏離了 拜託別噴
我也完全沒有要推坑的意思
(不過如果有人願意入坑的話我還是會非常高興的ww)
宗教對人心的鉗制就是“PUA”
可以解釋某些女性自願受虐待
是因可以得到眾人的注目關愛
這個理論 我在 [夜光 A light in the dark] 上看到 感覺很像是這種情況
七七看起來有爆肝的感覺@@
搶先看❤️
比我快18秒😂
抖M說了算。我就是喜歡被狠狠地傷害一次。LOVE SO BAD SO MAD.
以前曾有鄧如雯殺夫案,如果不知道背後原因,就會以為她很可惡,
有時是不是人質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的很難斷定,
也有可能人質了解到外人沒見到的一面,
事實上有時我接觸到別人說的很壞的人時,
發現實際也沒這麼的壞。
以前的志祺七七也很好看
A自己的事情自己是最清楚的
怎麼可能不懷念自己10~18歲的人生?
直接把自己一半的人生否定掉,該用什麼想法面對接下來的每一件事?
這個故事除了拍成3096天
另外還有改編成電影和小說《不存在的房間》,是比較符合大眾對受害者的想像的版本
(雖然娜塔莎本人看到應該不會開心)
我就是這樣想的,那幾乎是否決掉她的人生欸。
我認為應該是被害者有沒有正確的心理態度
如果同樣事件廣泛的發生在別人身上 是否正確?
這影片讓我想起一個漫畫《幸色一居室》
去看《紙房子》!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说不好两者的关系谁说了算。但我想提出一个问题。
假设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事人说了算,那么公诉制度是否有其存在的法理前提?
就拿斯德哥尔摩银行抢劫案来说,受害一方的当事人明显不把劫匪当成罪犯,不把他们当成有犯罪行为的人,那么绑架行为能够被检方指控呢?
我覺得雙方互相理解會好些?
就沒有誰才應該改變想法的問題
求助求助!你們的課綱影片剛才不見了!!
回來了,謝謝~~
我突然想到殺戮追蹤🤣
這就是所謂ㄉ 寧可敵人變朋友也不要朋友變敵人ㄅ(?
就是因為幾年前我聽到這個症候群後,覺得人類很有病我才取這名子的
夜勤病棟真的是最好的例子
相信即是真實,勉強她也沒用,反正都過去了,向前看比較重要
美女與野獸...
靠 幻滅了 哈哈哈
有一部漫畫叫逃離伊甸園 好像也有提到
D 志祺77 說的算
推一下Muse樂團的 Stockholm Synd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