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靠願力行菩薩道?必須保留貪愛嗎?修學佛法踐行菩薩道是不是可以不理會命理八字的不好?開悟與神通的關繫 ❤️ ❤️ ❤️ 學佛問答【CZKC-46】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31 янв 2025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4

  • @Tedshih-t3w
    @Tedshih-t3w Месяц назад

    大珠和尚的頓悟入道要門論寫得很好,大家要反覆閱讀。他是如何見道?頓悟,這就是禪宗,頓悟是現量,所以他才說於內不起妄念心。推理比量是要靠意識心,那是不是就是於內起妄念心,與大珠和尚於內不起妄念心不同,你覺得那大珠和尚會認同用推理比量來轉為現量就是實證嗎?肯定不會,因為他是實證過來人,不然不會取頓悟入道這樣書名。
    呂老師主張說,六住是開悟,知道第八識能出生ㄧ切法。這個知道是如何知道,頓悟嗎?那你都知道了,還参禪什麼?那這参禪有用嗎?不就是虛晃一招而已,這還是禪宗嗎?参禪沒用,那怎麼辦?還是要於內起妄念心,以意識推理比量,自始至終都在妄心打轉,這樣要如何入道?好比打靶,預先在靶紙搓好洞了,然後再教你如何瞄準,說你就照我這樣瞄準,ㄧ定打的到,如同呂老師主張,先假設已知,再來論述,然後把這論述巧辨導向先前假設的答案。結果這學習打靶的人,照指示瞄準,結果連靶紙在哪都看不到,四面八方怎麼瞄準都看不到。

  • @Tedshih-t3w
    @Tedshih-t3w Месяц назад

    呂老師說,因有為法虛幻,畢竟無生,由此因緣,所以七住所證是如實不見一切法。
    我們用很簡單的邏輯來看:
    如果不見法,那要如何觀、如何實證第八識能成就ㄧ切諸法的圓成實性?
    如果不見法,如何觀、如何實證第八識依他起性因緣所生法?
    如果不見法,如何觀、如何實證第八識因不如實知圓成實性、依他起性而升起遍計所執性?
    我們拿解深密經來驗證看看,解深密經卷二無自性相品第五:
    若諸有情廣說乃至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性非質直非質直類,雖有力能思擇廢立,而復安住自見取中,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不能如實解了,於如是法雖生信解,然於其義隨言執著,謂一切法決定皆無自性,決定不生不滅,決定本來寂靜,決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緣,於一切法獲得無見及無相見,由得無見無相見故,撥一切相皆是無相,誹撥諸法遍計
    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何以故?由有依
    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故,遍計所執相方可施設;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見為無相,彼亦誹撥遍計所執相。是故說彼誹撥三相,雖於我法起於法想,而非義中起於義想,由於我法起法想故,及非義中起義想故,於是法中持為法,於非義中持為是義,彼雖於法起信解故福德增長,然於非義起執著故退失智慧;智慧退故退失廣大無量善法。復有有情從他聽聞,謂法為法、非義為義,若隨其見,彼即於法起於法想,於非義中起於義想,執法為法、非義為義,由此因緣,當知同彼退失善法。
    我標關鍵字,方便尋思:
    安住自見取....ㄧ切法無自性不生不滅...,由此因緣...於ㄧ切法無見...退失智慧退失善法...從他聽聞..若隨其見..同彼退失善法。
    如你以發起定境為禪,緣於定境來看這段文,來自我驗證,你的境界是不是如上呢?
    當你有所證,必須反覆拿經文自我驗證看看,非常重要。

    • @YunFeng-d6w
      @YunFeng-d6w Месяц назад

      大德所引解深密经这段甚重要,我正困于此,不过感觉吕老师所说如实不见一切法好像不是说不见法,因我未突破这一关,故不随意解读两位老师的讲法,但乐于见到高手的解读,学习中

    • @Tedshih-t3w
      @Tedshih-t3w Месяц назад

      ​​@@YunFeng-d6w
      這樣學習態度就對,要謹慎。對於自己不知道的法,不是去否定他說的,而是要返觀自己,他說的為什麼我不懂?如此才會謙卑學習,積極求知。卡關是好事,才會起疑,積極去参不放棄,終有一天會明白。
      呂老師也會卡在這裡,百思不解,他又不能說我錯,我可是引經據典而說,就讓他好好去做功課,自我反省。

    • @YunFeng-d6w
      @YunFeng-d6w Месяц назад

      @@Tedshih-t3w 谢谢你的解答,阿弥陀佛!

  • @Tedshih-t3w
    @Tedshih-t3w Месяц назад

    於外不染色聲等,是指前五識。於內不起妄念心是指六七識。凡夫因無明煩惱罩頂,不知前七識是虛妄不實而起執著。離念靈知心仍然未脫意識覺知心範疇,打掉又如何?

  • @Tedshih-t3w
    @Tedshih-t3w Месяц назад

    六住菩薩薰習般若波羅蜜,當般若正觀現在前,才入七住位;反之,當七住如退失般若正觀現在前,就退回到六住,也就是ㄧ般所稱的退轉。有般若正觀才有般若智慧,才可現觀讀得懂般若系經典;反之,如無般若正觀,就發不起般若智慧,無法現觀也讀不懂般若系經典。所以,所謂讀得懂的,就是懂經典文字背後的勝義諦;讀不懂的,就是只能按世俗名言來依文解義,也就是世俗諦。
    我們來看菩薩瓔珞本業經怎麼說:
    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
    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
    所以,有般若正觀,才有般若功德與智慧,才能稱之開悟、、破参、明心。所以,我們要依佛經來刊驗六住七住之差別,六住是沒有開悟,七住才能稱開悟,自己要自我詳加檢驗,否則會造下未證言證、未悟言悟妄語業。

    • @YunFeng-d6w
      @YunFeng-d6w Месяц назад

      大德,“般若正观现在前”到底是什么境界,如果是观察到第八识的了别性或集起性,是否属于“般若正观现在前”。另按菩萨璎珞本业经这段经文,般若正观现在前应该处于第六住位,离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还有差别,这个吕老师也有讲到,按我的理解,吕老师的说法是第七住位需要转依第八识的无为性,似乎不矛盾

    • @Tedshih-t3w
      @Tedshih-t3w Месяц назад

      @YunFeng-d6w
      般若正觀現在前?這是什麼境界啊?這是不可思議智境,不是可思議的邏輯推理比量能知的。呂老師不是藉發起疑情参禪而破参的,所以他沒有發起般若正觀現在前,才會說出比量可轉為現量的荒謬言論,雖然也講大乘了義法名相,但無實證。
      你的觀察第八識了別積集性,你只是觀察,非正觀。

    • @YunFeng-d6w
      @YunFeng-d6w Месяц назад

      @@Tedshih-t3w 哦,我继续努力

  • @Tedshih-t3w
    @Tedshih-t3w Месяц назад

    四大極微是不是常住法?這是七住十住所能了知嗎?如不能了知,就不要以自見取來論斷,毫無意義。如同,呂老師說無為法只有ㄧ個,這就是對無為法沒有實證而妄議,殊不知有為法因無為法而有,無為法因有為法而顯,既然已超出自己的實證,就不要論議。

    • @YunFeng-d6w
      @YunFeng-d6w Месяц назад

      大德好!四大极微是不是常住法的解答,是吕老师与萧老师极大不同的一个观点。个人理解,此二观点看似矛盾,实则没有矛盾,角度不同而已。如果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有为法皆是生住异灭的法的角度看,四大极微似乎确实应该说不是常住法,但如果从众生无穷无尽绵延不绝的角度看,只要有众生存在,则一定有四大极微持续存在,否则众生的依报世间无法形成,即使某一个世界坏了,其中的众生也会依共业形成他方世界,故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说四大极微是恒常之法(至于所有众生是否能最终都成佛,花多少时间,这个可能超出了我的想象,似乎可以当成无穷无尽)。不知我这样理解恰当否,暂时是这样理解😄🤭
      萧老师和吕老师都值得我尊敬学习。没有萧老做狮子吼,扛起实证如来藏的大旗,了义佛法再弘于世可能就遥遥无期,此恩太大,至于其中出现的事相上的诸多事情,具体的因果太复杂,我觉得看不清,只是觉得在世间做事很难两全,特别做是一些大事,更难皆大欢喜,有些事情的发生或许就是有些修学者的劫数如此,故不做评断。吕老师一直在强调四依四不依,我很认同,虽然依法与依人有些时候很难截然分开,故我对自己把不准的观点,一般是存疑,但不会简单否定,相信功夫智慧到了自然了解,我希望尽量学每个人的长处😂

    • @Tedshih-t3w
      @Tedshih-t3w 29 дней назад

      @YunFeng-d6w
      凡夫二乘人因未證如來藏實相,只能從現象界去思維去觀行,就會認定四大極微是無常而產生執着,也就是說,二乘人只能從虛妄境去觀行,有此因而得如是果,因果二處有異,所以除滅來證空、無常、入無餘涅槃;證得如來藏實相的人,離於虛妄以觀真故,於因果中,二處無異,因果恆有,去來不異,因此,從他自心現量來看,才說四大極微是常,與你理解差不多,這是很深的般若,即使初證悟之人,可能也無法觀行。你不是常聽到呂老師說,大乘是常樂我淨,但二乘人就不知道了,他們認為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樣你就可理解兩者心境界不同;心經也說,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那你覺得四大極微是常,還是無常呢?如尚有疑問,就暫先擱置一旁,等未來有能力再說,爭論無益。
      再說了,呂老師自稱大乘七住十住見道,怎麼講四大極微卻只能從小乘的觀點來說,這不是很奇怪嗎?他不是說,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嗎?怎麼不舉了義經來論義呢?如心經,這也很奇怪?大乘小乘是不同境界的。

    • @YunFeng-d6w
      @YunFeng-d6w 29 дней назад

      ​@@Tedshih-t3w大致明白,多谢大德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