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我是工程專業,也許從工程的角度來理解比較容易。如同版主對景深的說明,壓縮感及張力也都屬於鏡頭的光學特性,和相機是全片幅或APS-C無關。例如Nikon Z卡口相機,全片幅Z6 II與APS-C Z50的法蘭距是相同的,Z50只是感光元件縮小為APS-C尺寸而已。如果Z50裝上全片幅的鏡頭拍照,其影像是裁切後所造成的放大,亦即所謂的等效焦距影像。但此一裁切後影像的景深、壓縮感和張力仍然是鏡頭的成像,與APS-C等效焦距完全無關。放大可透過光學裁切和數位裁切達成,嚴格來講它不會改變影像的景深、壓縮感及張力。所以長焦的小視角特性也就不適合稱作放大了。
沒錯,其實景深跟片幅沒關,全是鏡頭的問題,主要是太多倒果為因的"懶人知識"了
感謝工程專業人員解說🤣
「所以長焦的小視角特性也就不適合稱作放大了。」 高維度思考🤣
其實你講的也只對一半, 景深的深淺並不是只單純考慮鏡頭本身光學特性就已經被決定, 感光元件扮演的腳色並不僅僅只是裁切的作用而已。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因子是最大模糊圓(CoC), 所以實際上在數位相機上對於景深的計算其實還跟鏡頭的最小成像圓以及感光元件的像素大小有關係。也就是說同一個全片福感光元件, 如果你使用不同解像力但焦長以及光圈都相同的鏡頭你是能得到不同景深的。反之你用同一個鏡頭去匹配不同解析度的全片幅感光元件也會得到不同的景深效果。
我覺得你只是想要給大家看Z8😂
先聲明,我絕不是酸民喔真的認為把概念與觀念搞清楚比弄清楚那些極細的參數或是數字來得重要這個部分杰森就說的很不錯啊最大的差別應該在於用職業或工作的角度來說這些事會讓那些所謂器材黨或是狂熱玩家只熱衷於數據、參數等等的標準答案奉為聖經的人惱羞成怒的反應而已
我這個禮拜才在關注相機功能與拍照技能等相關資訊,您講解的非常淺顯易懂好理解,至於那多專業的說明,我覺得反而令我霧煞煞,目前水平也無法承受太專業的說法,但您的說明講解很接地氣,能讓新手很快速有效率的上手相關連動資訊,謝謝您。
謝謝您
我覺得甲方爸爸滿意並付完尾數是最重要😅
重點中的重點
同意大部分的內容只是關於等效光圈這點上,是否要稱呼其等效景深,比較恰當?畢竟雖然的確是靠改變光圈值,來達到近似的景深效果,但光圈主要還是用來衡量進光量的標準,原本就不是拿來衡量景深的。只是一直以來大家都習慣這樣用,用久了之後可能直接講一個光圈值,F1.8 F2.8之類的,心裡就會有一個畫面,這個景深的效果大概是怎麼樣,但是如果要清楚定義的話,直接拿“光圈“這個詞來用,好像有點不夠精確
也可能景深本身没有量化的参考值,曝光起码还有很多数值可以量化,色彩也有很多参考数值,但是景深好像没什么数值可以说。比如这个比那个更浅,那浅到什么程度呢?焦外像奶油?焦外像融化?可能只能用光圈值来做个参考
@@dabobo. 景深可以量化喔 通常是去拍比例尺來說這顆鏡頭的景深虛化程度因為同樣f2光圈的不同鏡頭,景深虛化會略不同廠商都會有附鏡頭的測試表你可以參考
這個我也同意,只是以前沒有特別去思考過,未來可能也會試著用「等效景深」去解釋看看,或許學員也會比較容易理解,感謝樓主分享
同意。“等效光圈”这个词有问题,不应该使用。
@@cheng-gangwang1557 是啊,如果讓剛接觸攝影的新手誤會,所謂的“等效光圈“,是因為片幅大小,讓曝光值改變,那就不好了(事實上曝光值根本沒變)
其實能夠被洗臉也是一種學習,畢竟有專業人士會出面洗臉,代表連專業人士都看你的頻道耶,加油,謝謝你的分享,學到很多
哈哈謝謝你的見解
我是一個新手,看了你的很多影片,學習到很多很棒的拍攝知識,喜歡這種實在不浮誇的內容,幫助解答了很多影像工作者的問題,看得出真很用心👍🏻👍🏻
謝謝你的肯定
以下僅個人看法,有錯歡迎指正我覺得後面說的[畫幅不同造成透視不一樣]的本意應該是[畫幅不同的情況下,為了使主體保持一樣大小,選擇等校焦距一樣的鏡頭,還是會造成的視角不一樣],每個焦段會有不一樣的視角,像是你使用廣角鏡頭得到的畫面,拿去裁切使得主體跟使用望遠鏡頭拍攝得到的畫面的主體一樣大小,但是其實畫面的視角是不一樣的(背景會差很多),這就會造成雖然兩者透過裁切後的主體大小一致,但是廣角鏡頭會拍攝到更多的背景,所以適合製造張力 ; 望遠鏡頭拍攝到較少的背景,適合製造壓縮感。而畫幅的不同在物理上的意義就是進行裁切而已,同樣焦段的鏡頭像場,全幅可以使用到較多部分,但是APSC只使用到較中心的部分。那回到一開始你討論的[在等效焦距的情況下,全畫幅和APSC的視角會有什麼差別?] 我覺得答案是有差的,你可以直接拿一台全畫幅相機配一顆變焦鏡頭去測試 : 首先先使用假設35mm的焦段以全畫幅模式拍攝一張,然後再把鏡頭焦段調整至24mm並開啟APSC模式(實際就是1.5x裁切的意思)去拍攝,然後去比較兩張照片,會發現雖然只有一點但是兩者視角還是有不同(畢竟焦段相差不大),原因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使用廣角鏡頭得到的畫面,拿去裁切使得主體跟使用望遠鏡頭拍攝得到的畫面主體一樣大小,但是其實畫面的視角是不一樣的]。
不同光學焦段所造成的畫面壓縮與透視變形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集好好笑😁👍,我一台RX10拍4K,加上數位裁切可到等效1200mm,最終畫質也沒輸多少,拍野生動物方便太多!
加油,創作的路上總是要孤單面對,而人性本惡,他心裡的惡就會用行動或言語去反射出來,所以永遠會遇到想吐槽你或是自以為是的人,這些留言放寬心的把他刪除或選擇無視不回應即可,因為他反正也不會加入你的會員更不會斗內你,根本無需在乎他是誰。
感謝打氣,其實我也習慣了😉
拿全片幅鏡頭加增光減焦環用在APS-C相機上,可以得到相同視角、相同景深、相同散景,同時因為吸收到的總光量一樣,因此暗光下能獲得類似全幅的低雜訊。
鏡頭的光學結構註定無法縮小,因此例如要在全片幅上得到300mm的完整視角,就只能乖乖用300mm焦距的鏡頭,並付出體積及重量的代價。但在半導體的技術不斷演進下,使得以往在小尺寸感光元件做不到的技術漸漸得以實現,例如高畫素密度,或配合影像處理器加強畫質,利用小尺寸感光元件的倍率優勢,讓即便手機也能拍出堪用(依個人標準)的長焦照片,已是常見的作法。若以拍攝結果而論,拋開以「全片幅」作為基準的判斷方式,就更能善加利用手邊設備。
完全同意✅
不知道我有沒有理解錯誤。對我來說全幅35mm 和apsc 的35mm, 縱深感是一樣的,不論什麼放大率,主題到畫面消失點是一樣的
辛苦杰克森了我目前的理解是,我覺得只有畫質(像素)有裁切之分,畢竟有1080、4K等通用大小,如果你輸出檔案是4K,但畫面是4K的放大,那就算裁切感光元件不管選APS-C還是全幅,輸出的像素寬高都一樣,如果說APS-C的視野是裁切的,那全幅的視野不也是大畫幅相機裁切下來的?焦段是一種通用的計算方式,把通用當成"標準"去看事情就會有偏頗
嗯嗯,覺得您形容的也是有道理的。全幅被當作標準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沒辦法科技就是將門檻不斷下修,也許有朝一日中幅也會變成「標準」,全幅也會變成「殘幅」…
其實我覺得透視感跟立體感那些東西的一個要素是廣角解放,因爲我自己剛好M43 , APSC(fuji) , FF(sony E) 還有MF(X2D)都有在玩。我之前一直猶豫要不要賣掉一兩個系統的時候有一直在拍各種東西做比較。基本上越大的片福是同焦段(不是等效,而是實體物理同焦段)的畫面可以更廣,也就是以前人常說的“解放廣角”。而你廣了之後,你就會發現50mm在M43已經是人像長焦的視角,大部分的照片可能都是半身照。但結果換到FF的50mm這就變成標準鏡頭,不只人物可以拍到更多身體的部位,就連背景也廣了,這時候美麗的背景跟景的深度就業拍進來了。很多人都喜歡說越大片幅的優點是“淺景深” 但其實質感上來説,更大片福真正可怕的是“深景深”的時候的樣子。也就是背景沒有那麽奶油,讓鏡頭自然的去呈現那個由近到遠的慢慢失焦的過度感。而50mm 在M43你就以爲背景的視角很窄,你看不到那些美麗的過度感的畫面,但在FF上你就可以看到。在MF上面又更明顯一點(但沒有M43跳FF那麽誇張的明顯)鏡頭實際上的焦距就跟子彈動能一樣,而片幅就好像是準星一樣,不會因爲你瞄準星比較小,就飛的比較遠。我意識到這點后,我四個不同片幅的系統都是用實際焦距在拍照,而非等效焦距那種觀念了。我這種觀念從那些攝影師的角度來説是錯誤的,因爲攝影師看的是視角,FOV,而非焦距。也就是他們類似畫畫一樣作畫,畫板大小是由FOV決定的。可是如果你換一個方向想,照相機最早也不是給攝影師文組的用而已。攝影師,照相機也用在戰鬥機,軍事,研究,太空,偵察,還有最常見的,日常生活記錄。重點是”記錄“。也就是記錄需要的是光學素質。這時候這種”只看焦距不看視角(等效焦距)”的觀念就是比較對了。這點在拍攝動物,望遠鏡400 500 600 800 這個程度非常明顯,等效焦距意義其實不大。就好像你感光元件做非常小的太空望遠鏡,也不會因爲等效焦距非常大就真的可以拍到遠方的天體。實際上最後看的都是實體焦距的長度。就連標準焦距的範圍其實也可以是類似概念。意思就是我街拍的時候,50mm就是50mm,我不管什麽片幅,站的距離都一樣,不會因爲M43就站更遠,也不會因爲FF就站更近,然後結果就是實際上同等級光學素質的鏡頭 + 同像素密度同時代sensor產品,你會發現拍到的中央畫面是接近一樣的素質。而這時候從M43如果改成FF 50去街拍,我會一樣的距離,但可以看到更廣的畫面,而這更廣的畫面可以讓街拍的故事性更多要素去創造跟排列組合。所以我其實M43 超喜歡24街拍,FF我也是用24街拍,那有人就會問,街拍24會不會太近了。是不是都要對到陌生人臉上,其實也不會,但我距離不會因爲換成M43就需要走遠,也不會因爲換成FF就要走近,但就廣角解放的M43可以這樣理解。而這時候其實又是M43的一個優勢,就是M43是4:3比例,比35FF主流的比例面積實際上更好一點,所以這也是爲什麽M43其實每次都會讓人有覺得“比想的還更廣一點的片幅“的感覺。 而M43很大程度可以小底又有過度,我覺得很大程度依靠了那個4:3比例讓背景看起來“更廣一點” 所以那種由近到遠的過度感會進入畫面一些,這點在M43 25 pro這顆鏡頭上特別明顯,我常常拿他跟Sony的24 1.4 GM做比較。M43的25 pro 是貨真價實的F1.2 而非什麽”等效景深“ 他是真的過度近到遠就跟24 1.4GM一樣漂亮,個人來説,其實我更喜歡Oly 25 這顆的過度。但問題是M43片幅小,所以即便鏡頭物理畫面可能類似,但視角比較小,造成M43就好像是視角小很多的人一樣,你就比較難用他拍到更”深“的背景跟空間去展現他那同距離下美麗的過度。不然單看光學跟過度25 1.2 M43那顆很神奇。所以我一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Olympus他們可以做全幅或中片幅,可惜不可能會發生了。未來我覺得就算是新人買相機鏡頭,也會開始慢慢意識到淺景深最重要的是“過度好看的淺景深 或深景深“而非那種主題一刀切割背景的那種”淺景深“ 因爲現在AI技術很多跑出來的圖片就是那種一刀切,很醜,那種人凸出來,背景像是被一刀切進異次元空間的”淺景深“ 反而像是AI照片。很多人大光圈開下去,又沒有拍到地面或是墻壁或是任何可以展現”近到遠”的過度景深的畫面的照片,都會有一種“這是AI圖吧”的那種錯覺。 也就是奶油照也必須要有過度的景深才好看。而這不代表小片幅優勢就來了,因爲這才是更大片幅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解放廣角,所以同樣的焦距下,可以拍到更廣的背景畫面去展現那種立體過度感。反過來說M43要拍那種立體感也可以,同樣焦距(非等效焦距) 下盡可能去讓畫面”塞進去“ 可以展現由近到遠的畫面就可以了。Oly 25 那顆這樣玩畫面都會很漂亮,但問題就是底就是小,要塞進去難啊,所以就比較難拍出這種構圖跟畫面了。不像更大片幅因爲底大,要塞進這樣的構圖相對簡單很多。所以我也可以理解爲什麽常常有人認爲M43可以練技術,因爲你其實等於是視角很小的相機(無視等效焦距 只看實體焦距)你創作構圖要想辦法在小小的紙張上面構圖塞入更密集的東西去達到一樣的表現力,但構圖卻又要意境到主題到,不能因爲你塞入太多東西造成主題不明確,這老實說真的比FF跟X2D那種相機難很多。
這大概是今年最長的留言了,感謝如此認真的留言&分享,我都得分好幾次才看得完😂
最後一個問題真的很有趣我拿1/2.3吋的長焦類單可以在等效1200的情況下拍攝滿版的遠方主體,畫素有2000萬隔壁站一個全幅機拿50mm拍,要得到同樣滿版的主體,必須裁切到畫素剩???主體可能像是打上馬賽克了難道這樣不叫拍比較遠嗎😂
1200/50=24 所以你的感光元件尺寸是?1200等效焦距 apsc=800全畫幅
@@lailai1433 我有講啊1/2.3吋
不過真的轉換起來應該要讓全幅拿大概200mm的來比才公平,但一樣經過裁切後解析度肯定不足的
老師講得真棒👍 話說好像換了新片頭動畫😊
咦? 真的欸
看完了但我從頭到尾只記得後面有一台Z8(不是10:25 提到的問題直接讓我想到M4/3系統,有聽過有一部分M4/3系統的用戶就是因為可以賺到比較遠的焦段跟好的防手震來打鳥打動物之類才選擇的,這種類型的用戶不就是為了"拍得比較遠"所以才選擇比較小的感光元件嗎🤔
在極端焦段之下,m43元件較小,要制做等效焦距,同光圈的鏡頭也比較體積小。而且成本也比較小,好像是(沒在認真想
撇開感光面積的問題,是也可以這麼認為啦
除了預算之外,選APSC跟M43還有一個好處。因為只用到全片幅鏡頭中心位置的區塊,在鏡頭設計上,外圍用不到可以不用做,相對之下不用做很大顆,又可以得到相對小的體積,出門負擔比較輕鬆。
apsc 的體積優勢是個不爭的事實呀
@@jackinforest 是的,M43的體積優勢更強。 很懷念Olympus prime lens系列,維持一定水準的解像力,鏡身做工不差,價格也不會太貴,重量體積更是舒服。可惜OM之後,應該是不會放經費在這系列鏡頭的研發上了。
焦距光圈影响景深虚化,透视感,焦距光圈都是固定的,裁切的图片也就没有一点变化。等效焦距情况下,光圈跟等效焦距比例不变,得到的图像景深透视感也一样,只是图像大小不同。
會覺得透視有差 可能搞錯變因了一個是 焦段固定 距離改變 一個是 距離固定 焦段改變是說我反而蠻想因為放大 而買殘福的耶(旅行需求)例如:買一顆Z 100-400 又貴 要拍還要下背包換鏡頭Z180-600 體積太大 旅遊手持也不方便但如果買ZFC+50-250 便宜 又可以雙機流重量跟總體積沒實際研究 但搞不好更輕更小 XD
想請教一下,apsc機很多人都說要搭配apsc鏡才能達到最佳拍攝效果;但我很疑惑,根據mtf圖,鏡頭中央是成像最好的範圍,那麼apsc機裝全幅鏡,理論上可以完全利用全幅鏡頭mtf中解析度最高的範圍,而減少一些桶型失真、色散、慧形像差之類的問題不是嗎?
是的,早期的全幅機畫素尚未提升,當時確實對應的鏡頭光學品質不需太高,但那是以前。你說的其實是正確的。
相機界兩大謠言:1. 全幅景深比較淺:其實是因為同樣視角下,全幅必須焦段更長或距離更近,所以景深淺2. 高畫素雜訊比較多:其實是因為同樣100%檢視下,畫素高的實際上被放得更大,細節跟雜訊當然也一起被放大,實際上只要同片幅同製程,S/N比基本都是一樣的
我用M43手持等效400mm甚至800mm打鳥,拍得很開心啊
裁切和用长焦拍摄透视肯定是不一样的,长焦镜头把你和背景之间的距离也压缩了,你用16广角拍一个人,切到70,和70直接拍那完全不一样。人脸型都会因为长焦的压缩而变化。这里不是指裁切后分辨率的不同。
其實用相機拍一下就會知道,當用16mm但行到很遠拍攝時,其實透視感(或壓縮感)是會隨著距離而改變的。
距離不變,即使視角一樣,但透視永遠一樣
如果都站在原地的話裁切和換長焦段透視感是一模一樣的,所以16廣角切到70和直接用70拍出的透視感是一模一樣(廣角和長焦造成的桶狀枕狀變形就不討論了)。"长焦镜头把你和背景之间的距离也压缩了"這句話只有在拍攝者為了要拍出跟16端一樣大小的你而後退拉長距離才會成立
其實當今感光元件如此進步的年代、即便是APS-C規格的畫質早已超越了中畫幅膠片的放大尺寸,體積相對較小、比全幅擁有更長的電池續航力,同樣的預算可以買到2台機身、掛上不同焦段的鏡頭,讓精彩的一瞬間不流失,至於等校焦段產生的問題、當物距不變使用同一顆鏡頭產生的物理現象是不會被改變的,除非用不同的鏡頭來取得相同視角的照片來做對比,但實際上表面上看似物距未被改變,可是鏡頭模組裏頭的鏡片結構,實際上已經對於物距產生了變化了,當然就不在"當物距不變使用同一顆鏡頭產生的物理現象是不會被改變的" 的規則裡頭了。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善用手邊的器材在對的時間,拍到了對的相片,至於該如何選擇呢?就別擾人憂天、只要拍的開心就好勒~~~
真的是拍得開心就好,想搞懂的人再去搞懂就好
從頭到尾都在看右下角:D
不好意思新手發問~也就是說我用CANON aps-c的相機 鏡頭用RF100-400mm f/5.6-8 IS USM~我的鏡頭焦段會變成160-640mm~ 就是可以拍得更遠嗎?
拍得更遠←這個每個人定義不同,換個方式說好了,你這樣拍攝時,主題可以放得更大,但解析度好不好,就還是要看你的相機的實際畫素了
眼中只有右下角的Z8😅
是的,最后的问题也是我想了解的
對於 "透視感" , 全幅和APS-C是否有差異這部分 , 我認為是每個人固定條件不同所產生的拍攝距離 . 焦段(非等效焦段) . 主體在畫面中佔比例如我拿35定焦拍攝全身畫面 , 這樣全幅與APS-C兩者在透視方面是否有差別?我個人比較贊同固定被攝主體大小的方式來比較 , 畢竟主體才是我拍攝想要表達的核心
關於透視感這點,我想他們想表達的應該是,如果目標是拍同一人,APSC與全幅若都要要拍到同樣構圖,會因為戰的位置不一樣而導致透視不同,他們應該是這個意思
我想確實很多時候問題不在於認知,而是溝通😂
想知道 clear image zoom 和開apsc 的比較和差異。在 zv-e1 上,清晰影像變焦時已經可以「自動對焦」了,這讓 zv-e1 可以用清晰影像變焦放大1.5 倍下也能錄製4k影片
clear image zoom機內程式數位超採或演算法增益處理 (看廠商RD單位採取哪種或混用實踐)
還是要看怎麼算法,不見得流程相同
想問一個與這次無關的問題,我看這支影片的時候你的衣服有一些摩爾紋。想請問要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 除了不穿這種衣服 謝謝!
就是不要穿這種衣服🤣當然啦你可以降低畫質也可以避免
感谢老师,一直想知道这个答案。收藏了一会认真看
會心一笑。曾經遇過某名師指正,笑笑,尤其看到影片中景深的畫面比較。
哇,哪位名師?
@@jackinforest 不能說啦。超喜歡看你解析機器的真實情況,而且配上相對應的實證影片。 👍👍
好奇如果是小畫幅 那一般全畫幅大光圈帶來的畫質降低是不是會沒那麽嚴重呢 沒太搞清楚大光圈帶來的畫質降低是景深模糊還是鏡片帶來的畸變
是鏡片問題,畫質是從中心點最好慢慢到邊角最差,而越小的鏡頭,製作到精良的難度越低所以大光圈有兩個問題 1.鏡頭會變大 2.光圈全開會把邊角比較差的收進來以上兩點加上製作工藝難度,所以畫質會有降低的結論但是現實上 廠商比較肯在全片幅投入成本製作特別精良的設計與工藝,所以排除理論還是要看個案,有些特別貴特別好的鏡頭可以解像力非常好
同意如樓上所說,還是要看鏡頭表現
片頭更新了👍🏻👍🏻
為啥我目光離不開Z8!!!!!
流量密碼
新手看了很多這方面的影片和文獻還是不懂的一個點請問1.全幅專用鏡頭標示為50mm2.apsc鏡頭標示為50mm這兩顆鏡頭放在apsc機身上拍出來的畫面會一樣嗎?
可視角一樣。若光圈一樣,景深也會一樣。
不一樣
視角理論上是同級,但不同的機子和鏡頭,畫質、發色和散景不會一樣
透视感是物理属性吧。跟被摄物体与拍摄点的距离相关,在相同的放大倍率下,距离被摄物越远,透视感越重。。。。
正解,透视变形是由距离引起的,而非镜头,引自wikipedia
切到重點囉,一直以來都是距離而非什麼放大倍率
針對你影片末端的回應那位網友應該是把他的"比較遠"類同了長焦端拍出的壓縮感,而且這長久下來的確形成了普遍的感受,所以他會不認同你用比較遠的講法,把長焦壓縮感跟放大拆開講我個人是贊同的畢竟如果沒有圖,只是雲討論的話,精準一點比較好
補充一些可能會誤會的點,這裡的壓縮感並不是指透視,而是用長焦鏡頭普遍會帶著窄角視角與背景虛化的經驗
請問一個問題喔 可能等效焦距是一樣的,但是鏡頭的變形量會不同,對吧
對啊,這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我說的畫質方面的問題,可能是精細度上的影響、色偏影響、以及變形的影響
Z8評測呢?
咦有嗎?
請問一下透視感和dolly zoom的運用有關係嗎?讓攝影機實際架在小車上跑著zoom,和攝影機固定著只有zoom、後製再縮放畫面。這兩種做法有差異嗎?
就是這支影片說到的「裁切後的放大畫質」,跟後製縮放畫面是同樣道理。
眼睛沒辦法離開右後方的黑色盒子😂
攝影之所以引人,如同廚師做菜,萬種美味,無限可能!
不管裁切放大或光學放大,我覺得都無所謂,球賽觀眾也不會去在意看到的影像是什麼放大,反正拍得比較近就對了。影片前面的片幅如何影響景深也是正確的解釋,老實說網路上有一堆只會看原理說明,卻沒什麼實際拍攝經驗的人,那群人根本不懂他們在辯什麼,你反問他們,他們答不出來也不會回應說我不知道,就一群鍵盤攝影師而已
其實就像有些人說的:懂的人不需解釋、不懂的人解釋再多都沒用,所以我想針對的是會懂的初學者吧
如果我有一台,1万亿像素,16mm 完美光学镜头,是不是只需要拍一张,就可以任意剪裁出任何焦段的照片了?透视关系会有变化吗?
你的理論在模擬上是成立的,可惜不是現實
重點是右下角的Z8!!!
其實我比較好奇的,不是70mm比105mm而是10mm比16mm這樣才更能看出有沒有差異
其實我個人覺得差異度差不多,只是廣角端的張力差異較為明顯
我好奇的地方是FF相機的15mm,裁切掉四邊,到M43感光元件的尺寸時,他的筒狀變形和透視感,會跟FF機的30mm透視感一樣嗎?從這種對比我們才能知道,等效焦段是不是真的就是相同的畫面和透視
@@kenscorpio1 鏡片造成的變形肯定不一樣,但透視感是由距離決定的,所以透視不會變,但畫面一定會有畸變上的不同
@@jackinforest 原來如此,所以我感覺不一樣其實是鏡片帶來的變形,但是透視感實際上是一樣的因為我用APSC相機,常常都會覺得50mm端很侷促,裁切感很重,就老想往上升成全幅這樣看來並不是APSC的問題,而是我本身不是合用80mm焦段拍照,解惑了~
等Z8評測!
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想推薦『MEN's Bioré 10倍炭控油系列洗面乳』洗臉超乾淨...手摸會滋滋滋...>
哈哈是他們派你來留言區業配嗎?
是不是换一支比较广的镜头就可以解决了
視角可以解決,但還會有其他的問題
如果以結果來說:1.FE 55放在APS-C上,鏡頭經過裁切輸出的等效85mm的畫面2.FE 55放在全片幅相機上,鏡頭沒有裁切,數位放大至85mm的畫面在兩者都是超採至4k或2k的前提下,前者的畫質會比較好所以APS-C「獲得了更長的焦段」的效果和畫質?
不一定,還是要看CMOS
這題目設計有陷阱,55mm數位放大至85mm這樣的行為等同降低像素,以24M CMOS等於降低畫素至10M
竟然會被酸?沒關係我用微薄新台幣支援你!!!!。另外後面提到的20端與200端透視感不會變,但"壓縮感"差超級大喔,也許也可以來噴一下壓縮XDDD。透視VS壓縮....哈哈哈
用相機拍一下就知道。20mm與200mm也許太難試。若你用100mm與200mm各拍一張照片,與主體距離保持一樣。之後將100mm那張相裁切成200mm的視角,就會見到壓縮感其實是一樣的。
@@junianwong1 謝謝分享,太棒了
@@GARYTALK 其實不一樣,建議你真的去實測,會相似的只是中間的主體,而且不能太大,但是整體的各個不同物體彼此之間的距離感以及與主體的距離感是不同的,你實際看圖會清晰很多
junian wong說的其實也是對的,只是應該單指在透視上會一樣,而不是加入虛化後的整體感受,同時還有200mm拍的視角的邊緣會略有變形,反而100mm裁切若是在中間部分,反而較沒有邊角變形的問題
感謝抖內啦,謝謝大家這麼熱情的參與討論
apsc的机子,用apsc的镜头,请问...还需要考虑裁切吗?
其實如果沒有要和全幅的搭配,是大可不必管什麼裁切的,在意哪個焦段大概可以給你怎麼樣的視角,就可以
@@jackinforest 多谢大师答疑解惑~!
我曾在一個YT影片看到 『APSC 75 f1.2 = FF 50 f1.2 虛化效果』...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這聽起來很棒對吧...>
很棒求出處
@@jackinforest 在11:33處 ruclips.net/video/TLgOX30hMLo/видео.html&lc=UgxQSfaT5KgGJL76XrZ4AaABAg.9t9DRKkWZfz9tmRyIa6mjz
請問可以給個透視感的訂義嗎?
透視感是指圖像中呈現出空間深度和距離感的技巧或效果,模擬人眼在觀察物體時所產生的視覺效果。透視感能夠使平面圖像或繪畫呈現出三維的感覺,讓觀眾感受到物體的遠近、大小和位置關係。
我也再别的youtuber那里听到,他介绍一个索尼70350的镜头说,这个半画幅实际距离500多!!!我刚开始听还信了。但再想不对啊,这只是被放大了而已。
鏡頭從來不代表距離呀xdd
後面Z8也太顯眼吧!
本片重點
想說放一邊會不會也有流量密碼
真的是Z8比較顯眼
Nikon Z8
換 Intro 了!
哇 新片頭~
在DOF网站认真算一算,你就会了解40mm镜头的魅力。
怎說?
买的z8啊
😎😎😎
4:42 BINGO 不能同意更多XD
苦主
敲碗z8
快了快了
@@jackinforest 期待😋
景深(和虚化)是在确定照片前景物体大小(和背景距离)后,由拍摄距离单一决定的。不需要折算焦段
但不折算焦段做相同構圖的話拍攝距離就會不一樣呀
我也希望不用折算啊
我連剪片時裁切放大也都ok阿,稍微偷吃步一下也無仿,99.9%的人也看不出
考驗個人變通的能力囉
APSC也沒有拍得比較遠,被拍的物品或人離攝影師100公尺遠,用全片幅跟用APSC來拍,都一樣離攝影師100公尺遠只是APSC拍的比較窄而已
嗯嗯,所以「比較遠」=比較窄???
@@jackinforest angle of view 視角較窄,apsc 的aov 只有135 ff的1.6分之1也就是說,全幅機如果想要不裁切就獲得apsc 的”視角”,在鏡頭上,就要選1.6倍長的焦距因此,apsc 因為”視角加上景深”(FoV,field of view ,視場)的關係,所以在同一個鏡頭下,看起來拍得比較遠
@@jackinforest 爲什麼aov 的影響比dof 和焦距還大呢?因爲我們的腦袋在日常生活中,看遠處都會先聚焦在目標處,然後在腦中放大,相當於裁切,因此apsc”看起來”能拍比較遠,不是真的比較遠
@@jackinforest 我不覺得比較遠=比較窄可能是我表達的不好😅但或許是「比較窄」在平面媒體上會讓部分人認為APSC拍比較遠。不知道該怎麼講比較好,但就像拿廣角跟長焦自拍,一個可以連背景都拍進去,長焦只能拍到鼻頭粉刺一樣(先不談能不能對到焦)。
片頭好像某個航空公司的LOGO
X泰嗎
Z8瞩目
看完很想說,第二顆扣子沒扣好XDD
顆顆 其實我下面都沒扣,被你發現了
奇怪,我昨天還是前天回的怎都消失了
???
@@jackinforest 我寫了一大堆都不見了
@@song-yangtong7864 有時候也許有哪裡被平台判定為垃圾留言,可以寫短一點試試
兄弟..... 我看見Z8了!
我好像也看到了
👍👍👍
一直很喜歡看版主的影片,但特意去解釋這個也太浪費版主寶貴的時間,有理工腦的自然能想通,剩下想不通的人只會糾結在用詞遣字上,而且這些人很難被教懂。
好像有那麼一點道理,但就想給有理工腦的新手參考嚕
虚化只跟镜头有关,跟画幅无关
應該說這是間接影響的問題,當你要用比較小的畫幅得到同樣的視角的時候, 虛化就會跟畫幅有關了
講錯怪小編就好 選我正解
正解! 小編不就是這樣用的嗎 (挖鼻孔)
z8❤ 已羨慕
當然是光學放大,你已經迷失了。
迷失了🤪
有拍到妹子比較重要
重點
音樂讓人不停的分神,難受。
辛苦了
總比那個整形男姊姊森有料
普丁大大又見面了!
台灣本來就是酸民社會別介意
還好啦,介意就不會分享了^^
我是工程專業,也許從工程的角度來理解比較容易。
如同版主對景深的說明,壓縮感及張力也都屬於鏡頭的光學特性,和相機是全片幅或APS-C無關。例如Nikon Z卡口相機,全片幅Z6 II與APS-C Z50的法蘭距是相同的,Z50只是感光元件縮小為APS-C尺寸而已。如果Z50裝上全片幅的鏡頭拍照,其影像是裁切後所造成的放大,亦即所謂的等效焦距影像。但此一裁切後影像的景深、壓縮感和張力仍然是鏡頭的成像,與APS-C等效焦距完全無關。
放大可透過光學裁切和數位裁切達成,嚴格來講它不會改變影像的景深、壓縮感及張力。所以長焦的小視角特性也就不適合稱作放大了。
沒錯,其實景深跟片幅沒關,全是鏡頭的問題,主要是太多倒果為因的"懶人知識"了
感謝工程專業人員解說🤣
「所以長焦的小視角特性也就不適合稱作放大了。」 高維度思考🤣
其實你講的也只對一半, 景深的深淺並不是只單純考慮鏡頭本身光學特性就已經被決定, 感光元件扮演的腳色並不僅僅只是裁切的作用而已。
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因子是最大模糊圓(CoC), 所以實際上在數位相機上對於景深的計算其實還跟鏡頭的最小成像圓以及感光元件的像素大小有關係。
也就是說同一個全片福感光元件, 如果你使用不同解像力但焦長以及光圈都相同的鏡頭你是能得到不同景深的。
反之你用同一個鏡頭去匹配不同解析度的全片幅感光元件也會得到不同的景深效果。
我覺得你只是想要給大家看Z8😂
先聲明,我絕不是酸民喔
真的認為把概念與觀念搞清楚
比弄清楚那些極細的參數或是數字來得重要
這個部分杰森就說的很不錯啊
最大的差別應該在於
用職業或工作的角度來說這些事
會讓那些所謂器材黨或是狂熱玩家
只熱衷於數據、參數等等的標準答案奉為聖經的人
惱羞成怒的反應而已
我這個禮拜才在關注相機功能與拍照技能等相關資訊,您講解的非常淺顯易懂好理解,至於那多專業的說明,我覺得反而令我霧煞煞,目前水平也無法承受太專業的說法,但您的說明講解很接地氣,能讓新手很快速有效率的上手相關連動資訊,謝謝您。
謝謝您
我覺得甲方爸爸滿意並付完尾數是最重要😅
重點中的重點
同意大部分的內容
只是關於等效光圈這點上,是否要稱呼其等效景深,比較恰當?
畢竟雖然的確是靠改變光圈值,來達到近似的景深效果,但光圈主要還是用來衡量進光量的標準,原本就不是拿來衡量景深的。
只是一直以來大家都習慣這樣用,用久了之後可能直接講一個光圈值,F1.8 F2.8之類的,心裡就會有一個畫面,這個景深的效果大概是怎麼樣,但是如果要清楚定義的話,直接拿“光圈“這個詞來用,好像有點不夠精確
也可能景深本身没有量化的参考值,曝光起码还有很多数值可以量化,色彩也有很多参考数值,但是景深好像没什么数值可以说。比如这个比那个更浅,那浅到什么程度呢?焦外像奶油?焦外像融化?可能只能用光圈值来做个参考
@@dabobo. 景深可以量化喔 通常是去拍比例尺來說這顆鏡頭的景深虛化程度
因為同樣f2光圈的不同鏡頭,景深虛化會略不同
廠商都會有附鏡頭的測試表你可以參考
這個我也同意,只是以前沒有特別去思考過,未來可能也會試著用「等效景深」去解釋看看,或許學員也會比較容易理解,感謝樓主分享
同意。“等效光圈”这个词有问题,不应该使用。
@@cheng-gangwang1557 是啊,如果讓剛接觸攝影的新手誤會,所謂的“等效光圈“,是因為片幅大小,讓曝光值改變,那就不好了(事實上曝光值根本沒變)
其實能夠被洗臉也是一種學習,畢竟有專業人士會出面洗臉,代表連專業人士都看你的頻道耶,加油,謝謝你的分享,學到很多
哈哈謝謝你的見解
我是一個新手,看了你的很多影片,學習到很多很棒的拍攝知識,喜歡這種實在不浮誇的內容,幫助解答了很多影像工作者的問題,看得出真很用心👍🏻👍🏻
謝謝你的肯定
以下僅個人看法,有錯歡迎指正
我覺得後面說的[畫幅不同造成透視不一樣]的本意應該是[畫幅不同的情況下,為了使主體保持一樣大小,選擇等校焦距一樣的鏡頭,還是會造成的視角不一樣],每個焦段會有不一樣的視角,像是你使用廣角鏡頭得到的畫面,拿去裁切使得主體跟使用望遠鏡頭拍攝得到的畫面的主體一樣大小,但是其實畫面的視角是不一樣的(背景會差很多),這就會造成雖然兩者透過裁切後的主體大小一致,但是廣角鏡頭會拍攝到更多的背景,所以適合製造張力 ; 望遠鏡頭拍攝到較少的背景,適合製造壓縮感。
而畫幅的不同在物理上的意義就是進行裁切而已,同樣焦段的鏡頭像場,全幅可以使用到較多部分,但是APSC只使用到較中心的部分。那回到一開始你討論的[在等效焦距的情況下,全畫幅和APSC的視角會有什麼差別?] 我覺得答案是有差的,你可以直接拿一台全畫幅相機配一顆變焦鏡頭去測試 : 首先先使用假設35mm的焦段以全畫幅模式拍攝一張,然後再把鏡頭焦段調整至24mm並開啟APSC模式(實際就是1.5x裁切的意思)去拍攝,然後去比較兩張照片,會發現雖然只有一點但是兩者視角還是有不同(畢竟焦段相差不大),原因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使用廣角鏡頭得到的畫面,拿去裁切使得主體跟使用望遠鏡頭拍攝得到的畫面主體一樣大小,但是其實畫面的視角是不一樣的]。
不同光學焦段所造成的畫面壓縮與透視變形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集好好笑😁👍,我一台RX10拍4K,加上數位裁切可到等效1200mm,最終畫質也沒輸多少,拍野生動物方便太多!
加油,創作的路上總是要孤單面對,而人性本惡,他心裡的惡就會用行動或言語去反射出來,所以永遠會遇到想吐槽你或是自以為是的人,這些留言放寬心的把他刪除或選擇無視不回應即可,因為他反正也不會加入你的會員更不會斗內你,根本無需在乎他是誰。
感謝打氣,其實我也習慣了😉
拿全片幅鏡頭加增光減焦環用在APS-C相機上,
可以得到相同視角、相同景深、相同散景,
同時因為吸收到的總光量一樣,
因此暗光下能獲得類似全幅的低雜訊。
鏡頭的光學結構註定無法縮小,因此例如要在全片幅上得到300mm的完整視角,就只能乖乖用300mm焦距的鏡頭,並付出體積及重量的代價。
但在半導體的技術不斷演進下,使得以往在小尺寸感光元件做不到的技術漸漸得以實現,例如高畫素密度,或配合影像處理器加強畫質,利用小尺寸感光元件的倍率優勢,讓即便手機也能拍出堪用(依個人標準)的長焦照片,已是常見的作法。
若以拍攝結果而論,拋開以「全片幅」作為基準的判斷方式,就更能善加利用手邊設備。
完全同意✅
不知道我有沒有理解錯誤。對我來說全幅35mm 和apsc 的35mm, 縱深感是一樣的,不論什麼放大率,主題到畫面消失點是一樣的
辛苦杰克森了
我目前的理解是,我覺得只有畫質(像素)有裁切之分,畢竟有1080、4K等通用大小,如果你輸出檔案是4K,但畫面是4K的放大,那就算裁切
感光元件不管選APS-C還是全幅,輸出的像素寬高都一樣,如果說APS-C的視野是裁切的,那全幅的視野不也是大畫幅相機裁切下來的?
焦段是一種通用的計算方式,把通用當成"標準"去看事情就會有偏頗
嗯嗯,覺得您形容的也是有道理的。全幅被當作標準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沒辦法科技就是將門檻不斷下修,也許有朝一日中幅也會變成「標準」,全幅也會變成「殘幅」…
其實我覺得透視感跟立體感那些東西的一個要素是廣角解放,因爲我自己剛好M43 , APSC(fuji) , FF(sony E) 還有MF(X2D)都有在玩。
我之前一直猶豫要不要賣掉一兩個系統的時候有一直在拍各種東西做比較。
基本上越大的片福是同焦段(不是等效,而是實體物理同焦段)的畫面可以更廣,也就是以前人常說的“解放廣角”。
而你廣了之後,你就會發現50mm在M43已經是人像長焦的視角,大部分的照片可能都是半身照。
但結果換到FF的50mm這就變成標準鏡頭,不只人物可以拍到更多身體的部位,就連背景也廣了,這時候美麗的背景跟景的深度就業拍進來了。
很多人都喜歡說越大片幅的優點是“淺景深” 但其實質感上來説,更大片福真正可怕的是“深景深”的時候的樣子。
也就是背景沒有那麽奶油,讓鏡頭自然的去呈現那個由近到遠的慢慢失焦的過度感。
而50mm 在M43你就以爲背景的視角很窄,你看不到那些美麗的過度感的畫面,但在FF上你就可以看到。
在MF上面又更明顯一點(但沒有M43跳FF那麽誇張的明顯)
鏡頭實際上的焦距就跟子彈動能一樣,而片幅就好像是準星一樣,不會因爲你瞄準星比較小,就飛的比較遠。
我意識到這點后,我四個不同片幅的系統都是用實際焦距在拍照,而非等效焦距那種觀念了。
我這種觀念從那些攝影師的角度來説是錯誤的,因爲攝影師看的是視角,FOV,而非焦距。
也就是他們類似畫畫一樣作畫,畫板大小是由FOV決定的。
可是如果你換一個方向想,照相機最早也不是給攝影師文組的用而已。
攝影師,照相機也用在戰鬥機,軍事,研究,太空,偵察,還有最常見的,日常生活記錄。
重點是”記錄“。
也就是記錄需要的是光學素質。
這時候這種”只看焦距不看視角(等效焦距)”的觀念就是比較對了。
這點在拍攝動物,望遠鏡400 500 600 800 這個程度非常明顯,等效焦距意義其實不大。
就好像你感光元件做非常小的太空望遠鏡,也不會因爲等效焦距非常大就真的可以拍到遠方的天體。
實際上最後看的都是實體焦距的長度。
就連標準焦距的範圍其實也可以是類似概念。
意思就是我街拍的時候,50mm就是50mm,我不管什麽片幅,站的距離都一樣,不會因爲M43就站更遠,也不會因爲FF就站更近,然後結果就是實際上同等級光學素質的鏡頭 + 同像素密度同時代sensor產品,你會發現拍到的中央畫面是接近一樣的素質。
而這時候從M43如果改成FF 50去街拍,我會一樣的距離,但可以看到更廣的畫面,而這更廣的畫面可以讓街拍的故事性更多要素去創造跟排列組合。所以我其實M43 超喜歡24街拍,FF我也是用24街拍,那有人就會問,街拍24會不會太近了。
是不是都要對到陌生人臉上,其實也不會,但我距離不會因爲換成M43就需要走遠,也不會因爲換成FF就要走近,但就廣角解放的M43可以這樣理解。而這時候其實又是M43的一個優勢,就是M43是4:3比例,比35FF主流的比例面積實際上更好一點,所以這也是爲什麽M43其實每次都會讓人有覺得“比想的還更廣一點的片幅“的感覺。
而M43很大程度可以小底又有過度,我覺得很大程度依靠了那個4:3比例讓背景看起來“更廣一點” 所以那種由近到遠的過度感會進入畫面一些,這點在M43 25 pro這顆鏡頭上特別明顯,我常常拿他跟Sony的24 1.4 GM做比較。
M43的25 pro 是貨真價實的F1.2 而非什麽”等效景深“ 他是真的過度近到遠就跟24 1.4GM一樣漂亮,個人來説,其實我更喜歡Oly 25 這顆的過度。
但問題是M43片幅小,所以即便鏡頭物理畫面可能類似,但視角比較小,造成M43就好像是視角小很多的人一樣,你就比較難用他拍到更”深“的背景跟空間去展現他那同距離下美麗的過度。
不然單看光學跟過度25 1.2 M43那顆很神奇。
所以我一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Olympus他們可以做全幅或中片幅,可惜不可能會發生了。
未來我覺得就算是新人買相機鏡頭,也會開始慢慢意識到淺景深最重要的是“過度好看的淺景深 或深景深“
而非那種主題一刀切割背景的那種”淺景深“ 因爲現在AI技術很多跑出來的圖片就是那種一刀切,很醜,那種人凸出來,背景像是被一刀切進異次元空間的”淺景深“ 反而像是AI照片。
很多人大光圈開下去,又沒有拍到地面或是墻壁或是任何可以展現”近到遠”的過度景深的畫面的照片,都會有一種“這是AI圖吧”的那種錯覺。 也就是奶油照也必須要有過度的景深才好看。
而這不代表小片幅優勢就來了,因爲這才是更大片幅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解放廣角,所以同樣的焦距下,可以拍到更廣的背景畫面去展現那種立體過度感。
反過來說M43要拍那種立體感也可以,同樣焦距(非等效焦距) 下盡可能去讓畫面”塞進去“ 可以展現由近到遠的畫面就可以了。
Oly 25 那顆這樣玩畫面都會很漂亮,但問題就是底就是小,要塞進去難啊,所以就比較難拍出這種構圖跟畫面了。
不像更大片幅因爲底大,要塞進這樣的構圖相對簡單很多。
所以我也可以理解爲什麽常常有人認爲M43可以練技術,因爲你其實等於是視角很小的相機(無視等效焦距 只看實體焦距)
你創作構圖要想辦法在小小的紙張上面構圖塞入更密集的東西去達到一樣的表現力,但構圖卻又要意境到主題到,不能因爲你塞入太多東西造成主題不明確,這老實說真的比FF跟X2D那種相機難很多。
這大概是今年最長的留言了,感謝如此認真的留言&分享,我都得分好幾次才看得完😂
最後一個問題真的很有趣
我拿1/2.3吋的長焦類單可以在等效1200的情況下拍攝滿版的遠方主體,畫素有2000萬
隔壁站一個全幅機拿50mm拍,要得到同樣滿版的主體,必須裁切到畫素剩???主體可能像是打上馬賽克了
難道這樣不叫拍比較遠嗎😂
1200/50=24 所以你的感光元件尺寸是?
1200等效焦距 apsc=800全畫幅
@@lailai1433 我有講啊
1/2.3吋
不過真的轉換起來應該要讓全幅拿大概200mm的來比才公平,但一樣經過裁切後解析度肯定不足的
老師講得真棒👍 話說好像換了新片頭動畫😊
咦? 真的欸
看完了但我從頭到尾只記得後面有一台Z8(不是
10:25 提到的問題直接讓我想到M4/3系統,有聽過有一部分M4/3系統的用戶就是因為可以賺到比較遠的焦段跟好的防手震來打鳥打動物之類才選擇的,這種類型的用戶不就是為了"拍得比較遠"所以才選擇比較小的感光元件嗎🤔
在極端焦段之下,m43元件較小,要制做等效焦距,同光圈的鏡頭也比較體積小。而且成本也比較小,好像是(沒在認真想
撇開感光面積的問題,是也可以這麼認為啦
除了預算之外,選APSC跟M43還有一個好處。
因為只用到全片幅鏡頭中心位置的區塊,在鏡頭設計上,外圍用不到可以不用做,相對之下不用做很大顆,又可以得到相對小的體積,出門負擔比較輕鬆。
apsc 的體積優勢是個不爭的事實呀
@@jackinforest 是的,M43的體積優勢更強。 很懷念Olympus prime lens系列,維持一定水準的解像力,鏡身做工不差,價格也不會太貴,重量體積更是舒服。
可惜OM之後,應該是不會放經費在這系列鏡頭的研發上了。
焦距光圈影响景深虚化,透视感,焦距光圈都是固定的,裁切的图片也就没有一点变化。等效焦距情况下,光圈跟等效焦距比例不变,得到的图像景深透视感也一样,只是图像大小不同。
會覺得透視有差 可能搞錯變因了
一個是 焦段固定 距離改變 一個是 距離固定 焦段改變
是說我反而蠻想因為放大 而買殘福的耶(旅行需求)
例如:買一顆Z 100-400 又貴 要拍還要下背包換鏡頭
Z180-600 體積太大 旅遊手持也不方便
但如果買ZFC+50-250 便宜 又可以雙機流
重量跟總體積沒實際研究 但搞不好更輕更小 XD
想請教一下,apsc機很多人都說要搭配apsc鏡才能達到最佳拍攝效果;但我很疑惑,根據mtf圖,鏡頭中央是成像最好的範圍,那麼apsc機裝全幅鏡,理論上可以完全利用全幅鏡頭mtf中解析度最高的範圍,而減少一些桶型失真、色散、慧形像差之類的問題不是嗎?
是的,早期的全幅機畫素尚未提升,當時確實對應的鏡頭光學品質不需太高,但那是以前。
你說的其實是正確的。
相機界兩大謠言:
1. 全幅景深比較淺:其實是因為同樣視角下,全幅必須焦段更長或距離更近,所以景深淺
2. 高畫素雜訊比較多:其實是因為同樣100%檢視下,畫素高的實際上被放得更大,細節跟雜訊當然也一起被放大,實際上只要同片幅同製程,S/N比基本都是一樣的
我用M43手持等效400mm甚至800mm打鳥,拍得很開心啊
裁切和用长焦拍摄透视肯定是不一样的,长焦镜头把你和背景之间的距离也压缩了,你用16广角拍一个人,切到70,和70直接拍那完全不一样。人脸型都会因为长焦的压缩而变化。这里不是指裁切后分辨率的不同。
其實用相機拍一下就會知道,當用16mm但行到很遠拍攝時,其實透視感(或壓縮感)是會隨著距離而改變的。
距離不變,即使視角一樣,但透視永遠一樣
如果都站在原地的話裁切和換長焦段透視感是一模一樣的,所以16廣角切到70和直接用70拍出的透視感是一模一樣(廣角和長焦造成的桶狀枕狀變形就不討論了)。"长焦镜头把你和背景之间的距离也压缩了"這句話只有在拍攝者為了要拍出跟16端一樣大小的你而後退拉長距離才會成立
其實當今感光元件如此進步的年代、
即便是APS-C規格的畫質早已超越了
中畫幅膠片的放大尺寸,體積相對較小、
比全幅擁有更長的電池
續航力,同樣的預算可以買到2台機身、
掛上不同焦段的鏡頭,讓精彩的一瞬間
不流失,
至於等校焦段產生的問題、當物距不變
使用同一顆鏡頭產生的物理現象是不會被
改變的,除非用不同的鏡頭來取得相同
視角的照片來做對比,但實際上表面上
看似物距未被改變,可是鏡頭模組裏頭
的鏡片結構,實際上已經對於物距
產生了變化了,當然就不在"當物距不變
使用同一顆鏡頭產生的物理現象是不會被
改變的" 的規則裡頭了。
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善用手邊的器材
在對的時間,拍到了對的相片,
至於該如何選擇呢?
就別擾人憂天、只要拍的開心就好勒~~~
真的是拍得開心就好,想搞懂的人再去搞懂就好
從頭到尾都在看右下角:D
不好意思新手發問~也就是說我用CANON aps-c的相機 鏡頭用RF100-400mm f/5.6-8 IS USM~我的鏡頭焦段會變成160-640mm~ 就是可以拍得更遠嗎?
拍得更遠←這個每個人定義不同,換個方式說好了,你這樣拍攝時,主題可以放得更大,但解析度好不好,就還是要看你的相機的實際畫素了
眼中只有右下角的Z8😅
是的,最后的问题也是我想了解的
對於 "透視感" , 全幅和APS-C是否有差異這部分 , 我認為是每個人固定條件不同所產生的
拍攝距離 . 焦段(非等效焦段) . 主體在畫面中佔比
例如我拿35定焦拍攝全身畫面 , 這樣全幅與APS-C兩者在透視方面是否有差別?
我個人比較贊同固定被攝主體大小的方式來比較 , 畢竟主體才是我拍攝想要表達的核心
關於透視感這點,我想他們想表達的應該是,如果目標是拍同一人,APSC與全幅若都要要拍到同樣構圖,會因為戰的位置不一樣而導致透視不同,他們應該是這個意思
我想確實很多時候問題不在於認知,而是溝通😂
想知道 clear image zoom 和開apsc 的比較和差異。在 zv-e1 上,清晰影像變焦時已經可以「自動對焦」了,這讓 zv-e1 可以用清晰影像變焦放大1.5 倍下也能錄製4k影片
clear image zoom機內程式數位超採或演算法增益處理 (看廠商RD單位採取哪種或混用實踐)
還是要看怎麼算法,不見得流程相同
想問一個與這次無關的問題,我看這支影片的時候你的衣服有一些摩爾紋。
想請問要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 除了不穿這種衣服 謝謝!
就是不要穿這種衣服🤣
當然啦你可以降低畫質也可以避免
感谢老师,一直想知道这个答案。收藏了一会认真看
會心一笑。曾經遇過某名師指正,笑笑,尤其看到影片中景深的畫面比較。
哇,哪位名師?
@@jackinforest 不能說啦。超喜歡看你解析機器的真實情況,而且配上相對應的實證影片。 👍👍
好奇如果是小畫幅 那一般全畫幅大光圈帶來的畫質降低是不是會沒那麽嚴重呢 沒太搞清楚大光圈帶來的畫質降低是景深模糊還是鏡片帶來的畸變
是鏡片問題,畫質是從中心點最好慢慢到邊角最差,而越小的鏡頭,製作到精良的難度越低
所以大光圈有兩個問題 1.鏡頭會變大 2.光圈全開會把邊角比較差的收進來
以上兩點加上製作工藝難度,所以畫質會有降低的結論
但是現實上 廠商比較肯在全片幅投入成本製作特別精良的設計與工藝,所以排除理論還是要看個案,有些特別貴特別好的鏡頭可以解像力非常好
同意如樓上所說,還是要看鏡頭表現
片頭更新了👍🏻👍🏻
為啥我目光離不開Z8!!!!!
流量密碼
新手看了很多這方面的影片和文獻
還是不懂的一個點
請問
1.全幅專用鏡頭標示為50mm
2.apsc鏡頭標示為50mm
這兩顆鏡頭放在apsc機身上拍出來的畫面會一樣嗎?
可視角一樣。
若光圈一樣,景深也會一樣。
不一樣
視角理論上是同級,但不同的機子和鏡頭,畫質、發色和散景不會一樣
透视感是物理属性吧。跟被摄物体与拍摄点的距离相关,在相同的放大倍率下,距离被摄物越远,透视感越重。。。。
正解,透视变形是由距离引起的,而非镜头,引自wikipedia
切到重點囉,一直以來都是距離而非什麼放大倍率
針對你影片末端的回應
那位網友應該是把他的"比較遠"類同了長焦端拍出的壓縮感,
而且這長久下來的確形成了普遍的感受,
所以他會不認同你用比較遠的講法,
把長焦壓縮感跟放大拆開講我個人是贊同的
畢竟如果沒有圖,只是雲討論的話,精準一點比較好
補充一些可能會誤會的點,這裡的壓縮感並不是指透視,而是用長焦鏡頭普遍會帶著窄角視角與背景虛化的經驗
請問一個問題喔 可能等效焦距是一樣的,但是鏡頭的變形量會不同,對吧
對啊,這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我說的畫質方面的問題,可能是精細度上的影響、色偏影響、以及變形的影響
Z8評測呢?
咦有嗎?
請問一下透視感和dolly zoom的運用有關係嗎?
讓攝影機實際架在小車上跑著zoom,和攝影機固定著只有zoom、後製再縮放畫面。這兩種做法有差異嗎?
就是這支影片說到的「裁切後的放大畫質」,跟後製縮放畫面是同樣道理。
眼睛沒辦法離開右後方的黑色盒子😂
攝影之所以引人,如同廚師做菜,萬種美味,無限可能!
不管裁切放大或光學放大,我覺得都無所謂,球賽觀眾也不會去在意看到的影像是什麼放大,反正拍得比較近就對了。影片前面的片幅如何影響景深也是正確的解釋,老實說網路上有一堆只會看原理說明,卻沒什麼實際拍攝經驗的人,那群人根本不懂他們在辯什麼,你反問他們,他們答不出來也不會回應說我不知道,就一群鍵盤攝影師而已
其實就像有些人說的:懂的人不需解釋、不懂的人解釋再多都沒用,所以我想針對的是會懂的初學者吧
如果我有一台,1万亿像素,16mm 完美光学镜头,是不是只需要拍一张,就可以任意剪裁出任何焦段的照片了?透视关系会有变化吗?
你的理論在模擬上是成立的,可惜不是現實
重點是右下角的Z8!!!
其實我比較好奇的,不是70mm比105mm
而是10mm比16mm
這樣才更能看出有沒有差異
其實我個人覺得差異度差不多,只是廣角端的張力差異較為明顯
我好奇的地方是
FF相機的15mm,裁切掉四邊,到M43感光元件的尺寸時,他的筒狀變形和透視感,會跟FF機的30mm透視感一樣嗎?
從這種對比我們才能知道,等效焦段是不是真的就是相同的畫面和透視
@@kenscorpio1 鏡片造成的變形肯定不一樣,但透視感是由距離決定的,所以透視不會變,但畫面一定會有畸變上的不同
@@jackinforest 原來如此,所以我感覺不一樣其實是鏡片帶來的變形,但是透視感實際上是一樣的
因為我用APSC相機,常常都會覺得50mm端很侷促,裁切感很重,就老想往上升成全幅
這樣看來並不是APSC的問題,而是我本身不是合用80mm焦段拍照,解惑了~
等Z8評測!
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想推薦『MEN's Bioré 10倍炭控油系列洗面乳』洗臉超乾淨...手摸會滋滋滋...>
哈哈是他們派你來留言區業配嗎?
是不是换一支比较广的镜头就可以解决了
視角可以解決,但還會有其他的問題
如果以結果來說:
1.FE 55放在APS-C上,鏡頭經過裁切輸出的等效85mm的畫面
2.FE 55放在全片幅相機上,鏡頭沒有裁切,數位放大至85mm的畫面
在兩者都是超採至4k或2k的前提下,前者的畫質會比較好
所以APS-C「獲得了更長的焦段」的效果和畫質?
不一定,還是要看CMOS
這題目設計有陷阱,55mm數位放大至85mm這樣的行為等同降低像素,以24M CMOS等於降低畫素至10M
竟然會被酸?沒關係我用微薄新台幣支援你!!!!。另外後面提到的20端與200端透視感不會變,但"壓縮感"差超級大喔,也許也可以來噴一下壓縮XDDD。透視VS壓縮....哈哈哈
用相機拍一下就知道。20mm與200mm也許太難試。若你用100mm與200mm各拍一張照片,與主體距離保持一樣。之後將100mm那張相裁切成200mm的視角,就會見到壓縮感其實是一樣的。
@@junianwong1 謝謝分享,太棒了
@@GARYTALK 其實不一樣,建議你真的去實測,會相似的只是中間的主體,而且不能太大,但是整體的各個不同物體彼此之間的距離感以及與主體的距離感是不同的,
你實際看圖會清晰很多
junian wong說的其實也是對的,只是應該單指在透視上會一樣,而不是加入虛化後的整體感受,同時還有200mm拍的視角的邊緣會略有變形,反而100mm裁切若是在中間部分,反而較沒有邊角變形的問題
感謝抖內啦,謝謝大家這麼熱情的參與討論
apsc的机子,用apsc的镜头,请问...还需要考虑裁切吗?
其實如果沒有要和全幅的搭配,是大可不必管什麼裁切的,在意哪個焦段大概可以給你怎麼樣的視角,就可以
@@jackinforest 多谢大师答疑解惑~!
我曾在一
個YT影片看到 『APSC 75 f1.2 = FF 50 f1.2 虛化效果』...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這聽起來很棒對吧...>
很棒求出處
@@jackinforest 在11:33處
ruclips.net/video/TLgOX30hMLo/видео.html&lc=UgxQSfaT5KgGJL76XrZ4AaABAg.9t9DRKkWZfz9tmRyIa6mjz
請問可以給個透視感的訂義嗎?
透視感是指圖像中呈現出空間深度和距離感的技巧或效果,模擬人眼在觀察物體時所產生的視覺效果。透視感能夠使平面圖像或繪畫呈現出三維的感覺,讓觀眾感受到物體的遠近、大小和位置關係。
我也再别的youtuber那里听到,他介绍一个索尼70350的镜头说,这个半画幅实际距离500多!!!我刚开始听还信了。但再想不对啊,这只是被放大了而已。
鏡頭從來不代表距離呀xdd
後面Z8也太顯眼吧!
本片重點
想說放一邊會不會也有流量密碼
真的是Z8比較顯眼
Nikon Z8
換 Intro 了!
哇 新片頭~
在DOF网站认真算一算,你就会了解40mm镜头的魅力。
怎說?
买的z8啊
😎😎😎
4:42 BINGO 不能同意更多XD
苦主
敲碗z8
快了快了
@@jackinforest 期待😋
景深(和虚化)是在确定照片前景物体大小(和背景距离)后,由拍摄距离单一决定的。不需要折算焦段
但不折算焦段做相同構圖的話拍攝距離就會不一樣呀
我也希望不用折算啊
我連剪片時裁切放大也都ok阿,稍微偷吃步一下也無仿,99.9%的人也看不出
考驗個人變通的能力囉
APSC也沒有拍得比較遠,被拍的物品或人離攝影師100公尺遠,用全片幅跟用APSC來拍,都一樣離攝影師100公尺遠
只是APSC拍的比較窄而已
嗯嗯,所以「比較遠」=比較窄???
@@jackinforest angle of view 視角較窄,apsc 的aov 只有135 ff的1.6分之1
也就是說,全幅機如果想要不裁切就獲得apsc 的”視角”,在鏡頭上,就要選1.6倍長的焦距
因此,apsc 因為”視角加上景深”(FoV,field of view ,視場)的關係,所以在同一個鏡頭下,看起來拍得比較遠
@@jackinforest 爲什麼aov 的影響比dof 和焦距還大呢?因爲我們的腦袋在日常生活中,看遠處都會先聚焦在目標處,然後在腦中放大,相當於裁切,因此apsc”看起來”能拍比較遠,不是真的比較遠
@@jackinforest 我不覺得比較遠=比較窄
可能是我表達的不好😅
但或許是「比較窄」在平面媒體上會讓部分人認為APSC拍比較遠。
不知道該怎麼講比較好,但就像拿廣角跟長焦自拍,一個可以連背景都拍進去,長焦只能拍到鼻頭粉刺一樣(先不談能不能對到焦)。
片頭好像某個航空公司的LOGO
X泰嗎
Z8瞩目
看完很想說,第二顆扣子沒扣好XDD
顆顆 其實我下面都沒扣,被你發現了
奇怪,我昨天還是前天回的怎都消失了
???
@@jackinforest 我寫了一大堆都不見了
@@song-yangtong7864 有時候也許有哪裡被平台判定為垃圾留言,可以寫短一點試試
兄弟..... 我看見Z8了!
我好像也看到了
👍👍👍
一直很喜歡看版主的影片,但特意去解釋這個也太浪費版主寶貴的時間,有理工腦的自然能想通,剩下想不通的人只會糾結在用詞遣字上,而且這些人很難被教懂。
好像有那麼一點道理,但就想給有理工腦的新手參考嚕
虚化只跟镜头有关,跟画幅无关
應該說這是間接影響的問題,當你要用比較小的畫幅得到同樣的視角的時候, 虛化就會跟畫幅有關了
講錯怪小編就好 選我正解
正解! 小編不就是這樣用的嗎 (挖鼻孔)
z8❤ 已羨慕
當然是光學放大,你已經迷失了。
迷失了🤪
有拍到妹子比較重要
重點
音樂讓人不停的分神,難受。
辛苦了
總比那個整形男姊姊森有料
普丁大大又見面了!
台灣本來就是酸民社會別介意
還好啦,介意就不會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