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佛学是什么?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26 ноя 2024
- 学佛是信教吗?我觉得不是,佛学和佛教不一样,对我来说佛学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哲学,哲学的各个流派都是提供一种对世界的解释,佛学是目前最能说服我最经得起推敲的一种。哲学我们都感觉是比较难懂的,佛学其实也是,它的很多主张需要你非常思辨非常深入地去论证去理解,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佛学它又是反对思辨的,反对对世界去下判断,把世界概念化,这些都是“色”,都是二元对立,是佛学所反对的,所以这就要求你在理解了它的思想以后放下它,融于它,忘记自己。 这也是秋阳创巴的《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的一个核心思想,所以它比一般哲学要求得更多,它不仅要求你有思辨的头脑和理解力,还要求你有悟性,这也可以说是它的宗教面向。 什么叫“修道上的唯物”?简单来说就是学佛的进取心,就是太过执着于佛理。你是要理解这些佛理,但是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否则连你口口声声说“我已经放下了”这都是一种执着。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这本书里让我非常受启发的一个观点是,你在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后,还要更进一步,知道“色即是色”,你不能把世界看成空的,然后逃避它,你要如实的看到它,当然这种看是祛除主观偏见的,你只是看,不做评价,也就是不踏进二元性的窠臼。不只是如实地看世界,也如实地看自己,你不能说“我是一个幻觉,我的所有的念头都是梦幻泡影,不值一看,而且应该尽量压抑”,不是这样的,你生气,你就观看你的生气,你恐惧,你就观看你的恐惧,你不要尽量压抑它们,表现出一幅得道高僧的从容淡定,那是另一种虚伪和虚荣,那就是“修道上的唯物”,你应该绝对真实,绝对虚心,虚心就是虚化你自己的自我感。 这种修道上的唯物我觉得也可以扩展到人们普遍的对知识的态度,对读书的态度,如果你太过想要做一个拥有很多知识的人,读过很多书的人,自认自己懂很多,那就是过犹不及。 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要提放的就是误把执取当放下,误把理解了放下的概念当作放下,把自己的心思扩展得极其庞大,扩展到历史的尺度,全球的尺度,乃至宇宙的尺度,在这个尺度上个人的命运被忘记了,但是你的自我却在这个过程中极度膨胀,你以为已经无我,其实恰恰相反。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态度,非常健全的人格:不卑不亢,正直诚实不做作。这种理想状态很像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所说的“自发性”。
你的视频,我早上一直听。谢谢。2小时了。
冰雪聪颖的女子
讲的很好,在学习《坛经》的时候也有相同的体会
讲得真好,虚虚实实,空空色色。修佛以修心,修心以修身,超脱又不跳脱。
地球online
破關絕竅,不要隨思緒、情緒起舞耗損能量,以不帶目的的方式,觀照來到眼前一切的相,收回對三維時空執著的能量,讓能量迴返向內積聚上行,實現超維度昇華。
世人都执念于有,深受有之苦,而佛学看见了有后面的无。它某种程度上破解了有的遮蔽,但同时堕入一个更深的深渊,那就是无的执念,无的不求甚解,无的不可知,无的不确定性,无的巨大压过了人的悟性,比有带给人的痛苦还要绝望。其实,有是世界的显象,无是世界的隐象。而克的纵身一跃,正是从佛学,或者所有以无为本的哲学对无的执念,从被压伤的悟性中突破到无的背后,在那里有一个本质性的东西,有一个源头,一粒生命的种子,那就是至高者自己。祂被称为“那自有永有者”。人的奴役与痛苦,来自于依赖他者而存在。而祂的自由是真自由,因祂不依赖他者而存在。这就从以无为本,突破到以信为本。以无为本和以有为本的一样,都要堕入色相的深渊。而那以信为本的人,必本于信得生并活着。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轮回的最大问题:没有人记得他是如何轮回的,又如何确定有轮回这回事?如果说轮回可以是在当下,那么何必用轮回一词?反而自性说的更实在。所以基本上他是在偷换概念。佛学关于认识欲望和自我的理论至少可以被归结为一种哲学。但轮回其实很可疑,只要把轮回掺进佛学,它就变成宗教。而佛学作为宗教从根本上是不成立的。因为佛学与佛教里其实根本没有神,没用超越性的存在,只有人。只有不断超越,至少是试图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请三思,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