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永相隨 阿美樂 阿彌陀佛基本福利愛樂合唱團 Amituofo UBW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5 окт 2024
  • ⭐️阿美樂⭐️新歌發表⭐️愛永相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真愛永相隨🥳💖👍🎼🎻
    愛永相隨
    詞:神光秋谷
    曲/唱:AI Suno
    演出:阿美樂
    [Verse]
    你是如此的美麗
    你的聲音和氣息
    你的樣貌和身體
    你的靈魂和呼吸
    都刻印在我心裡
    聽你唱歌我最歡喜
    美妙歌聲常留心底
    看你演戲我最愜意
    動人姿態常存心裡
    每一刻的我和你
    如夢幻泡影如戲
    露水閃電般消逝
    夢一般的我和你
    夢一樣的甜和蜜
    我已深深愛上你
    [Chorus]
    相印心心 不渝此情
    愛如明月 海洋之心
    真心全現 極樂愛真
    鏡花水月 如夢如幻
    緣起不滅 愛永相隨
    緣起不滅 愛永相隨
    相印心心 極樂愛真
    鏡花水月 如夢如幻
    緣起不滅 愛永相隨
    緣起不滅 愛永相隨
    相印心心 不渝此情
    愛如明月 海洋之心
    真心全現 極樂愛真
    鏡花水月 如夢如幻
    緣起不滅 愛永相隨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8

  • @storyhouse1978
    @storyhouse1978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真愛永相隨🥳💖👍🎼🎻

  • @jinmeichen158
    @jinmeichen158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往生不是一個人的死亡,而是生命的開始,不是一個生離死別,而是一個大團圓的開始,是把一個最悲的悲劇,變為一個最殊勝的喜劇。
    往生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開始
    黃念祖老居士:
      在極樂世界,你要想看釋迦牟尼佛的世界,你要想看看自己在生前的這些人,你在寶樹就看見了。
      所以我說往生不是一個人的死亡,而是生命的開始,不是一個生離死別,而是一個大團圓的開始,是把一個最悲的悲劇,變為一個最殊勝的喜劇,是不是這樣?
      不然人一死之後,下輩子你吃我、我吃你都不知道,不要說還認識,就分別了,永遠分別了,就死了沉淪六道,不知怎麼樣。生到淨佛國土,當你思念親人的話,就跟鏡子看見自己影子一樣,看見自己所要看的人。
      看見有什麼好處?可以加持他,有你的力量,還可以請諸佛的力量來加持,使得這個沒有死的人,他們也發心,也要往生,將來最後都在極樂世界,這個大團圓的喜劇,就是這樣殊勝。所以佛法我們稱為大安樂法門。
    《淨修捷要報恩談》

  • @x-vq3bl
    @x-vq3bl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释迦牟尼佛说是「阿弥陀佛」。
    梵文的mita的意思是limited(有限)。"弥陀佛" 的意思是 "有限的佛"。
    梵文Amita的意思是unlimited(无限)。ābha 是“光”的意思。Amitābha的意思是 "无量光"。Tathāgata 是"如来",Buddha是"佛"。
    弥陀的意思是有限/量,阿弥陀的意思是无限量。称「阿弥陀」是「弥陀」,就是说「阿弥陀佛」是「有限寿命」、「有限光的佛」。
    「弥陀」不同于「观音」的简化。「观音」并没有歪曲Avalokitasvara的意思。「弥陀」却歪曲了Amitabha的意思。
    日本的念佛法门是唐朝时代传去。唐朝时代的发音是Amita 。韩国念阿弥陀如是发音,Amita。唐密,“A” 音是印契本性的方便。
    ----------------------------------------
    Google,关键词:mahayana mita dictionary
    Mahayana (major branch of Buddhism)
    Mita (मित) refers to “limited (domain)”, according to the 2nd century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chapter 40.
    ----------------------------------------
    转载于维基百科,关键词:阿弥陀佛
    在梵语中,无量光(अमिताभ,Amitābha)与无量寿(अमितायूस्,Amitāyus)都来自同一个字根 अमिता(Amita,音译阿弥陀)。
    अमिता(Amita)来自梵语动词字根मा,mā-,源自原始印欧字根 *meh₁-,意为“测量、量度、被计算”,拉丁文同源词metiri>mensus>mensurare>英文measure,mā的过去分词形态 mita(弥陀);
    否定冠词अ,a-,音译“阿”,拉丁文、英文同源词a-/an-/un-/u-;
    a加上mita意为“无量、无法测量、无法计算”。后缀 ābha 是“光”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光”,音译阿弥陀婆或阿弥多婆。
    另一个梵文名 Amitāyus,后缀 āyus 是“寿命”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寿”,音译阿弥陀庾斯。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南无本师阿弥陀如来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梵文的eka ratram 的意思是 一日一夜 或明相至明相。明相至明相的意思是 「日出至日出」。
    「一心不乱」的意思是「专心念如来」,然后临命终时,如来令心不乱,胎生或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专心/一心不乱/系念不乱」的特征是「专心看手机,忽略其他事情」; 「专心念佛,忽略其他事情」。
    「一边念佛,一边做事」不是「专心/一心不乱/系念不乱」。
    ----------------------------------------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发现一切法(色form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假合,无常生灭,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这样就会对一切法失去兴趣。
    一减, 对色受想行识的兴趣,
    一增, 对妙法妙境的兴趣,
    就变成 专心念如来,系念不乱。
    --------------------------------
    如果不依《佛说阿弥陀经》,可以依《佛说无量寿经》。
    除了依《佛说阿弥陀经》,也可以依《佛说无量寿经》的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根据《佛说无量寿经》,胎生西方极乐世界 或 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发大乘菩提心,十念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没发大乘菩提心,十念胎生西方极乐世界。
    ----------------------------------------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
    對曰:「已見。」
    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復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 @x-vq3bl
      @x-vq3bl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佛說無量壽經》的重点在于阿弥陀如来48妙愿,阿弥陀如来妙法,和发大乘菩提心。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真如法体,佛性本具,随顺如来妙法妙愿。
      第19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
      🌷《佛說無量壽經》: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語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
      根据《佛说无量寿经》,有胎生和化生西方极乐世界。胎生西方极乐世界,500岁不见如来。胎生是因为不会发大乘菩提心,却陷入一切法(色form、受feelings、想 perception、行 mental formations、识 consciousness)。不会学如来,不会发大乘菩提心,却善恶业报。
      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广说或发大乘菩提心。
      龙树菩萨的《中论》第01卷 破因缘品第一: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初发大乘菩提心,直接就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绝不陷入「色受想行识」。
      初发大乘菩提心,就不再陷入「我相、人相、眾生相」。《佛说无量寿经》:「..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这些法(色form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假合、生灭无常,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诸法绝对是无自性,是幻人幻众,因缘假合,无常生灭。
      《佛说无量寿经》:
      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淨土,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专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
      (电影=如电如影)
      《佛说般舟三昧经》:
      「..若说经,当如法。
      了身本,犹如幻。  
      勿受阴,勿入界。
      阴如贼,四如蛇。
      为无常,为恍惚,
      无常主,了本无。
      因缘会,因缘散,  
      悉了是,知本无。  
      加慈哀,于一切。
      施贫穷,济不还。
      是为定,菩萨行;
      至要慧,起众智。…」
      (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圆觉经》: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金刚经》: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愣伽经》:
      「...愣伽王!我说真如法体是如实者亦是分别,如分别色为实际,为证实智乐修行无相智慧,是故莫分别如来为智身智体,心中莫分别,意中莫取我人命等。
      云何不分别?意识中取种种境界,如色形相如是莫取,莫分别可分别。
      复次,愣伽王!譬如壁上画种种相,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愣伽王!一切众生犹如草木无业无行。..」
      《道行般若经卷第一》:
      「...须菩提语诸天子:「设复有法出于泥洹,亦复如幻。何以故?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
      《诸法无行经》:
      文殊师利言:「于诸天子意云何?幻人能到十地、至佛法不?」。诸天子言:「幻化人尚无住处,何况从此住地至于馀地。」。文殊师利言:「诸天子!一切法如幻,无去无来无过无出无至无到。」
      ----------------------------------
      念如来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念如来时,是印契真如/本性,又随顺如来妙法妙愿。《佛说无量寿经》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没念佛时,《佛说无量寿经》:「觉了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犹如梦幻响」。因此上辈和中辈都是发大乘菩提心,又六度如幻。
      初发大乘菩提心,就沒有「貪嗔痴 或不貪不嗔不痴」,「感恩惭愧憎爱 或不感恩不惭愧不憎爱」。初发大乘菩提心,不会迷于/陷入色form、受feelings、想 perception、行 mental formations、识 consciousness。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初发大乘菩提心,佛性本来就具足圆满。本性空寂/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只是迷色受想行识而已。缘起性空者,不会善恶分别心,然后演变成善恶对立权力斗争。《諸法無行經》鳩摩羅什法师翻译: 「...於有威儀則喜,於無威儀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清淨行則喜,於不清淨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欲行則喜,於婬慾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瞋想則喜,於瞋想則礙,則是不學佛法。.....」
      初发大乘菩提心,不是陷入一切法(色受想行识),而是「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又六度如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82》: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由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智般若,所以是「如法礼佛」,不是「迷法拜佛」。不是陷入(色form、受feelings、想 perception、行 mental formations、识 consciousness)而拜佛。
      发大乘菩提心,本性空寂/真如法体又如幻、如化、如法「礼」如来。如空中做。
      《悲華經》卷第九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若菩薩見第一義,得無癡精進,不著三界。若不著三界,是謂三昧無畏沙門之法,如空中動手悉無所著,又觀諸法不見相貌。大悲!是名菩薩摩訶薩以無所畏莊嚴瓔珞。善男子!云何菩薩具足於忍?如是菩薩住於法時,不見諸法如微塵相貌,逆順觀行於諸法中解無果報,於所習慈了無有我,於所習悲了無眾生,於所習喜了無有命,於所習捨了無有人。雖行布施,不見施物。雖行持戒,不見淨心。雖行忍辱,不見眾生。雖行精進,無離欲心。雖行禪定,無除惡心。雖行智慧,心無所行。雖行念處,不見思惟。雖行正勤,不見心之生滅。雖行如意足,不見無量心。雖行於信,不見無障礙心。雖行於念,不見心得自在。雖行於定,不見入定心。雖行於慧,不見慧根。雖行諸力,無所破壞。雖行諸覺,心無分別。雖行正道,不見諸法。雖行定業,不見心之寂靜。雖行慧業,不見心之所行。雖行聖諦,不見通達法相。雖修念佛,不見無量行心。雖修念法,心等法界。雖修念僧,心無所住,教化眾生心得清淨。雖持正法,於諸法界心不分別。雖修淨土,其心平等猶如虛空。……」

    • @x-vq3bl
      @x-vq3bl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读诵大乘经典,就会对妙法妙境 有兴趣。有兴趣就会专心念阿弥陀如来。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发现一切法(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假合,无常生灭,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这样就会对一切法失去兴趣。
      一减, 对色受想行识的兴趣;
      一增, 对妙法妙境的兴趣,
      就变成 专心念如来,系念不乱。
      -----------------------------------------
      🌷《佛說無量壽經》:
      「.....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頗梨樹、珊瑚樹、瑪瑙樹、車璩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金樹,銀葉、華、果;或有銀樹,金葉、華、果;或琉璃樹,頗梨為葉,華、果亦然;或水精樹,琉璃為葉,華、果亦然;……或有寶樹,車璩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瑪瑙為實。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國。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目覩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甞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阿難!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又,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露,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車璩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車璩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迴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應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車璩、瑪瑙、珊瑚、虎珀、明月真珠如是眾鉢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
      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廝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飢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殖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積聚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諍。是以壽終,福應得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餘慶今得為人,遇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忉利天王,又復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諸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眾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人天踐之而行。無量寶網彌覆佛上,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絞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反。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葉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 @x-vq3bl
      @x-vq3bl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上品上生与中品上生的分别在于发大乘菩提心。中品上生,勤奋念佛,但没发大乘菩提心,却陷入色受想行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 @x-vq3bl
      @x-vq3bl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可分为5种: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
      其实通过念佛也可以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然后妙愿妙行(出到菩提),最后如同如来(无上菩提)。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ṃbodhi) 的意思:无上圆满正确的知见/觉知/觉悟。
      ------------------------------------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中生 只是「发心菩提」或「伏心菩提」,还未 明心菩提(明心、见性无殊),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明心菩提(得授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记),又在西方极乐世界「出到菩提」和「无上菩提」。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上品中生是纯说第一义谛,又念如来。
      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纯说第一义谛。
      龙树菩萨作,后秦龟兹国法师鸠摩罗什翻译,《中论》第01卷 破因缘品第一: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初发菩提心,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贪嗔痴 或不贪不嗔不痴」。只有真如法体/自性本具,本性空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幻众皆有佛性,也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上品中生是初发菩提心,真如法体/自性本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不会善恶分别心。《諸法無行經》鳩摩羅什法师翻译: 「...於有威儀則喜,於無威儀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清淨行則喜,於不清淨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欲行則喜,於婬慾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瞋想則喜,於瞋想則礙,則是不學佛法。.....」
      上品中生,若是纯说第一义谛,就是真如法体/本具不生不灭的自性。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上品中生,不是缘起于一切法(色受想行识),而是(发心菩提)初发大乘菩提心,缘起性空,如《佛说无量寿经》:「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上品中生者......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若是(发心菩提)初发大乘菩提心,那么就是「不来不去」,「不往不返」,「不生不灭」却不是「往生」!是如法「化生」。
      上品中生,念如来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上品中生,念如来时,是印契真如/本性,又随顺如来妙愿。《佛说无量寿经》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上品中生,不但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凡夫相」,而且没有「往生」。是不生不灭的圆满本性(本来就具足圆满,只是迷于色受想行识),随顺如来妙愿,是如法「化生」。
      上品中生,没念佛名时,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一切法(色form受想行识)皆是因缘假合,无常生灭,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发心菩提)初发大乘菩提心,缘起即是虚妄。
      《佛说无量寿经》:
      「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电影=如电如影)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因为具诸功德本(本性本来就圆满,只是迷于色受想行识),又随顺阿弥陀如来妙愿,所以如法化生西方极乐世界,见性无殊,见如来。
      初发大乘菩提心就不是因果,是妙因妙果。是本性随顺如来妙法妙愿,是「如法化生」。
      ----------------------------------------
      《观经四帖疏》不是佛经,不能依止,只供参考。根据善导法师的《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 是"上品凡夫"。因此还未(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只是发心菩提 或 伏心菩提。
      《观经四帖疏》: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
      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
      上品上生,也是发大乘菩提心,自性本具,但大智般若,六度如幻。无论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上品上生或《佛说无量寿经》的「上辈」和「中辈」都不是只念1句佛号而已。
      上品上生是「回向发愿心」。没有发大乘菩提心,没有真如自性本具,没缘起性空,哪来的「回向发愿心」?所以上品上生绝对是先发大乘菩提心,后本性随顺如来妙愿。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佛说无量寿经》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化生是「发心菩提」和「伏心菩提」,还未「明心菩提」、「出到菩提」 和「无上菩提」。上品上生,不是1句佛号而已。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上品上生,发大乘菩提心,念如来名号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如来名号时,是印契真如/本性,又随顺如来妙愿。《佛说无量寿经》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上品上生,没念如来名号时,发大乘菩提心,如同《佛说无量寿经》的上辈、中辈。或《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的内容。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智般若,六度如幻。
      上品上生,未(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只是「伏心菩提」而已。

    • @x-vq3bl
      @x-vq3bl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念佛三昧,念即成就。念佛三昧,超出上品上生。
      念佛法门 不需次第学,是以如来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从早念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念佛,哪里会破戒,不需持戒。但需(读诵大乘妙法经典,例如《妙法莲华经》或《华严经》)以如来正知见为铺,念如来为主要。
      -----------------------------------------
      可是没有念佛时,怎样处理?
      举个例子,托钵时 肯定没有念佛,不然会发生交通意外。吃饭时、上厕所时,也不念佛。
      托钵/吃饭时,没念佛。
      如果托钵/吃饭/没念佛时,初发菩提,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又如法 不食如幻众生肉。
      根据《佛说无量寿经》第19妙愿: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如梦的吃饭前:供养如来,供养佛法妙法,供养如幻比丘僧,供养一切如幻众生。
      伏心菩提(不是明心菩提和出到菩提)的做法简单,如空中做。是如幻如梦如法。
      根据《佛说无量寿经》第19妙愿: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
      如果如幻居士是工作因缘,那么1天8小时工作、最少6小时睡觉、琐事3小时,那么1天最少17小时没念佛。
      上品上生的这17小时,就是练习大智般若。
      除非已经念如来、见如来,如来授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然念佛三昧,除了睡觉,还有1两个小时没念佛。如果是托钵,那么托钵的来回最少又花1小时。
      简单说,不会发大乘菩提心,不会大智般若,那么没有念佛时,就是陷入色受想行识。
      无论是托钵、吃饭、上厕所、工作,等等都是陷入色受想行识。
      上品上生(上品凡夫),没念佛时,大智般若,如空中做,如梦如幻如法。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觉了一切法,是时时刻刻在「色受想行识」中发现「因缘假合,生灭无常,如梦如幻」,但又空中如幻、如梦、如法。
      另一个做法是,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因为真实观察到因缘假合,生灭无常,如梦如幻,所以就观察到诸法空相。又,空中做,如梦如幻,如法。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