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澄清一下,敝人在影片所說的「區間車」一詞是指EMU500型在這種別誕生後將其發揚光大, 因為那時2006年EMU700型和EMU800型尚未投入營運,EMU400型本身也只有約莫12組的車隊, 因此擁有344輛的EMU500型的曝光率當然就比其他車種高,也同時成為這車種背後的推手。而但敝人也承認本影片在這部分的說明有些含糊(例如後頭開創出新通勤級別區間車等),甚至造成觀眾誤解,在這邊向各位致上最深的歉意。
沒關係
沒有您的介紹,我還不知道這段歷史👍
EMU500伴隨我30-45歲的黃金歲月,存在滿滿的通勤回憶。雖然現在以開車通勤為主,但偶爾搭上EMU500時,那種年輕奔波車上看妹的回憶,便會油然而生。
1970年的普通車不只是柴油味,那時台鐵的蒸氣火車頭還在運用,所以還有蒸氣的普通車,有煤煙味。我讀書的時候正是普通車逐漸引退,EMU500大量引進的時候,對這車記憶猶新。
好懷念的EMU500,以前正常搭乘區間車都沒太大感覺,有次從桃園搭車上台北卻只有停樹林跟板橋有被他的速度驚艷到。不過後面就都沒有搭到過這種跳站加班車了
小時候最愛聽他的加速音,就好像真的在換檔一樣,小時候都在第一車廂駕駛座門後看著駕駛員開車,有些照規矩加速龜龜的,有些一起步就把加速感推到底的,衝很快XD前幾個月第一次坐到800發現它的加速更快了!!可能也是遇到那種直接加速桿推到底的人XDD
超特別的加速音:咿咿咿咿-----
500車頭設計方便調度可4,8,12節,這點就完勝後面引進區間車,12節更適合新竹以北各停區間,4節適合東部以及南迴路線
我是大陸人,2018年來台灣旅遊過,當時坐了花蓮至蘇澳新的EM U500 538車組(映像裡好像是因為這段路公路不安全,旅遊大巴只能空車開過去,遊客只能用別的方式通行),感受了一把區間車(笑),個人很喜歡這種國鐵開行的通勤方式,只可惜大陸真的是少之又少
Emu 500是從我小學搭到現在,那時是從屏東到高雄時最常搭的車,然而票價與復興號相同,而是售票機標明「復興通聯」,也是最資深的通勤電聯車,那時從歸來到潮州的路線還沒電氣化,仍然是單軌,只有在還沒將潮州電氣高架化時才將電車及往枋寮復興號改為「區間車」及「區間快車」,直到後來已完全電氣化及雙軌化後就已期待「區間車(電車)」能夠開往潮州,又到了疫情還沒爆發時已成功將枋寮及南迴線電氣化,這樣區間車不僅能夠開往潮州,也能夠開往至枋寮,甚至還有花東線區間車,是這輩子前所未有的景象,然而種田與住在古厝的鄉民與村民看見在鐵軌上不是普通車在跑,而是「區間車」在跑,感覺就像「鄉土中的通勤電車」般,顯得很趣味。
西門子的vvvf 聲音很特別加減速都有音階 加速起來也很猛以前有坐過趕時間的 飆起來跟自強沒兩樣 超爽的(哈
其實我非常喜歡 EMU 500 通勤電聯車,因為載運量不僅佳,而且加速快速且穩定
以前不愛,但自從坐了12節編組不擁擠愛上了500
@@illi5927 所以長條椅還是有它的用途,就是節省車廂內的空間,不過還是有缺點,就是不適合坐長途
永遠的蟑螂兄
很喜歡這型車的起動加速聲,很清脆,其他的車型都悶悶的。
1998年為了聯考 每天常往高雄坐電聯,老實說沒啥懷念感,現在也很常看到
以前EMU400+1989年台北鐵路地下化,某種程度算是台灣第一條通勤地下鐵,但站距就不符合都市通勤地鐵的概念(PS:2006年11月改點之後原"電車"更名為"區間車"至今,當時還有平快和冷氣平快)
我以前上高中通勤有講的普通車,不過中部幹線把號稱最快南北的白鐵車,列入通勤區間,速度也蠻快,只不過沒冷氣,但是可以把窗戶打開還有電風扇,蠻懷念的。
EMU500那個其貌不揚的臉,還有奇葩的GTO-VVVF音,卻是我小時候最愛的列車。
當初家附近還沒有公車站牌時都會騎腳踏車到潭子車站搭區間車到太原車站轉公車到中台去上課,而EMU500真的是印象中典型的區間車,區間快的話好像是EMU700跟800
我超喜歡EMU500的GTO-VVVF的加速音只是很可惜因為太耗電所以所以很多都改成IGBT不過至少不是整車報廢 那車型還是很經典XD
go是落後技術以經停產了,連北捷c321以經綠續改abbigbt
作者提出的EMU500採購案,其實真正名稱是叫810購車案,那這個大購車案,分為3個計畫,400輛城際列車採購案(PP自強)、344輛通勤電車採購案(EMU500)、66輛柴油城際列車、客車採購案(DR1000、3100)
的確那次的採購案將當時的台鐵車輛大洗牌
後續會介紹到
車頭正面駕駛室玻璃上方寫"區間車"的牌子,以前是寫"電車"。LED也是後來改造的。
還有當初簡稱「通聯」或「電車」
影片整體節奏很棒欸 希望有更多車種的影片
500型那獨特的加速與減速聲 構成我這個鐵路小孩的車站童年
我讀國中的時候民國75年 那時只有 普通車 平快車 復興號莒光號 自強號(英國阿婆)最欣賞EMU100型英國阿婆的引擎聲💯💪🎉
4:45 這也是EMU900會是10節車廂這麼奇怪的長度的原因,就是因為曾經出現過的3組500有些車站會停不下,阿像是浮洲之類的車站本來就是用兩條軌道間硬擠出來的空間設立的,基本上也沒有增長的可能性了
EMU500以前曾跑過高雄-台北春節加班車,全車不劃位停靠站比照自強號,結果跑出來的行車時間比PP慢一些,直接打爆PP以外的其他對號列車,不知道是不是這原因之後就沒再看過EMU500跑這種加班車了
座過一次加班車,便宜速度比pp慢點很優。
1995年夏天,我是看過試運轉的通勤電車,當它第一次經過南部時,整個很驚艷,後來1996年1月20日正式跑到高雄,我還跑去搭車試乘。那時候還有普通車和平快車的年代。
@@啦啦熊-x1c 普通車是不是那個裡面只有電風扇那種列車
@@LEON7595 對啊。可以開窗,椅子有分很多種,翻背、旋轉、長條椅都有~
你開過哦
5-600型2M2T一輛馬達車除了有1000kw的輸出功率,原廠齒輪傳動設計牽引力有105kn(10707kgf),也是台鐵可4輛運行的電聯車。不過歲月......可用的所剩不多,改裝電機的加速已不比當年。原廠型5-600不只是加速王,以前誤點太多時,司機電門下拉到底那加速感覺接近捷運起動到最高80時的8成,0-110km就是現今台鐵新車900,3000那加速沒得比更不用說了,500快太多了。
被台鐵的爛ATP加閉塞長度閹割性能 當年剛引進發車時的加速以當時台鐵列車普遍加速力來說是史無前例的外掛 另外大里事故的間接原因也有ATP的份
3000起步感覺好像有點普通也!EMU900和普悠馬感覺上起步好像比較快?
不是靠感覺上起步好像比較快,若3車在三義后里段電門下拉直接至130km,900起步(0-50)第1到130km第3,3000起步第2到130km第2,普悠馬起步第3到130km第1神奇吧 !若彎道不能開到130路段,普悠馬就是野馬了,加上齒輪比為高速低牽引力設計,是台鐵所有列車0-150最快的,多次在三義后里測試達標150以上。
@@台北不會冷 EMU3000才是目前台鐵整體加速0~130最強的車,TEMU2000整體加速0~130比TEMU1000還弱,而且在千分之20坡度EMU3000可以維持130不掉速,TEMU2000只能115比TEMU1000還弱
@@jsb67365 EMU3000起始加速度是2.52km/h/s,跟EMU800、900相同,整體加速及爬坡性能是目前台鐵最強的車,台鐵2款傾斜式列車,普悠瑪TEMU2000的起步性能+整體性能都輸給太魯閣TEMU1000。
區間車,最開始的車種別使用名稱是「通勤電車」,再改為「電車」,又因捷運化,再統稱區間車
謝謝您的上傳
這車很好的,全車白鐵打造西門子馬達相當耐用,很多地方方便4節就夠用了,如花東地區南迴線北迴人口少。
500、600的電機會有西門子跟東芝的分別主要是500採購時,歐元是相對便宜的,所以500的就是用西門子的馬達,600時期,歐元大浮上漲所以改用日本的馬達
每當有人說出“區間車”這三個字,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EMU500型,她的加速聲真的深植人心,以前她跑區間快的時候真的不輸柴聯自強號!當時甚至還有人誤以為自己坐到自強號了!
念書的時候有次跟同學晚上從補習班下課, 要從台南站搭電聯車回學校附近小車站, 結果不小心搭上了一輛代替故障的自強號載客的電聯車(就是本片主角), 那時候第一次體驗到電聯車開到跟自強號一樣快且過站不停是什麼感覺, 超猛的! 完全不輸本人(本車才對). 但也因為是代替自強號, 所以直接從台南開往高雄, 車掌知道了我們的處境後也沒有多收錢, 讓我們從高雄車站再搭上行區間車回我們原本要去的站... 花區間車的錢搭到自強號品質的列車, 還坐了更久, 免費觀光好幾個車站... 真是太讚了!! (暈)
很硬核的內容,但是說明很清晰真的很棒
每次從臺中坐PP到台南再轉區間 看到EMU500就會想起童年時 坐著他通勤回老媽娘家 真懷念 現在都大學畢業了🥹可以說這台列車陪著我成長
當年的普通車除了柴油味,還有煙味…………當時台灣還沒有「菸害防治法」
LED看板是後來才加的,原廠沒有裝!是後來台灣加裝的~~電子看板是我們的強項~~
我印象裡的普通車,是久遠以前(鐵路電氣化前)主要以蒸汽火車頭接引的列車,再上一級的以是柴油火車頭主的平快車(或稱柴快或快車),普通車也有使柴油火車頭的。後來就沒有這級別的車了。
普通車算是車種,現在對照就是區間車,E頭、R魯都拉過其實他的退役並不是很久以前的事(2020),並且消失一段時間後又出現了
雖然不是個鐵道迷,但我莫名喜歡EMU500的運轉聲
還會貼背!
我也是喜歡EMU運轉聲真的很好聽
講實話以前嫌吵如今被改掉開始愛上懷念那起步聲
@@陳偉堅 座椅都橫的是要怎麼貼背😂
@@Elegancez-z1z優化500
雖不是鐵道迷,但高中也通勤三年,普快,區間,復興號,莒光號,自強號,都是回憶
其實把EMU500放到北迴跟南迴跑花東線 還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
1:42在大太陽底下是真的蠻亮的
影片中如果可以插入一整段馬達加速聲和經過魚尾鈑的響亮聲,相信會更有看頭
kW就是「千瓦特」、”kilo Watt”,k是拉丁文kilo、W是單位兼人姓Watt。「公斤重」會寫成kgw ,是”kilogram weight”的縮寫,也不是讀成「公斤力」,請不要自創單位,感謝。
專業,讚
那個如鬼魅般的vvvf加速聲才是經典。
500型冷氣爽吹,瞬間涼快
很涼
小時候夏天去搭那冷氣都強到爆炸 直接冷死
區間車一詞好像是民國90年代才開始,之前好像叫電聯車
之後就聽不到500的GTO加速聲了QQ
車內LED顯示板其實是近年才裝的,進口時原廠沒有這個東西。
曾經讀書通勤,途中累竟不自覺睏睡,結果依在一位阿姨的肩上,她也沒推開我,這是親身發生的事,阿姨可能覺得這學生下了課累睏。
EMU500是我國小國中通車的回憶之一
永遠的區間車👍
以前都說電聯車,後來才習慣叫區間車
原來現在的區間車是這麼來的,身為以前坐過普通號的人,真心覺得現在真的比以前方便好多。
早期的500型車門上方並無LED顯示,是後來才改的,也因為加了LED,車門開關從門上方改到右側
這是當年通勤 最常等待的車。
我每星期都會搭一次的3157次區間車,從新竹到潮州號稱最長距離區間車,為什麼還是使用一字型座椅,原本也沒多想,只是看了這集才覺得很不爽。
優化在北部(新竹以北)幾乎看不到 在南部(尤其潮枋)是日常另外現在已經很少能聽到GTO了
可惜這影片很少收錄車廂內行駛聲音,無法回味聲歷其境
大約10年前.連假/年節~買不到自強票時~長途需求的另外一個好選擇~😁
EMU500現在大部分都是跑宜蘭線樹林到蘇澳多數都是EMU500以前在DR2800/2900/3000宣佈退役前當時4030次樹林到花蓮的北迴區間快也是EMU500在跑(現在已經改EMU900)
你是斗南在地人嗎? 哈哈。看你影片裡都是斗南站居多
以前搭EMU500,開快和開慢真的很有感
童年回憶
加速快 重點沒什麼人的時候 冷氣超涼 舒服
應該是 普通、平快(冷氣)、復興、"電聯"、莒光及自強,一開始應該不是叫做區間車,是後來改的。
之前坐電車松山往台北,跟自強號尬起步,電車快到台北開始煞車,自強號後來跟上,兩列同時間發車,兩線互不干擾,電車,電車,電車,不要再區間,公路都區間測速,看了火大,政治搞垮民生
1970年還有莒光號和光華號
學生時期通勤的記憶啊!
我學生時代搭的500型車內門上方沒有LED看板(約2004年左右)
這款車我覺得蠻漂亮的可以舊車翻新在好不過消化引進技術試練成效資源再利用環保不浪費
EMU500,還有兄弟車EMU600,相同系列則為EMU700(阿福號),800(微笑號),900(尚未取名)同為現今在跑的。
900是「暴牙號」
EMU500.600系列有人稱蟑螂號?閣下想像力豐富命名爆牙號,我認為車頭包起來一定會更好。
還是用舊款的車輛連結器,起步、停煞都會有頓挫感相當明顯,期待也能夠一併更新。
感覺這蟑螂能追上莒光號的50年
記得早期區間車不叫區間車,曾經叫“電車”還有“通勤電車”
台鐵還是要痛下決心,將規矩走向標準軌,才能提升速度跟降低成本0:42 區間不區間,有些區間從七堵開到嘉義,超遠距離。
改成標準軌不會比較好台灣的地形就是這樣不管日本人還是劉銘傳的顧問,都認為1067mm最好以前評估過好幾次了 改成標準軌距 需要車輛成重新採購、月台全面改建、路線換新效益遠遠不如蓋新路線
@@O-Antigen-Lipopolysaccharide 難怪有標準軌的台灣高鐵
你看台鐵每年營收都赤字成這樣了,怎麼可能有錢去改標準軌?改標準軌還要改車站 架空線也要改 以成本來說絕無可能
@@O-Antigen-Lipopolysaccharide 改建確實不好但為什麼當初還是覺得1067mm最好呢?
坦白說EMU500的實用性還算不錯,就算要掛16節來跑也可以
不介紹一下600跟900嗎?👀
6:52 那個置杯架壞了不少
500花蓮直達松山(羅東宜蘭不停靠),行車時間2個半小時
中南部的電車速度跟品質真的比北部的好, 北部的電車光是進出口就一個很大的台階 設計超怪的。。
EMU500其實載運量比現行車種來得好,只不過新車還是比較吸引人話說北部已經很少看到EMU500?
之前他的車型牌還是電車好懷念 但是殘破的500還是可能會不現電車這兩個字
台鐵唯一一型可以跟PP自強號尬車的區間車.........就EMU500.......PP自強號只能靠尾速贏EMU500(沒辦法,誰叫你是區間車,就是限制在110,說好聽是110,實際上頂多104-106),加速完全被壓著打.........
IGBT還是東芝的元件比較好用吧?找三菱電機...而且E400馬達模組和E100一樣,聲音也一樣當然要採用德國西門子的「音階加速」聲也會很爆笑
一開始好像叫做電聯車吧後來改通勤電車最後才改叫區間車
所以字幕的M有觸鬚是因為要體現蟑螂嗎?
以前不是叫電聯車嗎
其實emu系列的通通都叫電聯車
EMU=Electric Multiple Unit,按照字面翻譯即為電力複合聯結組,簡稱電聯車。分為動力集中式與動力分散式兩種。EMU100~EMU900,TEMU1000(太魯閣號)、EMU1200(EMU200改)、TEMU2000(普悠瑪號)、EMU3000都是屬於動力分散式(3輛動力編組X3或4輛動力編組X2或12輛編組X1),而E1000(又稱PP,Push-Pull推拉式,目前自強號的主力車型)則為動力集中式(前後電力機車頭)。至於區間車名稱指的是台鐵的使用方式,電聯車是車型,應該是避免字義上的混淆。通勤電車主要是集中在上下班時段的排點使用,而目前台鐵已經使用EMU500~EMU900全日排點,並繼續以區間行駛加快往復時間,故改為區間(電)車稱呼比較合適。
其實全都叫電聯車 區間車普通車電車這些是等級而已
德國西門子製系統不意外,日本有進口原裝車!
白鐵無敵加速王~~~
EMU900:我可是有500多輛一列10車廂
臺鐵的代表:EMU500加速王 4:09
為何70年代不買103系,在當時是高性能電車
最喜歡EMU 500 明天上學都在期待是不是他
和我一樣,每天都期待EMU500的出現
區間車的彩繪真的是不敢恭維
觀光列車是快速或特快等級,實在不太適合用區間車車廂改造,中間那六個門要怎麼處理?車皮要重做嗎?
用鐵板封起來 內部牆壁蓋上去就看不出來了 外部用彩繪貼紙或烤漆外面也看不出來
EMU400在車箱聞到煞車皮超臭,EMU500車箱廁所難開
到時候會不會改造成高鐵😂😂
你少了一個事故500爆炸事故
受限篇幅~~
座位設計這樣,上車就只能玩手機,不玩手機就只能看對面乘客很尷尬,還是喜歡自強號、莒光號、復興號可以看風景
他是通勤電車,這樣設計是為了適應城市路段大量通勤客
先有通勤電車,後才改區間車。
EMU500真的猛!他的加速效率確實比自強號高,只要把座位修改一下,替代自強號不是問題。
500是真的有替代過自強號
EMU500加速效率會比PP自強好,原因是因為其動力為分散式動力(每節車廂都有馬達)比集中式動力(頭尾端有馬達)可在短時間之內獲得最大的同時出力
現在最新版本就是改座椅的
@@WUL-ph6ci 沒錯,當初發現EMU500每節車廂都有動力,就覺得好棒,彈性很大。
@@s894318 其實也有鐵道迷把500 P圖把500的貫通門給P掉,讓500變成像EMU1200這樣,這樣配置弄12節其實不錯啦,再調一下齒輪比讓它跑的到120就行了
一直退步的台鐵,越搭越氣!
澄清一下,敝人在影片所說的「區間車」一詞是指EMU500型在這種別誕生後將其發揚光大, 因為那時2006年EMU700型和EMU800型尚未投入營運,EMU400型本身也只有約莫12組的車隊, 因此擁有344輛的EMU500型的曝光率當然就比其他車種高,也同時成為這車種背後的推手。而但敝人也承認本影片在這部分的說明有些含糊(例如後頭開創出新通勤級別區間車等),甚至造成觀眾誤解,在這邊向各位致上最深的歉意。
沒關係
沒有您的介紹,我還不知道這段歷史👍
EMU500伴隨我30-45歲的黃金歲月,存在滿滿的通勤回憶。雖然現在以開車通勤為主,但偶爾搭上EMU500時,那種年輕奔波車上看妹的回憶,便會油然而生。
1970年的普通車不只是柴油味,那時台鐵的蒸氣火車頭還在運用,所以還有蒸氣的普通車,有煤煙味。我讀書的時候正是普通車逐漸引退,EMU500大量引進的時候,對這車記憶猶新。
好懷念的EMU500,以前正常搭乘區間車都沒太大感覺,有次從桃園搭車上台北卻只有停樹林跟板橋有被他的速度驚艷到。不過後面就都沒有搭到過這種跳站加班車了
小時候最愛聽他的加速音,就好像真的在換檔一樣,小時候都在第一車廂駕駛座門後看著駕駛員開車,有些照規矩加速龜龜的,有些一起步就把加速感推到底的,衝很快XD
前幾個月第一次坐到800發現它的加速更快了!!可能也是遇到那種直接加速桿推到底的人XDD
超特別的加速音:咿咿咿咿-----
500車頭設計方便調度可4,8,12節,這點就完勝後面引進區間車,12節更適合新竹以北各停區間,4節適合東部以及南迴路線
我是大陸人,2018年來台灣旅遊過,當時坐了花蓮至蘇澳新的EM U500 538車組(映像裡好像是因為這段路公路不安全,旅遊大巴只能空車開過去,遊客只能用別的方式通行),感受了一把區間車(笑),個人很喜歡這種國鐵開行的通勤方式,只可惜大陸真的是少之又少
Emu 500是從我小學搭到現在,那時是從屏東到高雄時最常搭的車,然而票價與復興號相同,而是售票機標明「復興通聯」,也是最資深的通勤電聯車,那時從歸來到潮州的路線還沒電氣化,仍然是單軌,只有在還沒將潮州電氣高架化時才將電車及往枋寮復興號改為「區間車」及「區間快車」,直到後來已完全電氣化及雙軌化後就已期待「區間車(電車)」能夠開往潮州,又到了疫情還沒爆發時已成功將枋寮及南迴線電氣化,這樣區間車不僅能夠開往潮州,也能夠開往至枋寮,甚至還有花東線區間車,是這輩子前所未有的景象,然而種田與住在古厝的鄉民與村民看見在鐵軌上不是普通車在跑,而是「區間車」在跑,感覺就像「鄉土中的通勤電車」般,顯得很趣味。
西門子的vvvf 聲音很特別
加減速都有音階 加速起來也很猛
以前有坐過趕時間的 飆起來跟自強沒兩樣 超爽的(哈
其實我非常喜歡 EMU 500 通勤電聯車,因為載運量不僅佳,而且加速快速且穩定
以前不愛,但自從坐了12節編組不擁擠愛上了500
@@illi5927 所以長條椅還是有它的用途,就是節省車廂內的空間,不過還是有缺點,就是不適合坐長途
永遠的蟑螂兄
很喜歡這型車的起動加速聲,很清脆,其他的車型都悶悶的。
1998年為了聯考 每天常往高雄坐電聯,老實說沒啥懷念感,現在也很常看到
以前EMU400+1989年台北鐵路地下化,某種程度算是台灣第一條通勤地下鐵,但站距就不符合都市通勤地鐵的概念(PS:2006年11月改點之後原"電車"更名為"區間車"至今,當時還有平快和冷氣平快)
我以前上高中通勤有講的普通車,不過中部幹線把號稱最快南北的白鐵車,列入通勤區間,速度也蠻快,只不過沒冷氣,但是可以把窗戶打開還有電風扇,蠻懷念的。
EMU500那個其貌不揚的臉,還有奇葩的GTO-VVVF音,卻是我小時候最愛的列車。
當初家附近還沒有公車站牌時都會騎腳踏車到潭子車站搭區間車到太原車站轉公車到中台去上課,而EMU500真的是印象中典型的區間車,區間快的話好像是EMU700跟800
我超喜歡EMU500的GTO-VVVF的加速音
只是很可惜因為太耗電所以所以很多都改成IGBT
不過至少不是整車報廢 那車型還是很經典XD
go是落後技術以經停產了,連北捷c321以經綠續改abbigbt
作者提出的EMU500採購案,其實真正名稱是叫810購車案,那這個大購車案,分為3個計畫,400輛城際列車採購案(PP自強)、344輛通勤電車採購案(EMU500)、66輛柴油城際列車、客車採購案(DR1000、3100)
的確那次的採購案將當時的台鐵車輛大洗牌
後續會介紹到
車頭正面駕駛室玻璃上方寫"區間車"的牌子,以前是寫"電車"。LED也是後來改造的。
還有當初簡稱「通聯」或「電車」
影片整體節奏很棒欸 希望有更多車種的影片
500型那獨特的加速與減速聲 構成我這個鐵路小孩的車站童年
我讀國中的時候
民國75年 那時只有
普通車
平快車
復興號
莒光號
自強號(英國阿婆)
最欣賞EMU100型
英國阿婆的引擎聲💯💪🎉
4:45 這也是EMU900會是10節車廂這麼奇怪的長度的原因,就是因為曾經出現過的3組500有些車站會停不下,阿像是浮洲之類的車站本來就是用兩條軌道間硬擠出來的空間設立的,基本上也沒有增長的可能性了
EMU500以前曾跑過高雄-台北春節加班車,全車不劃位停靠站比照自強號,結果跑出來的行車時間比PP慢一些,直接打爆PP以外的其他對號列車,不知道是不是這原因之後就沒再看過EMU500跑這種加班車了
座過一次加班車,便宜速度比pp慢點很優。
1995年夏天,我是看過試運轉的通勤電車,當它第一次經過南部時,整個很驚艷,後來1996年1月20日正式跑到高雄,我還跑去搭車試乘。那時候還有普通車和平快車的年代。
@@啦啦熊-x1c 普通車是不是那個裡面只有電風扇那種列車
@@LEON7595 對啊。可以開窗,椅子有分很多種,翻背、旋轉、長條椅都有~
你開過哦
5-600型2M2T一輛馬達車除了有1000kw的輸出功率,原廠齒輪傳動設計牽引力有105kn(10707kgf),也是台鐵可4輛運行的電聯車。不過歲月......可用的所剩不多,改裝電機的加速已不比當年。原廠型5-600不只是加速王,以前誤點太多時,司機電門下拉到底那加速感覺接近捷運起動到最高80時的8成,0-110km就是現今台鐵新車900,3000那加速沒得比更不用說了,500快太多了。
被台鐵的爛ATP加閉塞長度閹割性能 當年剛引進發車時的加速以當時台鐵列車普遍加速力來說是史無前例的外掛 另外大里事故的間接原因也有ATP的份
3000起步感覺好像有點普通也!EMU900和普悠馬感覺上起步好像比較快?
不是靠感覺上起步好像比較快,若3車在三義后里段電門下拉直接至130km,900起步(0-50)第1到130km第3,3000起步第2到130km第2,普悠馬起步第3到130km第1神奇吧 !若彎道不能開到130路段,普悠馬就是野馬了,加上齒輪比為高速低牽引力設計,是台鐵所有列車0-150最快的,多次在三義后里測試達標150以上。
@@台北不會冷 EMU3000才是目前台鐵整體加速0~130最強的車,TEMU2000整體加速0~130比TEMU1000還弱,而且在千分之20坡度EMU3000可以維持130不掉速,TEMU2000只能115比TEMU1000還弱
@@jsb67365 EMU3000起始加速度是2.52km/h/s,跟EMU800、900相同,整體加速及爬坡性能是目前台鐵最強的車,台鐵2款傾斜式列車,普悠瑪TEMU2000的起步性能+整體性能都輸給太魯閣TEMU1000。
區間車,最開始的車種別使用名稱是「通勤電車」,再改為「電車」,又因捷運化,再統稱區間車
謝謝您的上傳
這車很好的,全車白鐵打造西門子馬達相當耐用,很多地方方便4節就夠用了,如花東地區南迴線北迴人口少。
500、600的電機會有西門子跟東芝的分別主要是500採購時,歐元是相對便宜的,所以500的就是用西門子的馬達,600時期,歐元大浮上漲所以改用日本的馬達
每當有人說出“區間車”這三個字,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EMU500型,
她的加速聲真的深植人心,
以前她跑區間快的時候
真的不輸柴聯自強號!
當時甚至還有人誤以為
自己坐到自強號了!
念書的時候有次跟同學晚上從補習班下課, 要從台南站搭電聯車回學校附近小車站, 結果不小心搭上了一輛代替故障的自強號載客的電聯車(就是本片主角), 那時候第一次體驗到電聯車開到跟自強號一樣快且過站不停是什麼感覺, 超猛的! 完全不輸本人(本車才對).
但也因為是代替自強號, 所以直接從台南開往高雄, 車掌知道了我們的處境後也沒有多收錢, 讓我們從高雄車站再搭上行區間車回我們原本要去的站...
花區間車的錢搭到自強號品質的列車, 還坐了更久, 免費觀光好幾個車站... 真是太讚了!! (暈)
很硬核的內容,但是說明很清晰
真的很棒
每次從臺中坐PP到台南再轉區間 看到EMU500就會想起童年時 坐著他通勤回老媽娘家 真懷念 現在都大學畢業了🥹可以說這台列車陪著我成長
當年的普通車除了柴油味,還有煙味…………
當時台灣還沒有「菸害防治法」
LED看板是後來才加的,原廠沒有裝!是後來台灣加裝的~~電子看板是我們的強項~~
我印象裡的普通車,是久遠以前(鐵路電氣化前)主要以蒸汽火車頭接引的列車,再上一級的以是柴油火車頭主的平快車(或稱柴快或快車),普通車也有使柴油火車頭的。後來就沒有這級別的車了。
普通車算是車種,現在對照就是區間車,E頭、R魯都拉過
其實他的退役並不是很久以前的事(2020),並且消失一段時間後又出現了
雖然不是個鐵道迷,但我莫名喜歡EMU500的運轉聲
還會貼背!
我也是喜歡EMU運轉聲真的很好聽
講實話以前嫌吵如今被改掉開始愛上懷念那起步聲
@@陳偉堅 座椅都橫的是要怎麼貼背😂
@@Elegancez-z1z優化500
雖不是鐵道迷,但高中也通勤三年,普快,區間,復興號,莒光號,自強號,都是回憶
其實把EMU500放到北迴跟南迴
跑花東線 還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
1:42在大太陽底下是真的蠻亮的
影片中如果可以插入一整段馬達加速聲和經過魚尾鈑的響亮聲,相信會更有看頭
kW就是「千瓦特」、”kilo Watt”,k是拉丁文kilo、W是單位兼人姓Watt。「公斤重」會寫成kgw ,是”kilogram weight”的縮寫,也不是讀成「公斤力」,請不要自創單位,感謝。
專業,讚
那個如鬼魅般的vvvf加速聲才是經典。
500型冷氣爽吹,瞬間涼快
很涼
小時候夏天去搭那冷氣都強到爆炸 直接冷死
區間車一詞好像是民國90年代才開始,之前好像叫電聯車
之後就聽不到500的GTO加速聲了QQ
車內LED顯示板其實是近年才裝的,進口時原廠沒有這個東西。
曾經讀書通勤,途中累竟不自覺睏睡,結果依在一位阿姨的肩上,她也沒推開我,這是親身發生的事,阿姨可能覺得這學生下了課累睏。
EMU500是我國小國中通車的回憶之一
永遠的區間車👍
以前都說電聯車,後來才習慣叫區間車
原來現在的區間車是這麼來的,身為以前坐過普通號的人,真心覺得現在真的比以前方便好多。
早期的500型車門上方並無LED顯示,是後來才改的,也因為加了LED,車門開關從門上方改到右側
這是當年通勤 最常等待的車。
我每星期都會搭一次的3157次區間車,從新竹到潮州號稱最長距離區間車,為什麼還是使用一字型座椅,原本也沒多想,只是看了這集才覺得很不爽。
優化在北部(新竹以北)幾乎看不到 在南部(尤其潮枋)是日常
另外現在已經很少能聽到GTO了
可惜這影片很少收錄車廂內行駛聲音,無法回味聲歷其境
大約10年前.連假/年節~買不到自強票時~長途需求的另外一個好選擇~😁
EMU500現在大部分都是跑宜蘭線
樹林到蘇澳多數都是EMU500
以前在DR2800/2900/3000宣佈退役前當時4030次樹林到花蓮的北迴區間快也是EMU500在跑
(現在已經改EMU900)
你是斗南在地人嗎? 哈哈。看你影片裡都是斗南站居多
以前搭EMU500,開快和開慢真的很有感
童年回憶
加速快 重點沒什麼人的時候 冷氣超涼 舒服
應該是 普通、平快(冷氣)、復興、"電聯"、莒光及自強,一開始應該不是叫做區間車,是後來改的。
之前坐電車松山往台北,跟自強號尬起步,電車快到台北開始煞車,自強號後來跟上,兩列同時間發車,兩線互不干擾,
電車,電車,電車,不要再區間,公路都區間測速,看了火大,政治搞垮民生
1970年還有莒光號和光華號
學生時期通勤的記憶啊!
我學生時代搭的500型車內門上方沒有LED看板(約2004年左右)
這款車我覺得蠻漂亮的
可以舊車翻新在好不過
消化引進技術試練成效
資源再利用環保不浪費
EMU500,還有兄弟車EMU600,相同系列則為EMU700(阿福號),800(微笑號),900(尚未取名)同為現今在跑的。
900是「暴牙號」
EMU500.600系列有人稱蟑螂號?閣下想像力豐富命名爆牙號,我認為車頭包起來一定會更好。
還是用舊款的車輛連結器,起步、停煞都會有頓挫感相當明顯,期待也能夠一併更新。
感覺這蟑螂能追上莒光號的50年
記得早期區間車不叫區間車,曾經叫“電車”還有“通勤電車”
台鐵還是要痛下決心,將規矩走向標準軌,才能提升速度跟降低成本
0:42 區間不區間,有些區間從七堵開到嘉義,超遠距離。
改成標準軌不會比較好
台灣的地形就是這樣
不管日本人還是劉銘傳的顧問,都認為1067mm最好
以前評估過好幾次了 改成標準軌距 需要車輛成重新採購、月台全面改建、路線換新
效益遠遠不如蓋新路線
@@O-Antigen-Lipopolysaccharide 難怪有標準軌的台灣高鐵
你看台鐵每年營收都赤字成這樣了,怎麼可能有錢去改標準軌?改標準軌還要改車站 架空線也要改 以成本來說絕無可能
@@O-Antigen-Lipopolysaccharide
改建確實不好
但為什麼當初還是覺得1067mm最好呢?
坦白說EMU500的實用性還算不錯,就算要掛16節來跑也可以
不介紹一下600跟900嗎?👀
6:52 那個置杯架壞了不少
500花蓮直達松山(羅東宜蘭不停靠),行車時間2個半小時
中南部的電車速度跟品質真的比北部的好, 北部的電車光是進出口就一個很大的台階 設計超怪的。。
EMU500其實載運量比現行車種來得好,只不過新車還是比較吸引人
話說北部已經很少看到EMU500?
之前他的車型牌還是電車好懷念 但是殘破的500還是可能會不現電車這兩個字
台鐵唯一一型可以跟PP自強號尬車的區間車.........就EMU500.......PP自強號只能靠尾速贏EMU500(沒辦法,誰叫你是區間車,就是限制在110,說好聽是110,實際上頂多104-106),加速完全被壓著打.........
IGBT還是東芝的元件比較好用吧?
找三菱電機...
而且E400馬達模組和E100一樣,聲音也一樣
當然要採用德國西門子的「音階加速」聲也會很爆笑
一開始好像叫做電聯車吧後來改通勤電車最後才改叫區間車
所以字幕的M有觸鬚是因為要體現蟑螂嗎?
以前不是叫電聯車嗎
其實emu系列的通通都叫電聯車
EMU=Electric Multiple Unit,按照字面翻譯即為電力複合聯結組,簡稱電聯車。分為動力集中式與動力分散式兩種。EMU100~EMU900,TEMU1000(太魯閣號)、EMU1200(EMU200改)、TEMU2000(普悠瑪號)、EMU3000都是屬於動力分散式(3輛動力編組X3或4輛動力編組X2或12輛編組X1),而E1000(又稱PP,Push-Pull推拉式,目前自強號的主力車型)則為動力集中式(前後電力機車頭)。至於區間車名稱指的是台鐵的使用方式,電聯車是車型,應該是避免字義上的混淆。通勤電車主要是集中在上下班時段的排點使用,而目前台鐵已經使用EMU500~EMU900全日排點,並繼續以區間行駛加快往復時間,故改為區間(電)車稱呼比較合適。
其實全都叫電聯車 區間車普通車電車這些是等級而已
德國西門子製系統不意外,日本有進口原裝車!
白鐵無敵加速王~~~
EMU900:我可是有500多輛一列10車廂
臺鐵的代表:EMU500加速王 4:09
為何70年代不買103系,在當時是高性能電車
最喜歡EMU 500 明天上學都在期待是不是他
和我一樣,每天都期待EMU500的出現
區間車的彩繪真的是不敢恭維
觀光列車是快速或特快等級,實在不太適合用區間車車廂改造,中間那六個門要怎麼處理?車皮要重做嗎?
用鐵板封起來 內部牆壁蓋上去就看不出來了 外部用彩繪貼紙或烤漆外面也看不出來
EMU400在車箱聞到煞車皮超臭,EMU500車箱廁所難開
到時候會不會改造成高鐵😂😂
你少了一個事故500爆炸事故
受限篇幅~~
座位設計這樣,上車就只能玩手機,不玩手機就只能看對面乘客很尷尬,還是喜歡自強號、莒光號、復興號可以看風景
他是通勤電車,這樣設計是為了適應城市路段大量通勤客
先有通勤電車,後才改區間車。
EMU500真的猛!他的加速效率確實比自強號高,只要把座位修改一下,替代自強號不是問題。
500是真的有替代過自強號
EMU500加速效率會比PP自強好,原因是因為其動力為分散式動力(每節車廂都有馬達)比集中式動力(頭尾端有馬達)可在短時間之內獲得最大的同時出力
現在最新版本就是改座椅的
@@WUL-ph6ci 沒錯,當初發現EMU500每節車廂都有動力,就覺得好棒,彈性很大。
@@s894318 其實也有鐵道迷把500 P圖把500的貫通門給P掉,讓500變成像EMU1200這樣,這樣配置弄12節其實不錯啦,再調一下齒輪比讓它跑的到120就行了
一直退步的台鐵,越搭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