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法華特論)第二十九(普賢菩薩勸發品)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3 окт 2024
  • #法華特論,#達庵居士,#馮寶瑛,#達庵大闍黎著,
    #達庵大闍黎,#法華特論自序,#法華經 ,
    #法華特論29,#普賢菩薩勸發品,#東方寶幢佛,
    第二十九(普賢菩薩勸發品)同。
    藥王菩薩固以護持法華為本願,
    累施功德;
    然行人若未能開展普賢心,
    成效亦寡。
    普賢菩薩特現身勸發,
    更出陀羅尼以加持之;
    俾植一乘大本焉。
    普賢菩薩威德名聞,
    以自在神通力,
    率領無量無邊大菩薩天龍八部,
    人非人等,從東方來;
    所經諸國,普皆震動;
    雨寶蓮華;
    作無量百千萬億種伎樂;
    到娑婆世界耆闍貪山已,
    禮遶釋迦牟尼佛,白言,世尊,
    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
    遙聞此土,說法華經,
    率眾前來聽受。
    所欲問者,善男子、善女人,
    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經?
    普賢菩薩為,普攝一切眾生,
    隱趨佛道之大士;其威德詳,
    《華嚴經》中,凡修一乘者,
    莫不聞其大名。釋尊宣說法華,
    在座親聞者自能接受法流,
    永成道種。釋尊滅後,
    徒然讀誦其經,未必有效。
    普賢菩薩知其要領所在,
    而欲釋尊金口親宣;
    故特現身佛前,以重其事。
    本是無相法身;加持力故,
    會眾遂見化身。循俗諦習慣,
    覺其自東方化土而來;
    因普賢乃東方寶幢佛行門魁首也。
    寶幢佛密印,原名「大威德生」;
    故應身有寶威德上王佛之名。
    隨從有無量無邊大菩薩等,
    乃至所經諸國普皆震動者,
    威德自在神通使然也。
    說經垂終,方來聽受,
    究何所聞?
    若明「無邊偈語一念頓說」之理,
    則知甫到耆阇都是山之公頃,
    即無所不聞。更窮究之,
    普賢法身恆常與法華全部相應;
    豈待現身佛前而後能聞!
    必謂前來聽受,隨俗而說耳。
    得法華者,非獲得經書之謂;
    乃與一乘法流相應之義。
    佛告普賢菩薩:欲與法華經相應,
    須具四法:一者得佛護念;
    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發大悲心;
    善男子、善女人,
    若能成就如是四法;
    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釋尊因普賢之問,
    遂楷定四種道行,
    為得法華之條件。
    其一得佛護念,
    即蒙諸佛加持。如何方得此道?
    則須入壇灌頂,以三密開通,
    諸佛法流而把握之。
    若夙生已熟習,諸佛三密法門;
    今生雖不再灌頂,
    亦恆蒙諸佛護念也。
    其二植眾德本,即修普賢心。
    諸佛原皆萬德莊嚴;
    菩薩上求佛道,眾德無不當習;
    卻以普賢性德為根本。
    根本未植,無由發展大菩提心故。
    其三入正定聚,即法界三昧。
    小乘以見道後為正定;
    權大乘以破顛倒為正定;
    實大乘以十住後為正定;
    其在一乘,必須融歸法界乃稱正定。
    聚者,匯集之義;
    為揀別不定邪定二聚,名正定聚。
    其四發大悲心,
    即救一切眾生之心。
    依上文三條件,
    雖獲得法界妙體;
    若非運作不息,
    尚失法界妙用;
    不足以稱真正菩提心。
    恆起大悲,救度一切;
    庶乎體用齊彰。
    佛云:成就如是四法,
    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反言之,若與此四法不相應,
    必不能獲得法華實益,
    後人徒然講解讀誦,
    於加持等義未嘗或知;
    對於法華,終在門外。
    普賢聞已,復白佛言:
    世尊,如來滅後五百歲,
    濁惡世中,
    有能如法得是法華經而受持者,
    我當恆常守護,除其衰患,
    令得安穩;
    一切魔類及諸惡鬼,
    皆不能伺求其便而惱亂之。
    是人若行若立,唸誦此經;
    我當乘六牙白象王,
    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
    現身供養守護,
    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故。
    是人若坐而思維經義,
    我亦乘象王現前。
    其人若於經文有所忘失;
    我當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普賢聞釋尊所說四條件,
    皆已所專長;
    自應有守護行人之責。
    因行人能依如是四法,
    而受持法華者,當未成功之前,
    或不免魔鬼惱亂;
    不得安穩修習。然若精進不懈,
    自能密感普賢菩薩以,
    金剛劍驅除諸障,
    免得衰患也。六牙,
    表無漏六通。約清淨,
    曰白;約安和,曰象;
    行者若與普賢心相應,
    當感一段潔白安和之境,
    為六神通本;現諸色相,
    則見菩薩乘六牙白象矣。
    定中偶擾,經文不無忘失之處;
    得菩薩加護,復歸澄靜,
    所忘遂亦復原;形諸色相,
    如見菩薩與共讀誦,
    引令通利焉。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
    得見我身,甚大歡喜;
    轉復精進;以見我故,
    即得三昧,及陀羅尼,
    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法音方便陀羅尼。
    旋陀羅尼者,字字互攝,
    宣說無盡義;
    例如準提九字真言,
    任一字義能攝其它八字,
    旋轉無礙也。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者,
    由一陀羅尼得轉入他陀羅尼,
    旋轉不窮;如由普賢得轉入藥王,
    由藥王得轉入妙音,
    由妙音得轉入觀音等等。
    法音方便陀羅尼者,
    隨眾生音訊,
    施以相當法輪也。
    世尊,後五百歲濁惡世中,
    四眾欲修習是法華經,
    求索受持,讀誦書寫,
    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
    我當乘六牙白象,率無量菩薩 ,
    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
    現其人前,而為說法;
    示教利喜;
    亦授與陀羅尼。
    得是陀羅尼故,
    無有非人能破壞之;
    無有女人能惑亂之;
    我身亦常自護是人。
    世尊滅後,正法時期,
    有善知識傳承一乘正法;
    得法華妙旨,固有其所。
    正法五百年後,
    善知識或有或無;
    但能專心向慕,
    乃至讀誦書寫此經,
    冀得有效之修習者,
    於三七日精進求之,
    必有感應。然精進之中,
    須專注普賢菩薩特性,
    庶易發見其相當化身;
    若親聞說法,
    乃至授與陀羅尼,
    法驗尤大矣。
    得此陀羅尼加持身心,
    所有非人魔障,女人情障,
    皆當不行;
    以普賢恆來擁護故。
    世尊,願聽我說此陀羅尼;
    即說真言曰:
    阿難你。難拏跛底韈帝。
    難拏韈帝。
    難拏韈怛寧。難拏俱舍理。
    難拏蘇馱裡。蘇馱哩蘇。
    馱囉跛底。勃馱跛舍寧。
    薩嚩馱囉摳。阿馱怛寧。
    薩嚩婆灑韈多寧。
    素阿韈怛寧。
    僧伽跛哩乞史帝。
    僧伽涅具灑摳。
    薩嚩達磨素跛哩乞史帝。
    阿僧契。僧伽跛誐帝。
    底哩遏跢吠。
    僧伽拉裡野缽囉沒帝。
    薩嚩僧伽。
    三麼底訌賴帝。
    薩嚩達磨素跛哩乞史帝。
    薩嚩薩怛嚩嚕多。
    矯舍哩也弩誐帝。
    僧訶尾訌哩膩帝。
    阿弩韈帝韈底寧哆哩。
    娑婆訶。
    真言分二十七句:一、二句,
    密指「於本不生際顯護持性」 ;
    三、四、五句,
    密指「具諸護持相,
    無非方便善巧」;
    六至九句 ,
    密指「妙得護持極致,
    是佛知見所行之陀羅尼總體」;
    十至十四句,密指「興諸行,
    播諸語,所行入妙,
    密察眾音」;十五至二一句,
    密指「妙觀一切法,
    無央數眾趣三世如一,
    大眾無所繫縛,
    全在三昧中活躍」;
    二二至二六句,
    密指「復妙觀一切法 ,
    隨一切有情音訊,善巧引入無上趣,
    作師子吼,具備無上救度力」;
    二七句,密指「圓成就」。
    此中妙理,可作四段參究:
    (1),開法性 即普賢護持性;
    於本不生中以慈力顯出之;
    隨方便善巧,示種種護持相。
    妙極護持,即一切陀羅尼所依;
    佛知見所行境界也。
    (2),修法身依護持性而修諸行,
    一一以言音誌之。
    於妙行中密察眾音理致,
    而融歸於大空。
    (3),證法界自心居法界主位;
    諸餘分位種子,重重圍繞,
    形成無央數眾趣;皆常住不變,
    無所繫縛。唯於三昧中隨緣活躍。
    (4),轉法輪隨一切有情音訊,
    密運法流;
    以相當言行引入無上趣。
    威力如師子吼,
    是救度中之至上者。
    世尊,若有菩薩聞是陀羅尼者,
    當知是普賢神通之力。
    若法華經行於閻浮提,
    有能受持者,
    應念普賢威神所賜。
    若受持讀誦,得正憶念,
    解其義趣,如說實行;
    是人則名行普賢行,
    曾於無量無邊佛所深種善根,
    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
    命終猶得往生忉利天上,
    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歡迎之;
    其人即變天身,禦七寶冠,
    於採女中快樂自娛。
    其受持讀誦兼解義趣者,
    命終則為千佛授手;
    離諸惡道,無所恐怖,
    往生兜率天彌勒菩薩所。
    是經功德如是;
    智者應一心書寫受持讀誦;
    正憶念;實修行。
    世尊,
    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
    於如來滅後,
    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不使斷絕。
    必蒙普賢菩薩隱相加持,
    乃能與聞此陀羅尼者,
    內根得其性,外跡乃顯其音也。
    《法華經》得行於,
    閻浮提亦隱仗普賢神通力;
    以聞經應聞此陀羅尼故。
    是故行者對於普賢威神,
    須殷重註念。若如法修行,
    解其義趣,
    日漸與普賢心相應;
    則名普賢行。
    此必夙根甚深,乃能若是。
    其伹由深信而書寫者,
    福德力故,命終得生忉利天,
    受諸快樂。
    若由受持而解義,福智並行;
    命終往生兜率天,
    得親近彌勒菩薩焉。
    末雲流布此經不絕,
    獨言閻浮提者,
    就法會所在地言之;
    非閻浮提外威神不行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
    善哉!善哉!
    普賢,汝已成就,
    不可思議功德,慈悲深大;
    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故能作是神通大願,
    護助是經,廣利眾生。
    我對能持普賢名號之人,
    亦當以神通力守護之。
    普賢心雖眾生本來具有;
    而能發展至極,
    以神通大願密令,
    眾生建立法華基礎者,
    非圓成普賢行之人不足當之。
    眾生欲發菩提心者,
    對於此位菩薩,
    應常持其名號,
    以密接其威神。
    果能至心持念普賢,
    定為諸佛所讚歎。
    釋尊於此方緣力較厚,
    更以神通力守護之。
    普賢,若有如法受持,
    讀誦,憶念,修習,
    書寫,是法華經者,
    當知是人,
    已供養釋迦牟尼佛;
    親見佛面;親聞佛說;
    得佛贊善;受佛摩頂;
    蒙佛覆衣。如是之人,
    不復貪著世樂;
    不好外道經書;
    不暱邪見徒情侶;
    更不親近屠兒獵師,
    以及豢養牲畜之家,
    衒賣女色之所。
    當知是人少欲知足;
    心意質直;具正憶念;
    具大福德;
    不為貪嗔癡慌諸慢所惱;
    是真能修普賢行者。
    能如法受持乃至書寫《法華》,
    必屬恆念普賢之人。
    以蒙釋尊神通守護,
    得與釋尊法身感通;
    而頓接佛之功德。
    常途廣事供養,
    無非欲植功德;今已頓接,
    與已修供養無異。親見佛面,
    親聞佛說,不必形諸外相;
    乃至贊善摩頂覆衣等等,
    亦許於無形法身中會之。
    然無形密益,有何徵驗?
    可從行者表德上觀之。
    如不復貪著世樂,
    乃至不近衒賣女色之所,
    皆明證也。世樂,
    指一切不必要之娛樂。
    外道指一切不正當之教道。
    真會法身者,雖入俗無礙;
    但有關化度大事,
    乃置身其間。不因化度,
    而與外道惡人相往來;
    於理無取。
    其未到不退轉之位者,
    反被不善之氣所熏,
    增益惡劣種子也。
    少欲知足,自不為世樂所誘。
    心意質直,自不為煩惱所亂。
    正憶念者,念此法華也。
    大福德者,蓮花開敷,
    無限莊嚴也。
    普賢,如來滅後五百歲,
    若有見此等持經之人,
    應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
    破諸魔眾,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轉法輪,擊 法鼓,
    吹法螺,雨法雨,
    坐於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應知:此人現世不復貪,
    衣臥具飲食資生之物,
    而福報自然,所需無缺;
    若有毀謗侵犯之者,
    得諸惡果;
    若有供養讚歎之者,
    得諸善果。是故得見此人,
    當起座遠迎,敬之如佛。
    持經之人,普賢心熾盛故,
    雖如來滅後,正法已過,
    仍能隨時得證菩提,
    廣行化度。未成佛前,
    雖於一切,世法無所貪求;
    而資生之物,
    如衣服飲食臥具等,
    自然有善人供給所需。
    對此等行者,
    若以惡意毀謗侵犯之,
    必得惡報。
    若以善意供養讚歎之,
    必得善報。
    故得見其人,如遇佛無異;
    當加迎敬。
    佛說是勸髮品時,
    恒河沙等菩薩,
    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
    具普賢道。
    此品在勸行者發菩提心,
    俾與普賢菩薩威神相接,
    以通法華之路。聞而大通者,
    當下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此類當機,多如恒河沙數。
    小通者,當下具普賢道;
    此類當機,
    更多如三千大世界微塵數也。
    論曰:普賢心為一乘根本。
    此心不彰,一切種性莫由開豁;
    法華真實境界,難與言焉。
    欲彰此心,略則虔持普賢名號;
    詳則密修普賢真言;
    俱蒙威神加護,
    法益淺深不同。依真言而修,
    至於三昧告成;復自慈悲無量,
    恆見菩薩現身其前;
    所謂與法華相應之四條件,
    無不成就。以讀《法華》,
    句句若從胸襟流出;
    斯名實得是經。真言未易劇聞,
    許由持名輾轉感得;
    是則持名可入一乘初門,
    宜為釋尊之所守護也。
    真言捷效,首重會其旨趣。
    參究精熟,普賢心體用並耀;
    以學任何一乘妙法,
    莫不迎刃而解;
    豈惟法華而已哉!
    然境界真偽,顯有分辨:
    使對於世樂猶未放捨,
    乃至親近邪惡者流;
    而詬通達法華,無有是處!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