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可能是我在大學上的國文課還有歷史課都很有趣,老師會介紹著作或文物的背景故事,讓大家認識詩詞、文物的產生原因,是以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當然也有可能是中文系老師在課程上能有更多的彈性,有時課程會像哲學課對一件事的定義進行辯論,如果是這樣的國文課我會希望能是必修,可以回顧過往的國文課,重新對於上課帶來的啟發有更多的體悟。 系上曾經有開過一堂選修有關中文應用,可惜的是並沒有很確定要教那些應用,所以當時只有跟老師聊到倉頡輸入的一些小花絮故事。 有些中文的應用常常是老師覺得你們都會了,但其實可能很生疏,到了職場才發現會的實在太基礎。
我們有個年輕老師很猛,開了明清小說與日本江戶文藝之交互影響的課,超超超超超超超有趣。裡面不只提到一堆很中二很酷的日本故事,還能將其與中國文學做出結合,更有初階的日文教學,在學生之間是評價十分正面的課程(*๓´╰╯`๓)♡
我好想上!那是那一間大學的課啊!?聽起來也太酷
@@姓江的雙魚座薑絲こうさん +1
@@姓江的雙魚座薑絲こうさん 台大的
@@stevenlai4772 是的話就酷了🤣🤣但是是中興大學噢
@@Eric-fv7gv 哪個老師?我怎麼都遇到公認的爛老師😭
我當年遇到的教授是教應用文,文章格式、公文、論文寫作……等,古文完全沒教
尤其論文撰寫真的非常實用,畢業專題的小論文都不用查資料研究寫法,翻一年級的國文筆記就有了
然而大多數都教古文一輩子混吃等死的
畢業論文不是用英文寫的嗎
@@peko3921 大學畢業論文要全英文?哪間大學那麼精實?就連某政客抄襲來的中字輩碩士論文都是中文了,大學畢業論文要用英文寫?
而且,寫論文的邏輯跟中英文有關係嗎?
中文英文看系上跟老師要求啦
但我只能說 你運氣不錯 遇到懂需求的老師
說真的 多數國文老師沒這麼認真
請問我也不用英文 那是不是要廢除英文 這些說廢除國文課的 其實給廢除數學一樣的概念 我覺得教什麼比較重要
重點其實不是課程,老師才是最大問題
有的教授根本無心教學,尤其通識課這種不得不去教的責任課程
不只通識課,有些專業科目老師還會臨時停課搞他的升官、計畫、研究,然後上課又讓人完全聽不下去的根本是逼學生翹課
必修的國文真的是垃圾,但是我選修通識的老師比較知道講課的方向,專門找類似的文章來講課,內容就有趣不少。
重點是 這些國文老師 要生活 失去上課機會 就會去教育部申訴 加上都是 固執的人居多 不會改變的 爛木頭
不過 我們學校的通識老師
都非常認真教學欸
學校還曾經聘請喪葬業者當老師
和我們聊鬼故事跟討論民間習俗
認同
感覺改成“學術中文”比較實用一點,與其學那些詩詞古文,不如學怎麼寫學術性的文章和口語表達。
其實文言比白話簡練,學術中文用文言好。利申:粵人,在粵語中,文白分别不大。
理工科真的沒必要讀什麼聊齋紅樓神仙妹妹的
那些對就業工作沒用啦,沒讀金瓶梅跟去中國化也沒關係啦
讀讀三國學學心機和謀略倒是不錯,搞不好有天像阿輝伯那樣
坐上大位搞弱kmt~~
以前念外語系所時是把寫作跟閱讀賞析兩者分兩門課。我覺得同樣套用到大學的國文課上也通,大學寫作與論述表達是應該優先於文學賞析沒錯。
光什麼是中文,政府已經搞得一中文各表了。
@@ChangMaoYao 如果要寫code非常適合讀聊齋,讀久了就會獲得通靈式開發的能力
比起文化面的國文,更需要的是寫文章和組織邏輯的能力,還有媒體素養,還有媒體素養,還有媒體素養
台灣
真的
很需要
媒體素養
不會改啦,台灣人如果有媒體素養了
政客就不能用媒體操控民意
台灣人沒媒體素養正是政府所樂見的
@@ひぐらしのなく頃に-u8p 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整句話只有一個逗點,讀起來有點累XD
如果能靠媒體素養賺錢,自然會有一堆人有媒體素養,想依靠必修課完全是緣木求魚。
@@Jakovdred 媒體素養不一定能賺錢,但缺乏媒體素養(主要指讀識方面)則令人很易成為被騙錢的對象
狗文is not concerned with媒體素養
我記得我大學時,老師在上詩文,突然介紹起毛澤東的詩文,說他很豪氣,讓我覺得時代真的變了,於是我當場高聲地回了一句「即使豪氣干雲,最後也不過臘肉一條」,引發課堂沉默
想請問有沒有被當掉
哈哈哈哈好想要這麼有趣的同學😂😂😂
@@mdhs20505 哈哈
老师在讲诗文代入的诗人情怀,你在讲意识形态,你已经输了。
单从诗词讲,毛泽东的诗词的确意气风发,滂沱大气,例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等等。
另一方面来说,毛作为开国太祖,你或许还真比不过这具“腊肉”
@@ditiandao 開國太祖??@@
共太祖毛澤東
真的是獨裁統治欸~
我大概三年前讀大一的時候,就和同學討論過似乎國文課用處不大,很大原因主要是老師教的東西對於自己的科系不一定有用,會去上課聽的沒幾個人,即使有來上課的同學(包括我),也拿出自己的筆電在打報告,老師寫板書時才會書寫筆記,真的沒太大的興趣去聽,不像系內專業課程大部分人都有到課。甚至每次遇到期中考或期末考時,同學們會到宿舍湊在一起蒐集有去聽課學生們的筆記,以及歷屆學長姐們的考古題(通常會跟他們要以前的考卷)來做分工研究猜題。
最後我們得到一個結論:
原來國文課是在訓練我們團隊合作跟資訊情報蒐集的能力啊(笑
那是国家训练你当特工啊XD
大學國文課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中文系畢業的傢伙有工作
可以改上應用文
之前收大學生來邀贊助的信件,裡面有附件寫“請笑納”的,寄件的社團還是前三志願大學
還真的發生!?
我以為這是我國中老師的冷笑話🤣
應用文感覺在公家機關比較用的到,在私人企業就算行文到公家,只要雙方看得懂就好了😁
@@下午理想的 真的不是笑話,其他還收過很多標題內容意義不明的。
@@nicolelai7827 現在都發電子公文,如果你發到企業學校或大一點的單位組織,很容易直接被登記存檔之後就沒下文,畢竟幹嘛要浪費時間處理一封只有你自己看的懂的公文呢
@@nicolelai7827 每次收到奇怪的用法…心裡會很…怪,觀感真的會不太好
平常聊天亂打就算了
正式的文件還亂寫就很無言了
我當初在東海大學的時候是採用 "必選修" 的方式,雖然是必修課程 但是開了很多課程,學生可以比較自由的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其實我覺得不會讓人很不愉快。但希望課程可以再更多元 也讓想選修的人都選得到課,不會有被迫去上沒有興趣的課程。
不知道其他學校是怎麼樣的。
我記得好像有分閱讀跟寫作~
交通university doesn't teach chinese.
推薦 朱宥勳使出人生攻擊! 這個頻道 讓國文變好懂
推這一樓
推推+1
頂你!
以我上到的大學國文,我覺得不如花時間看這頻道就好
@@陳琮凱-r4c 而且還週更,長遠來看還是頻道比較優
我覺得國文課教的詩詞、曲、或是歷史人物已經比較偏向藝術方面了,教一些談吐技巧或撰寫文件比較有用
敝校清大的中文課是教怎麼寫論文 引導正確格式和如何查找圖書資源 期末交一份類似論文的報告(題目自訂)平時課堂會有一些老師挑選的古文 讓學生以報告形式讀文本 我就覺得滿好的 沒有廢除必修的必要
那是貴校改革成功,台灣還有很多大學還在上垃圾古文
@@陳彥杭 古文沒那麼不堪啦 但完全只有古文對大部分人來說不夠實用
我覺得不行欸,之前看了朋友的中文課作業,完全不知道在幹嘛。
我寧願乖乖學古文,從中學到的道理還比較多。
(中文系學生
@@Alan_1101 應該是每個人都不實用吧,不然怎麼出來都低薪,不然就是轉到理組的科系
此種教學法, 应放在囯中才對, 大學囯文廢除, 剛好
如果硬要上國文
就教文書排版 怎麼整理資料 整理完後怎麼表達
很多大學生連報告都不會... 很恐怖
我也是覺得 若真的有國文課,就 教導一些科系相關知識 例如 廣設 的可以教一些文案之類的 建築可以講一些中國古建築
其實就是應用文/ 文學理論/ 寫作 / 論述思辨 這些核心主題應該要拆開來
應用文,文章格式、公文、論文寫作should be taught in the 6th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A 可能是我在大學上的國文課還有歷史課都很有趣,老師會介紹著作或文物的背景故事,讓大家認識詩詞、文物的產生原因,是以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當然也有可能是中文系老師在課程上能有更多的彈性,有時課程會像哲學課對一件事的定義進行辯論,如果是這樣的國文課我會希望能是必修,可以回顧過往的國文課,重新對於上課帶來的啟發有更多的體悟。
系上曾經有開過一堂選修有關中文應用,可惜的是並沒有很確定要教那些應用,所以當時只有跟老師聊到倉頡輸入的一些小花絮故事。
有些中文的應用常常是老師覺得你們都會了,但其實可能很生疏,到了職場才發現會的實在太基礎。
其他人:辯論大學國文課是否應該當成必修
交大學生:
當清大學生還在大學中文必修的時候,你們沈默了。
現在變成陽交大,已經沒有人能替你們發聲了
沒 沒有 開個玩笑
交大學生:爽!
請正名陽交大
@@胖總管 自稱交大人是我最後的倔強
@@Alice-rm7lj 哈哈哈哈,我有個朋友也是這樣,說到陽交大他就炸毛,這名字真的不是故意的?
清大的必修中文課真的非常實用
基本上就是在教學生怎麼查資料寫報告寫中文論文(也強調分析問題意識與選擇題目的方法)
我認為確實該繼續作為必修
ㄟ你也要幫讀學店的孩子們著想ㄚ
@@周立桓-z1v 我是單指清大這種類型的國文課啦😂
其他學校的國文課確實很需要轉型
孔孟經典或國學常識之類的應該作為通識課就行了
這種東西去上technical writing不就好了?反正大三以後寫中文的機率就會逐年降低了
其實國外的大學基本上都會開學術寫作,偏偏台灣有一個國文課卡學術寫作的位置
同樣是清大的怎麼跟你完全不一樣,我們的完全沒教xdd 而且寫論文學科技寫作比較實際
其實不只是大學國文,現在高中國文的內容就已經有點文化傳承的導向了。
我不反對國文課列在共同必修,但是修課內容確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古典文學視讀能力應該不屬於大學生的基本能力。
為什麼是我們要文化傳承,文化這種東西根本不會賺錢國家也不會重視,我們也用不到,行有餘力再做吧
@@user-ux1qb8dz1l 文化只是生活習慣,應該在生活中傳承,如果還要特意開門課來教的話,那就不是我們的文化,而是應該列入歷史的古文化
@@潘楷祥 真的誰沒事會傳承文言文,我以後也會叫我小孩不要讀國文爛文化燒一燒比較快,先會找個賺錢科系再說,沒錢誰都看不起你
@@user-ux1qb8dz1l我承認文化傳承並沒有其他科目直接了當的實用效果。
但我想除了鑑往知來以外,現代人的文化水平真的越來越低了。
如果你覺得這是貶義,那就代表文化傳承還是有用的。
@@炙琉璃 妳向外國人介紹文化頂多夜市博物館,博物館就有解說,說不定還是畫展之類的沒看過yt有外國人考文言文,讀文言文的影片,連他們都不敢興趣了,現代人文化水平是指什麼,美術音樂都是文化,交男女朋友也是看他有錢優先吧,如果我女朋友讀中文,歷史之類出路少的可憐我也會卻步,文化不能當飯吃,如果你都吃不飽了還會想要有文化嗎
身為一個理學院的學生,我支持大學國文的內容應該需要大改。以符合各個科系的專業能力需求。
身为一个马来西亚人,深知和亲历在异地他乡捍卫母语使用权的艰辛,我更知道中文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而是形塑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不该只是一个民族的沟通工具,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浓缩,我们可以去淡化民族的概念,但如果连自身文化也一起淡化,你还是你吗?
的確應該必修閩客語、原族語。新一代很多都只會說外來北京話了
@@mnijt5024 对啊,因为我在家里是说闽南语的,以前不觉得需要必修,但现在发现越来越多新一代年轻人连自己的方言都不会说了,最简单的,连怎么去祭祀自己的祖先都不会了。
@@mnijt5024 以臺灣而言,閩、粵語也是外來的語言,不是嗎?
我很現實
比起學對我沒有用的文化
我還不如增加自己的專業能力
當你擔心下一餐在哪 未來方向 工作的時候 這些文化自然就被淡化了 生存比文化重要太多
我覺得當成必修也可以,但重要的是老師的授課內容跟方式是否對未來有幫助的,比如表達、思辨等等,而非與國高中相同的方式,而且學校也應該要思考是否能讓大部分學生都選到有興趣的課
以前大學國文都只用來應付考試,覺得本科專業比較重要。出了社會考上了國營單位才發現,專業用不到什麼,會寫作文討上面長官開心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會用文字表達真的很重要。
會寫作文(X)
討上面長官開心(O)
劃重點:國營單位
科技業表示:一圖二表三文字,會用圖表來表達比會寫作文強多了
真的,如果要傳承中華文化,高中時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已經交好交滿了,大一必修應該着重所選科系重點課程,以前大學國文必修真的只是應付考試,應該讓有興趣的人去做選修。
@@drjones10311 對岸支那保存最精萃的支那文化,想學支那文化?到對岸支那學
比起國文課,應該把更無意義的服務學習掃地拿掉。
完全不知道要學習什麼,無酬掃地必修還無學分,學習奴性的吧?
要不然校方就提供清潔費
幹 真的!服務學習真的有夠垃圾...根本變相當免費清潔工...
我們學校啊,擺爛不去還他喵的要重修喔XD
欸 這真的
免費掃地就算了 還要寫心得報告 我在那邊掃地是能對我將來的工作有甚麼好處 嫌國小國中高中掃的不夠多嗎?
@@PanzerGuy0215 真的...最扯的是我還要掰心得,我做苦工還有多少心得???不是就幹跟幹還有幹嗎???難道我還要感謝學校給我這個勞動的機會喔??這東西根本在發瘋吧??如果說像國小國中高中一樣分配好我覺得當個免費清潔工什麼的就算了,畢竟使用者付費,學校沒收錢請掃地工就已經不錯了,沒什麼好抱怨的,而且學生掃得還不算太乾淨,阿服務學習不是,你要畢業你就要當免費勞工,還要寫心得讓我交代上面,那我就問,為什麼當初要設計這垃圾東西出來??
基本上我不反對大一必修國文啦,但要必修就請規畫出有系統的課程內容,要能適合所有科系的學生,讓大家真的能提升人文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不是讓老師自由發揮
不然就像我大一國文的老師專項是甲骨文,我們就真的跟他學了滿滿6學分的甲骨文...
六學分!!?一周上六小時!?辛苦你了..
@@姓江的雙魚座薑絲こうさん 抱歉沒寫清楚,是一學期3學分,大一上下兩學期總共六學分
好想知道是哪裡 也太奇葩了
甲骨文蠻潮的耶,所以你們都會寫甲骨文當作業嗎?
@@MengHuaHung 等等 簽名會很特別ㄟ
我大學上過有趣的國文 , 也上過不有趣的國文
但是真的是當選修就好了 , 很多國文老師連Google都不會用根本資訊白癡
我來講個不有趣的經驗 , 當時那門不有趣的國文課剛好在08年8搶3的時候上
當時報紙寫了陳金鋒在休息室指導還有鼓舞士氣所以讓當時的國家隊搶進北京奧運
請同學分別對這件事發表看法 , 同學大概都贊同這件事而且能夠理解
國文老師聽完同學的看法後直接評論 , 報紙上寫的狗屁不通而且斷章取義
還說陳金鋒只是嘴砲 , 如果真的上場也只是被三振的廢物而已....
講到這我就不太服氣了 , 直接當場反駁
套句現在的話說 , 說台灣棒球很弱可以 但污辱陳金鋒不行
然後學期末就領到一個58分的成績 , 而且不接受申訴...
我覺得大學課堂是開放的討論 , 教法老派的國文老師大部分也都不怎麼樣...
事實上看了幾句文字就直接批評大家心中的棒球之神
不知道到底誰才真的連棒球都沒看過就斷章取義說陳金鋒很爛...
個人認為我們大學的國文課滿成功的,每一堂都有主題,蠻常使用電影為開頭,再帶入社會議題,促進學生思考,最後寫下感想。
印象最深的是一堂有關生命的課,其中要思考如果即將死亡,我的遺書跟最後想做的事,在那堂課真的有反省了自己過往很多事⋯
你們老師有開悟了
有趣歸有趣,這跟科系專業一點關係都沒有,應該是選修才對
@@MengHuaHung 哈哈 重點是我距離大一已經過了6年了,其實蠻驚訝這個議題(一直以為大學國文都是我上的那樣有趣又貼近社會議題外還能促進思考跟寫作能力)
@@jhu259 沒有,你看其他人的留言就知道了,還有什麼甲骨文和易經的,我的話是上到現代內容,但是教法還是很爛
這是好課,但真的跟必修沒關係~
國文課是一定要轉型的,不然我真的不知道身為一個資工系的學生,學古文的意義到底在哪...
學一點更實用的內容,比如文章的起承轉合,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的訓練等等
對於之後在職場或生活上的幫助還比較大
發明古文與白話文的轉換器??
@@潘楷祥 chatGPT是無敵的
@@joshuachen819 我試過用chatGPT翻譯古文,效果的確不錯,但頂多只有看得懂的程度,chatGPT的訓練包含所有情境,廣而不精,希望有專業的古文翻譯AI,還能造出能讀出多重意思和潛在意思的註釋
我們國文課教易經耶 超有趣XD
互相幫同學算命
🤣🤣🤣好強!我想學!
曾聽過,每個國文老師其實都會算易經...
@@weihong7098 那個應該是中文系必修吧🤣?
我們班導也說易經好用
很多用詞成語典故都從它來
對看懂文言文有用
我們的數學老師也會易經,他都拿來算學測考完後到底有多少人可以離開,還用易經教排列組合XD
以前有一堂通識課在講台語之美, 教授整堂課 在罵台語流行歌沒水準, 還點名 五月天, 說 淡水暮色 才是台語的藝術, 國中的老師, 整天在罵漫畫沒水準, 說 蔡志忠 的漫畫 他才勉強看得下去 (那是神劍闖江湖的時期), 很多國文老師的態度就是高高在上, 自己的世界以外的東西都是沒水準, 才會說出 不讀 蘇東坡 靈魂會乾枯 這種話,
上過大學國文課≠報告做得好≠更有文學素養,報告做不做得好主要還是看學生自己有沒有去學習和搜尋相關資源的意識;文學素養也是差不多的
之前升大一看到有國文課,其實是抱有一點期待 能有所成長,結果那門課的教授都在講小說裡男女情愛,重點是上課內容空洞,上完兩學期的必修,問我學到什麼,還真的講不太出來(沒翹過課),然後還要買她自己出的教材,也用不到幾次,有這種糟糕的教授讓我覺得 國文真的要從必修移除🙂
不是把,以同一標準,本系必修課老師教得很爛,也要移除掉?以前有2位同學一下就選擇重考或轉系。
雖然不是很了解台灣大學的這個必修國文課,不過通過這個影片,我感覺台灣大學的國文必修課比馬來西亞大學的TITAS必修課好多了。😂
*說錯了勿噴 個人見解*
馬來西亞大學的TITAS必修課教的大部分是關於伊斯蘭教的歷史,完全不明白這個必修的意義在哪裡🥲🥲
這裡有馬來西亞大學生感同身受的嗎🖐🏻🖐🏻
如果你們是政教合一的國家,那這個課跟台灣大學或專科必修憲法/或國父思想/近代史地位差不多吧.對於政教合一的國家我深表同情,句括英國....
@@ems5301 雖然馬來西亞的官方宗教是伊斯蘭教,對馬來人(巫裔)來說這個課程可能有意義,不過對我們華裔來說根本就是八桿子打不著的東西啊😂😂
滿認同志琪最後提到的觀念,所有共同必修課必須有充分的理由說服大家才可以辦,否則每門科目基本上都可以無限上綱講成似乎有必修的必要,譬如我們也可以說哲學也要列為必修因為要增加學生思辨的能力,再誇張一點的說醫科也要是共同必修,因為攸關生死的知識很重要😂,所以「說服」很重要,這樣除了可以避免浪費教育資源,也可以讓大家真正用功在課堂上,不浪費雙方的時間。
再來,反對者擔心少了文化素養的培訓會讓大學很功利就像職業培訓所,我完全反對這句話,我認為大學就是廣義的職業培訓所,從最基本的觀念建立到實習都是為了未來的工作,都已經到了工作前四年了,如果還不專注在職業培訓我覺得才是浪費時間
您總得簽工作合約吧?你要是看不懂裡面的彎彎繞繞,就會像去大陸的工程師被坑。
我唯一希望上國文課的原因只希望不要每次寫企劃書、做作業,都遇到連標點符號都有問題的人 :)))
標點符國中有教
不應該拿到大學來
D
明確定義目標,覺得資訊收集及閱讀能力是年輕人必備技能,那就開專門的課作為全校必修
覺得國文可以提升人文素養就乖乖丟去人文的通識教育裡面
認為寫作能力很重要的科系,自己訂個系必修/系必選之類即可
什麼都要,就變成現在這個鳥樣
不只是必修國文,記得大一還有共同必修歷史、共同必修英文欸🤓 上下學期修一整年。雖然有點莫名其妙,但卻是認識其他系的同學的機會….很多人的男女朋友就是這樣來的😎
我說的是政大,不知道政大現在是否大一還共同必修這三科?…….一個畢業快20年的學姐飄過🙈
歷史?
有些大學真的有共同必修歷史真的問號
沒有歷史囉
很多人的男女朋友就是這樣來的😂🤣🤣🤣
1:00 問題在於,上國文課,並不能給予清楚的語言表達能力。
另外我想問,外國留學生,也需要必修中文課嗎?修不過延畢?
是的,很多國文老師愛批評學生斷章取義,殊不知自己才是最嚴重的。
以台大為例,外籍學生和僑生都會被依能力編入「大學國文:國際學生國文特別班」或者「 大學國文:僑生國文特別班」進行國文的學習,而且是必修。
我真的不知道學老子要怎麼訓練表達能力°∀。
我都不知道在學什麼了
寫作報告,文采,人文素養,這種東西都是日積月累的
不是上個幾堂課就能突飛猛進的
這群人就這麽自信自己的教育能力嗎 = =
我個人非常想選D,國文對我來說是一門很痛苦的課,但實際考慮以後,還是覺得B才是較好的,由了解那個科系的老師來教,這樣才會學到那個科系的一些表達方式,也相對不會那麼死板,說不定會讓我產生較多的興趣
為什麼不是可以「跨校選文」,一個系上一定有上得很爛的老師,如果不能退選,就到別校去聽,別讓那些人搞爛你的未來。
我覺得國文課可以讓學生分組製作迷因,然後放到ptt上讓網友幫忙評分,因為我認為大學國文課的目的是提升用文字的溝通能力,迷因是用分常簡短的語言去傳達非常複雜且多維度的訊息量,而這些訊息不但要洞悉各界社會議題,還要能找出多數人的共同經驗做出連結,而越簡短的文字反而越是門藝術,就如同廣告台詞一樣,是很艱深的學問,最後讓大眾去評分,也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公眾的批評跟社會的現實
正當台大在討論要不要必修國文。
已經多年沒有必修國文的交大:...
因為交大沒有中文系XD
交大很正常啦 跟人文沾不上邊的學校
@@TWRICKY12035 也就只有那個了吧
(本串只討論中華文化,不討論大學國文)
本人國三,學二胡。
我的老師在上課時都會跟我介紹許多中國各地的胡琴文化,像是墜胡、京胡、板胡......等等。
但是有些時候也會放一些台灣的音樂進去(北管、南管、八音......等等)
而這些確實有讓我更喜歡傳統中華文化,但絕對不會讓我更喜歡當代的中國政府(中共)。
雖然本人非常喜歡、甚至有點推崇傳統中華文化,但我還是認同志祺說的,傳統中華文化是有它存在的必要,但是應適時放入台灣文化來做教學,像是原住民、新住民.......等等 都是非常好的例子。
我的老師就讀研究所(國樂)時,每個研究生都需要做一個有關原住民音樂的報告,我覺得這可以看出,就算是中國音樂學系,也是會去學習原住民的音樂。
題外話,希望志祺用「閩南語」稱呼「台語」。
你講的支那文化是表面真正的支那文化要看]菜人哀][水滸傳][官場現形記][目睹20年之怪現象][社會齷齪史]
個人認為國文還是需要列為必修,但教授的師資與方式需要做調整。國高中的國文課比較像是在理解一些文意文法,但老實說跟現實生活有點脫節,如:該怎麼道歉,該怎麼察言觀色等等。
上了大學後的國文課老師上課的方式只能說很奇葩(因為他講話不太清楚所以要抓到重點也不容易),但老師總是鼓勵我們往大的想,不要侷限在現況,不要標準答案。
反觀身邊同學,真的有很多的問題:表達語意不清卻怪對方聽不懂、對於他人的狀態無法從語言與語氣判斷、對於他人的言語理解錯誤、思考邏輯錯亂、報告製作混亂、錯字連篇、報告統整沒有重點......等,對於語言的能力與敏感度真的很低.....
但真的要各系老師教受國文嗎......像生科系很多老師的國文其實更不好,讓他們教國文可能會退步....
那是logic analysis推理能力差,导至
任何各行各業 都需要與人溝通 不管是對客人客戶 還是對上層 人如果要往上爬勢必要學會管理 在公司底下有管理就必須學會看報表做報告 這個時候你的語言能力 表達 還有文字解讀能力就很重要 所以國文如果朝這方面方式改變 我相信就很有意義
您說的很對,就像某傻蛋企業,規定員工待客時要講白痴中文,對於母語和非母語的人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我支持語言必修轉型,但語言類別應該更多元,不只「中文」,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都是可以選擇的類別,真正大學生在報告時,就能發現很多人的口語表達或是敘述邏輯真的差的離譜,語言能力能開拓視野,訓練思考方式,我支持維持必修規定,但應改善教學型態。好的人文素養絕對不是只有成績分數,實質的文化薰陶才是課程的本質目的,除了對部分有理想規劃的人來說,強制必修有點浪費時間外,我實在是不懂國文必修哪裡不優了(或是老師教的不好,但我覺得那是個案不該用大觀議題方式去討論)
看看那些來台灣上課的各國僑生,國文必修對他們來講真的莫名其妙,但他們還是順利得到畢業學分,只要做好學生的本分:好好學習,我真的不理解「因為國文必修而無法順利畢業」的人發生什麼事情。
我的學校國文是教實用寫作,包含如何擬定研究大綱、如何查詢文獻及使用學校或跨校圖書資源,一開始也滿賭爛為啥要修中文,可是修完後又覺得滿有趣的,在邏輯思維上受用頗多,看著難產的小論文生出來,然後被老師認可,覺得成就感很大。
可以請志祺拍深度介紹塔利班與阿富汗的影片嗎?(跪求)
要大量的準備時間......🤔🤔🤔
幾個禮拜還一個月之前有做過類似的
希望大家一起來討論台灣會不會變成阿富汗
@@行動才能擺脫貧乏 兩個國家不太一樣,面對的敵人和政治動盪的方式也不太一樣,感覺不能拿來相提並論
我們的敵人是+10化的塔利班
文院本科所以沒有修過國文通識~但知道自己學校跟有些學校的國文必修是以生命史為本的「閱讀與書寫」課程,有特別進行選文統一讀本及對應的課題設計,期待從文本延伸到學生自己的生命生活覺察
會覺得這是滿重要的思辨、與自己及他人溝通能力的培養基礎,但如果教學只停留在引經據典跟文本分析的話就有點失去意義了(畢竟大學是提供最多獨立思考空間跟暢言機會的場域)
身為一個國文愛好者,大學國文真的不必要放在必修,不論是什麼樣的包裝都有比國文課更適合的體系。國文課最好維持原樣依老師特質上課,然後放在選修。
完全同意!
不管他是不是專業的來教,重點是我覺得「關我什麼事?又不是我的主修相關!」
當覺得與自己無關時,就沒有效果、坐在那邊浪費時間
如果是針對大學國文課無法達到教學目標這點來說,那這樣所有共同必修也都會有相同問題,那接下來就會開始討論英文 體育 歷史課也從共同必修上刪除,因此無法達到教學目標這點實在不是好的反對理由。
不會啊,體育和英文的政策目標不就是,增加每週運動量身體比較健康,和接觸英文避免英文能力退化過度
歷史不是共同必修啊,我們學校沒有把歷史當必修啊
有部分學校歷史是共同必修的
其實教學目標是撰寫課綱的人訂的 不見得是我們一般認為的那樣 通常教學目標會寫得頗專業 而後教學評鑑會依照目標達成率來評斷
共同必修刪光光好像也沒什麼問題啊
它又不是必須品
剛剛很認真地思考我到底有沒有上過大學國文🤔
啊 就是翹課去買雞排的那堂課…
你的課一定在下午五點到七點吧?😂辛苦了,我知道那個時間真的夭壽餓..
@@姓江的雙魚座薑絲こうさん 下午五點到七點不是都已經下課了嗎,除非你夜校
@@asc16I 我日間部,最晚到晚上八點
@@陳俊宇-i1r 那不是自行留校嗎?(我最晚待到11點過)
@@asc16I 不,我大學還真的遇過很多堂必修課跟通識課開在這個時間點,(我念的是日間部,夜間部我就不清楚了),由於敝人在下我才剛畢業所以記得滿清楚的,
我們都稱「上到傍晚五點的課」為「晚五」,「上到晚上七點的課」為「晚七」,
所以同學之間很常出現「我今天上到晚五」「阿~那麼好,我還有晚七!」的對話,
然後如果當天有上早上八點的課+晚上七點才下課,我們就會稱這天的日程為「天地課」。
雖然個人覺得這種問題背後的真正存心不值一哂
但這個討論的架構讓中文系出身的人的也認同。
清大學生路過~~~我就是中文系的畢業生~
學院報告寫作真的是系上非常積極推動的課程,本系的學生也是要修的,而且還有上下學期兩門。我自己是滿贊同影片中說的"轉型"的方向,覺得必修國文還是要留,但是內容可以以教導實用性寫作為主。以前我以為動動筆講講話很簡單,但後來越來越常發現許久沒有接觸文字、寫作的人,突然要寫個心得或論述文卻有很大的困難,甚至會出現語句、邏輯不通的情況XD (本人可能不會有感覺,但別人讀起來真的很痛苦啊啊>
不是啊自然組教國文幹嘛以後用不到,高中就可以變成選修了,學測也都是閱讀不懂,然後都沒知識點,強迫背解釋強迫閱讀真的不用欸,文組才需要國文吧,每次上課文言文一大堆字要背以後用不到,才是很痛苦吧,為了保障中文系有工作真的不必要
淡江語文表達普老師教得非常好,融融合動漫與中國文化,教大家怎麼寫歌。
但我也上過很爛的其他語文表達課程,在課程師資參差不齊的狀況下,還是交由市場機制決定,改選修好
遇到一個好老師很重要 我的大學國文 教的是孔孟的儒家思想 讓我覺得國小到高中的國文課都白學了 講的跟想像的不一樣 這門國文課到讓我覺得教的不是國文 而是為人 所以我對大學國文反而沒那麼排斥
確實。大學、中庸之道的思想精髓即使到當代還是適用在各個領域。
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是大學之前的主要國文流派,反而上老莊、墨法才更開眼界。
(中文系的個人觀點
我們國小讀到的論孟很高機率是以前統治者改過的
說真的,就算是國文系的老師,也不會想自找麻煩,所以在教授必修國文的時候幾乎都能混就混,那些因為國文沒過不能畢業所以吵著要廢除國文必修的,基本上我是不相信你在自己科系的專業課程能有多好的表現,國文這麼廢的課程都可以沒過了,其他的課程呢?假如推行必修國文的轉型,那只會讓國文課變得更困難,這不是你們想要的結果,所以才想推行廢除國文必修吧==
雖然我現在才正要高中而已但是我覺得如果國文課轉型成教“語文表達能力”跟“報告怎摸寫”對我來說比較有幫助
因為我也很希望我上了大學之後要怎麼寫報告才可以不被退又或者是怎樣寫才可以簡單明瞭
而且大學不是本來就是“職業訓練”的場所嗎?
大學不是職訓所,而是最高學術殿堂。
這也是大學為人詬病的地方。
順帶一提,中文的引號是「」。
@@corudocat 我知道中文的引號啦😂😂
只是我那時候找不到所以就用“”代替(❀ฺ´∀`❀ฺ)ノ
@@corudocat 我看到瞬間笑出來🤣
我也超討厭人家亂用標點符號的,但網路留言可以放過啦
@@atychiphobia_ss 中文系老毛病😂
ctrl+[ 然後向下找「 ,ctrl+] 然後向下找」 要是中文輸入法歐
B.我覺得一半一半(*該必修 就作文課就好) 畢竟出社會進公司工作上班 還是要會寫報告或專案、若成為公務員 還要懂行政文書/公文(*因此作文能力差 = 就是表達能力也不好) ; 至於國文是否必修? --> 真的就留給中文系/台文系/文學系/語文學系(文組) 這樣就好!! 註:作文更是論文的基礎(*好比數學是理工基礎 那樣) ; 寫作能力不佳 ≠ 也就別想學會"好論文"
3:44 “是功利主義思維,把大學當成是職業訓練所”
我不知道大家怎麼想,但我覺得大學課程是應該要轉型成更實用且符合社會需求的課程.
这就看你认为大学是职业培养院还是文化知识聚集地。
@@isaacyingzhouteh 要看是技職大學還是普通大學了(技職大學就該是實用且符合社會需求
個人認為,若將大學轉型成符合主流需求的場所會對人類的發展出現盲點。舉個例子,如果社會氛圍是以便利生存爲主,那文化的傳承便相對的不被重視,這可能導致人類將很難再創造經典的作品,並竟對文化考證的專業多半只在大學才有(要完成一部經典,往往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可以參考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看看),這只是個例子,僅供參考。
贊同
@@youngliu6955 所以要區分啊(技職體系跟學術體系((現在是技職體系被學術體系嚴重侵蝕,導致很多學生出社會面臨被踢皮球的狀態"學校:出去公司會教 公司:你們學校都沒教嗎?"((還造成專業不被人尊重的狀況
我們學校的國文也類似必選修
有非常多種類可以選
只看你選的選不到
我因為不擅長小論文、長篇大論的書寫形式被當了幾次
後來遇到一位教新詩的老師
充滿熱忱、努力互動,還是個謙虛又專業的老師
用深入淺出的教學讓我第一次這麼了解新詩
從此對國文課不再有很負面的印象
我覺得跟高中上的不一樣
有更多要自己思考的地方
也不需要用很死板的方式表達
(例如我們上課學了關於抄襲界定、各種創意的新詩範例和創作、如何定義新詩等等)
大學國文課如果是看老師自己決定教學方向那完全不該是必修,很多老師應該都跟國高中老師教的差不多
我大學國文老師是教報告格式:書面、電子、報告檔各自設計邏輯跟注意重點。然後再給個大方向讓我們自由製作報告(也可以純影片剪輯當報告)
我那組就跑去高雄老鐵匠訪問,還跑去他的博物館找資料。
第二學習還變成跟不同系學生混雜一起上課,報告同系還不能太多,這就只能建立在上學習同老師才辦得到
以這種方式來說,我覺得是需要由中文系的老師才能有比較大包容性去理解與教導。如果是自己系上老師根本不能
而且現在很多人都要跟不同專業的人去討論與溝通,只留在自己系上可能就沒辦法有這種學習
我的狀況比較算是一開始中文課就是以必修通識課方式排在課表上,所以是同年級一起安排方式,而且感覺跟志祺討論的中文課大方向根本不同,志祺講的比較牽扯到跟自己比較沒關係或是比較遠的'文化'對學生來說很無感,但是我上到課程大家都是自己找選題像是:所長茶葉蛋、赤崁樓12生肖、彰化廟宇密集文化、台灣四大蚵寮差異。這些都是自己接觸得到,唯一共同要求就是要有實際訪談還有跟外系同學的配合與討論。
不過那老師在中文課以外課程超硬XD, 尤其大三遇到有專題時候超崩潰,哪有時間還要跑去外縣市做資料阿
我們國文都在教廢文而不是表達能力 借問一下作文寫漂流木的獨白是要寫三小 我朋友在美國念高中跟我說他們注重在學生表達能力 或是看不看得懂報紙之類的文章 敘事文為主的教育VS我們抒情文 難怪一堆人表達能力那麼糟糕
漂流木都99年的考題了😂你可以更新一下
借問一下作(問)寫漂流木的獨白是要寫三小
...恩 沒錯 確實是上了廢文課
B
我還是國三生
但我在上到古詩時:
「這有意義嗎?」
「為什麼要背啊!」
「我又不會用,這種東西要保存最好存在電腦裡ಠ_ಠ」
心裏總會有這種聲音
(有可能是我國文都考很差的心理陰影吧XD)
E 有需要的科系和中文系討論應該要去修哪幾種課,不過邏輯表達能力我只服高等微積分,個人強烈建議將高等微積分應納入高中課程,把高中的邪門歪道導正對學生的邏輯培養是刻不容緩的! (誤)
我數學系但邏輯我會推程式設計
邏輯不對就是給你出bug
You are wrong.Should study basic calculus in high school,and advanced calculus in freshmen.
我上過兩間大學的國文課(轉學生,兩間學校的國文課都及格,只是刻意不抵學分),第一間的國文課在教台語,第二間雖然比較傳統,但老師很強調古文可以用台語唸,還教簡單的詩詞吟唱,分享小時候讀私塾的故事,多少讓我注意到閩南語文讀音之美。
不過話說回來,最近覺得台灣的國文作文教學應該更注重文句修飾訓練。我那個年代國小教過基礎的擴寫、縮寫等訓練,但只是皮毛而已,國中後就沒有相關訓練了,後來做文字工作發現,這些訓練能讓文章更有品質,不致於贅字連篇,讓人抓不到重點。
變選修就好了 讓學生自己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課
這邏輯也很有問題
如果國文課存在於大學的支持者論點是:國文課的存在是為了提升表達能力,那不是該將國文課著重在「表達」方面嗎?而不是教古文這種沒意義的東西。那其實這也就是語言表達訓練課程。
並且一方面說「我們要保留經典因此要上國文」卻一方面又說「國文課的內容有改革的必要」?這也是挺矛盾的。
B 閱讀寫作能力會因為不同科系有不同要求。
如果要提升思辯能力建議把哲學課定為必修。
(思辯是國文無法全面討論的點)
個人覺得應該要大三大四要多開一些實務課程,可以先交一些專業軟體及儀器操作,從0開始設計、製作、量測、驗證一套系統或元件
我記得我大學國文課好像是專攻台灣文學史……嘿對就是高中以前不會教的那些。
從新港文書教到張李德和,最後還要去臺灣文學館考試,就,很硬(?
可是沒有關係,修得很開心(嗯?
那是台文的範疇了,教授可能不是純中文系的
@@corudocat 是台文沒錯,母校教授確實八成都是成大或日本大學體系出身的,可能跟學校在台南這點有很大的關係。
跟在台北讀書是截然不同的體驗。
我的大學國文課,印象也蠻深刻的,女老師整個學期都在播各種情色片,到期末耳塞都帶好帶滿,重點不是國文應不應該是通識,而是老師的教學內容,否則要廢掉也好。
我大學的國文是講解全篇的孫子兵法 , 我覺得很實用
以後路邊打架很有用是吧
@@蔡忠翰-i1b 還以為是嘴遁
@@蔡忠翰-i1b 其實不是打架 是針對事情在處理上的策略
@@蔡忠翰-i1b 孫子兵法是策略
孫子兵法本該是中文系的課
問題不在國文課而是那些過不了的人,這種課都過不了,還能做什麼事。
以後各系應該都要修 基本哲學課 才能畢業
支持國文課拆分成閱讀與寫作能力培養,以及古典詩詞等古文內容。
第一項應該當成必修課、不管在哪都需要的能力;第二項有興趣的再去學就好。
首先請先討論並釐清學生到底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再來討論這些東西是否非國文課不可。否則十個贊成國文課的人,可能理由就有五六種,真要全部靠國文課達成,我看說不定國文課要修30學分了。
超推這一樓
我認為,現在的國文課最主要都是教文章,當然,厲害的老師是肯定會有,但是大部分的老師真的都像在教高中生一樣,說是可以訓練思辨,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以背誦居多,尤其是古文,既不會用到也和資料的判讀沒有關係,況且對於大學生,大部分時間對於英文的接觸都較多,比起中文的思辨,英文也許還更有用一點,近年來國文真的漸漸已經變成一種無謂中華文化的傳承而已,但是在這個多元交融的國家中,也不是只有中華文化,相較的,比起保留逐漸扭曲的中華文化,台灣應該著重發展屬於台灣的文化,所以我覺得中文是真的不需要做為必修。
很多大學畢業生寫字打字還是錯字一堆、文書排版也很怪、寫作跟報告的層級不會分、表達能力也很差,感覺不如高中生
社交辭令、商務洽談時的用字譴詞我覺得也是要教的部分
because the professors think 文書排版、寫作跟報告表達能力,社交辭令、商務洽談時的用字譴詞should be taught in the primary school,不屑教
沒想到原來清大的國文課算是特例,我還以為所有大學的國文課都在教論文寫作欸,原來還是有很多學校是在教古文等內容。
我們是大一必修大學中文,內容雖然各個老師大同小異,但主要都是在教論文寫作。雖然以前高中有上過小論文的課,但我覺得在大學的收穫更多,不論是整體的架構還是格式上需注意的事項,我們教授連發表的部分也有讓我們做練習,最後期末的論文成果讓我很滿意。畢竟都讀到大學了,有很高的機會會需要撰寫論文,有這樣的課程確實非常實用。而若是對中華文化的部分有興趣,學校也有在通識課開很多相關課程,讓有興趣的同學自己去選擇,這樣的模式我覺得還滿不錯的。
另外,其實一開始會認識到這個頻道還是在中文課上呢!印象中是在介紹論文的結構時,教授提到志祺七七的影片是個很棒的例子,提問→論點(別人的觀點)→自己的觀點→結論,然後還順便播了一部給我們看XD
我認為大學作為一個能夠自由發展的地方,可以更注重學生的學習意願,能夠讓自己將每一段寶貴的時間來學習自己需要的東西。
但我認為為了去中國化而不學中文反而有些過了頭。往另一方面想,中文並不是中國的象徵,繁體字的文化之美只有我國好好的蘊藏並使用著,這難道不是我們自身的文化之美與獨特嗎?
或許在資訊爆棚的時代,我們能藉著影音或其他多媒體管道接受並發送資訊,但過度依賴這些淺顯易懂的文字或簡略的符號,反而可能讓我們獲取新知的能力與廣度不斷降低。我們不要求一定要以古為鏡,以史知新,但對於基本的閱讀能力是絕對不能鬆懈的。
香港、澳门?
我們大學就沒有國文必修課,看資料的話應該是併入通識課(社會向度)的範疇
覺得這個方法蠻不錯的,不侷限在單一語言而是讓學生選修自己有興趣的科目/語言
大一二的時候就選了自己喜歡的台灣文學和日本文化論
因為我也不喜歡上高中時候的那種國文課,所以滿慶幸的,可以說是德政XD
第一次知道,原来台湾的大学生不论专业都要学习国文课吗? 这实在是太夸张😱😱!难怪有人说台湾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这有点像中国大学,无论专业,都要学习马哲,毛泽东思想😂😂😂😂 中国才是苏俄文化的正统.
通常還有必修體育、歷史和英文(但英文系會改成其他第二外語)。
另外不知道其他學校有沒有,我的學校還有必修「民主法治」,內容主要是憲法概要和基本法學知識。
@@C_Y_1893 歷史有嗎?
體育課才是最該廢的
換成上其他法律金融知識的都比較好
@@ysahinlin5963 為什麼,身體健康也很重要呀。
你在搞笑吧?台湾小学、中学、高中语文难度比中国低的多了,中国语文大量文言文、古诗词、中华典故,更不用说历史课的中国历史篇幅,台湾历史课连三国、大唐武则天都删除了,还中华正统,我看是蒸桶。
A,不過或許可以調整一下課程方向,改為能更好的利用語言。至少大學畢業要能 1.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2.理解對方想表達的 3.有效進行溝通,出社會了才不會累死自己也累死別人...
我大學的國文課還蠻有趣的哈哈哈,是覺得國文也蠻重要的,好的中文基礎起碼讓你未來有機會展現自己時不至於詞窮,空有想法卻詞不達意也很致命阿
都到大學了應該不算基礎了(吧)
基礎能力應該是在大學之前就該奠定的
重點大部分國文課根本沒教這些
有的我還以為在上歷史課
我大學的中文課還蠻鬆的,教授上課會講各種大大小小的典故,但你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出其他課教授的口條和中文課教授的差距,講話非常的流暢也沒什麼贅詞,光是聽他講話就覺得受益良多,而且中文課學的的是品格而不是專業知識(起碼我們大學的教授是這樣說的)
大學都強迫你上英文課了再上個中文課也不為過吧哈哈
學習查資料跟報告的話,比起國文課,開一門圖書資源當必修應該會更有幫助
其實我覺得國文課真的很廢
作文交上去之後從來都不會發下來
所以也根本不知道批改結果跟老師的評語
另外只會考一下詩詞古文
就這樣修一年根本沒屁用
不過話說回來
很多其他跟主修無關的課也沒有比國文課好到哪裡去
為何學校不讓我們文科學生修一下財經知識 理財專題 或是藝術性的課程呢?
大學不是可以自己去各系修課嗎?不然旁聽也行啊
@@Joy0905 我們學校文學院跟商學院不同校區
@@6p231 当初就不要填文學院
AE
我唸大學的時候(化學系,十八年前了)沒有國文課,而是中文課。這種通識必修類的中文課我們可以自由選擇不同老師或課程內容。我當初修課內容到現在都還有印象,對後來學業也多少有幫助。我修的課程名稱到現在還記得是「中文,閱讀與詮釋」,上課內容包括電影音樂文學,重點也很貼合著閱讀理解以及詮釋表達,我覺得在大學上這門課是有用的,國高中上的反而真的沒什麼用武之地🤣
我覺得會不會很多時候之所以變成所謂高四國文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開課的課程設計是否有貼合大學所需,還是很應付的把高中課程繼續搬上來有教就好…這樣自然會讓人感覺上這門課沒有意義…
大一上的國文課是台灣文學,第一堂課教授就説「台灣文學不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而是中國文學是台灣文學的一部分」,第一堂課就「矯正」我們的文學史觀,以台灣主體性看待「國文」,就是我們需要的國文課。
這立場性也太明顯⋯⋯
@@louis-ie8vw 我覺得你沒聽懂這個教授想說的意思
台灣的文學應該是被中國排除且不被影響的 中國文學對台灣文學則反之
@@ouchihwei3383 台灣文學的代表人物有誰呢?白先勇?吳濁流?余光中?還是寫出《台灣三部曲》的鐘肇政,這裡面哪一位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呢?首先你要明白台灣還是叫中華民國,你可以說以大陸文學和台灣文學的區別,而不是中國文學和台灣文學。
@@雪落下 你好像也沒看懂我的解釋
另外美國建國前殖民地時期的文學作品也是美國文學阿
爾且你為什麼只舉出這幾個作家呢?
台灣沒有只以本土鄉土語文寫作的作家嗎?
最後 我覺得你的名字很適合你
@@ouchihwei3383 我當然也知道,但若論文學,台灣算是殖民國家,但又有幾個國家影響了現今台灣的文學?
客觀來看,台灣仍屬於漢文化居多(唐三媽過台灣)。距離現代最近的除了漢文化以外的就是日治時期了,但真正影響到台灣文學的又有幾何?還是以戰後光復時期(民國、戒嚴、解嚴)的文學影響最為深遠。
所以我才說立場性強烈因為根本是無法分割的,若是要你說在地文化算文學?但戒嚴時期產生的文學又有多少是心繫家鄉的外省人寫出來的?
看完影片之後怎麼覺得國文課包山包海,這樣一學期 2-3 學分,也就是大約 36 - 54 小時的授課內容,估計每個部份也只能走馬看花。
或許把目前國文課中認為需要具備或者包含的大方向拆成不同性質的課程,再以必選修群組的方式,如: 寫作、思辨和人文...等等的獨立課程,開放讓學生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方向,並要求至少選修一門(或以上)的方式來滿足學分需求,同時也能兼具學生的專業培養
最近余英时先生去世了,我一直在等志祺聊这个重要学者。
今天看了这课题,真的觉得有点难过。
在現在媒體串流的時代,語言閱讀、表達、寫作能力是非常基礎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而現在隨著108課綱的發展,大學裡所學的「國文課」不一定是很多人想像中那麼死板的古文分析教學,而是開始慢慢的加強學生的閱讀、表達、寫作能力,所以我認為比起說廢除大學裡的國文必修我們更應該要做的事是爭取轉型大學必修國文課的「教學方法」,教授教學時不要像從前那樣那麼死板,而是要將課程內容結合現代活用起來(但這種轉型是需要非常多的時間的)。最後我想說我們既然身處在台灣、身為華人,學習這些中文知識對於未來無論是想從事什麼工作的我們絕對是百利無一害的必修課程。
單位最近來了個大學生,標點符號都不會用,
打封電郵,我還要猜他是什麼意思。
爛死了。
一定要修國文拉。
突然覺得我大學的國文課還不錯,當時的教授就是在教如何表達跟書寫的能力,而後來才發現,都是高中大學畢業有些人雖然專業能力很好,但語言建構能力跟表達能力有時候真的差蠻多的。
不過課程名稱不一定要叫國文,古文部分就可以考慮改一下,能變成古今文學應用之類的,至於要不要中文系來教的問題、反正怎樣都有人說誰拿了學校的資源,我想法是可以中文老師當班導,但看能不能找非本科系的人當講師之類的,偶爾替換也不錯。
國高中學6年了,真沒必要大學還列必修,真的要教思辨、表述能力,幹嘛國高中不教?
國高中的國文更傾向興趣培養,當然,你要再加一個思辨及表達能力也不是不行
思辨、表述能力belong to the mathematical logic, not chinese language,
我是理組的,大學的國文公民歷史課我們都只能選“非大刀”的課去搶而已,基本上根本沒辦法學習任何東西 ,尤其是那三種類別教學的教授都會刻意在課堂上渲染政治,使人不想上
汽車科應該也要必修,不然你們都騎車開車,怎就沒有變必修?國文有辦法對話就好,難不成你會用唐詩跟客戶對話?文言文?
這從來就不是選擇題,首先我覺得,語言表達能力不足的原因不是沒有上夠國文課,國文系也不代表語言表達能力一流,這種東西本來就不是學校教就會的,真正不足的原因是今天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互動越來越少,除了網路興起外,一定也少不了學生都忙著讀書升學,老師恨不得要你背的比字典多算得比電腦快,父母也從小到大就灌輸小孩只有升學才能被看得起,搞得學生們漫無目的的上大學,而大家都要唸到大學這點,正是使得原本應該是小眾問題的大學國文課進而浮上檯面,這種病態的社會一天不矯正,不只大學國文課,連體育課畢業標準、高中古文、大學畢業證書廢紙化、技職體系落寞、讀書無用論甚至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都會在這個社會一直不斷的迭代下去。
C 所以說國高中的國文課為什麼沒有教基本的閱讀以及理解能力呢? 國小或之前就算了,國高中理論上學生與老師都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執行吧?
因為改革太過困難。大家都知道要改,但怎麼改都會被反對,所以乾脆擺爛裝死,不去處理。
印象中的大一中英文與史學課,在我個人經驗來看完全浪費時間,因為我遇到的老師教的東西還不如高中深入,甚至歷史老師一直在讚美他心中的大中國......
國文課根本沒教人文思維,什麼環境議題、社會弱勢都沒談耶,還只教單一族群(其實裡面族群很多卻被簡化成漢人或華人)
另外也沒有教任何論文寫作或是一般的寫文章,國文課是廢課無誤
我必須要說,國文課是我在大學少數可以拿高分的科目,
而我們國文考試最愛考申論題,然後我都可以寫滿滿整個空格。
至於說什麼國文課未來出社會用不到?
我就回你,你出社會會用到微積分嗎?
講句更難聽的,我在學校學的專業科目,
在實際業界早就是被淘汰10年20年的技術,
我記得以前花一整個早上,四堂課做的實驗,
結果出社會在業界,人家早就用5年前的技術,5分鐘搞定。
對 技術會變,但思維幾乎是不變的,我覺得大學更要學的是怎麼思考,怎麼頗析一個事情
all engineers use calculus and math every day.