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 of the rise of Mahayana Buddhism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9 сен 2023
  • The rise of Mahayana Buddhism is not accidental. Its rise has certain conditions, that is to say, there must be external causes, internal causes, and key causes.
    -------------------------------------------------- -----------------------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3

  • @gabrielyip6898
    @gabrielyip6898 Месяц назад +2

    那上座部還是現今最接近原此佛教,最原汁原味的佛教。

  • @longson74
    @longson74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謝謝老師。感恩製作團隊。

  • @vinnysing1324
    @vinnysing1324 22 дня назад +1

    在家居士力量无穷啊,把大乘佛教推动了。 🎉

  • @LiuGerald
    @LiuGerald 9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按第一個讚。不過必須說,影片我都靜音看,不喜歡背景音,這個真沒辨法,背景鋼琴聲聽著我心理有很沉重重的庄力感。但影片內容是很棒的。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9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额,原以为这是个舒缓、解压的背景音,配合吴老师磁性的声音,会给大家一个良好的观影体验...... 谢谢您的鼓励

  • @alexyou1092
    @alexyou1092 Месяц назад

    宗教是隨環境而有所改變,宗教因人類而存在。 基本是人類對環境深思的心理反應。

  • @semiprimering1510
    @semiprimering1510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說大乘與在家人長者有關,這點引據《維摩詰經》確實可信。而且一部份大乘典籍那更爲辯證且開放的思緒也確實很可能是給護持佛教的俗眾的。
    但要說與案達羅反對種姓,這我有點懷疑。首先,從包括孔雀王朝乃至後來的印度史來看,許多新貴是編造譜系以躋身剎帝利,而不是抱持反種姓的態度。尤其諷刺的是,後來南印度還成了抵抗伊斯蘭的印度教中心。當然後來印度教也興起了虔信派反種姓的新興呼聲,但這似乎並不那麼絕對。其次,佛教打開始就提倡眾生平等,廣及於一切生命(sattva),甚至在佛教之前的耆那教也早就如此,說反對種姓是大乘的興起理由這感覺有點牽强。誠然耆那也分裂成了天衣派與白衣派,但那似乎也主要是對修行的嚴格程度的區盼而與反對種姓無關。反而在大乘中某些派別還是主張有一闡提這種不能成佛的存在,但這恐怕並非是種姓而是針對堅定死硬的神教(婆羅門教或印度教)信徒來說的。
    總覺得提到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與興衰,很多理由彷彿都是硬湊的,是看到結果找答案。可是一拿耆那教這個作參照物就讓人覺得難以成立:類似的條件耆那也遭遇了何以不如此。當然,在印度各派互相融貫吸收,今天的印度教也不再是早期婆羅門教那種祭祀萬能,甚至吸收了耆那教的素食立場以及吸收了大乘的部份思想(就像宋明理學打著斥釋老的旗號卻偷學了不少釋老內容)。但具體各自的發展恐怕還有待考察。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感谢您的指点,视频中提到的大乘佛教在早期形成的时候,与婆罗门和其他部派展开的教争,不是针对种姓制度,而是争取教众的角度来批判的。就像您说的,上座部和汉传佛教对于众生早已种下了平等的种子,有这种误解可能是视频制作的问题。再次感谢您的指教

  • @alexyou1092
    @alexyou1092 Месяц назад

    宗教是服務人類。千萬不要被宗教把持。 要靜心明鑒 才有收獲!

  • @cadmiumpureland
    @cadmiumpureland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11:00 只是分析意见,听听就算了。那就不是真理咯😊。 既然不是真理,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听听故事而已!😊

  • @Wisely007
    @Wisely007 14 дней назад

    说杜撰明显是你自己瞎猜的吧,怎么证明和判断的?张嘴就来?

  • @guoxili7050
    @guoxili7050 Месяц назад

    其實影片想討論的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得非常深入才有辦法釐清,這部份在實際上不應該採取歷史背景去解釋,而是得用比較宗教學跟宗教哲學才有得探討,而且影片中一直強調某些發展是“必然”,而必然的意思就是當時沒得選擇,像機械化的連鎖反應!本片幾乎是從不考慮,此歷史的結果是當時信眾與宗教人士所選擇出來的!而當時的一般佛教信眾最後改宗印度教,是一種選擇,並非為了符合歷史發展結果,然後去”必然的“改宗印度教!這種”必然”的論證,很像是硬扣在歷史事實所湊出來的解釋,導致每一步往下的發展都是”必然”,但是卻缺乏嚴謹的邏輯論證!畢竟佛教大小二乘當時還是並存,都不敵商羯羅的印度教,商羯羅也是走遍印度到處辯論獲勝,才使印度教成功的廣傳!也就是說,商羯羅是用宗教理論獲得成功,而外部因素是相對偏低,如果不是商羯羅辯才無礙,處處被辯倒,那麼印度教根本不可能流傳成功,而是延續著被佛教壓制的狀態!因此如果不從義理上去作深層剖析,那就用歷史學方式講個大致的流變即可,硬要解釋其中的緣由,反而非常不通順!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Месяц назад

      感谢您的留言,让我多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