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共建設檔案農田水利篇:花蓮縣吉安圳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5 фев 2025
  • 吉安圳
    舊稱吉野圳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
    取源於奇萊山下的木瓜溪
    是吉安鄉最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
    也是花蓮地區規模最大
    且歷史最悠久的水圳
    1911 年(明治44年)8月25日
    由台灣總督府委託技士錦織虎吉著手調查
    1912 年(大正元年)1月8日調查完成
    同年4 月26日正式動工
    日本政府沿著木瓜溪左岸
    經初音設置進水閘門
    興建水圳渠道
    灌溉吉野一帶的農田
    稱為「吉野圳」
    於 1913 年(大正2年)12月底完工
    灌溉面積約955公頃
    初期工程完成後
    發現進水設置地點不佳
    且木瓜溪砂礫含量極高
    流路多變化
    攔水設施維護極為困難
    加上每逢豪雨
    攔水設施經常被沖毀
    造成修復期間缺乏灌溉水源
    農作生產大受影響
    修復工程耗費又多
    另外村民拓墾面積一再擴大
    灌溉水源的水量日漸不足
    於是總督府於1929年(日昭和4年)
    著手「吉野圳擴張工事」之計劃執行
    1931年(昭和6年)7月進行擴大工程
    於1932年(昭和7年)2月完工
    1940年(昭和15年)
    吉野圳進行第二次擴大工程
    從初音到銅門的延長隧道於1941年(昭和16年)3月竣工
    每秒有400立方水量自木瓜溪流入
    不但不會受到洪水威脅
    水圳四周有著美麗的阡陌景緻
    經農委會、吉安鄉公所
    農田水利會等單位努力下
    先後於吉安圳旁興建
    「吉安水圳生態步道」
    「初英線自行車步道」
    及「親山線自行車步道」
    後再經水土保持局的協助
    興建「五十甲步道」
    及「干城(一街)社區綠色廊道」
    串聯既有道路及自行車步道
    除了上游發電廠
    南華村民利用吉安圳進行微水力發電試驗
    獲台電支持
    以奇萊山川流不息的水源
    研製「川流式微水力發電設備」
    供社區免費使用
    在一旁的生態步道供遊客與居民閒暇遊憩
    水利的價值也被發揮到極致
    為一般居民帶來乾淨不竭的綠能
    還足以供應全村的耕地
    使土地恢復生產能力
    1948年國民政府時期
    因吉野的日本味太過濃厚
    將吉野改為「吉安」
    吉野圳一併改為「吉安圳」
    國民政府遷臺初期
    財政不佳
    幸賴美援及時挹注
    故吉安圳得以再度擴建
    1954年(民國四十三年)提出
    由農村復興委員會於45、46 年核定
    分兩年實施
    主要是分線的新建、延長
    或舊水路之防漏改善等工程
    吉安圳的水源來自於木瓜溪中游的銅門水壩
    即水簾壩
    該水壩主要提供台灣電力公司東部發電廠所屬的
    銅門發電廠水力發電之用
    發電後的尾水藉由長達近 10公里引水隧道與暗渠
    繼續將尾水送往下游的小型水力發電廠
    榕樹發電廠與初英發電廠發電利用
    初英發電廠發電後的尾水再供給吉安圳
    吉安圳自初英發電廠以下分成7條支線
    由吉安圳導水路引水
    灌溉吉安鄉的干城、南華、福興、吉安
    慶豐等村
    灌溉面積約 2,540公頃
    ***********************************
    影片製作人:曾元一
    監製: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顧問群:姚長春、倪惠姝、鄭郁邦
    攝製: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黃義傑
    攝影:楚門給令
    企劃文案:王妃靚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曾元一 #曾元一公共建設檔案基金#日月光文教基金會#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Комментари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