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 法華經 如來神力品 - 真淨大法 清澄無染 - 第1766集 20240918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8 сен 2024
  • ❤️觀看溫馨提醒:
    1.取消英文字幕,請按一下「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2.中英字幕版,請進入大愛電視官網該影片下方之「下載」點入觀看。
    00:54⊙真是常德,淨是淨德,既有常淨,豈無我樂,即是如來所證妙法,真實清澄淨寂無染。
    大家要用心,用心來了解。法,一定就是要用一字「誠」,真而誠,真心修行,誠意付出。這就是我們修行者,心時刻都要所存、所有,所以大家心性要真、要誠,這就是我們的內心,內心時時不離真與誠。
    所以「真是常德」,我們時時如是、時時如行,如是行德,那就是我們的心,心的道德,我們已經無時不在真與誠的行為中。所以這個「德」字,就是真;真就是德,真與德之中,總是常,沒有間斷。我們有真,我們有誠,不是只有「我真,我真心,我有德行。」
    德行就是要從你有真、有誠,如是行,累積來我們的心,這才叫做「德」。所以「德者,得也」。我們所真誠付出,就是我們內心的德,所以叫做德行。我們得到內心的德行,這叫做真誠,也就是我們要恆常有這樣的行,這樣才是叫做「得」。
    所以「淨是淨德」,這個淨,這個真誠如是行;我們不是為名、不是為利,沒有其他的企圖,清淨無染,那就是「淨德」。這個「淨」就是無染著,不是我做出去,我要求利益,不是;我是因為眾生需要,對眾生有利益,所以我願意付出去。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所以只要眾生有什麼樣的困難,我再辛苦我都願意付出。
    當中有什麼要求嗎?沒有。是因為眾生有苦,所以我甘願付出;眾生安樂了,所以再苦我也甘願。這就是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只要眾生得安樂,不怕自己有受苦,這當中就是這樣而已,沒有什麼,所以叫做「淨」,很單純、很清淨,所以叫做「淨德」。只求付,眾生得利益,這就是「淨德」。
    「既有常淨,豈無我樂?」所以我們常常說「常、樂、我、淨」,我們時時快樂,我沒有染著;我沒有染著,但是我很快樂,因為沒有染著,很輕安、很輕鬆、很安穩。我們人的苦,就是苦在付出有所求,求不得,有苦,這叫做深重的煩惱。我們若無所求,沒有想要得什麼,這叫做「安」。
    所以我們若可以付出無所求,身輕心安,我們就清淨,因為我們不會再所求,身心清淨了。身心的清淨,那就是最快樂。所以說「常淨」,心常常清淨,我的心就常常很快樂。所以心淨,我哪會不快樂呢?今天都沒有掛礙,沒有什麼事情讓我擔憂,所以我很快樂。
    所以「即是如來所證妙法」。這個境界除了如來,他所能得到,我們凡夫實在要得到像這樣完全「常樂我淨」,沒有那麼簡單。常,就是不間斷,叫做「常」。能夠都沒有間斷,沒有起心動念,實在是難啊!就說我自己,自己也常常說,我付出無所求,但是說我,我自己有煩惱嗎?有啊,我有得失感;我還有:那個地方在苦,我很擔憂。
    那種的擔憂,心真的打不開,總是很鬱悶,這就是擔憂。而且一步一步已經做了,要付出的是層層疊疊囤積著,行不通,這也很擔憂。好比這時候(2020年)一罩難求。現在都常常聽到,在視訊之時都聽到,要買口罩很難,有很多、很多的國家很貧困,醫療防護的工具還是很不足。
    而我們就去幫他們準備,能夠寄到達,卻是路不通;空中的路不通、地面的路不通,機構、工業停歇等等,需要的地方在著急,要付出的地方,路不通。類似這樣,聽到了也會很擔憂,這裡也這樣,那裡也這樣,要等何時?一句話,「飛機若能飛,那就通了。」這也是一個擔憂,說都不會擔憂,是沒有辦法,這就是凡夫。凡夫在人間做凡夫事,心要能超越很難。
    所以佛陀做得到。但是想起來佛陀那個時代,可能也沒有這麼多的煩惱事。那個時代,也沒有求交通多方便,那個時代說不定人生的苦難,通訊沒那麼便利。佛陀那個時代,他覺悟於人間,他就人間的道理對大家解釋。所說的都是道理,都是教育。我們很感恩,佛陀那個時候開啟這樣的道理。
    佛陀因為他在人間見苦,所以他弘誓願要來修行,救拔眾生苦,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既來人間,為了要救眾生苦,所以他要現相人間來修行,與人間共同生活的苦,體會到生、老、病、死的苦,這叫做「現相」,這就是過程,所以在人間。
    總而言之,在人間這樣的過程,現相然後他修行覺悟。覺悟,要讓大家知道,這麼苦難的人間,要知道苦,要懂得知道,要了解苦的源頭,那就要好好靜下心來,好好靜思惟,想想看,人生何價?人生有什麼價值呢?眾生啊,為什麼要這樣貪、瞋、癡,來造成很多的業呢?
    我們要好好將心收攝起來,好好來修行,修我們的心。知道人間因緣果報觀。不論是大、小乘的佛法,總是這個「因緣果報」是一個最基礎的真理。我們知道有過去生、過去生累積的業緣;有現在,現在生與未來生。現在生累積的業緣有苦難,這些苦難還會再如何累積下去嗎?還有很多需要教育,還需要來啟發,轉轉大家的心態。
    人人、眾生只有我自己,佛陀就要教育我們「因緣果報」,今生享樂是你過去所修的福,福享盡了;來生,就這個福享盡,來生無福了。說不定今生的福享盡,享福的當中在造惡,來生無福能再帶去,只是今生所造的惡帶過去,讓我們明白這些道理是在造作中。
    過去的一直過去,邊累積,一直累積,我們過去有錯誤,已經是定業定在那裡,我現在要轉我的業,所以要行善。行善,惡的止,善的啟動,善業不斷累積。所以我們有佛陀這樣教育我們,我們就來呼籲:人人轉心念,不要計較,專心將愛付出給更多人,苦難人是過去生的業累。我們此生有福,我們藉苦難人的欠缺,我們富有的去付出,這樣叫做幫助他,這當中結一個好緣,我們自己在那個幫助的好緣,來增長我們的福。這就要感恩,所以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
    我們與對方,我們的付出不是有代價,說「你下輩子要還我」,不是,我們是感恩。所以我們來生來世,有緣再會之時,都是歡喜、快樂,沒有互相欠債,只是有「覺有情」。這就是我們現在在做,要如何互相來鼓勵、彼此幫助、歡喜,沒有什麼我付出給你,我有目的;你付出給我是有所求,都沒有。這叫做「菩薩群」,這叫做「覺有情」。
    所以這些菩薩群、覺有情,就像我們的慈濟人一樣,就是這樣「常」。我們彼此都沒有要求,我們有同一個心,我們就是一個目的要付出,我們都沒有污染,這叫做「淨」。「淨是淨德」,彼此之間,只有一念心要去幫助人,這是我們現在在學佛,我們是用這樣的心去幫助人。
    所以我們既然常常有這分要幫助人的心,而沒有彼此的利害得失,這樣就是「既有常淨,豈無我樂?」我做完了,我很快樂,付出無所求,才是叫做輕安快樂,所以說「豈無我樂」?我們若用我們的境界來解釋,就是這樣。這在如來的境界,他們在那個時代的修行,就是佛陀發現真理,將這些真理來教育我們,我們專心聽佛的教育,沒有世俗的煩惱,我們全都很清淨。
    佛陀的時代,人口不多,總是沒有那麼複雜。他們知道的範圍,社會範圍很單純,沒有現在的通訊這麼多,所以他們在很單純的環境中,我既然要修行,我們這群人就是脫離社會,就是這樣的環境修行,所以他們很單純的「淨」。
    我們現在是沒有再去所求付出的乾淨,而那個時代,是那個環境的淨,清淨,他少欲、他知足,他沒有生活以外的要求,這叫做「淨」。這是佛陀時代的淨,沒有去貪染,再去欲求,沒有。這就是這樣的清淨,這樣的「淨德」。
    而我們現在是在人群中,我們大家共同一志,互相沒有什麼樣的利害得失,我們有共一個心我們要去救人;我們大家去救人,無所求,這樣的「淨」。佛陀的時代,他是那個環境就是這樣的清淨,修行的人就專心在那個地方修行,他不必再去干涉社會的事情。這是一個很清淨那個環境,只要他的心不去貪欲,這樣就算很清淨。佛陀讓大家知道這個道理。
    所以「所證妙法,真實清澄」,在這樣那麼乾淨的團體環境中,那種得到佛陀教育,那種的心,得到真理了,就像孔夫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啊,我得到,今天得到真理了,我很歡喜,我能得到真理,我死也甘願。所以這就是真正得到真理,要求道理、體會道理,這樣的人所得到的那種妙法。
    而我們現在呢?我們現在到處都可聽法。「師父又在說法了,早上若沒有聽,沒關係,近中午電視就播出來,中午也還有,晚上也還有,要不然,我手機點下去,我到處都能夠聽。」這就是心比較寬鬆,求法的心沒有那麼的認真,因為到處都可以聽得到,沒有什麼叫做要求的真法,這也有道理,那也有道理,道理到處都是。這就是人無法很真誠去求法,這就是人無法很真誠去求法。
    以前的人說,「千里求師,萬里求藝。」以前還未發達之時,科技沒有發達,大家要來看師父,很辛苦。從高雄來,從臺中來,從臺北來,遊覽車就這樣浩浩蕩蕩坐整天才能到達。現在交通方便,現在更加方便,「師父,我們現在用視訊與您說話就好了。」這很方便,所以很容易就能見面,這沒什麼稀奇。
    總是法,要求法一定要很懇切,才有辦法珍惜;如果不珍惜,這個法就是很普通。有珍惜的法,才是真正能入我們的心,現在太方便了,所以就不珍貴。要買東西,手指頭點一點,東西就到了,他也不必出門去。總而言之,現在科技很發達。
    所以「真實清澄」。佛陀的時代,他們就是什麼都是這樣很不方便,要得法很不簡單,唯有一個人說出來的是真理、是真實法,大家向佛陀求法的心,是多麼懇切,所以很不簡單。所以說起來,這「真實」,聽起來真實的法入心了,因為我很認真聽,我很珍貴、愛惜著這個法,聽進去。
    「能夠聽法的人不多,所以我聽進去了,我很歡喜。很多人聽不到、得不到的法,我得到了,我的心很快樂。」所以很踏實感,叫做真實、澄清。「我的煩惱都沒有了,本來我有這樣的煩惱,因為佛法從佛口出,所以我得到很珍貴的法。」所以澄清,我的心快樂,所以「淨寂無染」。
    這些,這個大綱要告訴大家的話,你們就要真誠用心聽進去。我們要用這個心態來求法,不可隨便,「沒有聽到,過了時間我再來聽;要聽法很容易,也能看文字、能聽聲音,這很容易。」這種容易、便宜就不珍惜,太便宜、太方便、太簡單,不稀奇,那就是不會疼惜,那不是我們的。
    所以希望大家用真、真誠的心,將這個法入心去付出,好好利用這個身體,來身體力行在人間,將佛法傳給人間。人間的苦難,用佛法的慈、悲、喜、捨,這個身態去付出,這樣才是真正的付出無所求,清淨的心。那麼前面我們經文是這樣說。
    32:34⊙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
    昨天我們說過,這些菩薩向著佛陀,仰視著佛陀,要向佛陀說這樣的話,說:「我們大家珍惜這個法,佛陀您若滅度之後,您的分身所在的國土。那個地方,我們也會去。」所滅度的國土,那就是走過的足跡。過去生所生叫做跡,現在生走過的叫做足跡。
    這就是走過,走過了,過了就沒有,但是足跡還在。所以走過的路,意思就是佛陀走過的路,已經有法散布在那個地方,我們會順著這條路再去走,再去傳法,再去說法。這就是佛撒種子,我們會再去插秧苗,繼續去經營,同樣的道理。接下來的這段文,經文這樣說。
    34:32⊙「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為什麼呢?「所以者何?」因為我們大家,我們大家也是想,想自己也要得到這種「真淨大法」。佛陀撒種子,我們去插秧苗,我們也想要得到這樣的功德。插秧苗下去,稻子會長大,也能夠收穫,這樣的道理。
    之。
    35:30⊙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
    39:58
    此乃一乘妙法曰真:
    非四十二年前,權小方便之教說,曰淨:
    如蓮華之在污池,不受染穢。
    曰大:
    囊括十虛,包羅群品。
    45:12
    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為法如是。
    ~證嚴上人講述於2020年4月29日~
    ※全文、中英字幕影片:www.daai.tv/ma...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