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極善的人不受數的束縛!感謝拍攝的團隊 分享 祝大家修善積福感謝介紹我看的人
我四十一岁才遇到这么好的真道,以后继续克服自己向善,🙏🙏🙏
有心不怕遲,十月都是拜年時。加油,我們一起努力。阿彌陀佛_/\_
太遲改過了,你41年都是白活,往後也是白活!
感謝上載,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了凡先生🙏🙏🙏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感謝您的法布施。
謝謝你感謝你佛菩薩們,大愛心教導,尊敬佩服,鞠躬
感謝你的法報施。😊🙏😊
能認識到了凡四訓, 真是有福, 感恩!
謝謝你感謝你,菩薩們愛心製作,尊敬佩服,鞠躬
南無阿彌陀佛,命運可以從行善改變
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非常好的了凡四訓,教人要有善。唯一不認同的是,沒有後代或10代沒有子女,不代表此人沒有功德。😢
🙏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善書:行善積德的方法1.與人為善:為人應儘量不拿自己的長處,去彰顯別人的弱點。不要故意表現自己的善心,去顯示別人的惡意。千萬不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捉弄別人,折騰別人。應該儘量謙虛處世。見人有過,儘量寬恕,見人小善,也要表揚。則可對惡人形成一種沉默的抗議,也不會撕破惡人的面子,使惡人不敢放縱,也有改過的機會。總之,念念不忘為大衆著想,維護真理原則,即是與人為善。先帝舜年輕的時候,在山東看漁人捕魚,看到魚藏豐富的靜水深潭,都被年輕力壯者爭相佔取,而老弱漁人,反被排斥急流淺灘之處,而深感傷心。於是他也親自下水捕魚,凡是碰到別人過來搶捕,他就故意讓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魚讓給他捕捉,就當面稱讚並道謝。如此相處了一段時間也就形成了禮讓的風氣。試想,以舜之才智,那有不能用語言教人的道理?而他卻不用言教,寧取身教,潛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真是用心良苦。2.愛敬存心:一般人的行為來看,君子與小人實在有點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個人的存心正邪,則善惡就像黑白一樣的明白。因此說:君子所以異於小人,僅在存心之差而已。君子所存之心,唯有愛人敬人之心而已!萬物同體,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自己同胞,大家都應該互相敬重,相互幫助。敬愛衆人也等於敬愛聖賢。能了解衆人的立場,即合聖賢之道,因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人人若都能敬業樂群,安份守己,敬重別人,也珍愛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重存心。3.成人之美:社會上持善為公之人較少,迷惑自私之人較多,而一般人又有袒護自己,排擠異群。因此善人處於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決心,否則也很難立足。行善之賢達人士,言行都與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機,不善於粉飾自己,因此見識不高的俗人,就常給他們不公道的指責,而達不到為善目的。因此,仁人志士,長輩君子,應時加匡正輔助,發現有人行善或利益社會大衆之舉,其志可嘉,就應該設法給予扶助贊助,以成人之美。歡迎翻印
做人不容易,做正確的好事更不容易~~只能問心
加油
幾好!你哋~都~知道~要~推廣~勸善~嘅~片集!😊
🙏改運 由自己做起 多做慈善公益事 布施 邦助他人 等於邦自己吧 舍得 就有得
AMITUOFO
我用 兩倍的速度來看完!! 🙏
🍀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出則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謹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汎愛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親仁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餘力學文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書名:弟子規。歡迎翻印
忍經:🍎歐陽修在官府為官,只要碰到沒理的人就懲罰或斥責他,所以很多人怨恨他;而韓琦卻不這樣,總是從容不迫地用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的道理來教育他人,從不斥責或懲罰他人。 🍎韓琦說:「小人不需到遠處尋找,三戶人家中就有一家。應當尋求對付小人的辦法。知道他是小人,就用對付小人的方式對付他。千萬不要與其交往,如果與小人交往,自己也就變成了小人。如果有人誹謗你,只應該推翻自己的理由,不要堅持自己是對的,這樣有道理的是我,而沒有道理是他。何必去計較什麼。」🍎一般人談到自己感到不公平的事時,必然動火氣,變臉色,言辭嚴厲。只有韓琦不是這樣,每當他說到小人忘恩負義,準備陷害自己的地方,總是心平氣和,就像說平常的事情。 🍎王曾再一次去大名府替代陳堯咨的職務。開始工作之後,官府房屋倒塌的,在原有基礎上修復,不作任何改動;損壞了的器物,補修得一件不少;原先的政令有不妥之處,就盡量彌補,掩蓋做得不對的地方。到他移任洛陽太守時,陳堯咨重回大名府任職,看到他所做的一切,感嘆地說:「王公適合擔任宰相,我的度量遠遠趕不上他呀!」原來陳堯咨以為過去他們曾經有隔閡,王曾一定會與他的做法相反,並將他的過失公開出來。 🍎傅堯俞說過,李沆當宰相的時候,有個狂妄的書生攔住他的馬,獻上一封信,歷數他的過失。李沆謙虛地認錯說:「等我回家以後,再詳細地看你的書信。」那個書生於是發怒,跟隨在李沆的馬後,放肆地叫道:「你佔居了高位,卻不能為天下老百姓謀利益,又不主動退位,攔住了賢人進取之路已經很久了,難道不感到慚愧嗎?」李沆只是很不安說:「我多次請求退下來,可是皇帝沒有答應。」始終沒有對那位書生厲聲疾色。 🍎呂公著一生從來不與人計較是非曲直,聽到別人誹謗他,也從不申辯。年少時寫了一副這樣的座右銘:「別人對你做了不好的事,你只管承受下來。」他當初警勵自己是如此嚴厲。 🍎王德用善於安撫士卒,他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即使是住在深巷中的婦女兒童和邊遠的少數民族,都知道他的姓名。御史中丞孔道輔彈劾王德用,於是被免了樞密院官,使其出京城,鎮守外地;後來又貶官任隨州知府。官員們都為他感到恐懼。而王德用的言行舉止卻如同沒事一樣,只是很少和賓客朋友來往罷了。過了很久,孔道輔去世了,有一位朋友對王德用說:「這就是害你的人的下場!」王德用傷心地說:「孔道輔在其位言其事,怎麼能說是害我呢?可惜朝廷損失了一位直言忠誠的大臣。」說話的人為此終身感到慚愧,而上下官員都佩服王德用有雅量。 🍎《程氏遺書》:程頤說:「范堯夫寬大為懷。從前我經過成都時,范堯夫為軍中統帥。有人在朝廷中告了范堯夫的狀,朝廷派使者去峨嵋山燒香,實際上是暗中視察范堯夫的政事」。一天,范堯夫與程頤閒談,程頤說:「聽說朝廷的使者在這裡,此時你怎麼能有閒功夫呢?」范堯夫說:「如果不這樣,反而顯得拘束。」使者十分惱怒,用鞭子抽打走漏消息的人的耳朵。范堯夫手下的官員對他說:「這一件事足以使其不敢在朝廷中誹謗你了,請把這件事上報朝廷。」范堯夫既不駁斥出主意的人,也不奏報使者隨便打人。其度量如此之大。 🍎李宗諤的父親是李昉,他在父親執政時,避開嫌疑,遠離權勢,車馬儉樸,與貧寒的官員沒有區別。一天,在路上碰到父親,其父馬前的官吏不知道他是公子,嚴厲呵斥並侮辱他。此後,李宗諤每見到這個人,都自己躲起來,以免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身分而感到慚愧。 🍎傅堯俞任徐州太守時,前任太守挪用了公家的錢物,傅堯俞暗暗地替他還債,還沒有還完,他就被罷免了。接任太守反而寫信給傅堯俞,說應當再還一千緡。傅堯俞拿出全部家產,還借了錢財將這筆錢還足。後來考核證實這錢不是傅堯俞挪用的,而他自己卻始終沒有申辯。他能容忍而不計較別人到了如此地步。 🍎韓琦鎮守相州時,因為祭祀孔子廟住在官府。有一個小偷走進房中,拿著刀對韓琦說道:「我不能養活自己,所以向你求助。」韓琦說:「案桌上的器皿可以值不少錢,都給你吧。」小偷說:「我想割下你的頭,獻給西邊的契丹人。」韓琦當即伸著脖子讓他殺頭。小偷叩頭說:「聽說你的度量很大,所以來試試你。案桌上的器皿我拿走了,希望你不要將此事說出去。」韓琦說:「我答應你。」真的終身沒有告訴別人。後來,這個小偷因為犯了其他的事被判罪,將要被殺頭,在刑場上他說了這件事的詳細情況。他說:「我擔心我死後,韓魏公的德行沒有人知道,所以要說出來。」🍎彭思永當初叁加科舉考試時,家中貧窮沒有參加考試的錢,只帶了幾只金釧,住在旅館裡。一同參加考試的人請他把金釧拿出來看一看。有一位客人把其中的一只掉在衣袖中,彭思永看到了也不說,大家卻不知道,都驚慌地尋找。彭思永說:「金釧只有這些,沒有丟失。」眾人準備離去,袖子中藏著金釧的人舉起手作揖告別,金釧便掉下地來。大家都佩服彭思永的度量。作者:元 · 吳亮。書名:忍經。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之書):改過之法:人,既然不是一出生就是個聖人,哪能沒有過失呢?孔子說:過則勿憚改。如果有了過失,千萬不要害怕改過。所以,袁了凡先生在敘述改造命運的道理與方法之後,接著又把改過的方法詳細地加以說明,來訓勉他的兒子袁天啟。這一篇就是講改過的方法。小的過失尚且要改,大的罪業自然就不會再造了。大凡吉利凶險的預兆,都在心裏發出根苗反應出來。雖然根苗由心裏發出,但會表現到全身四肢上。譬如一個人厚道,那末全身四肢都顯得穩重。一個人刻薄,那末全身四肢都顯得輕佻。一個人凡是偏在厚道的,一定常得福,偏於刻薄的,一定常近禍。一個人能極誠實,毫無虛假,這個人的心就可以與天心相合了。因此,能用誠心處人處事,福自降臨。所以觀察一個人,只要看他的行為,都是善的,就可預知他的福就會來了。相反地,觀察一個人,只要看他的行為,都是不善的,就可預知他的禍就要來了。人若要得福,要遠離災禍;在沒講到做善事前,先要把自己的過失改掉。改過方法第一要發起,羞愧心,試想古時的聖賢跟我們一樣,他們為何能千古流芳,成為大眾學習的榜樣,而我為何一事無成,甚至到了聲名敗壞的地步呢?人若過分沉溺於逸樂,做些不合義理的事,毫無羞愧之心,就會淪為禽獸之流。孟子曾說:人若能知恥,就可成聖成賢。若不知羞恥,就與禽獸無別。(這正是改正過失的祕訣啊!)第二要發起,戒慎恐懼心,天地鬼神時時監察著我們,即使在幽暗無人處,我們的心念與作為也無所遁形。若是罪過重大,必定會降下種種的災禍。若是罪輕也會減損福報。如何能不懼怕呢?就算在無人之地神明對我們的行為仍然了如指掌,雖掩蓋得非常隱密巧妙,但內心種種意念卻無法欺瞞神明。若被人看破了,更會變成一文不值,如何能不敬畏呢?人只要一息尚存,就算曾犯了滔天大罪也還能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終懺悔而得善終的。所以,只要能發出勇猛心,一生的罪過也能洗刷啊!比如千年幽暗的山谷,只要有一盞明燈照了進去,就可把千年來黑暗完全除去。過失不論久遠或最新的,能改過,就是最可貴的。人生無常,若在命終後才想改過,已來不及了,或在地獄受苦,神佛也無法救助,怎能不懼怕?第三須發,勇猛心,人不能改過,全因得過且過,退墮畏縮的緣故。所以我們須痛下決心,犯了小過就像被細刺扎到,要及時拔除!犯了大過,如毒蛇咬指,要趕快切除,若能具備這三種心,知過能改,就如春冰遇日,必能消失瓦解。一般人改過,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作法不同,功效也不同。譬如前日殺生,今日戒殺;前日暴怒,今日戒怒。這是從事相上改掉,只是從外在勉強約束,根源仍在,並非徹底之法。善於改過之人,須先明理。如過失在殺生,就想上天有好生之德,萬物皆愛惜生命,殺牠養己怎能心安?而且畜生被殺時,都得承受宰割燒煮之苦,必定痛徹骨髓!山珍海味吃過後也都化為渣滓,蔬菜水果已可充飢養命,何必殺生吃肉來折損自己的福報?眾生都有靈性皆是一體,怎可殘殺生靈,使牠永世仇我恨我呢?能如此想,日後面對血肉之食時,自會生憐憫之心,不忍下嚥。至於對治易怒,我們該想到,每個人都有短處,本該加以憐惜,(若有人無理犯我,那是他的過失,於我何關?)若做事無法如意,這都是自己德行涵養不足,必須再求反省。再者,聞謗而不怒,毁謗將自滅。若怒而為己辯護,正是作繭自縛,害人害己。其他種種過失,都可依此類推思考。明理後,自然不再違犯。過失由心生,心若不動念過失由何而生呢?所以,各種過失也不必逐一檢討,只要一心向善,時時觀照內心,待光明的心念現前,就不會再被邪念污染了。過由心生,也當從心上來改正,如斬毒樹須先斷其根,無須枝枝葉葉去摘除。最高明的改過之法,在於治心,惡念一動即覺察,再將之消除,就能預防過失了。若達不到這高深境界,則須明理的將惡念打掉。若再辦不到,只好在即將犯過時,強制禁止。故此,治心、明理和禁過,是最上乘的改過之法,再者,發願改過,最好有良友提醒督促,或請鬼神為鑒,一心懺悔,至誠精進,假以時日,必有效驗。到此境界,自然心曠神怡,智慧頓開,或不為煩瑣雜亂所動,或能將怨結轉化,和仇家化敵為友,或夢見口吐黑物,頓生清涼,或夢見聖賢提拔接引;或夢見飛行於太空中,自在逍遙;或夢見各類莊嚴旗幟傘蓋。這些勝境都是消過滅罪的象徵。切記不可因而故步自封,不再求進步。春秋時代,衛國賢大夫蘧伯玉,二十歲開始就能逐年反省,覺察以往的過失,而改正過來,如此逐年改正過失,直到五十歲那年,還能察知過去四十九年尚存的過失。古人對改過的態度,就是如此的嚴謹。我等凡夫過失雖多,卻無法察覺,看不清自己的過失,真是粗心大意啊……凡業障重的人,大都心神昏庸,失神健忘,無事煩惱,見到大德君子則慚愧沮喪,聽到了聖賢之道,心裡卻不歡喜。有時施恩卻反招怨恨,或常作惡夢等……這些都是自作孽之相,若出現類似狀況,應立刻發奮圖強,改過向善,以免耽誤了自己的前途啊……。
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讀書著述過程中,先生為了時時提醒自己讀好書、寫好書,在每天記的功過格中,專門設有(讀書著述)一節。我們可以看看先生功過格中這方面的內容:一、明先聖之道,繼往開來,興起絕學,五百功。二、讀聖賢書,躬行實踐,一百功。三、能拒異端邪教,力衛正經,一事一百功。四、著述有開世教之書,有益天下國家,一卷二十功。五、注釋聖賢經傳、先儒著作,一卷十功。若僻見妄意注釋者,一卷二十過。六、不輕議前賢得失,一次一功。七、將經書為戲謔之具,一言五過。非毀聖賢經典,同過。八、貌儒而行違,一事五過,大者再加。九、喜看邪書,一卷十過。十、違背先聖之道,習異端曲學,以惑世誣民,一事二百過。從上面可以看出,先生對於讀書作文是非常重視的。作者:梁德合,書名:知縣了凡行誼錄,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之書):積善之方(三):(一)真善。假善。:曾有幾位書生去拜託中峰普應國師。書生說:佛家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但往往某人行善卻子孫不興。某人作惡多端,家道反而昌盛。可見因果報應是無稽之談。施主,這是一般人巔倒是非善惡標準的錯誤看法。善惡如何能顛倒呢?國師說:你們說說看。罵人打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國師說:不一定。書生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守法是善。國師說:也不全對!如此這般大家說出各自看法,國師都說不一定。書生們說:請法師開示。國師說:若只想圖利自己,就是為私,那就是假。再者,發自內心的善行是真善,無所求而為之,是真善;假裝做給人看的,是假善。有所圖謀之善行是假善。(二)善有,端正之善,歪曲之善。一般人認為謹慎忠厚,不剛強的,好好先生,是善人,但這種人個性軟弱,沒有原則志氣,也欠缺道德勇氣,容易隨波逐流。聖賢認為他們像侵凌道德的賊寇。故此,聖賢往往重用看似狂放,但志在進取而有原則的人。所以,世人認定的善惡,正好和聖人的標準相反。而天地鬼神對於賜福或加禍,其標準都和聖人一樣。因此,要積累善行,决不可曲從自己喜歡看,喜歡聽的。必須從內心最隱祕微細處,省察自己的念頭,而加以淨化。一心只為濟世,純粹愛人敬人的心是(端正的善)。若有一絲媚世的心思,有一點不平、玩弄、欺騙世人的心,就是(歪曲之善)。(三)陽善,陰德。凡是行善而讓人知道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知道的,就是陰德。積了陰德,上天必賜以厚福給他;至於陽善,只能享世間美名。出名也是一種福報,但名氣大卻是上天所忌諱的,享有廣大名望,其品德修養卻與事實不符者,往往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災禍。人無過失,卻不幸遭遇侮辱逼害,橫加惡名者,他的子孫往往會發跡顯達。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之書):積善之方(四)是善。非善。:什麼叫,是善。非善呢?魯國法律,若有人肯出錢贖回俘虜或奴隸,官府將付給一筆賞金。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卻不願領賞金,孔子不悅地說:子貢,你錯了!聖賢行事以移風易俗為目的,使教化之道可在民間推展,怎可只為契合自己的心意就去做呢?魯國人並不富有,你開了先例後,大眾將認為接受獎金是貪財的行為,以後還有誰肯出錢贖人?恐怕以後贖人回國的風氣將逐漸消失了……。子貢說:是的老師,學生錯了。還有一例:子路曾救起一溺水之人,此人送了一頭牛致謝子路予以接受。孔子高興地說:從此魯國人必更勇於救人於危難了。以上兩事,以俗人的觀念說,子貢不領賞金,似較優越,子路接受贈牛,似較不好的行為。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故此,行善不可只看行為,應考量未來的影響性。不可只看現在,必須考慮以後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得失,需看對大眾的影響。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不是善。若所作似惡,但其結果有益大眾,則是善。然只舉此例加以探討罷了!其他的像:什麼是真正的合乎義理、真正的合乎禮節、真正的誠信、真正的仁德,都要懂得辦別。(五)善有偏正。:從前呂文懿宰相辭職歸鄉,因為官清廉深受村民的愛戴。有一個鄉下人,醉後,罵呂公,而呂公並不因為挨他罵而發火,並向人說:此人只是喝醉罷了,不必和他計較。一年後,此人愈變愈壞,終於犯了死罪而被治罪。呂公說:唉……當初若稍跟他計較,送官責罰,小懲足以大戒,或許他今日不會鑄成此大惡,當初我只為寬厚待人,不料竟害了他,以致愈陷愈深,才會落此地步……。這是一個存善心而作了惡事的例子。再舉一個起惡心而做了善事的例子,某年饑荒……。暴民在大白天在公然搶糧。富商報了官,官府卻不受理,因此暴民更變本加厲了……。富商就私下把搶糧的暴民抓住,關起來,再放走。局勢才穩定下來,而免大亂。這是以惡心、惡行,對社會做了樁好事。善是正,惡是偏,存善心卻做了惡事,叫正中之偏。存惡心,卻做了善事,叫偏中之正。此理不可不了解。再者,善還可分為:半善。滿善。(易經)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從前有一窮女子到佛寺去,將身上僅有二文錢全捐給了寺院。住持親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懺悔(滅罪)祈福。後來此女進宮獲得富貴。攜帶了數千金來廟供養。住持只叫他徒弟替女子做迴向。女子說:請教住持,以往我只捐二文錢,你就親自為我懺悔,現在供養千金,為何你卻不為我迴向?住持說:你以前布施雖少,但心意真切,若我不親自為妳迴向,不足以報答。今天妳雖布施千兩黃金,誠意卻不如以往,所以叫人代勞已足夠了。這就是千金為半善,而二文卻為滿善的道理。唐朝時期,鐘離說:為師現授你點鐵成金之術,可方便你行善濟世。呂洞賓說:這種金將來還會還原為鐵嗎?鐘離說:會!五百年後,將會變回原來的鐵。這會害到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做這種事。鐘離說:修仙須先積滿三千件功德。孩子,就憑你這句話,三千功德已圓滿了!這是半善、滿善的另一種說法。因此,行善後心裡並不惦念所行的善事,則小善也能功德圓滿。若念念不忘所行之善,縱一生努力行善,也不過半善而已。布施若能做到內不見有一個能施的我,外不見有一個接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所施之物,這三者完全不放在心上,就是佛經所說的三輪體空了。即是一心清淨不著任何痕跡。若能如此,則一文錢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種無邊之福。若此心還是念念不忘,縱然布施了萬兩黃金,所得之福還是無法圓滿。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之書)積善之方(五):善也有分,大。小。之分,從前有一位叫衛仲達的人,在翰林院當官,有一次,閻王派小鬼把他的魂魄抓到陰間去,並且把記載人間善事、惡事的善惡簿拿給他看。他發現,記他惡事的簿子多得很,擺滿了整個庭院;而記他善事的,卻只有幾張紙而已。閻王又命人拿秤來,把兩種簿子秤秤看。說也奇怪,擺滿庭院的惡簿子竟然比只有幾張紙的善簿子輕。衛仲達就問閻王說:我年紀輕輕,還不到四十歲,怎麽會有這樣多的過失及罪惡呢?閻王說: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造了惡,無須等造了才算。衛仲達又問:為什麼我的善簿子那麼薄,卻比惡簿子重呢?那這善行簿記錄了什麼?閻王說:有一次朝廷曾大興工程,重修築三山的石橋,當時你為免勞民傷財,免去百姓做工的苦。上奏勸請停修,這善簿子裏記載的,就是當時你的奏章文稿。衛仲達說:我雖上了奏,但朝廷並未採納,怎會有這麼大功德?閻王說:朝廷雖未採納,但你一念之善,普達萬民之身,到底是想幫大眾百姓免於吃苦,這是很好的。若被採納,則功德更大!由此可知,如果一個人能立下志願,為天下百姓謀福利,那麽即使所作的善事很小,功德也會很大。可是,如果心裏只為自己著想,那麽就算你做了很多善事,功德也是很小的。善還有,難。易。之分,古人說:修身克己,成全仁道,須從最難處下功夫。要從難克服的地方開始做起,譬如說去除自己的私心。因為如果難的能夠除去,小的過失自然容易克服。所以從前孔子談到如何能做到仁的問題時,就說要先從去除私心下手。再舉幾個例子:江西有一位舒老先生,他眼看有一個窮人家,因為欠公家錢而就要妻離子散,就把他教書兩年所得的薪水,都拿出來代替窮人繳罰款,使得他們能夠夫妻團圓。河南張老先生,也是為了救活他人,而把十年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代窮人償還債務,而救活他人妻女。這是難捨能捨。江蘇鎮江靳老先生,雖年老無子,也不忍娶窮鄰的幼女為妾,以免耽誤女孩的青春而將她歸還。這是,極難忍能忍,這種難行之善,天降之福必豐厚。前面所說的傾囊相助,體諒別人,為別人著想的善舉,都是做別人所不願做,忍別人所不能忍的,這種難為之善,是最可貴的,所以上天賜給他們的福,也會跟著很豐厚。窮人行善助人雖然比較困難,但是如果也能夠盡力而為,在困難中行善,那麼所作的善事,就會最可貴,將來獲得福也大,很有價值。
ျမန္မာစာတန္ထိုးနဲ႔ခ်ေပးပါ
ruclips.net/video/_13T6f6ksMM/видео.html
unlike的人 仍然心存惡念 阿彌陀佛
缘分未到。慢慢来。我们在修行也不便多言。
你为了不受数的束缚而为善,难道这就不是为善的数所束缚?世间万物本无善恶,若说有,那就只能被善恶的一念所束缚。有了这一念,自然就会有了数,有了数,那就自然会被这种数所束缚 -- 无论是善、是恶。禅,本无善恶,有了善恶的执念,那才是凡夫俗子。(-.-)
片段太旧👈🧘可以现代化吗?现今的人先至会睇,過去的人时空穿梭去到现代吧!感染现代世人..活出自我精彩人生。
一
極善的人不受數的束縛!感謝拍攝的團隊 分享 祝大家修善積福
感謝介紹我看的人
我四十一岁才遇到这么好的真道,以后继续克服自己向善,🙏🙏🙏
有心不怕遲,十月都是拜年時。加油,我們一起努力。阿彌陀佛_/\_
太遲改過了,你41年都是白活,往後也是白活!
感謝上載,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了凡先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謝您的法布施。
謝謝你感謝你佛菩薩們,大愛心教導,尊敬佩服,鞠躬
感謝你的法報施。😊🙏😊
能認識到了凡四訓, 真是有福, 感恩!
謝謝你感謝你,菩薩們愛心製作,尊敬佩服,鞠躬
南無阿彌陀佛,命運可以從行善改變
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非常好的了凡四訓,教人要有善。唯一不認同的是,沒有後代或10代沒有子女,不代表此人沒有功德。😢
🙏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善書:行善積德的方法1.與人為善:為人應儘量不拿自己的長處,去彰顯別人的弱點。不要故意表現自己的善心,去顯示別人的惡意。千萬不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捉弄別人,折騰別人。應該儘量謙虛處世。見人有過,儘量寬恕,見人小善,也要表揚。則可對惡人形成一種沉默的抗議,也不會撕破惡人的面子,使惡人不敢放縱,也有改過的機會。總之,念念不忘為大衆著想,維護真理原則,即是與人為善。先帝舜年輕的時候,在山東看漁人捕魚,看到魚藏豐富的靜水深潭,都被年輕力壯者爭相佔取,而老弱漁人,反被排斥急流淺灘之處,而深感傷心。於是他也親自下水捕魚,凡是碰到別人過來搶捕,他就故意讓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魚讓給他捕捉,就當面稱讚並道謝。如此相處了一段時間也就形成了禮讓的風氣。試想,以舜之才智,那有不能用語言教人的道理?而他卻不用言教,寧取身教,潛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真是用心良苦。2.愛敬存心:一般人的行為來看,君子與小人實在有點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個人的存心正邪,則善惡就像黑白一樣的明白。因此說:君子所以異於小人,僅在存心之差而已。君子所存之心,唯有愛人敬人之心而已!萬物同體,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自己同胞,大家都應該互相敬重,相互幫助。敬愛衆人也等於敬愛聖賢。能了解衆人的立場,即合聖賢之道,因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人人若都能敬業樂群,安份守己,敬重別人,也珍愛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重存心。3.成人之美:社會上持善為公之人較少,迷惑自私之人較多,而一般人又有袒護自己,排擠異群。因此善人處於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決心,否則也很難立足。行善之賢達人士,言行都與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機,不善於粉飾自己,因此見識不高的俗人,就常給他們不公道的指責,而達不到為善目的。因此,仁人志士,長輩君子,應時加匡正輔助,發現有人行善或利益社會大衆之舉,其志可嘉,就應該設法給予扶助贊助,以成人之美。歡迎翻印
做人不容易,做正確的好事更不容易~~只能問心
加油
幾好!你哋~都~知道~要~推廣~勸善~嘅~片集!😊
🙏改運 由自己做起 多做慈善公益事 布施 邦助他人 等於邦自己吧 舍得 就有得
AMITUOFO
我用 兩倍的速度來看完!! 🙏
🍀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弟。次謹信。
汎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
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
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
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
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
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
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
過猶待。百步餘。
長者立。幼勿坐。
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
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
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
事諸兄。如事兄。
🍀謹
朝起早。夜眠遲。
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輒淨手。
冠必正。紐必結。
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
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
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
飲酒醉。最為醜。
步從容。立端正。
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
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
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
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
勿畏難。勿輕略。
鬥鬧場。絕勿近。
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
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
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
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
後有急。借不難。
🍀信
凡出言。信為先。
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
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
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
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
不關己。莫閒管。
見人善。即思齊。
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
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
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
不如人。勿生慼。
聞過怒。聞譽樂。
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
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
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
倘揜飾。增一辜。
🍀汎愛眾
凡是人。皆須愛。
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
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
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閒。勿事攪。
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
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
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
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
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
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僕。身貴端。
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類不齊。
流俗眾。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
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
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
小人進。百事壞。
🍀餘力學文
不力行。但學文。
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
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
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
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
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淨。
几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
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
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
蔽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
聖與賢。可馴致。
書名:弟子規。歡迎翻印
忍經:🍎歐陽修在官府為官,只要碰到沒理的人就懲罰或斥責他,所以很多人怨恨他;而韓琦卻不這樣,總是從容不迫地用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的道理來教育他人,從不斥責或懲罰他人。 🍎韓琦說:「小人不需到遠處尋找,三戶人家中就有一家。應當尋求對付小人的辦法。知道他是小人,就用對付小人的方式對付他。千萬不要與其交往,如果與小人交往,自己也就變成了小人。如果有人誹謗你,只應該推翻自己的理由,不要堅持自己是對的,這樣有道理的是我,而沒有道理是他。何必去計較什麼。」🍎一般人談到自己感到不公平的事時,必然動火氣,變臉色,言辭嚴厲。只有韓琦不是這樣,每當他說到小人忘恩負義,準備陷害自己的地方,總是心平氣和,就像說平常的事情。 🍎王曾再一次去大名府替代陳堯咨的職務。開始工作之後,官府房屋倒塌的,在原有基礎上修復,不作任何改動;損壞了的器物,補修得一件不少;原先的政令有不妥之處,就盡量彌補,掩蓋做得不對的地方。到他移任洛陽太守時,陳堯咨重回大名府任職,看到他所做的一切,感嘆地說:「王公適合擔任宰相,我的度量遠遠趕不上他呀!」原來陳堯咨以為過去他們曾經有隔閡,王曾一定會與他的做法相反,並將他的過失公開出來。 🍎傅堯俞說過,李沆當宰相的時候,有個狂妄的書生攔住他的馬,獻上一封信,歷數他的過失。李沆謙虛地認錯說:「等我回家以後,再詳細地看你的書信。」那個書生於是發怒,跟隨在李沆的馬後,放肆地叫道:「你佔居了高位,卻不能為天下老百姓謀利益,又不主動退位,攔住了賢人進取之路已經很久了,難道不感到慚愧嗎?」李沆只是很不安說:「我多次請求退下來,可是皇帝沒有答應。」始終沒有對那位書生厲聲疾色。 🍎呂公著一生從來不與人計較是非曲直,聽到別人誹謗他,也從不申辯。年少時寫了一副這樣的座右銘:「別人對你做了不好的事,你只管承受下來。」他當初警勵自己是如此嚴厲。 🍎王德用善於安撫士卒,他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即使是住在深巷中的婦女兒童和邊遠的少數民族,都知道他的姓名。御史中丞孔道輔彈劾王德用,於是被免了樞密院官,使其出京城,鎮守外地;後來又貶官任隨州知府。官員們都為他感到恐懼。而王德用的言行舉止卻如同沒事一樣,只是很少和賓客朋友來往罷了。過了很久,孔道輔去世了,有一位朋友對王德用說:「這就是害你的人的下場!」王德用傷心地說:「孔道輔在其位言其事,怎麼能說是害我呢?可惜朝廷損失了一位直言忠誠的大臣。」說話的人為此終身感到慚愧,而上下官員都佩服王德用有雅量。 🍎《程氏遺書》:程頤說:「范堯夫寬大為懷。從前我經過成都時,范堯夫為軍中統帥。有人在朝廷中告了范堯夫的狀,朝廷派使者去峨嵋山燒香,實際上是暗中視察范堯夫的政事」。一天,范堯夫與程頤閒談,程頤說:「聽說朝廷的使者在這裡,此時你怎麼能有閒功夫呢?」范堯夫說:「如果不這樣,反而顯得拘束。」使者十分惱怒,用鞭子抽打走漏消息的人的耳朵。范堯夫手下的官員對他說:「這一件事足以使其不敢在朝廷中誹謗你了,請把這件事上報朝廷。」范堯夫既不駁斥出主意的人,也不奏報使者隨便打人。其度量如此之大。 🍎李宗諤的父親是李昉,他在父親執政時,避開嫌疑,遠離權勢,車馬儉樸,與貧寒的官員沒有區別。一天,在路上碰到父親,其父馬前的官吏不知道他是公子,嚴厲呵斥並侮辱他。此後,李宗諤每見到這個人,都自己躲起來,以免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身分而感到慚愧。 🍎傅堯俞任徐州太守時,前任太守挪用了公家的錢物,傅堯俞暗暗地替他還債,還沒有還完,他就被罷免了。接任太守反而寫信給傅堯俞,說應當再還一千緡。傅堯俞拿出全部家產,還借了錢財將這筆錢還足。後來考核證實這錢不是傅堯俞挪用的,而他自己卻始終沒有申辯。他能容忍而不計較別人到了如此地步。 🍎韓琦鎮守相州時,因為祭祀孔子廟住在官府。有一個小偷走進房中,拿著刀對韓琦說道:「我不能養活自己,所以向你求助。」韓琦說:「案桌上的器皿可以值不少錢,都給你吧。」小偷說:「我想割下你的頭,獻給西邊的契丹人。」韓琦當即伸著脖子讓他殺頭。小偷叩頭說:「聽說你的度量很大,所以來試試你。案桌上的器皿我拿走了,希望你不要將此事說出去。」韓琦說:「我答應你。」真的終身沒有告訴別人。後來,這個小偷因為犯了其他的事被判罪,將要被殺頭,在刑場上他說了這件事的詳細情況。他說:「我擔心我死後,韓魏公的德行沒有人知道,所以要說出來。」🍎彭思永當初叁加科舉考試時,家中貧窮沒有參加考試的錢,只帶了幾只金釧,住在旅館裡。一同參加考試的人請他把金釧拿出來看一看。有一位客人把其中的一只掉在衣袖中,彭思永看到了也不說,大家卻不知道,都驚慌地尋找。彭思永說:「金釧只有這些,沒有丟失。」眾人準備離去,袖子中藏著金釧的人舉起手作揖告別,金釧便掉下地來。大家都佩服彭思永的度量。作者:元 · 吳亮。書名:忍經。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之書):改過之法:人,既然不是一出生就是個聖人,哪能沒有過失呢?孔子說:過則勿憚改。如果有了過失,千萬不要害怕改過。所以,袁了凡先生在敘述改造命運的道理與方法之後,接著又把改過的方法詳細地加以說明,來訓勉他的兒子袁天啟。這一篇就是講改過的方法。小的過失尚且要改,大的罪業自然就不會再造了。大凡吉利凶險的預兆,都在心裏發出根苗反應出來。雖然根苗由心裏發出,但會表現到全身四肢上。譬如一個人厚道,那末全身四肢都顯得穩重。一個人刻薄,那末全身四肢都顯得輕佻。一個人凡是偏在厚道的,一定常得福,偏於刻薄的,一定常近禍。一個人能極誠實,毫無虛假,這個人的心就可以與天心相合了。因此,能用誠心處人處事,福自降臨。所以觀察一個人,只要看他的行為,都是善的,就可預知他的福就會來了。相反地,觀察一個人,只要看他的行為,都是不善的,就可預知他的禍就要來了。人若要得福,要遠離災禍;在沒講到做善事前,先要把自己的過失改掉。改過方法第一要發起,羞愧心,試想古時的聖賢跟我們一樣,他們為何能千古流芳,成為大眾學習的榜樣,而我為何一事無成,甚至到了聲名敗壞的地步呢?人若過分沉溺於逸樂,做些不合義理的事,毫無羞愧之心,就會淪為禽獸之流。孟子曾說:人若能知恥,就可成聖成賢。若不知羞恥,就與禽獸無別。(這正是改正過失的祕訣啊!)第二要發起,戒慎恐懼心,天地鬼神時時監察著我們,即使在幽暗無人處,我們的心念與作為也無所遁形。若是罪過重大,必定會降下種種的災禍。若是罪輕也會減損福報。如何能不懼怕呢?就算在無人之地神明對我們的行為仍然了如指掌,雖掩蓋得非常隱密巧妙,但內心種種意念卻無法欺瞞神明。若被人看破了,更會變成一文不值,如何能不敬畏呢?人只要一息尚存,就算曾犯了滔天大罪也還能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終懺悔而得善終的。所以,只要能發出勇猛心,一生的罪過也能洗刷啊!比如千年幽暗的山谷,只要有一盞明燈照了進去,就可把千年來黑暗完全除去。過失不論久遠或最新的,能改過,就是最可貴的。人生無常,若在命終後才想改過,已來不及了,或在地獄受苦,神佛也無法救助,怎能不懼怕?第三須發,勇猛心,人不能改過,全因得過且過,退墮畏縮的緣故。所以我們須痛下決心,犯了小過就像被細刺扎到,要及時拔除!犯了大過,如毒蛇咬指,要趕快切除,若能具備這三種心,知過能改,就如春冰遇日,必能消失瓦解。一般人改過,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作法不同,功效也不同。譬如前日殺生,今日戒殺;前日暴怒,今日戒怒。這是從事相上改掉,只是從外在勉強約束,根源仍在,並非徹底之法。善於改過之人,須先明理。如過失在殺生,就想上天有好生之德,萬物皆愛惜生命,殺牠養己怎能心安?而且畜生被殺時,都得承受宰割燒煮之苦,必定痛徹骨髓!山珍海味吃過後也都化為渣滓,蔬菜水果已可充飢養命,何必殺生吃肉來折損自己的福報?眾生都有靈性皆是一體,怎可殘殺生靈,使牠永世仇我恨我呢?能如此想,日後面對血肉之食時,自會生憐憫之心,不忍下嚥。至於對治易怒,我們該想到,每個人都有短處,本該加以憐惜,(若有人無理犯我,那是他的過失,於我何關?)若做事無法如意,這都是自己德行涵養不足,必須再求反省。再者,聞謗而不怒,毁謗將自滅。若怒而為己辯護,正是作繭自縛,害人害己。其他種種過失,都可依此類推思考。明理後,自然不再違犯。過失由心生,心若不動念過失由何而生呢?所以,各種過失也不必逐一檢討,只要一心向善,時時觀照內心,待光明的心念現前,就不會再被邪念污染了。過由心生,也當從心上來改正,如斬毒樹須先斷其根,無須枝枝葉葉去摘除。最高明的改過之法,在於治心,惡念一動即覺察,再將之消除,就能預防過失了。若達不到這高深境界,則須明理的將惡念打掉。若再辦不到,只好在即將犯過時,強制禁止。故此,治心、明理和禁過,是最上乘的改過之法,再者,發願改過,最好有良友提醒督促,或請鬼神為鑒,一心懺悔,至誠精進,假以時日,必有效驗。到此境界,自然心曠神怡,智慧頓開,或不為煩瑣雜亂所動,或能將怨結轉化,和仇家化敵為友,或夢見口吐黑物,頓生清涼,或夢見聖賢提拔接引;或夢見飛行於太空中,自在逍遙;或夢見各類莊嚴旗幟傘蓋。這些勝境都是消過滅罪的象徵。切記不可因而故步自封,不再求進步。春秋時代,衛國賢大夫蘧伯玉,二十歲開始就能逐年反省,覺察以往的過失,而改正過來,如此逐年改正過失,直到五十歲那年,還能察知過去四十九年尚存的過失。古人對改過的態度,就是如此的嚴謹。我等凡夫過失雖多,卻無法察覺,看不清自己的過失,真是粗心大意啊……凡業障重的人,大都心神昏庸,失神健忘,無事煩惱,見到大德君子則慚愧沮喪,聽到了聖賢之道,心裡卻不歡喜。有時施恩卻反招怨恨,或常作惡夢等……這些都是自作孽之相,若出現類似狀況,應立刻發奮圖強,改過向善,以免耽誤了自己的前途啊……。
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讀書著述過程中,先生為了時時提醒自己讀好書、寫好書,在每天記的功過格中,專門設有(讀書著述)一節。我們可以看看先生功過格中這方面的內容:一、明先聖之道,繼往開來,興起絕學,五百功。二、讀聖賢書,躬行實踐,一百功。三、能拒異端邪教,力衛正經,一事一百功。四、著述有開世教之書,有益天下國家,一卷二十功。五、注釋聖賢經傳、先儒著作,一卷十功。若僻見妄意注釋者,一卷二十過。六、不輕議前賢得失,一次一功。七、將經書為戲謔之具,一言五過。非毀聖賢經典,同過。八、貌儒而行違,一事五過,大者再加。九、喜看邪書,一卷十過。十、違背先聖之道,習異端曲學,以惑世誣民,一事二百過。從上面可以看出,先生對於讀書作文是非常重視的。作者:梁德合,書名:知縣了凡行誼錄,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之書):積善之方(三):(一)真善。假善。:曾有幾位書生去拜託中峰普應國師。書生說:佛家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但往往某人行善卻子孫不興。某人作惡多端,家道反而昌盛。可見因果報應是無稽之談。施主,這是一般人巔倒是非善惡標準的錯誤看法。善惡如何能顛倒呢?國師說:你們說說看。罵人打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國師說:不一定。書生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守法是善。國師說:也不全對!如此這般大家說出各自看法,國師都說不一定。書生們說:請法師開示。國師說:若只想圖利自己,就是為私,那就是假。再者,發自內心的善行是真善,無所求而為之,是真善;假裝做給人看的,是假善。有所圖謀之善行是假善。(二)善有,端正之善,歪曲之善。一般人認為謹慎忠厚,不剛強的,好好先生,是善人,但這種人個性軟弱,沒有原則志氣,也欠缺道德勇氣,容易隨波逐流。聖賢認為他們像侵凌道德的賊寇。故此,聖賢往往重用看似狂放,但志在進取而有原則的人。所以,世人認定的善惡,正好和聖人的標準相反。而天地鬼神對於賜福或加禍,其標準都和聖人一樣。因此,要積累善行,决不可曲從自己喜歡看,喜歡聽的。必須從內心最隱祕微細處,省察自己的念頭,而加以淨化。一心只為濟世,純粹愛人敬人的心是(端正的善)。若有一絲媚世的心思,有一點不平、玩弄、欺騙世人的心,就是(歪曲之善)。(三)陽善,陰德。凡是行善而讓人知道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知道的,就是陰德。積了陰德,上天必賜以厚福給他;至於陽善,只能享世間美名。出名也是一種福報,但名氣大卻是上天所忌諱的,享有廣大名望,其品德修養卻與事實不符者,往往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災禍。人無過失,卻不幸遭遇侮辱逼害,橫加惡名者,他的子孫往往會發跡顯達。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之書):積善之方(四)是善。非善。:什麼叫,是善。非善呢?魯國法律,若有人肯出錢贖回俘虜或奴隸,官府將付給一筆賞金。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卻不願領賞金,孔子不悅地說:子貢,你錯了!聖賢行事以移風易俗為目的,使教化之道可在民間推展,怎可只為契合自己的心意就去做呢?魯國人並不富有,你開了先例後,大眾將認為接受獎金是貪財的行為,以後還有誰肯出錢贖人?恐怕以後贖人回國的風氣將逐漸消失了……。子貢說:是的老師,學生錯了。還有一例:子路曾救起一溺水之人,此人送了一頭牛致謝子路予以接受。孔子高興地說:從此魯國人必更勇於救人於危難了。以上兩事,以俗人的觀念說,子貢不領賞金,似較優越,子路接受贈牛,似較不好的行為。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故此,行善不可只看行為,應考量未來的影響性。不可只看現在,必須考慮以後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得失,需看對大眾的影響。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不是善。若所作似惡,但其結果有益大眾,則是善。然只舉此例加以探討罷了!其他的像:什麼是真正的合乎義理、真正的合乎禮節、真正的誠信、真正的仁德,都要懂得辦別。(五)善有偏正。:從前呂文懿宰相辭職歸鄉,因為官清廉深受村民的愛戴。有一個鄉下人,醉後,罵呂公,而呂公並不因為挨他罵而發火,並向人說:此人只是喝醉罷了,不必和他計較。一年後,此人愈變愈壞,終於犯了死罪而被治罪。呂公說:唉……當初若稍跟他計較,送官責罰,小懲足以大戒,或許他今日不會鑄成此大惡,當初我只為寬厚待人,不料竟害了他,以致愈陷愈深,才會落此地步……。這是一個存善心而作了惡事的例子。再舉一個起惡心而做了善事的例子,某年饑荒……。暴民在大白天在公然搶糧。富商報了官,官府卻不受理,因此暴民更變本加厲了……。富商就私下把搶糧的暴民抓住,關起來,再放走。局勢才穩定下來,而免大亂。這是以惡心、惡行,對社會做了樁好事。善是正,惡是偏,存善心卻做了惡事,叫正中之偏。存惡心,卻做了善事,叫偏中之正。此理不可不了解。再者,善還可分為:半善。滿善。(易經)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從前有一窮女子到佛寺去,將身上僅有二文錢全捐給了寺院。住持親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懺悔(滅罪)祈福。後來此女進宮獲得富貴。攜帶了數千金來廟供養。住持只叫他徒弟替女子做迴向。女子說:請教住持,以往我只捐二文錢,你就親自為我懺悔,現在供養千金,為何你卻不為我迴向?住持說:你以前布施雖少,但心意真切,若我不親自為妳迴向,不足以報答。今天妳雖布施千兩黃金,誠意卻不如以往,所以叫人代勞已足夠了。這就是千金為半善,而二文卻為滿善的道理。唐朝時期,鐘離說:為師現授你點鐵成金之術,可方便你行善濟世。呂洞賓說:這種金將來還會還原為鐵嗎?鐘離說:會!五百年後,將會變回原來的鐵。這會害到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做這種事。鐘離說:修仙須先積滿三千件功德。孩子,就憑你這句話,三千功德已圓滿了!這是半善、滿善的另一種說法。因此,行善後心裡並不惦念所行的善事,則小善也能功德圓滿。若念念不忘所行之善,縱一生努力行善,也不過半善而已。布施若能做到內不見有一個能施的我,外不見有一個接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所施之物,這三者完全不放在心上,就是佛經所說的三輪體空了。即是一心清淨不著任何痕跡。若能如此,則一文錢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種無邊之福。若此心還是念念不忘,縱然布施了萬兩黃金,所得之福還是無法圓滿。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之書)積善之方(五):善也有分,大。小。之分,從前有一位叫衛仲達的人,在翰林院當官,有一次,閻王派小鬼把他的魂魄抓到陰間去,並且把記載人間善事、惡事的善惡簿拿給他看。他發現,記他惡事的簿子多得很,擺滿了整個庭院;而記他善事的,卻只有幾張紙而已。閻王又命人拿秤來,把兩種簿子秤秤看。說也奇怪,擺滿庭院的惡簿子竟然比只有幾張紙的善簿子輕。衛仲達就問閻王說:我年紀輕輕,還不到四十歲,怎麽會有這樣多的過失及罪惡呢?閻王說: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造了惡,無須等造了才算。衛仲達又問:為什麼我的善簿子那麼薄,卻比惡簿子重呢?那這善行簿記錄了什麼?閻王說:有一次朝廷曾大興工程,重修築三山的石橋,當時你為免勞民傷財,免去百姓做工的苦。上奏勸請停修,這善簿子裏記載的,就是當時你的奏章文稿。衛仲達說:我雖上了奏,但朝廷並未採納,怎會有這麼大功德?閻王說:朝廷雖未採納,但你一念之善,普達萬民之身,到底是想幫大眾百姓免於吃苦,這是很好的。若被採納,則功德更大!由此可知,如果一個人能立下志願,為天下百姓謀福利,那麽即使所作的善事很小,功德也會很大。可是,如果心裏只為自己著想,那麽就算你做了很多善事,功德也是很小的。善還有,難。易。之分,古人說:修身克己,成全仁道,須從最難處下功夫。要從難克服的地方開始做起,譬如說去除自己的私心。因為如果難的能夠除去,小的過失自然容易克服。所以從前孔子談到如何能做到仁的問題時,就說要先從去除私心下手。再舉幾個例子:江西有一位舒老先生,他眼看有一個窮人家,因為欠公家錢而就要妻離子散,就把他教書兩年所得的薪水,都拿出來代替窮人繳罰款,使得他們能夠夫妻團圓。河南張老先生,也是為了救活他人,而把十年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代窮人償還債務,而救活他人妻女。這是難捨能捨。江蘇鎮江靳老先生,雖年老無子,也不忍娶窮鄰的幼女為妾,以免耽誤女孩的青春而將她歸還。這是,極難忍能忍,這種難行之善,天降之福必豐厚。前面所說的傾囊相助,體諒別人,為別人著想的善舉,都是做別人所不願做,忍別人所不能忍的,這種難為之善,是最可貴的,所以上天賜給他們的福,也會跟著很豐厚。窮人行善助人雖然比較困難,但是如果也能夠盡力而為,在困難中行善,那麼所作的善事,就會最可貴,將來獲得福也大,很有價值。
ျမန္မာစာတန္ထိုးနဲ႔ခ်ေပးပါ
ruclips.net/video/_13T6f6ksMM/видео.html
unlike的人 仍然心存惡念 阿彌陀佛
缘分未到。慢慢来。我们在修行也不便多言。
你为了不受数的束缚而为善,难道这就不是为善的数所束缚?世间万物本无善恶,若说有,那就只能被善恶的一念所束缚。有了这一念,自然就会有了数,有了数,那就自然会被这种数所束缚 -- 无论是善、是恶。禅,本无善恶,有了善恶的执念,那才是凡夫俗子。(-.-)
片段太旧👈🧘可以现代化吗?现今的人先至会睇,過去的人时空穿梭去到现代吧!感染现代世人..活出自我精彩人生。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