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我近年来看过最好的一期十三邀。 桑德尔回答了,或者尝试在回答未来很多年或许是最重要的一个命题:人类如何面对AI。 我完全赞同桑德尔的判断:无论我们是否能否阻挡AI入侵人类,我们都要坚决反对。 值得辨析的是,不是要反对一切 AI 的东西,而是知道这里有一根明确的边界线,AI不能侵略到「让人之所以为人」的部份,不能伤害人作为人这个物种的存在。 要挖掘和发展人的「人性」和「灵性」。 AI should serve humanity, not weaken it. 尽管在更高的维度上讲,机器并不比人类低等,但作为人,我们只能保卫人(或许这很自私,但这是我们的局限)。 尽管在资本主义推动的技术发展下,那个可怕的未来是必然。我们也要阻挡,让它到来的晚一些。
许先生,你的举止有着中国人特有的局促和拘谨,我也一样。这通常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压抑性以及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带来的影响。也许不自信,也许对自己充满质疑,也许是强烈的shame and guilt 带来的焦虑和隐藏,总之,每当你见陌生人,尤其你尊敬的人,你的这种局促腼腆和不知所措,都让我心头一震,因为我也深有同感。我理解的是:人只有站在超越自身的视角,才能超越审视与被审视,比较与被比较,才能呈现自自然然和自由放松的状态--那必然是被超越性的上帝完全接纳后的超然自得的状态。继续努力!
As one of Technology PR staff, I totally agree with Sandel about AI trend. Even I use AI in my daily work, I still think it can not replace human thing, especially emotions related. The action - thinking must be happened by people, not according to the digital algorithm.
采访是创造对话 无需争输赢 无需完美口音 它不是表演 包容和学习心态去看节目 感恩许老师
好多人还逼逼说为啥不请翻译,实在是不理解他们是在练听力还是想听内容。
有開場白和終埸結論的的所謂"對话"節目,帶著濃厚的既定立場(偏見)實質是傲慢。有趣的是老桑正好精研於此,活生生的現實例子供看官思辨😄
在这里讨论口音英文的真是浪费了这么精彩的内容了
同意,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交流,如果能够交流,为什么要在乎口音呢
许先生做了很多国内哲学家应该做的事,值得敬佩
唯一可看的是現實的精英,活生生演繹桑教授的著說😂😂😂
一定程度上这期是真正的“在古老的剧场追问公平和正义”,终于等到。
这集让我意识到自我传播的重要性,要勇于把自己坚信认为正确的理念传播出去,而不是任由与之相反的言论肆意传播,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为自己也为我们的后辈们~
Sandel is stunning ❤ 而且受了非常好的思维训练,关于AI的部分稍微属于辩论性的push议题了,但是选择的落脚点loss仍然很迷人。 和这种老大爷聊天太有精神愉悦感了
非常倾佩许老师明知道自己会显得笨拙和尴尬都把自己和Sandel的对话如实展现给大家。这不仅仅是勇气,也是许老师对于面子和羞耻感的一种超越。而且最终对话也让sandel清晰地表达有意思的思辨让观众收益。因此,我觉得这次的对话仍然是成功的。
这期可能是十三邀最精彩的一期,实在太棒了。可能会看几遍。
有的时候确实会感觉,许知远堪称勇敢
为什么好几处,特别感动❤。 支持节目和团队, 也感谢遇见教授和许知远的问题和思考😮🤔.......
许知远先生,继续努力,你的十三邀,一直在寻找,一直在探索。因为你一直在寻找,一直在探索。你喜欢学习、思考,只是还没有找到真理。但是这个节目成了你的成长的见证。导演,剪辑,都一直在进步。支持你,继续努力。真理在前方。
思辨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辩”及其结果,更重要是在于“思”。在辩论中聆听对方不同的声音,思考“为什么”。也许这样能更好地推动进步。
傲慢阻礙進步,無可救藥😂😂
应该是我近年来看过最好的一期十三邀。
桑德尔回答了,或者尝试在回答未来很多年或许是最重要的一个命题:人类如何面对AI。
我完全赞同桑德尔的判断:无论我们是否能否阻挡AI入侵人类,我们都要坚决反对。
值得辨析的是,不是要反对一切 AI 的东西,而是知道这里有一根明确的边界线,AI不能侵略到「让人之所以为人」的部份,不能伤害人作为人这个物种的存在。
要挖掘和发展人的「人性」和「灵性」。
AI should serve humanity, not weaken it.
尽管在更高的维度上讲,机器并不比人类低等,但作为人,我们只能保卫人(或许这很自私,但这是我们的局限)。
尽管在资本主义推动的技术发展下,那个可怕的未来是必然。我们也要阻挡,让它到来的晚一些。
人类?党国恨不得用最好的AI控制人类,其他国家不发展怎么办?
能让人成为人的东西,就不怕AI入侵。难道AI能把你成为人的东西拿走吗?不存在的。
这段对话让我细思极恐,如果科技跟人类的分界线消失了,人类的独特灵魂性还存在吗,其实我们也就是被创造出来的程序或者机器罢了
@@williamsoon0323 白瞎了这么好的视频
许知远最后的那段话说的挺不错的,当你想要更精确地回应这些追问的时候,真正的思考才开始。所以,所谓critical thinking 其实就是能不断地追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到底为什么
与看赖声川导演的采访提到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赖声川认为创意是可以培养的。他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练习,即通过不断追问“为什么”来探索自己的动机。这种练习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从而激发创意。
@@XiaoqianBi 再問?想被"煽顛"侍候不😂😂
很喜欢十三邀,还在这样浮躁的时代产出高质量内容,感谢!
创造对话很重要,这个节目做到了。希望更多的没有完美口音的人像许老师学习,勇于表达很珍贵。
太认可了,采访是创造对话 无需争输赢 无需完美口音 它不是表演 包容和学习心态去看节目 感恩许老师
勇敢地面对自己,这次是许老师带来的惊喜。
采访的机会是难得的,这样的对话也值得感谢发生。许对很多的问题沉默和回答的缺失,或许也反映大陆语境一些对话跟讨论的缺失不是个体情况。
你能想象在大陆请一位省长到你学校来和你辩论吗? 许的沉默与失语,也是我们的沉默与失语。
他主要是英语不够流利表达观点。。
中国最好的节目。
第一次看到許老師反被受訪者問到快答不出來😆 兩人對話內容很精彩,深有啟發,感謝~
我可太喜欢这期了,尤其是后面桑德尔对许知远的不停追问,让我也终于想清楚了一些我对AI将要主导的世界前景的困惑。即便是不免战败,还是要捍卫人性。
非常欣賞許先生的訪談,總是能夠讓受訪者非常自然地傾吐。許先生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聆聽者,也能在適當的時機與受訪者產生對話。這種平和的訪談讓觀看節目的人有一個充分的思想空間,彷彿自己也在現場的感覺。
最后一段关于虚拟与现实之间❤引导性对话太棒了,让我有了好多好多关于到底什么是人的思考
@@苏雨-r6n 封面更妙不可言:題謂摘下眼鏡,圖示鼻梁上架著一付帶反光的鏡子😂
桑德尔教授的真知灼见,让人钦佩!
感谢分享!
桑德尔教授解决了我的一个困惑,人之所以为人,确实是因为人的独特性唯一性,智能AI或许在人类灭亡后还存在,但那不是我们,就像视频中的数据化的grandmother,就算是再像也不是一个有气息,活生生的人类。
华人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谈论哲学的节目,启发我们多思考。收益了!
全世界都需要这样的节目,如果你知道英文媒体也有做十三邀类似节目的请务必分享
很真实和诚实! 国内没有这样的节目👍, 但是谈话深度不够,应该可以更精彩。原因老许最后自我提高的愿望说明了问题,希望今后能够看到的更好的英文采访, 加油👏
这就是国内的节目,没有剪辑的
@@figigfufi 我是指国内除此之外没有这样的节目😄
@@dinghui6666 再深度就煽顛了
从初中一次课外讲座知道桑德尔的正义课程,从那时候就一直喜欢这种雅典广场式政治辩论。教授魅力不减当年啊。
我又回去不看字幕看了一遍,这种交流的障碍不是语言而是意识形态,是面对所谓权威表达的恐惧,因为我们的文化会预设对方(权威)是对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自如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怕被批判被judge,老许的局促的i don‘t knows也许真正揭露了辩论的本质和意义--双方的平等性。这种平等性在国内的学术场合太少见了。
你给老许提鞋都不配,还意识形态优越起来了
🎉
@@ericsong5747他哪里展现优越感了?
不要搞乱了 这是美国 不是中国 中国没有“公共哲学” 中国连媒体都不能自由 连你在网络上的发言都不能自由好吗~
他的I don’t know很真实啊,为什么是面对权威的反应,他在面对中文采访者时也会经常回答“我不知道”. 这里的局促是真实的,因为首先没想到对方会反客为主开始提问,另一方面也是非母语表达没有那么生动,但是这里绝不是应对权威的那种局促。应对权威的恐惧反而能反应出你脑补出来的自己的情绪…
他是一直在这个快速甚至有时offtrack的历史列车上帮助人类刹车的那个人
精彩, 以后多谢邀请这些采访对象。不单是精彩内容,看后也让我继续反思。
是谁想到邀请Prof Sandel. 感谢
Such good questions asked, challenging the minds
I would participate in his public discussion platform if it’s offered
太有趣了!这一期也是我看的有史以来最有趣的对话,同时又学习到好多有趣的看待事情的新方法和看待科技的新思路,收益匪浅❤😊!
谢谢主持人和嘉宾,非常精彩的对话!
这期太精彩了,还蛮期待老爷子所说的platform让大家能够交流讨论
多么深邃的与宽阔的思考啊!对话相当动人,眼睛湿润……
感谢许知远老师,让我们离桑德尔那么接近
邀请到桑德尔,已经很感谢了
不是許的語言問題,也不是採訪能力,而是他的思考沒有對方深刻,所以導致很多事都停留在「I don’t know…」,在自己熟識的語境裡,可以掩飾,但到了最後外語,我記得許子東講過一句話(大約),當你操作一門自己不熟悉的外語時,你的話會比實際年齡低好幾歲。
主要吧,这个领域估计也不是许的专业领域😂
@@dengliang5629 他刚好代表了我们普通的人 我们很多的事的确是i dont know. 最重要的是他坐在那里有这个conversation. That itself is exactly what Michael Sandel's point.
她代表大多数观众的不深刻,我们就是 I don't know啊,但是不代表我们不关心社会问题
他
@@missrain33無知且無意願求知!
看过这一集后突然喜欢上了许先生,最后一个人坐在台阶上就在那一刻。十三邀
me too, 他的见缝插针的提问让对话生动鲜活,栩栩如生,是个好的对话者,大赞👍👍
非常受启发的对话节目
许知远被问到辞穷😂太可爱了,支持许知远❤❤❤
沒注意到許精英的傲慢麼?對聽眾的tyrany😂😂😂
moral dignity 是一个社会的基石,是一个个体的光源
许先生的节目很好,我们的中文环境需要更多这样的节目。
看样子桑德尔并不介意许知远先生明不明白为什么要关注“公正”,但是他无疑在期待通过这个节目启发中国社会也能启动对于“公正”的兴趣。“公正”不是某些文化的专利,只是有些文化对于“公正”的认知更深,建立与维护“公正”的实践更有成效,而在这种更公正的氛围内,这些社会的“互信”会更牢固,由此产生的社会合作则更有吸引力,更持续,更开放。当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建立社会合作的主要因素是通过各种方式树立的“威信”,并有有效的制度和手段维护那些种“威信”,也确实是个有特色的文明,但是“公正”话题不是它的当务之急。问题是人类文明进步不会等中国人觉悟了以后才继续,因为只有更优秀的社会合作才能是最终的胜出者。
有道理
制度層面來看,公正不重要非當務之急= =不公正 😂😂😂
崖山之后无中国。在台湾南韩吧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集!
Sandel 太可爱了,很真实!会去找他的作品和视频来看。许知远大可放松一些,don't be so self conscious,
许知远总能采访到大咖。
许先生,你的举止有着中国人特有的局促和拘谨,我也一样。这通常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压抑性以及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带来的影响。也许不自信,也许对自己充满质疑,也许是强烈的shame and guilt 带来的焦虑和隐藏,总之,每当你见陌生人,尤其你尊敬的人,你的这种局促腼腆和不知所措,都让我心头一震,因为我也深有同感。我理解的是:人只有站在超越自身的视角,才能超越审视与被审视,比较与被比较,才能呈现自自然然和自由放松的状态--那必然是被超越性的上帝完全接纳后的超然自得的状态。继续努力!
显示拘谨没什么不好,humble respectful
主要原因,美国很多人或者说特别是长者或位高权重者比国内的长者更善于倾听,就象它说的里根一样。一个更包容更平等的社会。 中国以后也会变好的,期待00后。
非常棒的對話實錄 感謝
许知远先生问的问题很棒啊,沟通也没问题啊!
邀请到这样的嘉宾,节目质量大大提高了❤
我一直喜欢十三邀这个节目,但这期的采访还是让我感动,桑德尔教授了不起,难怪他那么受欢迎 -真正的知识分子和思考者。
很受启发🎉🎉🎉,希望以后都有跟外国教授对谈
被桑德尔这样的哲学巨擎追问我认为换做谁都会变得局促和紧张,但无疑许老师也尽可能给出了最好的回答,这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期。
然而並不是,事實上,Sundel給出了最好的例子,他跟Ronald Reagan的公開辯論,一個十七歲的少年跟州長。平等是辯論的基礎,顯然老許在這點上還不夠
如果没有建立好自己现实的亲密关系,会觉得虚拟的容易冲突少;然 1:1而再多的知识也不及一个温暖的拥抱。理智与情感,只是有理智的人也是机器⚙️,反之亦然
非常好,谢谢
人与人之间真正对话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先把自己清零,变成一张白纸,将从出生以来所有被自心之外灌输的他人的说教清零,首先能够做到扪心自问。桑德尔教授的初衷很好,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看所谓的【哲学家们】嚼过的东西,然而哲学家不等于得道者,也就是哲人,哲人是能当下解决问题的,他们解决了自己的心的流浪,向外看的人类陋习。
讓老許這類精英清零?還不如..😂😂😂
谁能解决心的流浪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在流浪,无论他是谁
可以感受到,很多观点限制于许老师的英文表达,没有和桑德尔教授 产生最为灵魂契合的谈话,很多时候许老师非常明白桑德尔的意思,但是没法用最切合的英文去回复,这是最难受的一点。但许老师表现的已经很好了,这一集是我最喜欢的十三邀。
天啊啊,联动了,和我听的英文课联动了
38:00 感觉现在自己很多的交流都是为了得到认同,所以就会出现,桑德尔说的,人们大都与自己观点类似的人交流,因而更加强化自己的想法和圈子,这可能也是社会变得割裂的一个原因吧。反过来想,为了求得认同的交流,可能也是推崇优绩主义的一个结果,需要得到一个认可,证明自己。如何突破呢?如何真正放下这种对自我的证明,而去打破自我的边界呢?或者说在什么时候,强化自信,对自我的认可,不会受pua的影响,又什么时候勇敢的去说出自己的想法,用一个开放和松弛的心态去面对每一种不同呢?可能古人说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求同存异,也是很好的回答。很受启发的视频,希望自己能更开阔
一劳永逸是一种危险的想法
53:55 对于真实的朋友来说,是一种损失吧,书也是真实的朋友创造的
是不是因为人脑不能解释人脑,所以是一个悖论呢
我哭的稀里哗啦
我也哭了,被许知远的炙诚打动
我也是,莫名的感动,好像被很强的能量给冲击了
辩论重要的是尊重式的聆听
许知远提到a book can be a friend, why not a toy 的观点挺新奇的,看起来桑德尔也有被回击到,思索了一小会。其实许把AI和书做比较,就说明他还是把AI当作工具,仍然承认人类本身的独特性,也就能认同桑德尔说的AI虚实难辨对人类的损失。
说得好
其实我很佩服许老师能有这个灵机一动,让对话更有碰撞。
许老师最棒的一集。对接,到位,圆满。
接得上?還是🐓同🦆講😂😂😂
@@anwiycti1585不但接的上而且问的有启发,不露声色的主导了对话,humbly challenging and sincerely dialogue. bravo 许知远, good job 👍👍👍
认为人类能造出突破自身的机器人是一种人类的傲慢,这种傲慢本身就限制了人不可能创造出超越自身的事物。
老桑英语表达太强大了,果然是教书出生。遣词造句优雅动人。老许也相当不错了,还能对上几句。读他研究生估计是够格的。
哲学生非常在意用词的精准,你用大词或者语义不详会被老师各种追问。国内说话的圆滑和假大空会当掉这门课的。(来自被两门哲学课硬控过的教育系研究生)
不是語言能力,是思想之惰,源自怯。
As one of Technology PR staff, I totally agree with Sandel about AI trend. Even I use AI in my daily work, I still think it can not replace human thing, especially emotions related. The action - thinking must be happened by people, not according to the digital algorithm.
看到许知远想起了陈嘉映老师的建议很欣慰
每次桑德尔要举实例的时候,许老师都重新拉回到“书”这个抽象的对象😂😂😂我觉得外国人在解释知识的时候是很喜欢讲故事的,但我们就倾向于把东西讲复杂讲抽象,好像这样才能体现高深。
因为我们从很小被教育人要“活得”【有意义】。记得看过哈佛校园采访,一个年轻哈佛学生被采访人生意义时就直言不讳地说:人活着是毫无意义的
@@侠影萍踪 不是诶,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可能我没表达清楚。我觉得许知远的视角是很有意义的,其实每个人的视角都是有意义的,而且许知远的思考我以前会觉得有点无病呻吟的感觉,但是经过疫情后越发觉得他想讨论的确实是我们应该要去关注的。我的意思是,我们是不是看待事物都会偏向用抽象的角度思考总结归纳?这是习惯性的吗?有被话语环境(假大空的什么文件还有什么口号)影响的成分吗?但我又觉得许知远并不是喜欢听口号的人,而且他的思考其实并不是主流的。所以我会有点疑惑。还是说看书多了会更抽象吗?我个人而言,我会更喜欢也会更容易接受用“接地气”的实例来解释一些问题,无论是科学性的还是日常性的问题,所以有时候我会觉得外国人的视角很有趣,能给我更多启发。
你可能不知道十三邀所属公司是个书店。。。
@@文刀虫二 知道啊,单向空间确实不错。在最敏感时期陈列了很多女性主义书籍,后来还有专门一角是给女性主义书籍的。
可能是禁区太多(有些东西不能说,有些不能说的太细)所以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
挺好的,感受到真诚
这边正是把市场和技术创新定义为人民
最终目的追求
陈嘉映老师的建议很有道理
We love Mr xu ❤
哈弗教授确实非常善于提出议题,并从议题展开出各种矛盾和冲突,其实他所认为的矛盾都是很主观的,这个世界本质上还是多元的,如果没有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于别人的企图,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思想冲突,哲学永远都不是解决方案。
那你认为自己比所谓的哲人更加智慧,客观,宽容多样化?无语
如果大家都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极端主义和分化会客观上更严重。说矛盾很主观的这个点本身也是主观的。社群主义和对话的重要性一定客观存在,如同人类活下去要活得自洽下去,就要饮水、要繁衍、要有精神追求。
@@张景舒-b1u这就不是谈对话思辨这个话题,而是谈集体主义了。
非常棒的一期节目!谢谢🙏
最后就是伦理定义的讨论,可以看到,最后许知远先生的回答正好应证了桑德斯所说,中国人pro-market的态度,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因为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缺失了对伦理定义的一轮又一轮讨论,导致对于伦理的存在,对我们更像是无关痛痒的东西,今天我才真正的理解为什么说我们人文主义的缺失。
作為在台灣的華人,我感覺跟許先生一樣如果是我跟教授對話可能也會不知道要怎麼答辯,華人太習慣菁英主義太相信權威專家,導致我們會思考很難有更深刻的論證。受到全球化資本主義得利的我們其實都需要被桑德爾打醒一下,菁英主義讓我們其實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我們的心靈更空虛。
我也想要去读读哲学书了。如果说科学和技术是发动机和油门,哲学和交流就应该是制动和安全带了吧?😅
哲学是能让汽车在路面平稳行驶的柏油路
会带给人们思考的,很好的一期... 感谢... 推荐看圆桌派对话陈其钢老师的那一期...
讲得太好了
有失才有得,只有在你知道未来可能会失去,无法再见,现在可能才会珍惜,而当你知道他会永存,那是否还会珍惜?而虚拟世界,让你感受无法失去,变相永生。
和上年纪的人对谈,许知远都明显有认识的差距。他也慢慢在成长,挺好。
中国需要更多许知远这样的思考者
我自己的感受啊,我感觉是不是一部分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其实更容易接受AI?更容易接受“机器人当然可以是朋友呀!”? 因为性格内向的人,小时候已经很习惯把非人类的物件当做朋友了啊!(我自己就是,会对植物和宠物说话,也经常和GPT瞎聊天啊)
在第七期的《十三邀》中,许知远与哈佛大学的桑德尔教授探讨了对话和辩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他们讨论了正义、平等和社会责任等哲学问题,强调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桑德尔指出,技术和市场不能定义人类的目的,必须关注人类的价值和尊严。他们还谈到疫情暴露的社会不平等,以及如何通过对话和公共哲学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桑德尔呼吁人们在面对科技进步时,保持对人类联系和真实存在的关注。
个人的理解, 可能是与 虚拟的ai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或者辩论, 不会对对方的思想形成变化, 改变对方的mindset, 所以导致这样的交流, 只能单独发生在自己这一侧, 所以确实和读书是类似。书籍是人类的朋友, 这样的话只是一个比喻, 但是和真实的朋友的亲人是完全不同的。 寻找共识, 保留异义, 不预定最终目的, 保持开放回答, 这样的才是对话和辩论的意义吧。
看的时候一度很无语,许知远像一个放弃思考的对话者,许知远一直说idontknow,一直模糊的回答,但是桑塔格每个问题都很精准巧妙的让他没办法模糊。
教授本人的辩论以及教学经历,还有他推动的对话让他思维一直保持活跃,其实不一定是放弃,我觉得跟得上他思维速度这件事很难,尤其作为采访者,需要思考快一步,这个有很高的要求,做不到正常。
讨论的话题是教授所熟悉的。显然不是老许熟悉或深思熟虑过的。他能坦诚说不知道,是一种真实。
同感,他愿意在自己的节目里暴露自己的无知也是一种勇敢
感觉是英文表达跟不上的问题,也许脑中已经思考了很多,但是受制于语言,没法精确地给出让自己也能满意的表达,于是只能说 i dont know, iam not sure
这些问题如果简单的回答,都是没有脑子的
想到一个问题:桑德尔把dialogue上升作为构建公众生活和意见的fundamental 的方式,但这里的对话是理想的对话,其实良性or有效的对话是需要训练的。桑德尔自身就是一个例子,比如辛瓦尔leading的对话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对话了,从技术上辛瓦尔也一样可以借用思辨或辩论的各种技巧和模式。根据他的逻辑,理想的对话是整合公共意见的合理形式,理想的社会需要展开理想的对话,但这时如何更优的整合意见的难度就传递给了如何更有效的对话。
a warm teacher🙂
如果阅读一本书是在和书的作者交流,那和AI机器人聊天也是和信息源头的各种各样的人类交流。和祖母的AI化身相处,是在和祖母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的印记交流,就像梦里梦到和亲人重逢聊天,知道是假的,但是感觉却很真实,也能安慰人。让它们为我们所用,不沉迷就好。
许总是在教授说了很多很深刻的想法之后,不接话了,转移话题或者换到一个新的问题导致听起来觉得怪怪的,就是感觉刚要说得深一点又被拉回来到另一个问题,完全续不上的一个问题…
从采访变成讨论的话题让我想起after yang
语言本身不重要 重要的是思想的碰撞 非常好的采访
I have to say I am unable to understand a few questions the host proposed, though I reviewed it several times
之远老师后来浮在表面,让我抓狂,也让嘉宾抓狂。
53:38 桑德尔这里说的假设例子,就跟水星记这首歌的mv里面的剧情一样,是否能接受一个虚拟的伴侣,直到虚拟和现实不分的
许知远在访谈后部分忘记了目的是访问,突然被反问引导进行了一次个人深度思考,是一场很好感悟…对话的精彩在于交流中发现有新的发现和感受。开小差的过程就是一次成功的反思机会。😅😊所以导师的重要性,在学术领域里是关键。
思想深度还是相差一些,很多精彩的点没能对话上。希望能多看到这些这类引人思考的访谈。
感覺桑更多的是想科技更具“人”性,他想區分人和物,更多的還是一種“人”立場視角,有憂慮ai的發展。許像個追星小迷弟,哈哈,不過這次表現還算好
我认为许老师可以把回答说的更直接一些,桑德尔老师更想听到直接且真是的回答!
大胆的预测下 人文学科也许会在下个五十年变得比自然学科更重要
先要保证大批混子学生可以吃得饱饭再说
为啥这么说
從來就是😂😂😂
@@张景舒-b1u 每一次的技术革命其实是由人文科学去托举的。目前可以托举AI基因改组等等等的人文科学还没出来,弄不好就会滑入一个深渊。 另,科技的发展 历史的进步并没有把人类带到一个更高的高度(精神层面)反而会威胁人类生存。 胡乱说你胡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