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其實如果以收藏的角度,這個影片應該拍得有些不好。上次那個短笛長笛收納盒就很特別,長笛與鏡頭有點不同,就是一般二手鏡頭大概都是裸裝,鏡頭也很少看到有配著鏡頭盒一起寄來的,但長笛幾乎都有盒子。(長鏡頭有的有皮桶,我有一個Kilfitt 4/400有箱子,短鏡頭其實也有皮桶,但太久沒玩了,總之皮桶類型都很像,反之剛買廢品樂器,我對樂器的箱子還沒什麼概念)如果許炯章先生是收藏家,那不可能不收集到一堆長笛盒,那你拍視頻影片或許就應該從盒子拍起,甚或要用微距鏡頭細拍,雖然這有點炫富與誇耀。即使是廢品長笛,我也覺得很有趣,只是我無法讓長笛發出聲響,也不會維修,但可以看到不同使用者的使用痕跡,或者長笛盒的不同樣貌。既然是古董長笛(應該價格一定很高,每把要十幾萬以上?),我覺得個別拍微距的開箱影片,每一把都介紹一下,也才符合它們的身分。查閱薩克斯風的資料時,有人說金屬樂器會有金屬疲勞老化的問題,木頭樂器反而不會這樣。我去拿左手缺滾輪的德式單簧管,順道去復興北路功學社詢問的那次,一進門的姑娘也能立刻認出那是德式單簧管,然後說木質樂器在臺灣不怕裂,而是怕潮濕。徐家駒的《低音管指法研究》也說那些低音管的山楓木都來自南斯拉夫等等歐洲的大山裡,生長了幾十年才能拿來當樂器原料,和歐洲人到臺灣生活一樣,也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本地氣候(新樂器好像也有一些使用禁忌,不能一次使用新樂器太久)。逛到衡陽路大陸書店,覺得裡面的書很貴,好像都是原價?然後一半是雜誌,一半是看不懂的樂器書。抓了一本《小提琴樂器及其調整法》;洪啟忠著,洪千富修訂的書。裡面也說古代的小提琴師傅,都要去山裡敲木頭,來決定哪些木頭能做小提琴。曾洵曾家磊的《古琹教學》也有很複雜的譜,然後裡面提到一些彈古琹時候的禁忌,也是有點學問的,你沒有很恭敬地對待樂器,樂器大概也不會回報你。我比較庸俗,還是比較單純想聽這些長笛要多少錢,怎麼競標,或透過怎樣的管道拿到的,中美日英法德有哪些很棒的古董長笛商,可以買這些樂器。我自己買過廢品長笛,就知道代標來的東西很麻煩,運費很高,巴松管只能在美國和人搶,搶來要10484新台幣不包括吹口管,但7.9公斤的東西,美國當地運費要826,國際空運費要2765,打稅要1001,所以一樣巴松管不包括吹口管,基本就要15076,其中有五千塊都是運費消耗掉的。許炯章先生買這個不可能不踩雷,什麼可以買什麼不能買,大概是我比較想聽到的,甚或我想聽反面一點的例子,例如說不練長笛的理由,或者說為什麼每個人都是主修長笛或其他樂器,然後副修鋼琴?是為了理解樂理與八十八、九十六個音階嗎?那如果不練樂理的人,怎麼走音樂這個路子?就當博物館館主一樣,只是買,然後不會用,也只能苦笑了?即使是廢品長笛,也要花很多的運費,高價的運費包括包材、長笛盒,研究長笛盒與其品牌大概也是苦中作樂,畢竟高價運費都付了,你也不大可能要求代標商人提前拆開包裹,只寄長笛(樂器)來,盒子丟掉,樂器如果沒有盒子保護,其實也很麻煩,大概一下子就碰碎了。家人已經要我不要再買這些廢品樂器,用的還都是他們的錢,而我也沒有第三個手機可以辦易利委給海關申報,少繳一點稅,現在買東西入關都要課稅了。十幾個長笛也很佔空間,無法測試音色,只能從肉眼看出有的氣密度不好,有的皮墊被蟲蛀過,有的長笛盒裡面還有蟲子的遺骸,有的按鍵壞了,身管後面四個按鍵會同時開關,MIYAZAWA的一把MS-70日本人從兩千三百多新台幣,降到一千六百新台幣,終於被人買走了,但我沒有下標或競標,因為那個賣場的那個長笛,要加兩百元的日本國內稅金,整個長笛還是要一千八百多新台幣原價,我想說要給日本人抽稅,就算了。宮澤長笛這一把原本開價兩千三的,是身管後面四個按鍵脫落,後面還有一把,是兩個按鍵脫落,是巧合嗎?還是宮澤的老長笛都會這樣按鍵脫落?光長笛就耗用空間了,好在是金屬樂器,應該也不用放防潮箱了?可是我也沒那時間研究如何演奏,就當一種一種的浪漫吧,你只要想出一個好名稱與牌子,長笛亂做也可以,可能還是會有人買?十五隻長笛,大概也有十五個牌子,可見長笛生產並沒有很困難啊,小提琴與其他各種樂器也都是吧?你敢賭就可以投入生產,說不定也會有人買。宮澤長笛的樂器盒看起來還有木頭清潔棒的收納槽,而且木棒子還有MIYAZAWA FLUTE的打印?每次帶回的長笛與紙箱我也有保留,感覺生活空間已經都不夠了,越來越不舒服,你看桌面上許先生已經有九個古董長笛,那就要九個長笛盒,甚或能放九個古董木頭長笛的防潮箱與室內空間,這對斷捨離的論點來說,一定是讓人困惑的,他家是不是有一棟樓可以拿來專門練音樂,擺長笛?我一直覺得攝影或現在買的廢品樂器,也只是一個人生的調劑,人生還是要有一個均衡與平衡,而這個點很難抓,可能永遠抓不到。人生就是無法什麼都擁有,想住在臺北,就得忍受完全不合理的房價,破爛的大樓,車水馬龍的嘈雜都會區,沒有自然原野的生活,天天搭捷運。住在中南部或北北基桃以外的地區,東部,大概也有別的要忍受,好比單論樂器,如果你在紅頭嶼買一根巴松管,那我猜說不定全島只有你有那個樂器,只有你能用會用,如果你沒有老師,那可能永遠學不來,就當買了個擺設。樂器和ZOOM SYSTEM;蔣載榮的書講的應該還是一樣的,全臺灣大概也只有臺北能養活所有的樂器業,你要玩什麼樂器,大概只有在臺北才能找到師資吧?但臺北的生活環境看上去又是那麼差,同一份錢,大概在中南部就可以買透天,甚或別墅農莊,買座山吧?臺北人大概天生也都會斷捨離,居家整理,不用的東西就扔掉,因為不扔掉,房子根本無法住人。每週一次的更新;每週一更,不知道會更新到什麼地方,我的長笛故事大概結束了,找不到師資(免費的),而我也懶得自學,也許去碰弦樂器亂拉亂彈還比較直接,管樂器在嘴部肌肉上沒有天分與訣竅,大概只能投降。暫時要等半年或一年後重新有免稅額度了,再看看來逛代標網站。人生如何在房屋、居住空間、收藏、喜好、出清所有物拿去拍賣網站上賣(之前代標網站上看到札幌賣家,就說買了竹田TAKEDA的巴松管,好像要十六萬新台幣原價吧?但因為家庭因素需要錢,就半價六萬新台幣要賣了那組巴松管),種種因素上去考量,是很難的,好比那天好像是石雅如女士說的?說在奧地利就趕緊把學業早點修完,不然家裡的經濟真的撐不住,謝志偉先生不也直說他們留學生就是比雪梨本地人得花兩倍的錢去學東西?臺灣一定是資源少,也沒有文化底蘊,國樂或西樂都無法在這塊土地上紮根,所以西樂都得到外國學,中式樂器你也還是得到原生的大陸去,臺灣說不定除了原住民口簧琴,根本就沒有自有樂器吧?后里薩克斯風又如何?薩克斯風根本也不稀奇,不然就做些巴松管或雙簧管出來啊,張連昌是有自己做的雙簧管在陳列室的。從德式單簧管缺一對左手滾輪,臺北人說不修,我就覺得臺灣的樂器業大概不怎樣,我還沒有去后里張連昌問問,如果也沒有解答,那就是(以鐵工廠老鏡前輩建議的)自己去找3D列印的問,或者自己要用木頭做一個零件組,自己雕刻零件,大概省錢又不用麻煩別人。我覺得不管在哪個地方做音樂,或做任何行業,大概都是不容易的吧,原料生產國只有原料,還是需要加工機,上次有看到楊勝傑的朋友邱崇偉搬到板橋去的工作室,沒有人,從外面看進去,就是市場裡的工作室,小小的房間,又暗。玩音樂與玩樂器的基本要會該樂器的所有單純維修,調音換弦,那可能沒有五年十年的工,大概也學不來?而世界上有數十種數百種樂器吧?一輩子大概也學不會這麼多?這些影片講的題材與大綱是以主講人的思考去講的,但我的思考相反,我大概就是想聽聽古董長笛的報價,買到哪些地雷商品,長笛盒是否有特殊之處(比如說上次那個同時可放短笛長笛的套組盒)如何安排預算,買長笛的預算,人生的預算,或人生的規劃?好比女性男性長笛手,是應該去買純金長笛,或者應該留著當嫁妝聘禮?哪些長笛已經被許炯章先生賣掉或放棄掉了?房子怎麼打理?24小時開除濕冷氣嗎?或者買防潮箱?(我家沒有冷氣,而以巴松管的本管低音節;側管次中音節來看,那要很寬的防潮箱才放得下,可能要一萬多塊的防潮箱才有那個寬度能放)。我覺得這些八卦,好像是我比較愛聽的~~抱歉不用留言沒關係了,我沒有開留言通知,謝謝。
其實如果以收藏的角度,這個影片應該拍得有些不好。
上次那個短笛長笛收納盒就很特別,長笛與鏡頭有點不同,就是一般二手鏡頭大概都是裸裝,鏡頭也很少看到有配著鏡頭盒一起寄來的,但長笛幾乎都有盒子。
(長鏡頭有的有皮桶,我有一個Kilfitt 4/400有箱子,短鏡頭其實也有皮桶,但太久沒玩了,總之皮桶類型都很像,反之剛買廢品樂器,我對樂器的箱子還沒什麼概念)
如果許炯章先生是收藏家,那不可能不收集到一堆長笛盒,那你拍視頻影片或許就應該從盒子拍起,甚或要用微距鏡頭細拍,雖然這有點炫富與誇耀。
即使是廢品長笛,我也覺得很有趣,只是我無法讓長笛發出聲響,也不會維修,但可以看到不同使用者的使用痕跡,或者長笛盒的不同樣貌。
既然是古董長笛(應該價格一定很高,每把要十幾萬以上?),我覺得個別拍微距的開箱影片,每一把都介紹一下,也才符合它們的身分。
查閱薩克斯風的資料時,有人說金屬樂器會有金屬疲勞老化的問題,木頭樂器反而不會這樣。
我去拿左手缺滾輪的德式單簧管,順道去復興北路功學社詢問的那次,一進門的姑娘也能立刻認出那是德式單簧管,然後說木質樂器在臺灣不怕裂,而是怕潮濕。
徐家駒的《低音管指法研究》也說那些低音管的山楓木都來自南斯拉夫等等歐洲的大山裡,生長了幾十年才能拿來當樂器原料,和歐洲人到臺灣生活一樣,也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本地氣候(新樂器好像也有一些使用禁忌,不能一次使用新樂器太久)。
逛到衡陽路大陸書店,覺得裡面的書很貴,好像都是原價?然後一半是雜誌,一半是看不懂的樂器書。
抓了一本《小提琴樂器及其調整法》;洪啟忠著,洪千富修訂的書。裡面也說古代的小提琴師傅,都要去山裡敲木頭,來決定哪些木頭能做小提琴。
曾洵曾家磊的《古琹教學》也有很複雜的譜,然後裡面提到一些彈古琹時候的禁忌,也是有點學問的,你沒有很恭敬地對待樂器,樂器大概也不會回報你。
我比較庸俗,還是比較單純想聽這些長笛要多少錢,怎麼競標,或透過怎樣的管道拿到的,中美日英法德有哪些很棒的古董長笛商,可以買這些樂器。
我自己買過廢品長笛,就知道代標來的東西很麻煩,運費很高,巴松管只能在美國和人搶,搶來要10484新台幣不包括吹口管,但7.9公斤的東西,美國當地運費要826,國際空運費要2765,打稅要1001,所以一樣巴松管不包括吹口管,基本就要15076,其中有五千塊都是運費消耗掉的。
許炯章先生買這個不可能不踩雷,什麼可以買什麼不能買,大概是我比較想聽到的,甚或我想聽反面一點的例子,例如說不練長笛的理由,或者說為什麼每個人都是主修長笛或其他樂器,然後副修鋼琴?是為了理解樂理與八十八、九十六個音階嗎?那如果不練樂理的人,怎麼走音樂這個路子?就當博物館館主一樣,只是買,然後不會用,也只能苦笑了?
即使是廢品長笛,也要花很多的運費,高價的運費包括包材、長笛盒,研究長笛盒與其品牌大概也是苦中作樂,畢竟高價運費都付了,你也不大可能要求代標商人提前拆開包裹,只寄長笛(樂器)來,盒子丟掉,樂器如果沒有盒子保護,其實也很麻煩,大概一下子就碰碎了。
家人已經要我不要再買這些廢品樂器,用的還都是他們的錢,而我也沒有第三個手機可以辦易利委給海關申報,少繳一點稅,現在買東西入關都要課稅了。
十幾個長笛也很佔空間,無法測試音色,只能從肉眼看出有的氣密度不好,有的皮墊被蟲蛀過,有的長笛盒裡面還有蟲子的遺骸,有的按鍵壞了,身管後面四個按鍵會同時開關,MIYAZAWA的一把MS-70日本人從兩千三百多新台幣,降到一千六百新台幣,終於被人買走了,但我沒有下標或競標,因為那個賣場的那個長笛,要加兩百元的日本國內稅金,整個長笛還是要一千八百多新台幣原價,我想說要給日本人抽稅,就算了。
宮澤長笛這一把原本開價兩千三的,是身管後面四個按鍵脫落,後面還有一把,是兩個按鍵脫落,是巧合嗎?還是宮澤的老長笛都會這樣按鍵脫落?
光長笛就耗用空間了,好在是金屬樂器,應該也不用放防潮箱了?可是我也沒那時間研究如何演奏,就當一種一種的浪漫吧,你只要想出一個好名稱與牌子,長笛亂做也可以,可能還是會有人買?十五隻長笛,大概也有十五個牌子,可見長笛生產並沒有很困難啊,小提琴與其他各種樂器也都是吧?你敢賭就可以投入生產,說不定也會有人買。宮澤長笛的樂器盒看起來還有木頭清潔棒的收納槽,而且木棒子還有MIYAZAWA FLUTE的打印?
每次帶回的長笛與紙箱我也有保留,感覺生活空間已經都不夠了,越來越不舒服,你看桌面上許先生已經有九個古董長笛,那就要九個長笛盒,甚或能放九個古董木頭長笛的防潮箱與室內空間,這對斷捨離的論點來說,一定是讓人困惑的,他家是不是有一棟樓可以拿來專門練音樂,擺長笛?
我一直覺得攝影或現在買的廢品樂器,也只是一個人生的調劑,人生還是要有一個均衡與平衡,而這個點很難抓,可能永遠抓不到。
人生就是無法什麼都擁有,想住在臺北,就得忍受完全不合理的房價,破爛的大樓,車水馬龍的嘈雜都會區,沒有自然原野的生活,天天搭捷運。
住在中南部或北北基桃以外的地區,東部,大概也有別的要忍受,好比單論樂器,如果你在紅頭嶼買一根巴松管,那我猜說不定全島只有你有那個樂器,只有你能用會用,如果你沒有老師,那可能永遠學不來,就當買了個擺設。
樂器和ZOOM SYSTEM;蔣載榮的書講的應該還是一樣的,全臺灣大概也只有臺北能養活所有的樂器業,你要玩什麼樂器,大概只有在臺北才能找到師資吧?
但臺北的生活環境看上去又是那麼差,同一份錢,大概在中南部就可以買透天,甚或別墅農莊,買座山吧?臺北人大概天生也都會斷捨離,居家整理,不用的東西就扔掉,因為不扔掉,房子根本無法住人。
每週一次的更新;每週一更,不知道會更新到什麼地方,我的長笛故事大概結束了,找不到師資(免費的),而我也懶得自學,也許去碰弦樂器亂拉亂彈還比較直接,管樂器在嘴部肌肉上沒有天分與訣竅,大概只能投降。暫時要等半年或一年後重新有免稅額度了,再看看來逛代標網站。
人生如何在房屋、居住空間、收藏、喜好、出清所有物拿去拍賣網站上賣(之前代標網站上看到札幌賣家,就說買了竹田TAKEDA的巴松管,好像要十六萬新台幣原價吧?但因為家庭因素需要錢,就半價六萬新台幣要賣了那組巴松管),種種因素上去考量,是很難的,好比那天好像是石雅如女士說的?說在奧地利就趕緊把學業早點修完,不然家裡的經濟真的撐不住,謝志偉先生不也直說他們留學生就是比雪梨本地人得花兩倍的錢去學東西?
臺灣一定是資源少,也沒有文化底蘊,國樂或西樂都無法在這塊土地上紮根,所以西樂都得到外國學,中式樂器你也還是得到原生的大陸去,臺灣說不定除了原住民口簧琴,根本就沒有自有樂器吧?后里薩克斯風又如何?薩克斯風根本也不稀奇,不然就做些巴松管或雙簧管出來啊,張連昌是有自己做的雙簧管在陳列室的。
從德式單簧管缺一對左手滾輪,臺北人說不修,我就覺得臺灣的樂器業大概不怎樣,我還沒有去后里張連昌問問,如果也沒有解答,那就是(以鐵工廠老鏡前輩建議的)自己去找3D列印的問,或者自己要用木頭做一個零件組,自己雕刻零件,大概省錢又不用麻煩別人。
我覺得不管在哪個地方做音樂,或做任何行業,大概都是不容易的吧,原料生產國只有原料,還是需要加工機,上次有看到楊勝傑的朋友邱崇偉搬到板橋去的工作室,沒有人,從外面看進去,就是市場裡的工作室,小小的房間,又暗。
玩音樂與玩樂器的基本要會該樂器的所有單純維修,調音換弦,那可能沒有五年十年的工,大概也學不來?而世界上有數十種數百種樂器吧?一輩子大概也學不會這麼多?
這些影片講的題材與大綱是以主講人的思考去講的,但我的思考相反,我大概就是想聽聽古董長笛的報價,買到哪些地雷商品,長笛盒是否有特殊之處(比如說上次那個同時可放短笛長笛的套組盒)
如何安排預算,買長笛的預算,人生的預算,或人生的規劃?好比女性男性長笛手,是應該去買純金長笛,或者應該留著當嫁妝聘禮?
哪些長笛已經被許炯章先生賣掉或放棄掉了?
房子怎麼打理?24小時開除濕冷氣嗎?或者買防潮箱?
(我家沒有冷氣,而以巴松管的本管低音節;側管次中音節來看,那要很寬的防潮箱才放得下,可能要一萬多塊的防潮箱才有那個寬度能放)。
我覺得這些八卦,好像是我比較愛聽的~~
抱歉不用留言沒關係了,我沒有開留言通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