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有YT真的很棒欸之前都想看看不到大家都講的很讚多元對話 是大家進步的動力❤
說白了,不管正反雙方都默認少年監獄並無實質矯正功能。
我覺得實際上現在對於監獄的想像,右派認為監獄的功能是懲戒跟隔離,左派認為是矯正跟融入教育,兩方的想像不同拉扯就會變成最後監獄機構整體的系統功能有點四不像
適應社會,這個詞其實我覺得很詭異,我們建構了一個社會,讓所有不同的人都要去fit那樣的社會,所以很多人會有高低的階級意識,如何關心而不帶有我比較高的感覺,蠻需要藝術的,另外,我們要如何創造一個彈性的社會,合適所有不同種的人生存
超棒的討論
很棒的題目跟辯論,不論正反方。感覺聽到最好比較有交集的應該是兒少法的年齡問題,隨著科技進步現代的小孩能掌握的資訊遠大於之前的小孩。每月一千元的網路費可能就有非常多的資訊。但是亞洲國家常常有的問題是時間到孩子就會長大的想法,感覺上完公民課要簽個具結,還比較公平確定你有收到國家對於你權利跟義務的聲明😂這樣就不是以年齡當作主要依據而是課程內容,上完刑法你就要守刑法感覺更合理,而不是18歲一到法官直接認定你懂刑法了。
正方注重的是個案少年成長背景脈絡 反方注重的是被害人應得的賠償和被害人應負的責任 兩方不同出發點我覺得少事法的訂定確實應該更嚴謹 然後國家對於犯罪的預防和輔導人力應該更充足(國國老師提到的核心問題:教育輔導人員不充足)然後我覺得反方的一些觀點很迷思😅確實現在小孩很聰明 知道是非 但問題一直就不是出在這裡才犯罪的啊🥹表層大家都很好看得到 裡層不容易看到也就是心理學在探討行為的成因
看起來兩方立場的差異在於正方立場:犯罪根源 社會+家庭 大於 個人選擇反方立場:犯罪根源 個人選擇 大於 社會+家庭然後雙方又再對怎樣才能不擴大未來的破壞力而有分歧正方:不減免,那就是直接將少年犯變成成人犯!反方:不減免,就能嚇阻其他少年犯案!個人蠻喜歡鄭蒨老師強調受害者及其家庭的權利!因為看到認真生活的人反而還要為別人的錯誤負責感到心酸!也覺得個人選擇在犯罪中成因的佔比較大!最後,我也贊同啊妮總召的犯罪罰則少年應與成人同等,但應持續關注與輔導的方案!一旦少年犯案沒有減免優勢,至少可以嚇阻一些輕易嘗試犯罪的少年!
其實真正的問題是:這些少年犯回到社會後能不能不再犯罪,然而我們的矯正制度>
還有我覺得既然是未成年,那父母是不是應該要列入討論的範圍?
還有後面犯罪組織的教育的部分,為甚麼是去處理枝微末節的部分去跟黑道組織見招拆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即便將少事法對少年的保護取消,組織肯定也有別的方法可以規避,在法律層面加重刑罰只是把更多未成年推往組織當中罷了zz
我覺得應該分兩種刑法,犯罪的目標分成對有生命的人(動物)還是對事,如果是傷害人(動物),應該不分年紀,一律重判,10歲也依樣。如果是事。例如偷竊破壞物品...,可以輕判。
啊妮整個邏輯壞死 都接得住 何必輕判 都努力接住了 還有差錯 憑什麼輕判
Lily真的超級濫情理盲誒 憑什麼我們都要有責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辛苦 社會規則就在那邊 所有人本就都該遵守 不管有任何理由藉口 難道遵守的人都是白癡嗎 世界上沒有可憐人 只有整天自以為可憐還要別人可憐的可悲的人 以及配合那種人的自以為高尚整天可憐別人的人
光是看第一個辯論的例子,就覺得受害者真的超可憐,為什麼要莫名被傷害,阿受傷之後那些犯罪者呢?總不能因為是未成年,因而犯下無法挽回的錯誤就原諒啊,加害者的環境是一回事,我覺得應該聚焦在對受害者最高的利益原則才對。尤其受害者也是未成年欸,比加害人更慘更該被關心更該被投入輔導與補償吧。別忘了不是每個未成年犯罪者都能救能輔導欸,不能救的乾脆讓牠達爾文甚至7414就好,放過這些沒救的東西只是讓受害者雙重受傷。
反方的鄭蒨老師說的觀點我很認同,該保護的是有自覺的對象,十五歲不小了(案例假設),對於犯下無可挽回的事情毫無自覺甚至若覺得有趣好玩不怎麼樣,那果然是沒救了吧。有一部日本電影叫做告白(こくはく),湊佳苗的作品編劇是中島哲也,我覺得對這種青少年犯罪演繹得很深刻,建議大家可以看這部。
送去當軍伕 拔草掃地的丟給他們做
想逃避社會的有很多但不免俗的 人際關係及公司情勒小團體 無處不在🤣
100個能救到幾個??剩1個救不救???
我想抽書「我曾在死亡筆記本上寫上討厭我曾在死亡筆記本上寫上討厭老師的名字」 我是9成可能成為少年犯或自殺的家庭成長背景我現在2個小孩,已婚(異性戀)國小科任代理還活著
其實討論這麼多,大家都該去唸一下犯罪心理學。國外做過很多分析跟紀錄片。得到的結論都是犯罪基因是存在的。除非後天的環境能遇到良好的安排,否則這先天的基因根本無法根治。這是天性就像鯊魚、獵豹等猛獸根本無法改變其基因。
@@Fionaanger978 兄弟我念心理系研究所認知神經,尼說的犯罪基因是不存在的跟社經背景及教育更有關
學生管學生。國家還是接好弱勢家庭吧!財富分配不均,不從根本改善,只會越來越多問題。既然問題點出在弱勢/問題家庭/怎不從減少問題家庭開始?小朋友就是社會照妖鏡。大人都做不好了,小朋友能做多好?
農夫種植時會拔除糟糕的幼苗,避免其搶占其他正常植栽的養分畢竟資源有限說實在的我也懶得管垃圾是掉進水溝還是卡在天花板,只要別出現在我走的路上就好,相信這也是普羅大眾的想法要給少年犯輕判、重刑還是獎勵72處女,隨便、都隨便,別讓他們出現社會上就好留給兢兢業業,守法盡善的民眾多一點生活空間重申一次,資源有限,養分要灌注在正常的苗子上
實際上,大部分的受刑人都必須回歸社會阿。少年犯不會都是殺人犯,你有想過好吃的大浦鐵板燒,那些刺青的廚子們的過去或許不小心就是你所說的「糟糕的幼苗」? 哪個被你說糟糕的幼苗一開始不是正常的孩子呢? 骨子裡是在做道德的「社會達爾文論」嗎? 那麼因為資源有限,可以去消滅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了;因為資源有限,我們應該把收入在全國最底百分之三的老人,全部消滅。 重申一次,因為資源有限,即便這些少年沒有殺人,只是行為違反社會規範、法律,我們就要把他們消滅嗎?
@@s3435711 資源有限 智商低於180的強制絕育
一看就是一堆安排好的台詞跟演員,帶種的直接找一個真正的89啊? 找那個甚麼明仁會杏仁會的會長啊? 去那些飆車族聚集地實際採訪啊?
覺得鄭蒨的學生好可憐
怎麼說呢?
為什麼?
感覺她有點盛氣寧人,似乎是很想要以理服人,但其實帶了很多主觀意識跟個人情緒想要辯駁反方,如果可以再多給一點理解、尊重的表達會更好~
我也覺得,我一開始看到反方有老師的時候傻眼了一下
鞭刑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七條明文禁止酷刑。
連家長或監護人一起,就是他們不會教才養出敗類
@@jimmy8480就算我們沒簽這東西鞭刑也不會進台灣的😅
有YT真的很棒欸
之前都想看看不到
大家都講的很讚
多元對話 是大家進步的動力❤
說白了,不管正反雙方都默認少年監獄並無實質矯正功能。
我覺得實際上現在對於監獄的想像,右派認為監獄的功能是懲戒跟隔離,左派認為是矯正跟融入教育,兩方的想像不同拉扯就會變成最後監獄機構整體的系統功能有點四不像
適應社會,這個詞其實我覺得很詭異,我們建構了一個社會,讓所有不同的人都要去fit那樣的社會,所以很多人會有高低的階級意識,如何關心而不帶有我比較高的感覺,蠻需要藝術的,另外,我們要如何創造一個彈性的社會,合適所有不同種的人生存
超棒的討論
很棒的題目跟辯論,不論正反方。
感覺聽到最好比較有交集的應該是兒少法的年齡問題,隨著科技進步現代的小孩能掌握的資訊遠大於之前的小孩。
每月一千元的網路費可能就有非常多的資訊。
但是亞洲國家常常有的問題是時間到孩子就會長大的想法,感覺上完公民課要簽個具結,還比較公平確定你有收到國家對於你權利跟義務的聲明😂
這樣就不是以年齡當作主要依據而是課程內容,上完刑法你就要守刑法感覺更合理,而不是18歲一到法官直接認定你懂刑法了。
正方注重的是個案少年成長背景脈絡 反方注重的是被害人應得的賠償和被害人應負的責任 兩方不同出發點
我覺得少事法的訂定確實應該更嚴謹 然後國家對於犯罪的預防和輔導人力應該更充足(國國老師提到的核心問題:教育輔導人員不充足)
然後我覺得反方的一些觀點很迷思😅確實現在小孩很聰明 知道是非 但問題一直就不是出在這裡才犯罪的啊🥹表層大家都很好看得到 裡層不容易看到也就是心理學在探討行為的成因
看起來兩方立場的差異在於
正方立場:犯罪根源 社會+家庭 大於 個人選擇
反方立場:犯罪根源 個人選擇 大於 社會+家庭
然後雙方又再對怎樣才能不擴大未來的破壞力而有分歧
正方:不減免,那就是直接將少年犯變成成人犯!
反方:不減免,就能嚇阻其他少年犯案!
個人蠻喜歡鄭蒨老師強調受害者及其家庭的權利!
因為看到認真生活的人反而還要為別人的錯誤負責感到心酸!
也覺得個人選擇在犯罪中成因的佔比較大!
最後,我也贊同啊妮總召的犯罪罰則少年應與成人同等,但應持續關注與輔導的方案!
一旦少年犯案沒有減免優勢,至少可以嚇阻一些輕易嘗試犯罪的少年!
其實真正的問題是:這些少年犯回到社會後能不能不再犯罪,然而我們的矯正制度>
還有我覺得既然是未成年,那父母是不是應該要列入討論的範圍?
還有後面犯罪組織的教育的部分,為甚麼是去處理枝微末節的部分去跟黑道組織見招拆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即便將少事法對少年的保護取消,組織肯定也有別的方法可以規避,在法律層面加重刑罰只是把更多未成年推往組織當中罷了zz
我覺得應該分兩種刑法,犯罪的目標分成對有生命的人(動物)還是對事,如果是傷害人(動物),應該不分年紀,一律重判,10歲也依樣。如果是事。例如偷竊破壞物品...,可以輕判。
啊妮整個邏輯壞死 都接得住 何必輕判 都努力接住了 還有差錯 憑什麼輕判
Lily真的超級濫情理盲誒 憑什麼我們都要有責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辛苦 社會規則就在那邊 所有人本就都該遵守 不管有任何理由藉口 難道遵守的人都是白癡嗎 世界上沒有可憐人 只有整天自以為可憐還要別人可憐的可悲的人 以及配合那種人的自以為高尚整天可憐別人的人
光是看第一個辯論的例子,就覺得受害者真的超可憐,為什麼要莫名被傷害,阿受傷之後那些犯罪者呢?
總不能因為是未成年,因而犯下無法挽回的錯誤就原諒啊,加害者的環境是一回事,我覺得應該聚焦在對受害者最高的利益原則才對。
尤其受害者也是未成年欸,比加害人更慘更該被關心更該被投入輔導與補償吧。
別忘了不是每個未成年犯罪者都能救能輔導欸,不能救的乾脆讓牠達爾文甚至7414就好,放過這些沒救的東西只是讓受害者雙重受傷。
反方的鄭蒨老師說的觀點我很認同,該保護的是有自覺的對象,十五歲不小了(案例假設),對於犯下無可挽回的事情毫無自覺甚至若覺得有趣好玩不怎麼樣,那果然是沒救了吧。
有一部日本電影叫做告白(こくはく),湊佳苗的作品編劇是中島哲也,我覺得對這種青少年犯罪演繹得很深刻,建議大家可以看這部。
送去當軍伕 拔草掃地的丟給他們做
想逃避社會的有很多
但不免俗的 人際關係
及公司情勒小團體
無處不在🤣
100個能救到幾個??剩1個救不救???
我想抽書
「我曾在死亡筆記本上寫上討厭我曾在死亡筆記本上寫上討厭老師的名字」
我是9成可能成為少年犯或自殺的家庭成長背景
我現在
2個小孩,已婚(異性戀)
國小科任代理
還活著
其實討論這麼多,大家都該去唸一下犯罪心理學。國外做過很多分析跟紀錄片。得到的結論都是犯罪基因是存在的。除非後天的環境能遇到良好的安排,否則這先天的基因根本無法根治。這是天性就像鯊魚、獵豹等猛獸根本無法改變其基因。
@@Fionaanger978 兄弟我念心理系研究所認知神經,尼說的犯罪基因是不存在的跟社經背景及教育更有關
學生管學生。國家還是接好弱勢家庭吧!
財富分配不均,不從根本改善,只會越來越多問題。
既然問題點出在弱勢/問題家庭/怎不從減少問題家庭開始?
小朋友就是社會照妖鏡。大人都做不好了,小朋友能做多好?
農夫種植時會拔除糟糕的幼苗,避免其搶占其他正常植栽的養分
畢竟資源有限
說實在的我也懶得管垃圾是掉進水溝還是卡在天花板,只要別出現在我走的路上就好,相信這也是普羅大眾的想法
要給少年犯輕判、重刑還是獎勵72處女,隨便、都隨便,別讓他們出現社會上就好
留給兢兢業業,守法盡善的民眾多一點生活空間
重申一次,資源有限,養分要灌注在正常的苗子上
實際上,大部分的受刑人都必須回歸社會阿。少年犯不會都是殺人犯,你有想過好吃的大浦鐵板燒,那些刺青的廚子們的過去或許不小心就是你所說的「糟糕的幼苗」? 哪個被你說糟糕的幼苗一開始不是正常的孩子呢? 骨子裡是在做道德的「社會達爾文論」嗎? 那麼因為資源有限,可以去消滅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了;因為資源有限,我們應該把收入在全國最底百分之三的老人,全部消滅。 重申一次,因為資源有限,即便這些少年沒有殺人,只是行為違反社會規範、法律,我們就要把他們消滅嗎?
@@s3435711 資源有限 智商低於180的強制絕育
一看就是一堆安排好的台詞跟演員,帶種的直接找一個真正的89啊?
找那個甚麼明仁會杏仁會的會長啊? 去那些飆車族聚集地實際採訪啊?
覺得鄭蒨的學生好可憐
怎麼說呢?
為什麼?
感覺她有點盛氣寧人,似乎是很想要以理服人,但其實帶了很多主觀意識跟個人情緒想要辯駁反方,如果可以再多給一點理解、尊重的表達會更好~
我也覺得,我一開始看到反方有老師的時候傻眼了一下
鞭刑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七條明文禁止酷刑。
連家長或監護人一起,就是他們不會教才養出敗類
@@jimmy8480就算我們沒簽這東西鞭刑也不會進台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