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國內外最速解析 Apple 新長焦鏡頭原理的 chnnel!🎉感謝!
感謝抖內❤揪甘心😘
好想知道跑那個光線模擬的程式 叫甚麼
看完這集很想知道S23U的鏡頭原理~敲碗
想問 iPhone 15 Pro Max長焦鏡頭 sensor size幾大
看過最完整解析原理的 給推
很專業👍又學到新的鏡頭知識了期待下集關於焦距的講解
好帥啊!別台都沒看到如此精闢的解說
10:40 這個不是Z 軸嗎?
10:57 我看蘋果的發表會是說防手震是三軸餒
第三軸是用於對焦,不是防震
推啦!!!專業到炸裂~
手機的潛望式望遠鏡頭的問題在光圈無法做大,加大感光元件面積又會影響手機厚度,所以折射的光耗損才會斤斤計較,白天光線充足情況下還可以,但一到夜晚就可能會因為感光不足改由主鏡頭裁切,用畫質減損換照片亮度。
很詳細的解說,感謝!請問一下影片裡模擬光路的軟體的名字是什麼?
叫做線光學模擬
謝謝!@@HarvishPumd
莫名的從頭沒快轉聽到尾.....好神奇!!
多谢解说啦,RF135 1.8记得安排上哦☺
好厲害,真的是詳細的解說,很到位的介紹我也算是光電產業相關,可以向您請教,光路的軟體是用哪一套嗎?很需要這方面的資訊😂😂
完整看完兩集分析 給讚跟訂閱 。不知道 這種望遠鏡頭 夾在機車架上 能撐多久
講的很清楚 謝謝!
請教主持人使用的光學軟體是什麼名稱?能否分享一下?
想知道pro vs pro maxx3 跟 x5的差別
好有趣的主題 很讚的攝影科普
期待看到講解三星鏡頭的原理!
简单易懂,有趣有料,已订阅!
太專業了!超級清晰~請收下我的膝蓋!
感謝破解蘋果話術
你講的真的很清楚!非常感謝!
好專業解評~~讚
非本科的也淺顯易懂 謝謝解說
即使高技術,拍出來人像卻不是大家所愛的照片
這只能說是蘋果的偏好了
我也不喜歡😂。照像蘋果是最弱的。
想看iPhone 15全系列相機測試,當然相同鏡頭不用全測。比較看看兩個Pro的長焦,比較看看有Pro與非Pro的主鏡頭,測測看或說明最新的2400萬像素。
可以去看華為手機,早早上了相同做法不過是華為沒有壓製成 24MP,而是 48MP 壓制下來繼續保持 12MP 而已
請問這個物理反射折射的軟體是什麼呀? 教小孩透鏡的時候可以使用
大哥,你用的啥软件,这么好用,说说呗
專業分析!超猛
完全技術面的分析,謝謝分享!
是物理上的真正切兩刀,不是刀法精準閹割的切兩刀XDDDDD
沒辦法,大家對廠商所謂切一刀實在是太熟悉了😎
@@FurchLab🎉🎉🎉🎉🎉😢😢😢😢🎉🎉🎉😢😢😢😢🎉😢🎉🎉🎉🎉😢😢😢😢🎉😢🎉😢嗯昂額恩昂鞥😢🎉🎉🎉🎉🎉
太厲害了,分析的好專業👍
你必须要做苹果15的拍照评测因为超级易懂的
讚 感謝用專業的資訊解惑
超詳細,謝謝!!可以請問軟體名稱嗎?
萍菓的收割非一般能明白理解的!😮
非常精準地解說!!
超專業的
所以蘋果早可以搭載淺望鏡只是到現在才裝而已🤔️
註冊專利到專利實體化本來也需要一段時間,只能說蘋果可能想做很久,但到這一代才實現。
最近發現有一個有趣的事,也許可以讓您近一步幫我們說明,看以前傳統底片時代的鏡頭都非常大顆,鏡片與光圈葉片也非常有份量,到數位時代的Canon EF系列鏡頭,覺得已經縮小很多了,但最近新推出RF鏡頭,尤其是新的定焦鏡與變焦鏡,那鏡片和光圈葉片都變得好小好小,在想是科技變進步的關係,還是廠商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所做的改變,以至於鏡片組越做越小呢?
很多因素,改用電子對焦環(省略機械結構)、折射率更高的鏡片(可用較少或較薄的鏡片)、無反設計省去鏡後距、也因為鏡後距更短因此超廣角更好設計、數位修正輔助設計、加上有些鏡頭光圈較小,因此造就這樣的成果。這歷史問題滿複雜的,我們有在考慮做一輯這個專題
鍍膜和材料技術提升、數碼修正畸變也是菲林不具備的呀
鏡組的大小是固定的,是驅動元件與材料學的進化讓鏡頭體積得以縮小。當然還是沒辦法縮到手動鏡那種極端就是了
也許最極致輕量化就是光場攝影
謝謝分享\
感謝解說,
這二集無敵棒,感恩!
感謝❤️
謝謝!
感謝抖內❤️
讲得很清楚 谢谢!😊
感謝分享 🙏🏼
感謝解說, 想看對於pro max七顆鏡頭的解讀, 畢竟拔3倍換5倍, 應該稱不上"升級"
倍率只是行銷詞彙,還是要回來看廠商給了那些焦段,因為做不到物理變焦,沒辦法無段縮放的話「倍率」一詞只是笑話罷了
请问一下,视频里面的绘制光路软件是什么名字呢?想学习一下 4:05
请问,演示棱镜的软体叫什么?
請問15pro的主攝是imx903嗎?
15pro主攝繼續沿用14pro的imx803,鏡組也是相同的,最主要的不同是演算法與軟體方面的更新
我還蠻期待之後對這顆鏡頭的實測,很好奇 Apple 會利用運算式攝影來補強到什麼程度。🤩
硬體註定了夜間難用😅其它夜視型望遠鏡頭,也不缺好的演算法 (如 vivo, oppo)
@@editaccountname 也許不只夜間難用,搞不好解析力就很差。總之我是很想看看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的能力有多強大!😁
AI有一天強到攝影變成AI畫圖😂
很专业,厉害👍
專業又不至於看不懂👍
方形棱镜配方形 Sensor,是不是四周暗角不需要特别矫正呢?
前端鏡組還是圓形,仍可能會有邊角失光的問題,很難說方形稜鏡就能避免
請問手機鏡頭的塗層是在外側還是內側,因為我怕太常清潔鏡頭把塗層擦掉了。
內外都有,擦掉就算了吧
@@FurchLab 請問外面那層是什麼作用?擦掉沒影響嗎?
完全擦掉會稍微影響成像品質,但沒完全擦掉直接讓成像報廢。
@@kuoyuan11 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蘋果的做法如果光損失可以忽略那是否就可以增加長焦感光元件面積了!因為其他家是垂直放,手機厚度一定比手機面積更有限制啊
感光元件面積增加,稜鏡會變厚、鏡組會變大,問題一樣存在啊
增加CMOS成像圈就要用更大的鏡頭組去覆蓋,鏡頭模組擠佔的空間除了拿來拍照就是垃圾,但卻要犧牲基板與電池容量
你的手好忙 比來比去的 我還以為你在指揮演奏
這大概是全世界講解最清楚的影片了是說,上次在評測24-70的時候,說要做一集來講一下散景的原理,我還在等XD
你記得好清楚😆 因為這個題目越寫越大,可能會分上下兩輯來做(就像這次iPhone 15pro max鏡頭),我們正在努力中💪
@@FurchLab 加油!!因為這個主題真的很期待,所以一直記著XD
即便東西設計越來越好,但我還是想知道實際使用上會不會反而更容易被震壞...
但拍起來還是輸s23ultra捏
所以無論android 還是apple潛望鏡頭 無法改變 就是要變厚就算sensor用大 無論什麼設計結論都只會變厚 什麼設計都一樣
大推!
专业
全反射不會有光線損失的問題吧?他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折射吧?
是的,理論上TIR不會有損失(或能量損耗極小),我們這邊還是假設最差的狀況,如果最差的狀況損耗仍然很小,那麼實際上就更微不足道
同樣的設計如果是華為做肯定被酸抄襲酸到爆吧。對消費者來說再高端的稜鏡工藝都是吹,實際表現才是真的,至少iphone 15吹了一堆鏡頭設計工藝,結果長焦在幾大高端品牌的表現也不過爾爾,甚至還輸7nm的M60Pro。就像吹了一堆材質用料、然後背板一摔就裂一樣,蘋果再不用點心只想擠牙膏股價只會繼續往下掉,都還沒說火龍果呢...。
這兩集讓我這種普通人對於光學更有了解,謝謝。我有另外一個疑問就是普通人都知道,如果你摔了你的鏡頭會很糟糕,但手機可能是全世界最常被摔的電子產品。我很好奇,大家對於蘋果的設計與其他市場上目前比較普遍的設計在於防摔,或是摔造成的零件偏移有什麼優點或缺點呢?
假設如果單純碰撞導致鏡面偏移(不考慮鏡面毀損),在鏡頭和稜鏡越多情況下,摔到之後的鏡組偏移可能性越大。單一平行四邊形稜鏡的設計,降低了偏移可能性。
请详细讲解为什么1T的iPhone 卖那么贵
因為他爽…
我还以为潜望镜头是索尼的
你的專利圖可以看到它是三塊玻璃合成一個稜鏡 不然怎麼切
?? 專利書上就直接寫Notch啊
就實際生產製作上做成一整塊比分三塊膠合更簡單,這顆稜鏡叫斜方稜鏡,早在20年前就廣泛應用在雷射工具定位器上了
专业🎉
这么好的频道怎么才这么点订阅。这比巫师后期高到不知道哪去了
跪求光线模拟软件
補充一點專利知識,蘋果這件專利目前只有公開,並沒有公告。簡單說就是,蘋果這件專利還沒有取得專利權,只是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前給大家公開專利說明書(所有專利都會有這個程序,而供公開專利說明書)。此外,這件專利還有在中國及歐洲專利局申請專利。
感謝補充
15 pro max 的 OIS 是三軸的,規格頁面有寫
規格是寫「3D 感光元件位移式光學影像穩定功能」,並沒有寫三軸用於防震。您可能記成官網中的「可朝三個方向移動」,但,第三軸(前後)是用於對焦,而非用於手震補償。實際上,前後軸也無法用來防震,因為這軸是攝物距離軸,這也是為什麼有五軸防震,但卻沒有六軸防震的原因。
似乎還是沒有微距鏡頭
有,超廣角那顆有微距(跟14Pro一樣)
👍🏻🙏🏻
好看死了 🎉
15 Pro Max多了這顆5X鏡頭感覺配套沒做好,2.1X到4.9X應該全是主鏡頭裁切,這時候畫質應該不會太好,5X這焦距有點尷尬阿
應該是1.1X到4.9X
不能全反射的前提下,反射了4次😊
👍
官網寫的是: 為配合四連反射稜鏡設計,我們嶄新開發 3D 感應器移動式光學影像防震及自動對焦模組,可向全部三個方向移動。這是我們歷來最先進的防震系統,與過往比較,微調操作數量多達兩倍。
這個其實前面已經寫過幾次了,還是補充說明一下。所謂3個方向移動,是指X、Y軸,與攝物距離軸,其中,攝物距離軸是用在對焦,蘋果的專利中,前鏡組並沒有對焦結構,對焦只能交由感光元件位移來達成。實際上,攝物距離軸也是無法用在影像防震補償上的,你仔細研究過五軸防震是哪五軸就知道了,攝物距離軸就是無法被補償的第六軸。蘋果官網這份文宣取巧的是,它實際上並沒有明確說它的防震是三軸,也沒有說三方向移動完全用在補償用途上。
哎呀,以前一直看你说相机,原来也聊手机,不错不错。👍但这期看完有个疑问:节目中说反射4次损失了4%,然后用曝光补偿来举例。但我总是觉得好像这两者有点不一样吧。假定这块棱镜反射了33次,那么就算它损失了33%,难道我加一档EV就完美解决了??有点搞不清了,谁能指教一下。😳
很好的問題。若反射一次損失1%,反射33次應該是損失28.3%(1-0.99的33次方),比較接近損失33%的應該是41次左右(66.2%通過率)。若算反射41次損1/3EV,那麼此時再加一檔EV(1/3EV)是補不夠的,此時曝光值會是66.2%x1.33=88%,要補回原本的曝光值需要加1/2EV(66.2%x1.5=99.3%)。但即便如此,此時取得的是「與原本曝光值相近的整體畫面亮度」,實務上會有其他東西會因為太多次反射而損失,因此這麼多次的反射,可能會帶來額外的色偏、畫質減損等等,此時光通過損失率反而不會是這個設計的重點。
@@FurchLab 确实专业,感谢解答!😄
怎么拍摄鬼影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發表會是說這一代有改善,但改善多少,就看實測囉
所以蘋果還要宣傳這顆鏡頭的防震功能,會不會有點自曝其短呢?不是說沒有防震,而是消費者發現可能名過其實,對蘋果產品的印象必然打折,還是15 PRO MAX的做法已經比其他廠家或過去的產品來得好?!
有總比沒有好,先求有再求好,這也是產品開發與行銷面的學問
@@FurchLab 還是15 PRO MAX的做法已經比其他廠家或過去的產品來得好?!
@@jactkwn 好不好很難說,雖然這樣講有點模稜兩可,但沒有一項產品是完美無缺的,必定有所取捨,就等實測吧
CMOS防震好處是在半導體製程階段就可以解決,簡化了生產流程。另一方面是不必依靠鏡頭模組供應商提供方案,沒有綁定問題
那兩刀不是反射面也會是散射面,然後那些光在裡面再彈射幾次,後果很難預測了,此外棱鏡如果對光的損失真的那麼小,反射式鏡頭的光圈就不會那麼小了
兩刀裡面有塗布不透光的吸光材料,影片中有提到。反射鏡的困難在於若把鏡片做大,中央光通過的開孔也會更大,導致艾里斑更大,因此光圈做不大。反射鏡的小光圈是源自於結構設計上的物理問題,而非透光率問題,而稜鏡對於光損失的計算則是透光率問題,兩者不能一概而論。
@@FurchLab 首先,你的模型裡沒有省去了光色和折射率多色光棱鏡內多次反射最大的問題不是側光散射,而是色差折射率造成反射次數差異,在一般鏡頭這造成的邊界色散,棱鏡內反射次數不同,會放大色差散射的,要擋的是那種光道,正常鏡頭結構裡光圈就有這個作用。至於吸光塗層,是要通過切那刀一個棱鏡表面的,那個表面是反射還是通過,還有半反射半通過,還要看角度的,模擬模型裡通過表面完全吸收是個假設,而真實情況相當複雜。不過,這部分色散光給特意擋住了,亮度就有損失了的。這也是折射式鏡頭結構亮度損失的一個主要因素
@@peterchang3998 1.反射與全反射不會造成額外色散,色散是前鏡組造成的,稜鏡延長光路會放大前鏡組的色散沒錯,但這個被放大的色散是延長光路這件事情所造成,就算你沒有稜鏡,只要光路變長,色散都會被放大。2. 吸光材質絕對不是稜鏡亮度損失的主因,你不知道一般相機鏡頭內部也有很多吸光材質嗎?那些被吸掉的光線本來就是無法利用的斜射光,本來就無法通過鏡頭成像,與T值無關,在計算的時候也不可能會把這些斜射光給計入。
@@FurchLab 1.Colour Aberration 色散這個物理性質,只要不同頻率的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外一種介質,只要不是垂直射入,就會有不同的折射角,一個表面足以產生色散,三菱鏡是兩個表面則將結果放大了一次而已。而同一點不同頻率的光在透鏡內部折射角不同,內反射點也是不同的,最後其實不同頻率在內部反射的次數都可以不同的,這個焦點就會移到另外一個位置上的。如果不是雙45度的潛望結構,折射光路是非對稱的,對逆化色散效果也更差,內部擋住部分色散來減低成像色散,這和以前大光圈鏡頭收光圈減色散原理是一樣的。 此外,非觀野範圍內角度射入的光線,現在大廠家在第一個入光表面的鍍膜已經足以控制的了。但是色差造成的色散,逆化設計如果不完美,最後還得被迫縮小光圈的。2。鏡頭內部的吸光表面,設計上是光在空氣傳播的時候碰到吸光表面。如果光碰到的是透鏡介質的表面,要看角度才能決定是反射還是透過再碰到吸光層的。所以切一刀的話,那就是一個透鏡表面,被反射還是透過給吸收,要看角度的。
問題一樣,反射跟全反射不會造成色散,造成色散的是折射,而你原本回覆寫的是反射會造成色散。吸光塗層在光學系統中早就用很久了,吸光率達到 99% 以上的材質很多,你手上的鏡頭全部都有。這塊稜鏡的不同之處,就只是在把塗層佈在那二刀,防止散射光線,沒有什麼「完全吸收是個假設」這種問題。再說前面也寫過,這個塗層擋住的是原本就不會完整通過稜鏡的光線,所以造成光線損失的當然也不會是這個塗層。按照你的邏輯,一般鏡頭也有吸光塗層,所以這些鏡頭也會造成光線損失?這道理完全不通。
這裡就是99.99999999999999999%跟風仔搶買手機的那些人 不會去了解的東西 它們只在乎用的是不是最新阿我們這種只要看到發表時訴說相機更新了甚麼 都會慢一部皺眉頭的想 這個設計原理是甚麼 來達到我們為甚麼要買這台手機需求點是甚麼~~~
本來就不需要呀,我當專利工程師10多年,用的專利資料庫WIPS一年費用12萬,我買手機才不管他什麼設計原理什麼專利說明書
@@inkfishinink 大哥 影音創作者沒在跟你是不是工程師啊 設計原理本來對他們來說會考慮是否影響他們的工作內容還有一些對於影音興趣者 本來就會考量這些問題 所以大哥 角度不同
@@gantamater 我剛剛查了一下,apple在過去24個月,以mobile device為標題所申請的美國專利就有46篇,我很好奇有多少iphone消費者會在購買前去了解這些設計原理,今天是有youtuber針對鏡頭去解說設計原理,那如果沒有youtuber這麼做,那消費者買了就變跟風仔了,除了鏡頭,我還看到有location aware等等技術沒有youtuber去介紹設計原理。
第一次看 內容不錯 但手晃得很刻意也頗干擾畫面
謝謝噢
我想看蘋果宣稱的7顆鏡頭 -.- 到底是哪來的7顆..
在防震那裡說錯了一個點,15 promax的防震還有一個前後位移
前後位移是用在對焦。實際上前後位移也不可能用來防震,因為這軸是攝物軸,這也是為什麼IBIS最多只做到五軸防震而沒有六軸防震的原因。
我好像記得小米不知那台手機有個超喪心病狂的手機鏡頭,就是把整背面都變成鏡頭......
杂音有些大😢😢
對⋯⋯這輯我們麥克風沒調好,有點爆音,請多多包涵(鞠躬
哪麼以相機來講 Sony Nikon 等等 消費型隨身相機就有潛望鏡頭了三星還有什麼專利
用相關字眼去搜尋,應該是三星有基於滾珠螺桿ball guide actuator在鏡組驅動方面的專利,而市場上一般的音圈馬達VCM actuator是靠簧片改變來驅動鏡組,我猜是沒有ball (screw) guide 來得精密,或者是驅動行程有限?
之前ip的炫光和鬼影就很严重
全反射能量不會損失
是的,TIR不會損失能量。主要是想設想:在最差的狀況下,透光率能有多少,如果連會損失能量的鏡面反射估計起來都沒差多少,那麼四次反射就幾乎不會造成畫質與透光率減損
實質上全內反射不是真的沒有折射光只是少到正常情況可以忽略不然真的沒有能量損失光纖可以做到無限長了而且還有理工係最愛的一句heat lost to surrendering www
不知道祖傳鬼影的問題有沒有辦法解決了🤔
有實測了,鬼影有些微改善,但還是存在
想聽七顆鏡頭
那台在業界叫曝光機喔,光刻是對岸用語
感謝提醒,我記反了🥲
對沒錯,在半導體製程曝光和蝕刻是兩種工序(狹義上不應該叫光刻機,光碟機 💽上那種用雷射去燒錄才比較是所謂光刻機,所以光碟燒錄機大陸才會稱為刻錄機),且這種技術叫做微影技術,像是相機膠片,就是透過在塗有化學感光劑的膠片上曝光,之後再經過顯影和定影洗出相片,在半導體就好比透過光罩(底片)在曝光機,在塗有感光劑(大陸叫光阻劑)的晶圓上顯影後,產生化學效應硬化或是軟化(準確來說是改變晶體結構)然後在再用化學藥劑去除軟化的部分(也就是定影),然後硬化的部分就保護晶圓上要保留的線路,未受保護的部分就是要蝕刻去除掉的部分,最終ㄧ層層不斷經過曝光、顯影、定影、蝕刻一系列工序,最終獲得晶片設計圖要的所有堆疊的線路。不得不說日本在膠卷相機時代,累積豐厚的微影技術,尤其是在感光化學劑的部分幾乎壟斷!另外一提感光劑可以是曝光後硬化或是軟化光罩可以是陽片或陰片也就是透光與不透光相反曝光與顯影(感光)兩者搭配可以是陽刻或陰刻(就像印章一樣),根據晶圓半導體元素參雜種類與結構不同,來決定採用感光劑的形式,就會有陽刻與陰刻之別
國內外最速解析 Apple 新長焦鏡頭原理的 chnnel!🎉
感謝!
感謝抖內❤揪甘心😘
好想知道跑那個光線模擬的程式 叫甚麼
看完這集很想知道S23U的鏡頭原理~敲碗
想問 iPhone 15 Pro Max
長焦鏡頭 sensor size幾大
看過最完整解析原理的 給推
很專業👍又學到新的鏡頭知識了
期待下集關於焦距的講解
好帥啊!別台都沒看到如此精闢的解說
10:40 這個不是Z 軸嗎?
10:57 我看蘋果的發表會是說防手震是三軸餒
第三軸是用於對焦,不是防震
推啦!!!
專業到炸裂~
手機的潛望式望遠鏡頭的問題在光圈無法做大,加大感光元件面積又會影響手機厚度,所以折射的光耗損才會斤斤計較,白天光線充足情況下還可以,但一到夜晚就可能會因為感光不足改由主鏡頭裁切,用畫質減損換照片亮度。
很詳細的解說,感謝!請問一下影片裡模擬光路的軟體的名字是什麼?
叫做線光學模擬
謝謝!@@HarvishPumd
莫名的從頭沒快轉聽到尾.....好神奇!!
多谢解说啦,RF135 1.8记得安排上哦☺
好厲害,真的是詳細的解說,很到位的介紹
我也算是光電產業相關,可以向您請教,光路的軟體是用哪一套嗎?很需要這方面的資訊
😂😂
完整看完兩集分析 給讚跟訂閱 。
不知道 這種望遠鏡頭 夾在機車架上 能撐多久
講的很清楚 謝謝!
請教主持人使用的光學軟體是什麼名稱?能否分享一下?
想知道pro vs pro max
x3 跟 x5的差別
好有趣的主題 很讚的攝影科普
期待看到講解三星鏡頭的原理!
简单易懂,有趣有料,已订阅!
太專業了!超級清晰~請收下我的膝蓋!
感謝破解蘋果話術
你講的真的很清楚!非常感謝!
好專業解評~~讚
非本科的也淺顯易懂 謝謝解說
即使高技術,拍出來人像卻不是大家所愛的照片
這只能說是蘋果的偏好了
我也不喜歡😂。照像蘋果是最弱的。
想看iPhone 15全系列相機測試,當然相同鏡頭不用全測。比較看看兩個Pro的長焦,比較看看有Pro與非Pro的主鏡頭,測測看或說明最新的2400萬像素。
可以去看華為手機,早早上了相同做法
不過是華為沒有壓製成 24MP,而是 48MP 壓制下來繼續保持 12MP 而已
請問這個物理反射折射的軟體是什麼呀? 教小孩透鏡的時候可以使用
大哥,你用的啥软件,这么好用,说说呗
專業分析!超猛
完全技術面的分析,謝謝分享!
是物理上的真正切兩刀,不是刀法精準閹割的切兩刀XDDDDD
沒辦法,大家對廠商所謂切一刀實在是太熟悉了😎
@@FurchLab🎉🎉🎉🎉🎉😢😢😢😢🎉🎉🎉😢😢😢😢🎉😢🎉🎉🎉🎉😢😢😢😢🎉😢🎉😢嗯昂額恩昂鞥😢🎉🎉🎉
🎉🎉
太厲害了,分析的好專業👍
你必须要做苹果15的拍照评测
因为超级易懂的
讚 感謝用專業的資訊解惑
超詳細,謝謝!!可以請問軟體名稱嗎?
萍菓的收割非一般能明白理解的!😮
非常精準地解說!!
超專業的
所以蘋果早可以搭載淺望鏡只是到現在才裝而已🤔️
註冊專利到專利實體化本來也需要一段時間,只能說蘋果可能想做很久,但到這一代才實現。
最近發現有一個有趣的事,也許可以讓您近一步幫我們說明,看以前傳統底片時代的鏡頭都非常大顆,鏡片與光圈葉片也非常有份量,到數位時代的Canon EF系列鏡頭,覺得已經縮小很多了,但最近新推出RF鏡頭,尤其是新的定焦鏡與變焦鏡,那鏡片和光圈葉片都變得好小好小,在想是科技變進步的關係,還是廠商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所做的改變,以至於鏡片組越做越小呢?
很多因素,改用電子對焦環(省略機械結構)、折射率更高的鏡片(可用較少或較薄的鏡片)、無反設計省去鏡後距、也因為鏡後距更短因此超廣角更好設計、數位修正輔助設計、加上有些鏡頭光圈較小,因此造就這樣的成果。這歷史問題滿複雜的,我們有在考慮做一輯這個專題
鍍膜和材料技術提升、數碼修正畸變也是菲林不具備的呀
鏡組的大小是固定的,是驅動元件與材料學的進化讓鏡頭體積得以縮小。當然還是沒辦法縮到手動鏡那種極端就是了
也許最極致輕量化就是光場攝影
謝謝分享\
感謝解說,
這二集無敵棒,感恩!
感謝❤️
謝謝!
感謝抖內❤️
讲得很清楚 谢谢!😊
感謝分享 🙏🏼
感謝解說, 想看對於pro max七顆鏡頭的解讀, 畢竟拔3倍換5倍, 應該稱不上"升級"
倍率只是行銷詞彙,還是要回來看廠商給了那些焦段,因為做不到物理變焦,沒辦法無段縮放的話「倍率」一詞只是笑話罷了
请问一下,视频里面的绘制光路软件是什么名字呢?想学习一下 4:05
请问,演示棱镜的软体叫什么?
請問15pro的主攝是imx903嗎?
15pro主攝繼續沿用14pro的imx803,鏡組也是相同的,最主要的不同是演算法與軟體方面的更新
我還蠻期待之後對這顆鏡頭的實測,很好奇 Apple 會利用運算式攝影來補強到什麼程度。🤩
硬體註定了夜間難用😅
其它夜視型望遠鏡頭,也不缺好的演算法 (如 vivo, oppo)
@@editaccountname 也許不只夜間難用,搞不好解析力就很差。
總之我是很想看看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的能力有多強大!😁
AI有一天強到攝影變成AI畫圖😂
很专业,厉害👍
專業又不至於看不懂👍
方形棱镜配方形 Sensor,是不是四周暗角不需要特别矫正呢?
前端鏡組還是圓形,仍可能會有邊角失光的問題,很難說方形稜鏡就能避免
請問手機鏡頭的塗層是在外側還是內側,因為我怕太常清潔鏡頭把塗層擦掉了。
內外都有,擦掉就算了吧
@@FurchLab 請問外面那層是什麼作用?擦掉沒影響嗎?
完全擦掉會稍微影響成像品質,但沒完全擦掉直接讓成像報廢。
@@kuoyuan11 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蘋果的做法如果光損失可以忽略那是否就可以增加長焦感光元件面積了!因為其他家是垂直放,手機厚度一定比手機面積更有限制啊
感光元件面積增加,稜鏡會變厚、鏡組會變大,問題一樣存在啊
增加CMOS成像圈就要用更大的鏡頭組去覆蓋,鏡頭模組擠佔的空間除了拿來拍照就是垃圾,但卻要犧牲基板與電池容量
你的手好忙 比來比去的 我還以為你在指揮演奏
這大概是全世界講解最清楚的影片了
是說,上次在評測24-70的時候,說要做一集來講一下散景的原理,我還在等XD
你記得好清楚😆 因為這個題目越寫越大,可能會分上下兩輯來做(就像這次iPhone 15pro max鏡頭),我們正在努力中💪
@@FurchLab 加油!!因為這個主題真的很期待,所以一直記著XD
即便東西設計越來越好,但我還是想知道實際使用上會不會反而更容易被震壞...
但拍起來還是輸s23ultra捏
所以無論android 還是apple
潛望鏡頭 無法改變 就是要變厚
就算sensor用大 無論什麼設計
結論都只會變厚 什麼設計都一樣
大推!
专业
全反射不會有光線損失的問題吧?他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折射吧?
是的,理論上TIR不會有損失(或能量損耗極小),我們這邊還是假設最差的狀況,如果最差的狀況損耗仍然很小,那麼實際上就更微不足道
同樣的設計如果是華為做肯定被酸抄襲酸到爆吧。
對消費者來說再高端的稜鏡工藝都是吹,實際表現才是真的,至少iphone 15吹了一堆鏡頭設計工藝,結果長焦在幾大高端品牌的表現也不過爾爾,甚至還輸7nm的M60Pro。
就像吹了一堆材質用料、然後背板一摔就裂一樣,蘋果再不用點心只想擠牙膏股價只會繼續往下掉,都還沒說火龍果呢...。
這兩集讓我這種普通人對於光學更有了解,謝謝。
我有另外一個疑問就是普通人都知道,如果你摔了你的鏡頭會很糟糕,但手機可能是全世界最常被摔的電子產品。我很好奇,大家對於蘋果的設計與其他市場上目前比較普遍的設計在於防摔,或是摔造成的零件偏移有什麼優點或缺點呢?
假設如果單純碰撞導致鏡面偏移(不考慮鏡面毀損),在鏡頭和稜鏡越多情況下,摔到之後的鏡組偏移可能性越大。單一平行四邊形稜鏡的設計,降低了偏移可能性。
请详细讲解为什么1T的iPhone 卖那么贵
因為他爽…
我还以为潜望镜头是索尼的
你的專利圖可以看到它是三塊玻璃合成一個稜鏡 不然怎麼切
?? 專利書上就直接寫Notch啊
就實際生產製作上做成一整塊比分三塊膠合更簡單,這顆稜鏡叫斜方稜鏡,早在20年前就廣泛應用在雷射工具定位器上了
专业🎉
这么好的频道怎么才这么点订阅。这比巫师后期高到不知道哪去了
跪求光线模拟软件
補充一點專利知識,蘋果這件專利目前只有公開,並沒有公告。簡單說就是,蘋果這件專利還沒有取得專利權,只是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前給大家公開專利說明書(所有專利都會有這個程序,而供公開專利說明書)。此外,這件專利還有在中國及歐洲專利局申請專利。
感謝補充
15 pro max 的 OIS 是三軸的,規格頁面有寫
規格是寫「3D 感光元件位移式光學影像穩定功能」,並沒有寫三軸用於防震。您可能記成官網中的「可朝三個方向移動」,但,第三軸(前後)是用於對焦,而非用於手震補償。
實際上,前後軸也無法用來防震,因為這軸是攝物距離軸,這也是為什麼有五軸防震,但卻沒有六軸防震的原因。
似乎還是沒有微距鏡頭
有,超廣角那顆有微距(跟14Pro一樣)
👍🏻🙏🏻
好看死了 🎉
15 Pro Max多了這顆5X鏡頭感覺配套沒做好,2.1X到4.9X應該全是主鏡頭裁切,這時候畫質應該不會太好,5X這焦距有點尷尬阿
應該是1.1X到4.9X
不能全反射的前提下,反射了4次😊
👍
官網寫的是: 為配合四連反射稜鏡設計,我們嶄新開發 3D 感應器移動式光學影像防震及自動對焦模組,可向全部三個方向移動。這是我們歷來最先進的防震系統,與過往比較,微調操作數量多達兩倍。
這個其實前面已經寫過幾次了,還是補充說明一下。所謂3個方向移動,是指X、Y軸,與攝物距離軸,其中,攝物距離軸是用在對焦,蘋果的專利中,前鏡組並沒有對焦結構,對焦只能交由感光元件位移來達成。實際上,攝物距離軸也是無法用在影像防震補償上的,你仔細研究過五軸防震是哪五軸就知道了,攝物距離軸就是無法被補償的第六軸。蘋果官網這份文宣取巧的是,它實際上並沒有明確說它的防震是三軸,也沒有說三方向移動完全用在補償用途上。
哎呀,以前一直看你说相机,原来也聊手机,不错不错。👍
但这期看完有个疑问:
节目中说反射4次损失了4%,然后用曝光补偿来举例。但我总是觉得好像这两者有点不一样吧。
假定这块棱镜反射了33次,那么就算它损失了33%,难道我加一档EV就完美解决了??
有点搞不清了,谁能指教一下。😳
很好的問題。
若反射一次損失1%,反射33次應該是損失28.3%(1-0.99的33次方),比較接近損失33%的應該是41次左右(66.2%通過率)。若算反射41次損1/3EV,那麼此時再加一檔EV(1/3EV)是補不夠的,此時曝光值會是66.2%x1.33=88%,要補回原本的曝光值需要加1/2EV(66.2%x1.5=99.3%)。
但即便如此,此時取得的是「與原本曝光值相近的整體畫面亮度」,實務上會有其他東西會因為太多次反射而損失,因此這麼多次的反射,可能會帶來額外的色偏、畫質減損等等,此時光通過損失率反而不會是這個設計的重點。
@@FurchLab 确实专业,感谢解答!😄
怎么拍摄鬼影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發表會是說這一代有改善,但改善多少,就看實測囉
所以蘋果還要宣傳這顆鏡頭的防震功能,會不會有點自曝其短呢?不是說沒有防震,而是消費者發現可能名過其實,對蘋果產品的印象必然打折,還是15 PRO MAX的做法已經比其他廠家或過去的產品來得好?!
有總比沒有好,先求有再求好,這也是產品開發與行銷面的學問
@@FurchLab 還是15 PRO MAX的做法已經比其他廠家或過去的產品來得好?!
@@jactkwn 好不好很難說,雖然這樣講有點模稜兩可,但沒有一項產品是完美無缺的,必定有所取捨,就等實測吧
CMOS防震好處是在半導體製程階段就可以解決,簡化了生產流程。另一方面是不必依靠鏡頭模組供應商提供方案,沒有綁定問題
那兩刀不是反射面也會是散射面,然後那些光在裡面再彈射幾次,後果很難預測了,此外棱鏡如果對光的損失真的那麼小,反射式鏡頭的光圈就不會那麼小了
兩刀裡面有塗布不透光的吸光材料,影片中有提到。反射鏡的困難在於若把鏡片做大,中央光通過的開孔也會更大,導致艾里斑更大,因此光圈做不大。反射鏡的小光圈是源自於結構設計上的物理問題,而非透光率問題,而稜鏡對於光損失的計算則是透光率問題,兩者不能一概而論。
@@FurchLab 首先,你的模型裡沒有省去了光色和折射率多色光棱鏡內多次反射最大的問題不是側光散射,而是色差折射率造成反射次數差異,在一般鏡頭這造成的邊界色散,棱鏡內反射次數不同,會放大色差散射的,要擋的是那種光道,正常鏡頭結構裡光圈就有這個作用。
至於吸光塗層,是要通過切那刀一個棱鏡表面的,那個表面是反射還是通過,還有半反射半通過,還要看角度的,模擬模型裡通過表面完全吸收是個假設,而真實情況相當複雜。不過,這部分色散光給特意擋住了,亮度就有損失了的。這也是折射式鏡頭結構亮度損失的一個主要因素
@@peterchang3998 1.反射與全反射不會造成額外色散,色散是前鏡組造成的,稜鏡延長光路會放大前鏡組的色散沒錯,但這個被放大的色散是延長光路這件事情所造成,就算你沒有稜鏡,只要光路變長,色散都會被放大。
2. 吸光材質絕對不是稜鏡亮度損失的主因,你不知道一般相機鏡頭內部也有很多吸光材質嗎?那些被吸掉的光線本來就是無法利用的斜射光,本來就無法通過鏡頭成像,與T值無關,在計算的時候也不可能會把這些斜射光給計入。
@@FurchLab 1.Colour Aberration 色散這個物理性質,只要不同頻率的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外一種介質,只要不是垂直射入,就會有不同的折射角,一個表面足以產生色散,三菱鏡是兩個表面則將結果放大了一次而已。而同一點不同頻率的光在透鏡內部折射角不同,內反射點也是不同的,最後其實不同頻率在內部反射的次數都可以不同的,這個焦點就會移到另外一個位置上的。如果不是雙45度的潛望結構,折射光路是非對稱的,對逆化色散效果也更差,內部擋住部分色散來減低成像色散,這和以前大光圈鏡頭收光圈減色散原理是一樣的。 此外,非觀野範圍內角度射入的光線,現在大廠家在第一個入光表面的鍍膜已經足以控制的了。但是色差造成的色散,逆化設計如果不完美,最後還得被迫縮小光圈的。
2。鏡頭內部的吸光表面,設計上是光在空氣傳播的時候碰到吸光表面。如果光碰到的是透鏡介質的表面,要看角度才能決定是反射還是透過再碰到吸光層的。所以切一刀的話,那就是一個透鏡表面,被反射還是透過給吸收,要看角度的。
問題一樣,反射跟全反射不會造成色散,造成色散的是折射,而你原本回覆寫的是反射會造成色散。
吸光塗層在光學系統中早就用很久了,吸光率達到 99% 以上的材質很多,你手上的鏡頭全部都有。這塊稜鏡的不同之處,就只是在把塗層佈在那二刀,防止散射光線,沒有什麼「完全吸收是個假設」這種問題。再說前面也寫過,這個塗層擋住的是原本就不會完整通過稜鏡的光線,所以造成光線損失的當然也不會是這個塗層。
按照你的邏輯,一般鏡頭也有吸光塗層,所以這些鏡頭也會造成光線損失?這道理完全不通。
這裡就是99.99999999999999999%跟風仔搶買手機的那些人 不會去了解的東西 它們只在乎用的是不是最新
阿我們這種只要看到發表時訴說相機更新了甚麼 都會慢一部皺眉頭的想 這個設計原理是甚麼 來達到我們為甚麼要買這台手機需求點是甚麼~~~
本來就不需要呀,我當專利工程師10多年,用的專利資料庫WIPS一年費用12萬,我買手機才不管他什麼設計原理什麼專利說明書
@@inkfishinink 大哥 影音創作者沒在跟你是不是工程師啊 設計原理本來對他們來說會考慮是否影響他們的工作內容還有一些對於影音興趣者 本來就會考量這些問題 所以大哥 角度不同
@@gantamater 我剛剛查了一下,apple在過去24個月,以mobile device為標題所申請的美國專利就有46篇,我很好奇有多少iphone消費者會在購買前去了解這些設計原理,今天是有youtuber針對鏡頭去解說設計原理,那如果沒有youtuber這麼做,那消費者買了就變跟風仔了,除了鏡頭,我還看到有location aware等等技術沒有youtuber去介紹設計原理。
第一次看 內容不錯 但手晃得很刻意也頗干擾畫面
謝謝噢
我想看蘋果宣稱的7顆鏡頭 -.- 到底是哪來的7顆..
在防震那裡說錯了一個點,15 promax的防震還有一個前後位移
前後位移是用在對焦。實際上前後位移也不可能用來防震,因為這軸是攝物軸,這也是為什麼IBIS最多只做到五軸防震而沒有六軸防震的原因。
我好像記得小米不知那台手機有個超喪心病狂的手機鏡頭,就是把整背面都變成鏡頭......
杂音有些大😢😢
對⋯⋯這輯我們麥克風沒調好,有點爆音,請多多包涵(鞠躬
哪麼以相機來講 Sony Nikon 等等 消費型隨身相機就有潛望鏡頭了三星還有什麼專利
用相關字眼去搜尋,應該是三星有基於滾珠螺桿ball guide actuator在鏡組驅動方面的專利,而市場上一般的音圈馬達VCM actuator是靠簧片改變來驅動鏡組,我猜是沒有ball (screw) guide 來得精密,或者是驅動行程有限?
之前ip的炫光和鬼影就很严重
全反射能量不會損失
是的,TIR不會損失能量。主要是想設想:在最差的狀況下,透光率能有多少,如果連會損失能量的鏡面反射估計起來都沒差多少,那麼四次反射就幾乎不會造成畫質與透光率減損
實質上全內反射不是真的沒有折射光
只是少到正常情況可以忽略
不然真的沒有能量損失
光纖可以做到無限長了
而且還有理工係最愛的一句
heat lost to surrendering www
不知道祖傳鬼影的問題有沒有辦法解決了🤔
有實測了,鬼影有些微改善,但還是存在
想聽七顆鏡頭
那台在業界叫曝光機喔,光刻是對岸用語
感謝提醒,我記反了🥲
對沒錯,在半導體製程曝光和蝕刻是兩種工序(狹義上不應該叫光刻機,光碟機 💽上那種用雷射去燒錄才比較是所謂光刻機,所以光碟燒錄機大陸才會稱為刻錄機),且這種技術叫做微影技術,像是相機膠片,就是透過在塗有化學感光劑的膠片上曝光,之後再經過顯影和定影洗出相片,在半導體就好比透過光罩(底片)在曝光機,在塗有感光劑(大陸叫光阻劑)的晶圓上顯影後,產生化學效應硬化或是軟化(準確來說是改變晶體結構)然後在再用化學藥劑去除軟化的部分(也就是定影),然後硬化的部分就保護晶圓上要保留的線路,未受保護的部分就是要蝕刻去除掉的部分,最終ㄧ層層不斷經過曝光、顯影、定影、蝕刻一系列工序,最終獲得晶片設計圖要的所有堆疊的線路。
不得不說日本在膠卷相機時代,累積豐厚的微影技術,尤其是在感光化學劑的部分幾乎壟斷!
另外一提
感光劑可以是曝光後硬化或是軟化
光罩可以是陽片或陰片也就是透光與不透光相反
曝光與顯影(感光)兩者搭配可以是陽刻或陰刻(就像印章一樣),根據晶圓半導體元素參雜種類與結構不同,來決定採用感光劑的形式,就會有陽刻與陰刻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