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版》念佛的技巧秘诀 01-黄念祖居士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7 сен 2024
  • 那麼還有一點兒時間啊,再做一次供養。這個和念佛是非常有關係,一位是咱們出家人的大德印光法師,一位是我們在家的大德先師夏老師啊。再把這個有關念佛的啊主要的開示啊再給大家我們再介紹一下。斷了方語,說這個也確實啊是一種通病啊,這個影響很大呀,我親自知道很多人這個中了這個病啊,我先把印光大師的話引一下,對於念佛的人啊很重要啊,他說:「於未得一心前,你沒有得到一心,沒有達到一心不亂,斷斷不可有見佛之念,加兩個斷斷很重要,絕對不可以,絕對絕對的不可以,不可以什麼呢?不可以起那個要見佛的心。這樣我們已經是現在第幾天了、第七天了。大家可能最近這個心就要生起來了,我都念這麼些天啦,我應當見光見瑞像啊,這印光大師不是這麼說的,你沒有得到一心之前,就斷斷不可起這個念頭。能得一心,如果你得到一心,那心與佛、心跟佛就相合了,心就也與道合了,心跟佛也相合了,跟這個菩提也相合了,欲見、你想見就可以見,不見也了無所謂,不見也毫無關係,這是一種啊。能得一心之後,你要見就見啊,不見也沒有關係啊。說如果你沒有達到一心就急於見佛,這齣毛病了,你這個心就不專一了,你起想見佛的念,那這念就不是‘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 這個就沒有什麼叫見不見,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他就是暗合道妙。心念紛紛,欲見之念不解心中,你想見佛的這個心在心中就結得很堅固,便成修行大病,這就成了修行中的一個大的病。我們研這個因、有這個趕緊就得去,沒有咱們預防。啊、久之,老這樣,那怎麼樣呢,多生的冤家、咱們過去生中誰知道有沒有結過什麼冤啊,就利用這個機會、趁隙躁無,這種想見佛的心就躁、急躁、你不踏踏實實地念、急躁想要見佛,妄、你根本是個妄,就這個是情見、你要念佛就想見佛,想出色就想見佛,都是情見。多生冤家就抓機會,這機會就來了,你這念著佛呢,你不老想見、老想這個去,這機會就來了,他就現、他就出現了、他是出現什麼、什麼事情出現呢?讓你看見這個佛,他幹嘛呢,現個佛身啊,他就是企圖啊解決他的報仇啊,他如願啊、他幹掉你啊,他破壞你啊。自個呢,這個人呢,自個這個人心中也沒有正見,自個也就這樣、這樣的情緒就…就是魔的氣氛,這一看見這個佛,一見便生歡喜,這個冤家示現個佛像,你自個也沒有智慧,你一看就生歡喜,從此這個魔入心臟,從這以後魔就鑽到你的心裡來了,你就著了魔,就發狂,就瘋,那在這情況之下,再有活佛在眼前也莫如置何,拿你沒有辦法。你只要求一心嘛,何必要想見佛呢,這個、這一段開示很重要。因為這個事實啊是這樣,我有、我們這個這個‘蓮花精舍’就是這個見佛、見多少佛,就見佛,我開示、這五六個人都嚇得,都是事實。所以這個事很值得注意。啊很這追補說的‘忙修瞎練’,這印光就大師,不是我說的,這就把我那個那個過去、你說這個事,這個很清楚,你沒有得到一心,你這個就想見佛,就是這個心,就給那個冤家這個機會,他就現個佛,你因為你就正想這個事,一看見佛你就歡喜,一歡喜他就進入你的心裡去,心裡頭來了,那麼你就從此著了魔了,著了魔了之後,魔就支配你一切,這發生…這五六個,不是一個、兩個,啊現多少佛啊,聽說佛法,先說挺好,後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沒有得一心之前,老老實實的。這是這個印光大師這個話作為供養。……
    那另外就是先師的、在這個極樂庵念佛七中做的四個偈子: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念、怎麼念的差一點兒、怎麼念才好。這一共四段,啊這個還有、還不到十點鐘啊是吧,這個頭一個,講這個要避免的:這‘念佛最忌’, 念佛最忌諱的,‘精神渙散’,哦這個…這個心裡很亂, 精神渙散,‘字句模糊’,念的這一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啊模糊, 精神渙散這個毛病,念得這個字句模糊這個毛病,‘先快後慢’ 這個毛病,…自個念啊,一上來就有精神,後來念就鬆懈了,越來越慢、越來越慢,‘既無音節、又不連貫’,念的這個佛的聲音也沒有節奏,又不連貫,這個怎麼叫不連貫啊,那就是念了兩句,又想著別的事啦,回頭再念,中間就不是淨念相繼了,啊連不起來,啊接著妄想了。 ‘心不應口’,嘴在念心裡想著的是別的,‘聲不攝念’,念佛這個聲音、聲音也不能攝你這個六根,這叫‘輕忽養識’啊,你這麼念就是營養那個識,不是叫你生智慧。你這麼念、你給了那個識給它得了營養了。‘古德所歎’,古德就嘆息這種念法啊,‘如此念法、永難成片’,這麼念下去,你也難以成片啊。念佛什麼叫成片,什麼叫五十句一串啊,這都是…這一句跟著那一句叫成片,啊念一句又想家裡什麼事,念一句又想這什麼、什麼,這就不成片了。一上來很難啊,啊都沒有這妄想了它就成了一心了,那做不到啊,先求成片,有這麼、一片一片的、一片一片的這個凈念,這一句、一句跟著,這個說的是差的,好的呢,‘聲和韻穩’,聲音是和的,韻是很是穩的,‘字正音圓’,字念準了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字是正的音是圓的,要‘懇切’要‘圓密’, 心懇懇切切,什麼叫圓密?一句挨一句就是,哦、這個事,要辦這個事,你念完一句底下跟著一句就是,要一句頂一句嘛,所以它這…不大,這一句跟一句之間有空當就妄就往裡鑽。當然太快了不行,要不氣力不夠,要適中啊。 '懇切圓密’,‘沈著安閒’啊,心要很踏實下去,聲音要很沉。啊這安閒、本來它就不容易,它要去啊老提在上頭、哈哈哈…老提在上頭,要安閒。 ‘聲合乎心’,你念的這聲音從心裡出來,心就一會兒好像叫作自念、啊自喚、啊自聽還自應啊,自個兒在叫自個,自個就听見了,還自個兒在答應。你念佛嘛,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一句、一句一句,聽見了還答應。啊‘心聲相依’啊,心跟聲不是兩個,‘妄念自清’,這是開始念佛排除妄念最好的方法。那麼這個聲音不要停,你這個念了一句,這是利用了口、這個是舌根,你這不是在聽嗎?你耳根也是啊,你念出去又收回來了,你念出去又收回來的統統是佛,這就容易消除妄想啊,不給妄想留機會啊。這是第二個偈子。
    第三個偈子,‘佛號如珠,這個念頭如線’啊,一個個佛號都是圓的珠子啊,明珠啊寶貴啊,那反的,你就不能拿這個做念佛珠啊,這個念頭如線啊,我這個念頭就像線,我把這一顆顆珠子接起來不就成了一串佛珠了嗎?這要靠咱們這個心念啊,所以這個'佛號如珠,是念頭如線'啊,‘分則各離’,分開的時候散的一個珠子一個珠子,這個珠子你拿它沒辦法啊,‘合則成串’啊,你要連起來不成一串嗎?這念佛成了串了,就可以用了,‘心不離佛’,心不要離開佛呀,嘴不要離開這一句,‘口就不離念’,像什麼呢,像線穿這個珠子一樣, 一句佛是一個珠子,你要這麼做這麼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是一個珠子,這個念頭是線,就把它穿成一串,是‘如線貫珠’。相續、要‘相續不斷’,第三偈。
    第四,‘未能一心、先求專念’,咱們講一心不亂啊,不容易做到一心啊,啊我說的、剛才說的那個《摩訶阿彌陀經中論》做中論那個姓王,他的這個師父是比丘啊,他是一百二十天一個關啊,第二十關的後半截是達到一心,達到事一心,達到一心之後他就不用吃飯了,不用睡覺、就是一直念下去,那一心好像大家就是沒法嘛就是念得不一樣,叫一心。所以真正到了一心,他這個殊勝,啊那就是淨念相繼了,啊不用吃飯、不用睡覺,啊事一心。弟子呢?弟子是第三個一塔開關啊,這後半截,他這個入、達到得比師父晚,但是確實達到了,這是近代的,清末的事,這我們就不提別的了。信呢不提別的了,這不會騙人,不會妄語,真實的、真實的。那麼他啊這段時間我不知道事一心還是理一心了,沒有開智慧。所以這個是故事、故事啊。各人根器不一樣,這樣的根器啊是相當的利器。所以我們先求專念啊,所以《無量壽經》是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跟這個耦益大師這個信願持名就是吻合表裡。信願就是發菩提心,不說嘛啊,你不能夠一心不亂先求一向專念,所以那《無量壽經》裡頭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都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啊,先做到專念,啊專念嘛就是像我反正就專修這一樣啦,我這個不是什麼都來啊,我一直是這個法門啊。一向者就是這個我有一定的功課,它不斷啊,叫一向啊,直到我臨終啊。一向、一向,做不到一心啊,先一向專念,從這兒下手。 ‘未能不亂’,做不到不亂,這不亂很難啊,這妄念紛飛,那怎麼辦,‘先學成片’,你把整個的一心不亂,這其中有幾個念的成片,啊我又不一串啊是啊沒有…沒有亂,念的是佛號。你能從這兒分為三串、四串,那就很好了,哦。要‘真勤真專’啊,念到真的勤啊,不然就是形式啊,真的專一啊,不要這拿著佛珠啊,心裡頭啊想啊其它的事情啊,‘功效自見’、你要是真是專真是勤了,這個功效自然就顯現出來了,‘無須問人’不用再問人了,‘還請自驗’,路人飲水,自己知道。就是說,所以這個、這個最後啊補充這兩段是關於念佛的。
    那麼,我這個就是說向大家做這樣一個匯報,大家、其餘的時間我也很少來,有些會我也不來開,那也是不知道。我是一個鈍根啊,照說我是個笨人啊,那孔子的弟子曾參就是個笨人,那曾接魯,曾參這個人很蠢啊,哈哈…是吧,還有點還笨,那曾子怎麼成為山東的繼承人呢?他有一個就是:人能一知吾十知,人能十知吾百知。人家一下就成功了,我得十倍的努力,人家花十分的,我就花一百分,我也是很努力啊,所以既然用這樣的方法,所以就不敢放鬆,別人可以不用像我這樣,啊不用像我這樣,因為我很笨啊,我沒有辦法。所以對自個的功課就不大敢放鬆,我幸虧還有這點兒功課,要是沒有這點兒功課,就更不知道、這風箏就斷了線了,不知道飛到哪兒去了。那我的功課呢,一天也一千佛號,一天有一座這個‘無量壽佛’的法、密法,一天呢要供養‘父母’、修法,每天呢還要施水、施水呢比咱們放‘蒙山’稍微簡單一點,再有、這是上座,再有就是散念,一天我要念四萬‘觀音咒’,‘觀音咒’啊是十個字的。大夥兒給算一算,時間就不多了,那麼一千佛號、四萬咒,一座法、佛、供養‘父母’修法、施水,那我還要一切供養。所以這個就真正是所謂五分鐘、十分鐘都看得很…,我楞擠的我,淺了都我,我最近時間,因為什麼事一打岔,把我這功課,我就忘了晚上睡覺,我不敢太放鬆,因此我就不大跟人談天,不大往來,甚至於我現在是六親不認,誒、我的兒子是、我就一個兒子、我兒子給我寫信我不回信,我說我不能讓你走後門,哦、多少人要來找我、我說沒時間,誒、就因為你是我兒子,我就給你回信,這個不可以嘛。你要真進步了、發了心了,這時間很緊,因此呢,所以就是說廣化寺我也不能常來,哈哈哈… 不能常來,恐怕82年哈哈哈…就是 82年這就交捲了、就交捲了。啊我有個願,這幾天啊這個共同研究,這《彌陀要解》、《阿彌陀經》的這個宗,信願持名,這樣跟大家共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9

  • @yingma9604
    @yingma9604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南無阿弥陀佛,感恩黄念祖居士🙏

  • @dhyk333
    @dhyk333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随喜赞叹 随喜功德

  • @user-ue9vz5yy5b
    @user-ue9vz5yy5b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5

    阿弥陀佛合掌

  • @user-sb6lt1fy8g
    @user-sb6lt1fy8g Год назад +6

    感恩阿彌陀佛

  • @simonchen1223
    @simonchen1223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阿彌陀佛
    感恩老居士慈悲!

  • @即得往生安樂剎
    @即得往生安樂剎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3

    阿彌陀佛

  • @enghongloh1165
    @enghongloh1165 Год назад +9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 @user-tn2dy3si9e
    @user-tn2dy3si9e Год назад +7

    南無阿彌陀佛

  • @zhusuna7117
    @zhusuna7117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南無阿彌陀佛🙏

  • @鄭文澤-v7m
    @鄭文澤-v7m Год назад +6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 @user-vs3qu9fd8x
    @user-vs3qu9fd8x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yukichoong9162
    @yukichoong9162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感恩分享,末学可以复制语言文字,然后分享出去,感恩,阿弥陀佛,😊

  • @user-im5gv3fd7w
    @user-im5gv3fd7w  Год назад +8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嘆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第一則共四首,是夏師甲申(一九四四)年在念佛道場中所作。夏師領導佛七,十分嚴格如法,正式參加者,都是閉關念佛,這四首正是關中所作,啟發大眾,認真修持。所說皆大修行人從真實履踐得來,修淨業者當依為指南,故莫因未見驚人之語而忽之。
    第一首先講念佛的人容易發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頭兩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念佛的時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來。心情低落,意志消沉,無精打彩,雜念無窮,不是昏沉便是掉舉。這個是最忌了。還忌諱「字句模糊」。這一句佛號,聲音出來是模模糊糊的。別人聽不清,自己也聽不清。故云「己尚不聞佛豈聞」。「先快後慢」,一上來念得很快,越念越慢,越慢越沒勁。「既無音節」,音節指音聲的節奏,共修念佛時用的魚磬,統一大眾的音節,保證了大眾所念共同的內容。個人念同樣可用魚磬,不用魚磬同樣要有音節。音節調適,念佛容易攝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號中六個字,不論某個字所占的拍子,時而一拍、半拍、1/4拍、1/8拍,那麼整個佛號每句在變,念得亂成一片,還談什麼攝心。不但時間上每個字安排得很好,聲音的高低輕重也合節奏。節奏很重要,普通的舉臂抬腿,若合節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節奏,就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韻,念佛易於成片。
    無音節已不好,加之以「又不聯貫」就更差了。後句不接前句,念佛最重要是「淨念相繼」,若不聯貫怎麼能相繼。「心不應口」,嘴裏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心裏頭盤算著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對我不起呀,我對他那麼好,他對我就這樣呀。」或者惦記買部彩電。你多盤算這些事,心口怎能相應。至於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念佛時雜念紛飛,不知從何處來這麼多的雜念,此起彼伏,無法排除。這不用擔憂,這是念佛過程中必然的現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紛飛,聽我念佛分明」,這是要訣。關鍵是提起這一句佛號。「聲不攝念」。「聲」指念佛時嘴裏發出的念佛聲,這聲音有很大作用,淨土法門的關鍵,也可以說是密訣呀,就在於自念自聽。所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聽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都攝六根」,首先就把舌根、耳根都攝住了。你這時聽的是佛號,念的也是佛號,想的也是佛號,意根也攝住了。手持念珠(身),眼看佛像,鼻中所聞是供佛所燃的香,所以這三根也都攝住了。都攝六根,關鍵在於聽。一般我們自修,以金剛持最好,就是剛剛有一點聲音在嘴唇跟牙齒之間,不是很大。這樣念既有聲音又養氣,叫金剛持。默念也可以聽,不過默念聽起來要累一點。聲音大小可以靈活,散亂的時候,煩惱來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念,用聲音攝住念頭。如果你念得很清淨,就可以小聲地念,金剛持或再小一點都可以。要有聲,要聽這個聲。這聲音就能攝你的念。這是念佛法門特別殊勝之處。古人說:「以音聲作佛事。」極樂世界是法音宣流,聽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個人聽到寺廟中鐘鼓梵唄之音,自然內心清淨。你念的這聲佛號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節奏又相連貫,你念時懇懇切切,清清淨淨,你所念的這一聲就是妙德音聲,所念是萬德莊嚴的佛,其聲自然是萬德莊嚴之聲。這樣殊勝無上的妙聲又從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應微妙難思。關鍵之處在於自聽。
    「輕忽養識」。如果念時,自心煩雜散亂,所念之聲,必然嘈雜難聽。心不專注,雙耳也就失靈,所念之聲自然毫無攝念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焉有都攝六根的作用。能引起的,反是有害的惡果 -- 輕忽養識。這是佛教裏一個常用的成語。你很輕率地念,你不是轉識成智,你是在培養識。咱們的修持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咱們念佛就是把分別的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要使他轉呀。你這麼去念,又無音節,散亂,精神渙散,又不連貫,自己心裏想的跟嘴裏念的不一樣,所念聲音也攝不住心。這種念法不是轉識,是養識。識在那兒休養了,這正是「古德所歎」呀。就這樣念太可惜了。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淨土難信,你還肯念。但是你就這樣念哪,所以古德很嘆惜呀。這樣念就「永難成片」。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很難,首先須達到念佛成片。我們要念到成片,少則十幾句,多則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這個裏頭心不跑動,自始至終都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麼,自己完全可以知道。所以像上頭這種念法,就「永難成片」。這是不好的,是要避免的。要避免易生偏差的地方,而集中精力面向著光明。

  • @Artemis29
    @Artemis29 Год назад +5

    能所二忘即不中? 可以解釋一下嗎🙏

    • @user-im5gv3fd7w
      @user-im5gv3fd7w  Год назад +3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ruclips.net/video/iXBXywjcKIw/видео.html一样的道理。阿彌陀佛🙏

    • @centten9175
      @centten9175 Год назад +2

      转述,我记得故事大概是一人向六祖请法。
      六祖:你是什么,从哪里来?
      此人经过八年,直到有一天再请六祖。
      六祖:你是什么,从哪里来?
      答:说似一物即不中。
      如果我说的有错请纠正。
      修改于4月21日2023年,谢谢纠正,阿弥陀佛

    • @user-im5gv3fd7w
      @user-im5gv3fd7w  Год назад +4

      @@centten9175 南嶽懷讓禪師,十五歲依荊州玉泉寺弘景律師出家,受具足戒後,研習《毗尼藏》。
      有一天,他嘆息著說:「出家求的是無為法啊!天上人間沒有比這更殊勝的。」
      當時,他的同學常山坦然禪師知他志向高遠,便勸他一同去參謁嵩嶽慧安禪師。後來坦然於慧安禪師處有悟,懷讓因未能相契,經慧安禪師指引,往曹溪參謁六祖惠能大師。
      惠能大師一見面就問:「從那裡來?」
      懷讓回答:「我從嵩山慧安和尚處來。」
      惠能大師再問:「是什麼從那裡來?」
      懷讓答不出,經過八年,忽然有悟,於是告之惠能大師:「我悟到了當初和尚您接引我所說的話。」
      惠能大師:「是什麼呢?」
      懷讓答:「說似一物即不中。」意思是,說什麼都不是。
      惠能大師接著問:「還需要修證嗎?」
      懷讓回答:「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惠能大師欣然說:「只此不污染,即諸佛之所護念,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於是傳法給懷讓,之後懷讓仍繼續隨侍惠能大師,直到惠能示寂前二年,才離開曹溪,在南嶽衡山大弘宗風。
      昔日五祖弘忍問惠能:「你從那裡來?」而後引發出惠能「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千古流傳之禪話。多年後,志向無為的懷讓禪師,也從惠能大師所問的「從那裡來」,悟出了「說似一物即不中」的見地。
      懷讓禪師經過了八年,才有「說似一物即不中」的體悟,悟道之後,又隨侍惠能大師好幾年,才出外弘化一方。因此,參禪不必急於一時,也不可能一步登天,所謂「理上有頓悟,事上要漸修」,即使悟道之後,還是要繼續修行,慢慢體證。

    • @centten9175
      @centten9175 Год назад +3

      @@user-im5gv3fd7w 对不起,是我搞错了,是八年。
      谢谢你,阿弥陀佛🙏

  • @MrMrgsir
    @MrMrgsir Год назад +4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