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謝謝你❤感謝你❤佛菩薩❤聖音太好聽❤❤❤感恩❤尊敬佩服❤鞠躬❤❤❤
地藏菩薩摩訶薩教導的「唯心識觀」至極大悲釋迦牟尼世尊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眾生本來與十方諸佛同具清淨不生不滅、無垢無染的法身,《楞嚴經》中說:只因最初一念「我要明白」的分別心,而起無明,因無明故,各種分別相續相生,起諸妄想,種種顛倒,造作無量無邊的業習,自纏自縛,如蠶吐絲,而有三界六道輪迴生死的苦惱。所以迷本淨心的「妄想執著」乃是造作生死業果痛苦的業因,「妄想」是愛憎分別計較是非,「執著」是我執我見我慢,相輔相生,一切眾生生死苦具,皆因我執,我執立,是非生,愛憎立,喜怒滋,自性昏,諸惡長,諸惡皆作則眾苦交煎矣,生死苦惱永無止息!《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摩訶薩說:「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無淨,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法,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暗薰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地藏菩薩摩訶薩教示吾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舉心動念,無非是罪。」 我們若能常常自我覺照自己當下這一念,是虛妄亂想,用「唯心識觀」於妄想起處一念看破它,則業根積習當下斬除,就不隨惡習所轉,念念覺察,念念消滅,如普賢大士所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地藏菩薩摩訶薩於《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又說:「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地藏大士早已成佛,所傳授的心法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如《七佛傳心法偈》中,毗婆尸佛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毗舍浮佛亦云:「假藉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地藏大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教導我們去除妄想執著、返璞歸真的妙法:「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想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痴、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燄,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蕅益大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中說:「此唯心識觀乃是破法執之利刀,燒煩惱之猛燄,證涅槃之要津,成菩提之秘訣,至簡至易,至妙至玄!」《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唯心識觀」的奢摩他就是「真如實觀」,毗婆舍那即是修「如幻三昧」,吾人皆可交互覺觀運用,是斷除妄想執著,顯發我們本具菩提覺性,最直捷了當的妙法!夜半時分,若以觀世音菩薩所教的反聞聞自性作唯心識觀,更是說不出的寂滅清淨!所以,大悲釋迦牟尼世尊在《楞嚴經》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憨山大師云:「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功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我們學習普賢行願的念佛人,更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六根對六塵所起的一切幻化境界裡,時時刻刻以「唯心識觀」除滅一切貪瞋痴慢疑,除心不除境,身口意不造十惡,念念回歸不生不滅的般若智身,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觀自在」菩薩,自利利他悉無心魔障礙;才能「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阿彌陀佛
Amitabha ! Shadu ! Shadu ! Shadu ! What A Nice and Gentle Voice the Reader has ! I will recommend the video to others who are interested to learn this marvelous and wonderful EARTHSTORE BODHISATTVA SUTRA.
地藏經
弟子規🍀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易解: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都是日常生活起居必須要做到的事,做到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易解: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回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去做,不可推拖敷衍或偷懶卸責。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順從接受,不可頂嘴強辯,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易解: 事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中,九歲的黃香,為了讓父親能安睡,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搧涼,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每天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傍晚回家後,要將今天生活上發生的事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父母放心。出門前,須告訴父母要去那裡,回家後也要當面稟報父母,讓父母安心。平時生活起居要合乎常規,作息要保持規律,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心疑慮。🍀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易解: 縱然是小事,也不可以任性而為,不向父母稟告。如果因此而讓父母擔心,更是不孝的行為,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別人的物品雖小,也不可以私自藏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會傷父母的心。🍀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易解: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輕易使身體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 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容易做到的事;可是當父母親氣惱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也要一樣孝順,而且還要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遷善,這種孝順的行為才是最難能可貴的。🍀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易解: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間,應婉轉勸諫使他們改過向善,勸諫時態度要誠懇,語氣要溫和,並且和顏悅色。 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遇到適當時機,在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加以勸諫。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即使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被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易解: 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當盡心盡力的照顧,一旦病情沈重時,更要晝夜服侍,片刻不離開。父母去世之後,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整改變,應該戒絕酒肉,不能貪圖享受。 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要哀戚合乎禮節,不可草率馬虎,也不可以為了面子鋪張浪費,才是真孝順。 祭拜已經去世的父母時,應真心誠意,如同生前一樣恭敬。🍀出則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易解: 當兄姊的要友愛弟妹,做弟妹的要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說話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衝突和怨恨就自然消失不會發生了。🍀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易解: 良好的生活教育要從小培養,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應該主動去詢問有什麼可幫忙的,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易解: 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見長輩,應向前問好。長輩沒事時,即恭敬退後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古禮:不論騎馬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均應下馬或下車問候,並等到長者離去約百步之遙,才可以離開。 現解:不論騎車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若方便停車,應下車問候,並詢問是否需要搭便車。若長輩要離去,則目視長輩離去約百步之遙,才可以離開,這是敬老尊賢的表現。🍀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易解: 與長輩同處,長輩站立時,晚輩應該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座;長輩坐定以後,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與尊長交談,聲音要柔和適中,但回答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凊楚,也是不恰當的。有事要找尊長時,應快步向前;離去時,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當長輩問話時,應當專注聆聽,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左顧右盼。🍀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易解: 對待叔叔、伯伯等父執輩尊長,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同族的兄長如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友愛尊敬。書名:弟子規圖說。歡迎翻印。
唸的好!唯一沒有台灣國語版的!太愛你了😍!
🙏🙏🙏
可否加上字幕,感恩🙏🙏🙏
您好,第一品有个错误。兜率陀天。这个率字,发音错误。应该与《帅》 同音。这是梵文的译音,不能读"率"。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謝謝你❤感謝你❤佛菩薩❤聖音太好聽❤❤❤感恩❤尊敬佩服❤鞠躬❤❤❤
地藏菩薩摩訶薩教導的「唯心識觀」
至極大悲釋迦牟尼世尊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眾生本來與十方諸佛同具清淨不生不滅、無垢無染的法身,《楞嚴經》中說:只因最初一念「我要明白」的分別心,而起無明,因無明故,各種分別相續相生,起諸妄想,種種顛倒,造作無量無邊的業習,自纏自縛,如蠶吐絲,而有三界六道輪迴生死的苦惱。所以迷本淨心的「妄想執著」乃是造作生死業果痛苦的業因,「妄想」是愛憎分別計較是非,「執著」是我執我見我慢,相輔相生,一切眾生生死苦具,皆因我執,我執立,是非生,愛憎立,喜怒滋,自性昏,諸惡長,諸惡皆作則眾苦交煎矣,生死苦惱永無止息!
《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摩訶薩說:「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無淨,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法,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暗薰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地藏菩薩摩訶薩教示吾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舉心動念,無非是罪。」 我們若能常常自我覺照自己當下這一念,是虛妄亂想,用「唯心識觀」於妄想起處一念看破它,則業根積習當下斬除,就不隨惡習所轉,念念覺察,念念消滅,如普賢大士所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地藏菩薩摩訶薩於《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又說:「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
地藏大士早已成佛,所傳授的心法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如《七佛傳心法偈》中,毗婆尸佛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毗舍浮佛亦云:「假藉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地藏大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教導我們去除妄想執著、返璞歸真的妙法:「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想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痴、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燄,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蕅益大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中說:「此唯心識觀乃是破法執之利刀,燒煩惱之猛燄,證涅槃之要津,成菩提之秘訣,至簡至易,至妙至玄!」《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唯心識觀」的奢摩他就是「真如實觀」,毗婆舍那即是修「如幻三昧」,吾人皆可交互覺觀運用,是斷除妄想執著,顯發我們本具菩提覺性,最直捷了當的妙法!夜半時分,若以觀世音菩薩所教的反聞聞自性作唯心識觀,更是說不出的寂滅清淨!所以,大悲釋迦牟尼世尊在《楞嚴經》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憨山大師云:「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功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我們學習普賢行願的念佛人,更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六根對六塵所起的一切幻化境界裡,時時刻刻以「唯心識觀」除滅一切貪瞋痴慢疑,除心不除境,身口意不造十惡,念念回歸不生不滅的般若智身,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觀自在」菩薩,自利利他悉無心魔障礙;才能「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阿彌陀佛
Amitabha ! Shadu ! Shadu ! Shadu !
What A Nice and Gentle Voice the Reader has !
I will recommend the video to others who are interested to learn this marvelous and wonderful EARTHSTORE BODHISATTVA SUTRA.
地藏經
弟子規
🍀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易解: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都是日常生活起居必須要做到的事,做到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易解: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回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去做,不可推拖敷衍或偷懶卸責。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順從接受,不可頂嘴強辯,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
冬則溫。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業無變。
易解: 事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中,九歲的黃香,為了讓父親能安睡,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搧涼,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每天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傍晚回家後,要將今天生活上發生的事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父母放心。出門前,須告訴父母要去那裡,回家後也要當面稟報父母,讓父母安心。平時生活起居要合乎常規,作息要保持規律,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心疑慮。
🍀
事雖小。勿擅為。
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
苟私藏。親心傷。
易解: 縱然是小事,也不可以任性而為,不向父母稟告。如果因此而讓父母擔心,更是不孝的行為,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別人的物品雖小,也不可以私自藏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會傷父母的心。
🍀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易解: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輕易使身體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
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容易做到的事;可是當父母親氣惱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也要一樣孝順,而且還要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遷善,這種孝順的行為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易解: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間,應婉轉勸諫使他們改過向善,勸諫時態度要誠懇,語氣要溫和,並且和顏悅色。
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遇到適當時機,在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加以勸諫。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即使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被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
親有疾。藥先嘗。
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生。
易解: 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當盡心盡力的照顧,一旦病情沈重時,更要晝夜服侍,片刻不離開。父母去世之後,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整改變,應該戒絕酒肉,不能貪圖享受。
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要哀戚合乎禮節,不可草率馬虎,也不可以為了面子鋪張浪費,才是真孝順。
祭拜已經去世的父母時,應真心誠意,如同生前一樣恭敬。
🍀出則弟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
言語忍。忿自泯。
易解: 當兄姊的要友愛弟妹,做弟妹的要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說話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衝突和怨恨就自然消失不會發生了。
🍀
或飲食。或坐走。
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易解: 良好的生活教育要從小培養,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應該主動去詢問有什麼可幫忙的,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
🍀
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
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
過猶待。百步餘。
易解: 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見長輩,應向前問好。長輩沒事時,即恭敬退後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古禮:不論騎馬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均應下馬或下車問候,並等到長者離去約百步之遙,才可以離開。
現解:不論騎車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若方便停車,應下車問候,並詢問是否需要搭便車。若長輩要離去,則目視長輩離去約百步之遙,才可以離開,這是敬老尊賢的表現。
🍀
長者立。幼勿坐。
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
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
問起對。視勿移。
易解: 與長輩同處,長輩站立時,晚輩應該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座;長輩坐定以後,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與尊長交談,聲音要柔和適中,但回答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凊楚,也是不恰當的。有事要找尊長時,應快步向前;離去時,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當長輩問話時,應當專注聆聽,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左顧右盼。
🍀
事諸父。如事父。
事諸兄。如事兄。
易解: 對待叔叔、伯伯等父執輩尊長,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同族的兄長如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書名:弟子規圖說。
歡迎翻印。
唸的好!唯一沒有台灣國語版的!太愛你了😍!
🙏🙏🙏
可否加上字幕,感恩🙏🙏🙏
您好,第一品有个错误。兜率陀天。
这个率字,发音错误。应该与《帅》 同音。这是梵文的译音,不能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