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恭喜你找到不錯的建商,我的房子在台中南屯好市多旁,也是自地自建,花了三年時間才完成,所以有些淺見提供參考(但其中有些已經來不及了)。自地自建建議一、與建築師溝通,每一個空間的需求與自己的想要的感覺,完整的告知建築師,這樣建築師才能幫業主設計出符合業主需求的房子。此外,一些特殊需求亦應先告知建築師(如電氣與電信接地、中央集塵系統、電表數量、電壓、熱水器的型式、恆溫迴水系統、太陽能系統等),以便納入設計。二、室內設計建議務必先行完成,而非整棟建築物完工後才進行室內設計,如此可避免當設計師與建築師理念不合時,要重新敲打或變更設計,這除了會增加費用外,對結構體也會有所損傷。此部分若建築師亦可進行室內設計的部分,則最完美。三、建議外牆防水部分,採整棟防水(而非樓層交界處與窗角四周),此部分若由營造廠統一施作,花費並不會很高,但所得價值卻無法以金錢或時間衡量。四、建照取得後,需先將圖面交給專業人士進行估工估料的工作(這部分我是自己來),並做出完整的估價單(估價單中最好詳列材料種類與單價,以便變更設計時,作為最後加減價的依據)。因為若由每家營造廠自行估工估料,所估出來的面積與材料數量都會有很大差異。五、將估價單與設計圖交給多家值得信賴的營造廠(需先與建築師去看每一家營造廠的施工品質,若品質不佳,就不用請他報價了)進行估價(我是陸續找了十家)。若讓我從頭再來一次,我會同時找好十家營造廠,免得一家一家的等,浪費時間。六、當所有營造廠報價完畢後,可以進行各單項工程比價的動作,而由此程序可以找出每一項工程的合理單價(工料單價可參考內政部每季所出版的「營建物價」),並據此計算出預定的總造價。七、找出最後二~三家品質與報價合理的營造廠,進行最後議價程序。八、擬定合約書(這部分應該是由營造廠來做,但我是自己依據公共工程規範來定的),將權利與義務詳盡的寫在合約內,並進行簽約。九、動工之前,衛浴、廚具與保全規劃應已完成,並與相關廠商簽訂合約,請廠商完成相關水電配置圖,以便工程進行中,水電包商可先與相關廠商溝通並依圖配管與配線,管線配置完成後,需請相關廠商來工地檢查並確認是否正確。十、施工期間,建議將每一個施工過程拍照,並撰寫每日施工紀錄表與工程缺失紀錄表,以便工程完成後,與營造廠進行加減價的依據。其他:1. 每一樓層安裝獨立電表以節省電費,電梯最好另使用獨立電表。2. 施工前應先請水電包商完成弱電接地與電氣接地系統。3. 颱風來襲時,雨水易由戶外大門(內推型)下方門檻處滲入,所以需加強防水功能(可採用具有排水門檻設計的大門)。4. 車庫若採用安全鋁捲門且門寬過大時,需加強防颱功能(如預留防颱柱)。5. 冷氣排水盡量避免與雨水管共用,且避免將冷氣排水管接到密閉式水溝,以防水溝沼氣回襲冷媒銅管,造成銅管鏽蝕破裂。6. 分離式冷氣安裝時,應留意戶外機高度需低於室內機,否則易發生雨水順著冷媒管包覆材流進屋內。7. 戶外金屬(如欄杆)最好採用不鏽鋼烤漆,以避免日後維修問題。8. 建議可採用中央集塵系統。9. 若採用鋁推射窗,高度不宜太高,否則因鋁材較軟會有密合度的問題,颱風來襲時易發生滲水。10. 室內設計時,不建議採用立體天花板設計,容易積灰塵且不便清理(應說不可能清理)。
好心人!! 推推
感謝大大熱心回覆,好人一生平安!
邊哭邊推。
中央集塵十年前一些建案當做宣傳,近幾年反倒消聲匿跡了。選建商這部份(我也是在原台中市),理論上是用比價,但實際上卻是賣方市場,三年前我找了幾家,也約看了每個營造的成品,最後請他們報價時,竟然被婉拒了ORZ...
@@skyliu3476沒錯,現在掃地機器人非常好用,連吸塵器也比以前好用不少,中央集塵系統真的只是噱頭而已,安裝全屋全熱和除濕系統還比較重要!
恭喜自地自建,夢想達成中~相信屋主已經請結構技師計算過,安全合法無虞。所以這只是雞蛋裡挑骨頭:繫筋的部分如果可以綁在箍筋上會更好、鋼筋的綁砸如果能更緊貼而非鬆動效果會更好、垂直管道擴柱如果能再包一層溫度鋼筋會更好
感謝分享,繫筋會跟箍筋相連,但確實有些不夠緊貼,後續樓層都有盡量檢查與調整。謝謝您!
跟追劇一樣爽的第九集!管道間是個好問題,馬上跟建築師討論。謝謝秧秧爸!
不客氣!但這一集有點零散,素材又太多,東刪西減剩下沒講完的第十集再來!
真不簡單,很多學問。多謝分享~😚
謝謝您的回饋,問題真的都是遇到了才知道!
越來越接近夢想,加油!
謝謝您的鼓勵!
建議灌漿缺失處理方式:灌漿後如果出現嚴重蜂窩現象,可能無法達到預定安全強度,因此需要進行結構補強。建議先敲除蜂窩部分,高壓灌注Epoxy後,再封模板灌注無收縮水泥沙漿。
感謝提醒,營造都有提出蜂窩後續的處理流程,會一併注意,謝謝您的回饋!
我理解的垂直管道处理有四种:一是扩柱子,将管线浇在在柱子里(管线少量,后期无法更换维修只能弃用);二是管线不浇进柱子,用轻钢石膏装饰板等包在柱子外面(管线较多时,后期须破坏装修更换维修);三是设计可开启的管井(管线较多,部分管线后期可不破坏装修更换维修);四是人可以钻入的管道间,这种一般的住宅很少采用(会占较多的面积),公共建筑,商业写字等经常会反复装修的才会用。❤
我家早期自建的房子就是有管道間,但人不能進入,應該是您說的第三種。這一棟房我們以您說的第一種方式進行,是目前台灣滿常見的方式,但如果要我重新選擇,我會犧牲樓面積做管道間,哈哈哈。
穿樑是個魔王,看你有多care,要完全不穿樑,除了管道間,還要明吊管,再加上房子一開始設計的廚廁是不是都在同一位置,畢竟自建就是夢想,業主絕對不會在第一棟自建案子放棄很多的"理想",所以不若大樓會把所有衛廁擺同一個垂直面。至於規範上,不太容易完全達成,尤其房子非正正方方時,樑的長度可能也不過3~5D,要符合>2D....真的就GG了
在建築設計階段,對於啥都不懂的我們來說,看圖面也不曉得哪邊會穿、哪邊可以穿、哪邊穿不得,都是一邊蓋一邊發現問題,一邊解決,或是一邊妥協,確實當初為了空間能夠達到理想的規劃捨棄了管道間,但很多事情都是早知道何必當初,就當作一邊累積生命經驗,一邊透過解決問題自我修煉了。也謝謝您的回饋!
不穿樑就樓上排水管 筏基就要包管道間包到排水要用的那層看要降板還是吊管啊樑位不要做造型樑才不會到處管道間要閃一堆凹角
感謝分享!
想請教您有遇到混泥土蜂窩狀況嗎?是怎麼處理的呢?若沒有露出鋼筋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蜂窩每層樓都有,但這個問題牽扯層面太多,會專門做一集來聊,基本上有蜂窩的地方就是先打除乾淨,然後以無收縮水泥填補,有露出鋼筋的地方要先上紅丹防鏽。無收縮水泥磅數動輒五六千磅至一萬磅,只要填補確實,強度不必擔心,重點是外牆的蜂窩,在日後的防水工程要更注意。
柱包樑聽不到水聲,但是無法維修(尤其是漏水時)!管道間好處是維修方便,但就是要犧牲室內空間!
沒錯,當初在考量之後決定不做管道間,但興建過程中就後悔惹,不過有詢問過其他建築、營造與裝修領域的朋友,即便有管道間,要(無論大管小管)百分之百不穿樑,真的很難。😂
樓高高一點全吊管就可以不穿樑 或是過樑就生管道間 地梁前就要套結構水電圖
都蓋到一半了,管道間就當作一個美麗卻遺憾的過往,我們每層樓的高度還算夠用,所以決定採吊管方式調整,感謝回饋!
把管道埋在結構柱裡面是腦子哪裡出問題呢?
反正後來都移出來了就好。😂
規範是允許柱內埋管的,不過管內徑不能超過5公分。正常雨排跟冷氣排水分離的狀況,一根柱內會走一隻2”雨排rp跟1”冷排ap,其他的糞管sp跟生活廢水管wp才會包在擴柱的範圍裡
更正:不是埋在柱筋裡,是將會穿過大小樑的管線透過擴柱移出來。
但我們決定都放到擴柱範圍內。😂
为什么一个四层的房子要全现浇呢?太费钱了,也不保温,以后装修改造升级管路还没法改,重新混泥土开槽改线路也很费劲。
台灣是一個位處地震帶的國家,地震頻繁,尤其在 921 之後,我們的政府更修訂法規,加強建築規範強度至少兩倍以上。使用鋼筋混凝土可以提供較低樓層建築物相對堅固的結構,中高樓層的大樓則會使用鋼構方式,以上是我們國內常見的方式。我們的裝修會一次到位,未來會使用的的管線都是先規劃好,不會變更位置,除非管線破裂,不然未來管線要重拉也是幾十年後的事情,若有未來新科技的需求,直接透過明管方式建構即可。
@@nyukochiang 纯技术交流哈没有其他意思。我也是建筑师,没见过全现浇的建筑,太夸张了。其实框架结构配合部分剪力墙局部加强,墙体用发泡混凝土砌块,建筑自重会小很多,对抗九级地震都没问题的。而且我们一般结构计算都会给出20%的富裕量,轻质材料无论是是后期改造还是保温效果都会好很多,主体造价比你这个至少节约一半。如果真的从抗震角度出发,也不考虑后期改布局,为什么不用轻重钢结构呢,自重和保温性能会好很多,台湾的轻钢体系也比较成熟。你这个用钢量和混凝土,实在是太夸张了。
@@nyukochiang 我一般做设计的话,安全性是基础这个不用讲,因为四川也是地震带上,出了设计问题是有刑事责任的,还是终身责任制。但是除了安全之外,我会比较看中户型的灵活度,因为建筑主体设计使用年限是70年,实际上使用寿命一百年都没问题,但是过去十几年的设计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去的布局是适应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的,所以一个房子二十年装修一次扩建一次甚至重建一次,是一个常态。但是主体结构明明是可以用更久的,这个就造成了资源能源和财力的浪费,所以一般我都是倡导做框架结构,结构富裕量留足够,墙体用轻质填充墙。未来装修升级,下一代用这个房子,或者卖出去,都还有改建的空间,结构安全性也能保证。台湾的多层自建房现在都是采用的这种全现浇的模式么?
可能是國情文化環境不同吧?!鋼筋混凝土一直是台灣透天住宅很常使用的建造方式,我們家長輩時期過去的兩棟透天住宅也都是以此方式建造,結構技師在電腦計算強度時係數都會放大,鋼筋號數跟數量自然會較多。但我們並非全部結構都用 RC 鋼筋混凝土澆置,每層樓如果有隔間牆,就會採用濕式輕隔間作法,會於後續進行施作,不曉得跟您說的發泡混凝土砌塊或輕質填充牆是不是類似的工法?
想請問樑柱同寬在實作上會遇到哪些問題??後面怎麼去做取捨的?
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就是排水管線的位置規劃,因為沒做管道間,又要盡量不穿樑,最後結果就是排水管要改擴柱,然後直接走樓板下的明管吊管,如果可以重來,我一定會做管道間。😂
@@nyukochiang 管道間我目前有規劃,只是建築師設計有樑柱同寬 樑柱同側,想知道如果沒擴柱 鋼筋綁紮上會不會有問題沒辦法柱包樑
這個問題對我這建築外行小白來說太難了,建議直接詢問您的建築師最保險,畢竟是他設計您的房子!但至少您有管道間,我覺得很多可能遇到的問題都少了一大半了!
恭喜你找到不錯的建商,我的房子在台中南屯好市多旁,也是自地自建,花了三年時間才完成,所以有些淺見提供參考(但其中有些已經來不及了)。
自地自建建議
一、與建築師溝通,每一個空間的需求與自己的想要的感覺,完整的告知建築師,這樣建築師才能幫業主設計出符合業主需求的房子。此外,一些特殊需求亦應先告知建築師(如電氣與電信接地、中央集塵系統、電表數量、電壓、熱水器的型式、恆溫迴水系統、太陽能系統等),以便納入設計。
二、室內設計建議務必先行完成,而非整棟建築物完工後才進行室內設計,如此可避免當設計師與建築師理念不合時,要重新敲打或變更設計,這除了會增加費用外,對結構體也會有所損傷。此部分若建築師亦可進行室內設計的部分,則最完美。
三、建議外牆防水部分,採整棟防水(而非樓層交界處與窗角四周),此部分若由營造廠統一施作,花費並不會很高,但所得價值卻無法以金錢或時間衡量。
四、建照取得後,需先將圖面交給專業人士進行估工估料的工作(這部分我是自己來),並做出完整的估價單(估價單中最好詳列材料種類與單價,以便變更設計時,作為最後加減價的依據)。因為若由每家營造廠自行估工估料,所估出來的面積與材料數量都會有很大差異。
五、將估價單與設計圖交給多家值得信賴的營造廠(需先與建築師去看每一家營造廠的施工品質,若品質不佳,就不用請他報價了)進行估價(我是陸續找了十家)。若讓我從頭再來一次,我會同時找好十家營造廠,免得一家一家的等,浪費時間。
六、當所有營造廠報價完畢後,可以進行各單項工程比價的動作,而由此程序可以找出每一項工程的合理單價(工料單價可參考內政部每季所出版的「營建物價」),並據此計算出預定的總造價。
七、找出最後二~三家品質與報價合理的營造廠,進行最後議價程序。
八、擬定合約書(這部分應該是由營造廠來做,但我是自己依據公共工程規範來定的),將權利與義務詳盡的寫在合約內,並進行簽約。
九、動工之前,衛浴、廚具與保全規劃應已完成,並與相關廠商簽訂合約,請廠商完成相關水電配置圖,以便工程進行中,水電包商可先與相關廠商溝通並依圖配管與配線,管線配置完成後,需請相關廠商來工地檢查並確認是否正確。
十、施工期間,建議將每一個施工過程拍照,並撰寫每日施工紀錄表與工程缺失紀錄表,以便工程完成後,與營造廠進行加減價的依據。
其他:
1. 每一樓層安裝獨立電表以節省電費,電梯最好另使用獨立電表。
2. 施工前應先請水電包商完成弱電接地與電氣接地系統。
3. 颱風來襲時,雨水易由戶外大門(內推型)下方門檻處滲入,所以需加強防水功能(可採用具有排水門檻設計的大門)。
4. 車庫若採用安全鋁捲門且門寬過大時,需加強防颱功能(如預留防颱柱)。
5. 冷氣排水盡量避免與雨水管共用,且避免將冷氣排水管接到密閉式水溝,以防水溝沼氣回襲冷媒銅管,造成銅管鏽蝕破裂。
6. 分離式冷氣安裝時,應留意戶外機高度需低於室內機,否則易發生雨水順著冷媒管包覆材流進屋內。
7. 戶外金屬(如欄杆)最好採用不鏽鋼烤漆,以避免日後維修問題。
8. 建議可採用中央集塵系統。
9. 若採用鋁推射窗,高度不宜太高,否則因鋁材較軟會有密合度的問題,颱風來襲時易發生滲水。
10. 室內設計時,不建議採用立體天花板設計,容易積灰塵且不便清理(應說不可能清理)。
好心人!! 推推
感謝大大熱心回覆,好人一生平安!
邊哭邊推。
中央集塵十年前一些建案當做宣傳,近幾年反倒消聲匿跡了。選建商這部份(我也是在原台中市),理論上是用比價,但實際上卻是賣方市場,三年前我找了幾家,也約看了每個營造的成品,最後請他們報價時,竟然被婉拒了ORZ...
@@skyliu3476沒錯,現在掃地機器人非常好用,連吸塵器也比以前好用不少,中央集塵系統真的只是噱頭而已,安裝全屋全熱和除濕系統還比較重要!
恭喜自地自建,夢想達成中~
相信屋主已經請結構技師計算過,安全合法無虞。
所以這只是雞蛋裡挑骨頭:
繫筋的部分如果可以綁在箍筋上會更好、鋼筋的綁砸如果能更緊貼而非鬆動效果會更好、垂直管道擴柱如果能再包一層溫度鋼筋會更好
感謝分享,繫筋會跟箍筋相連,但確實有些不夠緊貼,後續樓層都有盡量檢查與調整。謝謝您!
跟追劇一樣爽的第九集!
管道間是個好問題,馬上跟建築師討論。
謝謝秧秧爸!
不客氣!但這一集有點零散,素材又太多,東刪西減剩下沒講完的第十集再來!
真不簡單,很多學問。多謝分享~😚
謝謝您的回饋,問題真的都是遇到了才知道!
越來越接近夢想,加油!
謝謝您的鼓勵!
建議灌漿缺失處理方式:
灌漿後如果出現嚴重蜂窩現象,可能無法達到預定安全強度,因此需要進行結構補強。
建議先敲除蜂窩部分,高壓灌注Epoxy後,再封模板灌注無收縮水泥沙漿。
感謝提醒,營造都有提出蜂窩後續的處理流程,會一併注意,謝謝您的回饋!
我理解的垂直管道处理有四种:一是扩柱子,将管线浇在在柱子里(管线少量,后期无法更换维修只能弃用);二是管线不浇进柱子,用轻钢石膏装饰板等包在柱子外面(管线较多时,后期须破坏装修更换维修);三是设计可开启的管井(管线较多,部分管线后期可不破坏装修更换维修);四是人可以钻入的管道间,这种一般的住宅很少采用(会占较多的面积),公共建筑,商业写字等经常会反复装修的才会用。❤
我家早期自建的房子就是有管道間,但人不能進入,應該是您說的第三種。這一棟房我們以您說的第一種方式進行,是目前台灣滿常見的方式,但如果要我重新選擇,我會犧牲樓面積做管道間,哈哈哈。
穿樑是個魔王,看你有多care,要完全不穿樑,除了管道間,還要明吊管,再加上房子一開始設計的廚廁是不是都在同一位置,畢竟自建就是夢想,業主絕對不會在第一棟自建案子放棄很多的"理想",所以不若大樓會把所有衛廁擺同一個垂直面。至於規範上,不太容易完全達成,尤其房子非正正方方時,樑的長度可能也不過3~5D,要符合>2D....真的就GG了
在建築設計階段,對於啥都不懂的我們來說,看圖面也不曉得哪邊會穿、哪邊可以穿、哪邊穿不得,都是一邊蓋一邊發現問題,一邊解決,或是一邊妥協,確實當初為了空間能夠達到理想的規劃捨棄了管道間,但很多事情都是早知道何必當初,就當作一邊累積生命經驗,一邊透過解決問題自我修煉了。
也謝謝您的回饋!
不穿樑就樓上排水管 筏基就要包管道間包到排水要用的那層看要降板還是吊管
啊樑位不要做造型樑才不會到處管道間要閃一堆凹角
感謝分享!
想請教您有遇到混泥土蜂窩狀況嗎?是怎麼處理的呢?若沒有露出鋼筋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蜂窩每層樓都有,但這個問題牽扯層面太多,會專門做一集來聊,基本上有蜂窩的地方就是先打除乾淨,然後以無收縮水泥填補,有露出鋼筋的地方要先上紅丹防鏽。無收縮水泥磅數動輒五六千磅至一萬磅,只要填補確實,強度不必擔心,重點是外牆的蜂窩,在日後的防水工程要更注意。
柱包樑聽不到水聲,但是無法維修(尤其是漏水時)!管道間好處是維修方便,但就是要犧牲室內空間!
沒錯,當初在考量之後決定不做管道間,但興建過程中就後悔惹,不過有詢問過其他建築、營造與裝修領域的朋友,即便有管道間,要(無論大管小管)百分之百不穿樑,真的很難。😂
樓高高一點全吊管就可以不穿樑 或是過樑就生管道間 地梁前就要套結構水電圖
都蓋到一半了,管道間就當作一個美麗卻遺憾的過往,我們每層樓的高度還算夠用,所以決定採吊管方式調整,感謝回饋!
把管道埋在結構柱裡面是腦子哪裡出問題呢?
反正後來都移出來了就好。😂
規範是允許柱內埋管的,不過管內徑不能超過5公分。正常雨排跟冷氣排水分離的狀況,一根柱內會走一隻2”雨排rp跟1”冷排ap,其他的糞管sp跟生活廢水管wp才會包在擴柱的範圍裡
更正:不是埋在柱筋裡,是將會穿過大小樑的管線透過擴柱移出來。
但我們決定都放到擴柱範圍內。😂
为什么一个四层的房子要全现浇呢?太费钱了,也不保温,以后装修改造升级管路还没法改,重新混泥土开槽改线路也很费劲。
台灣是一個位處地震帶的國家,地震頻繁,尤其在 921 之後,我們的政府更修訂法規,加強建築規範強度至少兩倍以上。
使用鋼筋混凝土可以提供較低樓層建築物相對堅固的結構,中高樓層的大樓則會使用鋼構方式,以上是我們國內常見的方式。
我們的裝修會一次到位,未來會使用的的管線都是先規劃好,不會變更位置,除非管線破裂,不然未來管線要重拉也是幾十年後的事情,若有未來新科技的需求,直接透過明管方式建構即可。
@@nyukochiang 纯技术交流哈没有其他意思。我也是建筑师,没见过全现浇的建筑,太夸张了。其实框架结构配合部分剪力墙局部加强,墙体用发泡混凝土砌块,建筑自重会小很多,对抗九级地震都没问题的。而且我们一般结构计算都会给出20%的富裕量,轻质材料无论是是后期改造还是保温效果都会好很多,主体造价比你这个至少节约一半。
如果真的从抗震角度出发,也不考虑后期改布局,为什么不用轻重钢结构呢,自重和保温性能会好很多,台湾的轻钢体系也比较成熟。你这个用钢量和混凝土,实在是太夸张了。
@@nyukochiang 我一般做设计的话,安全性是基础这个不用讲,因为四川也是地震带上,出了设计问题是有刑事责任的,还是终身责任制。
但是除了安全之外,我会比较看中户型的灵活度,因为建筑主体设计使用年限是70年,实际上使用寿命一百年都没问题,但是过去十几年的设计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去的布局是适应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的,所以一个房子二十年装修一次扩建一次甚至重建一次,是一个常态。但是主体结构明明是可以用更久的,这个就造成了资源能源和财力的浪费,所以一般我都是倡导做框架结构,结构富裕量留足够,墙体用轻质填充墙。未来装修升级,下一代用这个房子,或者卖出去,都还有改建的空间,结构安全性也能保证。
台湾的多层自建房现在都是采用的这种全现浇的模式么?
可能是國情文化環境不同吧?!
鋼筋混凝土一直是台灣透天住宅很常使用的建造方式,我們家長輩時期過去的兩棟透天住宅也都是以此方式建造,結構技師在電腦計算強度時係數都會放大,鋼筋號數跟數量自然會較多。
但我們並非全部結構都用 RC 鋼筋混凝土澆置,每層樓如果有隔間牆,就會採用濕式輕隔間作法,會於後續進行施作,不曉得跟您說的發泡混凝土砌塊或輕質填充牆是不是類似的工法?
想請問樑柱同寬在實作上會遇到哪些問題??
後面怎麼去做取捨的?
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就是排水管線的位置規劃,因為沒做管道間,又要盡量不穿樑,最後結果就是排水管要改擴柱,然後直接走樓板下的明管吊管,如果可以重來,我一定會做管道間。😂
@@nyukochiang 管道間我目前有規劃,只是建築師設計有樑柱同寬 樑柱同側,想知道如果沒擴柱 鋼筋綁紮上會不會有問題沒辦法柱包樑
這個問題對我這建築外行小白來說太難了,建議直接詢問您的建築師最保險,畢竟是他設計您的房子!但至少您有管道間,我覺得很多可能遇到的問題都少了一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