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大師的地底之旅!【LIS科學史】(莫霍洛維契奇 - 地函的發現)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9 янв 2025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32

  • @銀河彡
    @銀河彡 2 года назад +5

    怎麼連電視節目都出現了😂,不過如果有這個節目的話我一定會準時收看的😄

  • @16.numb.
    @16.numb. 4 года назад +18

    3:21 撞到地震儀那段快笑死,一直按重播

    • @LISscience
      @LISscience  4 года назад +8

      身為一個公務人員,平常在辦公室打打籃球也是很合理很合邏輯的一件事

  • @MRharryshieh
    @MRharryshieh 4 года назад +9

    科學史真的好看

  • @紫兔木冥
    @紫兔木冥 4 года назад +4

    感謝感謝啦!

    • @LISscience
      @LISscience  4 года назад +1

      不客氣不客氣啦!

  • @binladan911
    @binladan911 4 года назад +10

    國三地科只有教地殼地函地核,莫氏和古氏不連續面完全沒有提到,這時的學生都被直線運動和牛頓搞的很頭痛。最近新的影片越來越有趣了,跟早期拍的差很多,加油!

    • @LISscience
      @LISscience  4 года назад +1

      可能是怕這個名字太嚇人吧哈哈哈,講成地殼跟地函的交界面就好理解很多了,小編個人也不是很知道不連續面是在不連續什麼東西XD

    • @crossgate03
      @crossgate03 4 года назад +2

      波速不連續

  • @iamckf
    @iamckf 4 года назад +6

    震波速度和密度不是呈正相關喔,而是負相關。之所以震波速度在深處會比較快,更重要的原因是地層被擠壓、壓縮比變大造成的。
    不過動畫畫得很好,解釋為何傳到地函、比較長的路徑反而會比直達波提早到的現象說明得很清楚。

    • @LISscience
      @LISscience  4 года назад +9

      您好,我是LIS的教材製作總監弼升
      感謝您仔細的觀看以及回饋,這邊與您解釋為什麼團隊會在影片中呈現「密度與波速成正相關」想法的前因後果。
      LIS在製作科學史影片時,希望能夠呈現「當時科學家的想法」,來讓孩子了解以及學習科學家想事情的方式。但是在查找莫氏的相關資料時,團隊查詢不到他當時的論文及手稿,因此僅能使用一些比較可信的網站對莫氏的評論資料,像是維基百科的莫氏不連續面英文介面、可汗學院介紹莫氏不連續面的影片等等,都有提到莫氏「當時的認知」是認為密度與波速成正相關,因此我們就大膽的假設莫氏當時認為「密度與波速成正相關」,來呈現影片中的內容。
      不過並未在片中指出這個概念其實已經與現代的所知不符,確實是我們做得不盡完善的地方,我們之後會把相關資訊補充在資訊欄內
      真的十分感謝您願意指出我們的不足,之後還請您不吝指教,謝謝!!

    • @李佳昇-j6b
      @李佳昇-j6b 4 года назад +3

      LIS情境科學教材 我看了你們的對話後覺得,LIS的影片就像是道耳吞提了原子說,它簡單易懂又可以解決大多數的現象。而陳老師就像是道耳吞之後的科學家,他提出了矛盾點與修正調整的地方。
      「原子說」雖然有很多放在現代科技眼裡,諸多需要被修正跟調整的地方,但它卻提供了很棒的方向幫助大家思考與討論,並進一步地追求真理。
      兩位示範了一次很棒的科學家之間討論呢。

    • @mickyyang6652
      @mickyyang6652 4 года назад +3

      @@LISscience 我覺得因為是科學史,呈現當時科學家/界的想法、認知比較好。不過可以中途讓狗狗插進來說明(避免誤會),類似於「可逆反應」時「反應物」、「生成物」的名詞出現方式。
      如:
      科學家:我認為……
      狗狗:其實後來被證明應該是……
      或者是像以前片尾科學家和狗狗的對話(Q:……)等方式,也可以在最後科學家照片+後續情況之後以純文字說明。

  • @FallingWhiteDove
    @FallingWhiteDove 4 года назад +3

    好棒

    • @LISscience
      @LISscience  4 года назад

      能得到你這句稱讚就足夠了!

  • @郭惠全
    @郭惠全 4 года назад +5

    為什麼在地函中高速前進的波,接近觀測站時,又會往上跑呢?7:54秒處

    • @LISscience
      @LISscience  4 года назад +2

      @@李佳昇-j6b 你成功了!超級成功!嗚嗚嗚看到我們的影片真的成功影響到觀眾覺得好感動啊~~
      不過影片裏面的這個現象跟你說的有點微妙的差異XD

    • @LISscience
      @LISscience  4 года назад +6

      這個現象要說明起來有點抽象,請大家準備好你的想像力XD
      就像影片裡面提到的,「波會往四面八方傳遞」,影片裡面用方向性很明顯的線條是為了幫大家理解,不過其實震波無時無刻都是以自身為中心向外擴散的,而當震波擴散到旁邊的地方時,旁邊的地方就也變成了一個新的震源,不停地往四面八方傳遞震波
      雖然在動畫中他看起來是接近觀測站之後才往上跑,但其實在不連續面上的每一點都在往所有方向傳遞震動,動畫裡面只是把震波耗時最短的路徑呈現出來方便理解而已
      這個觀念真的有點抽象,要解釋清楚需要大量的心力,而且這個觀念其實是高中甚至大學才會教到的,考慮到各項因素我們決定先避而不談,但沒想到還是逃不過各位細心又聰明的觀眾法眼XD
      真的必須給大家一個大大的讚,態度有夠優秀,台灣的未來就靠你們了!!!

    • @李佳昇-j6b
      @李佳昇-j6b 4 года назад +3

      @@LISscience 我覺得厲害的是你們團隊,可以將這個麼多困難且複雜的知識內容修剪成大多數人一看就能輕易理解的簡易概念。再搭配科學家的故事,引導觀眾跟隨當代科學家們的腳步,去理解他們最初是用什麼樣的簡單想法一步一步地抽絲剝繭做科學。雖然只是一段小小的十來分鐘的故事影片製作,但這個中間過程一定花了很大的心力。我想我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等待新一集的LIS故事需要那麼久的時間了。
      你們的影片對我的學生來說大概就像是登山樓梯的第一階吧,也許跟他們所要面對的知識之山相比,在高度上或許是微不足道。但若沒有這個第一階,大概也不會有第一步了吧。
      PS:我的學生當中,已經有班級拿你們的影片當作是中午吃飯時間的「配菜」了。希望這件事可以激勵你們繼續「成功」下去!

    • @MRharryshieh
      @MRharryshieh 4 года назад +1

      LIS情境科學教材
      我覺得應該佳昇的說明才是對的
      因為地殼本身密度是連續變化的
      這時候你可以當成幾何光學中n(r)的變介質問題
      你說的應該是惠更斯的想法
      但事實上無法用它只是個很定性的說明
      沒辦法解釋主要能量部分的路徑

    • @LISscience
      @LISscience  4 года назад +3

      @@MRharryshieh 如果您指的是第三道遲到的震波的話,那的確是比較接近佳昇老師的說法
      不過如果是最早到的那道震波,那就不太一樣了,簡單來說,那道波並沒有「到了接近觀測站的點之後突然往上跑」而是「在莫氏不連續面上的每一個點上都往四面八方擴散」
      動畫中是為了方便理解,把「震波花最少時間的路徑」以簡單的線條呈現出來,並不是說那道震波真的往上跑了

  • @怡樺林-c1l
    @怡樺林-c1l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9:02的地方大木罵了哇靠XD
    一直replay
    o(* ̄▽ ̄*)o

  • @粘慈恬
    @粘慈恬 4 года назад +6

    按F5那段也太有趣了吧😂

    • @LISscience
      @LISscience  4 года назад +2

      整個都重新整理了

    • @16.numb.
      @16.numb. 4 года назад +1

      寶傑你怎麼看

    • @cheihilee2083
      @cheihilee2083 4 года назад +1

      是在震三次 -小-

  • @---5298
    @---5298 2 года назад

    小黑子....

  • @usertu4452
    @usertu4452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科學史真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