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一陰一陽之謂道 | 易之道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4 ноя 2024
- 這個道,不是本體之道,是應用之道。所以我常說,講中國文化有兩個問題最難解釋:一個是「天」字,一個是「道」字。中國文字是從六書來的。譬如這個道字,有時候講形而上,有時候講形而下,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說、不可說的,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
有時候形而下的法則也叫道,甚至我們走的路也叫做道。所以一個道字、一個天字,有好多種定義。研究上古的文化,譬如我們讀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個道字用了三四次,有時候用作名詞,有時候用作動詞。動詞與名詞的意義就不同了。所以我們讀古書時,對某些特定的文字,不能呆板地看。
現在《易經》上講的這一句,是應用之道。宇宙之間任何東西,都是一陰一陽。譬如有個男的,一定有個女的,「之謂道」--這個道是個法則。有一個正面,就有反面。宇宙間萬事萬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的。明末清初有個大文豪,與鄭板橋齊名的李漁。他說世界本來是個活的舞台,幾千年來,唱戲的只有兩個人:一個男的,一個女的。這句話實在不錯。幾千年來,這個世界舞台上,歷史就是劇本,演員只有兩個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
修道的人有句名言:「孤陽不生,孤陰不長。」單陰獨陽是不能有成就的,必須要陰陽配合。不過,這句話被後世外道的人所盜用,認為修道要一陰一陽,要男女如何如何才可成道。那是胡說,靠不住的,不要上當。但是宇宙間的法則的確如此,一陰一陽,缺一不可。如果我們拿政治哲學來講,民主政治就是一陰一陽。有你的一派,就有我的一派,這是必然的。如果清一色那就不好玩了。試想,如果人人聲音一樣、面孔一樣、思想一樣、動作一樣,沒有男的也沒有女的,大家一個面孔、一個方式,你說這個世界有什麼好玩?我想大家活不過三天就厭煩了!因為人形形色色,又要吵架、又要吃醋、又要搗亂,一天到晚都有事情做。人天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懂了這個,也就懂了「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並不是道家旁門所講男女的陰陽,而是講宇宙的體用。本體是寂然不動的,它起的作用,就是「用與象」。每一個現象都是相對的正反兩個力量而成,天下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有人講《易經》講到這裏,說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那也是不對的,不要亂扯!相對論是相對論,我們中國人很多認為你跟我相對,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種科學觀念是很笑話的。《易經》所講的這一個相對,是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的相對;站在西方的邏輯來看就是矛盾。這個矛盾最後當然還是統一的、中和的。不過西方唯物學家的矛盾統一,是反面的看法;中國的相對是中和的、是從正面來看的。這個觀念,學邏輯、學哲學要特別搞清楚。現在一般東西方的應用邏輯,都是從黑格爾的思想來,多半講正反合矛盾統一,忘記了東方看正面相對的中和。有中和就有分化,這個均衡的存在,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這個道不是講本體之道,是講用。宇宙萬有一切的象,它的用都是兩個相對的力量而產生。
甚至於說我們自己的心理,也是相對的。當我們心裏剛剛寧靜的時候,我們的壞思想就想來了。當我們煩惱痛苦到極點的時候,又很希望求得寧靜。用陰代表煩惱痛苦,用陽代表寧靜安詳,就知道沒有絕對寧靜的時候,也不會有絕對煩惱的時候。因為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是必然之道。不管現象怎麼變,道的本體是不動的,能夠懂了這個原理,把握這個原理,就是「繼之者善也」。換句話說,假使善惡代表陰陽,有善必有惡,有惡必有善,善惡兩個一定相對。
易之道 #南懷瑾 #道
佛學 視頻列表: ✅‣‣ bit.ly/2EbyYUE
奇聞趣事 視頻列表: ✅‣‣ bit.ly/3kopJj8
命理 視頻列表: ✅‣‣ bit.ly/2FBPBcl
佛教歌曲 視頻列表: ✅‣‣ bit.ly/2RyM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