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曾经到过台山最北部的公益,今天带大家来睇下目前建筑情况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6 фев 2025
- 台山市大江镇的公益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就莫过于苏东坡和刘三妹的传说。
苏渡亭--苏东坡与刘三妹的传说
相传苏东坡被贬岭南时,从惠来经水口镇过金溪渡去文章都(现大江镇),打算拜访在华林村金溪寺的钟鼎和尚,不料和尚外出。在渡口准备返回之际,见到一位村姑提着饭篮上岸,一向诙谐的苏东坡随口唱了一句:“头发蓬松两乳乌,朝朝送饭侍田夫。”歌声刚落,村姑就回敬道:“是非皆因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无?”东坡顿觉得村姑决非等闲之辈,便倾尽才情和她对歌。两人边唱边走,不知不觉中,来到凤山顶上的石室。此时东坡才知村姑名叫刘三妹。
东坡和三姐对歌谈诗到天黑,东坡要求借宿。三妹出一上联:“寂寞守寒窗,寡室宁容寄客寓?”这十二个字全是宝盖头的上联可把大诗人难住了。在苦苦思索下联之时,东坡顿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因恃才傲物而遭贬谪的怨气也化解了。但东坡也绝非浪得虚名,思索多时他终对出下联:“逍遥遊远道,适逢邂逅遇迷途。”下联十二字全是走之旁的。此联一出,耳边响起一声炸雷,眼前闪过一道电光,石室顿成巍峨的宫殿,村姑变作雍容华贵的仙女。苏东坡这才明白,原来是歌仙刘三妹化身村姑来点化自己的。
一个动人传说,留下几处曾经的访古胜迹--“苏渡怀贤”“凤山石室”以及“三仙寺”。
作为旧新宁八景之一的“苏渡怀贤”---“苏渡亭”。南宋时在苏东坡当年上岸处建亭纪念,明洪武年间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公益建埠委员会再次重修。现存的苏渡亭主亭已毁,只剩一个有10根柱子,3米多高的有点西洋风格亭子。亭的正上方从右向左依稀可见“苏渡亭”三字,正面两边柱子上的对联已模糊不清,据台山一中退休的李桂煦老师(大江镇人)回忆对联是:苏学士到此间,相幻羽仙游赤壁。渡众生登彼岸,每逢船子问华亭。
凤山,又称浔阳山,其左边有一座山峰俗称刘三妹仙峰(有人认为刘三妹即刘三姐之原名,都斛镇也有一座山峰叫刘三妹)。以前,山中有一石室,有两石如麻篮、水盆,下有石壁,源泉下流如注,人称“石涧珠帘”。石室前有一座“三仙寺”,是大江镇斗洞人为纪念刘三姐在此得道成仙所建。寺门对联:三绕流漕山下瀑,仙藏石室洞中天。寺中原有石碑记载:“三仙寺在斯山,由来久矣。仙,春州(阳春)人,刘其姓,三妹其名,修道于凤山石室,得袂成仙,乡人就其地立寺而奉祀焉。但仙之来斯山,其年月不可详考。考之邑史所载,仙人善唱与朱光卿同入谚语,则成仙拟在元之季。参之传闻,此为苏东坡曾游斯山,遇仙而返,则成仙拟在宋以前。”另根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东卷--台山县资料集》一书中的记载,现存的出自公益的歌谣竟有32首之多,可见,当年刘三妹曾在此地生活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凤山脚的溪涧旁原建有书斋,明代大儒陈白沙曾在此讲学。三仙寺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倒塌,残留的山门有对联“白沙讲学行吟地,苏轼逢仙寄迹门”,一来纪念东坡与刘三姐,二来纪念陈白沙曾在此设帐授徒。如今书斋早已湮没;三仙寺残址也毁于10年浩劫,现已重建一简陋新寺;凤山石室更因大跃进时炸石头而原貌不存,但有关的传说故事却仍为老公益人所津津乐道。
难得苏东坡到过台山,可惜没有留下诗作,但却有后人的题咏。明朝戏剧家汤显祖渡潭江曾有诗曰:“峡谷月华明,纵目数峰青。临川无限感,坡老渡头情。”
原来苏东坡都来过我们台山呀🎉
途中上岸休息😂
唉!文化遗产失修,心痛。
呢个要睇台山政府同大江镇府商量要唔要整好区了,不过系路边地少,除非垃圾转运站拆迁,将这近潭江的地改造成一个纪念苏东坡嘅公园,整埋雕像就完完整整了
@@kangzai888 好同意!
康仔好,多謝分享影片。
咁有价值 公益应该再後修啊!
衣家都烂屋顶了,如果要修,我觉得要修个出名点的,就唔知几时有钱整,哈哈
蘇東波应係俾流放到海南,经过公益上岸休息,多谢你拍摄。
是的,可以说是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