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巴哈》第一堂:什麼是「巴洛克」? 降B大調第一號鍵盤組曲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9 июн 2020
  • 主題:什麼是「巴洛克」? 降B大調第一號鍵盤組曲
    日期:2017/3/27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線上節目冊www.npac-ntt.org/dispUploadBo...
  • РазвлеченияРазвлечения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88

  • @fumanyatsartpage4434
    @fumanyatsartpage4434 3 года назад +19

    感謝台中國家歌劇院主辦和在此分享如此具水準的節目!

  • @yipai8628
    @yipai8628 3 года назад +14

    好节目! 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中,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
    它直接决定进化程度的高低!。杨老师讲得好,江老师弹得好。谢谢!

  • @bluenao720
    @bluenao720 3 года назад +12

    巴哈的音樂,即使現在聽起來,還是很前衛啊!

  • @tungyuechan2574
    @tungyuechan2574 3 года назад +16

    感謝上載這麼的節目,陪我渡過無人的聖誕,困在死城的香港人路過

    •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2 года назад

      希望您今年聖誕節可以不要再一個人看影片了(小編幫您祈禱

  • @donnasun7586
    @donnasun7586 3 года назад +8

    太好了,我特别喜欢巴哈。

  • @coolinva
    @coolinva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Wonderful program and thanks very much.

  • @choihoiyin4208
    @choihoiyin4208 3 года назад +4

    Very nice! I love this talk so much!

  • @YinsMusic
    @YinsMusic 3 года назад +9

    這是寶藏!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4

    我是台灣的五年級生 大陸叫60後
    我那個年代 上下的知識份子 很多人都有西洋古典音樂是 優越 高大尚
    因為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小時候台灣 經濟 不好
    然後找著比較有錢的人他們 都比較有機會接觸古典音樂
    所以我們那個年代 很多知識份子 他們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古典音樂
    所以日後有機會接觸以後他們 都會有 西洋古典音樂比較高尚高大上
    很多人 大一點以後 或者成員以後 就會開始勉強自己 接觸 古典音樂 彌補之前的夢
    會願意對古典音樂的接觸學習 多花一點時間金錢
    而這個時候台灣經濟已經開始變得比較好了
    所以那個年代很多唱片公司就推出西洋古典音樂的CD
    那個時候是 台灣唱片業最榮景 的時候
    主要的唱片行都會有 大的西洋古典音樂的專區
    然後唱片公司 當然也不會放過機會
    就推出了很多 中文解說的 卡帶 後來是cd
    很多人就在這種缺乏 音樂母語 白話文的學習階段
    直接去接觸他們感覺高大上 以前沒有機會接觸很想接觸的 古典音樂
    然後他們就會吧 這些樂曲解說 看了又看把它記起來
    然後勉強自己反覆的去聽CD 企圖想要去體會出樂曲解說的感覺
    那當然人在一個領域裡這樣子的去投入 久了久了 會慢慢累積一些經驗感覺
    然後古典音樂 就跟聽得下去了 甚至於變成1種習慣
    但是其實這些人並沒有真正經到音樂的 世界
    他們所認為的音樂 其實是 最後表現出來的意境
    也就是 樂曲解說 裡面說的那些東西
    大家並不是真正有音樂 英高節奏的排列組合經驗能力 然後從樂譜裡面 去看得出來這些音樂 這樣寫作 感覺出這些意境
    總之 我成長的那個年代很多人就是這樣 所以這些人就會對古典音樂有一種優越感
    然後就會比較看不起流行音樂
    當然很多人不會直接這樣說出來 免得引起論戰
    但是他們心裡就是比較翹不起流行音樂
    其實音樂不分任何形式 都是音高節奏排列組合 最後加上音色要素 來表達人類想要表達的意境
    如果音樂的學習是從母語階段白話文階段這樣子學上來的人 那他對於音高節奏排列組合 就會有一定的能力跟經驗 那這樣他的音樂世界就不會特別去 只屬於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 音樂雖然會有類型 但是對這些人來說這些類型是沒有國界的 因為這些人是 有能力重音高節奏排列組合 直接去感受到音樂的意境 而不是去看人家寫好的樂曲解說 勉強自己去聽出來的
    一般的樂曲解說會說巴洛克時代就是 像珍珠一樣 好多好多的音符
    其實對一個 有音樂母語 白話文使用階段的人 他根本不需要這些樂曲解說
    聽巴洛克的時代 的音樂 就會感受到這些東西
    比如多嘉禾舞曲 或者 前奏曲 其實就算沒有樂曲解說 這樣子的人他也會 IG的音符裡整理感受出每一種不同 類型的曲子 他的音樂組合 英高以及節奏組合的實際感覺
    還不是像很多人跳過這些階段 就靠那些樂曲解說隔層紗的去體會這些感覺 沒有真的進入到音樂的 世界 沒有能夠自己有能力用英高節奏來訴說自己的情感 永遠都只能朗誦 別人寫好的作品 用這種 方式才能夠藉由音樂來傳達自己的感覺 而且演奏上 也必須要 有現成的版本 聆聽過 的去模仿 才會有足夠的看法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 不能跳過這些階段 對於一些 音樂天份比較好 可以考得上音樂班 沒有經過太多的訓練 就可以有相當的 視唱聽寫能力的人 那當然他們直接 用古典音樂當成學習素材 也是可以的 但是就是會耗用太非常多的時間金錢
    但是一般 音樂 資質條件普通的社會大眾
    如果走這種路線的話 一般都是會陣亡的
    就像很多小學音樂班的人 後來也學不下去了
    =======
    我為什麼可以把 這個道理說得這麼清楚
    因為我自己也是過來人 也是曾經直接跳過 白話文
    古典音樂優越感高大上
    看樂曲解說學音樂的人
    這樣過了非常多年 雖然學了很多年的樂器 但是其實並沒有真正能夠進到音樂的世界
    之後來有機會到美國念書 學校有音樂系 接觸過美國的音樂教育 來吧見自己過去的音樂學習觀念是有問題的 或者更清楚地說我們台灣很多主流的老師灌輸我們的教育是有問題的
    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台灣的老師 他們自己到國外留學 在音樂性的部分 常常 都被教授剃光頭
    反正在家人在台灣他們也有教學生 每天也跟學生說音樂這個音樂那個
    當他們後來回國以後跟別人說他們在 歐美 留學的經驗
    其實他們只是想告訴別人他們跟台灣 沒有留學的老師不一樣
    但是 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的台灣人
    再說這些事情的時候 都沒有能夠去回想那過去他們還沒出國之前他們不是 灌輸給社會一大堆錯誤的 音樂學習 觀念
    更不要說很多的老師就算他們留學 其實他們是用台灣的學習觀念 去國外學的
    並沒有本質的 在那短短的兩年碩士學位 本質上的被改變
    因為台灣 是填鴨教育 習慣於這種教育的人 是很難 短短的兩年 就可以 有革命性的改變
    總之我自己也經歷過那種階段 所以我非常知道這些 古典音樂優越感的 人的感覺

  • @user-ft9vs8pd2o
    @user-ft9vs8pd2o 2 года назад +5

    Wow,台湾好多古典音乐的教授老师,羡慕。

  • @donnasun7586
    @donnasun7586 3 года назад +4

    “Beethoven tells you what it’s like to be Beethoven and Mozart tells you what it’s like to be human. Bach tells you what it’s like to be the universe.” The quote about classical music comes from Hitchhikers’s Guide to the Galaxy author Douglas Adams.

  • @leongunnyli6059
    @leongunnyli6059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感谢。

  • @user-pc1yv7ej3t
    @user-pc1yv7ej3t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希望能繼續製作古典音樂的……
    雖然曲高但不會和“寡”
    太精彩太優質了,謝謝辛苦您了。。

  • @kelseygrammar9400
    @kelseygrammar9400 3 года назад +5

    这种讲课形式真好,既有深度又不枯燥。

  • @seancloser
    @seancloser 3 года назад +15

    喜歡台灣為古典音樂做的事情,這些歷史,其實可能比現在更珍貴重要。

    •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真的,但其實進行式我們也要好好珍惜,以後也會變成歷史呀!

  • @wiziii
    @wiziii 5 дней назад

    我非常喜歡古典音樂也非常喜歡各時代的搖滾樂、電子音樂。在不同的心情、氣氛上,我認為每一種音樂都有必要的存在價值,不用覺得巴哈比較厲害就貶低韋瓦第和現代音樂,任何音樂都有其欣賞之處,當聽越多只會覺得自己越渺小,好好地放下身段聆聽,別只站在高處聆聽,你也可以聽到K-POP的美妙~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5

    其實音樂的學習就像語言的學習
    應該是要紮紮實實的 有 母語的階段 白話文的階段 最後才去學 文言文
    就是說 應該要像小朋友學母語一樣 有一個時期 類似奧福音樂教育 讓小孩子 去體會 英高以及節奏的排列組合 在這個階段 不要給小孩子公式( 文法/ 樂理) 就是直接用音高以及節奏讓小孩子自己去 嘗試 探索 給小孩子犯錯的空間
    然後 再進到白話文的階段 就像我們到學校以後開始會學造句 其實並不是我們到學校以後才開始學的 我們在 家庭母語階段早就已經會了 只是到學校比較系統化的文法化的在學習
    音樂也是一樣的道理 這個階段比較好的素材當然是 流行音樂
    因為 就像楊老師4瓶裡提到的 流行音樂有歌詞的幫助 所以英高節奏的排列組合出來的意境比較容易體會到 另外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 因為他是我們這個時代作曲家所寫的 所以我們對這個創作的時代背景已經比較了解了 就不需要 鄭人買履 脫褲子放屁的再去研究 創作者生存的 年代
    所以用流行音樂來學習音樂 從教育的角度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項
    用流行音樂來讓 學習者體會了解音高以及節奏的排列組合 是一個比較容易上手的 學習素材
    然後學生對於 音高節奏排列組合已經有經驗了之後 他在去 接觸 文言文的古典音樂
    其實根本不用別人跟他說太多 他自己從音樂的本身就可以體會得到
    曲子的本身本來就是會傳達這些東西
    曲子本身就是我們學音樂最好的老師
    現代問題就是如果 跳過母語階段跳過白話文階段
    就直接 用文言文的古典音樂 來學習音樂
    當然就會 很難上手
    然後就會要 是看很多的樂曲解說
    才可能大概 隔層紗的知道那個感覺
    其實如果了解我上面說的道理的朋友
    就會發現發
    古典音樂優越感那種 用 多年的時間去看那些樂曲解說這種隔層紗的學習方式
    還不如紮紮實實的 不要好高騖遠 不要看不起流行音樂的
    用流行音樂來打你的基本音樂能力
    有了足夠的 音高以及節奏排列組合的經驗能力
    再來接觸什麼音樂就會有足夠的能力基礎
    剩下來 就是看大家有興趣在什麼音樂了
    古典音樂 不然需要接觸
    但 古典音樂 本來就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 的東西
    如果 音樂的性向上 不屬於 古典音樂的人
    也沒有必要勉強的一定要花那麼多的時間 在他身上

  • @jjq5993
    @jjq5993 3 года назад

    谢谢分享

  • @lilee2616
    @lilee2616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彈得不錯,多聽幾次會膩就無法展現主講者所描述偉大的巴哈。

  • @rainlin1233
    @rainlin1233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讚讚讚!

  • @user-jq8ht7mh6c
    @user-jq8ht7mh6c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喜欢巴赫

  • @jackinhamburg6555
    @jackinhamburg6555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杨教授厉害

  • @user-jv8ny7tk3q
    @user-jv8ny7tk3q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優心藝揪慧輩聽到🎶💟💗💓💞

  • @wtz3371
    @wtz3371 3 года назад +10

    江老师弹得真好诶

  • @perrychen9059
    @perrychen9059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我要為BWV 825前奏曲唱一首流行歌...前奏才剛剛響起,就有人哭紅了眼睛。
    怎麼會有這麼美麗又帶有哀愁的旋律,想讓人一探究竟

  • @jiancai_nocturne
    @jiancai_nocturne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About bach, I only play bwv 988/aria,1,7,25.

  • @yuyunfei9994
    @yuyunfei9994 3 года назад +35

    对岸有这么好的通识教育节目,竟然没有人打卡来留言,我先来填个空。

    •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謝謝您,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

    • @user-wf3ze8hz4x
      @user-wf3ze8hz4x 3 года назад +5

      我也是,羡慕对岸的古典音乐氛围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小提琴的名曲解說 大陸更多啊 台灣網路上反而很少

    • @skny2282
      @skny2282 3 года назад +5

      @@teddywang69 大陸對於音樂歷史硬分析能力不錯,台灣的軟分析素質很強,彼此應該交流在古典音樂上的共鳴。旅美20多年的歐洲古典音樂藝術愛好者路過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skny2282 我不是在說學術上的交流
      我是說 對於一般大眾的音樂學習資訊
      台灣的老師真正關鍵的學習資訊他們才不會在網路上分享 他們要你花錢去跟他們學他才會告訴你
      反而是大陸的老師 願意分享的人比較多 當然還是離歐美有一個距離

  • @changfred4905
    @changfred4905 3 года назад

    Bach Keyboard Partitas, No.1 in Bb, BWV 825
    01 - Prelude 38:02 ruclips.net/video/H27FaUbaY_k/видео.html
    02 - Allemande 47:32 ruclips.net/video/zkfFLgSh_D8/видео.html
    03 - Courante 51:25 ruclips.net/video/G-GnAGwjXnM/видео.html
    04 - Sarabande 56:13 ruclips.net/video/aHOxbGqvInc/видео.html
    05 - Minuet I, II 1:02:50 ruclips.net/video/PujvYs8XQBo/видео.html
    06 - Gigue 1:07:24 ruclips.net/video/sMs22xMO7AM/видео.html

  • @user-wb7rd5ss1g
    @user-wb7rd5ss1g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这种关于古典音乐的知识比较缺乏,能够有老师比较详尽的介绍,是惊喜的!本人非常欣赏古典音乐,那是心灵奔放的感觉,非一般流行音乐可以比翼!

  • @jiancai_nocturne
    @jiancai_nocturne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Great composer's main job is transfer organ sheets to piano sheets.

  • @GamutBaroqueEnsemble
    @GamutBaroqueEnsemble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如果是想从纯音乐角度讲的话,应该讲巴洛克音乐的结构特点-通奏低音,再讲当时的记谱方法数字低音。和不同演奏家处理数字低音的可能不同。巴哈喜欢可能自己全部写出来认为最好的音符演奏而不用数字低音了。

  • @user-jv2ti6li2j
    @user-jv2ti6li2j Год назад

    🙏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另外 演奏家也要負很大的責任 流行音樂 因為會有一個很權威而且很理解的版本 大家都是聽那個版本 而且那個版本 的演唱者 通常都是跟 原作曲者討論 指導過 甚至於演唱者根本就是原創者 每一個細節都已經非常清楚都有把他清楚的唱出來 讓人聽的人很容易就可以掌握到 當然就比較容易理解
    而且絕大多數人都是聽這個唯一的版本 當作他主要的印象
    古典音樂就不一樣 古典音樂很多的演奏家 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盡到責任 把曲子的每一個細節都非常詳細的斟酌 再加上 演奏技巧能力的 限制 總之期是很多古典音樂之所以沒辦法給大家理解都是因為 簡肇哲也沒有把他清楚的 唱出來 像巴哈的很多曲子其實很多版本 裡面一些段落的斷句都是亂七八糟的 那當然停的人就沒辦法 聽得出來了
    流行音樂就比較沒有這種問題 因為他都是唯一的版本 大部分人頭腦的印像都是那個版本 而且這個版本都是 或許這本人每一個細節都討論 指導過修正過
    當然大家要聽就會比較容易

  • @thientrohong5739
    @thientrohong5739 3 года назад

    👏👏👏

  • @chitailun
    @chitailun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讲的很好。虽然不喜欢大部分古典音乐,但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是不错的。我渐渐明白古典音乐之所以不好听,是因为这些音乐是为场景和仪式服务的,音乐人永远不是主角,宗教或者贵族才是主角,音乐的目的不是表达情感,而是衬托场景,所以音乐本身没有灵魂,无意义的装饰琶音特别多。这也许是和现代音乐区别最大的地方,现代音乐的主角是歌手或者演奏者,表现的东西自然不同。那时候的音乐家之间比高下,也许并非是比较音乐好不好听,而是在比较音乐的精致复杂程度和弹奏技巧的高下,好像中国人的宫笔画一样,这也是外行领导内行的必然结果。

    •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2 года назад

      謝謝您的分享!

    • @boyuanlu9566
      @boyuanlu9566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槽你,通篇每个字都是槽点。首先“古典音乐不好听,是因为为场景和仪式服务,音乐人不是主角”。从巴洛克时代开始,整个音乐发展的趋向都是个性化,自由化,情感化。并不是说所有音乐家都得给宫廷或者教会服务。哪怕巴洛克时期,当时音乐人的创作自由度也都是相当大的, 巴赫他一生写了1400多部作品,一半都是为了大众作的世俗音乐(比如差不多好几百首世俗康塔塔,这都是为了当时普通民众创作的)。 他当时甚至为了鼓励大家喝咖啡而创作了《咖啡康塔塔》,你是怎么看出来当时音乐不为普通人和音乐人服务的?
      其次,”音乐的目的不是表达情感,而是衬托场景,所以音乐本身没有灵魂“。哦,音乐庄重复杂等于没灵魂没情感?你这是典型听不懂在瞎说。 音乐千篇一律的好听才是没灵魂,比如一些音乐单单为了讨好听众听觉,过分强调旋律,简化了织体、对位、和声这些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元素,其音乐本身空乏得很,其实这样的音乐才是没灵魂的(哪些音乐不必我说吧)。不是说一定要表达个什么情感才能是有灵魂的音乐,人家动机型写作和实验音乐不一定要表达什么情感。
      你说的”当时音乐家在比较音乐的精致复杂程度和弹奏技巧的高下“更是滑天下之大稽。音乐家之间不讨论这些深层次的创作技法和演奏技法那讨论什么?讨论这音乐好听不好听?你觉得巴赫贝多芬会只感性地和定性地在意音乐好听不好听?人家贝多芬写的Grosse Fuge放在当时可能都是刺耳的音乐,你见过有哪个后世的音乐家批评过他音乐太复杂了不好听?
      ”外行领导内行的必然结果“,这更是槽中之槽。按你意思,”精致复杂和高超弹奏技巧“的音乐等于外行音乐,”简单好听“的音乐等于内行音乐, 你这不是典型反智主义?音乐基本构成元素有结构、节奏、和声、织体、旋律等等, 音乐好听不好听往往首先跟旋律有关,只关注好听不好听或者旋律性其实才是外行的想法。还要纠正一点,那时音乐家写的音乐不可能不好听,你只是可能不太习惯风格的差异。毕竟这都是300年前的古风了。

  • @janelleyichen
    @janelleyichen 3 года назад +3

    關於舞曲的這些資料是哪來的?!真有想像力?!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那段 可以告訴我幾分幾秒

  • @yun-yuhuang3277
    @yun-yuhuang3277 3 года назад +3

    好棒的演講,要聽2流的音樂,聽Telemann - 他的音樂現在演奏的不多,當年Bach 的年代是叱侘風雲,比巴哈還有名,
    過世後沒有被演奏得多,但也寫得很棒、很好聽 ,少了深刻、永恆而已⋯⋯哈哈而已

    • @freedomqwaszx1872
      @freedomqwaszx1872 3 года назад

      巴赫的伟大也是被门德尔松发现的。会不会有其他的音乐伟人也被埋藏了至今无伯乐发现呢?乐曲那么多,光研究演奏已有的音乐都已经演奏不完了。

    •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2 года назад

      謝謝支持!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重點不是時期而是 創作的形式手法 古代的音樂也有那種 普通人聽就很容易朗朗上口的 現在的流行音樂 如果不是那些主打歌的話其實一般人聽也不見得就會喜歡
    古典音樂一樣會有有歌詞的 聲樂 那是因為我們一般人聽不懂 義大利文 義大利人來經他是不是就比較容易聽得懂 就像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隨便找一個中國人他都可以很快的掌握到那個意境 可是外國人來拉達的就是怪怪的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跟現代古代沒有 絕對的關係 是因為形式的關係

    •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2 года назад

      小編長知識了,謝謝您!

    • @user-xn6pt6cr3q
      @user-xn6pt6cr3q 2 года назад

      時期、曲式都有關係,重點是作曲家的關係,J.S.Bach。 重點是”巴洛克時期”,為鍵盤樂器而寫的,而當時有鋼琴嗎?曲式的風格呢?

  • @williamchung1501
    @williamchung1501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可以聽聽盛原的版本

  • @mixovauk
    @mixovauk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想想爪哇音樂對德步西的影響:如果古典音樂因為不是為現代人耳朵寫的音樂,所以對我們將有特殊的啟發;那巴哈若有機會聽到現在的華語流行樂,也會受到巨大的撞擊吧(這可以寫一部穿越劇了)。

  • @cleopatrachuang4780
    @cleopatrachuang4780 3 года назад

    👍👍👍

  • @YT34594
    @YT34594 Год назад +1

    為什麼不在標題或介紹裡加上主講人教授的名字,而且真的不合我日常搜索的習慣,搞得我想回看結果搜了好久才找回來這個系列 😂😂😂

    • @sjlxup6
      @sjlxup6 Год назад

      回看可以到臺中歌劇院官網 有全系列整理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3

    我肯定這個視頻 古典音樂推廣的用心
    不過
    5:44 這段話 這種想法觀念 真的太偏頗了
    ( 而其實要解決視頻裡面說的這個問題 真正 最廣大的社會大眾 比較可行的 的解決方案
    反而是要從 流行音樂當學習素材來上手)
    這個問題根本不是你聽哪一種音樂的問題而是聽音樂的人音樂能力的問題 譬如說聽聽fingerstyle吉他的人 他們也不會只聽主旋律啊 他們會去親節奏曲聽其他的伴奏聲部 反而使這些人如果來聽古典音樂因為古典音樂這些其他的部分不清楚他們反而聽不到
    這根本不是古典非古典的問題 試聽中音樂能力的問題 的確沒有錯台灣普遍的停送聽音樂都缺乏製作這些能力 但是這是部分古典流行的 都是會有這種問題並不是因為他們聽了流行音樂聽習慣了來聽古典音樂才變成這樣
    事實上我所認識的 大多數有經古典音樂的朋友 你突然問他 一個和弦的組成他們也回答不出來啊 你突然問他哪一個調 的調號他也回答不出來 突然問他們一個陰沉他也聽不出來 更不要說要聽的到調性和弦和聲這種東西 這個可能連一些音樂系的老師這種能力都不見得很夠
    反而是一些流行音樂非古典音樂的樂手這種能力可能比音樂系畢業的老師還強
    所以的確 很多人聽音樂這樣子 主要清楚旋律是沒有辦法欣賞到音樂的全貌
    音樂可以給我們的應該 可以得到的更多
    但是這種問題並不是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的問題啊 是學習者聆聽者的音樂能力的問題
    我相信就算是在古代 全部都是古典音樂的時代 一般沒有受過音樂教育的民眾他們來聽他們當代的音樂一樣也是主要聽到主旋律啊 這是人天性能力的問題 就像華人社會 中國古代的音樂主要是單音旋律為主的 難道中國人要祖先 也都是懶嗎 難道是因為他們做小叮噹的時光機 然後從小生長在現代 所以他們才變成那樣嗎
    / 另外的確沒有錯 很多人聽音樂的確 主要聽主旋律
    但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像我上面說的並不是古典流行的問題 不是古典非古典的問題 而是因為12年的國民義務教育下我們上了無數的音樂課 但是大多數的人員基本的和弦組成 基本的 音程概念都沒有
    這是誰造成的 當然都是音樂系畢業的老師們造成的 或者早期師範體系的 老師造成的
    這些人覺得都是古典音樂啊 那為什麼他們會造成這樣子的教育結果
    其實很大的部分就是因為 其實這些老師們大多數的人也沒有真正融會貫通 的懂這些樂理
    很多科班畢業的老師 就是背公式 然後是上聽寫可以聽得出來這些公式他們就畢業了
    你如果突然叫他們多聲部寫作寫出一個比較有音樂性的段落他們根本缺乏這種能力
    你隨便找一個音樂系畢業的老師哪一首古典音樂問他那是什麼調性的 很多老師根本就回答不出來
    你給他一段樂句叫他幫你面的和弦聽完寫出來很多老師也沒有把握
    那你要這些人去當國民音樂教育的老師 他怎麼可能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這些他不擅長的東西上面拿石頭去砸自己的腳 關於一些追根究底的學生問他們 他們就被問倒了
    ===%
    好 那為什麼這些人都是音樂系畢業的他們寫出來的成果卻是這樣
    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他們流行音樂接觸 得不夠 非古典音樂接觸的不夠
    就像 音樂欣賞課 一般比較會教的老師他可能會從單身部的音樂開始教起重葛利果聖歌開始教起 然後一點一點的 越介紹 越複雜的音樂最後講到 奏鳴曲式
    就是人的學習當然是要一次用簡單的素材 讓他引入 進到這個世界 然後最後才能 去接觸那些我們希望他達到的東西
    同樣的道理音樂能力的應用 也是一樣 其實不應該輕視那些最簡單的音樂 和音樂系其實就應該讓他們在這些最簡單的音樂裡面去應用 去抓歌 讓他們 可以用這些比較簡單的素材 去把基本的樂理必叫融會貫通的認識
    / 天外就是學音樂就像學語言 不可能只有聆聽就可以學得 起來 不可能只有聆聽你就可以 認識運用這個語言 語言的學習你還要去說 甚至於去寫作
    就像小朋友他們學國語 不可能因為他們小學一年級程度還很初階 就不需要造句不需要寫簡單的作文
    這樣子一個語言是學不起來的
    而這個時候程度的人 的小朋友他們說寫出來的造句 當然是呀呀學語最簡單的 他們所寫出來的作文也是一樣是最簡單的 不可能一下子 就去接觸那些文學性的東西要他們寫出這樣子的東西
    同樣的道理音樂這個語言的學習也是一樣 要這樣子學才可以真正進入音樂語言的世界
    台灣在我那個年代 音樂 的教育體系 (我是五年級尾)
    就太多像這個視頻的教授這種觀念
    古典音樂的優越感
    所以在師資培養的教育體系裡面 就沒有讓這些實質可以在簡單的音樂裡面充分的去體驗音樂三要素的運作 所以培養出來的獅子其實自己根本也沒有真的進入到音樂的世界 那當然他們所成就出來的國民音樂教育體系 就是我們現在看到台灣的結果 大多數的人經過12年的國家 上了超過1個碩士 36學分的 音樂課 最後的結果大多數的連連大三和弦小三和弦 的概念都沒有 都覺得這是很複雜的東西
    這個社會現像是誰造成的 並不是流行音樂背景教育的老師造成的 反而是古典音樂教育背景的老師造成的
    而這些老師是誰培養起來的 就是像這個視頻這種觀念 類似觀念的銷售培養起來的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另外同一首曲子沒有一定要用 什麼方式去詮釋
    譬如 說嚴藝丹的三寸日光 他最一開始的版本是非常典雅的很古典的版本
    裡面的歌詞也是跟著這個感覺走
    但是後來 嚴藝丹 又唱的另外一個版本 比較輕鬆 這個版本如果跟歌詞對起來會比較不搭調
    不過如果聽的人不要太被歌詞影響的話 其實 音樂的角度 也是一種不錯的選項
    也就是說其實 如果 從朗誦拷貝學音樂的人的觀念 他會覺得歌詞 可以幫助理解
    但是如果從一個有在玩音樂真正懂音樂的人的觀念 其實歌詞往往也是讓大家沒辦法跳出框框的障礙
    不過 我提這一段 主要是要說
    所以
    同一首曲子也沒有一定要怎麼樣詮釋
    所以同樣的道理古典音樂也一樣
    沒有人規定一定要用 音樂史 去探究 然後最後弄出來的 詮釋 就才是正確的
    就像嚴藝丹的三寸 日光
    如果不是因為後來那個版本是他本人唱的話 如果是 其他人或一般民眾 用那種方式唱的話
    哪那種拷貝式音樂學習的人 可能就會覺得後來那種版本是錯的
    所以古典音樂也是同樣的道理 其實如果巴哈 我在這個世界上或者莫札特他們活在現代 好不好他們會覺得他們 的創作被 現代音樂系指導的那種 詮釋 方向 很無聊
    他們自己也會想要把它搖擺做一些變化
    你怎麼知道 對於巴哈的曲子
    沒有走你們認為的歷史的路線 沒有走古典學校教育所說的那種演奏路線
    你所反對的 等那個人
    他不是 當年的巴哈 投胎轉世
    他覺得過去那種 表現方式 喝了忘魂湯重新投胎轉世的他 想要改變

    •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2 года назад

      您這樣一說,小編也想知道巴哈的感想了🤣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2 года назад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可以確定知道的事巴哈是一個不會墨守成規 充滿創意 不斷前進的人 如果巴哈有機會經過後來的音樂時代 我是說 阿爾班尼士 法雅 德布西 甚至於 20世紀21世紀的 音樂 相信發哈對於他過去的作品 不可能只有現在古典音樂教育音樂史分析的那一種詮釋
      其實也不只是巴哈啦 我覺得 正常的人都是會被環境改變的
      人如果可以活得夠久活好幾個世紀的話
      人的想法一定會有很大的不同
      甚至 推翻 自己先前的想法 也是很正常的

  • @hfdzhdxh99
    @hfdzhdxh99 24 дня назад

    👍

  • @bobo-hk9lq
    @bobo-hk9lq 3 года назад

    會嗎?
    韋瓦第怎麼會讓人有一曲作曲家的觀念?
    應該是你的印象偏見吧!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他可能是要說「一片歌手」 借用這樣子的詞彙
      可是一片歌手也不是這個意思
      一片歌手是出一片唱片就消失了
      他應該是想要說 很多人對韋瓦第的認識 只有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 @putinniejimmy5795
    @putinniejimmy5795 3 года назад

    我比較喜歡彈奏巴哈的時候不踩踏板。

  • @fanwangfujian
    @fanwangfujian 3 года назад

    Bach & Vivaldi 就是在做饭!哈哈哈

  • @Vickiehou
    @Vickiehou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以「藝匠」的角度來說,現代流行音樂作曲家也差不多,反覆使用相同的素材和主題與重心,或同樣的旋律重新編曲就是一首新歌了

  • @jamesbong9663
    @jamesbong9663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为什么是音乐之父?首先要清楚这里的“音乐”的定义是什么标准。

    • @skny2282
      @skny2282 3 года назад +4

      我想他要表達的是歐洲”古典時期”的音樂之父。大多數人稱開創者是父親,也有些人稱影響開創者的人是父親。父親代表著在孩子沒誕生前的時代創新過並傳承精神給下一代的角色。
      我概括用年代數字表達
      1400-1600 文藝復興時期
      1600-1750 巴洛克時期
      1750-1830 古典時期
      1830-1900 浪漫時期
      Johann Sebastian Bach 出生在巴洛克時代的晚期,他生命結束那一年也就是古典時期的開端。我是在紐約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2 года назад

      謝謝您的分享!

  • @leongunnyli6059
    @leongunnyli6059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德国人做古典乐是有匠人精神的。

  • @chi-tsunhuang9866
    @chi-tsunhuang9866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20231124:台南黃吉村
    範圍廣大精深
    何人能曉得巴哈的靈魂境界,正如他創作的
    受難曲,讓人領略秦觀的心境:
    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
    ,黃鸝又啼數聲!
    內容多樣充實
    令人聽懂巴哈的當年心境,仿似他創作的
    協奏曲,使人知道晏殊𡿨浣溪沙>的情境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
    園香徑獨徘徊!
    感謝教授,條理井然的講解
    讚美專家,灑脫清晰的音色
    謹贈小詩一首以表敬意
    楊照
    楊枝花外伴春色
    照嶺風光聴鳥聲
    江恬儀
    恬靜心隨疏雨細
    儀容琴任晚風稀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都什麼年代了 還用這種 古典音樂為尊的思考觀念

    • @skny2282
      @skny2282 3 года назад +5

      我住紐約20多年了在Steinway Piano & Sons 這裡上班,歐美國家的”創新”來自於對古典的尊重,在創新的同時也不忘緬懷歷史的進程。歐洲的小鎮立法禁止蓋現代大樓,歐洲航空業翹楚的法國在首都巴黎也立法現代大樓只能限定在某個區域蓋,因為歐美人懂得創新是因為他們重視歷史進程。我在Stuttgart 開會時參觀過Porsche GT3的生產線,德國工程師講了Renovation is from what was good from the past. 因為他們的人生觀念就是尊重每一個時代人的”今天”。所以在首都柏林有大量的現代音樂酒吧也有大量的古典樂演出場所。因為這一代的生命會過去,每一代人享受的不只是個人的今天,也享受著過去每一代人的今天。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skny2282 不是我不是在說這個 算了懶得跟你說了啦
      總之 不要跟這個老師一樣 用自己的觀點的看事情
      說這些 用網路討論太累了
      要用錄視頻的我講的比較清楚
      我不是在說音樂學術的討論 我是在說這個老師他的思考很主觀 當然他要主觀是他自己的自由 可適用國家 舉辦的活動的名義去宣談他自己的主觀看法 我沒有辦法認同
      我是說他提到什麼耳朵很懶得這些說法 他這個都是從古典 維珍的角度去看的 人家流行音樂節奏動態感的古典音樂強多了 那為什麼不說聽古典音樂的人耳朵很爛的去聽節奏動態
      就算是 歌詞那也是要用耳朵去聽啊 他自己染的聽歌詞想要去聽音程 要在聽歌詞的角度他還不是一樣很懶
      我是在說他視頻裡面這個部分
      古典 音樂之所以被人們 覺得不好聽是有 古典音樂自身不足 的原因的
      怎麼能夠說不喜歡聽古典音樂的人耳朵就很懶
      那你不喜歡聽流行音樂的 不是一樣是另外一種懶惰
      古典音樂本來就是在節奏動態裡面比較死板 這是古典音樂的缺點
      學習古典音樂的人也不見得音樂能力就比較好啊
      特別是節奏動態的能力
      更何況聽古典音樂也不代表就是學習古典音樂 很多古典 音樂系的人 畢業的人根本就沒有真正進到音樂的世界
      很多古典音樂的學習者甚至於是老師 他們把人家寫好的作品 用樂器彈出來 頭被出來就認為這樣子是在玩音樂 那還不如流行音樂民謠吉他的樂手 才是真正的在玩音樂
      我的意思是說就像詩詞歌賦的朗誦 他雖然也是一種藝術
      但是並不是真正的文學藝術
      同樣的很多古典樂器的學習者 他們只是把人家寫好的曲子 像詩詞朗誦一樣用樂器在彈出來 說真的這根本不是真正的音樂心智活動
      從音樂心智活動的角度來看 還不如非古典的一些即興創作的演奏者
      從這種角度來看誰比較懶
      陳銳的這個視頻你看人家成對是什麼態度 來對待非古典音樂 他怎麼樣檢討他自己能力上的不足
      等一下我把網址貼上來ruclips.net/video/auQsJFxrcf0/видео.html
      他就願意承認小提琴手通常都太重視旋律音節 對於和弦 沒有 這種爵士樂手這麼重視
      至於音樂的部分 他是評也沒有講的 多深入 又沒有講得很多 沒什麼好評論的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skny2282 另外你說到什麼沒問美國家的創新來自於對古典的尊重
      這個只是innovation 其中的一小部分吧
      Innovation更重要的是對於現有新的東西的尊重吧
      我是在美國念MBA的 我是學行銷的 就是專門在學 這方面的
      我也在紐約住了一段時間 我姐姐移民到紐約 紐澤西
      完全都沒有接觸古典音樂的人應該 就不會沒有 innovation 的能力吧
      我在美國學了兩年的MBA 也在美國的工廠做人快要兩年的事情 印象裡也沒有什麼在這裡 討論古典音樂的 (PS當然我也有在美國的音樂系音樂教學課程 不過這不是重點)
      其實在這邊並沒有人不尊重古典音樂
      是這個 講課的老師不尊重 對於流行音樂和現代音樂的 愛好者
      爸不喜歡去聽他在乎事情的人就說成是藍 那反過來別人在乎他不喜歡聽的他自己不是也懶嗎 然後把學古典音樂好像就變成比較厲害 其實你去看好和弦官大為老師他說了好幾次 學古典音樂的人節奏動態能力都很奇怪 我前幾天才看了一個有趣的視頻你可以去看看超好笑的 等我一下我轉貼
      ruclips.net/video/IQ8Y97YEUXQ/видео.html
      這個視頻如果你沒有時間你爸 7分鐘到9分鐘這一段 看一下 超好笑的就是學古典音樂的人常常都變被機械訓練的變的很死版
      其實如果從西方啟發教育的這種角度 其實不喜歡動腦的 往往反而是 華人社會裡很多 學古典音樂 一直在學考費音樂的人 的人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我就不再回應了因為這個不是三言兩語能打字可以說清楚的 總之這個是平的這一位老師他 就是那種很傳統的古典音樂榮耀感的那種想法的老師 我自己學習古典音樂30年了 19歲開始學習現在52歲 其實他的這種觀念是我早期剛開始學古典音樂所接觸的 的很多老師的想法 不過其實現在台灣也很多人改變 不會這麼 狹隘
      以前我的一些朋友他們叫古典吉他 他們的頭腦都是古典的那一套訓練方式 如果要跟他們講一些不同的訓練方式他們就會反對 就像很多 小提琴 老師 一提到小提琴自學他們就反對
      但是這些其實從小就被洗腦的老師們 又在台灣填鴨教育的社會長大 其實他們根本就從來沒有真正 去嘗試過他們所反對的方式 就在那邊胡亂的反對 自己也不知道還以為自己是對的
      總之我有一些朋友他們教古典吉他 從前的他們就是像大多數的老師這樣 以古典的教學為尊 不是這種方式的他們就會反對就認為不對 但是其實他們自己從小根本就沒有用不同的方式真正認真的去體驗過 就否定掉了 而且他們信心滿滿的覺得自己是對的 其實就是來自對於古典 樂器那種 狹隘的榮 耀感
      但是這幾年因為烏克麗麗很多人在學 市場很大 所以我一些教古典吉他的朋友 他們也開始試著在教烏克麗麗 交屋克麗麗就跟張明老吉他很像 就跟教民謠吉他很像 你不可能用古典音樂那種一開始大量原因接的方式來訓練 也就是說我這些 老師朋友 他們也開始嘗試使用民謠的方式在教學生 其實這些學生後來變厲害了獨奏能力一樣也很好啊 所以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根本就沒有什麼樣才是對什麼樣才是錯的 所以他們以前的那種堅持根本是基於只有 現在自己從小習慣的學習方式的 思考 還自己為自己比較對
      而他們這種自信心是來自於很多古典音樂學習者井底之蛙的心裡
      請不要弄錯井底之蛙的不是古典音樂 是這些人的心態

    • @user-xn6pt6cr3q
      @user-xn6pt6cr3q 2 года назад

      以古典或流行音樂為尊的思考觀,不是重點。都什麼年代了,你還來討論古典樂? 要懂音樂需要了解歷史。沒有古典樂的思考觀還能創作什麼一流的作品價值怎能比?

  • @af-secret
    @af-secret 3 года назад +4

    巴赫的作品就是古典音乐世界的“八股文”,《平均十二律》就像是和尚念经一样,没什么区别。

    • @putinniejimmy5795
      @putinniejimmy5795 3 года назад

      你真的懂Bach嗎?

    • @af-secret
      @af-secret 3 года назад

      @@putinniejimmy5795 我对《平均十二律》评价很合适,让念经变得不是很枯燥也算本事了。

    • @putinniejimmy5795
      @putinniejimmy5795 3 года назад

      @@af-secret 你彈過多少巴哈的曲子我倒想知道,說來聽聽,你有資格評論巴哈的曲子嗎?

    • @putinniejimmy5795
      @putinniejimmy5795 3 года назад

      @@af-secret 我看你是沒音樂底子純粹看影片聽聽別人彈就自己留一堆狂妄的評論吧,讓人貽笑大方。

    •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2 года назад

      謝謝大家熱烈討論~

  • @putinniejimmy5795
    @putinniejimmy5795 3 года назад

    看來下面留言區引來一些粗俗的蒼蠅在這邊酸

    • @donnasun7586
      @donnasun7586 3 года назад

      估计这些人的数学只有小学程度,听音乐也只是听个调调,井底之蛙不知道宇宙之大。🥵

    •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2 года назад

      無論如何,小編都很感謝大家願意與我們分享一切!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所以要改變楊老師說的這個現象 其實反而是要重視與流行音樂當成學習素材的音樂教育 培養我們的詩詞 有能力在國民音樂教育課裡面去教音樂三要素的應用 用一些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簡單的素材 讓大家可以進入到音樂語言的世界 然後大家有的能力之後 無論是聽古典音樂 或者是非古典的音樂 都會有能力聽到主旋律以外的東西 那至於大家最後鍾愛的是哪一種類型的音樂 其實藝術的東西本來是青菜蘿蔔更有各有所號 各種形式的音樂它發展到極致 都會有他的術性的東西 有其他音樂形式所不及的部分
    ( 譬如說流行音樂的節奏使用商 往往比古典時期的古典音樂更為複雜 流行音樂的和弦型態使用 野比古典音樂更為靈活 所以不是流行音樂就一定比較簡單 是聽音樂的人他是用什麼方式去 聽 而就像楊老師一開始說的 古典音樂用那種單旋律的方式去聽 一樣聽不到 很多東西聽不到 其實飛古典音樂也是一樣的 而這個原罪並不是非古典音樂的問題 而是因為大家國民音樂教育音樂能力的問題 這個部分我再上一個留言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就不知道這邊再說一次)
    我這個留言只是想說 要如何解 改善這個現狀 其實 最好最可行的方法 反而跟楊老師說的 相反
    其實是老師們不要輕視流行音樂 然後用這些比較簡單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 去讓人們 進入到音樂的世界 也就是好和弦官大為老師的那種教育啦 那個才是真的可以讓大家進到音樂世界的東西啊 不是直接就叫大家去聽古典音樂 其實我是五年級生活年輕的時候那個年代 古典音樂CD賣得很好的年代 一大堆人買古典音樂CD在聽可是大多數的人根本什麼都聽不到 這個問題 根本不是古典音樂直接去聽聽多聽少的問題
    也不是直接拿古典音樂聽這些主旋律以外東西的問題 還是大家音樂的基本能力太缺乏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失敗
    要改善這個現象 基本上像我上個留言說的反而是要拿這種比較容易上手的素材然後帶著學生去聽這些音樂的東西 音樂三要素的東西
    ( 你看長榮交響樂團南台灣民謠 去改編的那些曲子 如果拿這些素材 讓人們去學習關到為老師說的 樂理的東西是不是比你直接去拿巴哈那個年代的曲子 他根本不是用和聲學寫作的方式來待遇大家到音樂的世界更適合)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其實他的年紀大概跟我差沒有太多 我剛才查了一下他大概大我5歲而已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小時候 社會整體的環境比較困苦
      大部分的人都沒有什麼機會接觸音樂
      所以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 對於古典音樂就會有一種高尚感崇拜感
      一些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古典音樂的人
      然後自己比較有自學能力的人
      往往就會去查很多資料 去聽古典音樂
      總之那個年代很多的人 就會變成那種古典音樂優越感
      他讓我感覺他就是這樣子 我們那個時期的人的社會文化 衍伸出來的一些想法
      我是52歲的人 我18 19歲大一的時候開始接觸學習古典樂器
      在那個之前我並沒有什麼太多的音樂學習經驗
      (我是不會像他這麼極端的看輕非古典音樂)
      不過剛開始的我 多多少少也會有他類似的想法
      (我是說多多少少都會有古典音樂優越感)
      回首來看 就是因為那個時候的我並沒有
      真正進入到音樂語言的世界
      就只是表面的去了解一些音樂史 曲式的東西
      然後在那個之前其實對流行音樂的音樂 爵士音樂.......現代音樂的音樂 實也沒什麼接觸
      所以就會以 古典音樂為尊 古典音樂的優越感
      不知道他 是不是跟我一樣的情況
      可是後來我到美國 接觸了美國的音樂教育
      ( 我25歲那一年 也就是我接觸古典樂器7年的時間)
      我開始改變了
      我美國的吉他教授
      讓我 發現從前的我根本沒有真正的在學音樂
      自此以後我開始 想辦法轉型
      讓我可以 逐漸的有能力去使用音樂三要素
      就像我們說一個語言
      我們可以使用這個語言去表達我們想表達的東西
      因為我想要做這樣子的轉型
      所以讓我逐漸意識到
      「其實真正可以幫助我的素材是流行音樂 」
      總之就是一些比較簡單或者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音樂
      用這種音樂當成我們學習音樂要素的素材
      學習好和弦官大為老師視頻裡面講的這些東西
      ruclips.net/user/NiceChord%E5%A5%BD%E5%92%8C%E5%BC%A6
      自此之後 慢慢的對我來說 音樂就比較沒有國界了
      (我是說就沒有什麼 古典 非古典 的國界了)
      其實都是音樂三要素 音高節奏音色的排列組合
      就是看這些排列組合我們想要呈現怎麼樣的東西
      PS 其實我缺乏這些能力 剛開始我也不是完全不知道
      但是因為跟楊老師一樣古典音樂的優越感
      所以 下意識 就有一點瞧不起流行音樂
      就沒有拿他來當學習的素材
      所以反而讓我自己一直沒辦法真正進入到音樂三要素的世界
      那個時候的我 我知道的就是
      像這個視頻裡面 想要告訴我們的內容
      就只是知道 一些音樂表面的 曲式 音樂史而已
      那個時候的我
      一段音樂 一個樂句
      最基本的 「和聲要素 節奏的配置」
      這些 真正音樂語言 的角度 我根本就沒有欣賞的能力
      根本就沒有真正聽到音樂語言的世界
      更不要說用音樂這個語言
      自己來說自己的話 來寫一些邊一些自己的音樂段落
      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情感的這種基本的運用能力
      其實為什麼學這麼多年 古典樂器一直都沒有這種能力 就是因為古典音樂為準的型態 讓自己一直停留在音樂學習的表面 那些表面的曲式結構表面的 音樂時創作背景
      根本就沒有真正進入到音樂三要素 節奏音高 音色 的使用 理解
      反而是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民謠的東西 然後民謠的書裡面很多都在寫這些東西 然後常常去用它 自己才慢慢進入到音樂語言的世界 然後再去聽古典音樂才能夠真正聽得到古典音樂的一些細節
      這時候再去看音樂史 或者曲式這些東西
      才更知道他到底是什麼
      就比較不會像過去的我
      只是 把音史 曲式這些東西
      當成是顯學 人云亦云的去跟別人說
      陷入這樣子的自己 渾然不知寫的
      其實他的年紀大概跟我差沒有太多 我剛才查了一下他大概大我5歲而已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從小 社會 整體的環境比較困苦
      大部分的人都沒有什麼機會接觸音樂
      所以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 對於古典音樂就會有一種高尚感崇拜感
      一些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古典音樂的人
      然後自己比較有自學能力的人
      往往就會去查很多資料 去聽古典音樂
      總之那個年代很多的人 就會變成那種古典音樂優越感
      他讓我感覺他就是這樣子 我們那個時期的人的社會文化 衍伸出來的一些想法
      我是52歲的人 我18 19歲大一的時候開始接觸學習古典樂器
      在那個之前我並沒有什麼太多的音樂學習經驗
      (我是不會像他這麼極端的看輕非古典音樂)
      不過剛開始的我 多多少少也會有他類似的想法
      (我是說多多少少都會有古典音樂優越感)
      回首來看 就是因為那個時候的我並沒有
      真正進入到音樂語言的世界
      就只是表面的去了解一些音樂史 曲式的東西
      然後在那個之前其實對流行音樂的音樂 爵士音樂.......現代音樂的音樂 實也沒什麼接觸
      所以就會以 古典音樂為尊 古典音樂的優越感
      不知道他 是不是跟我一樣的情況
      可是後來我到美國 接觸了美國的音樂教育
      ( 我25歲那一年 也就是我接觸古典樂器7年的時間)
      我開始改變了
      我美國的吉他教授
      讓我 發現從前的我根本沒有真正的在學音樂
      自此以後我開始 想辦法轉型
      讓我可以 逐漸的有能力去使用音樂三要素
      就像我們說一個語言
      我們可以使用這個語言去表達我們想表達的東西
      因為我想要做這樣子的轉型
      所以讓我逐漸意識到
      「其實真正可以幫助我的素材是流行音樂 」
      總之就是一些比較簡單或者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音樂
      用這種音樂當成我們學習音樂要素的素材
      學習好和弦官大為老師視頻裡面講的這些東西
      ruclips.net/user/NiceChord%E5%A5%BD%E5%92%8C%E5%BC%A6
      自此之後 慢慢的對我來說 音樂就比較沒有國界了
      (我是說就沒有什麼 古典 非古典 的國界了)
      其實都是音樂三要素 音高節奏音色的排列組合
      就是看這些排列組合我們想要呈現怎麼樣的東西
      PS 其實我缺乏這些能力 剛開始我也不是完全不知道
      但是因為跟楊老師一樣古典音樂的優越感
      所以 下意識 就有一點瞧不起流行音樂
      就沒有拿他來當學習的素材
      所以反而讓我自己一直沒辦法真正進入到音樂三要素的世界
      那個時候的我 我知道的就是
      像這個視頻裡面 想要告訴我們的內容
      就只是知道 一些音樂表面的 曲式 音樂史而已
      那個時候的我
      一段音樂 一個樂句
      最基本的 「和聲要素 節奏的配置」
      這些 真正音樂語言 的角度 我根本就沒有欣賞的能力
      根本就沒有真正聽到音樂語言的世界
      更不要說用音樂這個語言
      自己來說自己的話 來寫一些邊一些自己的音樂段落
      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情感的這種基本的運用能力
      其實為什麼學這麼多年 古典樂器一直都沒有這種能力 就是因為古典音樂為準的型態 讓自己一直停留在音樂學習的表面 那些表面的曲式結構表面的 音樂時創作背景
      根本就沒有真正進入到音樂三要素 節奏音高 音色 的使用 理解
      反而是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民謠的東西 然後民謠的書裡面很多都在寫這些東西 然後常常去用它 自己才慢慢進入到音樂語言的世界 然後再去聽古典音樂才能夠真正聽得到古典音樂的一些細節
      這時候再去看音樂史 或者曲式這些東西
      才更知道他到底是什麼
      就比較不會像過去的我
      只是 把音史 曲式這些東西
      當成是顯學 人云亦云的去跟別人說
      陷入這樣子的自己 渾然不知

    •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2 года назад

      感謝您的分享

    • @woliupan1519
      @woliupan1519 2 года назад

      @@NationalTaichungTheater 有点夸夸其谈。维瓦尔第怎么没有弱起的旋律?还举出《四季》!可是老师你听过忘记了还是故意哗众取宠?《四季》第一首协奏曲《春》的头一个音就是弱起的E! 另外将韩德尔说成是二流作曲家恐怕也只是你一个人的观点。

  • @jiancai_nocturne
    @jiancai_nocturne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Nonsense.

  • @lijianing
    @lijianing Месяц назад

    一开场,就用古典音乐猛踩现代音乐,这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音乐人应有的态度

  • @jeffchi7833
    @jeffchi7833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费话太多,一个话题绕来绕去,思路不清晰

  • @user-rg5bs1rb5u
    @user-rg5bs1rb5u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个人感受:巴哈(大陆称作巴赫)被这位老师捧得太高了。老师说巴哈像是个做饭的,这样的说法似乎更贴切实际,但老师又同时贬了一下莫札特实属不当。相反,我认为莫札特和后来的背多分才真的是天生音乐之才,莫札特的音乐意境深邃,旋律优美,显然源自心灵深处,展示出某种程度的神性。而背多分的音乐虽有情绪表达,但也都是走心之作。
    巴哈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应市之作,模式化(套式)的商品生产过程。

    • @oliviayung7324
      @oliviayung7324 3 года назад +5

      好心你就不要不懂裝懂啦,貽笑大方!

    • @lihuaihe9550
      @lihuaihe9550 3 года назад +4

      無知者無畏

    • @user-rg5bs1rb5u
      @user-rg5bs1rb5u 3 года назад

      @@oliviayung7324 不曾想大方没贻笑,倒害了小芳您笑得如此辛苦。
      无意冒犯,请见谅!

    • @user-rg5bs1rb5u
      @user-rg5bs1rb5u 3 года назад

      @@lihuaihe9550 “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程度,需要有相当程度的知识。”一一托马斯.索维尔
      “能够认识到别人的无知程度,常人不逮,弱智足矣!”一一邢玉強 附合索维尔

    • @xiaohuilu5644
      @xiaohuilu5644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贝多芬本人的音乐传承就和巴赫有直接关系,他对巴赫也有评价,先了解一下不好吗?

  • @jinqiuyang2353
    @jinqiuyang2353 3 года назад +4

    讲的比较普通,不喜欢这种腔调讲音乐,讲的也比较乱没有逻辑,举例也很无聊。水平较低,可能是普通爱好者的人群吧

    • @lilykam0302
      @lilykam0302 3 года назад +5

      觀眾是普通大眾 喜愛音樂的普通人 你厲害你來講呀 又要高深又要大家聽得懂

    • @jinqiuyang2353
      @jinqiuyang2353 3 года назад +5

      @@lilykam0302 就是因为观众是普通爱乐者,所以更应该接近普通人,我并不认为要讲的很高深,应该更生动有趣,接近听众。什么我很羡慕演奏家,他们只需要演奏一流作品,而我是研究者,要接触二三流作品云云,难道不是在自我吹嘘,而且很不尊重演奏家吗?

    • @CoreyPao
      @CoreyPao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jinqiuyang2353 或許你不認識楊照,那也沒關係,不過在他講述的過程當中我並不覺得他不尊重演奏家,他只是在描述以自己立場是怎麼去對音樂做詮釋罷了。另外,這是一個很接近普通人的活動及課程,我很喜歡。

    • @jinqiuyang2353
      @jinqiuyang2353 3 года назад

      @@CoreyPao 好吧,也许我对他了解的不够多吧,也可能我想多了,总之在音乐路上多一位传播者终究是极大的好事。

    • @putinniejimmy5795
      @putinniejimmy5795 3 года назад

      @@jinqiuyang2353 有本事你就在youtube上傳幾個你對古典音樂的評論,讓大家看看你說得怎樣,不要到時候被別人給一堆差評。

  • @teddywang69
    @teddywang69 3 года назад

    楊老師你好 我不認識你所以我對你的音樂背景不清楚
    不過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你 沒有真的進到音樂的世界 你沒有真的在玩音樂 所以你沒辦法理解為什麼 很多人會喜歡 你所謂的當代音樂 包含流行歌曲?
    節奏的部分來說其實 古典音樂很多的古典音樂才是 很單調聽來聽去都是一樣的東西
    流行音樂的節奏變化 比較複雜
    你怎麼沒有發現這個事情 昂
    你怎麼不會 覺得很多古典曲子 節奏太單調了 很無聊
    其實和弦進行也是一樣 其實很多古典音樂和弦進行也是蠻單調的
    還沒有一些流行音樂複雜

  • @user-xb3rk7tw9c
    @user-xb3rk7tw9c 2 года назад

    太難聽了還那麽多人聽太假了你們這些人都太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